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在土豆芽部为害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半翅目:粉蚧科)。该虫是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很广,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期报道了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pp. 871-876)。照片由黄俊于2018年8月摄于浙江金华市郊。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6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松墨天牛小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谱及对温度胁迫的响应
    李慧, 何玄玉, 陶蓉, 陈宏建, 龚馨玥, 李寿银, 郝德君
    2018, 61(7):  749-760.  doi:10.16380/j.kcxb.2018.07.001
    摘要 ( 882 )   PDF (4018KB)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我国南方松林中的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林业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其分布范围较广,对温度的适应性强,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松墨天牛对温度胁迫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松墨天牛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sHSP)基因的全长cDNA,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热激蛋白的结构特征;利用qPCR技术测定该基因在松墨天牛不同发育阶段、4龄幼虫不同组织及不同低温和高温胁迫下4龄幼虫中的表达谱,并用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不同温度下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获得松墨天牛sHS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altHSP21.20 (GenBank登录号: MH091811),全长为871 bp,编码187个氨基酸,信号肽预测表明其N末端含有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成熟蛋白预测分子质量为21.20 kD,等电点为8.65。结构域预测符合小热激蛋白家族的特征,共含有10个β折叠片,在α结构域内含有7个β折叠片。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的sHSP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软件分析得到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存在差异,结合3种方法评价得出RPL10最为稳定。MaltHSP21.20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松墨天牛体内均有表达,滞育幼虫中表达量最高,卵期及蛹期表达量次之;在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均有分布,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4龄幼虫MaltHSP21.20对低温诱导无响应,其表达量在35℃时显著上调,45℃处理2和3 h最高,50℃时下降。【结论】RPL10是不同温度胁迫下较稳定的内参基因。相比其他热激蛋白基因,MaltHSP21.20对低温敏感性较低,推测其在幼虫滞育越冬及抵抗高温中发挥重要作用。
    沙葱萤叶甲丝氨酸蛋白酶基因GdSP的克隆及对温度胁迫的响应
    单艳敏, 张玉, 霍志家, 庞保平, 孙学涛
    2018, 61(7):  761-770.  doi:10.16380/j.kcxb.2018.07.002
    摘要 ( 900 )   PDF (4164KB) ( 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SP)是一类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重要的蛋白水解酶。本研究旨在克隆获得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分析其对温度胁迫的响应,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沙葱萤叶甲耐温性的调控机制及其他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沙葱萤叶甲2龄幼虫转录组数据,采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沙葱萤叶甲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q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温度(-10, -5, 0, 5, 25和35℃)下处理1 h后及25℃下恢复30 min后在沙葱萤叶甲2龄幼虫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自沙葱萤叶甲克隆获得一个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命名为GdSP(GenBank登录号: MG797556)。该基因全长1 110 bp,开放阅读框969 bp,编码322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分子量35.41 kD,等电点5.61; 编码蛋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典型特征,具有一个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dSP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SP的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30.53%。qPCR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间2龄幼虫中GdSP表达量差异不显著,但对各高低温(-10℃除外)胁迫处理回温后GdSP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快速冷驯化对沙葱萤叶甲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而回温可诱导其上调表达。
    梨小食心虫Minus-C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克隆、表达谱及结合特性分析
    陈秀琳, 苏丽, 陈丽慧, 李怡萍, 仵均祥, 李广伟
    2018, 61(7):  771-783.  doi:10.16380/j.kcxb.2018.07.003
    摘要 ( 897 )   PDF (5573KB) ( 4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克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的Minus-C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基因,并测定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其重组蛋白对气味配体的结合能力,推测其嗅觉生理功能。【方法】基于梨小食心虫雌虫触角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RT-PCR克隆Minus-C OBP基因的完整编码区;qPCR测定该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头(去除触角)、胸、腹、足、翅]中的表达量;构建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和纯度;运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重组蛋白与35种气味配体的结合能力。【结果】成功克隆了梨小食心虫的一个Minus-C OBP基因,命名为GmolOBP14 (GenBank登录号: MF066361)。GmolOBP14开放阅读框长411 bp,编码136个氨基酸,成熟蛋白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GmolOBP14在雌雄成虫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雄成虫翅和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性别的其他组织。重组蛋白GmolOBP14与气味配体的结合谱较窄,仅能与16种配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结合活性,其中与梨酯和十二醛的结合能力较强,解离常数Ki分别为6.92和12.74 μmol/L;与癸醛、十四醛、顺-3-己烯-1-醇、苯甲醇和己酸丁酯有中等程度的结合活性,Ki分别为25.54, 20.61, 24. 35, 23.44和23.33 μmol/L;GmolOBP14对性信息素组分没有结合活性,提示该蛋白不参与对性信息素的感受和识别。【结论】根据GmolOBP14基因的组织表达特点及其重组蛋白的结合特性,推测GmolOBP14除具有选择性结合和运输寄主植物挥发物的作用外,还参与与嗅觉无关的生理过程。
    柞蚕蛹滞育和滞育解除过程中海藻糖酶基因表达模式及酶活力分析 Hot!
    王德意, 汝玉涛, 王勇, 马月月, 那爽, 孙良振, 姜义仁, 秦利
    2018, 61(7):  784-794.  doi:10.16380/j.kcxb.2018.07.004
    摘要 ( 709 )   PDF (4587KB) ( 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柞蚕Antheraea pernyi海藻糖酶(trehalase, Treh)基因,探讨该基因在柞蚕蛹滞育和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海藻糖酶活力变化,为阐明柞蚕蛹滞育期间糖代谢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柞蚕蛹中克隆获得海藻糖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长光照(17L∶7D)处理后的滞育解除柞蚕蛹与对照滞育蛹不同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谱;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其在长光照下滞育解除过程中柞蚕蛹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脂肪体中海藻糖酶活力的变化,同时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其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结果】克隆获得柞蚕3个海藻糖酶基因,分别命名为ApTreh1A,ApTreh1BApTreh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KU977455, KU977456和KU977457),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 797, 1 635和1 932 bp,分别编码598, 544和643个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pTreh1A和ApTreh1B为可溶型海藻糖酶(TrehS),ApTreh2为膜结合型海藻糖酶(TrehM)。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各组织中ApTreh2比ApTreh1的分布更广且表达量更高。qPCR检测发现,ApTreh1AApTreh1B在长光照处理后的柞蚕蛹脂肪体中,21 d时表达量都表现出快速升高[分别是对照组(12L∶12D)的2倍和4.7倍],28 d与35 d时下降,42 d时表达量再次升高;ApTreh2随着滞育的解除表达量逐渐升高,28 d时达到最高(约为对照组的2.7倍),42 d时又出现一个小高峰(约2.3倍),后期逐渐下降。长光照下脂肪体中海藻糖酶活力逐渐升高,21 d时达到最高(约18.5 U),35 d时降到最低(约11.2 U),42 d时其酶活力再次略微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与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蛹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在长光照条件下呈现出升高趋势,21 d时达到最高,在整个发育时期的含量比对照组要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海藻糖酶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蛹脂肪体中海藻糖酶活性、蛹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呈一致性,提示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响应在柞蚕蛹滞育解除中发挥重要作用。
    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snoRNA Bm-15反义寡核苷酸的定位及其对Bm-15的干涉效率
    李新梅, 邱妩洁, 崔斌, 杨宗霖, 申雅文, 路一平, 阚云超, 李丹丹
    2018, 61(7):  795-800.  doi:10.16380/j.kcxb.2018.07.005
    摘要 ( 773 )   PDF (1808KB) ( 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干涉昆虫核仁小RNA(small nucleolar RNA, snoRNA)Bm-15的表达,并探索ASO进入细胞后的代谢途径。【方法】利用脂质体携带Cy5标记的、2′-O核糖甲基化修饰和硫代磷酸骨架修饰的Bm-15 ASO转染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细胞,然后通过Cy5标记与溶酶体及线粒体免疫荧光探针共定位研究Bm-15 ASO在细胞内的转运机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Bm-15 ASO的Sf9细胞中Bm-15的表达量,分析ASO对snoRNA Bm-15的干涉效果。【结果】Bm-15 ASO转染草地贪夜蛾Sf9细胞48 h后,ASO荧光信号充斥整个细胞和位于细胞边缘的比例分别为34%和66%,说明ASO进入细胞后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亚细胞器中;进一步对Bm-15 ASO和溶酶体及线粒体进行共定位发现,位于细胞边缘的ASO大多被运输至溶酶体而不会存在于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转染Bm-15 ASO的Sf9细胞中Bm-15表达量下降了47%。【结论】即使经过多种化学修饰,ASO仍然逃避不了细胞内源降解机器的识别,这有效解释了某些情况下利用ASO干涉基因表达时靶标基因干涉效率较低的现象。
    棉铃虫可溶型海藻糖酶的化学修饰 Hot!
    艾东, 林荣华, 王猛, 梁晓贺, 于彩虹
    2018, 61(7):  801-807.  doi:10.16380/j.kcxb.2018.07.006
    摘要 ( 787 )   PDF (1607KB) ( 2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化学修饰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可溶型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以明确海藻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构成。【方法】采用化学修饰方法,测定不同修饰剂处理后棉铃虫5龄幼虫海藻糖酶催化活性的变化,进而通过化学修饰反应失活常数来推测酶活性中心的特定氨基酸残基数量。【结果】采用8 mmol/L水溶性碳二亚胺(carbodiimide, EDC)溶液和25 mmol/L苯甲酰甲醛(phenylglyoxal, PG)溶液分别对棉铃虫5龄幼虫海藻糖酶羧酸基团和精氨酸残基进行修饰后,其活性分别减少81.58%和54.14%,这表明对羧酸基团和精氨酸残基的修饰可有效抑制海藻糖酶活性。底物海藻糖可保护海藻糖酶不受修饰剂的影响。修饰动力学结果显示,海藻糖酶活性中心可能包含1个羧酸基团和2个精氨酸残基。【结论】结果表明,含有羧基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海藻糖酶活性中心的催化残基,精氨酸是维持海藻糖酶活性的必要残基。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新型农药提供理论支持。
    沙葱萤叶甲成虫越夏期间糖类、蛋白及脂肪含量的变化
    陈龙, 周晓榕, 高利军, 谭瑶, 庞保平
    2018, 61(7):  808-814.  doi:10.16380/j.kcxb.2018.07.007
    摘要 ( 652 )   PDF (1340KB) ( 3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成虫在越夏不同阶段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为进一步揭示其越夏的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分别采用蒽酮硫酸法和氯仿甲醇法测定越夏不同阶段(越夏前、越夏期和越夏后)的沙葱萤叶甲成虫体内总糖、海藻糖、糖原、脂肪及水分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总蛋白含量。【结果】总糖、水分和总蛋白含量在沙葱萤叶甲成虫越夏前(分别为26.81 μg/mg, 77.47%和63.17 μg/mg)和越夏后(分别为26.41~26.85 μg/mg, 75.29%~76.65%和59.53~64.93 μg/mg)显著高于越夏期(分别为18.77~21.14 μg/mg, 61.50%~67.20%和39.82~52.54 μg/mg),而糖原含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越夏前:8.43 μg/mg;越夏后:5.91~6.14 μg/mg;越夏期:10.18~11.58 μg/mg),脂肪含量在越夏后(11.48%~11.65%)显著低于越夏前(42.48%)和越夏期(36.05%~64.79%);脂肪和总蛋白含量在越夏期间逐渐下降,而水分、总糖和糖原含量变化不明显;海藻糖含量在越夏不同阶段波动较大(2.66~25.31 μg/mg)。【结论】脂肪和糖原是沙葱萤叶甲成虫越夏的主要能源物质。
    基于RNA-seq数据的窄足真蚋SSR分子标记开发
    郭欢, 王刚, 张树田, 黄敏
    2018, 61(7):  815-824.  doi:10.16380/j.kcxb.2018.07.008
    摘要 ( 652 )   PDF (1693KB) ( 3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窄足真蚋Simulium (Eusimulium) angustipes属嗜血蚋种,并传播禽类疾病。本研究旨在通过RNA-seq技术获得窄足真蚋的转录组数据,进而开发其微卫星标记,为窄足真蚋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分子标记。【方法】以采自陕西宝鸡和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窄足真蚋幼虫为材料,构建转录组数据库。使用软件MISA (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搜索窄足真蚋unigenes库中的所有SSR位点,并随机挑选SSR位点,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7设计微卫星引物。经PCR扩增和电泳检测,用Cervus 3.0.7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利用BlastX比对Nr和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含多态性SSR位点的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共鉴定出29 471个SSRs。最丰富的重复基序是单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数的87.05%;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7.95%。共发现34种碱基重复基序,主要是A/T基序重复,占86.93%。15对微卫星引物均成功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含12对具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比对结果显示,7个SSR位点来自注释基因序列。【结论】基于RNAseq二代测序技术可实现窄足真蚋SSR分子标记的高效率开发,对窄足真蚋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梧桐木虱各龄若虫蜡腺和蜡泌物超微结构观察
    李嘉乐, 任利利, 骆有庆
    2018, 61(7):  825-834.  doi:10.16380/j.kcxb.2018.07.009
    摘要 ( 747 )   PDF (5223KB) ( 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梧桐木虱Carsidara limbata是一种严重危害梧桐Firmiana simplex的害虫,观察并明确若虫蜡泌物及不同虫龄泌蜡腺体超微形态特征,有助于为其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据梧桐木虱若虫形态特征变化划分样本虫龄,使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若虫蜡泌物及不同虫龄泌蜡腺体的超微形态结构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梧桐木虱若虫泌蜡腺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泌蜡小孔,3-5龄若虫体壁出现此结构;另一类为规则或不规则圆形多孔蜡腺孔,该结构1龄若虫极少或无,其他虫龄均有分布。低龄若虫孔腺数目和类型较老龄少。若虫蜡泌物分为4种类型,即丝状蜡丝、空心“C”形蜡丝、弹簧状蜡丝、空心长蜡丝。此外,腹部末端有环肛孔环结构,腹部背腹面遍布微刺及各类刚毛。【结论】梧桐木虱若虫有4类蜡泌物和2类泌蜡腺体,随虫龄不同其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裂木虱科害虫泌蜡器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阿南原等跳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纤维素细菌的筛选 Hot!
    王立秀, 陈伟, 谢桂林, 周亮
    2018, 61(7):  835-842.  doi:10.16380/j.kcxb.2018.07.010
    摘要 ( 782 )   PDF (2135KB)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阿南原等跳Proisotoma ananevae成虫肠道细菌的组成,并筛选降解纤维素细菌。【方法】运用传统培养与16S rDNA测序相结合方法,分离鉴定阿南原等跳成虫肠道内可培养细菌;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筛选培养基(CMC)筛选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不同pH(5.0~9.0)下的纤维素酶活力。【结果】从阿南原等跳成虫肠道共分离到20种不同的菌株,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inobacteria) 3门的10属,即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Terribacillus, Advenella, 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Glutamicibacter, 无色杆菌属Leucobacter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另有1株未鉴别细菌。10株纤维素降解细菌分别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inobacteria)2门的6属,即无色杆菌属Leuc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 Terribacillus, 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Glutamicibacter。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所有纤维降解素菌株在pH 7.0~9.0之间纤维素酶活性均相对较高,且pH 8.0时酶活力最高。【结论】结果说明,阿南原等跳成虫肠道内存在复杂的细菌结构,在偏碱性条件下降解纤维素的细菌酶活力要高于酸性条件下的酶活力;跳虫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肠道内大量降解纤维素细菌的存在不仅有助于跳虫利用环境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满足自身的营养等需要,同时对于饲料及工业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美棘蓟马体内Wolbachia感染的时空分布
    张晓晨, 冯纪年
    2018, 61(7):  843-850.  doi:10.16380/j.kcxb.2018.07.011
    摘要 ( 754 )   PDF (1274KB) ( 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共生菌Wolbachia在美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体内的时空分布动态。【方法】基于Wolbachia的外膜蛋白基因(wsp)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构建标准质粒, 用绝对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美棘蓟马不同发育阶段(卵、若虫、预蛹、蛹、成虫)和雌雄成虫不同组织(头、胸、腹、腹末3节)中Wolbachiawsp基因拷贝数,分析美棘蓟马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结果】美棘蓟马体内Wolbachia 拷贝数随美棘蓟马发育进程逐渐增大,雌性成虫期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和若虫期;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拷贝数存在差异,雌性成虫腹部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头部、胸部和腹末3节,雄性成虫胸部和腹部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头部和腹末3节。美棘蓟马性别和组织与体内Wolbachia拷贝数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美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感染状态不仅受宿主发育阶段的影响,而且与性别及分布位置有很大关系,为进一步了解该蓟马的发生、定植和扩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杀虫效果及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武海斌, 宫庆涛, 陈珍珍, 姜莉莉, 公义, 许永玉, 孙瑞红
    2018, 61(7):  851-859.  doi:10.16380/j.kcxb.2018.07.012
    摘要 ( 722 )   PDF (3990KB)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害虫受到病原生物、化学农药作用后,会引起其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本研究旨在阐明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联合作用下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杀虫效果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了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F-SN (Sf)(60头/幼虫)与噻虫嗪(15 mg/L)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T50;采用生化分析法比较分析不同时间下两者混用对其幼虫体内酶液蛋白质含量和体内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Sf与噻虫嗪混用处理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其LT50值为41.05 h,比单独使用Sf(LT50:167.93 h)和噻虫嗪(LT50:72.82 h)时分别缩短了126.88 h和31.77 h;处理后24-72 h,两者混用时对试虫的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两者单用,且在处理72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96.61%。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混用处理后12, 24和36 h时,韭蛆体内酶液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3.88%, 46.87%和57.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f处理组和噻虫嗪处理组。处理24 h时,两者混用组SOD, CAT, AChE和GTSs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7.48%, 28.73%, 71.04%和29.97%;处理36 h时,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6.34%, 42.22%, 58.37%和 11.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f处理组和噻虫嗪组,比单剂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Sf和噻虫嗪联合作用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其LT50值比两者单用时显著缩短,且对幼虫体内SOD, CAT, AChE和GSTs活性均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害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对菜豆不同部位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岳文波, 郅军锐, 刘利, 叶茂, 张向前, 曾广
    2018, 61(7):  860-870.  doi:10.16380/j.kcxb.2018.07.013
    摘要 ( 791 )   PDF (1059KB) ( 3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植株对不同害虫危害的系统防御机制。【方法】分别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取食或昆虫针穿刺处理菜豆中部叶片6, 24, 48, 72和96 h后,测定菜豆植株中部处理叶片以及上部和下部未处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不同害虫取食后,POD, CAT和SOD活性在受害的菜豆中部叶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不同害虫造成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与未处理的对照植株中部叶片相比,POD活性均是先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POD活性在二斑叶螨取食后,于24 h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4.6倍;POD活性在机械损伤和西花蓟马取食后在48 h达到峰值,而斜纹夜蛾取食诱导下POD活性升高最缓慢,直到72 h才达到最大值。中部叶片的CAT活性在机械损伤和3种害虫取食后变化不同,机械损伤24 h后CAT活性明显升高,而3种害虫取食后CAT活性变化较早,在6 h就明显升高,但随时间的延长,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中部叶片SOD活性在不同处理下变化较大,在机械损伤诱导下仅在96 h明显升高,而二斑叶螨取食24 h以后均明显升高;但斜纹夜蛾及西花蓟马取食后,SOD活性在72 h时受到明显的抑制。在菜豆植株的上部和下部未受害叶片中,3种害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后,以上3种酶的活性也发生了明显变化,POD活性在上部未受害叶片不同处理96 h时被抑制,而在下部叶片不同处理下均被激发,但诱导程度不同。机械损伤、斜纹夜蛾、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处理后,菜豆植株上部和下部未受害叶片CAT活性都分别在24, 6, 6和24 h被明显诱导。上部和下部未受害叶片SOD活性在机械损伤96 h,斜纹夜蛾和二斑叶螨取食72 h后,均被明显激发;但西花蓟马取食后,SOD活性在48 h和72 h明显被抑制。【结论】斜纹夜蛾、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取食均能显著诱导菜豆植株受害叶和未受害叶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即引起菜豆植株的系统防御反应,但3种害虫诱导的防御酶活性变化程度不同,表明植物防御反应的时空效应与害虫种类有关。
    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智伏英, 黄芳, 黄俊, 郦卫弟, 吕要斌
    2018, 61(7):  871-876.  doi:10.16380/j.kcxb.2018.07.014
    摘要 ( 1044 )   PDF (1780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27±1℃, RH 70%±5%, 12L∶12D)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作为寄主,研究了石蒜绵粉蚧的生殖方式、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石蒜绵粉蚧只能营产雌孤雌生殖,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卵单个散产且在母体外孵化,孵化时间约24 min,雌成虫还能产下一部分不能孵化的卵;若虫期14~22 d,总历期33~64 d;雌成虫繁殖能力强,单头产卵量135~337粒,平均产卵244粒。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黄色且透明,具一对红棕色的复眼;1龄若虫呈黄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出现齿状突起;3龄若虫呈深黄色,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雌成虫体表的白色蜡粉较厚实,体缘蜡突明显,体色变深,足呈深红色。【结论】从生殖方式、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等方面明确了石蒜绵粉蚧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预示该虫是一种重要潜在的危险性害虫。
    大豆蚜虫龄鉴别特征
    李慧, 刘小侠, 智海剑, 李凯, 张青文, 李贞
    2018, 61(7):  877-884.  doi:10.16380/j.kcxb.2018.07.015
    摘要 ( 1140 )   PDF (2207KB) ( 5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大豆蚜Aphis glycines虫龄鉴别特征,达到准确快速识别的目的。【方法】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测定无翅与有翅型大豆蚜不同虫龄个体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节数、触角长度、腹管长度、尾片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8项指标。【结果】不同龄期大豆蚜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无翅型及有翅型个体的后足胫节长度在各龄期间均无重叠,无翅型个体的尾片长度及有翅型个体的体长、触角长度和尾片长度范围在各龄期间重叠程度较小,均可作为龄期鉴定的重要指标。此外,尾片形状可作为区分若蚜与成蚜的典型形态特征,触角节数可作为区分1龄、2龄若蚜与其他龄期蚜虫的形态特征。【结论】以无翅型个体后足胫节长度和尾片长度及有翅型个体后足胫节长度、体长、触角长度和尾片长度作为大豆蚜龄期鉴定的主要指标,配合触角节数、尾片形状、体宽、腹管长及翅基的发育程度,可准确鉴定不同翅型的各龄期大豆蚜。
    61卷第7期中英文目录
    2018, 61(7):  885-885. 
    摘要 ( 526 )   PDF (480KB)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