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9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9-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改变人工饲料组分对七星瓢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志辉, 钦俊德, 申春玲
    1989, 32(4):  385-392. 
    摘要 ( 3127 )   PDF (463KB) ( 5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改变人工饲料的含氮物质和脂类以及温度对七星瓢虫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幼虫取食含有脂类物质的饲料时,化蛹率可达90%左右,生长 历期明显缩短,成活率增加;食物中缺乏某些脂肪酸对幼虫生长发育不利,其中亚麻酸和油酸是必需的因素.据测定人工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蚜虫中的水平,而蛋白质水解氨基酸的含量则较蚜虫中高.饲料中加入酵母水解物使幼虫生长加快,体重显著增加.幼虫在28℃时成活率和化蛹率均较在其他温度高,此时幼虫的取食和食物利用加强.幼虫取食改进的饲料时除体重外,在生长期、成活率、化蛹率都接近取食蚜虫时的水平.
    神经毒性杀虫药剂对家蝇头部环腺苷酸含量的影响
    马燕, 张宗炳
    1989, 32(4):  393-398. 
    摘要 ( 2665 )   PDF (335KB) ( 6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用七类20种神经毒性杀虫药剂处理家蝇(Musca dcmestica vicina),发现引起环腺苷酸(cAMP)增加的药剂有:DDT、菊酯类和甲脒类,而BHC、狄氏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素均没有影响.并做了DDT、溴氰菊酯和杀虫脒中毒0—8小时内cAMP变化的时间曲线,以及DDT中毒0—8小时内腺苷酸环化酶(ACE)活性的时间曲线.结果表明:DDT中毒1小时引起cAMP达一峰值,2小时后回到原位;2—8小时内持续而缓慢的上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曲线与此基本一致,但2—8小时内活性增加不大.溴氰菊酯中毒引起cAMP变化的时间曲线与DDT的基本一致,只是第二次cAMP上升更高二些.杀虫脒引起cAMP的时间变化曲线是0.5小时达一峰值,1小时基本回到原位,2—4小时有一个上升较快、较高的峰.我们认为,DDT引起cAMP值的第一次上升是激活了ACE造成的,第二次上升可能与钙调蛋白和磷酸二酯酶有关.杀虫脒引起cAMP值上升,是因为激活了章鱼胺激性的ACE.
    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
    马恩波, 郑哲民
    1989, 32(4):  399-405. 
    摘要 ( 2118 )   PDF (460KB)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研究了五种稻蝗Oxya chinensis、O. shanghaiensis、O. adentata、O. hyla intricara、O. agavisa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玻片制备采用压片法,BSG法C带处理.结果表明: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差异较小,具有属的保守性,但在C带方面则显示出一定的差别,种间染色体带型的差异大小与形态学上的差异程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小稻蝗和山稻蝗各自具有独特的带型结构,与其余三种显然不同,而中华稻蝗、上海稻蝗、无齿稻蝗虽在主要标志性染色体上带纹趋于一致,但在一些细微结构和统计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五种稻蝗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数目和交叉定位也作了统计和比较,在染色体行为分析方面做了初步工作.据此,本文讨论了五种稻蝗的染色体分类问题.
    米象、玉米象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的观察研究
    杨志远, 黄培, 吴国雄
    1989, 32(4):  406-409. 
    摘要 ( 2565 )   PDF (241KB) ( 7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观察表明,米象sitophilus oryzac 与玉米象Sitephilus zcamsis 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2条(2n=22).它们的第1—10对同源染色体及第①条非同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点类型基本相同.第②条非同源染色体,米象为中部着丝点类型,玉米象为端部着丝点类型.米象与玉米象杂交可育型后代的染色体出现杂交Ⅰ杂种及杂交Ⅱ杂种两类染色体.杂交Ⅰ杂种染色体倾向于米象,杂交Ⅱ杂种染色体的第10对同源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类型,与米象及玉米象的都不同.
    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
    李兆麟, 贾凤友
    1989, 32(4):  410-417. 
    摘要 ( 2261 )   PDF (371KB)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是关于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光周期反应的首次报道. 在恒温恒湿条件(温度28℃±0.5;相对湿度75±3%;光照强度1200—1500勒克斯)下,研究了不同光照长度对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合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就北京地区油松毛虫的发生代数进行了讨论.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康乐, 李鸿昌, 陈永林
    1989, 32(4):  418-426. 
    摘要 ( 2350 )   PDF (611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用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21个散居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Phase Solitaria地理种群的形态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这3种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我国21个飞蝗地理种群的地理变异、种群相互关系及亚种的地位.初步确定了我国飞蝗三个亚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陕北的地理种群与陕中、南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种群非常接近,应认为是东亚飞蝗 L. m. manilensis(Meyen)的一个地理种群.发生基地的散居型飞蝗与一般发生区或扩散区的飞蝗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基地种群密度和生存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果.主成分分析说明,内蒙古西部的地理种群是介于亚洲飞蝗L. m. migratoria L.和东亚飞蝗L. m. manilensis(Meyen)之间的过渡性种群,但更接近新疆和甘肃的亚洲飞蝗.作者还将E/F、F/C和P/C 3个比值投入运算,这不仅输入了体形的信息,而且也起到给前翅长E、后足股节长F和头宽C加权的作用.作者认为,当在空间和时间上大量连续取样的情况下,飞蝗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于确定亚种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该种固有的多变性和散居型飞蝗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但对于分析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方面则显示出优越性.
    哀牢山北段西坡不同植被类型中的蝽类及其群落结构
    扈克明
    1989, 32(4):  427-432. 
    摘要 ( 2027 )   PDF (346KB) ( 4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根据1984—1985年在云南哀牢山北段西坡景东川河坝至徐家坝山顶的垂直面上,选定10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固定样地,分季节采虫与观察,主要就不同样地内蝽类的种群组成、数量、区系成份、分布型、群落结构以及与植被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和探讨.
    白虫小茧蜂的离体培养
    谢中能, 李理, 谢以权
    1989, 32(4):  433-437. 
    摘要 ( 2415 )   PDF (288KB) ( 5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虫小茧蜂Bracon greeni Ashmead是紫胶白虫的重要天敌.本文首次报道用人工培养基成功地使白虫小茧蜂从卵离体培养至成虫.所用培养基的成分为昆虫血淋巴、鸡蛋黄和牛奶液.每100ml培养基含庆大霉素4—6万单位.培养基用帕拉玢膜(parafilm)加工成“模拟寄主”.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分别为85—91%、70—71%和67—69%.卵期20—22小时,幼虫期历时3—4天,预蛹和蛹期历时7—8天,一个发育周期需11—13天.成虫体长雌3.2—4.5mm,雄2.5—4.0mm,雌雄比约1:3.和用天然寄主白虫来繁殖的白虫小茧蜂相比,发育速度大体上相当,体型稍大,雌性比低.成虫能交配产卵,并在大蜡螟幼虫和模拟寄主上繁育出雌雄后代.但成本有待降低,所用离体培养技术也有待改进.
    大劣按蚊雄蚊的交配能力和日龄及交配次数对其生殖系统形态学影响的观察
    黄复生, 况明书, 刘连珠
    1989, 32(4):  438-444. 
    摘要 ( 1914 )   PDF (449KB) ( 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雄蚊交配能力和日龄、交配及交配后间歇期对其生殖系统形态学的影响.羽化后1小时可见丝状精子,22小时尾器全部旋转180°.3—12日龄雄蚊交配能力最强.随着日龄增加,精囊数逐渐减少,睾丸内成熟精子占据整个睾丸的比例逐渐增加,附腺透明区宽度变窄直至消失.多次交配比一次交配后,其睾丸内精子量减少、透明区宽度增加明显;交配后经过一定间歇期后,生殖系统能重新恢复活力,但多次交配后其恢复程度和速度远比交配一次者为慢.大劣按蚊雄蚊生殖系统的变化可初步判断其日龄和交配史.
    硬蜱哈氏器嗅觉功能的研究
    常崇艳, 姜在阶, 张之同
    1989, 32(4):  445-450. 
    摘要 ( 2786 )   PDF (280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五种硬蜱的哈氏器在不同虫期(若虫和成虫)和不同营养状态(饱或饿)对不同浓度的弱酸、弱碱以及对低温刺激的电生理反应.此外,比较了四种硬蜱成虫对五种驱避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硬蜱哈氏器能够感受氨和醋酸蒸气的刺激,反应的相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蒸气浓度而变化.哈氏器还能感受温度的变化.从行为反应见到驱避剂对不同种类硬蜱的驱避强度不同,每种蜱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截肢试验证明哈氏器是驱避剂的感受器.
    白跗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童新旺, 倪乐湘
    1989, 32(4):  451-458. 
    摘要 ( 2408 )   PDF (400KB) ( 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跗平腹小蜂Pseudanastatus albitarsis Ashmead是多种林业害虫的卵期寄生蜂.在湖南(长沙)每年9月底或10月上中旬产下的卵发育至老熟幼虫期休眠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年发生7—8个世代.在25℃恒温条件下,一世代21—22天,其中卵期2—2.5天,幼虫期6—7天,预蛹期3—4天,蛹期10—11天.有效积温305.64日度,发育起点温度11.55℃.成蜂在常温下不喂食时存活4—5天,喂以蜜糖水寿命可提高7.26倍,每一雌蜂一生平均产卵量246.4粒,日平均产卵量12.4—19.5粒,大部分卵在20天以前产出.温度在20—25℃,湿度60—80%为白跗平腹小蜂适宜繁殖条件.室内可用柞蚕卵大量繁殖.应用白跗平腹小蜂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实际防治效果达52.30—68.67%,即使高温干燥的夏季用于防治第二代松毛虫,实际防治效果仍达45%左右.是一种有利用前途的天敌.
    中国华春蜒属新种记述——蜻蜒目:春蜒科
    刘祖尧
    1989, 32(4):  459-461. 
    摘要 ( 1841 )   PDF (155KB) ( 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六盘山地区雏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郑哲民
    1989, 32(4):  462-464. 
    摘要 ( 1819 )   PDF (124KB) ( 5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广西白蚁八新种——等翅目:鼻白蚁科, 白蚁科
    李桂祥, 肖维良
    1989, 32(4):  465-476. 
    摘要 ( 1765 )   PDF (538KB) ( 6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广东蝽亚科二新种——半翅目:蝽科
    陈振耀
    1989, 32(4):  477-479. 
    摘要 ( 2077 )   PDF (127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辽宁省樟蚕姬蜂属一新种——膜翅目:姬蜂科, 肿跗姬蜂亚科
    王淑芳, 张连翔
    1989, 32(4):  480-481. 
    摘要 ( 2062 )   PDF (84KB) ( 4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杵蚊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蚊科
    龚正达, 姬淑红
    1989, 32(4):  482-484. 
    摘要 ( 1849 )   PDF (110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四川细麻蝇属一新种——双翅目:麻蝇科)
    薛万琦, 冯炎
    1989, 32(4):  485-487. 
    摘要 ( 1808 )   PDF (123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微恙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恙螨科
    赵善贤, 梁锦照, 区意
    1989, 32(4):  488-491. 
    摘要 ( 1959 )   PDF (132KB) ( 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害虫经济阈值的研究进展
    盛承发
    1989, 32(4):  492-500. 
    摘要 ( 1672 )   PDF (523KB) ( 9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麦蛾交配过程中精包的形成
    周祖琳
    1989, 32(4):  501-502. 
    摘要 ( 1866 )   PDF (180KB)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