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79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79-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家蚕丝蛋白的合成和保幼激素的调节
    郭郛, 冯慧, 吴秋雁, 钟香臣, 王敏慧, 夏邦颖, 王宗舜, 陈娥英
    1979, 22(4):  369-377. 
    摘要 ( 2163 )   PDF (1158KB)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实验查明家委品种的后丝腺细胞数目为1080个,在透射电镜观察下,后丝腺细胞内质网呈片层状,分布着大量的核蛋白体颗粒,细胞核内染色质成块状。用液面铺展技术显示出染色质的特别结构。每个后丝腺细胞能合成DNA0.6—0.8微克,为原来体细胞数的一百万倍,奠定了后丝腺细胞染色体的多线化的物质基础。第7天后丝腺的RNA为5.4毫克,mRNA为总RNA的1%,占细胞核RNA的2.5%,rRNA的碱基比(G+C)为53.1%,热增色效应为22.5%,融点温度?值为43.7℃。染色质丝DNA的融点温度为70.5℃,碱基比(G+C)为40.5%,并分析了染色质的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相对比值。每个后丝腺细胞合成240.6微克丝心蛋白,每个细胞每秒钟可合成6×108个丝心蛋白分子。中丝腺储存的丝心蛋白为后丝腺的二十倍。 经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后,蚕的生长期延长,体重和丝腺重量、后丝腺内蛋白质和RNA含量增高,合成丝心蛋白的功能单位——多核蛋白体在量的方面也有所提高。例如在后丝腺RNA方面,雄蚕第7天增加到6.20毫克,每个后丝腺细胞能合成丝心蛋白243.6微克。因此,我们认为,外源保幼激素能促进RNA的合成,维持后丝腺细胞的正常活动,提高多核蛋白体的合成量,从而增加丝心蛋白的合成。
    蚕氨基酸代谢的研究——家蚕与蓖麻蚕的氨基酸和形成甘氨酸、丙氨酸的酶系比较及酮丙二酸的脱羧作用
    邹柏祥, 张汉云, 林浩, 许廷森
    1979, 22(4):  378-389. 
    摘要 ( 2085 )   PDF (1350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有机氯杀虫剂的研究:三氯杀虫酯(“7504”)的合成、药效与生物降解试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药剂毒理室
    1979, 22(4):  390-395. 
    摘要 ( 2153 )   PDF (323KB) ( 4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5年我们合成了DDT的类似物——三氯杀虫酯(代号7504)。室内药效试验结果,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的LD50为4.89—5.89微克/头(DDT为50微克/头);用残膜法处理家蝇KT30为23分44秒(DDT为60分)。处理后的残膜室内放置60天,处理家蝇KT30为48分26秒(DDT为95分5秒)。1977年7—8月份进行了扩大药效试验。在住户和畜舍内以2克/米2药量作滞留喷洒,对蚊、蝇成虫的药效可维持一个月左右。 “7504”在生物体内容易降解。家蝇试验SR值为15.8(DDT为2.2)。以DDT作对比,用含相同药量100ppm的鸡饲料,任其自由取食15天后,分析DDT在鸡体内的累积量为495.5ppm;而“7504”在鸡体内则没有发现。以1000ppm的“7504”喂15天后,在胸肌及肝内仅有微量存在,脂肪内未发现,而粪便内则达167ppm。如用胶囊每天强迫饲喂2克,7天后肝脏内含0.5ppm。脂肪内未发现。粪便内达625ppm。“7504”与鸡肝匀浆,在37℃条件下培育10分钟,可降解85%以上,培育20分钟有97%被降解。
    国产植物中蜕皮激素的分离鉴定和对家蚕生理活性的试验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植化室激素组, 江苏省蚕业研究所生理室激素组
    1979, 22(4):  396-403. 
    摘要 ( 1740 )   PDF (409KB) ( 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通过107种植物对家蚕的脱皮活性试验,发现唇形科植物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etZ.)是一种新的含蜕皮激素的植物。蜕皮激素收得率是0.029%,熔点239—242℃,TLC Rf 0.5—0.6(黄绿色),并经光谱分析证明为β-蜕皮激素。 (2)从资源丰富的植物土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中提取了β-蜕皮激素,并进行了蚕用试验与推广应用研究,证明活性及效果稳定,并提出了简易的制作生产方法。 (3)在试验中发现从川牛膝(Cyathula capitata Moquin-Tandon)根提取的Cyasterone给蚕添食大剂量(5微克/头或以上)时蜕变为幼虫-蛹混合型,而添食小剂量(1.5微克/头)蜕变为正常的蛹。
    研究论文
    粘虫发生数量与降雨量及相对湿度的关系
    金翠霞
    1979, 22(4):  404-412. 
    摘要 ( 1785 )   PDF (449KB) ( 7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以实验室资料,阐明相对湿度对粘虫各虫态的成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从而证明,运用相对湿度或阵雨量配合蛾量进行预测是可靠的。并根据对黄淮地区第一代粘虫发生程度与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黄淮地区的阜阳、徐州、许昌、济宁四地春季第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预测公式。
    论文
    茶尺蠖幼虫期的寄生天敌
    胡萃, 赵启泉, 郑蕊莉
    1979, 22(4):  413-419. 
    摘要 ( 3764 )   PDF (547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系1973—75年对其幼虫期寄生天敌(寄生蜂、寄蝇及线虫)的研究结果。 从田间采集的各龄茶尺蠖幼虫中共养出五种原寄生天敌,即:二种绒茧蜂(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p.),一种悬茧姬蜂(尺蠖悬茧姬蜂Charops sp.),一种寄蝇(平庸赘寄蝇Drino inconspicua Meigen)以及一种线虫(索虫),均单寄生、内寄生。1973—74年在浙江余杭寄生蜂占天敌总数的99.06%,而茶尺蠖绒茧蜂又占寄生蜂总数的95.93%。2—3龄茶尺蠖幼虫的平均总寄生率显著高于4—5龄幼虫:4—6月间通常显著高于8—9月。在4—6月间,2—3龄幼虫的最高总寄生率可超过96%,平均也达66.52%。 茶尺蠖绒茧蜂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预蛹在茶树上的茧内越冬。在平均24.1—26.0℃的室温下,接蜂至于蜂开始羽化平均需要13.5—14.9天。性比一般为53—67%。成虫寿命通常1—3天。每头雌蜂平均寄生茶几蠖幼虫11.53头。喂以蜂蜜水,雌蜂寿命增长4.65—6.93倍,雄蜂增长3.72—5.17倍;寄生能力平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能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一般寄生于1—3龄的茶尺蠖幼虫体内,老熟幼虫啮出时,奇主即告死亡。 由于茶尺蠖绒茧蜂是优势种,自然寄生率高,基本上消灭茶尺蠖幼虫于三龄,最有应用前途。本文对其优缺点,以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研究论文
    内蒙古地区沙枣尺蠖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戴志一, 朱美云
    1979, 22(4):  420-427. 
    摘要 ( 1915 )   PDF (642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文
    新疆荒漠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熊光华, 管立人, 王捷, 胡永德, 瞿靖琦, 金长发, 郑善成, 胡志远, 陈时耀
    1979, 22(4):  428-436. 
    摘要 ( 2324 )   PDF (962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木文报告我国新疆南部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野生野栖蛉种。成蛉发生于5月初,消失于9月末,共有两个高峰期,预示一年至少繁殖两代。野外各种洞穴为其栖息场所。 该种白蛉在野外活动广泛,是贴地活动的蛉种,对人有较大的趋性,但并不善于在人房内吸血,而是典型的外嗜蛉种。主要活动时间系自黄昏开始至子夜前,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蛉活动迟缓,数量减少;至16℃时,出洞活动终止。此蛉有明显的趋光习性,利用光诱可设计防蛉和杀蛉的方案。开垦改变原来生境面貌可导致白蛉孳生地的破坏,种植玉米,蔬菜地内已不见白蛉活动。
    研究论文
    台湾铗蠓的生活史研究(双翅目:蠓科)
    裘明华, 荣云龙
    1979, 22(4):  437-442. 
    摘要 ( 2681 )   PDF (324KB) ( 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重庆地区结合室内、外的情况观察了台湾铗蠓的生活史。台湾铗蠓吸大、小白鼠仔鼠,仔兔和人的血液,碳水化合物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并不需要。雌虫吸取一份充足的血液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之间是完全一致的。半饱时,卵巢可正常发育产卵。除高级生殖营养外,尚存在着低级生殖营养。 试管饲养下,20—34℃时,多数在吸血后2—4日产卵。产卵率85—98.12%。每雌产卵24—147个,平均79.04个。 受精卵均能孵化,在水内也能正常孵化,卵对干燥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饲育期间,土壤必须保持湿润,多水对蛹期极为不利。幼虫以血粉、肝粉、蛋黄粉、酵母粉和海绵藻为食物。 幼期发育的时间:蛋黄粉培养,在7—20℃,RH66—84.5%时,自卵至成虫为136—164天,血粉、肝粉培养,在15.5—25.4℃,RH74一83%时,自卵至成虫分别为33—63和38—59天。蛋黄粉和酵母粉培养,在18—24.6℃,RH72—88%时,自卵至成虫分别为29—35和31—44天。海绵藻培养,在20—25.2℃,RH76—85%时,自卵至成虫为14—39天。
    甜果螨生活史的研究(无气门目:果螨科)
    沈兆鹏
    1979, 22(4):  443-447. 
    摘要 ( 2876 )   PDF (222KB) ( 7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蝗虫研究:贝蝗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
    刘举鹏
    1979, 22(4):  448-452. 
    摘要 ( 2161 )   PDF (330KB) ( 7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文
    中国皮蝽科Piesmatidae简记(半翅目、异翅亚目)
    萧采瑜, 经希立
    1979, 22(4):  453-459. 
    摘要 ( 2144 )   PDF (320KB) ( 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害中药地黄的新蚧虫——背粗管粉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
    王子清
    1979, 22(4):  460-461. 
    摘要 ( 2190 )   PDF (94KB) ( 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论文
    中国舟蛾科的新属新种
    蔡荣权
    1979, 22(4):  462-467. 
    摘要 ( 1922 )   PDF (649KB) ( 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褐菌瓢虫的两新种记述
    庞雄飞, 毛金龙
    1979, 22(4):  468-470. 
    摘要 ( 2045 )   PDF (121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文
    黄斑草毒蛾卵期天敌——黑卵蜂属一新种
    陈泰鲁, 吴燕如
    1979, 22(4):  471-472. 
    摘要 ( 2389 )   PDF (77KB)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论文
    我国甘肃省鬃蚤属(蚤目:蠕形蚤科)新种记述
    王心娥, 刘泉, 柳支英
    1979, 22(4):  473-476. 
    摘要 ( 1759 )   PDF (167KB)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麦长腿红蜘蛛雄虫的新发现
    卢筝
    1979, 22(4):  477-477. 
    摘要 ( 2135 )   PDF (57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文
    四纹丽金龟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
    商学惠
    1979, 22(4):  478-480. 
    摘要 ( 2158 )   PDF (136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