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6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6-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与棉酚或丹宁混用对棉铃虫中肠蛋白酶和生长率的影响
    王琛柱 钦俊德
    1996, 39(4):  337-341. 
    摘要 ( 2904 )   PDF (302KB)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告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l)与棉酚、丹宁酸单一和协同作用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STI、棉酚和丹宁酸均对中肠蛋白酶有抑制作用,以STI的作用最强。活体试验表明,人工饲料中0.84%(干重)的S丁I对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力有显著抑制作用;0.3%丹宁酸则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力有显著抑制作用;0.3%棉酚对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均不显著。三者均能显著抑制幼虫的生长,而Sn与棉酚或丹宁酸的协同作用比三者的单独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幼虫的生长发育和中肠蛋白酶活性。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抗性稳定性研究
    吴益东 沈晋良 谭福杰 尤子平
    1996, 39(4):  342-346. 
    摘要 ( 2938 )   PDF (247KB)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对三种拟除虫菊醌(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功夫菊酯)的抗性稳定性及敏感性恢复表明,即使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到3166.3倍以上,抗性仍不稳定,经14代室内饲养后抗性下降为61.4倍;对一系列田间抗性种群的抗性稳定性研究后发现,棉铃虫对这三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不稳定,在没有杀虫剂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几代抗性下降较快,当下降到一定水平(2~9倍)后,抗性比较稳定,很难完全恢复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
    神经敏感性的降低是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重要机制
    赵勇 刘安西  茹李军 范贤林 魏 岑
    1996, 39(4):  347-353. 
    摘要 ( 3527 )   PDF (2076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染色观察,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 3龄幼虫腹部神经一肌肉的分布,表明其腹纵肌细胞适合于作电生理细胞内记录。用电生理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法研究了棉铃虫三个品系:对照品系、功夫菊酯抗性品系(Cy-R,抗性指数13.4)和氰戊菊酯抗性品系(Fn-R,抗性指数37.9)的3龄幼虫神经一肌肉材料对相应杀虫剂的神经敏感性。结果表明:用10-6mol/L的功夫菊酯处理Cy-R,在30min内有40%的个体对药剂无反应,另外60%的个体产生反应所需的时间是对照品系的3.5倍。用10-6mol/L的氰戊菊酯处理Fn-R,在30min内有47%的个体对药剂无反应,另外53%的个体产生反应所需的时间是对照品系的4.2倍。这些结果说明神经敏感性降低是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重要机制。
    柞蚕滞育蛹的体液防卫反应
    任淑仙 远立江
    1996, 39(4):  354-359. 
    摘要 ( 3309 )   PDF (332KB) ( 9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滞育蛹体液防卫的某些特性做了报道。结果表明:(1)经注射大肠杆菌诱导6h后,体液中出现了抗菌活性物质。诱导7d后,抗菌活力达到峰值,15d后活力消失。用生理盐水诱导的反应较快,4d后达到峰值,10d后活力消失。(2)经大肠杆菌诱导后的体液对苏芸金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葡萄球菌均有杀菌效应。在最初5min内杀菌效率较高。注射生理盐水诱导的体液较大肠杆菌诱导的杀菌效果低。(3)用昆虫病原菌苏芸金杆菌及非病原菌大肠杆菌作不同的诱导源,诱导1d后的体液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力差别不显著,但对柞蚕蛹的生活力及发育有明显影响;用苏芸金杆菌诱导的柞蚕滞育蛹3d后死亡,用大肠杆菌诱导的蛹能正常羽化。(4)在一定范围内用不同剂量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其抗菌活力不受影响,但超过一定限度,既使是非病原菌也可以突破昆虫的防卫功能。
    雌雄蚕蛹近红外反射光谱的差异及其模式识别
    潘沈元 陶 鸣  孙爱群 金同铭
    1996, 39(4):  360-365. 
    摘要 ( 4380 )   PDF (356KB)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6250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从波长6印到1 235nm分别对日系蚕蛹217颗、中系蚕蛹174颗、杂交种蚕蛹330颗做了扫描测试,结果表明:雌雄蚕蛹的近红外光谱有极显著的差异。从日系217颗蚕蛹中随机选取雌雄各50颗作为学习样本,采用逐步判别方法从其二阶导数光谱中抽取5个特征波长作为观测向量,利用二次型判别函数对其余621颗蚕蛹的性别进行识别,其准确率达98.7%。该方法明显优于以蚕蛹重量或大小识别蚕蛹雌雄的方法。
    粘虫蛾飞行肌的发育:超微结构特征分析
    罗礼智
    1996, 39(4):  366-374. 
    摘要 ( 2632 )   PDF (4844KB) ( 10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正常条件下饲养的0-16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雌蛾飞行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肌原纤维直径。线粒体和横管的体积分量均随蛾龄的增加而增加,到7日龄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肌节长度则随蛾龄的增加而缩短,到7日龄达到最短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延长,从而使整条发育曲线呈“V”字形;肌原纤维和肌质网体积分量变化不大或无规律可寻;二位体在发育初期和未期的比例较高,而三位体在4和7口龄比例较高;肌丝排列从0~7日龄均是有序的,肌动蛋白丝(细丝)和肌球蛋白丝(粗丝)的数量比为3:1,粗丝的数量变化也不大,每根肌原纤维约有600根。但从10日龄开始肌丝排列出现紊乱,细丝全部消失,粗丝降解、数量减少了30%,从而使肌原纤维留下一片片的空白。根据这些结果,把7日龄前的飞行肌发育过程视为生长过程,而把10日龄后的视作降解过程。最后对粘虫蛾飞行肌与卵巢发育及其飞行能力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和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刘源智 潘演征 唐国清 唐太英
    1996, 39(4):  375-382. 
    摘要 ( 3098 )   PDF (443KB) ( 10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实验室进行了温度、水湿、食物、土壤、活动空间与新群体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实验,野外又观察收集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在20℃-28℃和含水量为50.5%-69.6%的基质中,配对饲养的新群体几乎全部正常发展;30℃以上或基质含水量低于38.2%,新群体难以建立;25℃时工蚁取食的净增量最大;工蚁含水量为79%、构成蚁巢的白蚁排泄物和木材含水量分别为54.8%和52.3%;7种木材饲养新群体,以刺槐饲养的发展最快,香樟和马尾松次之;群体的发展还与土壤和活动空间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蚁建巢的限制条件,认为迁巢活动和群体分裂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烟草甲的实验生态研究
    张孝羲 王明洁
    1996, 39(4):  383-392. 
    摘要 ( 2734 )   PDF (548KB) ( 9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六种温度(20.3℃,23.9℃,27.7℃,32.2℃,33.7℃,35.9℃)及三种相对湿度范围(51.3%-55.0%RH,75.5%-76.0%RH,83.8%-85.0%RH)组合下,开展了又烟草甲 Lasioderma serricorne(F.)实验生态的系统研究,获得其在不同温、湿度组合情况下生长发育、生存和繁殖的一系列特性和参数,包括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平均繁殖力等,并建立了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及繁殖力的理论模型。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蝶类区系结构及垂直分布
    丁冬荪
    1996, 39(4):  393-407. 
    摘要 ( 3351 )   PDF (669KB) ( 9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据有较详细分布资料的227种蝶类昆虫分析,武夷山蝶类属东洋界范畴;垂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蝶类从山麓至山顶,随着海拔升高,东洋界种类递减,古北界成分逐渐增多,尤以海拔1100m以上更加明显;在海拔1800m以上东洋界种被古北及古北跨区系种所替代。本文对武夷山蝶类水平分布的南北限和垂直分布的上限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作了探讨。
    蒙古国盲蝽科一新种记述(半翅目)
    能乃扎布 齐宝瑛
    1996, 39(4):  408-409. 
    摘要 ( 2383 )   PDF (103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三瘤蝉属一新种(同翅目:蝉科)
    雷仲仁 李 莉
    1996, 39(4):  410-412. 
    摘要 ( 2339 )   PDF (122KB) ( 10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蝠蛾属昆虫的种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杨大荣 李朝达 舒 畅 杨跃雄
    1996, 39(4):  413-422. 
    摘要 ( 3405 )   PDF (525KB) ( 10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分布的蝠蛾属Hepialus(鳞翅目:蝙蝠蛾科),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其幼虫被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感病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在我国,已知蝠蛾36种,所有的种类均为古北种;其中33种是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种,是中国的特有类群,占已知种的91.7%;中亚地区种2个,占5.6%;欧亚地区分布种1个,占2.7%。我国的蝠蛾属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的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的高寒草甸之中;零星分布于新疆、黑龙江、 内蒙古等省(区)的草原中;全部种类都营土壤内生活。在我国,95%的蝠蛾种类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常常是不同山脉就形成不同的种类,甚至是同一山脉不同坡向、不同海拔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种类。该属昆虫在中国的分布中心是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系内,位于北纬27°-33°,东经95°~103°之间的区域中,占已知种的80%。蝠蛾垂直分布明显,分布下限在纬度偏南地区海拔约3000m,而偏北地区则约2500m; 分布上限为海拔5100m; 最适分布海拔在4000-4800m之间;最适分布土壤是高山草甸土。蝠蛾的生态地理分布主要受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
    西藏真蚋一新种(双翅目:蚋科)
    邓成玉 张有植 薛群力 陈汉彬
    1996, 39(4):  423-425. 
    摘要 ( 2542 )   PDF (223KB) ( 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四川西部泉种蝇属三新种记述(双翅目:花蝇科)
    邓安孝 李岭 刘阳
    1996, 39(4):  426-429. 
    摘要 ( 2245 )   PDF (213KB)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食用菌长头螨属二新种(蜱螨亚纲:蒲螨总科)
    邹萍 高建荣
    1996, 39(4):  430-433. 
    摘要 ( 2376 )   PDF (198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单头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叶螨科)
    谭瑞成 鲁素玲
    1996, 39(4):  434-436. 
    摘要 ( 2610 )   PDF (154KB) ( 9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嗅觉感受细胞电反应计算机数据分析
    吴锋 吴才宏
    1996, 39(4):  437-440. 
    摘要 ( 2099 )   PDF (202KB) ( 1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