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棉蚜获毒后禁食对其保持并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影响
王斌, 陈建群, 张鹏飞, 马亮, 王咏妙
2003, 46(3): 259-266.
摘要
(
2619
)
PDF
(488KB) (
8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棉蚜
Aphis gossypii
甜瓜
Cumumis melo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体系,研究棉蚜获毒后在空气中禁食对其保持并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影响。结果表明获毒后的禁食时间与棉蚜传毒效率呈负相关。运用EPG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及其即时显示、即时中断技术研究分析棉蚜禁食后的早期传毒行为细节。结果显示:禁食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电势落差(potential drop,pd)数目及穿刺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pd波形前穿刺时间这两个重要指标,但禁食处理能引起pd波的两个亚波形pdⅡ-1和pdⅡ-2持续时间的显著减短。进一步分析未禁食棉蚜传毒作用与pd亚波形的关系,显示传毒可能与pdⅡ-2的持续时间相关(
P
=0.06)。因此,pdⅡ-2的持续时间可能是与棉蚜传毒相关的一个行为指标。该研究还建立了新的高效而稳定的获毒方法---5pd获毒法,与传统的5min获毒法相比,获毒效率显著提高。
Select
棉花对棉铃虫为害超补偿作用的生理机制
李跃强,宣维健,王红托,盛承发
2003, 46(3): 267-271.
摘要
(
2768
)
PDF
(250KB) (
1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棉花对棉铃虫为害超补偿作用的生理机制,作者在山东省滨州市棉田进行了模拟第二代棉铃虫为害的试验。结果表明:每株棉花摘除8个早蕾后,最终成铃数增加13.4%,其中下部第6及其上果枝的成铃数增加较多。处理组棉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上升,氨基酸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加大(3.6%~6.7%),叶面积系数增加8.5%~28.1%,单株生产力增大,从而揭示了超补偿作用的重要机制。
Select
斑蝥素对粘虫和小菜蛾幼虫中肠组织的影响
张雅林
1
, 周越
2
, 张志勇
3
2003, 46(3): 272-276.
摘要
(
2863
)
PDF
(1570KB)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和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的幼虫经斑蝥素处理后,中肠组织发生明显的病变。粘虫幼虫中肠柱状细胞微绒毛脱落,杯状细胞变大,质膜消失;线粒体不规则肿胀,内嵴排列紊乱、溶解、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核糖体脱落;细胞核肿胀,染色质浓缩,偏移。小菜蛾幼虫中肠组织病变更为明显。表明斑蝥素主要作用于中肠的膜系统,为进一步探讨其毒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Select
家蚕体内维生素B
6
的存在形态和转换代谢
张剑韵, 黄龙全
2003, 46(3): 277-281.
摘要
(
3009
)
PDF
(314KB) (
10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不含桑叶粉末、以去维生素牛乳酪蛋白为蛋白源的准合成饲料饲育家蚕
Bombyx mori
幼虫,探讨了家蚕体内维生素B
(VB
6
)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和转换代谢途经。随饲料中盐酸吡哆醇(PN-HCl)添加量的增加,幼虫体内吡哆醇(PN)含量相应变化,其次是吡哆醛(PL);而辅酶型磷酸吡哆醛(PLP)和磷酸吡哆胺(PMP)含量存在稳定性。饲料中的吡哆醇以单纯扩散的形式进入体液;体液中的吡哆醇被各种组织吸收后,在各自的吡哆醛激酶和PNP/磷酸吡哆胺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辅酶型磷酸吡哆醛。家蚕不同于哺乳动物,没有特定的辅酶型磷酸吡哆醛形成组织和辅酶型磷酸吡哆醛的转送机制。同时家蚕体内缺乏具储存VB
6
功能的辅酶型磷酸吡哆醛结合蛋白,推测这是用缺乏VB
6
的饲料饲育各龄起蚕,幼虫当龄死亡的主要原因。
Select
保幼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分离方法的改进和应用
欧阳迎春
1
, 李胜
2*
2003, 46(3): 282-287.
摘要
(
2676
)
PDF
(326KB) (
1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传统的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ormal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P-HPLC)可以较好地分离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Ⅰ、Ⅱ和Ⅲ,但不能分离保幼激素的代谢产物及其类似物。经过改进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不仅可以很好地分离保幼激素,还能定性定量分析保幼激素的代谢产物及其类似物。离体培养昆虫咽侧体(corpora allata, CA)所合成的、被同位素标记的痕量保幼激素可以用以上两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此外,RP-HPLC还可以用来分离体内或体外同位素标记的保幼激素代谢产物,以及测量血淋巴中的保幼激素滴度。
Select
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抗性的表皮穿透机理
刘永杰
1
,
2
, 沈晋良
1*
2003, 46(3): 288-291.
摘要
(
2887
)
PDF
(250KB) (
10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三种方法测定了采自南京江浦的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对氯氟氰菊酯的抗性。结果表明,抗性水平的次序为3龄幼虫点滴法(5 499.5倍)和5龄幼虫点滴法(3 973.2倍)>3龄幼虫浸叶法(1 041.6倍)>5龄幼虫叶片夹毒法(24.7倍),因此该品系触杀毒力的抗性水平至少为胃毒毒力LD
50的160倍。用
14
C标记氯氟氰菊酯测定甜菜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5龄幼虫表皮穿透率结果表明,处理后8h,抗性品系5龄幼虫的表皮穿透率仅为敏感品系幼虫表皮穿透率的55.5%。证实表皮穿透率的降低是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机理。
Select
菜蚜茧蜂对甲胺磷和灭多威的抗性机制
吴刚
1
,江树人
2
2003, 46(3): 292-298.
摘要
(
3076
)
PDF
(420KB) (
9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试管药膜法测定了菜蚜茧蜂
Diaeretiella rapae
对甲胺磷和灭多威的抗性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并测定了菜蚜茧蜂和菜缢管蚜
Lipaphis erysimi
乙酰胆碱酯酶动力学参数、解毒酶活性及增效剂对菜蚜茧蜂酶活性的体内抑制作用。福州地区菜蚜茧蜂已对甲胺磷和灭多威产生5.6和9.1倍的抗性,胡椒基丁醚、磷酸三苯酯和马来酸二乙酯对两种杀虫剂的抗性品系均有显著增效作用,胡椒基丁醚的作用最为显著。胡椒基丁醚对抗性菜蚜茧蜂杀虫剂敏感性的增效作用远高于对敏感菜蚜茧蜂的影响。3种增效剂对菜蚜茧蜂乙酰胆碱酯酶均无抑制作用;磷酸三苯酯和胡椒基丁醚对羧酸酯酶,马来酸二乙酯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有显著抑制作用。抗性和敏感菜蚜茧蜂乙酰胆碱酯酶的米氏常数
K
m
)、最大反应速度(
V
max
)、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值相近,但敏感菜蚜茧蜂乙酰胆碱酯酶的双分子速度常数(
K
I
)值远高于抗性的。此外,对菜蚜茧蜂和菜缢管蚜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蚜茧蜂对甲胺磷和灭多威的低水平抗性与乙酰胆碱酯酶的不敏感性及解毒酶的解毒代谢有关。
Select
Bt棉叶对棉铃虫抗虫性的时空变化及气象因素的影响
孟凤霞, 沈晋良, 褚姝频
2003, 46(3): 299-304.
摘要
(
2800
)
PDF
(276KB) (
9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叶片喂饲法,测定了转Bt基因棉不同叶位、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抗虫性的时空变化,同时测定了大田和室内不同气象条件下生长的侧枝和苗期叶片对棉铃虫抗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R
19
-137株系主茎第2~10叶的抗虫性最高,初孵幼虫处理5天后的平均死亡率为97.0%~100%,为害级别在1.0~1.1级;第11~16叶的抗虫性明显下降,平均死亡率为35.6%~67.6%,存活幼虫以2龄为主。7月下旬、8月下旬测定了不同部位侧枝叶片的抗虫性,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0.9%~44.9%和10.0%~30.0%,抗虫效果进一步下降。试验结果还表明,在室内外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Bt棉叶片的抗虫性有显著差异。讨论了Bt棉抗虫性时空变化的可能原因与Bt棉推广中气候条件的重要性。
Select
褐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Mudgo个体致害性指标
周亦红, 韩召军
2003, 46(3): 305-310.
摘要
(
2715
)
PDF
(325KB)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28±1℃下,观测了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羽化24?h内短翅型雌成虫在敏感水稻品种TN1及抗性品种Mudgo上的寿命及体重增量。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时,试虫的平均增重与寿命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寿命在7天内的个体,存活期间平均体重增量为负值,而存活7天以上的个体则平均增重明显。进一步研究了初羽化的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TN1及Mudgo上取食第1~4天的体重增量、寿命及产卵量,结果发现试虫在Mudgo上的这3个生物学参数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其中,寿命及体重增量较好地反映出害虫个体对抗性品种的致害能力,可作为个体致害性指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将羽化后在Mudgo上存活7天以上或最初4天内体重增量大于0.1mg的雌成虫定为能够致害该抗性品种的个体。
Select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刘万学
1
,万方浩
1*
,郭建英
1
,张帆
2
,孙光芝
3
,孟昭军
3
2003, 46(3): 311-317.
摘要
(
3004
)
PDF
(398KB) (
9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8~200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3和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13.3%~14.3%、26.7%~28.2%和60.8%~61.4%。(2)棉铃虫2代期,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2次,其寄生率为46.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33.1%和32.1%; 3代期,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1次,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4次的效果相当,分别为73.7%和68.1%;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分别提高45.5%、61. 8%和47.0%;4代期,无论放蜂与否,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52.1%)均在60%以上。(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2代和3代期,分别使用农药2和3次,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5.5%和11.9%,与对照田相比,分别降低8.8%和14.8%;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分别降低40.9%和56.2%;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放蜂后1天内施药,寄生率仅为12.5%,施药后2天放蜂,寄生率达45.6%。(4)转基因棉棉田棉铃虫累计数和百株蕾铃被害数比常规棉综防田分别减少74.8%和73.8%,捕食性天敌增加63.0%;放蜂Bt棉田比不放蜂Bt棉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分别减少61.8%和33.3%;常规棉综防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农药使用量比化防棉田分别减少29.7%、43.4%和60.0%,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63.0%。(5)转基因棉田和综防棉田的益害比(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分别为0.47∶1和0.30∶1, 而化防棉田为0.24∶1。上述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可弥补抗虫棉后期抗性减弱的不足,增加田间自然天敌的数量,提高对棉田害虫的自然控害功能。
Select
利用生命表评价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魏建荣, 杨忠岐,苏智
2003, 46(3): 318-324.
摘要
(
2858
)
PDF
(310KB) (
10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侵入性害虫-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在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发生区,选择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中等的两块样地,一块样地作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区,另一块样地作为对照区。应用生命表技术,连续2年共4代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进行定点观察。防治区每代美国白蛾在化蛹初期和化蛹盛期各放蜂1次,即每代美国白蛾共放蜂2次。将2年的第1代和第2代观测数据分别综合平均,制成4个生命表。结果表明,在放蜂防治区,第1代和第2代美国白蛾的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0.29和0.14,说明下代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将急剧下降;放蜂区的I值显著小于对照区的8.74和4.48。生命表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通过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Select
上海地区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季节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顾品强
1
, 闵继光
2
, 顾正权
2
, 黄品贤
2
, 宋花玲
2
2003, 46(3): 325-332.
摘要
(
3076
)
PDF
(501KB) (
8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1982~1992年和2001~2002年上海奉贤地区每年3月~6月灯诱捕蚊的现场调查数据,采取相关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天气图分析法,探讨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季节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带喙库蚊季节分布按蚊虫密度变化划分为首次出现期、季节增多期和混合发生期三个时期。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的温度条件是:首现日当天和前1天的日平均气温均≥11.0℃,其2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值≥25.5℃,或首现日当天、前2天和后1天任意连续3天的日平均气温均≥11.0℃,其3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值≥34.0℃,结果三带喙库蚊春季首现日和首现日温度日期的差异在1~2天内(91.7%)。三带喙库蚊季节增多期其逐候蚊虫密度(Y
1
)与平均气温(X
1
)呈显著的正相关,用一元回归方程表示为:Y
1
=-9.3534+0.7217X
1
;至候平均气温≥18℃(平均始日为5月3日)进入三带喙库蚊混合发生期。总体上三带喙库蚊蚊虫密度季节分布与平均气温、“S”系风向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首次出现期至季节增多期三带喙库蚊突增日与锋面天气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候平均气温≥18℃是三带喙库蚊大量发生和进入峰期重要的温度指标。上述结果提示上海地区三带喙库蚊春季和初夏随气流北迁降落的可能性相当大。
Select
台湾乳白蚁行为多型的研究
张健华
1
, 李文健
2
, 陈丽玲
3
, 庄天勇
3
, 蒙启枝
3
2003, 46(3): 333-338.
摘要
(
3267
)
PDF
(362KB) (
1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台湾乳白蚁的打洞挖掘行为、取水行为、修饰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年龄和品级对台湾乳白蚁群体中行为多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老)龄工蚁承担了台湾乳白蚁群体内大多数的任务,对台湾乳白蚁群体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品级也是影响台湾乳白蚁群体内劳动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营养交哺方面,若蚁尚不具备完好的取食行为,是群体中营养交哺的受益者,而兵蚁在台湾乳白蚁群体中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享受着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的特殊权利。
Select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Ⅲ.在科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沈佐锐
1
, 赵汗青
1
,于新文
2
2003, 46(3): 339-344.
摘要
(
2839
)
PDF
(363KB) (
10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科分类阶元上对半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8个科的23种昆虫图像中提取的昆虫面积、周长等11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科的阶元上11项特征可靠性大小依次为(似圆度、偏心率)>(面积、周长、横轴长、球状性)>(纵轴长、圆形性)>(形状参数、叶状性)>亮斑数。从数学形态学角度出发,夜蛾科等3个科的亲缘关系远近为夜蛾科与粉蝶科>大蚕蛾科与粉蝶科>夜蛾科与大蚕蛾科;鳃金龟等3科的亲缘关系远近为鳃金龟科与天牛科、丽金龟科与天牛科>鳃金龟科与丽金龟科。
Select
缢管蚜亚族分属检索表及中国一新记录种记述(同翅目:蚜科,蚜亚科)
乔格侠, 张广学
2003, 46(3): 345-350.
摘要
(
3161
)
PDF
(287KB) (
1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提供了世界蚜科Aphididae蚜亚科Aphidinae缢管蚜亚族Rhopalosiphina 10个属的检索表。记述一个中国新记录种-超管二叉蚜
Schizaphis hypersiphonata
Basu, (1969) 1970。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 Nature History Survey、美国农业部系统昆虫学实验室标本馆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Select
中国胯舟蛾属分类研究 (鳞翅目:舟蛾科)
武春生, 方承莱
2003, 46(3): 351-358.
摘要
(
4193
)
PDF
(427KB) (
12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系统整理了中国胯舟蛾属(
Syntypistis
Turner)的全部种类共20种,包括1新种黑胯舟蛾
Syntypistis melana
Wu
et
Fang,sp. Nov. 和2中国新记录种:篱胯舟蛾
Syntypistis hercules
(Schintlmeister) comb. Nov.与防胯舟蛾
Syntypistis defector
(Schintlmeister) comb. Nov.,后2种均为新组合。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新种形态描述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Select
中国萼潜蝇属研究(双翅目: 潜蝇科)
陈小琳, 汪兴鉴
2003, 46(3): 359-362.
摘要
(
2816
)
PDF
(159KB) (
10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中国萼潜蝇属
Calycomyza
Hendel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属在我国现知5种,其中包括一新种,中华萼潜蝇
C. chinensis
sp. Nov.,及一中国新记录种,一枝黄花萼潜蝇C.
Solidaginis
(Kaltenbach)。除新种描述并附特征图外, 还提供中国已知种类分种检索表。
Select
远东地区影响针叶树天然更新的球果种实害虫——球果花蝇(双翅目:花蝇科)
Alain ROQUES
1
, 孙江华
2
,JeanMarie SACHET
1
, 潘永智
3
2003, 46(3): 363-381.
摘要
(
2503
)
PDF
(1836KB) (
9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球果花蝇是远东地区的重要球果种实害虫。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球果花蝇的危害已严重影响了落叶松种子产量,进而影响到落叶松的造林与更新。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危害落叶松、云杉、冷杉种实的球果花蝇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文中还涵括了作者的一些原始研究数据和尚未发表的新结果。
Select
杀虫药剂的神经毒理学研究进展
伍一军,冷欣夫
2003, 46(3): 382-389.
摘要
(
3180
)
PDF
(546KB) (
1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多数杀虫药剂都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它们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靶标不同。有机磷类杀虫剂不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且还具有非胆碱能毒性,有些有机磷杀虫剂还能引发迟发性神经毒性。新烟碱类杀虫剂作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激动剂,作用于该类受体的α亚基;它对昆虫的毒性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大得多,乃是因为它对昆虫和哺乳动物nAChR的作用位点不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钠通道,引起持续开放,导致传导阻滞;该类杀虫剂也可抑制钙通道。另外,这类杀虫剂还干扰谷氨酸递质和多巴胺神经元递质的释放。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昆虫的选择毒性很可能是因为昆虫神经元的钠通道结构与哺乳动物的不同。阿维菌素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它能促进GABA的释放,增强GABA与GABA受体的结合,使氯离子内流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级化。由于这类杀虫剂难以穿透脊椎动物的血脑屏障而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结合,故该类杀虫剂对脊椎动物的毒性远低于对昆虫的毒性。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nAChR作用,引起Ach长时间释放,此外,这类杀虫剂还可作用于昆虫的GABA受体,改变GABA门控氯通道的功能。
Select
昆虫Bt毒素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梁革梅, 王桂荣, 徐广, 吴孔明, 郭予元
2003, 46(3): 390-396.
摘要
(
2709
)
PDF
(516KB) (
8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生物杀虫剂,昆虫Bt受体蛋白在Bt发挥毒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受体蛋白与Bt结合能力的改变可能是昆虫对Bt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该文从昆虫Bt受体蛋白的分离鉴定,结合动力学,与Bt杀虫毒性、抗性的关系及其分子本质等方面综述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Select
日本纺织娘的精子超微结构(直翅目:螽斯总科,纺织娘科)
杜喜翠,石福明,陈斌
2003, 46(3): 397-400.
摘要
(
3060
)
PDF
(846KB) (
9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日本纺织娘
Mecopoda nipponensis
的精子超微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顶体复合体侧生于细胞核上且包裹了核顶端的部分;细胞核致密,横切面多为新月形或半月形;2蚕豆形副体位于9+9+2轴丝的两侧;线粒体衍生体横切面为椭圆形,其基质几乎完全晶状化;线粒体衍生体一侧的2扁平膜池横切面近S形;轴丝与线粒体衍生体之间有3条连接带,其中中央的一条呈环状;在有些尾部横切面中,质膜之内又有一双层膜把尾部的细胞器围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