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2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62-04-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武昌灰稻虱的初步研究
    夏温澍
    1962, 11(2):  105-117. 
    摘要 ( 1708 )   PDF (802KB) ( 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灰稻虱为水稻害虫之一, 据我们在武昌地区观察, 此虫以成虫及若虫为害, 每年发生6—7世代, 以若虫期越冬。越冬期间若虫多隐藏在稻田杂草内。成虫期经过5—42天, 卵期5—15天, 若虫期9—31天, 一世代需42.5天。每只雌虫产卵62—259粒, 卵粒产于寄主植物茎内。成虫分长翅及短翅两个类型。防治方面以拔除稗草最为有效, 药剂方面以1/150—300倍6%666, 1/1000—1500敌百虫及1/200—300异狄氏剂有效。
    葛尔慕 昆虫的生物化学
    钦俊德
    1962, 11(2):  118-118. 
    摘要 ( 1639 )   PDF (96KB) ( 4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湖南棉鼎点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 Walker)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刘仕龙, 陈常铭, 熊阳映, 龙建乔
    1962, 11(2):  119-126. 
    摘要 ( 1919 )   PDF (451KB) ( 5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棉鼎点金刚钻在湖南每年发生5-6代, 以6代为主。第1-2代在早春奇主上发生, 6月下旬开始迁入棉田, 以第3-6代在棉花上发生, 但第3-4代为害较大。各代及各虫态历期, 以及各虫态主要习性均曾加以记述。 1959-1961年调查证明:棉田中鼎点金刚钻幼虫盛发期较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每五日平均气温26-30℃、相对湿度80%以上、温湿系数2.7-3.3。密植棉田受害较重。岱福棉、岱红2343受害最轻, 宁棉13号、南通一、二号较重。
    鼠冠蚤的观察
    温廷桓, 徐荫祺, 李铭
    1962, 11(2):  127-134. 
    摘要 ( 1787 )   PDF (510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记述了在上海发现的雌性鼠冠蚤的形态, 对于该蚤的亚端跖宗变异作了分析, 并对足爪的形态与其功能的统一性进行了探讨, 此外, 对于该蚤的地理分布及在我国发现的意义作了简要的论述。文内附有我国已发现的3种冠蚤属蚤种的检索表。
    重庆所见中华按蚊及饭蝇体外寄生螨类对宿主生殖的影响
    裘明华
    1962, 11(2):  135-137. 
    摘要 ( 1626 )   PDF (212KB) ( 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东北地区柏氏赛蚊的新发现及对金山赛蚊鉴定上的商榷
    苏龙
    1962, 11(2):  138-138. 
    摘要 ( 1677 )   PDF (58KB) ( 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蝶类新种小志Ⅱ
    李传隆
    1962, 11(2):  139-158. 
    摘要 ( 1830 )   PDF (847KB) ( 9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伊蚊一新种——拉萨伊蚊
    孟庆华
    1962, 11(2):  159-163. 
    摘要 ( 1785 )   PDF (380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吴荣宗
    1962, 11(2):  164-164. 
    摘要 ( 2162 )   PDF (80KB) ( 6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Acerataspis属姬蜂一新种(膜翅目,姬蜂科)
    赵修复
    1962, 11(2):  165-168. 
    摘要 ( 1926 )   PDF (216KB)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和营养
    钦俊德
    1962, 11(2):  169-185. 
    摘要 ( 2732 )   PDF (1401KB) ( 5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综述和讨论近年来有关植食性昆虫食性和营养的研究结果和发展。第一部分略述该类昆虫食物因理化性质的各异所引起的食性特化现象, 由此所产生的研究课题和国际对这方面的研究动态。第二部分叙述昆虫的感觉作用和食料植物选择之间的关系, 列举对不同昆虫在觅食或产卵时有诱致或驱斥效应的和在取食时有助长或抑制效应的感觉刺激的本质和昆虫反应的特点。第三部分讨论植食性昆虫的营养和代谢的特点及其与食性特化的关系, 在列举较近期间的研究成就后指出在不同种类中所存在着的营养差异, 可能和食性特化有某些联系。这类昆虫的营养需要和对植物中有毒物质的适应都是代谢类型的反映, 它们和昆虫的感觉反应有一定的联系, 在与植物建立营养的关系中同样是重要的。第四部分叙述并讨论了有关植食性昆虫食性的某些理论, 其中包括在选择食物中的机制、食性形成的主导因素、对食性类型以及食性演化的解释等。最后, 指出对有关方面研究的可能进展和成就, 及其在昆虫学各方面所起的影响。
    茶梢蛀蛾的两种生态类型及其在防治上的意义
    陈人禔
    1962, 11(2):  186-186. 
    摘要 ( 1833 )   PDF (76KB) ( 4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医学昆虫防制研究的新发展
    柳支英
    1962, 11(2):  187-206. 
    摘要 ( 2002 )   PDF (1574KB) ( 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一文献综述, 重点介绍近来防制医学昆虫研究方面的重大发展, 对今后防制研究的方向方法, 具有一定的战略战术意义。 首先介绍了新的生物学防制理论和方法。应用射线不育性方法消灭贪食美蝇已在中、北美取得成功, 而且创造了区域性灭种的范例。它进一步孕育了昆虫自灭(绝嗣)方法的理论。化学不育性方法正在研究探索中, 实验室试验已初步证明某些药物可使蚊蝇不育, 乃一新生萌芽。遗传不育性方法尚在假设阶段, 能否成功, 还待试验证明。 其次在化学防制方面, 现已出现几种新的途径。滞留熏蒸杀虫剂可在有人而通风的房舍中使用, 其蒸气能熏杀昆虫, 但对人比较安全, 现已接近应用阶段。家畜动物通过内服药物等途径以毒杀其体内外的寄生或吸血昆虫已有了开端。与上述两法有关的有机磷杀虫剂, 其慢性中毒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杀虫树脂是一新的剂型, 其杀虫毒效远比一般滞留喷洒为持久, 且可在擦洗频繁的场所使用, 现已推广应用。在诱虫剂方面亦有一定的进展。看来诱虫剂加杀虫剂和化学不育剂可能成为未来防制害虫的有效方式。
    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问题——对马世骏“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的意见
    庞雄飞
    1962, 11(2):  207-213. 
    摘要 ( 1628 )   PDF (583KB)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中, 马世骏教授(1955)把猖獗周期性及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认为是害虫大量发生基本认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讨论的。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种类可以举出一些, 而在其中能找到具有显明的猖獗周期的却不多。在我国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中, 还没有那几种害虫找到了多年猖獗周期。而且在文献材料上列举的认为已证明了有明显的猖獗周期的害虫, 还有不少是受到周期论的影响而牵强计算出来的。认为害虫猖獗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把猖獗周期性列为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在文献上也有过不少争论, 而且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中的平衡起着对发生数量变化的作用, 维系着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如果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 必然会遇到抗拒的自然平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各种的数量上趋于中等水平。由于这样的“动的平衡”使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的数量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状态。另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规律, 从这规律出发, 具体地从生态学和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害虫的数量波动问题, 而且反对承认存在超自然的自然平衡的力量。后者在苏联广泛传播。 我们认为应从有机体与其生存条件的统一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则出发, 具体地研究种群大量发生与其外界条件的水质联系, 才能正确地解决生态学问题。而以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作为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这是不确切的, 因为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并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以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并不能正确地解决害虫大量发生问题。 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是马世骏教授(1955)《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一文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中提出的两个命题。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 是生态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我们希望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柳天蛾的生活习性观察
    梁铭球, 郑哲民
    1962, 11(2):  214-215. 
    摘要 ( 1936 )   PDF (108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