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74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74-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不信“天命”干革命 不做奴隶当主人
    浙江省建德县劳村公社报道组
    1974, 17(4):  359-361. 
    摘要 ( 1580 )   PDF (234KB) ( 6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荔枝蝽象卵寄生蜂——平腹小蜂Anastatus sp.的生物学及其应用的研究
    黄明度, 麦秀慧, 吴伟南, 蒲蛰龙
    1974, 17(4):  362-375. 
    摘要 ( 3083 )   PDF (927KB)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蓖麻蚕卵大量繁殖平腹小蜂,每年春季在荔枝园散放,防治荔枝蝽象的效果达90%左右。这一生物防治方法,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已陆续在广东省荔枝产区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设寄生蜂站自繁自放、有效地抑制荔蝽的为害。 在广州,每年11月中旬以后,平腹小蜂产下的卵发育至预蛹期休眠过冬,直至来年3月中、下旬天气转暖时化蛹羽化。 成虫饲喂糖液,雄蜂寿命一般为5—10天,雌蜂30—40天;温度越高,寿命越短。成虫产卵期长,每雌一生平均产卵量为228.2粒,日平均为5.7粒。温度25—30℃,相对湿度70—80%为平腹小蜂最适宜的产卵条件。 平腹小蜂在26—28℃下,一世代经18—21天。温度、发育曲线呈罗辑斯德曲线形式,由实验数据算出的公式是相对湿度影响发育速率不显著,但在高湿下发育出来的成虫,寿命明显缩短。 除卵期外,平腹小蜂各虫态均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以1—2龄幼虫置于10—12℃下最适贮藏,经过六个月羽化率仍达97.3%。 平腹小蜂能行产雄孤雌生殖,人工繁殖中的性比率与光照度、温度、寄主卵粒大小及寄主胚胎发育期有关。 室内人工寄主——蓖麻蚕卵采用结冰冷藏法,经一年贮藏后的校正寄生率仍达77.7%。 人工繁殖时,采用斜格型繁蜂箱,能显著地减少雌蜂间的互相干扰现象,提高繁殖效率。
    白蜡虫研究及群众放养经验调查
    郑发科
    1974, 17(4):  376-384. 
    摘要 ( 1605 )   PDF (563KB) ( 5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为1971—1973年作者对白蜡虫与白蜡生产的试验研究与调查结果。报导了白蜡虫的寄主植物,并进行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接种试验。对白蜡虫的产卵与孵化、扩散与游动、着叶与定杆、“吊糖”与“放箭”、羽化与交尾等发生规律,以及白蜡虫各虫期天敌与主要寄主树的害虫,进行了观察,并对我国白蜡虫与白蜡产区和各地生产经验,作了介绍。
    杨木蠹蛾的初步研究
    蔡振声, 徐振国, 路兴发
    1974, 17(4):  385-396. 
    摘要 ( 1854 )   PDF (710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杨木蠹蛾是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广泛分布于青海省东部河谷地区,为害性很大。 据观察,其在西宁地区三年一代,但需跨经四个年度。幼虫计有16个龄期,于树干内生活约25个月,老龄幼虫脱孔入土栖居约10个月,共历期35个月左右,其间要越冬三次。蛀害阶段分作三大龄群,即新产群、第二年群和第三年群,各龄群逐年演替。其蛀害活动也可大致区别为:边材期、心材期和脱蛀期。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弱,喜择树皮裂伤处产卵,树干1—1.5米的高度内着卵较集中,因而蛀害指数也较大。 药剂防治主要应“卡—关(侵蛀),堵—头(蛀害)”。试验证明,用以下剂量的农药作适期防治,可获较好的防效:(1)5—10月间,幼虫蛀害活动时,用40%乐果乳剂25—50倍液,注孔一次,熏杀中老龄幼虫。(2)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成虫产卵期间,用50%可湿性DDT粉剂25—50倍液或50%倍硫磷乳剂400—500倍液,喷布树干胸段2—3次,触杀初孵幼虫。
    苹果红蜘蛛的生物学观察
    张慈仁
    1974, 17(4):  397-404. 
    摘要 ( 1726 )   PDF (516KB)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开封地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初步研究
    开封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4, 17(4):  405-408. 
    摘要 ( 1366 )   PDF (243KB)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农药残留研究: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
    樊德方, 戚澄九, 刘乾开, 储可铭
    1974, 17(4):  409-412. 
    摘要 ( 1877 )   PDF (230KB) ( 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李拭库蠓生活史的研究(双翅目:蠓科)
    裘明华, 荣云龙
    1974, 17(4):  413-422. 
    摘要 ( 1988 )   PDF (863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重庆地区所作有关李拭库蠓生活史的研究,观察在实验条件结合自然情况下进行。设计了虫尸培养法,在虫尸培养内幼期处于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以确切地观察卵的孵化、幼虫蜕皮、化蛹和羽化等现象,解决了库蠓变态发育的规律。 李拭库蠓的主要动物宿主是牛和家猪,雌虫吸取血液后糖类对卵巢的发育并不是必需的。9—11.5℃时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仍能缓慢地进行。雌虫在20—28℃时一般在吸血后第3—4日间产卵,产卵数为40—213。 幼期发育的时间随温度和食物而改变。虫尸培养,在27±1℃时自卵至成虫为28—44天(卵期3天:第一龄幼虫6—8天:第二龄幼虫5—10天;第三龄幼虫6—9天:第四龄幼虫5一11天;蛹期3天)。当6.8—22℃时,共需101—212天(卵期3—8天;第一龄幼虫9—31天;第二龄幼虫27—35天;第三龄幼虫34—48天:第四龄幼虫25—80天:蛹期3—10天)。夏季室温条件下泥土培养基内自卵至成虫为22—32天。
    中国缺翅目昆虫
    黄复生
    1974, 17(4):  423-427. 
    摘要 ( 1880 )   PDF (272KB) ( 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蝗虫调查
    郑哲民, 韩荣坤
    1974, 17(4):  428-440. 
    摘要 ( 1956 )   PDF (836KB)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的赤眼蜂属Trichogramma记述
    庞雄飞, 陈泰鲁
    1974, 17(4):  441-454. 
    摘要 ( 2723 )   PDF (946KB) ( 7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赤眼蜂的应用上,选择良好的蜂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根据现有材料整理,主要依据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重新描述了我国已有记载的四个种: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澳洲赤眼蜂T.australicum Giraulf,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记述了我国分布新纪录的两个种:暗黑赤眼蜂T.euproctidis(Giraut),微突赤眼蜂T.raoi Nagaraja;和描述了六个新种: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 sp.nov.,凤蝶赤眼蜂T.sericini sp.nov.,毒蛾赤眼蜂T.ivelae sp.nov.,舌突赤眼蜂T.lingulatum sp.nov.,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sp.nov.,粘虫赤眼蜂T.leucaniae sp.nov.并附检索表以供应用。
    赛蚊一新种(大叶赛蚊)的记述(双翅目:蚊科)
    陆宝麟, 赵干, 许荣满
    1974, 17(4):  458-462. 
    摘要 ( 1975 )   PDF (318KB)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巴拉巴按蚊形态描述
    邓达, 钱会霖, 王元昌, 何琦, 杨新史
    1974, 17(4):  463-473. 
    摘要 ( 1862 )   PDF (657KB) ( 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踝按蚊种团是由很多形态近似的蚊种组成,其中巴拉巴按蚊和白踝按蚊均为东南亚一带的重要传疟媒介。我国过去资料均记载为白踝按蚊,但未从形态上详细鉴定。为了确定该种的分类地位,1963年作者等在海南岛万宁县兴隆附近山林区采集“白踝按蚊”全套标本10批共150多套,1971年后从云南省采集少数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发现其与Colless(1956,1957)所描述的白踝按蚊Anopheles leucosphyrus leucosphyrus Donitz(1901)有很明显的差别,而与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 balabacensis Balsas(1936)除某些特征略有差异外,余均完全一致。按Colless的分类法,过去我国记载的“白踝按蚊”,应鉴定为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 balabacensis Baisas。
    中国寄蝇科的记述Ⅸ.豪寄蝇属Hystriomyia
    赵建铭
    1974, 17(4):  474-478. 
    摘要 ( 2072 )   PDF (223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四川跳之一新属新种
    陈世骧, 谢蕴贞
    1974, 17(4):  479-481. 
    摘要 ( 1777 )   PDF (167KB) ( 5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两种棉花新象虫
    赵养昌
    1974, 17(4):  482-486. 
    摘要 ( 1901 )   PDF (334KB) ( 5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青海省角叶蚤科新种记述
    蔡理芸, 吴文贞, 柳支英
    1974, 17(4):  487-494. 
    摘要 ( 1891 )   PDF (552KB) ( 4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贵州新蚤一新种记述
    廖子书
    1974, 17(4):  495-496. 
    摘要 ( 1776 )   PDF (127KB)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蚜的腹管功能及其在排泄氮废物中的作用
    江永成
    1974, 17(4):  497-499. 
    摘要 ( 1724 )   PDF (323KB) ( 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岛氏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 douglasi Null et Warb.生活史的研究
    姚文炳, 陈国定
    1974, 17(4):  500-502. 
    摘要 ( 1751 )   PDF (184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