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及其内寄生蜂的双重效应
任璐
1,2
, 杨益众
2*
,李
1
,苗麟
1
,余月书
2
,秦启联
2004, 47(1): 1-7.
摘要
(
2991
)
PDF
(2179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含1%转基因(
Cry1A+CpTI
)抗虫棉“中抗310”棉叶粉的人工饲料为基础,建立一套抗虫棉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棉铃虫幼虫内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mediator
和棉铃虫齿唇姬蜂
Campoletis chlorideae
的三级营养关系的研究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及内寄生蜂的双重效应,分析比较了6种状态的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以及寄生蜂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被寄生,抗虫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都非常显著;寄生取食抗虫棉饲料的棉铃虫的寄生蜂,其出茧率和茧重都显著下降,对于中红侧沟茧蜂,出茧率和茧重分别下降了26.1%和1.0 mg;对于棉铃虫齿唇姬蜂,分别下降了17.9%和5.1 mg。解剖寄主发现,两种寄生蜂在取食抗虫棉饲料的寄主体内发育缓慢并出现部分畸形幼蜂。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取食抗虫棉饲料后,棉铃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低于相应的对照,推测寄主血淋巴蛋白含量降低是导致寄生蜂生长缓慢、发育不正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Select
家蝇幼虫抗菌肽MDL-1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大肠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宫霞,施用晖,乐国伟
2004, 47(1): 8-13.
摘要
(
7643
)
PDF
(1859KB) (
1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体壁损伤和大肠杆菌同时诱导家蝇幼虫产生免疫血淋巴,经沸水浴热变性,透析浓缩处理,然后经Tricine-SDS-PAGE得到诱导前后家蝇幼虫血淋巴中蛋白差异表达条带,将该条带电泳回收、复性、抗菌活性检测等步骤,分离纯化得到抗菌肽MDL-1, 其分子中富含Gly和碱性氨基酸,分子量为6 200 D,对革兰氏阴性菌
Escherichia coli
有较强抗性。通过MDL-1对大肠杆菌通透性分析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表明,MDL-1首先可能与细菌的外膜结合,然后与细胞内膜作用,扰乱膜脂分子的排列,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膜形成的许多孔道,造成细胞内的原生质扩散,并从孔道向胞外渗漏,影响了细菌的代谢系统,最终引起细胞膜破碎,细胞完全解体,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
Select
高温条件下棉铃虫化蛹率、夏滞育率和蛹重的变化
刘柱东,龚佩瑜,吴坤君,李典谟
2004, 47(1): 14-19.
摘要
(
3255
)
PDF
(373KB) (
1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预蛹期,高温处理能诱导棉铃虫蛹进入夏滞育。本实验着重就33~39℃的变温下滞育蛹和未滞育蛹的失重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以常温(27℃)下蛹作为参照。研究发现: 在33~39℃的变温条件下,棉铃虫化蛹率显著低于其在常温下的化蛹率,且所化蛹中有63.2%的雄性和10.9%的雌性进入高温夏滞育,其中高温滞育蛹和未滞育蛹分别都轻于正常发育蛹。化蛹后第2日至第5日期间,高温滞育蛹失重量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的失重量,分别为3.62、13.30和5.49 mg;蛹期总失重量结果与化蛹后第2~5日间蛹失重量趋势一致,高温滞育蛹、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失重量分别为15.60、49.35和26.30 mg。蛹失重动态研究发现高温滞育蛹在夏滞育期间其失重曲线平缓,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高温滞育蛹滞育解除后,其失重曲线与正常发育蛹的失重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棉铃虫夏滞育蛹能通过维持低的代谢水平来度过不利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Select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对长角血蜱雌蜱的致病力
高志华
1
,杨小龙
1
,刘敬泽
1*
,简恒
2
2004, 47(1): 20-24.
摘要
(
3645
)
PDF
(290KB) (
9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Sc BJ)、夜蛾斯氏线虫(Sf Otio)、拟双角斯氏线虫(Sc D43)、格氏斯氏线虫(Sg NC32)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b E-6-7)对长角血蜱雌蜱进行感染试验,所用线虫剂量为4 000 Ijs/dish。结果表明,5种线虫均对长角血蜱雌蜱有致死效应。Hb E-6-7和Sc BJ两种线虫对雌蜱各发育期致病力最强,导致雌蜱的累积死亡率和半致死时间分别为饥饿雌蜱82.5%,9.0天和75.0%,8.8天;吸血雌蜱90.0%,8.0天和82.5%,8.0天;饱血雌蜱93.3%,7.3天和86.7%,7.3天。Sc D43对饱血雌蜱有较高的致死效应,为80.0%,但半致死时间较长,为11.7天。Sf Otio和Sg NC32对长角血蜱雌蜱的致死效应较低。饱血雌蜱较饥饿雌蜱和吸血雌蜱更易被线虫感染。
Select
菜蛾绒茧蜂和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酶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吴刚
1
, 江树人
2
2004, 47(1): 25-32.
摘要
(
3109
)
PDF
(460KB) (
1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浸叶法测定了菜蛾绒茧蜂
Apanteles plutellae
和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对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显示: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锐劲特对菜蛾绒茧蜂高毒,而抑太保和Bt为低毒,然而,短时间(1 h)接触常规防治剂量的锐劲特、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对菜蛾绒茧蜂低毒。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磷酸三苯酯(TPP)和马来酸二乙酯(DEM)对菜蛾绒茧蜂的甲胺磷、克百威、氰戊菊酯、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锐劲特敏感性增效显著,但对抑太保无增效作用。PB的增效作用显著高于TPP 和DEM。PB和TPP对菜蛾绒茧蜂羧酸酯酶(CarE),以及DEM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具显著的活体抑制作用,但PB,TPP和 DEM对菜蛾绒茧蜂乙酰胆碱酯酶(AChE)无抑制作用。菜蛾绒茧蜂AChE的米氏常数(
K
m
)、最大反应速度(
V
max
)、CarE和GST活性分别为小菜蛾的0.22、2.08、4.60和0.45倍,甲胺磷、敌敌畏和克百威对菜蛾绒茧蜂AChE的双分子速度常数(
K
i)分别为对小菜蛾的14.7、10.5 和26.0倍。酶与抑制剂反应温度增高将导致酶抑制率增高,尤其对菜蛾绒茧蜂AChE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菜蛾绒茧蜂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高敏感性与其显著高的AChE敏感性有关,氧化代谢的解毒作用对菜蛾绒茧蜂耐药性的影响大于水解作用。此外,对小菜蛾和菜蛾绒茧蜂杀虫剂敏感性差异的毒理学原因进行了讨论。
Select
于GIS和GS的棉铃虫卵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
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2004, 47(1): 33-40.
摘要
(
2793
)
PDF
(1724KB) (
1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河北省中南部面积为93 539 平方公里(约占河北总面积的51.5%)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1980~1997年的来自36个监测点的二代棉铃虫卵的密度数据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卵在所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空间相关性,但各年空间相关的程度均较弱且随年份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空间变异成分所占比例的变化范围为3.54%~61.67%,其相关程从115.92 km到487.08 km。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卵的发生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其中1980~1991年维持在低水平的波动状态,其发生的平均密度为330粒/百株,变化范围为122~706粒/百株;而1992~1997年在高水平波动,其平均密度为1 877粒/百株,变化范围为264~4 023粒/百株。空间模拟结果表明,各年的卵在空间均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但聚集程度依据其空间相关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不同。从发生的地域特点看,从东北至西南,卵的发生程度逐渐趋重,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卵的密度的各个等级不仅在地域上存在差异,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从整体发生情况看,1992年发生最重,其次为1993和1995年,1981和1990年发生较轻,1987年发生最轻,1980年代的发生数量显著低于1990年代,这与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棉铃虫1990年代的发生偏重主要是气温持续偏高、冬季变暖所致。而研究区棉铃虫重发生地位于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该地的主要特点是多山、植被丰富、小麦种植比例高、6月降雨量偏少,根据相关研究,多样性的寄主和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棉铃虫的大发生。
Select
水稻品种和施肥时间对单季稻田中白背飞虱卵被寄生率的影响
祝增荣, 蒋明星, 邱君怀, 程家安
2004, 47(1): 41-47.
摘要
(
3033
)
PDF
(440KB) (
9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水稻品种和施肥时间对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被稻飞虱缨小蜂
Anagrus
spp.寄生率的影响,采用产卵苗诱集法和田间双因子设计进行实验研究。与秀水11水稻品种相比,协优413品种上的白背飞虱卵块位置较高且卵块较大。诱集实验表明白背飞虱卵的被寄生率显著受用于诱集的产卵水稻品种的影响, 在协优413上所产卵的被寄生率(24%)显著高于秀水11上的相应值(12%),而不受由田间品种和氮肥施用时间组合而形成的诱集苗所置放的栖境条件的影响。田间种植的水稻品种对其稻株上的白背飞虱卵被寄生率的影响大于施肥时间, 在卵高峰期,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协优413上的被寄生率(17%)显著高于秀水11上的相应值(9%)。田间寄生率和诱集寄生率二者的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值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是加强白背飞虱自然生物防治的重要因子。
Select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白树雄,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周大荣
2004, 47(1): 48-54.
摘要
(
2908
)
PDF
(401KB) (
1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其附腺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而处女蛾、产卵前期雌蛾、产卵后期雌蛾及其附腺却没有作用;当玉米螟卵块数量为2块及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当量为0.25块卵时,对玉米螟赤眼蜂也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尤其以产在玻璃管内卵块吸引最为显著,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性信息素组分之一,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E12.14: Ac)在剂量为1 μg时亦显著刺激了赤眼蜂的活动,表现为进入处理区的次数明显增加,且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Select
不同寄主植物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庞保平,周晓榕,史丽,穆洪波
2004, 47(1): 55-58.
摘要
(
2868
)
PDF
(205KB) (
13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28℃下用叶盘法研究了5种寄主植物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截形叶螨各螨态历期、单雌产卵量、日均产卵量、产卵期、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等均有明显差异; 雌螨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长短依次为9.3天(黄瓜)、9.3天(菜豆)、9.6天(大豆)、11.0天(茄子)和11.6天(玉米),产卵期依次为9.9天(茄子)、11.2天(黄瓜)、12.9天(菜豆)、15.8天(玉米)和17.9天(大豆);单雌产卵量和净增殖率在大豆上最高,分别为115.0和51.7,而在茄子上最低,分别为38.0和11.7。幼、若螨期存活率大小依次为93.6%(大豆)、91.7%(玉米)、89.9%(黄瓜)、84.3%(菜豆)和61.6%(茄子),存活曲线均为Ⅰ型。大豆是其最嗜食寄主植物,其次是玉米,再次为黄瓜和菜豆,对茄子的嗜食性最差。
Select
栖息地质量对两种网蛱蝶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的影响
陈洁君
1
,王义飞
1
,雷光春
2
,王戎疆
2
,徐汝梅
1
2004, 47(1): 59-66.
摘要
(
2638
)
PDF
(514KB) (
1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河北省赤城县研究了栖息地质量对大网蛱蝶
Melitaea phoebe
和金堇蛱蝶
Euphydryas aurinia
两种网蛱蝶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的影响。这两种网蛱蝶在约10 km
2
的区域内共存,成虫期的蜜源植物几乎相同,大网蛱蝶的发生峰期比金堇蛱蝶晚约一个月,两者只有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重叠。大网蛱蝶和金堇蛱蝶幼虫的寄主植物分别是: 祁州漏芦(菊科)和华北蓝盆花(川续断科)。蜜源植物的丰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呈正相关;祁州漏芦的密度对大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影响很大,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则与其寄主植物华北蓝盆花的高度正相关;斑块内平均植被高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均呈正相关,植物多样性、植物均匀性和植被盖度均与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负相关,与大网蛱蝶的关系不大。同时分析了其他因子如斑块的坡向、坡度等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幼虫寄主植物的不同和成蝶飞行峰期的分离允许两种网蛱蝶在这样一个小的斑块区域内共存;2)蜜源是重要的限制因子,并且受气候随机性的影响很大,蜜源的波动可以很好地解释网蛱蝶集合种群在年度间的动态变化;3)大网蛱蝶和金堇蛱蝶的飞行、食物搜寻能力的不同以及各自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空间分布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集合种群结构: 金堇蛱蝶是经典的集合种群,大网蛱蝶是源-汇集合种群;4)斑块质量和昆虫行为共同决定了两种网蛱蝶的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
Select
稻蝗属三近缘种间的生殖隔离机制及其进化意义
朱道弘
1,2
, ANDO Yoshikazu
2
2004, 47(1): 67-72.
摘要
(
3405
)
PDF
(340KB) (
1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日本稻蝗、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小翅稻蝗的种间交配、交配后精子传送等的研究,探讨了其生殖隔离机制及其进化意义。结果表明: 有共同分布区域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及日本稻蝗与小翅稻蝗的交配率显著低于种内交配,即使交配也无精子的传送,存在强烈的行为隔离和完全的机械隔离。分布不重叠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之间,小翅稻蝗的雌虫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雄虫的交配率显著低于种内交配,反向交配时则和种内交配率无显著差异;正反交配都能完成精子传送,显示出不对称、不完全的行为隔离,而无机械隔离的存在。分布不重叠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生殖隔离的进化速度慢于分布重叠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及日本稻蝗与小翅稻蝗。
Select
中国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李春选
1,2
,马恩波
1*
, 郑先云
1
,郭亚平
1
2004, 47(1): 73-79.
摘要
(
3366
)
PDF
(363KB) (
1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不同蝗区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检测的20个酶基因座位中,四个种群均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态性, 多态位点的百分率普遍偏高 (
P
=70%~80%),但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偏低(
H
o
=0.023~0.032)。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χ
2
检验, 除 Adk-1、Gdh-1、G3pd-1和Pgm-1在部分种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从F统计量看,四个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较低(
F
st
=0.0606 )。它表明: 东亚飞蝗较强的长距离迁飞行为增加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降低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根据Nei的遗传一致度(
I
)和Roger的遗传距离(
D
)进行分析, 在山西临猗与山西永济(
I
=0.964, D=0.175)、河南中牟与江苏沛县种群(
I
=0.957, D=0.160)之间,呈现出较高的遗传一致度和较小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迁飞性蝗虫东亚飞蝗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
Select
中国柯蚱属分类研究(直翅目: 蚱科)
郑哲民
1
, 欧晓红
2
, 蒋国芳
3
2004, 47(1): 80-85.
摘要
(
2666
)
PDF
(327KB) (
10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整理记述分布于我国的柯蚱属种类共12种, 其中有2新种, 即龙滩柯蚱
Coptotettix longtanensis
sp. Nov. 及断脊柯蚱
C. rupticosta
sp. Nov.; 将断隆线柯蚱
C. interrupta
Zheng et Mao 转入庭蚱属
Hedotettix;
贡柯蚱
C. fugongensis
Zheng
et
Mao 被确认为龙江柯蚱
C. longjiangensis
heng et Wei 的同物异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Select
弧蛀果蛾属研究及三新种记述(鳞翅目: 粪蛾总科,蛀果蛾科)
李后魂
2004, 47(1): 86-92.
摘要
(
2736
)
PDF
(6448KB) (
1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记录世界弧蛀果蛾属
Commatarcha
昆虫11种,其中中国有7种,包括3个新种: 窄弧蛀果蛾
C. angustiptera
sp. Nov.,梵净弧蛀果蛾
C. fanjingshana
sp. Nov.和桂弧蛀果蛾
C. guangxiensis
sp. Nov.。文中给出了世界弧蛀果蛾属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特征图。
Select
世界圆织蛾属研究(鳞翅目: 织蛾科)
王淑霞,李后魂
2004, 47(1): 93-98.
摘要
(
2616
)
PDF
(6318KB) (
1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检查所有模式标本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世界圆织蛾属
Eonympha Meyrick
共6种,其中记述2个新种: 梵净圆织蛾
Eonympha fanjingshana
sp. Nov. 和突圆织蛾
Eonympha basiprojecta
sp. Nov.; 报道了1新组合
Eonympha hesperanthes
(Meyrick);提供了新种和新组合种的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该属世界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Select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繁衍
甄文全
1
,朱朝东
1
,杨大荣
2
,黄大卫
1*
2004, 47(1): 99-105.
摘要
(
4938
)
PDF
(2378KB) (
1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榕树传粉现象被广泛地作为研究协同进化特别是互惠共生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总结了榕果与传粉榕小蜂的有关研究,试图解释其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适应,总结传粉榕小蜂的传粉行为,探讨传粉榕小蜂在雌雄同株及雌雄异株榕树上的传粉模式,讨论传粉榕小蜂的寄主专一性,并展望中国在榕小蜂方面的研究前景。
Select
植食性昆虫的学习行为
李月红, 刘树生
2004, 47(1): 106-116.
摘要
(
3003
)
PDF
(755KB) (
16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学习是指因经历不同而导致的行为变化。在植食性昆虫中,学习主要包含习惯性反应、厌恶性学习、联系性学习、敏感性反应和嗜好性诱导等类型。昆虫在幼虫和成虫期都具有学习能力,但幼虫期食料和取食经历不会对成虫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昆虫学习行为的表现受其本身食性、寄主刺激物的类别及寄主植物时空分布动态等因子的影响。学习能力有助于植食性昆虫应对复杂多变的植物环境,提高对寄主植物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其生存繁衍。对害虫学习行为的了解可为栖境调控、行为调控等害虫治理方法提供重要
Select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宿主域与交叉感染
赵同海
1
, 陈昌洁
1
, 徐静
2
, 张青文
2
2004, 47(1): 117-123.
摘要
(
2894
)
PDF
(446KB) (
10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自1956年从赤松毛虫
Dendrolimus spectabilis
上首次发现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
D. spectabilis
cytovirus 1,DsCPV-1)以来,先后从马尾松毛虫
D. punctatus、
油松毛虫
D. tabulaeformis、
赤松毛虫、德昌松毛虫
D. p. tehchangensis、
文山松毛虫
D. p. Wenshangensis
和落叶松毛虫
D. superans
上发现了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CPV)。病毒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分析表明,这些松毛虫CPV的不同分离株均属于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cytovirus 1)。这些松毛虫CPV病毒可以感染鳞翅目10科35种昆虫,其中对多种昆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良好的杀虫效果,可以从中筛选替代宿主生产松毛虫CPV杀虫剂,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松毛虫CPV接种某些昆虫后病毒的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发生了改变,可能是异源病毒诱发了宿主自身潜伏型病毒的感染复制。
Select
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姜永厚
1
, 傅强
2
, 程家安
1*
, 叶恭银
1
, 白耀宇
1
, 张志涛
2
2004, 47(1): 124-129.
摘要
(
3176
)
PDF
(338KB) (
10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转Bt基因 (
cry
1
Ab
) 水稻KMD1饲喂3龄、4龄和5龄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一定时间后, 作为二化螟绒茧蜂
Apanteles chilonis
的寄主,研究了转基因水稻经寄主对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KMD1处理后,三个龄期幼虫的寄生率都显著下降,其中4龄和5龄达极显著水平;3龄和4龄上的结茧率显著低于对照;蜂蛹历期均短于对照,但仅3龄差异显著;从5龄幼虫所羽化的雄蜂寿命显著短于对照;蜂茧长显著短于对照;而对卵+幼虫期、茧块茧数、蜂羽化率及性比均无显著影响。
Select
云南木蠹象的生物学研究
张宏瑞
1
, 叶辉
1*
, 徐长山
2
, 吕军
1
2004, 47(1): 130-134.
摘要
(
3362
)
PDF
(306KB) (
1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云南木蠹象
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ang是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森林蛀干害虫。该虫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产卵, 产卵部位为当年生或头年生枝梢。7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有4个龄期。11月中旬后,幼虫开始在受害枝内越冬,次年2月中下旬恢复活动。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蛹期,4月中旬开始羽化。该虫主要危害云南松幼树,常造成受害树长势下降和树干畸形,连续危害2~3年可导致树木干枯死亡。
Select
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
王香萍
1
, 张钟宁
1*
, 雷朝亮
2
, 赵毓朝
3
, 吴旦旭
3
2004, 47(1): 135-140.
摘要
(
3339
)
PDF
(324KB) (
10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2年应用性诱剂对海拔1 200 m山区甘蓝田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在第一茬蔬菜生长期有2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11.7±2.4和9.2±1.0;第二茬蔬菜生长期有3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70.9±8.0、16.1±2.5和11.1±1.9。应用性诱剂诱捕山区甘蓝田小菜蛾时,第一茬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捕量相关性不显著,而第二茬菜生长期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蛾量相关性显著(
y
=0.0116
x
+0.1614,
r
=0.9213,
P
=0.0011)。性诱剂在光期与暗期都可诱到小菜蛾雄虫, 没有明显的诱蛾高峰。应用性诱剂可以使菜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田间子代幼虫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