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6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66-04-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蓖麻蚕变态期神经系统的变化及脑的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利翠英, 方思明
    1966, 15(2):  85-95. 
    摘要 ( 1921 )   PDF (815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蓖麻蚕在变态期间,脑及腹神经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脑外部形态的显著变化是体积的增大,视叶的出现及脑与食管下神经节的愈合。由幼虫上簇开始至成虫羽化,共约19天。在此期间,脑的宽度由0.93毫米增至2.48毫米。视叶出现于幼虫上簇后第四天,即化蛹前一天;发育至化蛹后第七天,食管下神经节完全与脑愈合成环状。幼虫脑组织比较简单,视叶尚未显明分化,只是在脑的两侧前方有成团的神经细胞聚合而成的“原基”,成虫视叶组织即由这些原基分化而来。蕈体尚不完整,仅蕈体柄显明。化蛹后,视觉中枢的三个纤维区——神经节层,外髓和内髓——都已出现,中心体也清楚可见。化蛹后第九天,视叶的三个纤维区之间的交叉纤维显明地出现,其它各部分如中心体、脑桥体、腹体及嗅觉中枢都完全分化出来。脑构造的复杂化也明显表现在内部组织的分化上。 腹神经索的变化主要是缩短和神经节的合并。最显著的缩短阶段是在预蛹期,整条神经索由原来的43毫来缩短为29毫米。食管下神经节与脑愈合,腹部第一二神经节并入后胸神经节,第六、七、八神经节合并成一大型的复合神经节,这样便由原来的八个腹神经节减少了一半。胸部三个神经节则因菱形区的消失而互相靠拢。 从化蛹后第九天起至成虫羽化,除了脑的体积稍有增大以外,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在整个变态期间,脑ChE的活性渐进增高,酶的水解率(微克分子Ach毫克脑/30分钟)开始时为0.078微米,最后至第十八天竟增至0.485微米,总共约增长六倍左右。
    粘虫蛾飞翔研究——Ⅰ.飞翔持续时间和振翅频率
    黄冠辉, 侯无危
    1966, 15(2):  96-104. 
    摘要 ( 2375 )   PDF (529KB) ( 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导用记纹方法测定粘虫蛾飞翔持续时间和振翅频率所获得的结果。 粘虫蛾在羽化展翅后就能飞翔,随后,飞翔能力依蛾龄增长逐渐增加,至羽化后第3、4天达最强,此时室内饲养的成虫,在24小时内平均累积的飞翔时间达10.8小时,野外挖回的蛹羽化的成虫达20.6小时。羽化后5天,由于体内卵发育成熟,飞翔能力又逐渐降低。相同蛾龄的粘虫,飞翔持续时间可能受环境温度和营养条件的影响,环境温度较低时飞翔持续时间较长,饥饿显著地降低飞翔时间。长时间的记录表明,有些粘虫蛾在48小时内能累积飞翔30-40小时,若干个体能连续地飞翔36小时,这是迄今在实验条件下昆虫所能达到的最长飞翔时间。 粘虫蛾的振翅频率,雄虫较雌虫高。两性振翅频率都依蛾龄而变化,从羽化开始至第3天,随蛾龄而增加,3-12天中,雄蛾变化较小,雌蛾在第7天后则显著地降低。振翅频率依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关系曲线呈抛物线型。 突然的闪光刺激或声音刺激,可临时增加振翅频率和振幅,亦可使未飞翔的粘虫蛾开始飞翔。
    广西贵县的螟害规律及其预测方法的探讨
    梁汉俭, 邓启明, 邬祥光
    1966, 15(2):  105-113. 
    摘要 ( 1872 )   PDF (530KB) ( 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从广西贵县1958—1964年的七年螟害调查资料,可以将全年螟害的消长趋势,划分为世代递减发生型、世代递增发生型和第三世代多发型等三种螟害发生型。 2.形成三种螟害发生型的原因,主要系由于水稻播植期的早晚与螟虫发生为害的不同组合所致。水稻播植期较早的年份,形成世代递减发生型;播植期较晚的年份,形成世代递增发生型:播植期居中的年份,则形成第三世代多发型。 3.本文根据历史资料,订出早、中、晚播植期的标准,以此标准为坐标图上的横轴,各世代螟害率为纵轴,作出了播种期与螟害型的关系模式图。根据这个模式图,在某年掌握了早稻播种期以后,就可以作出该年螟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展望。 4.求算三种螟害发生型各世代之间的螟害增减比值历年平均数,在某年获悉早稻播种期和第一世代实测螟害率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比值平均数,依次推算以后各世代的预测螟害率。 5.关于各世代螟害率的近期预测,本文主张以幼虫虫口密度为依据,求算虫口密度与其所造成螟害率的二次函数曲线方程式,在获得幼虫密度以后,代入方程式来计算近期预测的螟害率。
    山楂红蜘蛛对内吸磷的抗性研究
    刘芹轩
    1966, 15(2):  114-119. 
    摘要 ( 1980 )   PDF (285KB)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63—1964年在河南省几个果园测定了山楂红蜘蛛对内吸磷的抗药性,并用8种杀螨剂分别对抗性品系和感性品系进行了药效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郑州园艺场的种震对内吸磷的抗性最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种群已形成抗性的过渡品系。 在测定的几种杀螨剂中效果较好的有K6451,在320和640ppm 浓度下杀卵效果显著,但对抗性品系的成螨和若螨的效果则较差。敌敌畏对抗性品系有交互抗性。三硫磷对感性品系的各虫态均有良好效果,但对抗性品系有交互抗性。AK338对抗性及感性品系各虫态均有高效。三氯杀螨砜对抗性及感性品系的成螨和若螨效果极差,但残效期长且对卵有较好效果。磷胺对抗性品系有交互抗性,对感性品系效果显著。对硫磷对抗性品系有较高的交互抗性,在1280和2560ppm情况下死亡率方达82%和95%,而对感性品系则效果很好。
    警纹地老虎Euxoa exclamationis(Linnaeus)的初步研究
    王敬儒, 戴淑慧
    1966, 15(2):  120-130. 
    摘要 ( 2055 )   PDF (541KB) ( 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警纹地老虎在新疆各地与黄地老虎同时混合发生,各虫态又与黄地老虎相近似,因而两种地老虎常常混淆不清,给研究和测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对它与黄地老虎的形态做了比较,生物学特性作了叙述。 2.此虫在南疆莎车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滞育的第二代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深度较黄地老虎为浅。成虫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次为7月上中旬。 3.警纹地老虎虽是杂食性害虫,但其寄主植物范围较黄地老虎为狭。第一代幼虫一般生活在藜科杂草上,作物地除苜蓿外很少发现它的踪迹:第二代主要集中苜蓿、甜菜和马铃薯等作物为害。 4.各虫态历期长短随温度而异。卵期当温度为20℃及26℃时,分别为8-10天、4-6天;蛹期在17-18℃及25-27℃时,分别为25-28天、12-14天;幼虫期第—代以灰藜、甜菜、玉米饲养者,分别为26-33天、33天、37-38天。 5.成虫取食马蔺花蜜者产卵量较取食白菜花及清水者高1.29、2.26倍。幼虫取食甜菜者其成虫产卵量较取食玉米者高1.74倍,蛹重以取食灰藜和甜菜者较重,取食马铃薯和玉米者较轻。
    轮作倒茬与沟金针虫的防治
    吴铱
    1966, 15(2):  131-136. 
    摘要 ( 2390 )   PDF (340KB) ( 6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沟金针虫在南阳一带主要分布在沿河平原壤土地区。1963年在新野严重为害地区的初步调查表明:高密度(每平方米23.5头)地块多为连年一年两熟或四年七熟,晚秋作物多系玉米、绿豆和红薯等;低密度(每平方米2.7头)地块则以三年五熟及一年一熟为主,晚秋作物多为芝麻和黄豆。结合沟金针虫在当地的生活习性分析,认为伴随不同轮作制的土壤耕作是影响金针虫数量变动的主导因子。鉴于当前农业生产上急于要求合理轮作倒茬,同时有关文献也述及对大面积金针虫防治应重视农业措施的方向,建议除对金针虫发生为害与当地农作制的关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外,在严重为害区,建立这方面的防治示范点。就南阳地区情况,试采用如下措施:(1)金针虫严重地块,当季作物收获后尽可能休闲。否则进行666土壤处理。(2)尽可能采用三年五熟或四年六熟的轮作制,避免三年以上的连年—年两熟。(3)在以小麦为主的轮作制中,尽可能用芝麻、黄豆等换替玉来、绿豆及红薯等;避免三年以上的小麦与玉米、绿豆及红薯等连年连作。
    中国水叶(虫甲)记述
    陈世骧
    1966, 15(2):  137-147. 
    摘要 ( 1943 )   PDF (773KB) ( 5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低浓度DDT对越冬松毛虫幼虫的毒效及若干生理指标变动的分析
    何沛, 刘映先, 沈光普
    1966, 15(2):  148-151. 
    摘要 ( 2306 )   PDF (231KB) ( 5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广西花坪林区资源昆虫考察初报
    尤其儆
    1966, 15(2):  152-154. 
    摘要 ( 1765 )   PDF (173KB) ( 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环境条件对乐果残留动态影响的初报
    陈子元, 陈传群, 孙锦荷, 奚海福, 陈思银, 朱育英, 樊德方
    1966, 15(2):  155-157. 
    摘要 ( 1893 )   PDF (172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为害蜜蜂群的小蜂螨
    潘錝文, 邓国藩
    1966, 15(2):  158-159. 
    摘要 ( 1778 )   PDF (110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青海高原为害牧草的草原叶(虫甲)
    王书永
    1966, 15(2):  160-162. 
    摘要 ( 1961 )   PDF (168KB) ( 5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蝗虫的新纪录——Aulacobothrus decisus(Walker)
    郑哲民
    1966, 15(2):  163-164. 
    摘要 ( 1864 )   PDF (110KB) ( 4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