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张友军 韩熹莱 张文吉 罗林儿 周培爱
    1997, 40(2):  113-121. 
    摘要 ( 2492 )   PDF (540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研究了氰戊菊酯、氯菊酯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相对敏感(HD-S)种群和抗性(HJ-R)种群的神经毒理作用。10-5mol/L的氰戊菊酯、10-5mol/L的氯菊酯诱发腹神经索自发发放频率的增加和随后的神经传导阻断,10--5mol/l的氯菊酯抑制HD-S种群的神经兴奋,直接阻断神经传导。以兴奋时间、神经传导阻断时间、对药剂作用反应时间的个体分布频率3个参数比较两种群对杀虫剂的反应,均发现HJ-R种群比相对HD-S种群表现了2~3倍的神经不敏感机制,并且发现这种神经不敏感机制对毒理I型和Ⅱ型拟除虫菊酯同样有作用。
    棉铃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诱导与GSTs对杀虫药剂的代谢
    高希武 董向丽 郑炳宗 陈青
    1997, 40(2):  122-127. 
    摘要 ( 2925 )   PDF (353KB) ( 1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代谢能力明显高于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和两个混剂。LD5剂量的对硫磷和灭多威对棉铃虫3龄幼虫GSTs的活性均没有诱导增加的影响,用LD50的选择剂量仅对硫磷组GSTs活性增加15%。用含0.01%的芸香苷、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经1~4代后,GSTs活性提高4~18倍。3种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组对灭多威和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槲皮素组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则降低近一半,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组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略有降低。这种对甲基对硫磷敏感度的变化可能与上述GSTs活性的变化有关。
    小菜蛾抗性个体不敏感乙酰胆碱酯酶的鉴定
    王靖 袁家硅 孙耘芹 EL—Said Fawag Abdalla
    1997, 40(2):  128-134. 
    摘要 ( 2786 )   PDF (370KB) ( 1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乙酰胆碱酯酶(AChE)敏感性降低是小菜蛾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报道。一种用硝酸纤维素膜的斑点法鉴定个体小菜蛾的抗性AChE不敏感性的应用技术,提供了早期侦测和随后监测田间种群抗性的可能性。此法操作简便灵敏。小菜蛾抗性品系(GBR)和田间种群成虫头部AChE活力,在残杀威抑制时,抑制率分别为50.97%和43.96%,有对氧磷存在时,分别为63.78%和35.87%,较敏感品系的AChE为不敏感。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及其稳定作用的评估
    谢国林 潘务耀 唐子颖 丁德诚 连俊和
    1997, 40(2):  135-144. 
    摘要 ( 2616 )   PDF (546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日本冲绳引入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ti Tachikawa是1989年在惠东 县首批释放定居成功的。经五年系统研究表明,花角蚜小蜂释放一年后,在中心区50m以内最高寄生率达55.8%~64.2%,雌蚧密度由每针束3.14头下降为0.64头;二年后控制松突圆蚧的有效半径增至300m左右,寄生率稳定在20.8%~32.9%,每针束雌蚧密度保持在0.6头左右,二者处于低密度的平衡状态。未放蜂对照区的雌蚧密度则由每针束3.40头上升到4.22头,高出放蜂区5~10倍。此外本报告还对花角蚜小蜂的扩散速度、种间竞争能力和数量稳定水平作了探讨和分析,得出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drnesi(Howard)在花角蚜小蜂释放区内的重寄生率仅为3.1%~5.3%,对花角蚜小蜂的控制效能没有影响的结论。
    异色瓢虫幼虫的食物搜索行为
    邹运鼎 陈高潮 孟庆雷 耿继光 王公明
    1997, 40(2):  145-150. 
    摘要 ( 2713 )   PDF (298KB) ( 12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试验采用Nakamuta(1982)装置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瓢虫幼虫的食物搜索行为,结果表明:(1)摄食刺激均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2)摄食时间越长,地域集中型搜索时间(GUT)值越大;(3)摄食的最后一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4)光照对搜索行为有影响;(5)饥饿度对GUT的长短有一定影响。
    亚洲玉米螟幼虫对氮、糖的吸收和利用
    吕仲贤 胡萃 杨樟法
    1997, 40(2):  151-157. 
    摘要 ( 3094 )   PDF (347KB) ( 1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以不同含氮和含糖量的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 nacalis(Guen6e)幼虫对氮和糖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幼虫对饲料中氮的吸收能力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对糖的吸收能力则随之而增强;5龄幼虫对糖的吸收能力随所食饲料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对氮的吸收则与饲料糖含量关系不大,5龄幼虫对氮和糖的消耗速率均随饲料含糖量增加而加快,但幼虫的氮利用率和虫体含氮量则随之下降;幼虫的氮消耗速率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利用率则下降,5龄幼虫的氮利用率比3龄幼虫的氮利用率低,导致虫体含氮量的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氮含量影响幼虫对糖的吸收,高龄幼虫对糖的需要量增加而对氮的需要则较稳定,饲料中糖比氮更重要。
    利用超微量技术分析粘虫单腺体性信息素的化学组成
    汪新文 刘孟英
    1997, 40(2):  158-165. 
    摘要 ( 2783 )   PDF (380KB) ( 10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选择提取溶剂、改进提取方法以及毛细柱气相色谱检测条件,摸索出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单腺体提取和分析方法;并且确定了单个求偶雌蛾腺体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含量和相对比例。讨论了粘虫求偶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各组分含量的个体差异。
    黄鼠体蚤和宿主密度的年间动态关系
    李仲来 张耀星
    1997, 40(2):  166-170. 
    摘要 ( 2846 )   PDF (265KB) ( 1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体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体蚤10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ilus tesquorum mongoJicus(72.38%)和光亮额蚤Fronto Psylla luculenta(18.03%)分别为优势和次优势蚤种,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宿主密度与蚤指数均呈指数增长,鼠密度与蚤指数的关系是极为显著的(P<0.0001),关系为鼠密度=exp(-0.6206十0.1989t),蚤指数=1.6109+0.8997(鼠密度)。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比例的高低显著地影响体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宿主 密度与染蚤率呈正相关关系(P
    用ElISA研究稻田节肢类捕食者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张古忍 张文庆 古德祥
    1997, 40(2):  171-176. 
    摘要 ( 2637 )   PDF (300KB) ( 1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来研究捕食作用能较准确地评价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ELlSA检测表明,不同种类的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有较大差别,其中以优势种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的捕食作用最大,阳性反应率与稻飞虱的种群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在稻飞虱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表现出较高的阳性反应率。
    橄榄星室木虱的研究
    余春仁 潘蓉英 蔡美兰
    1997, 40(2):  177-182. 
    摘要 ( 2820 )   PDF (333KB) ( 10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橄榄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canarium Yang et Li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天敌种类和药剂防治试验。此虫在福州一年发生7~9代,第一代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一年中的7月上旬至9月上旬先后出现三个成虫高峰,而以9月上旬的成虫数量最多。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0%灭扫利防效最好,喷药后第2d药效达96.5%;其次是10%溴氟菊酯,喷药后第2d药效达到93.8%;此外,2.5%敌杀死、40%氧化乐果与80%敌敌畏等药效也在81%~90%。天敌种类繁多,诸如瓢虫、草蛉、郭公虫、蜘蛛与捕食螨等。尤以瓢虫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多,在抑制橄榄星室木虱的种群消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工作还包括首次引用绿僵菌属(Metarhizium)于橄榄星室木虱之防治,开辟了该虫防治的新途径。
    云南长腹瓣xiu属一新种(xiu目:xiu科)
    陈树椿 何允恒
    1997, 40(2):  183-184. 
    摘要 ( 2439 )   PDF (74KB) ( 1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新疆蝗虫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刘举鹏
    1997, 40(2):  185-186. 
    摘要 ( 2012 )   PDF (90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越南脊额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科,横脊叶蝉亚科)
    李子忠 Voitec Novotny
    1997, 40(2):  187-188. 
    摘要 ( 2409 )   PDF (101KB) ( 9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刺鞘牙甲属四新种(鞘翅目:牙甲科)
    贾凤龙 吴武 蒲蛰龙
    1997, 40(2):  189-194. 
    摘要 ( 2644 )   PDF (351KB) ( 9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川、滇巨须隐翅虫属二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巨须隐翅虫亚科)
    郑发科
    1997, 40(2):  195-197. 
    摘要 ( 2499 )   PDF (153KB) ( 1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蝠蛾属二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沈发荣 周又生
    1997, 40(2):  198-201. 
    摘要 ( 2371 )   PDF (178KB) ( 1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隧蜂属研究及新种新亚种记述(膜翅目:隧蜂科)
    尤·阿·皮森科 吴燕如
    1997, 40(2):  202-206. 
    摘要 ( 2791 )   PDF (287KB) ( 1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山西省三叉蚜茧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蚜茧蜂科)
    谷希树 赵庆贺 白义川
    1997, 40(2):  207-209. 
    摘要 ( 2276 )   PDF (120KB) ( 1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角姬蜂属一新种(膜翅目:姬蜂科)
    樊尚仁 盛茂领
    1997, 40(2):  210-211. 
    摘要 ( 2331 )   PDF (103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物蛋白酶抑制素抗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琛柱 钦俊德
    1997, 40(2):  212-218. 
    摘要 ( 2200 )   PDF (498KB) ( 1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测定节肢动物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的A蛋白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刘红玉 陈常铭 江汉华
    1997, 40(2):  219-224. 
    摘要 ( 2398 )   PDF (293KB) ( 1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