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4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4-01-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蜕皮激素对家蚕后部丝腺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李瑞, 戴玉锦, 朱江, 张裕清
    1984, 27(1):  1-7. 
    摘要 ( 2324 )   PDF (401KB) ( 6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了β-蜕皮激素(简称MH)对家蚕后丝腺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活力以及产丝量的影响。对五龄不同时期一次添食MH和每日连续添食MH以及MH剂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处理,MH都能促进GPT的活力;但不同的处理,其效果不一样。其中以五龄前期添食MH和五龄每日低剂量(夏蚕每头0.5微克和春蚕每头2微克)连续添食的处理,效果最佳;不但能促进GPT的活力,而且能提高丝蛋白合成能力。此外,还发现添食MH的浓度与GPT活力并不相关;MH对GPT活力的影响,因蚕品种而有差异,春蚕多丝量品种较夏蚕少丝量品种效果显著;MH低剂量多次添食比高剂量一次添食可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蓖麻蚕后部丝腺体丙氨酸-tRNA和甘氨酸-tRNA同功受体相对含量的变化
    张伊平, 祁国荣
    1984, 27(1):  8-14. 
    摘要 ( 2862 )   PDF (797KB) ( 6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氨基酸选择性地保护相应的tRNA同功受体,使其3′端羟基不被过碘酸氧化,去氨酰化后用32pCp标记、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的方法,分析了蓖麻蚕后部丝腺体tRNAAla和tRNAGly同功受体相对含量的变化。从5龄期24小时到85小时,这两种tRNA同功受体的数目和电泳相对位置没有明显变化,tRNAAla主要分为四个同功受体,tRNAGly主要为三个。tRNAAla同功受体的相对含量有变化,其中tRNA3Ala增加10%,tRNA2Ala下降11%,tRNAGly同功受体的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酪胺为DDT麻痹的(虫非)蠊血淋巴毒素
    张宗炳, 吴士雄, 金恒亮
    1984, 27(1):  15-22. 
    摘要 ( 2638 )   PDF (906KB) ( 6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52年Sternburg及Kearns报道在DDT中毒麻痹的美洲(虫非)蠊血淋巴中存在着一种毒素,初步鉴定为芳香胺。1972年Tashiro等鉴定它为L-亮氨酸,它可脱羧成为异戊胺,具有更强的神经活性。 本工作使用了Sternburg及Tashiro所用的三套层析系统,用亮氨酸、异戊胺、酪氨酸、酪胺、苯乙胺作为标准样品来比较,发现这一毒素可能是酪胺。酪氨酸及亮氨酸均为正常成分,在对照组及处理组的三个系统中均存在。异戊胺在处理组的第一及第二系统中不存在,说明其不是毒素。只有酪氨及苯乙胺在对照组的第一、第二系统中存在,在第三系统中不存在。但在处理组中三套系统中均存在,说明它们乃是处理所产生的物质。高压液相色谱的检测证明了酪氨本身在正常昆虫中也以微量存在,但在DDT处理后,量有极大的增加。讨论了①毒素是酪胺的可能性,②毒素可能不是单一成分,③酪胺的作用机制,及④酪胺的生成与代谢。
    白僵菌孢子和提取毒素对亚洲玉米螟血淋巴蛋白质的影响
    程振衡, 邢海萍
    1984, 27(1):  23-27. 
    摘要 ( 2146 )   PDF (350KB)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白僵菌孢子和提取毒素感染亚洲玉米螟Ostrinta furnacalis幼虫,引起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降低,蛋白质凝胶电泳区带减少。无论是孢子感染或经饲喂和注入虫体毒素,试虫血淋巴中皆有不受毒作用影响的稳定性蛋白质存在。还可看出,培养液提取毒素对试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影响大于由菌粉提取的毒素。此外证实了提取毒素经贮存7年仍有毒效。
    温度对赤眼蜂的发育和羽化的影响
    张英健
    1984, 27(1):  28-38. 
    摘要 ( 2570 )   PDF (633KB) ( 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赤眼蜂的生长发育温度大致为10—35℃,可区分为全期正常发育温度(16—33℃);部分虫期发育温度(10—11℃);全期发育阀限温度(12—15°及34—35.5℃)。全期正常发育温度尚可划出发育适温区(20—30℃)及最适温区(24—26℃)。在适温及最适温区,赤眼蜂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稳步上升。拟澳洲赤眼蜂温度每增长5℃,发育速率增长21—23%。在最适温区或适温区下繁殖,生长发育最好,羽化率最高。在适温区以外,赤眼蜂的生长发育较大幅度地向不利方向变化,发育时间延长,发育速率减慢。赤眼蜂个体发育所需的时间十分悬殊,影响因素有接蜂时间、寄生量、卵粒大小及质量以及气候环境等。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始点为10.6℃,有效积温为157日度;舟蛾赤眼蜂为9.6℃及176日度。 赤眼蜂群体羽化的时间,在自然环境下以日间为多,并受光线的影响常在晨间形成羽化高蜂。在适温下群体羽化的时间-数量关系呈主蜂前移的波形曲线。群体羽化过程一般常有三个明显的周期,形成三个羽化高峰;同一群体,每一周期的羽化高峰,在时间上常有同步现象。有97%以上的个体在三个羽化周期内完成羽化。第一周期内羽化的个体是群体中生活力最强的个体。
    人工补充寄主卵对松林内卵蜂种群消长的影响
    彭建文, 马万炎, 王溪林, 左玉香, 宛先桥
    1984, 27(1):  39-47. 
    摘要 ( 2227 )   PDF (512KB)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不同生境的松林中,人工补充寄主卵都能提高寄生效果。但林地生境不同,寄生率有明显差异。在松阔混交林中补充寄主,其寄生率比对照提高5.5—16.2倍。植被稀疏的纯松林效果较差,补充的寄生率比对照提高3.0倍。 卵蜂种群消长随季节温度而变化,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两个寄生高峰。卵蜂种群与松毛虫种群的消长存在较明显的相依关系,卵蜂种群随着松毛虫种群的消长而消长。施药对卵蜂种群有较大影响,施药区比对照区的寄生率约降低一倍。在混交林中填充寄主卵,能促进卵蜂种群世代延续。在逐步改善林地生境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补充寄主,可以代替人工繁蜂放蜂。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研究
    姜德全, 夏木俊, 李文荣
    1984, 27(1):  48-56. 
    摘要 ( 2268 )   PDF (621KB) ( 6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据1974—1979年在峨眉县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形态,生物学等进行研究观察的结果。发现此蜂有二种色型。认为在苏联远东地区海参威附近,从白蜡虫雄虫中羽化出并定名的Microteryy eve linae Trapitizen,1966及M.tachikawai Sugonjaeb,1976二种是本种的同物异名。 在蛾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每年发生6—7代。成虫在4月到11月出现,其数量最高峰在8月底到9月中旬。成熟雌蜂怀卵量为6—30枚。平均每天产卵4枚,卵为跳小蜂型。 幼虫共5龄,在6—7月发育历期约40—45天,幼虫尾端有呼吸圆锥。当幼虫发育到4龄时,宿主死亡。成虫性比为57.3比42.7,雌蜂稍多。 文中还报据药物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几点防治措施和意见。
    三种蚤生殖系统的细微结构:雄性生殖腺的发育
    漆一鸣
    1984, 27(1):  57-63. 
    摘要 ( 2348 )   PDF (1075KB) ( 6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Schnherr),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é)雄性生殖腺的结构,观察了从3龄幼虫至成虫成熟各发育时期雄性生殖腺的内部结构变化。依据睾丸芽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变形、精子束的发育和雄性生殖腺的成熟等,把雄性生殖腺的发育分为五期10个阶段。本文对睾丸的结构、精囊数目与精子束数目的关系、精子束的发育及精子束在睾丸内的运动、雄蚤羽化晚于雌蚤的原因、睾丸塞的发育与雄蚤的成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家白蚁的生物学和群体发育
    黄亮文, 陈丽玲
    1984, 27(1):  64-69. 
    摘要 ( 2439 )   PDF (331KB)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生物学和初建群体的经过,显示有如下特性:(1)在广州室温条件下,成虫配对后5至10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集中在6天至7天。当年产卵期有5个月,每头雌虫平均产卵约为46粒。雌里产卵后,如果不断将卵取走,产卵量显著提高。这时,每头雌虫平均可产卵约96粒。(2)家白蚁卵要经过成虫或工蚁用口舐触和搬动卵粒才能孵化。孵化期在室温下为31至35天,32至33天为孵化高峰期。卵的孵化期随温度而变化。(3)初步测定幼蚁共有6个龄期。1—2龄幼蚁不活跃,要靠成虫或工蚁喂养,3龄后幼蚁非常活跃并能自己取食。4龄期间出现工蚁和兵蚁的分化,拟工蚁可以产生短翅补充型。(4)蚁巢成片叶状,由成虫唾液与食物及沙土等基质组成。配对后80天腔室内开始出现巢架。(5)家白蚁生活史漫长,需8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紫胶虫的生物学研究
    欧炳荣, 洪广基, 杨星池, 王元德, 廖定熹
    1984, 27(1):  70-80. 
    摘要 ( 4352 )   PDF (642KB) ( 9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紫胶虫Laccifer lacca(Kerr)Targ.在云南自然分布区一年发生两代,各世代有涌散、固定、泌胶、泌蜡和排泄蜜露等活动。由于幼虫在饥饿状态下的存活期较短,迁移能力较差,必须及时实行人工放养和科学管理,才能获得紫胶高产。本文报道了紫胶虫各世代的泌胶量、生殖力和性比,并提出发展紫胶生产的建议。
    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生物学和防治
    王问学
    1984, 27(1):  81-86. 
    摘要 ( 2235 )   PDF (342KB)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Giard)为我国油桐的重要害虫。一年可发生6—8代,6—9月约20—30天完成一代。6—10月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尤以9—10月增殖幅度极大,是一年中为害最重的时期,造成早期落叶,影响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油脂,并削弱来年树势。高温干旱有利于此虫的发生,低温高湿不利其发生。三年桐是其喜食寄主,千年桐几乎是免疫的。加强桐林培育,适当密植提早郁闭及以40%乐果原液涂树干是防治此虫的可行而有效办法。
    我国墨天牛属幼虫记要
    钱庭玉
    1984, 27(1):  87-90. 
    摘要 ( 2153 )   PDF (241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圆龟蝽属新种记述(半翅目:龟蝽科)
    任树芝
    1984, 27(1):  91-95. 
    摘要 ( 2541 )   PDF (324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切根虫亚科二新种(鳞翅目:夜蛾科)
    陈一心
    1984, 27(1):  96-97. 
    摘要 ( 1987 )   PDF (119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植绥螨四新种(蜱螨目:植绥螨科)
    吴伟南, 李兆权
    1984, 27(1):  98-103. 
    摘要 ( 2068 )   PDF (286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安徽始叶螨属一新种(真螨目:叶螨科)
    朱勤
    1984, 27(1):  104-106. 
    摘要 ( 2186 )   PDF (140KB) ( 7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散白蚁属的两新种(等翅目:鼻白蚁科)
    朱检林
    1984, 27(1):  107-111. 
    摘要 ( 2109 )   PDF (201KB) ( 4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辽宁省棘蝇属二新种(双翅目:蝇科)
    薛万琦
    1984, 27(1):  112-115. 
    摘要 ( 1814 )   PDF (182KB) ( 4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胡桃科植物的化学和机械抗虫机制与果实被害程度的关系
    沈伯钧
    1984, 27(1):  116-119. 
    摘要 ( 2131 )   PDF (231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