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封面照片: 照片示危害柿子树Diospyros kaki的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半翅目: 蚧科)。本期报道了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后耐寒性及相关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研究(pp. 120-126)。照片由罗兰于2015年5月摄于山东青岛城阳柿园。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6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西花蓟马取食对菜豆不同部位叶片防御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羽宇, 郅军锐, 刘勇, 叶茂
    2017, 60(1):  1-8.  doi:10.16380/j.kcxb.2017.01.001
    摘要 ( 1327 )   PDF (2702KB)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锉吸式口器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取食诱导的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木植株系统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西花蓟马分别在稳定取食菜豆植株2 h后的24, 48, 72和96 h菜豆植株不同部位(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中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和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防御相关基因脂氧合酶基因(LOX)、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PR-2)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西花蓟马取食菜豆植株后,受害叶片及上部和下部健康叶片中LOXPALPR-2均被显著诱导表达,均以受害叶片防御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较大,并且表达量在相同叶片不同时间下的变化不同。中部受害叶片中LOX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接虫的对照植株,并随西花蓟马为害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在96 h时为对照的209.54倍;随着时间的延长LOX表达量在上部和下部健康叶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PAL的表达量在西花蓟马为害植株的中部受害叶片和上部健康叶片均于48 h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52.70倍和41.20倍;但在下部健康叶片于72 h时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47.06倍。PR-2表达量在受害株的上部健康叶片于48 h时出现最大值,在中部受害叶片和下部健康叶片均于96 h时达到最大值,但在24 h时在下部健康叶片中受到抑制。【结论】西花蓟马取食能显著诱导菜豆植株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相关防御酶基因LOX, PALPR-2的表达,并在菜豆植株不同部位叶片产生系统抗性。
    扶桑绵粉蚧转录组分析
    胡俊杰, 孟翔, 周佳滨 杨陆兴, 刘善海, 李润钊
    2017, 60(1):  9-17.  doi:10.16380/j.kcxb.2017.01.002
    摘要 ( 1651 )   PDF (3809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转录组数据库,揭示扶桑绵粉蚧转录组的整体表达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TM 4000测序平台开展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转录组测定,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组装。【结果】共获得58 322 258条序列读取片段(reads),共9.48 Gb(GenBank登录号: SAMN06130426)57 422 032条有效转录组数据。进一步组装拼接后,共获得94 475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为700 bp。将unigene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BLASTX比对,成功注释20 949个unigenes,其中,Nr注释的unigenes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unigenes同源性最高,达18.69%。扶桑绵粉蚧转录组unigenes根据GO功能注释大致可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三大类55个分支,与结合活性、催化活性、细胞进程和代谢进程相关的unigenes较多。此外,本研究还筛选到20条与脂类代谢相关的途径和与性信息素代谢相关的序列。并通过与Nr和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比对,获得了15 037条编码序列(CDS)片段。【结论】本研究初步阐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转录组的整体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基因功能及性信息素的代谢途径奠定了基础。
    家蚕凋亡蛋白抑制因子(BmIAP)基因真核表达与功能分析 Hot!
    易华山, 马鲜平, 潘敏慧, 鲁成
    2017, 60(1):  18-23.  doi:10.16380/j.kcxb.2017.01.003
    摘要 ( 1418 )   PDF (2692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家蚕Bombyx mori凋亡蛋白抑制因子(BmIAP)是在家蚕中发现的一个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本研究旨在验证家蚕BmIAP蛋白在家蚕细胞内的功能特征,以进一步研究BmIAP在家蚕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构建的瞬时表达载体PIZ/V5-BmIAP-dsRed,应用脂质体转染家蚕BmN-SWU1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BmIA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150 ng/mL放线菌素D诱导家蚕BmN-SWU1细胞12, 18和24 h,应用免疫荧光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BmIAP瞬时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构建的瞬时表达载体PIZ/V5-BmIAP-dsRed能在家蚕BmN-SWU1细胞表达BmIAP蛋白,其BmIAP mRNA表达水平上调近45倍,融合蛋白约为60 kD;BmIAP基因瞬时表达72 h后,BmIAP能显著抑制放线菌素D诱导12 h时的家蚕BmN-SWU1细胞凋亡。【结论】BmIAP蛋白在家蚕细胞中能抑制家蚕细胞凋亡,是家蚕的一种凋亡蛋白抑制因子。
    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英文)
    王旭, 谢映平, 张艳峰, 刘卫敏, 王全亮
    2017, 60(1):  24-33.  doi:10.16380/j.kcxb.2017.01.004
    摘要 ( 1344 )   PDF (3837KB) ( 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甘草胭脂蚧 Porphyrophora sophorae Arch.是一种典型的土栖性蚧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该虫触角的结构及其对土栖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以及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由9节组成,各触角节粗而短,各节间连接紧密,使触角形态呈现出较为粗壮的特点。在触角上分布着4种感受器29~48个,包括2~5个Böhm氏鬃毛,5~12个无孔毛形感受器,10~15个腔锥形感受器和11~22个多孔钉形感受器。根据各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判断它们分别具有自体感受、触觉感受、温湿度感受和嗅觉感受的功能。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3个节上,分别是:柄节,具2~4个Böhm氏鬃毛;第3鞭节,分布有6~10个腔锥形感受器;第7鞭节(即顶节),大多数的感受器都分布在这一节的端部,包括3~8个腔锥形感受器,4~11个无孔毛形感受器和11~22个多孔钉形感受器。而在触角的其他节上几乎没有感受器分布。【结论】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蚧虫触角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其土栖性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蜜蜂球囊菌的参考转录组de novo组装及SSR分子标记开发
    张曌楠, 熊翠玲, 徐细建, 黄枳腱, 郑燕珍, 骆群, 刘敏,
    2017, 60(1):  34-44.  doi:10.16380/j.kcxb.2017.01.005
    摘要 ( 1525 )   PDF (5010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RNA seq技术对纯培养的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孢子和球囊菌侵染的蜜蜂幼虫肠道组织进行测序,de novo组装球囊菌的参考转录组,并对其进行功能与代谢通路注释,进而基于该转录组数据开发球囊菌的SSR分子标记。【方法】首先通过差速离心获得活化的球囊菌孢子,配制含1×107孢子/mL的饲料饲喂4,5和6日龄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幼虫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幼虫,通过Illumina HiSeqTM 2500平台同时对上述蜜蜂幼虫肠道及纯化球囊菌孢子进行深度测序,原始数据过滤后通过Trinity软件组装得到unigenes,进而通过BLASTX比对NCBI Nr, Swiss-Prot, KOG和KEGG数据库对unigenes进行功能与代谢通路注释。利用MISA软件对所有unigenes进行SSR搜索,并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SSR特异性引物,通过PCR对不同来源的球囊菌SSR位点进行扩增。【结果】本研究共获得146 135 308条高质量reads,de novo组装得到42 609个unigenes。BLASTX比对结果显示,29 316个unigenes在上述公共数据库中具有功能和代谢通路注释。注释到法夫酵母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上的unigenes最多,达6 050个。KEGG注释结果显示,unigenes可注释到117个代谢通路,其中富集在核糖体(ribosome)上的unigenes数量最多(529)。所有unigenes中共预测到7 968个SSRs,通过PCR开发出5个球囊菌SSR分子标记。【结论】本研究成功组装球囊菌的参考转录组,并进行了功能与代谢通路注释,可为在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球囊菌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基于该转录组信息开发的5个SSR分子标记可推动菌株鉴定、基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等研究。
    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ECH1和GAPDH蛋白的相互作用 Hot!
    安欢迎, 王琴, 李治, 党晓群, 周泽扬, 王林玲
    2017, 60(1):  45-52.  doi:10.16380/j.kcxb.2017.01.006
    摘要 ( 1336 )   PDF (2512KB) ( 3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分子层面上研究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家蚕Bombyx mori蛋白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家蚕微孢子虫向家蚕细胞能量中心靠近的原因。【方法】采用Far-western blot分析与家蚕微孢子虫具有相互作用的家蚕中肠蛋白,质谱鉴定筛选出候选蛋白。PCR扩增候选蛋白的基因,连接到pET30a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培养,测序选取正确的3个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 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候选蛋白,亲和层析柱纯化候选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用免疫共沉淀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验证候选蛋白与家蚕微孢子虫的相互作用。【结果】Far-western blot筛选到的anti-SWP9和anti-SWP5抗体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肠总蛋白的PVDF膜孵育,分别在26 kD和34 kD处检测到一条特异条带,说明家蚕微孢子虫与26 kD和34 kD的家蚕中肠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对质谱鉴定结果进行蛋白质的分子量、肽段数以及功能的分析,筛选出与家蚕微孢子虫相互作用的候选家蚕蛋白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3-羟酰辅酶A脱氢酶(HCDH)。利用制备的能够特异识别ECH1,GAPDH和HCDH 3种蛋白的多克隆抗体anti-ECH1, anti-GAPDH和anti-HCDH进行免疫共沉淀,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中肠蛋白ECH1和GAPDH具有相互作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GAPDH能与家蚕微孢子虫特异性结合。【结论】家蚕微孢子虫可以和家蚕蛋白ECH1和GAPDH特异性结合。由于ECH1是定位于线粒体膜上的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GAPDH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推测家蚕微孢子虫可能通过和家蚕ECH1和GAPDH的相互作用,在空间上靠近宿主细胞的线粒体和糖酵解途径,便于摄取宿主细胞脂肪酸β-氧化和糖酵解途径产生的中间产物和ATP,满足家蚕微孢子虫的物质和能量需求。
    球孢白僵菌侵染对管氏肿腿蜂雌成蜂的不利影响
    杨清碰, 李莉
    2017, 60(1):  53-59.  doi:10.16380/j.kcxb.2017.01.007
    摘要 ( 1633 )   PDF (2373KB) ( 4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雌成蜂的不利影响,为今后利用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联合防控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蛀干害虫的技术研发奠定基础。【方法】本实验测定了5种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孢悬液(1.0×104~1.0×108 孢子/mL)和孢子粉(1.0×107 孢子/雌)(以无菌水为对照)对雌成蜂的侵染力和致死力的影响。【结果】球孢白僵菌的孢悬液和孢子粉均会感染雌成蜂,不同浓度孢悬液接种于雌成蜂体表时,孢悬液对雌成蜂的感染率和致死率均与孢悬液浓度呈正相关性。接菌第2和4天,仅最高浓度孢悬液对雌成蜂有致死和感染现象;第5天,1.0×108, 1.0×106和1.0×104 孢子/mL孢悬液对雌成蜂的感染率分别为56.0%, 8.0%和4.0%,致死率分别为88.0%, 44.0%和16.0%;第6天,1.0×108 孢子/mL孢悬液对雌成蜂的致死率高达100%,是最低浓度孢悬液对雌成蜂致死率的6.25倍。同时,孢悬液和孢子粉(含相同孢子数)相比,前者对雌成蜂的致死率更高;接菌第7天,孢悬液(1.0×107 孢子/mL)对雌成蜂的致死率为100%,是孢子粉的3.12倍。这可能与雌成蜂对孢子粉有一定的清理或抖落行为有关。【结论】今后在利用管氏肿腿蜂携菌防控天牛等蛀干害虫时,可优先选用球孢白僵菌孢悬液,并控制雌成蜂携菌后及时释放,以便在其感染潜伏期4~5 d以内,有效传至天牛蛹室。
    大猿叶虫生活史特性的地理变异
    邹超, 肖亮, 何海敏, 曾奕, 薛芳森
    2017, 60(1):  60-66.  doi:10.16380/j.kcxb.2017.01.008
    摘要 ( 1443 )   PDF (2293KB) ( 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不同地理种群生活史特性的差异,是揭示生物体对环境适应机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明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不同地理种群生活史特性随纬度变异的特点。【方法】在室内恒温19℃、光周期16L∶8D条件下,观察测定了来自6个不同纬度的大猿叶虫种群从卵孵化到化蛹和化蛹到成虫羽化的时间,以及蛹和成虫体重。【结果】幼虫历期随纬度的升高逐渐延长,生长速率与纬度呈负相关,这两个生活史特性显示了顺梯度的变异。蛹历期在种群间没有显著差异。体重随纬度的升高逐渐减小,显示了反贝格曼法则。在所有的种群中,雌性蛹和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雄虫,显示了雌性偏向的性体型二型性(SSD)。不同纬度的种群SSD指数存在差异,中纬度种群显示了最大的SSD指数。雄蛹在变态中比雌蛹丢失了更多的体重,导致成虫期的SSD指数大于蛹期。【结论】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幼虫发育历期、生长速率和体重在不同纬度间呈现了显著变异。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昆虫功能群组成特征及季节动态的影响 Hot!
    潘卉, 陈秀芝, 吴捷, 张晶
    2017, 60(1):  67-83.  doi:10.16380/j.kcxb.2017.01.009
    摘要 ( 1403 )   PDF (2255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盐沼湿地昆虫不同功能群组成特征和时间动态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的不同季节,在不同的样点沿10 m长的样线,以扫网法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不同样点的互花米草、芦苇和藨草群落进行昆虫采集。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不同植物群落中不同昆虫取食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和季节动态的差异,采用非参数多维度排序方法分析植物生境对各昆虫功能群组成的影响,并用指示种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昆虫的生境偏好。【结果】共采集昆虫72科,188种,10 338头。互花米草群落昆虫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显著低于芦苇群落,藨草群落昆虫物种丰富度与互花米草群落差异不显著,但昆虫个体数显著多于互花米草群落。不同昆虫功能群分别比较表明,植食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间差异不显著,藨草群落植食昆虫物种数最少但个体数量最多。芦苇群落捕食/寄生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显著多于互花米草和藨草群落。腐食/菌食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不同植物群落无显著差异。季节动态分析显示,不同昆虫功能群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互花米草群落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而在芦苇和藨草群落中则具不同趋势。根据非参数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改变了昆虫的群落结构,并对不同昆虫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指示种分析方法结果进一步表明,偏好互花米草的昆虫物种数最少,主要为广食性植食昆虫。偏好芦苇分布的昆虫物种数最多,主要为捕食/寄生昆虫和专食性植食昆虫。偏好藨草的植食昆虫虽为广食性,但指示值较高。【结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盐沼湿地的昆虫多样性,并显著改变了盐沼湿地昆虫功能群组成特征和季节动态。相比植食昆虫,天敌昆虫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更为敏感。一些广食性的植食昆虫可能已对互花米草产生了适应机制,其可能造成的生态学后果应引起重视。
    烟蚜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杨洪, 汪佳佳, 戴仁怀, 喻会平, 杨茂发
    2017, 60(1):  84-94.  doi:10.16380/j.kcxb.2017.01.010
    摘要 ( 1433 )   PDF (4340KB) ( 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蚜虫是杂食性农业害虫。本研究旨在通过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更好地了解蚜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结合第二代测序和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烟蚜Myzus persicae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蚜科其他昆虫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对蚜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烟蚜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 KU_236024)序列全长17 832 bp,A+T含量84.1%,AT偏斜为0.094,GC偏斜为-0.296。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cox1-3, nad1-6, nad4L, atp6, atp8和cytb),22个tRNA,2个rRNA基因(rrnLrrnS)和2个长的非编码区,其基因排列顺序与已知的蚜科昆虫相似,除了nad4以单独的T结尾,所有的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TAA作为终止密码子。在烟蚜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Glu 和 tRNAPhe中间有一段307 bp的非编码区,该编码区包含2个重复单元,烟蚜的控制区长2 531 bp,是所有测序蚜虫线粒体基因组中最长的。rrnL的二级结构包含6个结构域,44个茎环结构;rrnS的二级结构有3个结构域,24个茎环结构。基于烟粉虱和其他20种昆虫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重建的BI和ML系统发育树,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结论】蚜亚科和长管蚜亚科的单系性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在长管蚜亚科的分支中,M. persicaeD. noxia聚成一支,并且C. salicicola位于进化枝的底部。本研究结果为蚜科系统发生关系重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稻纵卷叶螟的比较
    冯波, 尹勇, 封传红, 彭晓明, 姜海平, 郭荣, 杜永均
    2017, 60(1):  95-103.  doi:10.16380/j.kcxb.2017.01.011
    摘要 ( 2197 )   PDF (7801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水稻纵卷叶螟是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区中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稻显纹纵卷叶螟C. exigua。由于稻显纹纵卷叶螟的研究报道很少,加上形态特征和危害习性相似,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常被混淆鉴定。本研究旨在明确快速准确地鉴定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方法】描述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蛹和成虫,以及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解剖了稻显纹纵卷叶螟雌雄成虫的生殖系统,比较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结果】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淡黄色,前胸、中后胸和腹部分别有骨片2, 12和5个, 分成1, 3和2排;蛹末端有指状突起,其上着生8根毛;成虫前翅淡黄色,条带褐色,前缘横带宽,外缘纵带呈C形,内线和外线平行,中线达翅后缘;雄性睾丸金黄色,射精管和附腺长,贮精囊和输精管短,抱器瓣骨化弱,表面密被长毛,阳茎囊有两根骨刺;雌性卵巢短,侧、中输卵管长度相似,交配囊长。幼虫胸部的骨片颜色和中后胸骨片的排列方式,成虫翅颜色、条带的形状和长度及内线和外线的排列,抱器瓣的骨化程度和结构以及阳茎囊上的骨化物等可分别作为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准确鉴别的依据。【结论】本研究结果保证了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准确鉴定,为稻纵卷叶螟的精准测报奠定了基础。
    DNA条形码及其在植食性昆虫食性鉴定中的应用
    张晓曼, 张爱兵
    2017, 60(1):  104-119.  doi:10.16380/j.kcxb.2017.01.012
    摘要 ( 1596 )   PDF (1245KB) ( 8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近年来DNA条形码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包括分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进化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DNA条形码不仅能够简单地用于物种识别,还可以用于动物食性、食物链及食物网的研究,主要通过提取粪便及肠道内容物的短片段DNA来得到实现。本文阐述了DNA条形码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植食性昆虫食性鉴定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用于植食性昆虫食性鉴定的DNA条形码的选择,最后针对鳞翅目幼虫食性相关研究予以综述。植食性鳞翅目幼虫对农林业有着严重的为害,其营养关系的研究对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后耐寒性及相关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刘兆良, 袁忠林, 罗兰
    2017, 60(1):  120-126.  doi:10.16380/j.kcxb.2017.01.013
    摘要 ( 1235 )   PDF (1233KB)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越冬前后对低温的耐受性和低温生存对策。【方法】采用热电偶法测定了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10月)、越冬期(1月)及越冬后(4月)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其体内的水分、脂肪、甘油、总糖、糖原以及海藻糖的含量。【结果】日本龟蜡蚧越冬期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分别为-13.74℃和-10.13℃,与越冬前(分别为-13.30℃和-9.95℃)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越冬后的(分别为-11.88℃和-7.12℃)。体内含水量在越冬期最低,为11.28%,显著低于越冬前(28.84%)和越冬后(29.60%)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在越冬前和越冬期较高,分别为86.38%和85.77%,且显著高于越冬后的(77.63%)。甘油含量在越冬前、后和越冬期均无显著差异。总糖含量在越冬前和越冬期均显著高于越冬后的。糖原含量在越冬前、越冬期和越冬后分别为4.03, 5.45和1.76 μg/mg,三者差异显著,越冬后糖原含量显著降低。海藻糖含量在越冬前最高为14.72 μg/mg,显著高于越冬期(6.85 μg/mg)和越冬后(7.92 μg/mg),但越冬期和越冬后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日本龟蜡蚧在越冬前后、越冬期的抗寒能力及与抗寒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为正确评价日本龟蜡蚧低温适应性、预测地理分布和种群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目录
    60卷第1期中英文目录
    2017, 60(1):  127-127. 
    摘要 ( 868 )   PDF (433KB) ( 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