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寄甲科)在天牛幼虫虫道中取食完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鞘翅目:天牛科)幼虫后所作蛹茧。本刊2017年第2期报道了不同寄主来源种群花绒寄甲成虫对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鞘翅目:天牛科)幼虫虫粪的行为趋性和种群控制效果研究(pp. 229-236)。本照片由魏建荣于2006年7月3日摄于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6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温度对西伯利亚蝗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钱雪, 王月莹, 谢欢欢, 窦洁, 李占武, Roman JASHENKO, 季荣
    2017, 60(5):  499-504.  doi:10.16380/j.kcxb.2017.05.001
    摘要 ( 1503 )   PDF (1647KB) ( 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温度对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成虫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8~42℃范围内,以3℃为梯度,将西伯利亚蝗成虫置于光照培养箱黑暗条件下处理4 h后,利用生化方法测定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柠檬酸合成酶(CS)和乳酸脱氢酶(LDH)5种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随温度升高,西伯利亚蝗成虫体内5种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先增后减,相同温度下雄虫的酶活性均高于雌虫;18℃下雌雄成虫的5种关键代谢酶活性最低,39℃下雌虫的GAPDH和CS活性最高,雄虫CS活性在36℃时最高;不同处理温度下,雌虫之间、雄虫之间关键代谢酶活性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处理温度下雌雄虫GAPDH与HOAD活性比值均大于或接近于1.0,说明低温阶段西伯利亚蝗呼吸代谢消耗以糖类为主,高温胁迫下糖类和脂类同时被利用。【结论】温度对西伯利亚蝗成虫体内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有显著影响,高温胁迫下西伯利亚蝗可通过调整呼吸代谢强度和改变消耗底物种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短时热激后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及相关抗菌肽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Hot!
    唐芬芬, 郑亚强, 白兴荣, 陈斌
    2017, 60(5):  505-512.  doi:10.16380/j.kcxb.2017.05.002
    摘要 ( 1588 )   PDF (2718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短时热激对家蚕Bombyx mori抵抗核型多角体病毒能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家蚕热激响应的抗病毒免疫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家蚕5龄幼虫42℃热激15 min后,经口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5.4×106 PIBs/头)后正常饲养,观察热激对家蚕感染病毒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热激后7类抗菌肽主基因(BmcecD, Bmmor, Bmglve2, BmdefeB, Bmatta1, Bmenbo2和Bmlebo3)以及6种热激蛋白基因(Bmhsp90, Bmhsp70, Bmhsp40, Bmhsp19.9, Bmhsp21.4和Bmhsp25.4)在家蚕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利用MEGA 5.0软件对家蚕所有热激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未进行热激处理相比,短时42℃热激能够明显提高感染BmNPV的家蚕5龄幼虫的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与未热激处理相比,热激处理后感染BmNPV的家蚕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Bmglve2和Bmhsp25.4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另外,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小分子热激蛋白BmHSP25.4在进化上特殊,单独与大分子热激蛋白(BmHSP90, BmHSP70和 BmHSP40)聚为一类。【结论】短时热激能够提高家蚕对BmNPV的抗性,热激蛋白基因Bmhsp25.4和抗菌肽基因Bmglve2可能在家蚕热激响应的抗病毒免疫中发挥关联功能。
    家蚕Sox家族基因BmDichaete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杨基贵, 彭丽娜, 刘太行, 吴云飞, 杜国玉, 张倩, 王炜, 潘敏慧
    2017, 60(5):  513-522.  doi:10.16380/j.kcxb.2017.05.003
    摘要 ( 1445 )   PDF (9050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Sox家族是一类转录调控因子,在多细胞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获得家蚕Bombyx mori Sox家族基因,并分析其在幼虫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家蚕Sox家族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原核表达并得到其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以Western blot验证其蛋白在家蚕胚胎发育时期(产卵后24, 48,72, 96, 120, 144, 168, 192和216 h)和蚁蚕的表达特征。同时,使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这一基因在家蚕整个发育过程以及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精巢、卵巢、神经节、头部、丝腺、脂肪体、马氏管、中肠、后肠、表皮、血液、气管)中的表达谱。【结果】克隆获得一个家蚕Sox家族基因, 将其命名为BmDichaete (GenBank登录号: KY914554), 其cDNA序列全长为1 541 bp,开放阅读框长741 bp,编码24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27.3 kD,等电点为9.89。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mDichaete具有Sox家族的典型HMG结构域,并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Dichaete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其表达模式分析发现,BmDichaete在家蚕整个发育时期都有表达,从胚胎发育后期到蛹前期持续高表达,在蛹后期及成虫期表达量有所下降,并且该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卵巢、头部、丝腺及后肠组织中显著高表达。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BmDichaete在家蚕胚胎发育过程中持续而稳定地表达。【结论】家蚕BmDichaete具有典型HMG结构域,属于Sox家族成员。BmDichaete在家蚕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在家蚕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马铃薯甲虫热激蛋白基因Ld-HSP6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温度胁迫下的表达
    魏长平, 蒋健, 李祥瑞, 张云慧, 张方梅, 程登发, 郭文超, 刘怀
    2017, 60(5):  523-532.  doi:10.16380/j.kcxb.2017.05.004
    摘要 ( 1487 )   PDF (2425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对温度胁迫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为进一步明确其对温度胁迫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了热激蛋白HSP60在马铃薯甲虫温度胁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马铃薯甲虫热激蛋白HSP6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特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温度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得到马铃薯甲虫热激蛋白HSP60基因,命名为Ld-HSP60(GenBank登录号: KC556801),其cDNA全长2 23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731 bp,编码57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约为61.27 kD,理论等电点为5.51,5′端非翻译区(UTR)长101 bp,3′UTR长402 bp。氨基酸序列中含有HSP60家族典型的特征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低温胁迫(-10和0℃)下未检测到马铃薯甲虫雌雄成虫中Ld-HSP60的诱导表达;高温胁迫(38和44℃)诱导马铃薯甲虫雄成虫Ld-HSP60上调表达,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Ld-HSP60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8℃高温胁迫下表达量最高,胁迫时间越长Ld-HSP60表达量也越高。【结论】相比其他热激蛋白,HSP60对温度敏感性较低,推测HSP60可能在马铃薯甲虫雄成虫抵御高温胁迫中发挥作用。
    中华蜜蜂气味受体基因AcerOR113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析
    杜亚丽, 王树杰, 赵慧婷, 潘建芳, 杨爽, 郭丽娜, 徐凯, 姜玉锁
    2017, 60(5):  533-543.  doi:10.16380/j.kcxb.2017.05.005
    摘要 ( 1259 )   PDF (5359KB) ( 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鉴定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气味受体基因并分析其结构特征,明确其在外界蜜粉源充足和缺乏时期不同发育阶段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期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中华蜜蜂采集蜂触角中扩增获得气味受体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性;采用MEGA6.0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不同蜜粉源条件下在中华蜜蜂不同日龄(1, 5, 10, 15, 20, 25和30日龄)工蜂的不同组织(触角、头(去除触角)、胸(去除翅)、腹、足和翅)中的表达差异。【结果】从中华蜜蜂采集蜂触角中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气味受体基因AcerOR113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KT252877.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 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成熟蛋白分子量为40.13 kD,理论等电点(pI) 7.05,无信号肽,含有6个跨膜结构且N端位于胞内,在第59-343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昆虫气味受体家族7tm-6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AcerOR113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AmelOR113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9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无论外界环境中蜜粉源是否充足,AcerOR113在不同日龄工蜂触角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腹部中的表达量最低;外界蜜粉源充足时各日龄工蜂触角中AcerOR113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蜜粉源缺乏时相应日龄工蜂触角中的表达量(P<0.01)。【结论】AcerOR113具有昆虫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其基因特异性高表达于中华蜜蜂成虫触角中,且表达量在外界蜜粉源缺乏时期高于在蜜粉源充足时期,推测其主要与识别外界蜜粉源的花香气味有关。
    植物乳杆菌促进黑腹果蝇生长发育
    李玉娟, 苏琬真, 胡坤坤, 李鹏程, 刘威, 姚红
    2017, 60(5):  544-552.  doi:10.16380/j.kcxb.2017.05.006
    摘要 ( 1810 )   PDF (3198KB) ( 6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乳酸菌对果蝇发育历期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果蝇促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RS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体内分离乳酸菌,利用革兰氏染色、生化方法及16S rRNA基因进行鉴定;通过体内定植和世代传递实验验证该菌是黑腹果蝇的共生菌;采用悉生模型检测乳酸菌对黑腹果蝇发育的促生长作用;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黑腹果蝇体内促前胸腺激素基因PTTH和胰岛素通路相关基因InR的表达水平;利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血淋巴液葡萄糖浓度。【结果】从黑腹果蝇中分离到的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FY1菌株 (GenBank登录号: KY038178),可在黑腹果蝇肠道内定植,每个肠道定植量约为104 CFU,并能在世代间稳定传递。FY1菌株体外发酵可降低pH值至5.2,可诱导无菌果蝇卵至蛹发育时间由20.0 d缩短至6.9 d,卵至成虫发育时间由30.0 d缩短至10.7 d,其生长速率是无菌果蝇的约2倍。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FY1菌株显著地提前了PTTH表达高峰期,同时降低果蝇中InR表达水平,血淋巴液葡萄糖浓度从5.1 mg/mL降低至2.7 mg/mL。【结论】植物乳杆菌是黑腹果蝇的一种益生菌,推测能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宿主黑腹果蝇的生长和发育。
    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子代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陈珍珍, 刘力源, 刘韶业, 郭奇奇, 许永玉
    2017, 60(5):  553-561.  doi:10.16380/j.kcxb.2017.05.007
    摘要 ( 1264 )   PDF (1371KB) ( 6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究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子代生长发育、滞育诱导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越冬初期(11月份)、越冬中期(1月份)和越冬末期(3月份)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其子代种群在25℃、光周期15L∶9D和9L∶15D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变化。【结果】长光周期(15L∶9D)下不同越冬时期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的成虫前期并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越冬中期的子代成虫历期显著短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产卵前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则以越冬末期显著高于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以越冬末期子代最高;平均世代周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最长。短光周期(9L∶15D)下中华通草蛉子代成虫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短;子代产卵前期以越冬初期最长,越冬中期次之,越冬末期最短;产卵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以越冬末期最高;子代生命表参数变化趋势与长光照处理一致;子代种群存活率以越冬末期最高,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低。【结论】相比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越冬末期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短光周期可诱导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产卵前期的长短可代表滞育深度,母代越冬经历对子代种群滞育诱导有一定的削减作用,母代越冬时间越长,削减作用越明显。
    山楂叶螨雄螨繁殖潜力 Hot!
    李定旭, 权澎琪, 董钧锋, 胡镇杰, 杨海博, 陈汉杰
    2017, 60(5):  562-569.  doi:10.16380/j.kcxb.2017.05.008
    摘要 ( 1371 )   PDF (1257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山楂叶螨Tety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探索山楂叶螨雄螨的繁殖潜力。【方法】采用叶碟饲养法,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了山楂叶螨雄螨的交配次数、交配时间及可繁育的雌性后代数。【结果】雄螨羽化后可立即进行交配,第1次交配的交配时间最长,随后的交配时间明显缩短;足以使雌螨充分受精的最短有效交配时间为50 s,远短于其正常的交配时间;雄螨终生交配授精雌螨数为26~37头,可繁育雌性后代688~989头,且与性比关系密切;雄螨日龄对其交配能力有明显的影响,日均交配次数在3日龄成螨内无明显变化,5日龄则显著减少,但在7日龄后仍可维持较高的交配能力;交配历史能显著地影响雄螨的交配能力,在经历20次交配后,雄螨日均交配次数显著降低,但即使经历30次交配仍可保持足够的授精能力。【结论】山楂叶螨雄螨具有较强的交配和授精能力。
    葡萄叶片中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王丽丽, 栾炳辉, 刘学卿, 王培松, 王英姿
    2017, 60(5):  570-575.  doi:10.16380/j.kcxb.2017.05.009
    摘要 ( 1333 )   PDF (955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葡萄品种的抗性对于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检测了不同葡萄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分析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以明确不同葡萄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机理。【方法】以9个葡萄品种(巨峰、玫瑰香、红地球、红宝石、藤稔、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和品丽珠)为材料,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抗性鉴定确定这些葡萄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分别采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乙醇提取法测定不同葡萄品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的含量,并通过线性回归法分析这些物质含量与葡萄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不同葡萄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不同,按抗性指数从小到大依次为红地球、玫瑰香、巨峰、赤霞珠、品丽珠、红宝石、蛇龙珠、藤稔和霞多丽;不同葡萄品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存在差异;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与抗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可溶性糖含量与抗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葡萄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藤稔和霞多丽对绿盲蝽具有较高抗性,而红地球、玫瑰香和巨峰则较为敏感,该差异可能与葡萄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有关。
    桃蛀螟为害对春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Hot!
    刘玥, 李荣荣, 何康来, 白树雄, 张天涛, 丛斌, 王振营
    2017, 60(5):  576-581.  doi:10.16380/j.kcxb.2017.05.010
    摘要 ( 1407 )   PDF (1039KB) ( 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已经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桃蛀螟发生危害与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病程度和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及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单接或复合接种到玉米果穗上,收获时调查果穗上桃蛀螟为害级别、镰孢穗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玉米产量。【结果】在玉米果穗的不同发育阶段,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接种处理最高,单接虫次之,单接菌最低。在单接虫处理中,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及桃蛀螟为害级别均以吐丝期最重。拟轮枝镰孢菌与桃蛀螟复合侵染危害后,使得玉米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产量下降,以吐丝期危害影响最大,单穗损失率为33.09%,灌浆期和乳熟期分别为22.50%和10.13%。【结论】玉米穗期桃蛀螟的为害明显会加重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中国新发现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的分子鉴定及其内共生菌Rickettsia的检测
    杨月梅, 轩景丽, 叶福宇, 郭建洋, 杨利艳, 刘万学
    2017, 60(5):  582-593.  doi:10.16380/j.kcxb.2017.05.011
    摘要 ( 1404 )   PDF (6482KB) ( 4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是世界上蔬菜潜叶蝇的优势寄生蜂。2015年6月,我们在北京发现该寄生蜂存在孤雌产雌品系(thelytokous strain),为在中国首次发现。由于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arrhenotokous strain)难于从形态上进行区分,本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对这两种品系进行鉴定,为孤雌产雌品系的后续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TH-China和两性品系AR-China的室内饲养种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扩增芙新姬小蜂两种品系的核糖体基因(28S rDNA和ITS-1基因)和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比较两种品系的遗传分化;采用Rickettsia特异性引物NforRick1/NforRick2扩增其16S rDNA,克隆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检测在TH-China卵巢管、幼虫、蛹和成虫,以及AR-China成虫中是否含有诱导形成孤雌产雌特性的内共生菌Rickettsia。【结果】分别以引物LCO1490/HCO2198和COⅠ1/COⅠ2扩增的两段COⅠ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建立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芙新姬小蜂两种品系分别聚为2个分支,品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9和0.023;以ITS-1基因为分子标记时,两种品系间有21个差异位点,遗传距离为0.008;以28S rDNA为分子标记时,两种品系间无差异位点。从TH-China的Rickettsia中扩增的16S rDNA序列与日本报道的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内共生菌Rickettsia sp.的16S rDNA序列 (GenBank登录号: AB185963) 100%一致。芙新姬小蜂TH-China卵巢管、幼虫、蛹和成虫中均含有Rickettsia,而AR-China成虫不含Rickettsia,推测Rickettsia是孤雌产雌特性的形成原因。【结论】线粒体COⅠ基因可将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分为2个明显的遗传支系,而核糖体基因28S rDNA和ITS-1基因在两种品系间没有遗传分化或不能形成2个遗传分化支系。
    综述
    保幼激素对昆虫变态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
    何倩毓, 张原熙, 裴泽华, 李美鑫, 张旭
    2017, 60(5):  594-603.  doi:10.16380/j.kcxb.2017.05.012
    摘要 ( 1729 )   PDF (1896KB) ( 10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核受体Methoprene tolerant (Met)被鉴定,JH对昆虫变态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本文在介绍Met的鉴定以及分子伴侣Hsp83和核孔蛋白Nup358对Met亚细胞定位调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JH-Met-Kr-h1-Br信号通路在完全变态昆虫幼虫至蛹变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JH-Met-Kr-h1-E93信号通路在不完全变态昆虫和完全变态昆虫成虫羽化过程中的作用。此外,Met与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受体复合物EcR/USP的结合、Tai/SRC/FISC分别与Met和EcR/USP结合形成JH功能受体和20E功能受体复合物、JH对20E下游基因E75A的诱导以及USP与JH的结合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JH与20E的互作中所产生的影响也将逐一进行论述。本文还对JH通过膜受体激活PKC和PLC等下游信号通路而发挥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研究论文
    同源异形盒基因及其在昆虫幼虫腹足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丁果, 花保祯
    2017, 60(5):  604-612.  doi:10.16380/j.kcxb.2017.05.013
    摘要 ( 1483 )   PDF (3581KB) ( 4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同源异形盒基因(homeobox genes)是一类具有180 bp保守序列的基因,在生物发育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昆虫幼虫的腹足在位置和数目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使其成为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通过对昆虫幼虫腹足发育过程中相关同源异形盒基因的研究,既可了解腹足的发育机制,又可加深对同源异形盒基因进化和功能的理解。本文简要介绍同源异形盒基因的概况,重点总结了同源异形盒基因在昆虫幼虫腹足发育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相关同源异形盒基因时空表达模式来揭示腹足的附肢起源、腹足发育的调控通路中相关同源异形盒基因的功能和进化等,尤其是腹部Hox家族基因对Distalless基因的抑制作用及其在不同昆虫类群中的进化,以及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议,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60卷第5期中英文目录
    2017, 60(5):  613-613. 
    摘要 ( 705 )   PDF (497KB) ( 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