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8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温室白粉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EPG)研究
    雷宏 徐汝梅 W. F.Tjallingii J. C. vanLenteren
    1998, 41(2):  113-123. 
    摘要 ( 2786 )   PDF (720KB) ( 12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揭示了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成虫及幼虫的刺探电位波形与其刺探、取食、产卵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这项技术在研究植物抗虫机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在成虫,A波、C波分别代表刺探的开始和进行过程;F波代表刺探过程中遇到机械障碍;G波表示吸食木质部导管汁液;E(pd)的(1)和(2)分别表示与取食韧皮部筛管汁液有关的两种行为;粉虱的产卵波形分为两种亚波,分别由Ovi-I和Ovi-II表示,各自代表产卵时的两种行为:产卵器接触并划破叶表皮及卵柄插入叶组织。在幼虫,H波代表吸食筛管液,而L波则表示在筛管细胞内的一种非吸食行为。幼虫蜕皮时先拔出口针,新龄期的幼虫将其口针重新刺入叶组织。
    家蚕血液过氧化氢酶活力及其与蚕体抗逆性的关系
    吴小锋 徐俊良 崔为正
    1998, 41(2):  124-129. 
    摘要 ( 3626 )   PDF (325KB) ( 1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家蚕召Bombyx mori(L.)血液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发育时期呈现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在幼虫期,CAT活力以龄初、龄末较高,而龄中较低;化蛹后,CAT活力迅速上升,至中期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CAT活力均以雄性较高;不同蚕品种间CAT活力有很大差异;饲料对CAT活力有一定影响,人工饲料育蚕CAT活力略大于桑叶育的;高温冲击和氟化物添食都能引起CAT活力的显著变化,但变化的幅度因品种、性别、时期和添食剂量而有所不同。研究认为,家蚕血液CAT活力与其发育变态、体内代谢均具有密切关系,逆境条件下CAT活力变化幅度的大小可以作为家蚕抗逆性强弱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新型含硅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合成、杀虫活性及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贺峥杰 李正名 徐建华 尚稚珍
    1998, 41(2):  130-134. 
    摘要 ( 2551 )   PDF (247KB) ( 9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合成了14个(1-甲硫基亚乙基)氨基甲基氨基甲酸酯(灭多威)1的新型含硅衍生物3。 测定了其杀虫活性和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桌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在50μg/mL浓度下,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几乎全部具有100%杀灭效果。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试材,大部分化合物的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母体灭多威1相当
    九种蝗虫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研究
    姚世鸿 王景佑 周江 吴昌谋
    1998, 41(2):  135-140. 
    摘要 ( 3179 )   PDF (285KB) ( 1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山稻蝗O.Agav-isa、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无齿稻蝗O.Adentata、中华稻蝗O.Chisensis、日本稻蝗O.Japonica、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奇异负蝗A.Pergrina和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等9种蝗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9种蝗虫分为3类:稻蝗,负蝗和蚱。6种稻蝗之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在0.961~0.5695之间,2种负蝗的λ=0.5867,日本蚱与这8种蝗虫的λ在0.5318~.0322。聚类图直观地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分类学的分类结果相一致。从9种蝗虫 的核型演化上看,日本蚱是较原始的类型,负蝗分化也较早,而稻蝗则是较进化的类型。
    北京地区麦二叉蚜生物型鉴定研究初报
    刘旭明 金达生
    1998, 41(2):  141-144. 
    摘要 ( 4023 )   PDF (202KB) ( 13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小麦苗期1~6级蚜害分级标准,1996年~1997年利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型鉴别寄主(品种)对北京地区麦二叉蚜种群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各鉴别品种的蚜害反应型分级是:小麦S28A(gb1)为6,Amigo(Gb2)为1,Largo(Gb3)为2,C117959(Cb4)为6,C117882(Cb5)为3,GRSl201(Gb6)为3.5,燕麦C11580为1,黑麦Insave为1。结果表明,北京麦二叉蚜的致害性显著地不同于10个已知的生物型(从A到J),是一新的生物型,命名为中国1型(BiotypeCHN-1)。此外,针对麦二叉蚜生物型分化问题,对小麦抗蚜育种中的品种抗性持久化与累积抗性品种的培育,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等策略进行了探 讨。
    新蚜虫疠霉与豌蚜在不同季节性光周期及恒变温组合下的互作反应
    冯明光 T.J.Poprawski
    1998, 41(2):  145-152. 
    摘要 ( 9641 )   PDF (478KB) ( 1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计算机控制模拟的温带地区秋末冬初自然温度与光周期组合条件下,作者对新蚜虫疠霉Pandoraneoaphidis)与豌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试图探索该菌有无与越冬行为有关的前兆反应。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显示,恒温20℃下长日照(光照16h/d)和短日照(光照11h/d)对该菌作用于试虫的时间-剂量效应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区别于变温(日变幅为5.4-18.9℃,温变速率0.56℃/30min)下相同长短日照处理,变温下长短日照处理之间亦有较显著差异。相同变温下日照长短主要影响试菌对试虫的潜伏期(致死时间)。在变温日照8.0h、9.5h、11.0h、11.5h、12.0h和16.0h下,试菌平均潜伏期分别为15.14d、15.19d、11.79d、13.33d、11.73d和9.21d,明显呈随日照时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即负相关性(a=15.58,b=-0.93,r2=0.78,p<0.01),而恒温日照11 h和16h的平均潜伏期为5.85d和5.97d。镜检所有蚜尸,未发现虫菌体的任何异常现象。结果表明,虽然短日照可延长试菌的潜伏期,但试菌在所有温光组合下均保持着对寄主的有效侵染力,并无越冬的前兆行为反应。作者最后讨论了该菌随寄主迁飞而转移至可生存环境并且无法长期在寄主体外生存的可能性。
    温湿度对神泽氏叶螨发育历期和产卵量的影响
    曹华国 梁雪妮 杨子琦
    1998, 41(2):  153-156. 
    摘要 ( 3540 )   PDF (223KB) ( 10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神泽氏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a分别置于15℃,RH80%;20℃,RH75%;25℃,RH70%;30℃,RH65%;35℃,RH60%的恒温恒湿箱内单个饲养,观察其个体发育、孵化率、存活率和产卵量,结果为:35℃,RH60%条件下,雌、雄一代发育历期最短,为(6.23±0.44)山成螨最高日产卵量13.95±3.72)粒;平均日产卵量7.18±1.56)粒; 从成螨开始产卵至死亡50%产卵期最短,为(9.65±1.53)山卵孵化率72.4%;幼螨存活率84.6%。15℃,RH80%条件下,雌、雄一代发育历期最长,为(27.49±2.23)山成螨最高日产卵量(5±1.21)粒;平均日产卵量(2.04±0.55)粒;从成螨开始产卵至死亡50%产卵期最长,为(28.4±4.06)d:卵孵化率85.6%;幼螨存活率97.0%。15℃,RH80%处理成螨寿命为(35±8.85)d,比20℃,75%处理成螨寿命长(13.9±6.4)d。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温湿度对神泽氏叶螨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35℃发育速率最快,15℃发育速率最慢,20~30℃为最适发育温度。
    桑粉虱形态研究
    高祖纠 余 虹 张志钰 芮开宁
    1998, 41(2):  157-162. 
    摘要 ( 3289 )   PDF (338KB) ( 1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描述了容易与杨梅粉虱混淆的重要害虫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成虫、卵、1~4龄若虫及蛹的形状、分类特征,包括成虫的体长、体色、触角、单眼、复眼、口器、翅、足及雌雄外生殖器;卵的形状、大小、卵色及卵柄;1~4龄若虫及蛹的形状、大小、体色、体周的刚毛、触角、口器、足、管状孔、盖瓣、舌状器及腹沟等。并比较桑粉虱与杨梅粉虱的主要分类特征。
    叶氏广厉螨雄螨与若螨描述(蜱螨亚纲:革螨股:厉螨科)
    马立名
    1998, 41(2):  163-165. 
    摘要 ( 2484 )   PDF (118KB) ( 9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描述叶氏广厉螨Cosmolaelaps yeruzyuae Ma,1995雄螨、后若螨及前若螨。
    四川无声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谢嗣光 刘文萍
    1998, 41(2):  166-168. 
    摘要 ( 2567 )   PDF (133KB) ( 9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甘肃省瓢虫一新种(鞘翅目:瓢虫科)
    毛金龙 李亚哲
    1998, 41(2):  169-170. 
    摘要 ( 2723 )   PDF (92KB) ( 12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地老虎雄性外生殖器的肌肉系统及神经分布
    卢筝
    1998, 41(2):  174-178. 
    摘要 ( 3900 )   PDF (214KB) ( 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雄性外生殖器由第8腹节的5对肌肉支持,它具有充分功能的抱器(clasper)和第9腹节的侧骨片,具有8对外生殖器特有的肌肉。具有一对由第9,10,11节原始腹部神经节的侧神经组成的成对的粗大神经干9+10+11,神经干的神经分支分布神经到外生殖器。
    裸爪螯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螯蜂科,裸爪螯蜂亚科)
    许再福 何俊华
    1998, 41(2):  179-181. 
    摘要 ( 2788 )   PDF (140KB) ( 10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针尾姬蜂属一新种(膜翅目:姬蜂科)
    陈国发 盛茂领 苗振旺
    1998, 41(2):  182-183. 
    摘要 ( 3241 )   PDF (106KB) ( 8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厕蝇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厕蝇科)
    王明福 薛万琦
    1998, 41(2):  184-186. 
    摘要 ( 3042 )   PDF (113KB) ( 10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广东蚋属二新种记述(双翅目:蚋科)
    安继尧 郝宝善 严格
    1998, 41(2):  187-193. 
    摘要 ( 2614 )   PDF (347KB) ( 10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云岭狭臀蚤属一新种(蚤目:多毛蚤科)
    龚正达
    1998, 41(2):  194-196. 
    摘要 ( 2093 )   PDF (165KB) ( 1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叶刺瘿螨亚科一新属五新种记述(蜱螨亚纲:瘿螨科)
    匡海源 龚国玑 罗光宏
    1998, 41(2):  197-202. 
    摘要 ( 2186 )   PDF (330KB) ( 9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及其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张瑛 严福顺
    1998, 41(2):  204-214. 
    摘要 ( 2743 )   PDF (774KB) ( 19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不同品种的水稻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
    张古忍 廉斌 古练权 周强 张文庆
    1998, 41(2):  215-217. 
    摘要 ( 2534 )   PDF (190KB) ( 1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祁连山山地草原四种蝗虫成虫期的食物消耗量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王世贵 廉振民
    1998, 41(2):  218-222. 
    摘要 ( 2450 )   PDF (270KB) ( 1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朝鲜叉蚤湖北亚种的雌蚤描述(蚤目:多毛蚤科)
    刘井元 马立名
    1998, 41(2):  223-224. 
    摘要 ( 2393 )   PDF (109KB) ( 9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