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0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灭多威对美洲大蠊腹六神经节突触传递的阻断作用
    阳冬梅,张世芳,周培爱
    2000, 43(1):  1-6. 
    摘要 ( 2997 )   PDF (384KB) ( 1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灭多威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wana腹六神经节(A6节)突触传递的影响。用灭多威溶液浸泡A6节,电刺激尾须神经粗支,用甘露醇间隙法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突触后动作电位。给予弱刺激只记录到EPSP时,灭多威作用初期EPSP幅度增加、时程延长,能诱发突触后动作电位,随后EPSP逐渐减小至消失,冲洗可恢复,突触前反应保持不变。增加电刺激强度记录到突触后动作电位时,灭多威可阻断A6节的突触传递,阻断时间是浓度依赖性的,阻断是可逆的,但冲洗30 min仍保留一定的后作用。对美洲大蠊雄性成虫腹腔注射灭多威测定致死中量(LD50)为(3.56±0.01) μg/g体重。根据灭多威的作用机理对其阻断A6节突触传递的特点以及对虫体的毒杀机制进行了讨论。
    亚洲玉米螟对常见植物甾醇代谢利用研究
    祁云台,林浩
    2000, 43(1):  7-12. 
    摘要 ( 2560 )   PDF (357KB) ( 1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dcalis G.在缺少甾醇的饲料上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能通过脱烷基化作用将△5-植物甾醇,如谷甾醇和豆甾醇脱去支链上的烷基变成胆甾醇加以利用,而对△7-烯甾烷醇的代谢则有困难。
    丝裂霉素C和二甲基亚砜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诱变
    曹阳,黄自然,葛慈斌,刘良式,王春新
    2000, 43(1):  13-20. 
    摘要 ( 3009 )   PDF (5280KB) ( 1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报道强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和化学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在家蚕蛹体内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诱变结果。MMC对BmNPV具有诱变效应: (1)导致蚕蛹发病时间延迟,发病死亡率下降,有显著的剂量效应;(2)部分病蛹体内发生异常形态多角体,继代试验证实具有遗传稳定性。其中具对角线裂痕的四角形超大多角体(15.0-30.0, um)尚属首次发 现;(3)诱变的BmNPV多角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4)诱变的BmNPV-DNA经EcoRI、Bgl II和 Bam HI酶切消化,其电泳图谱出现某些DNA泳带的增加或丢失。以上结果说明,MMC可能诱导BmNPV基因组发生了多处位点的突变。DMSO处理剂量在9.0 μL/蛹及其以下各剂量组,对BmNPV无诱变效应。
    HaNPV在宿主内的复制及其对宿主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孙国勋,丁翠,蔡秀玉
    2000, 43(1):  21-27. 
    摘要 ( 2705 )   PDF (5564KB) ( 10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中肠、血淋巴及脂肪体进行SDS-PAGE蛋白质分析表明:感染早期,HaNPV对棉铃虫的蛋白质合成有刺激作用,晚期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感染96 h和120 h脂肪体有较高水平的多角体蛋白合成。电镜观察表明:①HaNPV感染棉铃虫除病毒在中肠复制后经出芽进入血腔感染脂肪体等组织外,还可能存在病毒粒子直接经中肠进入血腔而感染脂肪体这样的途径;②中肠与血腔之间存在屏障结构;③中肠不仅是一次感染时病毒粒子复制的场所,它完全可能被病毒粒子二次感染。在中肠细胞中没有发现多角体的形成。
    Avermectin类农药对美洲斑潜蝇的生物活性
    林进添, 宾淑英, 凌远, 方曾玲, 陈忠南
    2000, 43(1):  28-34. 
    摘要 ( 3911 )   PDF (416KB)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Avermectin类农药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tvae Blanchard生物活性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 揭阳霉素对美洲斑潜蝇1、2、3龄幼虫的LC50分别是1.54×10-4 g/L、3.73×10-4 g/L、1.99×10-3g/L;害极灭对上述幼虫的LC50分别是1.48×10-4g/L、3.68x10-4 g/L和1.97×10-3 g/L。美洲斑潜蝇幼虫对Avermectln类农药以1龄最敏感,其中揭阳霉素对3龄幼虫的LC50是1龄的12.9倍。揭阳霉素对雌成虫24 h、48 h的LC50分别是3.12×10-3 g/L和2.08×10-3 g/L,其对美 洲斑潜蝇取食、产卵拒避持效期分别是4-8天和10天。使用浓度0.005 g/L揭阳霉素处理6天、8天和10天后接虫,幼虫的存活率分别是0、16.13%和28.07%。田间使用浓度0.005 g/L的揭 阳霉素和0.0045 g/L几的害极灭分别处理,6天后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1.0%和90.9%,两者差异不显著,而使用浓度0.0067 g/L揭阳霉素处理,6天后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3.6%。
    紫薇毡蚧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罗庆怀,谢祥林,周莉,王少伟,徐宗谊
    2000, 43(1):  35-42. 
    摘要 ( 2786 )   PDF (1507KB)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报道紫薇毡蚧EriococcusLagerostroemiae Kuwana的种群生物学特性。该虫80年末传入贵州,在贵阳地区每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极重,越冬代是第3、4两代的混合群体,越冬虫态有卵、若虫和蛹。分别估测了卵、雄若虫、蛹、雌若虫和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T0)和有效积温(K)。周年虫口变动有两个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11月至翌年4月,因寄主休眠和低温导致虫口缓慢下降。雌成虫产卵量与寄主生长势好坏有关。控制紫薇毡蚧虫口最有效的天敌是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uwanae Silverstri药液涂干并辅之具内吸作用的杀虫药液灌根是目前较好的药剂防治方法。
    麦套夏播转Bt基因棉R93-6对昆虫群落的影响
    崔金杰,夏敬源
    2000, 43(1):  43-51. 
    摘要 ( 2694 )   PDF (572KB) ( 12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转Bt(Bacillusthuringiensis)基因棉品系R93-6为试验材料,以中棉所16号为对照,研究了在麦套夏播条件下转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常规棉田,而优势集中性则高于常规棉田,所以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不如常规棉田,某种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季节性变化格局的研究表明,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可以划分为前期(6月初至7月下旬)、中期(7月底至8月底)和后期(9月份以后)三个发展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害虫和天敌发生的特点, 提出了害虫综合治理的策略。即前期害虫的防治应以生物生态调控为主;中期以化学防治为主,以生物生态调控为辅,协调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后期应以生物生态调控为主,并加强农业防治。
    针叶小爪螨不同种群在针叶树和阔叶树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其生殖隔离
    孙绪艮, 徐常青, 周成刚, 尹淑艳, 甄文全
    2000, 43(1):  52-57. 
    摘要 ( 2834 )   PDF (357KB) ( 12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丁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 (Jacobi)的4个种群在针叶树和阔叶树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其生殖隔离的研究结果。饲养试验证明,针叶树(杉木)种群不能在板栗、麻栎等阔叶树上存活;阔叶树(板栗、麻栎)种群也不能在杉木、黑松、赤松等针叶树上存活。交配试验证明,针叶树种群和阔叶树种群虽有交配行为,但不能正常繁衍后代,两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据此认为针叶树种群和阔叶树种群有可能为两个不同种。
    长爪沙鼠体蚤和巢蚤数量研究
    李仲来, 张万荣, 严文亮
    2000, 43(1):  58-63. 
    摘要 ( 2812 )   PDF (355KB) ( 10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82~1996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体蚤和巢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获体蚤15种,同型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ls (50.8%) 和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veiceps kuzenkovi (40.6%)为优势种。获巢蚤15种,秃病蚤蒙冀亚种(74.3%)为优势种;盔状新蚤Neopsylla galea (11.9%)和叶状切唇蚤突高亚种Coptopsyllus lamelliferardua (8.1%)为常见种。年巢蚤指数的均值是年体蚤指数的6.92倍。体蚤指数与巢蚤指数不相关(P>0,05),体染蚤率与巢染蚤率不相关(P>0.05)。不同年份 的体蚤和巢蚤多样性比较稳定。连续两年春季或秋季秃病蚤巢蚤指数大于10只后,可能流行动物鼠疫。
    新疆方喙象亚科的区系组成及经济意义(鞘翅目:象鼻虫科)
    黄人鑫, 刘伟, 范兆田, 吴卫
    2000, 43(1):  64-71. 
    摘要 ( 3351 )   PDF (462KB) ( 10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调查表明,新疆方喙象亚科(Cleoninae)象虫有60种,分隶于2族23属,其中有24种为 我国首次记录。区系组成含中亚细亚、欧洲-西伯利亚、中央亚细亚,泛古北种和特有种五种成分,其中以中亚细亚种最多,达31种,约占52%。在所记录的种类中,有47种为典型荒漠种,约占80%,其中14种种群个体数量较大,常成为荒漠昆虫群落的优势种。有9种对荒漠林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为害甜菜的达30种,约占50%,其中最重要的为甜菜象Bothynoderes punctiventrus (Germ.)和黑甜菜象B. Libitinarius Faust.
    黑龙江省康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任炳忠, 郑哲民
    2000, 43(1):  72-74. 
    摘要 ( 2773 )   PDF (930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了采自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镇的康蝗属一新种克山康蝗Kangacriskeshanensis Ren et Zheng,sp. nov、并与其近似种做了比较。
    拟隐脉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科:隐脉叶蝉亚科)
    陈祥盛,李子忠
    2000, 43(1):  75-77. 
    摘要 ( 2644 )   PDF (204KB)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采自贵州的隐脉叶蝉亚科拟隐脉叶蝉属一新种,剑突拟隐脉叶蝉Sophonia spathulard sp. n。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
    狭胸天牛类雄性外生殖嚣分类研究——附一新种
    吴蔚文,蒋书楠
    2000, 43(1):  78-87. 
    摘要 ( 2672 )   PDF (584KB) ( 10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就狭胸天牛类3属6种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比较研究其系统发育及其归属,并记录太谷芫天牛Mantitheus tazguensts sp. nov.一新种和重新描述细点音天牛的雄性外生殖器。狭胸天牛类属较原始的类群,祖征为中茎突中央加厚,边缘极薄;阳基侧突基部还保留着一条横裂。狭胸天牛属与音天牛属和芫天牛属关系较密切,应为姊妹群,狭胸天牛属较始,其衍征为中茎突较长的分开,内囊具基骨片、骨化细长管和大小较一致骨化微刺。音天牛属和芫天牛属为姊妹群,芫天牛较原始,音天牛较进化,其衍征为阳基侧突背面因基部裂缝消失而完全合并,骨化细长管较细;外部形态表现为触角较短,较圆;中胸发音器中央无缝;而芫天牛内囊基骨片明显易见。
    朝鲜叉蚤种下分类的商榷(蚤目:多毛蚤科)
    刘井元,王敦清
    2000, 43(1):  88-93. 
    摘要 ( 2804 )   PDF (397KB) ( 9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朝鲜叉蚤Doratopsylla coreana Darskaya,1949的亚种形态和分类,结果表明:(1)朝鲜叉蚤的亚种♂抱器在长与宽之比上均存在较宽幅度变异,这种变异往往也与制片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标本在薄压和没有薄压的条件下作对比,二者形态有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单纯用抱器长与中部宽之比来作为种间分类指标;(2)蚤类可动突与不动突,平时都当作一种“硬部位”来对待,而属于“软部位”诸如阳茎钩突和雌蚤受精囊管等,这些器官在压片时往往方向、形状都会出现差异和偏位。70年代以来,雄蚤阳茎钩突的形状在蚤类种间或种下分类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雄蚤的可动突和不动突是在种间和种下出现 差异的情况下才适用;(3)通过所附11篇文献的叙述及附图的比较观察,再辅以有关标本的描绘,作者认为D.Coreana ichuanensisD. Coreana coreana在形态上并无区别;D. JiiD.Coreana araea也无实质性差别。文后附亚种检索表。
    厚厉螨科二新种(蜱螨亚纲:革螨股)
    马立名, 殷秀琴
    2000, 43(1):  94-97. 
    摘要 ( 2765 )   PDF (186KB) ( 10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厚厉螨科二新种:光滑厚厉螨Pachylaelaps nuditectus sp. nov.和陈氏厚绥螨Pachyseius chenpengi sp. nov.。
    昆虫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
    费云标,江勇,赵淑慧
    2000, 43(1):  98-102. 
    摘要 ( 2598 )   PDF (312KB) ( 1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热滞效应(Tberm Hysteresis Action)最早在昆虫研究中发现,后来研究表明,它是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的一种基本性质。和鱼类,植物AFPs相比,昆虫AFPs具有更高 的热滞活性和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征。昆虫AFPs在昆虫抗冻生理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抑制一些冰晶形成;②提高冰冻耐受性;③可能参与水分平衡过程。光周期,气温和湿度是调控AFPs生物合成与降解的三种外部因子,而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是直接调节脂肪体合成AFPs的内部因子。
    RAPD方法用于亚洲玉米螟地理种群分化的研究
    孙姗 徐茂磊 王戎疆 李绍文
    2000, 43(1):  103-106. 
    摘要 ( 1917 )   PDF (207KB) ( 10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叶色草蛉幼虫对棉蚜的捕食效应:种内干扰和空间异质性
    苏建伟,盛承发,杨星科
    2000, 43(1):  107-111. 
    摘要 ( 2328 )   PDF (355KB) ( 10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