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2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62-01-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昆虫的变态类型与分类体系
    陈世骧
    1962, 11(1):  1-15. 
    摘要 ( 2454 )   PDF (1105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关于物种概念的补充说明
    陈世骧
    1962, 11(1):  15-16. 
    摘要 ( 2028 )   PDF (103KB) ( 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东亚飞蝗蝗区的结构与转化
    马世骏
    1962, 11(1):  17-30. 
    摘要 ( 2405 )   PDF (964KB) ( 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蝗区可看成是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 本文列举了蝗区的共同生物地理特征, 并摘要叙述了四类主要蝗区在中国的分布。这四类蝗区是滨湖、沿海、河泛与内涝。每类蝗区中包括有形态与性质均不相同的异型次级结构, 次级结构能互相转化, 并可导致蝗区类型间的转化。四类蝗区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表现于飞蝗发生动态上的特殊规律, 但四者在形态解剖上有共同的特征, 并在最初形成因素上都直接或间接与黄河等大河道的变迁相联系。此外, 四类蝗区在扩张与收缩过程中, 都呈现阶段现象, 此阶段现象系蝗区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的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自然变化规律的顺序性。蝗区发生地的消灭决定于主导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第二、三类因素消灭, 仅能实现临时性的改造, 只有在第一类因素消灭后方能达到根本改造, 但是二、三类因素在一定时间内的量变积累, 亦可以导致第一类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研究
    王承纶, 相连英, 张广学, 朱弘复
    1962, 11(1):  31-44. 
    摘要 ( 2081 )   PDF (873KB) ( 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豆蚜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地都有分布, 以吉、辽、黑和内蒙自治区的一部分为害最重, 为猖獗发生区。大豆蚜的寄主植物除大豆外, 还有野生大豆和鼠李, 由调查和接种试验的结果, 肯定了大量地分布在东北三省的鼠李为越冬寄主。 大豆蚜的全年发生周期和为害特点在大豆上共分三个阶段:1)从侵害豆苗起到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止, 是大豆蚜的盛发时期, 占有总蚜量的50—70%, 群聚于豆株上部幼嫩的枝叶上, 这时期的为害, 对大豆的生长威胁最大;2)到7月下旬, 由于大豆生长点停止生长, 大豆蚜即从群聚于植株上部发生转移到分散在中、下部的叶片背面, 并同时出现小型蚜, 生长迟缓, 为田间大豆蚜为害的消退阶段;3)8月下旬结荚后期到9月上旬黄熟期, 重新开始了大豆蚜的后期繁殖阶段, 随即在秋末季迁回鼠李, 经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秋季雄性蚜和雌性产卵蚜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寄主上, 雌性发生在鼠李上, 雄性发生在大豆上。全年在大豆上共繁殖15代。 根据大豆蚜的生活规律和几年来田间消长规律并结合几年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 初步得出大豆蚜的发生消长规律和其影响因子:1)上年越冬量及早期田间蚜量大, 因而造成了苗期大发生;2)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旬平均温度在22—25℃, 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时, 则极有利于田间大豆蚜的发育和繁殖, 即使早期蚜量少, 由于繁殖快, 往往也能造成7月花期的大发生;3)7月底开始随着大豆生长点的停止生长, 由于营养条件的恶化, 造成了大豆蚜的消退阶段。 综合上述, 我们可以根据大豆蚜的越冬数量、气象预报、历年的蚜情资料和当年的蚜情调查, 做出长期或短期的蚜情预报。 防治方法, 从几年的室内外试验和大面积试验结果, 0.5%666、6%可湿性666300—400倍、E605 15000倍、烟草冰100倍液以及20% 666拌种都具有良好的毒杀作用, 其中0.5%666粉和20%666 以种子量的0.7%用药量拌种已广泛推广应用于生产。
    南京地区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é寄生蜂考查
    何继龙
    1962, 11(1):  45-58. 
    摘要 ( 1980 )   PDF (945KB) ( 5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56-1958年间, 作者在南京考查菜粉蝶天敌, 发现重要种类有:黄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L.))、广大腿蜂(Brachymeria euploeae Westwood)、菜粉蝶黑疣姬蜂(Pimla sp.)和黄绒茧蜂(Apantelesglomeratus(L.))等数种。幼虫期寄生蜂的寄生率平均为3.3%, 蛹期为53.86%。黄金小蜂为蛹寄生蜂, 一年发生11-12代(室内), 以幼虫或蛹在寄主蛹壳内越冬, 寄生率平均为50.52%, 高者可达80%以上;雌峰率为65.12%;羽化率为93.17%。广大腿蜂寄生率平均为3.34%, 蛹寄生, 雌蜂率为58.43%。菜粉蝶黑疣姬蜂在国内寄生于菜粉蝶, 尚属初次报导。单寄生于越冬寄主蛹内, 寄生率为1.91%。黄绒茧峰只在一头菜粉蝶幼虫中发现, 寄生率为3.3%。黄金小蜂为菜粉蝶生物防治较合理想的一种寄生蜂, 但不能终年抑制菜粉蝶的猖獗。作者建议:(1)增加早春黄金小蜂的虫口数量;(2)解决8月间寄主数量的不足, 从而使黄金小蜂充分发挥其寄生能力, 达到菜粉蝶生物防治的目的。
    葡萄根瘤蚜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曹骥, 林松, 朱希孟
    1962, 11(1):  59-70. 
    摘要 ( 2000 )   PDF (765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在烟台所做调查, 发现葡萄在苗期感染根瘤蚜后生长缓慢、后期结实率低。此种葡萄虽然可以活到60年以上, 但每株平均产量还不到半公斤, 死后植株全重比健株少1/3以上。 葡萄根瘤蚜在我国主要靠苗木传播, 两年中共检查了三个葡萄品种的插条1,200支, 并在罩笼下接种有翅蚜, 从未发现过虫卵。因此认为插条是不带虫的。在园内扩散方面, 叶瘿型幼蚜的随风扩散能力较强, 根疣型的幼蚜也可以在土中扩散。有翅蚜数量少, 后代存活机会更少, 在扩散上似乎起不到作用。 葡萄根瘤蚜在烟台一年发生8代, 主要以一龄若虫越冬, 在根部也发现过少数的越冬卵。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育, 5月中旬开始产卵, 由此至7月上旬为繁殖盛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因土壤温湿度均高, 虫数显著下降, 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又出现第二次高峰, 11月上旬后陆续越冬。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线索, 初步认为葡萄根瘤蚜在我国主要以无性方式进行繁殖。在根上过冬的少数虫卵很可能就是两性生殖的残余。特别值得注意的即有翅型(若虫)可以同时产生有性型和根瘤型两种卵。这种现象是苏联学者未曾报导过的。
    棉铃虫的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孟祥玲, 张广学, 任世珍
    1962, 11(1):  71-82. 
    摘要 ( 1906 )   PDF (921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继续1958年棉铃虫研究工作报告之后, 1959—1960年又进一步在湖北、河南和云南等省作了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棉铃虫的世代分布带, 晚秋、冬春活动情况, 不同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成虫和幼虫活动的规律性, 大发生的特点和防治关键。 其发生世代大致可分四个地理带:1.40°N以北, 约发生3代;2.32-40°N是4代区;3.25-32°N是5代区;4.25°N以南一般6代, 个别地区7代。如化蛹后5天以上其眼域外缘的4个小斑点没有变化, 即为休眠蛹。 不同食料条件对成虫和幼虫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幼虫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 营养良好, 则死亡率低、生长快、蛹较重、成虫繁殖力也高。成虫补充营养不同, 其产卵量有显著差异, 喂以棉花花粉加10%蜂蜜水产卵最高, 单喂10—30%蔗糖水也很好, 蔗糖太浓或单喂各种花产卵都降低, 喂以植物营养器官则产卵很少或不产卵。 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选择性。可分为取食寄主、产卵寄主、取食兼产卵寄主。如大葱、洋葱等则仅取食而不产卵;而豌豆等是产卵寄主, 未见成虫取食;棉花等以产卵为主;向日葵等则以取食为主, 产卵较少。成虫产卵对棉株生长势也有选择, 一般棉株生长茂盛, 颜色浓绿、组织幼嫩、蕾、花和嫩叶多则产卵多, 反之则少。 成虫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性, 从飞翔看来, 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黄昏飞翔多在19:30—20:30进行, 以取食和进入产卵为主, 大量产卵时刻是20:30—23:00;婚飞多在1:30—4:00进行, 以寻偶交配为主, 大量交配时刻是3:30—5:00;黎明左近有微弱飞翔, 称为黎明飞翔, 以寻觅场所栖息为主。其一生活动也有一些规律, 一般羽化后3天内飞翔、取食和产卵都较弱, 4—8天最强, 以后则又减退, 交配多在羽化后1—5天内进行。 幼虫活动也有一定规律性, 孵化时刻以12:00—18:00为主;蜕皮在夜间, 随龄期增大, 开始蜕皮时间依次推迟;蜕皮前后都有一静止时刻, 也随龄期增大, 静止时间依次加长:蜕皮时都钻出蕾铃, 在小叶和苞叶表面进行;转移为害多在5:30—12:00进行, 据观察3—6龄幼虫共吃蕾、花、铃22.3个。 越冬蛹基数大小, 与棉田第一代发生量关系密切;降雨量又是影响棉田各代发生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一般当黄河流域棉区年雨量高于常年, 当长江流域棉区年雨量低于常年, 但两地相对湿度都在80%左右时, 对其发生有利;各地在成虫产卵盛期, 如遇疾风暴雨, 可大量冲刷其卵和初孵幼虫;如蛹期降雨时间长、土壤含水过多, 对蛹羽化不利。由于越冬基数、降雨、棉花生长势等的影响, 黄河流域棉田发生的三个世代中, 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各代依次加重的上阶型, 各代依次减轻的下阶型, 中间一代重的中峰型, 中间一代轻的鞍型。湖北和云南潞江, 分别在8月、5月出现为害高峰, 都暂划为中峰型。 消灭棉铃虫的几个关键是:清除杂草、开荒、深耕、冬灌等以消灭越冬蛹:控制春季蜜源植物, 利用灯光、树枝把等诱蛾, 消灭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结合棉花整枝、打顶消灭卵和幼龄幼虫;及时采用药剂防治等。
    中国寄蝇科Larvaevoridae (Tachinidae)的记述——Ⅰ.短须寄蝇属Linnaemyia R.-D.
    赵建铭
    1962, 11(1):  83-98. 
    摘要 ( 1539 )   PDF (991KB) ( 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虎蛾科及夜蛾科新种、新亚种记述
    朱弘复, 陈一心
    1962, 11(1):  99-100. 
    摘要 ( 2015 )   PDF (147KB) ( 4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关于昆虫中文命名的讨论
    朱弘复
    1962, 11(1):  101-102. 
    摘要 ( 2192 )   PDF (172KB) ( 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江西昆虫地理区的讨论
    章士美
    1962, 11(1):  103-104. 
    摘要 ( 1688 )   PDF (116KB)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