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在二球悬铃木Platanus × acerifolia取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半翅目:网蝽科)若虫和成虫。该虫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对园林绿化危害严重。本期报道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进展综述(pp. 1076-1086)及其飞行能力和远距离扩散的研究(pp. 1097-1105)。照片由虞国跃于2012年8月摄于北京怀柔雁栖湖。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6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8-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温度胁迫对点蜂缘蝽成虫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Hot!
    陈菊红, 崔娟, 张金平, 毕锐, 高宇, 徐伟, 史树森
    2018, 61(9):  1003-1009.  doi:10.16380/j.kcxb.2018.09.001
    摘要 ( 789 )   PDF (1470KB) ( 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明确温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成虫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黑暗条件下经16, 20, 24, 28, 32和36℃处理4 h的点蜂缘蝽成虫呼吸代谢关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DH)、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柠檬酸合成酶(CS)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点蜂缘蝽成虫体内5种呼吸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点蜂缘蝽成虫雌、雄个体之间的CS活性在16和28℃时存在显著差异,16℃时雌虫CS活性较高,28℃时雄虫CS活性较高;雄虫LDH活性在36℃时显著高于雌虫,提示雌、雄个体间在低温下体内三羧酸循环代谢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温下体内糖无氧酵解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雌、雄成虫的GAPDH与HOAD活性比值均远大于1.0,说明在试验温度下点蜂缘蝽呼吸代谢消耗以糖类为主。【结论】在16℃~36℃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点蜂缘蝽雌、雄成虫体内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点蜂缘蝽可通过调节呼吸代谢强度适应温度变化。
    柑橘大实蝇滞育和非滞育蛹体内海藻糖含量的调控 Hot!
    王佳, 樊欢, 熊克才, 刘映红
    2018, 61(9):  1010-1018.  doi:10.16380/j.kcxb.2018.09.002
    摘要 ( 850 )   PDF (1945KB)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比较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蛹滞育期与滞育前和滞育后以及滞育蛹与非滞育蛹体内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力变化以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明确蛹滞育期间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对海藻糖含量的调控。【方法】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柑橘大实蝇滞育前(1日龄蛹)、滞育期(30, 60和90日龄蛹)以及滞育后(120和150日龄蛹)蛹体内海藻糖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以及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中的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TPP)和海藻糖酶(Tre)活力的变化;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PCR)检测TPS, TPPB, TPPC-1, TPPC-2和Tre-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向1日龄蛹体内注射20-羟基蜕皮酮(20E)作为处理(以注射10%乙醇为对照),分别于注射后1和30 d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蛹体内海藻糖与葡萄糖含量、关键酶活力以及上述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柑橘大实蝇蛹进入滞育后,海藻糖含量显著升高,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变化;TPS和TPP的酶活力以及TPS, TPPC-1和TPPC-2表达量在化蛹后逐渐升高,于滞育期达到最高水平,维持至羽化前显著下降;TPPB表达量在整个蛹期无显著差异;Tre酶活力以及Tre-1表达量在化蛹后逐渐升高,于滞育早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显著下降,羽化前再次显著上升。注射20E后1 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蛹体内海藻糖与葡萄糖含量、关键酶(TPS, TPP和Tre)活力以及TPS, TPPC-2和Tre-1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PPB表达量显著下降,TPPC-1表达量显著上升;注射后30 d,与对照组滞育蛹相比,处理组非滞育蛹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葡萄糖含量、TPS和Tre酶活力、TPSTre-1表达量显著下降,TPP酶活力以及TPPBTPPC-2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柑橘大实蝇蛹体内海藻糖的含量在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调控下,随着滞育状态发生变化,表明海藻糖与滞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其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漆酶-1基因在烟粉虱MEAM1隐种和温室粉虱中的表达模式比较
    杨春红, 郭建洋, 褚栋, 程登发, 万方浩
    2018, 61(9):  1019-1028.  doi:10.16380/j.kcxb.2018.09.003
    摘要 ( 585 )   PDF (3910KB) ( 2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漆酶-1(LAC1)在粉虱-植物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AM1隐种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两种存在竞争关系的粉虱中LAC1基因表达模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测定烟粉虱MEAM1隐种和温室粉虱唾液漆酶-1活力;对温室粉虱LAC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和比较了LAC1在两种粉虱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以及取食外施水杨酸(0.5 mmol/L)的番茄植株后两种粉虱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LAC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成虫存活率和产卵量。【结果】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粉虱的唾液中漆酶-1活力差异不显著。温室粉虱PCR扩增后得到大小639 bp的LAC1基因中间片段。发育表达谱结果表明,LAC1基因在两种粉虱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烟粉虱MEAM1隐种成虫期表达量逐渐升高,而在温室粉虱各发育时期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烟粉虱MEAM1隐种成虫期LAC1的表达量高于温室粉虱。组织表达结果表明,LAC1在两种粉虱成虫的头胸部、中肠和腹部残骸中均有表达,但在中肠中丰度最高。取食外施水杨酸番茄植株的烟粉虱MEAM1隐种,随取食时间的延长成虫存活率下降,与对照(取食喷施清水的植株)相比差异显著。羽化后14 d时,取食外施水杨酸植株的烟粉虱MEAM1隐种存活率仅为对照的一半,而取食外施水杨酸植株的温室粉虱的存活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无论是取食外施水杨酸的植株还是取食对照植株,烟粉虱MEAM1隐种体内LAC1表达量和产卵量均高于温室粉虱。【结论】LAC1在两种粉虱体内表达模式存在差异,这可能在两种粉虱的竞争适应中具有一定作用。
    意大利蜜蜂铁蛋白基因AmFer3HCH的克隆及其在温度胁迫下的应答 Hot!
    马荣琴, 王林玲, 衡惠, 周泽扬, 李治
    2018, 61(9):  1029-1039.  doi:10.16380/j.kcxb.2018.09.004
    摘要 ( 741 )   PDF (4894KB) ( 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鉴定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铁蛋白基因AmFer3HCH,分析其在意大利蜜蜂应对温度胁迫时的组织表达变化,探讨铁蛋白AmFer3HCH在蜜蜂应对环境温度胁迫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意大利蜜蜂铁蛋白基因AmFer3HCH的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鉴定;实时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温度(40℃和5℃)胁迫下的意大利蜜蜂工蜂成虫胸、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PCR扩增获得意大利蜜蜂铁蛋白基因AmFer3HCH,cDNA片段大小为507 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意大利蜜蜂基因组数据库中的铁蛋白基因Fer3HCH(GenBank登录号: GB55416)的完全一致,确认为AmFer3HCH基因序列。AmFer3HCH鉴定为重链型铁蛋白,在系统进化上聚类于重链型铁蛋白分支,其氨基酸序列具有重链型铁蛋白特有的Fe2+氧化酶活性中心,含有铁蛋白家族成员所共有的水合氧化铁成核中心和铁离子通道。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短时高温(40℃, 0~48 h)胁迫过程中,AmFer3HCH在意大利蜜蜂工蜂成虫胸、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低温(5℃, 0~6 h)胁迫处理过程中,中肠和脂肪体中AmFer3HCH基因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在胸中表达量逐渐下降。【结论】意大利蜜蜂铁蛋白AmFer3HCH为重链型铁蛋白,在意大利蜜蜂对极端温度胁迫的应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对黑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周思聪, 陈佳妮, 庞兰, 潘中秋, 时敏, 黄健华, 陈学新
    2018, 61(9):  1040-1046.  doi:10.16380/j.kcxb.2018.09.005
    摘要 ( 1369 )   PDF (2802KB) ( 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布拉迪小环腹瘿蜂Leptopilina boulardi的生物学特性,明确该寄生蜂寄生对寄主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运用形态成像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发育历期和寄生效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后寄主黑腹果蝇发育历期以及蛹期体长和体重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卵期平均为0.98±0.22 d,幼虫期为10.22±0.57 d,雄虫蛹期为8.09±0.19 d,雌虫蛹期10.07±0.30 d,雌蜂平均比雄蜂约晚2 d羽化。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黑腹果蝇2龄幼虫后,黑腹果蝇幼虫出现明显的黑化包囊反应,幼虫发育显著延缓,蛹长和蛹重也显著降低。【结论】布拉迪小环腹瘿蜂是黑腹果蝇的专性寄生蜂。本研究的结果为寄生蜂调控寄主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寄主植物对双尾新小绥螨运动速率及捕食能力的影响
    张燕南, 顾佳敏, 陈静, 王佩玲, 张建萍
    2018, 61(9):  1047-1053.  doi:10.16380/j.kcxb.2018.09.006
    摘要 ( 797 )   PDF (3321KB) ( 2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捕食螨运动速率直接影响其捕食能力。本研究分析了5种寄主植物对捕食螨——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运动速率的影响,旨在探究双尾新小绥螨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能力。【方法】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双尾新小绥螨雌成螨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茄子Solanum melongen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上的运动速度,进一步采用小室观察法比较了寄主植物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双尾新小绥螨在5种寄主植物上的运动速度依次为:菜豆(0.62 cm/s)和棉花(0.60 cm/s)>黄瓜(0.38 cm/s)和茄子(0.36 cm/s)>番茄(0.27 cm/s)。进一步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5种寄主植物上,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缓和,其捕食类型均属于Holling Ⅱ型。双尾新小绥螨在菜豆上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攻击系数(a)最高,为1.124; 在棉花上的处理时间(Th)最短,为0.059。同时,在菜豆和棉花上的捕食能力较强,a/Th值分别为18.177和16.763;而在番茄、茄子和黄瓜上的捕食能力较弱,a/Th值分别为6.780, 6.537和6.369。【结论】双尾新小绥螨在棉花和菜豆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同时捕食能力也最强。
    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
    王克勤, 刘兴龙, 邵天玉
    2018, 61(9):  1054-1066.  doi:10.16380/j.kcxb.2018.09.007
    摘要 ( 663 )   PDF (3222KB) ( 3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明确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不同地理种群、不同田间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了解不同种群间是否产生寄主专化性和遗传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测序法测定了采自中国东北3种主要寄主植物(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谷子Setaria italica)上的23个地理种群400头亚洲玉米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基因的1 034 bp序列;利用DnaSP 5.0和Arlequin3.5.1.2等软件对亚洲玉米螟不同寄主种群以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系统进化发育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400条长度为1 034 bp的亚洲玉米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包含60个单倍型。亚洲玉米螟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93±0.01,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916±0.041之间。总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2.67),总的群体Fst为0.1579,不同地理种群的Fst范围在-0.046~0.627之间。总种群的Tajima’s D为-1.73602,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未曾在近期经历种群扩张,群体大小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Fst=0.16236, P<0.0001),83.76%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为16.24%,不同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Fct=0.01568, P>0.05)很小,遗传变异仅占1.57%,说明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非其地理种群间或寄主种群间。各寄主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和寄主分布格局。【结论】亚洲玉米螟较强的迁飞能力(或随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使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虽其寄主范围较广,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以玉米、高粱和谷子为寄主的种群尚未产生寄主专化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差异。
    中国细蛾科寄主植物多样性分析
    白海艳, 铁军, 侯沁文
    2018, 61(9):  1067-1075.  doi:10.16380/j.kcxb.2018.09.008
    摘要 ( 708 )   PDF (1431KB) ( 3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总结中国细蛾科(Gracillariidae)寄主植物的种类,分析细蛾多样性与其寄主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统计中国细蛾科寄主植物的种类;应用SPSS 19.0分析细蛾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关系的数据。【结果】在中国,有寄主植物记载的细蛾149种,隶属4亚科37属;记载的寄主植物有435种,隶属49科153属,以豆科、壳斗科、杨柳科、蔷薇科、大戟科、蓼科和芸香科为主;寄主植物以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为主,单子叶植物仅有3科,裸子植物只有1科。细蛾亚科的寄主植物种类最丰富,有43科129属430种,潜细蛾亚科的次之,有12科29属87种,叶潜蛾亚科的有5科10属38种,毛脉细蛾亚科的寄主植物种类最少,有4科5属7种。在细蛾的属级阶元,寄主植物多于2个科的细蛾有14个属;寄主植物种类最多的是丽细蛾属Caloptilia,有18科37属111种,潜细蛾属Phyllonorycter次之,有10科18属68种;寄主植物为单科、单属和单种的细蛾分别有23, 10和5属。不同寄主植物上细蛾的种类也有差别,在寄主植物科级阶元,被2个属以上细蛾取食的寄主植物有22个科,其中豆科植物上细蛾属数最多,有14个属,大戟科和壳斗科植物上的细蛾属数次之,分别有8和7属;在属级阶元,有37属植物可被2属以上的细蛾取食,其余116属植物分别只被1属细蛾取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亚科级和属级阶元中,细蛾种数与寄主植物的科、属、种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0, P<0.01)。【结论】细蛾种类越丰富其寄主植物的范围就越广泛。总的来说,细蛾食性范围较为狭窄,以单食性和寡食性为主。
    综述
    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李峰奇, 付宁宁, 张连忠, 焦蒙蒙, 彭凌飞, 许奕华, 罗晨
    2018, 61(9):  1076-1086.  doi:10.16380/j.kcxb.2018.09.009
    摘要 ( 956 )   PDF (2401KB) ( 5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北、上海、山东、河南和北京等地,并在多地呈暴发态势。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好耐性。近年来,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和嗅觉分子机制已被解析,为制定该虫的生态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危害特性、传播规律、化学生态学、环境适应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防控方面展望了该虫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夜行性传粉蛾类研究进展
    杨晓飞, 朱琳, 李后魂
    2018, 61(9):  1087-1096.  doi:10.16380/j.kcxb.2018.09.010
    摘要 ( 1020 )   PDF (4137KB) ( 4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生态系统中蛾类是很多植物的传粉者,是全球多样性的一个关键组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它们绝大多数营夜行性生活,因此,蛾类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被极大地忽视了,它们对整个传粉生态链的贡献可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夜行性蛾类传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主要介绍了夜行性访花蛾类多样性、夜行性与昼行性传粉的区别、夜行性蛾类的研究方法、蛾类传粉生物学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情况。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有访花或传粉行为的蛾类物种文献记载为596种,涉及鳞翅目15个总科的29个科;夜行性与昼行性传粉无论是传粉昆虫还是被传粉植物在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夜行性蛾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灯诱法、样段计数法、观察法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技术手段。希望本综述能够为我国传粉蛾类与虫媒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简报
    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测试及远距离扩散轨迹分析
    卢绍辉, 魏美才, 袁国军, 崔建新, 梅象信
    2018, 61(9):  1097-1105.  doi:10.16380/j.kcxb.2018.09.011
    摘要 ( 609 )   PDF (3846KB) ( 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摸清温度、日龄和性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其远距离扩散轨迹。【方法】本研究通过飞行磨系统、高空系留气球和HYSPLIT-4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及模拟其种群随气流远距离扩散轨迹。【结果】飞行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悬铃木方翅网蝽日龄的增加其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逐渐增加,10日龄成虫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最长,随后逐渐下降。不同测试温度(19℃, 22℃, 25℃, 29℃和31℃)下,10日龄成虫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在19℃时最小,随着温度的升高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都逐渐增加,在25℃时两者都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在25℃时的飞行距离显著大于其他测试温度下;28℃时平均飞行速度最快,显著高于其他测试温度下。雌虫在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上显著高于雄虫。高空系留气球观测结果表明,在5和10 m处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密度较大,随着高度的上升诱捕数量逐渐下降,在35 m高度处种群数量最低,随后又随着高度的升高诱捕数量逐渐增加,65 m以上高度未能诱捕到试虫。利用HYSPLIT-4模型模拟了2015年悬铃木方翅网蝽由南向北的扩散路线为:河南省郑州市-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长治市沁县-沂州市繁峙县-河北省张家口市。【结论】室内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在10日龄、25℃温度下飞行能力最强。田间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可随气流上升至65 m高度,具备随气流进行低空扩散的能力。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成虫发生特征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 牙森·沙力, 族米娜, 阿曼古力·吐尼亚孜, 吴乐年, 徐光青, 赵莉
    2018, 61(9):  1106-1113.  doi:10.16380/j.kcxb.2018.09.012
    摘要 ( 645 )   PDF (3552KB) ( 3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成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消长规律以及卵巢发育与种群动态和迁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空探照灯诱集草地螟成虫并解剖卵巢,观察卵巢发育进度。【结果】研究区域存在草地螟成虫数量突增突减现象;2015年发生量比2016年多,2015年草地螟8月30日消失,2016年草地螟8月22日消失。2015和2016年草地螟成虫夜间在第2时段(00:10-01:50)、第3时段(01:50-03:30)出现次数多。2015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65.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Ⅲ级;自7月下旬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此时69.1%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71.2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Ⅳ级。2015和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雌蛾中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Ⅲ和Ⅳ级卵巢的比例仍然最高。【结论】2015和201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属于外地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形成的混合种群。
    河北行唐地区玉米害虫灰地种蝇的鉴定及其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的为害
    张海剑, 宋健, 马红霞, 石洁, 胡清玉, 王振营
    2018, 61(9):  1114-1120.  doi:10.16380/j.kcxb.2018.09.013
    摘要 ( 728 )   PDF (5314KB) ( 2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明确在河北省行唐县新发现的一种为害春玉米种子和幼苗根蛆的分类地位、为害特点及不同种植模式下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的为害情况。【方法】以从河北行唐采集的虫源进行室内饲养后,对该虫各虫态进行了形态描述,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类鉴定;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了该害虫对河北行唐不同种植模式(施腐熟有机肥的玉米单作田、施未腐熟有机肥的玉米单作田、施腐熟有机肥的白菜玉米轮作田和施未腐熟有机肥的白菜-玉米轮作田)下春玉米的为害情况。【结果】待鉴定根蛆经室内饲养后各虫态的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COⅠ基因和Cytb基因分别与GenBank的灰地种蝇COⅠ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均为99%,从而确定其为灰地种蝇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种子被灰地种蝇幼虫为害后不能萌发,幼苗被害后萎蔫枯死;在施未腐熟有机肥的白菜-玉米轮作田中为害严重,种子和幼苗总被害率高达39.33%,被害玉米苗单株最高虫量为8头。【结论】首次报道了灰地种蝇在中国为害玉米,该虫可为害玉米种子和幼苗根系,在施用未腐熟动物粪肥的白菜玉米轮作田具有较高的危害风险。
    目录
    61卷第9期中英文目录
    2018, 61(9):  1121-1121. 
    摘要 ( 399 )   PDF (471KB) ( 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