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受棉蚜Aphis gossypii(半翅目:蚜科)严重为害的枸杞Lycium barbarum。本期报道了青海枸杞棉蚜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pp. 666-680)。照片由严林于2014年9月7日摄于青海省德令哈市治沙大队枸杞园。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6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06-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气味结合蛋白Mmed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足部的表达及配体结合特征
    杨叶青, 王山宁, 彭勇, 单双, 郑瑶, 李瑞军, 张永军, 郭予元
    2017, 60(6):  613-620.  doi:10.16380/j.kcxb.2017.06.001
    摘要 ( 1465 )   PDF (2752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气味结合蛋白基因Mmed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足部的表达定位及重组MmedOBP19的配体结合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化学感器在中红侧沟茧蜂足部的分布,通过原位杂交研究Mmed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雌蜂前足中的表达定位,并采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分析MmedOBP19重组蛋白与86种潜在配体的结合特征。【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中红侧沟茧蜂的足部主要分布3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medOBP19的表达主要集中在中红侧沟茧蜂前足跗节的感器下方。重组MmedOBP19与配体的结合力测定结果显示,MmedOBP19与非挥发性植物次生物质包括棉酚(Ki=2.32±0.17 μmol/L)、硫酸黄连素(Ki=4.86±1.81 μmol/L)、槲皮素(Ki=4.93±0.21 μmol/L)、单宁(Ki=5.23±0.38 μmol/L)、芸香叶苷(Ki=5.91±0.26 μmol/L)和奎宁(Ki=6.05±0.51 μmol/L)等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同时能够结合油酸(Ki=4.32±1.73 μmol/L)及亚油酸(Ki=3.55±0.44 μmol/L),但与柠檬烯(Ki=12.65±2.55 μmol/L)的结合力较弱。【结论】推测中红侧沟茧蜂足部具有化学感受功能,MmedOBP19主要参与中红侧沟茧蜂足部味觉识别过程。
    中华按蚊八个羧肽酶基因的鉴定及其与吸血餐相关的表达分析(英文)
    史宗畔, 支中婧, 罗世惠, 陈斌, 何正波
    2017, 60(6):  621-631.  doi:10.16380/j.kcxb.2017.06.002
    摘要 ( 1138 )   PDF (6895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8个消化型羧肽酶基因,并分析这些羧肽酶基因在血餐前后的表达模式。【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中华按蚊8个羧肽酶基因的特征,采用半定量PCR或定量PCR (qRTPCR)方法分别分析这些基因在中华按蚊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和在取食血液前后中华按蚊雌成虫中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8个羧肽酶基因中,6个编码羧肽酶A (AsCPA-I~AsCPA-VI),2个编码羧肽酶B (AsCPB-I和 AsCPB-II)。表达分析发现,只有AsCPA-V在中华按蚊4龄幼虫中肠和中肠外组织(仅去掉中肠的虫体)中表达,可能为幼虫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余7个羧肽酶基因既在幼虫期表达又在成虫期表达。取食血液后,AsCPA-I, AsCPA-II, AsCPA-III, AsCPA-IV, AsCPA-VI, AsCPB-I 和AsCPB-II在中华按蚊雌成虫中肠中的表达明显受到血液的影响,但表达模式不一样,说明血液蛋白的消化是由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复杂生理过程。其中,AsCPA-I, AsCPA-III, AsCPA-IV, AsCPA-VI 和AsCPB-II在取食血液后表达上调,且都在吸血后的24 h达到表达高峰。尤其是AsCPA-VI在吸血后24 h表达上调了约418倍,AsCPB-II上调了40倍,可能与血液蛋白的消化有关。而AsCPA-II和 AsCPB-I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中华按蚊取食血液后显著下调。【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8个消化型羧肽酶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表达分析。AsCPA-I, AsCPA-III, AsCPA-IV, AsCPA-VI 和AsCPB-II可能参与血液蛋白的消化,尤其是AsCPA-VI 和AsCPB-II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剖析中华按蚊血液蛋白消化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饲喂玉米秸秆的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 Hot!
    田小燕, 宋福平, 张杰, 刘荣梅, 张兴鹏, 段江燕, 束长龙
    2017, 60(6):  632-641.  doi:10.16380/j.kcxb.2017.06.003
    摘要 ( 1660 )   PDF (4364KB) ( 8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比较饲喂玉米Zea mays L.秸秆的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中肠、后肠中细菌群落结构,挖掘肠道细菌在白星花金龟消化秸秆中的功能。【方法】分别提取健康白星花金龟3龄幼虫10个样品(5个中肠内含物、5个后肠内含物)肠道细菌总DNA,利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白星花金龟幼虫中肠和后肠细菌的16S rDNA V4区序列进行测序,统计样品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数量,分析物种丰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并将细菌群落信息映射到KEGG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细菌群落功能挖掘。【结果】共获得白星花金龟3龄幼虫肠道细菌1 062 897高质量reads,聚类为2 441个OTUs,总共注释到27个门,51个纲,77目,168科,326属。在属的分类阶元上,中肠中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最优势属,后肠中以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为最优势属。α多样性分析表明,后肠群落多样性更丰富;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后肠微生物群落更稳定。细菌群落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中肠、后肠细菌群落都含有降解秸秆相关的酶系,其中,中肠降解木质素相关的通路更丰富,后肠降解纤维素的酶更多。【结论】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明确了饲喂玉米秸秆的白星花金龟幼虫中肠、后肠细菌群落结构与特点,进一步发现了肠道细菌在白星花金龟秸秆消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将为白星花金龟消化秸秆的机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多菌灵亚致死剂量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 Hot!
    王康, 庞倩, 张文文, 吉挺
    2017, 60(6):  642-649.  doi:10.16380/j.kcxb.2017.06.004
    摘要 ( 2354 )   PDF (1769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亚致死浓度水平的多菌灵农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饲喂添加不同浓度(0.25和0.75 mg/g a.i.,校准死亡率<5%)多菌灵的饲料作为处理组,以基础饲料作为对照。实验室内人工饲养意大利蜜蜂1日龄幼虫直至羽化出房,记录和测定幼虫生长发育指标(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并测定1日龄蛹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滴度、总蛋白浓度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主要解毒酶系活性。【结果】对照组与各处理组之间的意大利蜜蜂蛹体重、化蛹率、羽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0.75 mg/g a.i.多菌灵处理组中总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5);0.25和0.75 mg/g a.i.多菌灵处理组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分别是对照组的135%和128%;0.25和0.75 mg/g a.i.多菌灵处理组中保幼激素(JH)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1.57和1.75倍;其拮抗激素蜕皮激素(Ecd)滴度则低于对照组,分别只有对照组的62%和65%,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组幼虫化蛹时间延长;对解毒酶系酶活性测定发现,细胞色素P450 (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在0.25 mg/g a.i.多菌灵处理组中被激活升高(P<0.05),在0.75 mg/g a.i.多菌灵处理组中激活效应消失,酶活性下降,但并未出现抑制现象(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对照组和处理组间略有不同,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取的亚致死剂量多菌灵农药不会导致蜜蜂急性死亡,但会对幼虫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对解毒酶系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可能对蜜蜂的健康发育和日后蜂群的稳定具有潜在的危害。
    应用瓶膜法和人工饲料混合法测定比较16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英文) Hot!
    李国平, 封洪强, 黄博, 金银利, 田彩红, 黄建荣, 邱峰
    2017, 60(6):  650-658.  doi:10.16380/j.kcxb.2017.06.005
    摘要 ( 1473 )   PDF (1051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是我国Bt棉田内一类重要的刺吸性害虫。有机磷类和菊酯类杀虫剂因其对绿盲蝽具有较高的触杀毒力,是当前Bt棉田内广泛应用的杀虫剂,而新烟碱类杀虫剂因其较低的触杀毒力而没有被推荐使用。但在田间试验中,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棉种能够有效减少苗期至开花期绿盲蝽的危害。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准确的毒力测定方法,以重新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方法】本研究在成功研制绿盲蝽人工饲料的基础上,应用瓶膜法和人工饲料混合法两种毒力测定方法测定比较了5类16种杀虫剂对绿盲蝽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应用瓶膜法,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LC50值在337.97~496.03 μg/mL范围内,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杀虫剂(LC50值范围在0.28~207.26 μg/mL)。然而,应用人工饲料混合法,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LC50值在0.01~1.08 μg/g,与其他类杀虫剂LC50值相等甚至低于其他类杀虫剂。【结论】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胃毒毒力显著强于它的触杀毒力,可用于绿盲蝽的田间防治。推荐人工饲料混合法作为监测绿盲蝽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发展的一个替代方法。
    湿度对梨小食心虫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庾琴, 封云涛, 郭晓君, 郭贵明, 郝赤, 范仁俊
    2017, 60(6):  659-665.  doi:10.16380/j.kcxb.2017.06.006
    摘要 ( 1394 )   PDF (3019KB) ( 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湿度变化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在果实外各阶段存活率和蛀果率的影响及湿度对害虫最终存活率产生影响的关键阶段。【方法】在室内相对湿度25%, 40%, 55%, 70%和85%条件下,记录和分析梨小食心虫的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蛀果率、老熟幼虫化蛹率、蛹羽化率以及产卵、化蛹和羽化时间。【结果】湿度高低对化蛹率没有影响,供试的5种相对湿度下,化蛹率均为100%;但湿度对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蛀果率、蛹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湿度越高,各阶段存活率、幼虫蛀果率和世代存活率也越高。不同虫态存活对湿度要求从高到低依次为:幼虫蛀果期>成虫期>卵期>蛹期>老熟幼虫期。湿度对害虫世代存活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发生在幼虫蛀果期、成虫期和卵孵化期。同时,湿度提高利于成虫产卵、化蛹和羽化,反之发育延缓。【结论】湿度会显著影响梨小食心虫各阶段的存活率、幼虫蛀果率和繁殖,成虫盛发期、卵期和蛀果期的湿度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和蛀果率的关键阶段。
    枸杞棉蚜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严林, 郭蕊, 李亚娟, 李琳琳, 卫琼茹, 韩云帮, 刘梦瑶, 马秀莲
    2017, 60(6):  666-680.  doi:10.16380/j.kcxb.2017.06.007
    摘要 ( 1412 )   PDF (4563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较广。近年发现棉蚜严重为害一种新的寄主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是名贵中药材和食物,枸杞上生活的棉蚜的生活史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枸杞棉蚜,减轻枸杞的受害损失,本研究对栽培枸杞上棉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在田间条件下,对青海栽培枸杞树上的棉蚜各蚜型和虫态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生活史、寄主植物、习性、发生规律及天敌种类。【结果】枸杞树上的棉蚜为害嫩枝梢、叶片、花蕾和果实,引起枸杞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枸杞棉蚜有6种蚜型,即孤雌蚜(有翅型和无翅型)、性母蚜、性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和干母蚜,蚜型间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可用于区别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枸杞棉蚜原寄主是枸杞,在青海一年发生10~16代,以滞育卵在枸杞树干和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产生干母,5月产生无翅孤雌蚜进行孤雌生殖,6月开始产生有翅孤雌蚜,在田间迁飞扩散,7月和8月田间出现两次蚜虫数量高峰,孤雌蚜一直延续至9月,田间开始产生性母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在枸杞树上进行有性生殖,10月中旬是交配、产卵高峰期,随后卵进入滞育越冬。若虫共4龄。无翅型若蚜期平均10.22±3.32 d,有翅型若蚜期平均9.55±2.53 d;无翅型成蚜寿命平均1010±107 d,有翅型成蚜寿命平均8.97±1.34 d;1代无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20.32±6.31 d,有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18.52±4.51 d;孤雌蚜繁殖后代中无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7.86±5.66头/雌,有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5.33±3.76 头/雌。枸杞田捕食和寄生棉蚜的优势天敌有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和蚜茧蜂。【结论】枸杞树上棉蚜生活周期为全周期型。与其他寄主上的棉蚜比较,枸杞棉蚜体型更大、发育期更长、繁殖后代个数明显较少。在枸杞树上种群数量一年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和8月,有别于前人报道的其他寄主上棉蚜种群数量的1个高峰期出现在5-6月。这些差异可能与棉蚜对枸杞寄主和青藏高原环境产生生态适应性有关, 其适应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巨疖蝙蛾不同虫态的COI基因条形码识别
    陈珊, 周琼, 李纲
    2017, 60(6):  681-690.  doi:10.16380/j.kcxb.2017.06.008
    摘要 ( 1549 )   PDF (1771KB) ( 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巨疖蝙蛾Endoclita davidi (Poujade, 1886)是雪峰虫草菌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的重要寄主。本研究分析了该虫线粒体DNA COI 基因条形码,以在不同虫态及被虫草菌寄生的僵虫状态下能快速准确鉴定寄主种类。【方法】PCR扩增巨疖蝙蛾成虫(足一对,胸肌,翅基部)、卵(单粒)、幼虫(胸足一对)、蛹(少量体壁组织)及虫草僵虫(胸足或体壁)组织共计21个样品的COI基因片段(约658 bp)并进行测序和比对;以MEGA6.0软件的K2-P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两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聚类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所纳入分析的20个样品均为同一物种,节点支持率可达99%。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08%,平均0.54%。与蝙蝠蛾科其他6种昆虫种间遗传距离为5.36%~13.31%,平均10.4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9.39倍(10.47% vs 0.54%),而且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结论】基于mtDNA 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巨疖蝙蛾的快速准确鉴定,并对蝙蝠蛾科(Hepialidae)昆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有重要意义。
    放置时间和条件对空僵蚜中蚜虫和寄生蜂DNA检出率的影响
    姚志文, 杨帆, 吴月坤, 魏洪义, 陆宴辉
    2017, 60(6):  691-698.  doi:10.16380/j.kcxb.2017.06.009
    摘要 ( 1531 )   PDF (1839KB) ( 5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及初级寄生蜂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和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 (Bouché)为研究对象,分析空僵蚜放置时间和条件对蚜虫、寄生蜂DNA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将空僵蚜放置不同时间(4, 8, 12, 16, 20和24 d),纯水浸泡(4 h)或不浸泡并放置在不同温度(16℃, 24℃和32℃)和相对湿度(RH 40%和80%)组合条件下,定期取样并提取DNA,利用物种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检测空僵蚜中残留的蚜虫和寄生蜂DNA信息。【结果】随着空僵蚜放置时间的延长,两种寄生蜂的DNA检出率均逐步降低,在寄生蜂出蜂24 d后空僵蚜中,烟蚜茧蜂DNA在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空僵蚜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7%和86.7%,蚜虫宽缘金小蜂DNA在两种蚜虫中的检出率则都为66.7%。在浸泡处理以及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寄生蜂出蜂后24 d的空僵蚜中两种蚜虫和烟蚜茧蜂DNA检出率在76.7%~100%之间。【结论】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空僵蚜中残留蚜虫与寄生蜂DNA的稳定性,说明空僵蚜分子检测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的解析。
    综述
    重构符合自然历史的演化树是系统生物学的终极目标(特邀综述)
    任东
    2017, 60(6):  699-709.  doi:10.16380/j.kcxb.2017.06.010
    摘要 ( 1677 )   PDF (1144KB) ( 7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自然历史的角度,对单系群、特征、系统发育和自然分类系统的概念做出了澄清和解释。自然分类是仅包含单系群全体成员和它们之间亲缘发育关系和自然演化过程的分类。只有包括所有成员在内的单系群才能称为一个自然分类系统。目前生物系统学主要使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自然历史演化过程。在编写算法语言和程序时,作者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形态和分子数据的获得、运算过程和算法的改进,而忽略了支序分类学的简约原则等假设前提和它的理论缺陷。由此在系统发育重建的过程中存在2个常见的误区:(1)在一个单系类群中包括的成员不完全却声称是一个自然系统;(2)将通过数学和程序运算出来的“简约”或最“似然”的亲缘发育关系当作自然系统。自然单系类群往往具有漫长的演化历史,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和在实验室中重复。利用支序分类原理构建的单系类群的发育关系只是一个单系类群之间的最“简约”或最“似然”的亲缘发育关系,并不能真正反映自然历史的本来面目。古生物学虽然有较好的时空框架,但可提供的特征数量和精度不够。现生生物的各种特征和遗传数据虽然相对充分,但对于具有较长演化历史的类群,由于缺失了大量关键成员,推导出的系统发育关系可能都是并系或复系,无法构成一个自然系统。因此只用现生生物宏观和基因组信息重构具有较长演化历史的生物类群的自然系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利用分子和形态的全证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古代和现代相结合,采用多种技术和研究手段对一个单系类群的全体成员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做到自然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6个原则对分类系统是否符合自然历史发展进行检验。
    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陈勃生, 鲁兴萌, 邵勇奇
    2017, 60(6):  710-722.  doi:10.16380/j.kcxb.2017.06.011
    摘要 ( 2630 )   PDF (3674KB) ( 1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肠道内也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对宿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参与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合成信息素,同时在抵御外来病原的侵入与定殖、提高宿主免疫活性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其中既有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又有能够授粉和产生经济效益的益虫,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新方法、新技术在肠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国内外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日趋热烈。本文将围绕家蚕Bombyx mori、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等几种代表性鳞翅目昆虫,介绍目前为止针对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包括肠道的内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随后对已明确的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以及共生菌具体对宿主代谢解毒、免疫健康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打下基础,以及转化这些知识来控制害虫(海灰翅夜蛾、小菜蛾等),促进益虫(家蚕等)生长,确保农业和经济更好地发展。
    简报
    芒果花果期蓟马寄主植物间迁移对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韩冬银, 邢楚明, 李磊, 牛黎明, 陈俊谕, 张方平, 符悦冠
    2017, 60(6):  723-730.  doi:10.16380/j.kcxb.2017.06.012
    摘要 ( 1353 )   PDF (1738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弄清芒果花果期蓟马种群数量增长是否受其寄主间迁移活动的影响。【方法】用粘虫板和直接调查定期定点监测了露地开放和罩网隔离条件下地面有草和地面无草及开放条件下果园周边东、南、西、北和果园中不同方位蓟马的种群消长情况。【结果】在芒果花果期,随着花期的到来,开放条件下有草和无草两处理诱集到的蓟马虫量显著增加;隔离条件下有草和无草两处理诱虫量除谢花至座果期有所增加外,其他时间诱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开放条件下的诱虫量始终显著高于隔离条件下的。谢花至座果期是整个花果期蓟马发生最高峰。粘虫板诱集到的虫量与芒果植株上的蓟马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趋势。芒果园周边南侧的虫量在初抽花穗期到初花期以及谢花到小果期两个时期显著高于果园中间蓟马虫量。【结论】蓟马种群数量在芒果花期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蓟马从其他植物向芒果迁移造成的。
    中国无蚬蛾科分布——“蒲公英蚬蛾”实为一种蚕蛾
    崔乐, 程瑞, 姜楠
    2017, 60(6):  731-734.  doi:10.16380/j.kcxb.2017.06.013
    摘要 ( 1625 )   PDF (1651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重新检视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王林瑶定名标本,发现了王林瑶(1998)以“我国新纪录——蚬蛾科”为题描述的蒲公英蚬蛾Lemonia taraxaci (Denis & Schiffermüller, 1775) 标本为蚕蛾科圆端家蚕Rotunda rotundapex (Miyata & Kishida, 1990)的错误鉴定,应取消蚬蛾科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本文重新描述了误订标本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成虫、翅脉和外生殖器照片,并对圆端家蚕R. rotundapex与蒲公英蚬蛾L. taraxaci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目录
    60卷第6期中英文目录
    2017, 60(6):  734-734. 
    摘要 ( 666 )   PDF (441KB) ( 4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