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2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62-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关于棉铃虫食性和营养的某些特点
    钦俊德, 李丽英, 魏定义, 王振东
    1962, 11(4):  327-340. 
    摘要 ( 2535 )   PDF (890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工作选用棉花不同器官所含有的几种化学成分作为嗅觉和味觉刺激剂, 测验棉铃虫对它们的反应;结果表明一至三龄的幼虫对甲醇三甲基胺、香草酸等的趋性不同, 四龄幼虫对不同的糖类、氨基酸等的取食反应也各不一。这说明幼虫对食料植物中的个别化学成分有感觉辨识的能力。用不同品种的海岛棉、陆地棉、以及棉花和其它锦葵科植物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的叶片来试验棉铃虫对它们的趋性和取食反应, 结果表明当有选择的机会时幼虫对陆地棉和一定品种海岛棉有较强的趋性, 对某些杂交后代的趋性很弱。在不能选择的条件下棉铃虫在一定时间内对不同种类或品种的棉叶的取食量也不相同, 并对原来的食料植物可形成条件化。 曾对棉花不同器官的含水量、含氮物质和糖类进行了测定, 同时分别用叶、蕾和铃将新孵化的幼虫饲养到老熟。幼虫取食不同器官时的累积食量、发育速度、死亡率, 和变成的蛹的重量均有明显的差别。当以大叶为食时幼虫的总食量超过以嫩叶为食时的一倍以上;以铃为食时总食量可为以嫩叶为食时的数倍。这种差异可能是因铃中水分和含糖量较高, 对幼虫的取食发生强烈的助长作用所造成的。因此, 同株植物上含糖和含水缺多的器官对棉铃虫似乎有较好的营养效应, 而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糖类等的味觉刺激来增加取食量所造成。
    蓖麻蚕卵受精的研究
    金心梅, 张果
    1962, 11(4):  341-346. 
    摘要 ( 2317 )   PDF (388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们从细胞形态上的研究, 证明:蓖麻蚕卵在成熟期分裂的中期(同一横剖面), 基组数染色体是14;分作两圈, 内层4个, 外层10个。成熟卵停止在第一次中期分裂, 纺锤体与卵膜垂直, 待精子入卵后继续向前分裂, 并发现有染色质消散的现象。第二次成熟期分裂结果获得3个极体和1个雌性原核。正常的卵平均能接受2-3条精子, 它们入卵后起收缩、囊化成雄性原核;其中一个与雌性原核合并为“双组核”。剩余的过数精核分裂缓慢, 终于中心体离纺锤体作异形的分裂。
    地里恙螨生活史和交配研究
    温廷桓, 徐荫祺
    1962, 11(4):  347-356. 
    摘要 ( 2138 )   PDF (637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导在实验室中用集体饲养和单个饲养法所观察的地里恙螨第四代至第五代的生活史。对于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和成蛹等各期的发育过程与发育时间作了记述;观察了雌雄成虫间接交配的过程, 记录了雄螨产置精胞和受精雌螨产生卵的数量、雌雄螨的不同寿命、以及摄食蚤卵的数量。 文内讨论了各发育期的淘汰率及其因素、卵与次卵、若蛹、成蛹等静止阶段的发育场所及其出现角突和足芽的规律性。 本文还分析了文献上关于恙螨卵壳破裂方式的描述有错误的可能性。 文中附有地里恙螨卵、次卵和卵壳的详图, 并拟就一个较完整的地里恙螨生活史的图解。
    福州地区白纹伊蚊一年生态观察研究
    王乾章
    1962, 11(4):  357-362. 
    摘要 ( 2147 )   PDF (299KB)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1959-1960年作者在福州地区进行的白纹伊蚊一年生态观察报告, 其主要结论有:(1)白纹伊蚊成虫的栖息场所很多, 在人房帐内、厨房、猪栏、客厅、郊野草丛等处都有采获。其月份消长, 自3月出现, 7-9月为高峰, 12月下旬消失。(2)成虫白昼活动时间在户外呈现两个峰, 一个峰在上午5-6时, 另一个峰在下午4-5时;室内活动高峰在下午1-5时。(3)幼虫孳生地分布甚广, 以雨后积水的容器为主, 其月份消长情况与成虫的月份消长是相一致的。(4)一般所见幼虫孳生地水色多略呈淡棕, 并常含有腐烂树叶及泥渣。发现幼虫孳生次数较多的孳生中的水的酸碱度为6.5-7.6, 总有机氮含量为6-20p.p.m.。(5)白纹伊蚊幼虫多数是单生, 少数与他种蚊幼或其他昆虫共同孳生。(6)白纹伊蚊是以卵越冬, 自12月半至2月底, 越冬期约二个半月。(7)对于白纹伊蚊与当地乙型脑炎的关系亦作出初步分析。
    浙江临海地区中华按蚊自然感染马来丝虫及其生物气候学的研究
    缪建吾, 刘维德
    1962, 11(4):  363-370. 
    摘要 ( 2049 )   PDF (414KB)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二个部分: 一、中华按蚊自然感染马来丝虫的情况; 二、中华按蚊的生物气候学。 浙江临海涌泉公社为较低度的马来丝虫流行区, 流行率为25%。当地人帐内白昼捕捉中华按蚊的类型比例大型为小型的20倍。蚊虫的马来丝虫自然感染率大型中华按蚁为12.9%, 小型中华按蚊为76%。有感染期幼虫的蚊数, 大型中华按蚊为阳性蚊数的2.5%, 小型为7.8%。 当地中华按蚊在冬季以成蚊存在为主。雌蚊在冬季仍不断吸血, 卵巢也在发育。生殖营养失调和协调的雌蚊均有发现, 但以协调者为多。全年幼虫高峰在5月中旬, 成蚊高峰在5月下旬。
    纳氏矩头蜱(Dermacentor nuttalli Olenev)的生物学研究
    邓国藩
    1962, 11(4):  371-376. 
    摘要 ( 2075 )   PDF (366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纳氏矩头蜱是典型的草原种类, 其分布遍及内蒙古、西北、东北、华北等牧区。它属于三宿主类。成虫主要寄生在各种大牲畜, 幼虫和若虫寄生在草原上的野鼠类和其它小动物。在自然界一年发生一代。成虫的活动季节主要在春季, 但寄生数量以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最多;在秋季也有极少的成虫侵袭牲畜, 但在宿主上过冬而不吸血。绝大多数的个体则以饥饿成虫在草原上过冬。幼虫的寄生季节是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 而6月下旬及7月上旬, 其寄生数量最多。若虫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寄生于宿主, 但出现盛期在7月中、下旬。 本种蜱发育周期的长短因气温不同而异。雌蜱当以牛饲养, 吸血8-10日;饱食落地后3-25日开始产卵, 产卵期31-44日, 每一蜱产卵6995-10549粒;卵期15-36日;幼虫孵出后3-4日开始摄食, 当以兔饲养, 吸血2-3日, 落地后8-12日变为若虫;若虫在出现后2-3日开始摄食, 当以兔饲养, 吸血7-8日, 经过14-20日变为成虫。自雌蜱开始吸血至下一代成虫出现, 总共需要62-121日, 平均需要108.5日。 本种蜱的分布密度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数量较多, 而在潮湿低洼的草原地带数量则相当少。成虫的寿命长约一年, 越冬后的饥饿成虫可以生活到7月底;但饥饿幼虫和若虫约生活3-4个月, 入冬后它们就死亡。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 对本种蜱的防治问题, 提出了几点意见:轮换牧地, 适当期间进行药治和捕杀野生小动物等。
    窄腹细蜂属Ropronia一新种记载(膜翅目, 窄腹细蜂科)
    赵修复
    1962, 11(4):  377-381. 
    摘要 ( 2006 )   PDF (299KB) ( 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赛氏蚊一新种——中华赛氏蚊Theobaldia(Theobaldia)sinensis, sp. nov.
    孟庆华, 吴家荣
    1962, 11(4):  382-387. 
    摘要 ( 1801 )   PDF (373KB)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福建省吸血蠓种的分类研究
    陈亢川, 蔡连来
    1962, 11(4):  394-400. 
    摘要 ( 1905 )   PDF (395KB)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赤眼蜂大量繁殖及其对于甘蔗螟虫的大田防治效果
    蒲蛰龙, 刘志诚
    1962, 11(4):  409-414. 
    摘要 ( 1879 )   PDF (363KB) ( 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猖撅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问题”一文的商榷
    马世骏
    1962, 11(4):  415-418. 
    摘要 ( 1983 )   PDF (324KB) ( 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东亚飞蝗飞翔时的体温变化
    黄冠辉, 龙庆成
    1962, 11(4):  419-421. 
    摘要 ( 1694 )   PDF (140KB) ( 5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双尾天社蛾生活习性初步观察
    郑哲民
    1962, 11(4):  422-425. 
    摘要 ( 2193 )   PDF (126KB) ( 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内蒙东部初次发现的玉米新害虫
    杨榅
    1962, 11(4):  426-427. 
    摘要 ( 1724 )   PDF (187KB) ( 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薄荷大害虫——黑纹金斑蛾的初步研究
    张丽峰
    1962, 11(4):  428-429. 
    摘要 ( 2417 )   PDF (106KB) ( 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咖啡旋皮天牛的初步研究
    孟绪武, 黄雅志
    1962, 11(4):  430-431. 
    摘要 ( 2482 )   PDF (99KB) ( 5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