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鞘翅目:天牛科)成虫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枝条上取食。松墨天牛是中国地区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将松材线虫从罹病寄主携带而出,通过取食或产卵伤口又将其传播到健康寄主,是松材线虫病侵染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报道了野外条件下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成分变化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pp. 1310-1318。照片由樊建庭于20086月摄于浙江省富阳市。 [Detail] ...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6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8-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组蛋白H3Thr3磷酸化在Sf9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动态定位 Hot!
    张冰, 徐茜, 唐存多, 王姣玲, 吴盼盼, 朱露露, 阚云超
    2018, 61(11):  1247-1252.  doi:10.16380/j.kcxb.2018.11.001
    摘要 ( 413 )   PDF(mobile) (4413KB) ( 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组蛋白H3Thr3磷酸化这一表观标记在Sf9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功能。【方法】通过固相法合成一段包含组蛋白H31-9位氨基酸的肽段[ARTKQTARKC],将第3位苏氨酸进行磷酸化修饰(P-Pep 226555)或者不修饰(NP-Pep 080472)后制备抗体,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培养Sf9细胞,通过爬片制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玻片,以免疫荧光标记检测磷酸化H3Thr3(H3Thr3ph)抗体在Sf9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定位特点。【结果】在Sf9细胞中,组蛋白H3Thr3的磷酸化发生在前期细胞染色体的特定位置;随着细胞周期的进行,磷酸化信号逐渐增强,中期达到最高水平,有丝分裂后期在形成子细胞的赤道板处均匀分布,末期仅在赤道板特定位置残留微弱的磷酸化信号。【结论】H3Thr3的磷酸化与Sf9细胞胞质有丝分裂相关。
    麦红吸浆虫热激蛋白基因SmHsp40的克隆及其在滞育进程中和极端温度胁迫下的表达 Hot!
    赵佳佳, 李雪娇, 刘珍珠, 成卫宁, 朱克岩
    2018, 61(11):  1253-1262.  doi:10.16380/j.kcxb.2018.11.002
    摘要 ( 504 )   PDF(mobile) (3673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一种典型的专性滞育昆虫,滞育过程中经历酷暑和严寒。本研究旨在探讨麦红吸浆虫热激蛋白基因Hsp40在滞育中的作用。【方法】以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幼虫为材料,利用RTPCRRACE技术克隆Hsp40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滞育不同阶段幼虫及越夏滞育幼虫在短期(120 min)极端高温(35~50)和越冬滞育幼虫在短期极端低温(0~-15)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获得麦红吸浆虫Hsp40基因,命名为SmHsp40(GenBank登录号: MH001167),其cDNA全长1 553 bp,开放阅读框长为1 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40.87 kD,理论等电点为5.3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Hsp40蛋白家族典型的J结构域和HPD基序。蛋白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SmHsp40蛋白与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等长角亚目(Nematocera)昆虫Hsp40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麦红吸浆虫滞育不同时期幼虫SmHsp40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进入滞育后表达量上调;滞育进程中,夏季7-8月和冬季12月至翌年1月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40处理越夏滞育幼虫和-10处理越冬滞育幼虫1 h明显诱导SmHsp40的表达,但超过45或低于-15极端温度处理诱导效果均不明显。【结论】SmHsp40参与了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可能在滞育状态的维持及滞育期间耐热和耐寒能力的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
    棉铃虫离子型受体基因HarmIR8a的克隆及表达定位 Hot!
    张夏瑄, 郭孟博, 刘一鹏, 王冰, 王桂荣
    2018, 61(11):  1263-1271.  doi:10.16380/j.kcxb.2018.11.003
    摘要 ( 591 )   PDF(mobile) (21714KB) ( 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昆虫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 IRs)是新发现的一类化学感觉受体,对昆虫感受环境中酸类和胺类等物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克隆、序列比对以及表达定位的研究将有助于初步解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离子型受体的功能。【方法】本研究在棉铃虫触角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一个离子型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结构预测等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棉铃虫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棉铃虫雄虫触角中的表达定位。【结果】克隆获得棉铃虫HarmIR8a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MH638313),开放阅读框为2 688 bp,编码895个氨基酸,预测有3个跨膜区域。HarmIR8a氨基酸序列包含了一个氨基末端区域(amino terminal domain, ATD),一个由S1S2两部分构成的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一个孔环(pore loop, P)3个跨膜区(M1, M2M3)和一个胞内C末端(C terminus)。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armIR8a在棉铃虫雌、雄成虫头(除去附器)和触角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而且在触角中高表达。棉铃虫雄虫触角原位杂交结果表明,HarmIR8a主要在触角腔锥形感器下表达。【结论】本研究初步探析了HarmIR8a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表达部位,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离子型受体基因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奠定了基础。
    梨小食心虫幼虫中肠转录组及SSR分子标记分析
    冷春蒙, 李引, 胡迪, 仵均祥, 李怡萍
    2018, 61(11):  1272-1283.  doi:10.16380/j.kcxb.2018.11.004
    摘要 ( 469 )   PDF(mobile) (3551KB) ( 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果树害虫。昆虫中肠在食物消化、免疫反应、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建立梨小食心虫幼虫中肠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其基因信息。【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X Ten)对梨小食心虫幼虫中肠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利用转录组数据进行梨小食心虫幼虫中肠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总计获得梨小食心虫幼虫中肠转录组96 419unigenes,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注释到57 300unigenes。通过GO数据库注释,将unigenes的功能分为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55个功能区,其中参与细胞进程、细胞和细胞组分及结合功能的unigenes比例较大。KOG结果显示,10 090unigenes归到25个基因家族,注释到一般功能预测的最多。KEGG数据库中,10 250条序列注释到232个代谢通路,注释到核糖体的基因数最多。此外,用MISH软件,在10 600unigenes中搜索到12 690SSR位点,通过PCR开发出6SSR位点。【结论】本研究成功组装梨小食心虫幼虫中肠参考转录组,为以中肠为靶标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大灰象甲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李晓, 李建文, 成波, 李伟, 孙文秀, 高华援, 鞠倩, 姜晓静, 杜龙, 曲春娟, 曲明静
    2018, 61(11):  1284-1294.  doi:10.16380/j.kcxb.2018.11.005
    摘要 ( 743 )   PDF(mobile) (1253KB) ( 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出适合分析大灰象甲Sympiezomias velatus成虫不同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内参基因。【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大灰象甲管家基因序列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候选基因在大灰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头、胸、腹和足中的表达量;并利用geNorm, 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及在线工具RefFinder评价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以大灰象甲气味结合蛋白1(odorant bindng protein 1, OBP1)基因为目标基因验证候选基因在大灰象甲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基于大灰象甲转录组数据首次鉴定得到β肌动蛋白基因(ACT)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RNA)60S核糖体蛋白L12基因(RPL12)60S核糖体蛋白L32基因(RPL32)40S核糖体蛋白S20基因(RPS20)、延伸因子2基因(EF2)、α微管蛋白基因(TUA)和β微管蛋白基因(TUB)9个管家基因序列。geNorm分析结果显示,RPL12RPS20是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而BestKeeperNormFinder分析结果显示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分别是TUATUB。综合各分析方法得出9个候选基因中TUB, TUA, RPS20RPL12是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而18S rRNA, ACTGAPDH3个广泛应用的内参基因则表现出最低的表达稳定性。最后以OBP1为目标基因对稳定性不同的4个候选基因进行稳定性验证,发现以TUBRPL12为内参基因,OBP1在成虫不同组织之间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而以RPL32为内参基因,表达模式与应用TUB作为内参基因时稍有不同,使用18S rRNA作为内参基因得到的OBP1表达模式则与应用TUB作为内参基因时的完全不一致。【结论】TUB, TUA, RPS20RPL12可以作为分析大灰象甲成虫不同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内参基因,为后续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光周期和LED光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行为的影响
    方梅, 谢建坤, 朱敏, 王敏, 涂小云
    2018, 61(11):  1295-1299.  doi:10.16380/j.kcxb.2018.11.006
    摘要 ( 733 )   PDF(mobile) (576KB) ( 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光周期和LED光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成虫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的影响,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在光期光源为白色日光灯,光照强度约为500 lx, RH 75%±2%条件下观察并记录了306个不同光周期(16L8D,15L9D,14L10D,13L11D,12L12D11L13D)下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行为;26时暗期以不使用光照(12L12D)为对照,使用红、黄、蓝、绿和白光5个不同LED光照(分别记为12L12R,12L12Y,12L12B,12L12G12L12W)下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行为。【结果】当光照时长从13 h延长至16 h时,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频次有增加的趋势;当光照时长从12 h延长至15 h时,产卵量有增加的趋势。光周期为14L10D13L11D时,成虫取食频次(分别为45.2525.00/5)显著低于其他光周期下,光周期11L13D下产卵量(仅有7.25/5)显著低于其他光周期下。蓝光处理组取食频次(112.50/5)显著高于黄光和绿光处理组(分别为77.066.25/5);黄光和绿光处理组产卵量(分别为261.50285.50/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延长光照时间,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频次和产卵量均有增加趋势;暗期使用蓝光时成虫取食频次增加,而使用黄光和绿光时则产卵量增加。光周期和LED光源对其移动和交配行为影响不显著。

     

    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
    葛超美, 张家侠, 孙钦玉, 叶涛, 夏先江, 张冉, 丁勇
    2018, 61(11):  1300-1309.  doi:10.16380/j.kcxb.2018.11.007
    摘要 ( 601 )   PDF(mobile) (1523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越香早>中黄1>岚里香>漕溪1>玉露1>福鼎大白>陕茶1>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野外条件下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成分变化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胡琴, 金京, 杜永斌, 樊建庭
    2018, 61(11):  1310-1318.  doi:10.16380/j.kcxb.2018.11.008
    摘要 ( 715 )   PDF(mobile) (1059KB) ( 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α-蒎烯和乙醇)和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在野外条件下的变化及其对诱芯诱捕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了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α-蒎烯和乙醇及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在野外悬挂不同时间后的比例和成分变化;并在林间设置20个诱捕器,每诱捕器上悬挂1个诱芯,其中10个诱捕器在第30天时更换新的诱芯,另10个诱捕器的诱芯不更换,调查相应的野外诱捕效果。【结果】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植物挥发物在前15 d内,平均释放量为5.05 mL/d;在第45-60天内,平均释放量仅为0.58 mL/d。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植物挥发物中α-蒎烯和乙醇的初始总含量≥97%,另外含有莰烯、氧化蒎烯、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桃金娘烯醇等7种杂质。随着时间延长,植物挥发物中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第15天时,乙醇含量为零;第15-45天期间,共新增3种杂质,即马鞭草烯醇、樟脑烯醛和马鞭草烯基乙基醚;原有杂质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到第60天时含量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前15 d内,平均释放量为1.05 μL/d;在第30-45天内,平均释放量下降到0.52 μL/d;45天时,聚集信息素含量几乎为零。野外诱捕试验结果显示,旧诱芯(已悬挂30 d的诱芯)和新诱芯(30天时新更换的诱芯)在第45天时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第50天时,新旧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第60天后,新旧诱芯的野外引诱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结果表明,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在野外条件下释放速率存在“先快后慢”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主要成分也发生氧化,进而影响诱捕效果。我们自制的松墨天牛诱芯野外诱捕的高效持效期不少于45 d,持效期不少于60 d,如何更好地控制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的释放速率,延缓各成分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国丝光绿蝇种群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法医学上死亡地点推断的意义
    刘钦来#, 修世鹏, 吕品, 唐光峰, 张杰, 王晓军, 赵英健, 孙文平
    2018, 61(11):  1319-1327.  doi:10.16380/j.kcxb.2018.11.009
    摘要 ( 548 )   PDF(mobile) (2088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中国多地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种群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基因进行测序,探究地理隔离对中国丝光绿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法医学上死亡地点推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6年采自中国11个地区的丝光绿蝇55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运用MEGA 6.0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距离分析,运用Primer 5进行聚类分析,运用WinArl35软件进行遗传分化研究,运用DnaSP 5.0进行单倍型统计分析,运用SPSS进行数据整理。并于2017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其中2个地区(七台河和楚雄),再捕捉丝光绿蝇进行地域特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验证实验。【结果】共获得55条丝光绿蝇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 MG696659-696663; MG734397-734446),共发现19个变异位点,样本总体核苷酸多态度(Pi)0.00205,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78。主坐标聚类分析显示所有样本聚为3簇。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Fst有统计学意义的共有6组,范围为0.056~0.350。累计遗传距离和累计纬度差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序列比对共发现11个地域性私有SNP位点,14个私有单倍型。SNP位点验证实验表明,楚雄样本无新增的SNP位点,七台河样本新增3SNP位点,其中2个地域性私有SNP位点。【结论】地理隔离对中国丝光绿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对法医学上死亡地点的推测有所帮助。
    综 述
    20-羟基蜕皮酮调控昆虫先天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远, 张若男, 陈雪, 顾偌铖, 苏睿, 钟仰进, 杨婉莹
    2018, 61(11):  1328-1339.  doi:10.16380/j.kcxb.2018.11.010
    摘要 ( 613 )   PDF(mobile) (8734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虫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包括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和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近年来研究表明,作为昆虫生长发育调节的关键激素之一,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 20E)参与调节了昆虫的先天免疫。本文在介绍昆虫免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20E调控昆虫先天免疫及微生物影响20E滴度的分子调控机制。20E可以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对抗外源入侵微生物,而外源微生物的刺激也会通过3-脱氢蜕皮激素-还原酶(3-dehydroecdysteroid--reductase, 3DE--reductase)促进20E滴度升高。20E对昆虫免疫系统有显著影响,其滴度升高可以激活细胞免疫,包括吞噬(phagocytosis)、包被(encapsulation)和结节(nodulation);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则比较复杂,除可以加速黑化作用(menalization)外,对抗菌肽的表达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鉴定发现了一些20E调控体液免疫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的作用途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3类:(1)依赖于TollIMD等先天免疫通路;(2)依赖于胰岛素(insulin)信号途径;(3)依赖于20E信号通路因子BRC等的直接调控。但这些通路因子究竟是如何互作以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等都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家蚕中调控胚胎滞育的滞育激素及其受体研究概况
    沈张飞, 解鸿青, 时连根
    2018, 61(11):  1340-1349.  doi:10.16380/j.kcxb.2018.11.011
    摘要 ( 570 )   PDF(mobile) (2224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滞育是昆虫为躲避不良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个体发育停滞的生存策略和状态,家蚕Bombyx mori滞育发生于胚胎发育早期,为卵滞育型。家蚕胚胎滞育是由咽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作用于卵巢,通过卵巢细胞膜上的滞育激素受体介导,引发卵内一系列物质代谢变化而引发的发育事件。本文综述了家蚕滞育激素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以及滞育激素受体的基因克隆与表达、信号转导与机理等研究概况,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以期推进家蚕胚胎滞育诱导、阻止和解除全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并为进一步利用家蚕胚胎滞育进行传统养蚕业的技术提升等提供理论依据。
     

    蜜蜂哺育蜂与采集蜂行为转变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刘芳, 施腾飞, 齐磊
    2018, 61(11):  1350-1355.  doi:10.16380/j.kcxb.2018.11.012
    摘要 ( 469 )   PDF(mobile) (642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作为真社会性昆虫,是人类认知行为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之一。正常蜂群中工蜂有着年龄依赖性的行为转变,成年蜂一般在出房后3周内主要从事巢内工作,之后工蜂行为渐渐转向巢外采集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采集蜜粉等。工蜂这种从巢内工作转向巢外工作的行为转变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从蜂群自身社会环境、工蜂体内生理和基因(包括mRNAmicroRNA)的表达变化等方面详细概述了工蜂哺育蜂和采集蜂行为转变研究进展,为深入探究影响蜜蜂行为转变的调控因子及机制提供理论背景。

    简 报
    一种白背飞虱橙眼突变体(英文)
    葛家桢, 楼玉婷, 张传溪
    2018, 61(11):  1356-1362.  doi:10.16380/j.kcxb.2018.11.013
    摘要 ( 778 )   PDF(mobile) (13470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控制不同眼色的基因以及眼色突变对交配能力的潜在影响。【方法】在实验室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白背飞虱橙色复眼突变体,与此性状相关的基因型符号为org。利用包含3种基因型(+/+, +/org, org/org)8组杂交组合实验来确定影响橙眼性状的遗传基础,并通过一项交配竞争实验来测试复眼眼色突变是否对白背飞虱交配能力有影响。【结果】该种橙眼突变体具有一对与野生型白背飞虱有明显区别的亮橙色复眼。在突变体白背飞虱发育阶段均出现了橙眼性状:卵期眼点(产卵3 d后出现),若虫复眼和任意性别翅型的成虫复眼。纯合子正常眼白背飞虱和橙眼白背飞虱之间的互交产生了F1正常眼颜色的后代。卡方检验表明交配后代并未倾向于特定的性别(α=0.05, χ2c=0.19~1.53)。橙眼白背飞虱突变体的交配竞争能力显著弱于野生型白背飞虱。【结论】橙眼性状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org基因对交配竞争能力有显著影响。
    目 录
    61卷第11期中英文目录
    2018, 61(11):  1363-1363. 
    摘要 ( 469 )   PDF(mobile) (488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61卷第12期中英文目录
    2018, 61(11):  1497-1497. 
    摘要 ( 397 )   PDF (490KB)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