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封面图片示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缨翅目:蓟马科)生活史:卵(A),1龄若虫(B),2龄若虫(C),预蛹(D),伪蛹(E)和成虫(F)。黄胸蓟马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蓟马类重要害虫,目前是热带地区重要支撑作物香蕉和芒果上最主要害虫。本期报道了黄胸蓟马对乙基多杀菌素中抗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合度代价(pp. 180-188)。照片均由付步礼于2016年5月拍摄于海南澄迈大拉镇香蕉 [Detail] ...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6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蚜溶菌酶基因AgLYS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元臣, 刘向东
    2017, 60(2):  127-135.  doi:10.16380/j.kcxb.2017.02.001
    摘要 ( 1596 )   PDF (4184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克隆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溶菌酶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分析其在不同日龄和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体内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溶菌酶的功能及其与棉蚜共生菌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以无翅棉蚜成虫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与RACE方法获得棉蚜溶菌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将信号肽序列剪切后的棉蚜溶菌酶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a coli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定量PCR方法测定该基因在不同日龄(1-19日龄)以及西葫芦、黄瓜和豇豆等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体内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棉蚜溶菌酶基因,命名为AgLYS(GenBank登录号: KY575341),cDNA全长为680 bp,开放阅读框为516 bp,编码172个氨基酸残基。AgLYS的N-末端含有长度为3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棉蚜溶菌酶属于i型溶菌酶,并且与豌豆蚜 Acyrthosiphon pisum i型溶菌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0%。AgLYS可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表达蛋白分子量为20 kD左右。AgLYS在1-19日龄的棉蚜体内均有表达,但在1-9日龄棉蚜体内表达量较低,11日龄后的棉蚜体内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在西葫芦上饲养的棉蚜体内AgLYS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在黄瓜和豇豆上饲养的棉蚜体内的表达量(P<0.01)。【结论】从棉蚜中克隆获得了i型溶菌酶基因AgLYS,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棉蚜AgLYS基因的表达量受蚜虫日龄及所取食寄主种类的影响,推测棉蚜i型溶菌酶AgLYS可能与棉蚜体内共生菌种群密度的调控相关。
    中华按蚊化学感受蛋白(CSP)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和特征分析
    梅婷, 何正波, 王小婷, 王婷婷, 陈斌
    2017, 60(2):  136-147.  doi:10.16380/j.kcxb.2017.02.002
    摘要 ( 1923 )   PDF (8113KB)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家族基因,预测该家族基因的特征,研究代表性双翅目昆虫CSP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下载CSP氨基酸序列作为询问序列,通过Blast和HMM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搜索和鉴定中华按蚊、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的CSP家族基因并命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中华按蚊CSP家族基因的特性(基因结构、基因组定位、剪切模式、Ka/Ks比值)、保守结构域和蛋白质结构等;通过MEGA软件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推断该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结果】中华按蚊、冈比亚按蚊、埃及伊蚊和致倦库蚊基因组分别有8, 8, 43和27个CSP家族基因。中华按蚊CSP家族基因(AsCSPs)都有全长的转录组序列,编码116(AsCSP7)~335(AsCSP5)个氨基酸;7个AsCSPs分布于Scaffold51上,AsCSP8分布于Scaffold116;AsCSP1~AsCSP8分别有3, 2, 1, 1, 1, 2, 1和2个选择性剪切模式;AsCSP3的表达量最高,其FPKM值达到385.46。AsCSPs的N端信号肽由17~37个氨基酸组成,均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CYS68, CYS75, CYS94和 CYS97),这些位点界定了两个二硫键(CYS68-CYS75和 CYS94-CYS9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4种蚊虫的8个CSP基因各自形成明显的支系,被命名为组CSP1~CSP8 (CSP1-CSP8 group)。埃及伊蚊和致倦库蚊分别有35和18 个CSP基因形成了一个不为按蚊所共有的特殊支系,被命名为Culicinae-specific组。替换率结果显示,中华按蚊与冈比亚按蚊同源基因对的Ka/Ks值都小于1,说明CSP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是受到纯化选择作用。【结论】本研究为蚊虫,特别是中华按蚊基因组CSP家族基因提供了信息框架,为进一步开展该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绿豆象成虫对绿豆豆荚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Hot!
    王宏民, 杨萌萌, 张耀文, 张仙红
    2017, 60(2):  148-154.  doi:10.16380/j.kcxb.2017.02.003
    摘要 ( 1429 )   PDF (4065KB) ( 7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探究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方法】采用触角电位(EAG)仪和Y型嗅觉仪分别测定了绿豆象成虫对绿豆Vigna radiata豆荚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选择行为反应。【结果】EAG测定结果表明,已交配的绿豆象雌虫对23种绿豆豆荚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存在显著差异,对苯甲醛、2-己烯醛、己醛、辛醛和水杨醛5种醛类化合物的EAG反应值相对较高,其中对2-己烯醛的反应值最大,达20.68;且绿豆象成虫EAG反应值在1~100 μg/μL浓度下,均随挥发物浓度的提高而增强,但已交配和未交配绿豆象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值无显著差异。行为试验发现,当5种醛类物质浓度达100 μg/μL时,已交配绿豆象雌、雄成虫均对苯甲醛和2-己烯醛有显著正趋性,对己醛有显著负趋性,对辛醛和水杨醛无显著趋性。【结论】绿豆豆荚挥发物中2-己烯醛和苯甲醛与绿豆象偏爱选择密切相关。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侵染力与胚传性
    陈世良, 肖圣燕, 潘秋玲, 黎永谋, 杨荣贵, 高建华, 高翔, 许金山
    2017, 60(2):  155-162.  doi:10.16380/j.kcxb.2017.02.004
    摘要 ( 1335 )   PDF (2142KB) ( 3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梨花迁粉蝶Catopsilia pyranthe分离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与分子鉴定,探究其对非天然宿主家蚕Bombyx mori的侵染力与胚传性。【方法】从田间采集的梨花迁粉蝶中分离得到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液,测定其孢子的形态、大小、体积、长短轴比,同时对该孢子虫的16S rDNA进行PCR克隆测序与分析。将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Nosema sp.CP与家蚕微孢子虫N. bombycis分别对2龄起蚕、4龄起蚕进行添食感染比对,测定家蚕食下两种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和胚种传染能力。【结果】本研究分离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形态为长椭圆形,具双核; 其16S rDNA序列与已报道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序列一致性大于99%,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综合感染率分别是68.8%和98.3%;在继代蚁蚕中,感染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雌蛾所产蚕卵次代蚁蚕检出有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100%,卵壳的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100%;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分别为9.6%和23.2%。【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微孢子虫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Nosema属的典型特征。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能感染危害家蚕,也具有家蚕胚种传染性,但感染率和胚传率均明显低于家蚕微孢子虫,是蚕业生产中必须防控的对象。
    亮斑扁角水虻卵携带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成虫产卵行为影响 Hot!
    杨森, 李严, 麦艳娜, 阮润田, 宋安东, 王风芹, 陈红歌
    2017, 60(2):  163-172.  doi:10.16380/j.kcxb.2017.02.005
    摘要 ( 1854 )   PDF (4322KB) ( 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离鉴定对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产卵具有诱导作用卵携带细菌,探索提高亮斑扁角水虻人工繁育过程中卵收集效率途径。【方法】使用脑心浸出液肉汤(BHI)培养基对亮斑扁角水虻卵携带细菌分离纯培养;以灭菌BHI液体培养基为对照,使用筛选到的单菌株摇瓶发酵液对亮斑扁角水虻成虫进行产卵诱导试验。【结果】筛选纯培养到15株细菌,编号分别为EEAM-1, EEAM-2, EEAM-3, EEAM-5, EEAM-6, EEAM-7, EEAM-8, EEAM-9, EEAM-10A, EEAM-10B, EEAM-11, EEAM-12, EAM-13, EEAM-14和EEAM-15。经发酵液产卵诱导试验,发现有5株能显著提高亮斑扁角水虻成虫产卵量的菌株,分别为EEAM-3, EEAM-6, EEAM-7, EEAM-10A和EEAM-10B。经菌落培养特征、菌体形态比较、16S rDNA序列测定和发育树比对分析鉴定这5株细菌分别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和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其中,EEAM-7 粪肠球菌E. faecalis发酵液诱导的亮斑扁角水虻成虫产卵量最高,是对照组的7.400倍;其次为EEMA-10B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 methylotrophicus,诱导的产卵量是对照组的 6.531倍;再次是EEMA-6 粘质沙雷氏菌S. marcescens、EEAM-10A 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p.和EEMA-3 特基拉芽孢杆菌B. tequilensis,诱导的产卵量分别是是对照组的5.100, 4.187和2.636倍。【结论】亮斑扁角水虻卵携带细菌能显著影响繁殖期成虫产卵量,为建立稳定水虻人工养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大肠杆菌改变果蝇产卵偏嗜性
    刘威, 张珂, 李恩惠, 徐皓哲, 张策
    2017, 60(2):  173-179.  doi:10.16380/j.kcxb.2017.02.006
    摘要 ( 1645 )   PDF (2428KB) ( 5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分别作为微生物和宿主模型,研究微生物对宿主产卵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大肠杆菌对果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野生型果蝇在双选择食物装置分别检测果蝇对大肠杆菌发酵食物的产卵偏嗜性和位置效应;利用大肠杆菌细胞和上清液解析诱导这种行为的原因;利用视觉、味觉和嗅觉突变体果蝇检测作用的感觉系统;通过蛹和成虫存活率检验果蝇对大肠杆菌发酵食物的产卵选择后果。【结果】黑腹果蝇产卵对大肠杆菌发酵的食物具有极显著趋避行为,产卵指数为-0.89 。黑腹果蝇产卵对大肠杆菌代谢产物的产卵指数为-0.52,对大肠杆菌菌体的产卵指数为0.02。Orco2突变体果蝇产卵对大肠杆菌发酵的食物趋避行为严重受损,对应的产卵指数为-0.25 。大肠杆菌在食物上生长,黑腹果蝇后代的存活率不足5%,而划破食物表面可以显著地降低大肠杆菌引起的黑腹果蝇死亡,将其存活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大肠杆菌会改变黑腹果蝇产卵行为,使黑腹果蝇避开在其发酵食物上产卵;大肠杆菌代谢产物引起黑腹果蝇产卵的趋避性,果蝇主要通过嗅觉并联合其他感觉系统感知大肠杆菌代谢产物;黑腹果蝇对大肠杆菌产卵趋避行为可提高后代存活率,因为大肠杆菌形成一层菌膜,会引起果蝇缺氧死亡。
    对乙基多杀菌素中度抗性降低黄胸蓟马的适合度
    付步礼, 李强, 夏西亚, 唐良德, 邱海燕, 谢艺贤, 曾东强, 刘奎
    2017, 60(2):  180-188.  doi:10.16380/j.kcxb.2017.02.007
    摘要 ( 1668 )   PDF (1461KB) ( 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比较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乙基多杀菌素中等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明确黄胸蓟马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规律及抗性风险,以阐明该虫的灾变规律并为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群体淘汰法获得黄胸蓟马乙基多杀菌素中抗种群,并与实验室敏感种群比较,观察记录其种群生物学特征;组建抗性、敏感种群生命表,并计算种群相对适合度(Rf)。【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黄胸蓟马中度抗乙基多杀菌素种群的幼期各历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缩短,且繁殖力明显降低。敏感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0.1753)和周限增长率(λ=1.1916)均高于抗性种群(r=0.1554, λ=1.1681),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中等抗药性降低了黄胸蓟马种群的适合度,使得该种群增殖能力减弱。中抗乙基多杀菌素种群的净生殖率(R0)(44.12)低于敏感种群的R0 (56.96)。中度抗乙基多杀菌素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24.37 d)显著长于敏感种群(T=23.06 d)。以两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计算得到的中度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Rf)=0.886。【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胸蓟马中度抗乙基多杀菌素种群繁殖力、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具有生存劣势;但未来仍需长期追踪该抗性的演化。本研究同时指出以内禀增长率计算相对适合度的合理性。此外,本研究将存活率进行Weibull分布拟合,虽然决定系数很高,但拟合曲线仍有许多待商榷之处,需谨慎使用。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西方蜜蜂生存能力及记忆相关特性的影响 Hot!
    张波, 廖春华, 胡景华, 吴小波
    2017, 60(2):  189-196.  doi:10.16380/j.kcxb.2017.02.008
    摘要 ( 2299 )   PDF (2081KB)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实验旨在明确3个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生存能力与学习记忆的影响,为蜂群的健康养殖及深入研究蜜蜂发生蜂群崩溃失调病(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现象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点滴法分别给刚羽化蜜蜂背部点滴不同剂量(1/2 LD50, 1/4 LD50和1/8 LD50)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以点滴纯丙酮为溶剂对照),并进行笼养,记录各组蜜蜂每天死亡情况;药物处理后第7天,利用吻伸反应(proboscis extension response, PER)方法测定不同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西方蜜蜂工蜂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将刚羽化的蜜蜂用不同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放入原始蜂群,20 d后采集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的20日龄工蜂,对其定距离放飞归巢能力进行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对记忆相关基因谷氨酸受体基因(GluRA)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基因(Nmdar1)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1/2 LD50组工蜂的平均寿命显著低于1/4 LD50组、1/8 LD50组和对照组(P<0.05),而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2 LD50组工蜂PER成功率也显著低于1/4 LD50组、1/8 LD50组和对照组(P<0.05),后三者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1/8 LD50组和对照组蜜蜂在1 000 m处的归巢率显著高于1/2 LD50组和1/4 LD50组(P<0.05),但1/2 LD50组与1/4 LD50组以及1/8 LD50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8 LD50组和对照组工蜂的GluRA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1/2 LD50组和1/4 LD50组(P<0.05),而且1/4 LD50组工蜂的GluRA基因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2 LD50组(P<0.05),但1/8 LD50组与对照组工蜂的GluRA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1/4 LD50组、1/8 LD50组和对照组工蜂的Nmda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1/2 LD50组(P<0.05),但前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西方蜜蜂的生存能力和记忆行为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影响着蜜蜂的健康养殖。
    两个葡萄杂交后代根系抗葡萄根瘤蚜及抗寒性鉴定
    杜远鹏, 高振, 付晴晴, 郭淑华, 翟衡
    2017, 60(2):  197-203.  doi:10.16380/j.kcxb.2017.02.009
    摘要 ( 1176 )   PDF (4315KB)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筛选抗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且抗寒的葡萄砧木以适应我国葡萄生产需求。【方法】以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左山1号×SO4杂种F1代的45个株系(A系列)和左山1号×101-1杂种F1代27个株系(B系列)为试材,采用离体根接种鉴定法进行抗葡萄根瘤蚜鉴定及抗性分级;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进行各株系根系的低温放热(low temperature exotherms, LTE)分析,建立各株系根系韧皮部及木质部的温度-伤害度(LT-I)回归方程,评估各株系根系的抗寒性。【结果】葡萄根瘤蚜在杂交株系根系上的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敏感品种巨峰,筛选出被葡萄根瘤蚜侵染后不能形成根瘤,抗葡萄根瘤蚜级别为0级的A系列杂交株系18个和B系列株系11个。被葡萄根瘤蚜侵染后形成根瘤比例低于10%的抗葡萄根瘤蚜级别为1级的A系列杂交株系9个和B系列株系4个;筛选出A系列综合低温放热温度隶属度函数、韧皮部和木质部低温放热温度隶属度函数3个指标均低于贝达的株系27个,B系列各指标均低于贝达的株系3个。【结论】本研究筛选出抗寒性强且对葡萄根瘤蚜抗性强的A系列株系15个和B系列株系2个。其中,A14, A16, A18, A22, A23, A28, A34, A35, A38, A44, A50, B24和B26对葡萄根瘤蚜抗性级别为0; A11, A15, A17和A27对葡萄根瘤蚜抗性级别为1。
    不同寄主植物对二点委夜蛾幼虫抗寒性的影响
    秦华伟, 门兴元, 于毅, 卢增斌, 孙廷林, 周仙红, 李丽莉
    2017, 60(2):  205-210.  doi:10.16380/j.kcxb.2017.02.010
    摘要 ( 1625 )   PDF (980KB) ( 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öschler)老熟幼虫抗寒性的影响。【方法】室内分别用棉花、花生、大豆、甘薯及玉米的幼嫩叶片饲养二点委夜蛾4龄幼虫6 d至老熟,测定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过冷却点、结冰点、鲜重、含水量、脂肪、糖原和山梨醇含量。【结果】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后结冰点、鲜重、脂肪含量、糖原含量有显著差异。取食大豆叶片后结冰点最高(-2.80℃),鲜重最低(0.056 g),脂肪含量最低(12.47%);取食棉花叶片后结冰点最低(-5.45℃),脂肪含量最高(32.12%),糖原含量最高(54.07 mg/g);取食玉米叶片后鲜重最高(0.118 g)。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过冷却点、含水量、山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寄主植物对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影响,而影响到其体重及脂肪和糖原含量。
    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卵巢发育与性诱剂诱捕
    冯波, 郭前爽, 朱凤, 王笑, 刘万才, 姜玉英, 钟玲, 杜永均
    2017, 60(2):  211-221.  doi:10.16380/j.kcxb.2017.02.011
    摘要 ( 1713 )   PDF (7361KB) ( 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迁飞性昆虫的生理发育比较复杂,这影响了其对性诱剂的行为反应,造成了田间性诱效果的较大波动。本研究旨在明确性诱剂诱捕对不同迁飞时期田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种群的监测效果以及性诱剂诱捕与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5年9月开始,在浙江宁波和温州、广西宾阳及江西宁都4地,利用性诱剂和网捕法监测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解剖雌性卵巢并拍摄卵巢分级特征图。利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性诱剂诱集和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6年6月下旬-7月中旬宾阳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和本地繁殖代的混合种群,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Ⅰ-Ⅱ级卵巢的比例最高;7月上旬宁都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入代,卵巢以Ⅳ级为主(>70%),雌蛾交配率达91.3%;9月下旬宁波北仑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虫量逐渐减少至消失,卵巢处于未成熟状态,无交配发生;10月上旬温州市瓯海区稻纵卷叶螟为宁波南迁代的过境代,卵巢以Ⅱ和Ⅲ级为主,部分雌蛾完成交配,但未见雌蛾产卵。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网捕法和性诱法对种群动态的监测结果类似。对于迁出代,由于成虫未性成熟,性诱法不能引诱到雄蛾,但能网捕到大量成虫。相关性分析表明,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性诱剂引诱的雄蛾数量与网捕成虫数量、网捕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后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结论】性诱集可以用于准确监测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由于性诱剂监测的种群数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卵巢发育级别极显著相关,在进行防治适期或发生量预测时,性诱法可能比田间赶蛾法更有利于指导防治措施的实施。
    自然条件下铜绿蝇蛹发育形态及其法医学意义
    王贺, 王辉, 王卫杰, 李嘉, 赵文爱, 齐莉莉
    2017, 60(2):  222-228.  doi:10.16380/j.kcxb.2017.02.012
    摘要 ( 1473 )   PDF (2561KB) ( 4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自然条件下铜绿蝇Lucilia cuprina蛹期蛹壳颜色变化和蛹的形态发育规律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的推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室外自然条件下饲养铜绿蝇直至其化蛹,每12 h取蛹10头,固定、观察,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收集并分析蛹壳颜色的变化信息;在体式显微镜下剥离蛹壳,观察蛹体外部形态变化并拍照记录,描述蛹期发育特征。【结果】自然条件下,铜绿蝇蛹壳颜色随时间呈现逐渐加深趋势,尤其在化蛹初期和临近羽化时变化明显,根据采集到的蛹壳颜色RGB值可做出标准色板。蛹的形态发育呈规律性变化,可将蛹期划分为8个阶段,包括隐头期、显头期、棕翅期、黑鬃胸期、黑鬃腹期、半红眼期、红眼期和预成虫期。【结论】在案发现场,蛹壳颜色标准色板可用于目视比色,初步粗略估算蛹期,同时依据蛹期发育阶段进程表可进一步推算化蛹后时间,从而推断PMI。
    不同寄主来源种群花绒寄甲成虫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的行为趋性和种群控制效果
    门金, 曹丹丹, 赵斌, 王伟超, 刘鹏程, 魏建荣
    2017, 60(2):  229-236.  doi:10.16380/j.kcxb.2017.02.013
    摘要 ( 1482 )   PDF (1528KB) ( 7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是危害桃、杏、李、樱桃的主要蛀干害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一种能有效防治多种天牛类林木钻蛀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寄主来源种群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的行为反应和对幼虫控制能力的差异,旨在筛选能够有效防治桃红颈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6个不同寄主来源种群花绒寄甲成虫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的行为趋性;采用纱网罩受害原木模拟自然条件,释放不同种群花绒寄甲成虫测定了其对桃红颈天牛的致死效果。【结果】行为趋性结果表明,源自松褐天牛和云斑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表现出明显的正趋向反应,而源自光肩星天牛、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和栗山天牛这4个种群的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持续2年的寄生控制实验表明,源自光肩星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致死效果较好,天牛死亡率为52.86%±5.97%,源自松褐天牛、云斑天牛、栗山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控制效果依次降低,天牛死亡率分别为35.14%±5.55%,32.88%±5.50%,26.09%±5.29%和10.94%±3.90%,源自星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未显示出对桃红颈天牛的控制作用。【结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桃红颈天牛时,应选择源自松褐天牛、云斑天牛或光肩星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
    目录
    60卷第2期中英文目录
    2017, 60(2):  237-237. 
    摘要 ( 908 )   PDF (296KB) ( 4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