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菜蛾盘绒茧蜂多分DNA病毒的特性及其对小菜蛾幼虫的生理效应
白素芬
1
, 陈学新
1*
, 程家安
1
, 符文俊
2
, 何俊华
1
2003, 46(4): 401-408.
摘要
(
2836
)
PDF
(3421KB) (
11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菜蛾盘绒茧蜂
Cotesia plutellae
多分DNA病毒的特性及其对寄主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幼虫的生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蛾盘绒茧蜂雌蜂输卵管萼中含有大量的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 PDV);一个PDV内含多个核衣壳,最多可达16个;核衣壳长40~168 nm,直径39~40 nm;PDV仅在输卵管萼细胞内复制;雌蜂产卵时,随蜂卵将PDV注入寄主血腔,并扩散到寄主的许多组织中;PDV可能先通过脱膜再侵染寄主组织。雌蜂经Co
60
辐射处理后再寄生(即假寄生)小菜蛾2龄、3龄和4龄初期的幼虫,被寄生后的寄主幼虫几乎全部不能化蛹,但末龄(即4龄)幼虫期显著延长,并在寄生后期,幼虫胸部有褐色的短翅芽出现;即将化蛹的4龄末小菜蛾幼虫被假寄生后,即使每头寄主被过寄生9次,依然能正常化蛹,但不能羽化。假寄生与正常寄生后寄主的脂肪体数量和形态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推测在正常寄生的情况下蜂卵孵化时释放的畸形细胞及随后的幼蜂可能对脂肪体的结构产生了作用。
Select
家蚕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洪靖君
1,2
, 段家龙
1
, 赵淑玲
2
,彭辉银
2*
2003, 46(4): 409-416.
摘要
(
2984
)
PDF
(579KB)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虫体克隆技术,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DpCPV-HN)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为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以家蚕春蕾×镇珠杂种F
1
代及自交的F
2
代4或5日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纯化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对F
1
代幼虫的毒力测定为对照。结果表明:家蚕品种春蕾×镇珠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敏感,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能引起其感染发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家蚕品种春蕾×镇珠F
1
代幼虫和F
2
代幼虫28天后的半致死剂量(LD
50
)分别为885个和18个CPB(质多角体),前者为后者的49倍。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后的家蚕,其结茧率、化蛹率、羽化率、全茧量、茧层量和单蛾产卵数均有所下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单蛾产卵数与病毒感染剂量之间无显著关联。
Select
苦皮藤素Ⅴ对东方粘虫肌细胞的影响
刘惠霞, 杨从军, 廉喜红, 吴文君
2003, 46(4): 417-423.
摘要
(
3170
)
PDF
(3245KB) (
9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苦皮藤素Ⅴ是从杀虫植物苦皮藤
Celu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中分离的一种对昆虫具毒杀活性的新化合物。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Ⅴ对东方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肌肉系统的作用。电镜观察发现,苦皮藤素Ⅴ对东方粘虫成虫飞行肌和幼虫体壁肌均具致毒作用,中毒试虫肌细胞特别是肌细胞的质膜及内膜系统发生明显病变:肌膜破坏,脱落;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崩解;肌原纤维与线粒体间间隙增大;肌质网扩张,产生髓鞘样结构;细胞核肿胀,核质浓缩,核膜破坏;微气管与肌细胞之间间隙增大;肌小节弥散、排列紊乱。这些结果表明,肌细胞质膜及内膜系统可能是苦皮藤素Ⅴ的一个作用部位。
Select
光增白剂对甜菜夜蛾围食膜结构的作用与影响
朱蓉,彭建新,洪华珠
2003, 46(4): 424-428.
摘要
(
2985
)
PDF
(1689KB) (
1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和生化技术研究了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正常围食膜和光增白剂M2R处理围食膜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正常的围食膜表面光滑致密、无孔洞和缝隙;光增白剂处理的围食膜产生了孔缝。正常围食膜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很多,经SDS-PAGE测定至少有17条多肽,分子量多在97.4kD以下,围食膜蛋白质的含量约为41.98%,糖的含量约为2.05%。光增白剂可以解离大部分围食膜蛋白,液滴法喂食幼虫蓝色葡聚糖2000 进一步证实了光增白剂能破坏围食膜的完整性。
Select
臭蜣螂体壁的组织结构
程红, 陈茂生, 孙久荣
2003, 46(4): 429-435.
摘要
(
3519
)
PDF
(3701KB) (
1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臭蜣螂
Copris ochus
Motschulsky体壁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光镜观察。用伊红和马洛赖氏三色法染色可见体壁尤其在腹壁的折叠处及膜翅壁中存在着胶原纤维。鞘翅中有内腔,具皮细胞,鞘翅背部表皮下陷形成桥墩状结构以支撑加固鞘翅腔并减轻重量。膜翅的背腹壁之间也具有内腔和皮细胞,并充满油脂腺(经分析是棕脂肪细胞腺)及其分泌物。足的肌肉束中被大量棕脂肪细胞腺环绕。棕脂肪细胞的存在为周围器官提供所需能量,并有减轻重量和润滑的作用。体壁表面具有大量突起、刚毛及大量粗细不等的管道与其下相通,加上大量油脂腺及其分泌机能,为其体表的减粘特性提供了形态和化学基础。鞘翅内腔的结构可为建筑仿生学提供一定参考。
Select
家蚕体内因缺乏维生素B
6
而引起的若干代谢变动
张剑韵,黄龙全
2003, 46(4): 436-440.
摘要
(
3019
)
PDF
(287KB) (
1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不含桑叶粉末、以去维生素牛乳酪蛋白为蛋白源的准合成饲料饲育家蚕
Bombyx mori
5龄幼虫,探讨了缺乏维生素B
6
(VB
6
)对蚕体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转氨酶活力的影响。缺乏VB
6
引起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受阻,幼虫体液中大量积累亮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同时因绢丝腺发育停滞,丝氨酸也在体液中积累。另一方面,缺乏VB
6
幼虫体液中赖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减少,其中赖氨酸尤为突出。推测缺乏VB
6
引起赖氨酸分解代谢亢进。结果还表明,缺乏VB
6
幼虫体内脂肪酸代谢异常,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低下。
Select
桃蚜脱皮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影响
刘银泉,张发成, 刘树生
2003, 46(4): 441-446.
摘要
(
3198
)
PDF
(382KB) (
1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BBSG8702菌株对桃蚜
Myzus persicae
若蚜的毒力,并分析了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有效侵染之间的关系。在21℃、1×10
6
/mL孢子浓度下, 1~4龄若蚜感菌后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1%、2.1%、3.1%和40.2%,明显低于同样条件下成蚜的感菌死亡率(98.4%)。在若蚜各龄感菌死亡的个体中,1~4龄中分别有8.1%、50.0%、44.4%和98.0%的若蚜在死亡前发育到成蚜,且都能产下正常发育的后代。若蚜的感菌死亡率与接菌后到第一次脱皮的时间密切相关,脱皮早则感菌死亡率低,反之亦然。但试验中也发现有部分若蚜特别是低龄若蚜感菌后未完成第一次脱皮便死亡。观察了桃蚜在1、4龄早期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1、4龄早期若蚜接菌后第一次脱皮的时间早于未接菌若蚜,但提前幅度少于5%,在羽化为成蚜之前被致死的概率分别只有4.1%和0,在羽化为成蚜后8天内的生殖率与未接菌蚜虫的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若蚜的脱皮,尤其当蚜虫在低龄若蚜时受感染后的多次脱皮,可有效地摆脱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侵染,降低该菌的毒力。
Select
不同寄主来源的根虫瘟霉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比较
刘青娥, 徐均焕, 冯明光
2003, 46(4): 447-453.
摘要
(
2913
)
PDF
(395KB) (
9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不同寄主来源的4株根虫瘟霉
Zoophthora radicans
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生物测定中,发现源于小菜蛾的菌株ARSEF1100毒力最强,在0.53~319.32/mm
2
的孢子剂量下,接种后第8 天累计死亡率为2.38%~97.44%,虫尸全部表现典型的虫瘟霉症状;源于叶蝉的ARSEF2699和F99101菌株的同日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38%~50.00% (剂量为1.56~314.84/mm
2
孢子)和2.38%~57.89% (剂量为1.84~484.08/mm
2
的孢子);而源于菜粉蝶的ARSEF1342菌株在3.54~633.0/mm
2
的孢子剂量下只引发6.52%~13.63%的累计死亡率,后3个菌株致死的小菜蛾幼虫仅部分表现典型症状。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剂量效应参数依次为ARSEF1100 (1.89) > F99101 (1.48) > ARSEF2699 (1.23) > ARSEF1342 (0.37),相互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接种后4~8 天内,ARSEF1100的LD
50
值分别为231.68、113.08、71.41、40.87和35.30/mm
2
的孢子,其毒力远高于其余3个菌株;ARSEF2699的相应LD
50
值为1344.43、922.39、555.58、410.06和397.07/mm
2
的孢子;F99101的LD
50
值为666.86、451.64、413.82、350.65和332.57/mm
2
的孢子,而ARSEF1342的毒力太弱难以估计。这些结果表明,ARSEF1100菌株最有希望用于小菜蛾的微生物防治。
Select
转
cry
1
Ab/cry
1
Ac
基因籼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
刘志诚
1
,叶恭银
1*
,胡萃
1
, Swapan K. DATTA
2
2003, 46(4): 454-465.
摘要
(
3009
)
PDF
(628KB) (
10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划分为5个功能团,即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和其它类,从功能团优势度、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群落主要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两年四点的调查就2个转
cry1Ab/cry1Ac
基因籼稻(
Bt
水稻)品系TT9.3和TT9.4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作了较系统评价。植食类、寄生类和腐食类功能团内某些优势科的优势度在
Bt
水稻田与对照(IR72)田之间有时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如
Bt
水稻田中茧蜂或姬蜂科的优势度有时明显低于对照。但是,在大多情况下
Bt
水稻田与对照田之间功能团优势度、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群落主要参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及其时间动态基本无明显差异;
Bt
水稻田与对照田间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亚群落和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异性大多较低。可见,
Bt
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基本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Select
杀虫剂对湿地松粉蚧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孙江华,张彦周
2003, 46(4): 466-472.
摘要
(
3078
)
PDF
(390KB) (
10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湿地松粉蚧是于1988年传入我国广东省的一种重要林业外来入侵害虫。现在该害虫在我国的分布面积为35.52万公顷,严重影响着我国南方松林的生长健康。该害虫在其原产地美国南方并不造成大的危害,也不是一种主要害虫。只有当大量应用杀虫剂防治其它害虫时,由于杀死了其天敌,湿地松粉蚧种群才会明显增长。为控制这一外来入侵害虫,中美两国于1995年开展了从美国引进天敌防治广东省湿地松粉蚧的林业合作项目。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间在美国南方三个种子园使用杀虫剂防治球果种实害虫时,杀虫剂对湿地松粉蚧种群及其两种主要天敌有明显的影响,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寄生性天敌对湿地松粉蚧在自然条件下的控制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数量与其天敌是密切相关的,但杀虫剂可以打破这种平衡。这一方面说明从美国引进天敌防治湿地松粉蚧是可行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在美国采集湿地松粉蚧天敌应在使用过杀虫剂后的林分中。
Select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万方浩
1*
,马骏
1,2
,郭建英
1
,游兰韶
2
2003, 46(4): 473-478.
摘要
(
3294
)
PDF
(339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豚草卷蛾
Epiblema strenuana
是我国引进用于控制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的重要天敌昆虫,苍耳螟
Ostrinia orientalis
是取食苍耳和豚草的本地种。为了全面评价释放的豚草卷蛾与苍耳螟共存系统中的竞争与控制作用, 作者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选用豚草的生育期(以主茎近基部直径表示)、豚草卷蛾和苍耳螟虫量为参试因子,分别以豚草的地上部生物量(鲜重)、种子量和株高作为观测目标,分析了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综合控制效应。结果表明,两种天敌对寄主的生物量、种子量和株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处理组合中,具有最大控制效果的处理组合及其防效分别为:当主茎直径为1.0 cm,单株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63头和8头时,对生物量的控制效果达到94.3%;当主茎直径为1.0 cm,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17头和8头时,对株高的防效为31.7%;当接虫主茎直径为0.7 cm时,单株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40头和5头时,对种子量的防效达到99.3%。而当主茎直径达到2.1cm时,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40头和5头,两种天敌对寄主生物量、种子量和株高的防效仅分别为2.0%、6.1%和-2.4%,抑制效果最低。两种天敌的控制效果随寄主生长和补偿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当寄主处于生长前期(主茎直径小于0.7 cm)时,两种虫量的作用效应大于植株的补偿作用;而长成的寄主植物其补偿效应则大于两种天敌的虫量作用。3种因子间的作用方式相互独立,两种天敌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干扰现象,属于可利用的有效天敌。综合平均效应表明,寄主的生育期(补偿能力)要大于两种虫量的影响,豚草卷蛾对寄主种子量的影响大于苍耳螟,而苍耳螟对寄主的生物量和植株高度的影响要大于豚草卷蛾。在两种天敌的应用中,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建议及早在豚草的生长前期释放或扩增天敌种群数量。
Select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 及其长期灾变预警
秦淑莲
1
, 翟保平
1*
, 张孝羲
1
, 屈西峰
2
, 姜玉英
2
2003, 46(4): 479-488.
摘要
(
3025
)
PDF
(1887KB) (
10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26年(1974~1999)、德州22年(1978~1999)和江苏丰县20年(1980~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
P
<0.0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①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与前两年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35°~ 55°N,135°E~135°W),持续时间达4个月之久;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7~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1°~17°N,165°E~120°W)。 ③ 用前两年1~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郓城棉铃虫三代卵6年(1994~1999)中报准5年,丰县棉铃虫二代卵5年(1995~1999)中报准3年,德州棉铃虫三代卵5年(1995~1999)全部符合。据此可提前20~27个月做棉铃虫的长期灾变预警。
Select
南京地区棉蚜的飞行活动节律及其飞行能力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
2003, 46(4): 489-493.
摘要
(
2772
)
PDF
(289KB) (
11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的飞行活动规律及飞行能力是研究其能否迁飞的基础。通过采用春季到秋季20 m高空黄盆诱蚜、高空所诱蚜和春季木槿树上有翅蚜的卵巢解剖,以及春夏秋三季田间有翅蚜的吊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
Aphis gossypii
的飞行活动节律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有翅棉蚜的日羽化高峰出现在19:00~20:00。2001年南京地区棉蚜的春、秋两季迁飞高峰分别在5月8日和10月25日。5月份高空诱集的棉蚜中,95.7%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下,而木槿上羽化后1天的有翅蚜中有35.2%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上;高空诱蚜和木槿上蚜的平均卵巢小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3.94±1.65和5.88±1.92。8月中下旬棉田棉蚜存在低空飞行行为,并且出现飞行高峰时有翅蚜的卵巢小管数平均在6条以下,超过6条则停止飞行。羽化后1~2天有翅棉蚜吊飞个体的飞行比率和平均飞行距离表现为春、秋季显著大于夏季,三季的最长飞行距离分别为3.89 km、6.15 km和1.44 km。
Select
甜菜夜蛾交配行为和能力
罗礼智,曹卫菊,钱坤,胡毅
2003, 46(4): 494-499.
摘要
(
3455
)
PDF
(379KB) (
11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27±1)℃,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I>Spodoptera 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82%),但从第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23:30~05:30之间,交配高峰出现在01:30~02:30和03:00~04:00 之间, 其中以第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22~191 min不等,但以30~60 min的为多(40.8%, n=97), 60~90 min的次之(19.4%),超过180 min的较少(10.2 %)。另外,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1~11次不等,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在性比为1∶1的条件下,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3.0 次,而在2♀∶1
♂
至5♀∶1
♂
时,则增加到5.1~6.0 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1∶1时的8.3%增加到5♀∶1
♂
时的32%,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16.7%增加到38.7%,而交配≥5 次的比例则从 25%下降到0。最后,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Select
山楂叶螨滞育的初步研究
刘会梅
1
,孙绪艮
1*
,王向军
2
,张建军
1
2003, 46(4): 500-504.
摘要
(
2520
)
PDF
(334KB) (
9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采用海绵水盘法研究了山楂叶螨
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的滞育与温度、光照和寄主营养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1℃下,临界光周期为12 h 32 min,光敏感螨态为幼螨至第二若螨之间的连续两个螨态,单独一个发育阶段对短光照不敏感或仅有微弱的感应。在相同寄主(梨树)叶片上,病叶和老叶诱导的滞育率比嫩叶高,分别为69.7%、55.3%和20%。相同叶片,短光照(12.5 h/d)条件下随螨密度的增大滞育率升高。相同短光照下,低温促进滞育,在15℃、18℃和21℃下滞育率分别为100%、93.1%和66.7%;高温(24℃)抑制滞育,滞育率仅为13.3%;温度为27℃时不滞育。
Select
美洲斑潜蝇寄生峰——黄腹潜蝇茧蜂成虫的生物学特性
尹承山,陈学新,郎法勇,何俊华
2003, 46(4): 505-511.
摘要
(
3295
)
PDF
(1116KB) (
10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黄腹潜蝇茧蜂
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是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dchard幼虫蛹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
L.上的美洲斑潜蝇作为寄主,对其成蜂的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研究。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00~10:00,且多数(91%)当日交尾,羽化出的成蜂性比明显偏雌性(雌∶雄=1.51∶1)。在17℃~33℃温度下,提供蜂蜜液时,黄腹潜蝇茧蜂雌蜂和雄峰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峰的寿命,分别从17℃时81天和47天降到33℃时的14天和13天。雌蜂羽化后1~2天即可产卵,在21℃~29℃温度下,产卵高峰期在2~7日龄,平均产卵量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0.057x
2
+2.728x-20.601(r
2
=0.934)。而且成蜂取食能够致死寄主。另外,本文对雌蜂的寄主搜索、产卵和寄主取食行为做了详细描述。
Select
核桃扁叶甲三亚种的分类地位订正 (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
葛斯琴, 杨星科, 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
2003, 46(4): 512-518.
摘要
(
3769
)
PDF
(1125KB) (
11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核桃扁叶甲3个亚种(指名亚种
Gastrolina depressa depressa
Baly,淡足亚种
G. depressa pallipes
Chen和黑胸亚种
G. depressa thoracica
Baly)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结合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资料,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从形态上来说,三者的上唇、下唇、后翅和爪的形态区别较小,但是触角、上颚、下颚和受精囊则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而且通过超微形态的比较,淡足亚种、黑胸亚种和指名亚种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形态区别。动物地理学研究表明,指名亚种和黑胸亚种在我国北纬25°~30°之间有地域重叠,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可以通过海拔来区分。但是对于淡足亚种而言,它的分布区与其他两个亚种有着一定的地理隔离,其间并没有重叠区的存在。因此从地理分布上而言,三者也存在着不同。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将核桃扁叶甲三亚种恢复或提升为种,即核桃扁叶甲
G. depressa
Baly,黑胸扁叶甲
G. thoracica
Baly和淡足扁叶甲
Gastrolina pallipes
Chen, stat. Nov.。
Select
云南蚊科三新种 (双翅目:蚊科)
董学书,董利民,周红宁,王学忠,卢勇荣
2003, 46(4): 519-532.
摘要
(
4040
)
PDF
(570KB) (
1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采自云南蚊科3新种,即:蓝带蚊属伪费蚊亚属一新种瞿氏蓝带蚊
Uranotaenia (Pseudoficalbia) qui
Dong, Dong
et
Zhou, sp. Nov.,采自西双版纳优乐山竹穴积水中,与新糊蓝带蚊
Ur. Novobscura
Barraud和二斑蓝带蚊
Ur. Bimaculata Leicester
近缘;领蚊属一新种类孟连领蚊
Heizmannia (Heizmannia) menglianeroides
Dong, Dong et Zhou,
sp
. Nov.,采自云南省景洪县森林竹筒积水中,与孟连领蚊
Hz. Menglianensis
Lu
et
Gong, 1986为近缘;库蚊属泰蚊亚属一新种陈氏库蚊
Culex (Thaiomyia) cheni
Dong, Wang et Lu,
sp
. Nov.,采自云南西北部海拔1795 m的腾冲县竹筒积水,与海南库蚊
Cu. (Th.) hainaensis
Chen, 1977近缘。讨论了各新种与近缘种的鉴别特征。新种分别存放在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和贵阳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Select
昆虫对植物蛋白酶抑制素的诱导及适应机制
宗娜, 阎云花, 王琛柱
2003, 46(4): 533-539.
摘要
(
2733
)
PDF
(524KB) (
1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物蛋白酶抑制素是植物重要的防御物质之一,一般是分子量较小的多肽或蛋白质,能够与昆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形成复合物,阻断或削弱蛋白酶对食物中蛋白的水解,使昆虫厌食或消化不良而致死。植物蛋白酶抑制素在植物体内一般是诱导表达的,昆虫取食危害后,导致某些植物在伤口产生一种寡聚糖信息素-蛋白酶抑制素诱导因子,蛋白酶抑制素诱导因子诱导叶片局部产生植物蛋白酶抑制素,并刺激产生信号物质系统肽,通过十八烷酸途径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产生茉莉酸,茉莉酸与受体结合,活化植物蛋白酶抑制素基因。昆虫在长期取食植物蛋白酶抑制素后会在生理及行为上产生适应性而导致不敏感,适应方式主要包括:(1)改变肠道蛋白酶对蛋白酶抑制素的敏感性;(2) 水解蛋白酶抑制素;(3)过量取食及干扰产生蛋白酶抑制素的信号通道。由于昆虫能够对植物蛋白酶抑制素产生适应,因此合理利用植物蛋白酶抑制素的抗虫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Select
褐飞虱肌动蛋白基因3′末端克隆与测序
刘美德,洪晓月,杜建光,程遐年
2003, 46(4): 540-544.
摘要
(
2771
)
PDF
(287KB) (
10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锚定的3′RACE方法,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肌动蛋白基因3′末端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 并对所得到的5个cDNA片段的不译端的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BPH-A和BPH-D与其他序列不同;BPH-B、BPH-C和PBH-E三条片段的不译端的序列很相似,只是长度不同。另外,所得序列中所含翻译区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根据肌动蛋白基因结构特点可以推断BPH-A和BPH-D属肌肉特异型肌动蛋白基因,BPH-B、BPH-C和BPH-E属细胞质特异型肌动蛋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