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鞘翅目:豆象科)正在羽化的成虫。该虫借助豆类种子,通过贸易和引种被携带传播,属重大农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刊上期报道了温度对菜豆象发育和繁殖的影响(pp. 739-746)。照片由代传勇于2015年9月摄于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5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斜纹夜蛾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其在蜕皮激素受体互作蛋白筛选中的应用 Hot!
    范琳芳, 何文婧, 苏智仁, 朱家明, 罗威, 张纯, 黄立华
    2016, 59(8):  801-811.  doi:10.16380/j.kcxb.2016.08.001
    摘要 ( 1859 )   PDF (4060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蜕皮激素在昆虫变态发育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蜕皮激素活化为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 20E)后与蜕皮激素受体二聚体〔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和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protein, USP)〕结合,启动20E诱导的级联反应。本研究旨在从互作蛋白角度探究EcR/USP自身调控的分子机理。【方法】以重要农业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分别筛选了与EcR和USP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文库转化效率达到3.0×106 cfu/μg,文库滴度达到1.3×108 cfu/mL,文库插入片段大小在500~2 000 bp之间。4种诱饵质粒(EcRA/pGBKT7, EcRB1/pGBKT7, USP1/pGBKT7和USP2/pGBKT7)对酵母细胞无毒性,并且无自激活性,说明构建的酵母双杂交文库质量可靠。用以上4种诱饵质粒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共得到110个互作蛋白,其中与EcRB1, USP1和USP2互作的蛋白分别有26, 52和32个,未筛选到与EcRA互作的蛋白。随后,从中挑选了DnaJ-5(Hsp40 homolog 5, 一种热激蛋白分子伴侣),MBF2(mediator of BmFTZ-F1 type 2, 一种转录共激活子),polyubiquitin(多聚泛素类蛋白),esr16(ecdysteroid regulated 16kDa protein, 一种蜕皮激素调控蛋白)和NEDD8-like(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8, 一种泛素调节相关蛋白)5种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和Far-Western印迹法进一步验证了蛋白间的互作关系。【结论】分子伴侣和泛素化修饰等在蜕皮激素受体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深入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小菜蛾触角结合蛋白PxylOBP31的鉴定与结合特性分析
    覃江梅, 蔡立君, 郑丽双, 程小娟, 尤民生
    2016, 59(8):  812-822.  doi:10.16380/j.kcxb.2016.08.002
    摘要 ( 1992 )   PDF (2861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触角结合蛋白(antennal binding proteins, ABPs)为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家族的一个亚类,是昆虫识别和响应外界环境中气味信号的载体之一,对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触角结合蛋白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嗅觉识别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小菜蛾嗅觉识别分子机制。【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小菜蛾的一个触角结合蛋白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试该触角结合蛋白与39种配基化合物的结合特性。【结果】成功克隆了一个小菜蛾触角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PxylOBP31(GenBank登录号: KT15667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开放阅读框全长411 bp,编码136个氨基酸,N端自起始位置开始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含有气味结合蛋白家族的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14.74 kD,等电点为4.41。表达谱分析表明,PxylOBP31主要在雄蛾中表达,且交配后的雄蛾中表达量明显降低;该基因在小菜蛾触角中有较高表达,在雄蛾触角中的表达量比雌蛾触角中高近2倍。结合特性实验结果显示,PxylOBP31与醛、酮、萜品油烯以及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物质的结合能力较强,与3种性信息素及其他烯烃与酯类结合能力弱。【结论】本研究明确了PxylOBP31的核苷酸序列以及发育和组织表达谱。根据qRT-PCR和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结果,推测PxylOBP31蛋白可能与小菜蛾觅偶、定位寄主植物等行为有关。  
    荔枝蒂蛀虫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孟翔, 胡俊杰, 刘慧, 欧阳革成, 郭明昉
    2016, 59(8):  823-830.  doi:10.16380/j.kcxb.2016.08.003
    摘要 ( 1644 )   PDF (3391KB) ( 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专一性危害我国华南地区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基因组信息缺乏。本研究的目的是获得荔枝蒂蛀虫的基因数据,寻求有效控制害虫的分子靶标。【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Illumina HiSeqTM 4000对荔枝蒂蛀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序列拼接获得68 996条unigenes。进一步利用七大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注释了22 348 unigenes。注释到 Nr 数据库的unigenes数量最多,达27.01%,其中Nr注释的荔枝蒂蛀虫unigenes中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unigenes同源性最高,达34.1%。将unigenes与GO数据库比对发现,15 585条unigenes根据其功能大致可分为3类 47亚类。KEGG pathways 分析表明,7 272条unigenes 定位为267个代谢通路。基因注释进一步筛选鉴定获得100个荔枝蒂蛀虫嗅觉相关基因;与鳞翅目相关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联合分析发现,与荔枝蒂蛀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直系同源的有18 组,部分基因形成独立一簇。【结论】本研究首次获得了荔枝蒂蛀虫的转录组数据,研究结果为生物控制荔枝蒂蛀虫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候选分子靶标。荔枝蒂蛀虫独有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可能与其生境中特有的化学物质相关。  
    茶尺蠖幼虫脑的解剖结构  
    谢桂英, 陈俊华, 汤清波, 尹健, 赵新成
    2016, 59(8):  831-838.  doi:10.16380/j.kcxb.2016.08.004
    摘要 ( 2694 )   PDF (3048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5龄幼虫脑解剖结构,并分析和构建幼虫脑以及脑内部各神经髓结构的三维结构模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利用突触蛋白抗体,染色标记脑内神经突触,定位突触联系密集分布的区域,获得脑内部神经髓的结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获取脑扫描图像,然后利用三维图像分析软件AMIRA进行图像分析,构建脑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计算脑以及脑内各神经髓结构的体积。【结果】突触蛋白抗体染色显示,茶尺蠖5龄幼虫脑内具有很多神经突触联系密集分布的区域,这些不同区域即为脑的不同神经髓结构。茶尺蠖幼虫脑主要包括前脑、中脑和后脑3个组成部分。其中前脑最大,包括成对的视叶、蕈形体、前脑桥和侧副叶以及不成对的中央体。视叶位于前脑的两侧后端。蕈形体位于脑半球正中间位置。侧副叶在中央体的下前方两侧。中央体在脑的正中心。前脑桥在中央体的上方后侧。除这些形态结构明显的神经髓区域外,前脑还包括大量内部边界不明显的神经髓区域,位于前脑左右两侧以及背侧和腹侧,这些区域被总称为中间脑,占整个脑神经髓的66%。触角叶为中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脑的下部最前端,为一对球状结构。后脑在脑的腹侧和触角叶下方,即围咽神经索进入脑的入口处。【结论】构建了茶尺蠖5龄幼虫脑以及各神经髓结构三维模型,分析了脑内各个神经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明确了各神经髓的体积。茶尺蠖幼虫脑体积小而且结构简单的特征与其幼期视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不发达、活动能力弱、行为简单的生物学习性相对应。  
    黄皮种子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鉴定 Hot!
    郭成林, 覃柳燕, 万树青, 马跃峰, 覃建林, 马永林
    2016, 59(8):  839-845.  doi:10.16380/j.kcxb.2016.08.005
    摘要 ( 1572 )   PDF (2702KB) ( 5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定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子提取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拒食活性,对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测定其拒食活性、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及细胞毒性,为筛选斜纹夜蛾生态防治植物源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叶蝶法测定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溶剂萃取物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用硅胶柱层析进行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拒食活性成分分离;用核磁共振谱(NMR)进行拒食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用MTT法测定拒食活性成分对SL细胞毒性。【结果】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活性成分主要分布于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中;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10个馏分,以黄色晶体馏分2的拒食活性最强;经分离纯化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鉴定,黄皮新肉桂酰胺B(lansiumamide B)为主要的拒食活性成分,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48 h拒食中浓度为214.95 μg/mL,同时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SL细胞48 h抑制中浓度为10.09 μg/mL。【结论】黄皮种子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及细胞毒性,黄皮新肉桂酰胺B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开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不同施钾水平对苜蓿营养物质及抗蓟马性的影响  
    张晓燕, 师尚礼, 李小龙, 李亚娟, 胡桂馨
    2016, 59(8):  846-853.  doi:10.16380/j.kcxb.2016.08.006
    摘要 ( 1436 )   PDF (1047KB) ( 4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施钾是否能有效提高苜蓿对蓟马的抗性以及钾-营养物质-抗虫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感蓟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甘农3号(Gannong No.3)和抗蓟马紫花苜蓿品种甘农9号(Gannong No.9)为材料,设0, 6, 9, 12和15 g/m2 (K2O)5个钾水平,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评价和测定了不同钾水平处理下苜蓿的受害指数、虫口数量、叶片钾含量、碳氮比和游离氨基酸变化。【结果】在第2茬中,随着钾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老叶和心叶的钾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和碳氮比升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虫口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受害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在9 g/m2(K2O)水平下最低。在第3茬中,甘农3号和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叶片钾含量、碳氮比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和第2茬相同,但虫口数量上升。第2茬和第3茬中,不同施钾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施钾后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低于未施钾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结论】钾元素可通过提高苜蓿碳氮比,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在大田条件下,通过施钾管理来提高苜蓿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绿盲蝽为害对枣树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李庆亮, 谭伟, 李捷, 李夏鸣, 黄军保, 庞传明, 赵龙龙
    2016, 59(8):  854-864.  doi:10.16380/j.kcxb.2016.08.007
    摘要 ( 1779 )   PDF (2266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为害对枣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一年生冬枣Zizyphus jujuba cv. Dongzao和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树叶片为试材,测定了绿盲蝽为害1, 3, 5和7 d时枣树叶片光合速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绿盲蝽为害3, 5和7 d时冬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 Pn)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5.83%, 55.42%和59.61%;而酸枣叶片净光合速率仅在5和7 d时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6.66%和27.34%。冬枣叶片的气孔导度被绿盲蝽为害3, 5和7 d时较对照明显降低。冬枣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 Gs)和总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而酸枣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仅与叶绿素含量显著正相关。绿盲蝽为害后冬枣和酸枣叶片的快速荧光诱导曲线受到显著影响。冬枣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在绿盲蝽为害不同时间时相对于对照明显降低,而酸枣叶片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绿盲蝽为害不同时间对冬枣和酸枣叶片的光系统Ⅱ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 OEC)以及光反应活性中心均造成了伤害,但酸枣受到的伤害程度明显低于冬枣。绿盲蝽为害5和7 d后冬枣叶片的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活性降低,而酸枣叶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活性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绿盲蝽为害导致冬枣和酸枣叶片的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较对照明显降低,酸枣叶片中的降低幅度低于冬枣。【结论】绿盲蝽为害造成枣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不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冬枣叶片Pn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酸枣。绿盲蝽为害后枣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与叶绿素含量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绿盲蝽为害影响了枣树叶片PSⅡ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供体侧的OEC受到伤害,光合作用PSⅡ反应中心失活,PSⅡ 反应中心关闭程度增加,电子传递活性受到了抑制,其中酸枣叶片PSⅡ受到的影响明显低于冬枣叶片。  
    温度对双委夜蛾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Hot!
    郭婷婷, 门兴元, 于毅, 陈浩, 周仙红, 庄乾营, 王振营, 李丽莉
    2016, 59(8):  865-870.  doi:10.16380/j.kcxb.2016.08.008
    摘要 ( 1704 )   PDF (961KB) ( 6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 (Hampson)是近几年在中国大陆新发现的农业害虫,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schler)形态相似,危害特点相同。明确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6L∶8D,RH 70%±10%的实验室条件下,设置17, 21, 25, 29和33℃ 5个恒定温度,饲喂人工饲料,研究温度对双委夜蛾发育历期、死亡率及繁殖的影响,并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在17~33℃范围内,双委夜蛾均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和21℃下,双委夜蛾幼虫有7个龄期,而25℃以上时幼虫只有6个龄期。25℃下双委夜蛾死亡率最低(21.00%),单雌产卵量最高(763.95粒)。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8℃和1 015.36日·度。雌雄虫寿命和产卵期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且各温度下雌虫寿命均较雄虫长,性比(雄雌比)均在1.18~1.20之间。【结论】25℃是双委夜蛾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  
    蜣螂后胸叉骨的几何形态学分析及其适应进化研究
    佟一杰, 杨海东, 马德英, 白明
    2016, 59(8):  871-879.  doi:10.16380/j.kcxb.2016.08.009
    摘要 ( 1839 )   PDF (6027KB) ( 4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甲虫的后胸叉骨是基部位于后足基节关节处,端部游离在胸腔内的几丁质构成的内骨骼。后胸叉骨作为胸腹部运动肌肉的联结点,在甲虫运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承载了分类和系统发育信息。蜣螂根据其习性可分为滚粪球和直接掘洞两类行为类型。通过传统的比较形态学方法,我们无法得知滚粪球或直接掘洞的行为对后胸叉骨形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定量的几何形态学方法探究蜣螂后胸叉骨形态对不同行为选择压力的响应关系。【方法】对76种蜣螂后胸叉骨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二维几何形态学定量评估;利用显微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对直接掘洞类蜣螂和滚粪球类蜣螂的代表种西班牙粪蜣螂Copris hispanus和忠诚泽蜣螂Kheper devotus的后胸叉骨进行三维重建,用于比较两者的三维形态差异。【结果】经过几何形态学分析可知,两类蜣螂后胸叉骨背面观和侧面观的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的p值均低于0.0001,表明两类蜣螂的后胸叉骨的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C. hispanusK. devotus后胸叉骨3D模型的比较发现,两类蜣螂后胸叉骨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胸叉骨的端半部(叉臂和中突)。前者的叉臂细长,中突面积大,背立脊呈窄条状且不发达;后者的叉臂宽扁,叉臂基半部十分宽大,中突面积小,背立脊呈鳍状且十分发达。【结论】滚粪球或直接掘洞的行为会对蜣螂后胸叉骨的形态有显著性影响,蜣螂后胸叉骨形态与滚粪球和直接掘洞两种行为的选择压力显著相关,这与后胸叉骨所附着的胸部肌肉参与相关运动关系密切。本研究为探索昆虫形态与功能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范例。  
    基于COIEF-基因的绢粉蝶属和妹粉蝶属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丁昌萍, 张雅林
    2016, 59(8):  880-887.  doi:10.16380/j.kcxb.2016.08.010
    摘要 ( 1557 )   PDF (14871KB) ( 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由于绢粉蝶属Aporia和妹粉蝶属Mesapia的分类地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COIEF-基因探讨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采自中国的19个种(含绢粉蝶属13个种,妹粉蝶属1种以及用作外群的另外3个属的5个种)的COIEF-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依据这2个基因的联合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了这些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测得的COI序列长度为657 bp, EF-1α序列长度为642 bp,联合后获得的序列总长为1 299 bp,其中变异位点439个,简约信息位点249个;序列A+T的含量明显高于C+G的含量。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除外群外,其余种类形成单系群(BV=100, PP=1.00),且分成两大支,一支为(奥倍绢粉蝶A. oberthuri+锯纹绢粉A. goutellei)+(丫纹绢粉蝶A. delavayi+(完善绢粉蝶A. agathon+(马丁绢粉蝶A. martineti+(大翅绢粉蝶A. largeteaui+巨翅绢粉蝶A. gigantea)))),另一支为普通绢粉蝶A. genestieri+(中亚绢粉蝶A. leucodice+((绢粉蝶A. crataegi+灰翅绢粉蝶A. potanini)+(妹粉蝶M. peloria+(暗色绢粉蝶A. bieti+小檗绢粉蝶A. hippia))))。【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妹粉蝶属应为绢粉蝶属的异名,且绢粉蝶属内不再划分亚属和种组。  
    DNA条形码试剂盒检测技术在大小蠹属种类鉴定中的应用(英文)
    安榆林, 杨晓军, 叶兼菱, 钱路, 徐梅, 吴耘珂
    2016, 59(8):  888-895.  doi:10.16380/j.kcxb.2016.08.011
    摘要 ( 1497 )   PDF (26561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DNA 条形码技术已成为生物分类鉴定的有力工具。DNA条形码技术的相关问题,如物种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出现重叠区域,将直接影响到物种鉴定的准确性。我们应用DNA条形码试剂盒检测技术来快速、准确地鉴定口岸截获的检疫性大小蠹属种类。【方法】针对大小蠹昆虫设计引物以提高PCR 扩增效率。运用自主研发的基因条码分析软件找出基因片段上区分每个物种的多态位点规律,作为该物种的鉴定特征并建立数据库,应用于物种鉴定。【结果】使用针对大小蠹属昆虫设计的引物成功扩增出325 bp的COI基因片段。将大小蠹属12种昆虫的COI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诊断位点的组合作为物种的鉴定特征,可以准确地区分近似种。通过比对植物检疫鉴定系统数据库里的鉴定特征,将6个大小蠹属的未知样品成功鉴定到种(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100%),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结论】结果表明DNA条形码试剂盒检测技术可以准确鉴定大小蠹属的种类。该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其他经济重要性有害生物的检测鉴定。
    昆虫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赵小凡
    2016, 59(8):  896-905.  doi:10.16380/j.kcxb.2016.08.012
    摘要 ( 2279 )   PDF (1014KB) ( 1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虫与人类生产及生活关系密切,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昆虫容易大量饲养,是研究生物学基本科学问题的良好材料。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进程。转录组测序的普及以及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的成功已经打破了模式生物与非模式生物的界限,为研究各种重要的农业害虫提供了技术。我们应当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和现有理论凝练重要的创新性科学问题,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推动昆虫学研究进展,阐明昆虫学领域的特殊科学问题及大生物学领域的共同科学问题。  
    昆虫糖脂代谢研究进展  
    魏琪, 苏建亚
    2016, 59(8):  906-916.  doi:10.16380/j.kcxb.2016.08.013
    摘要 ( 2793 )   PDF (1524KB) ( 12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日趋流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病因主要在于体内血糖/血脂含量升高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大量的证据表明,昆虫可以作为研究人类代谢疾病的理想模型,它不仅能合成与哺乳动物同源的糖脂代谢相关激素(如胰岛素样肽和脂动激素),而且还具有进化保守的代谢信号通路(如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及相关器官与组织(如中肠和脂肪体)。本文主要介绍了昆虫糖脂代谢的过程与调控机制,重点涉及脂肪体和绛色细胞的生理功能、胰岛素样肽/脂动激素对血糖的拮抗调节、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的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以及与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的胆固醇代谢等内容,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糖脂代谢相关基因及其功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昆虫生理学和人类代谢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59卷第8期中英文目录
    2016, 59(8):  917-917. 
    摘要 ( 899 )   PDF (436KB)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