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书评 《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
2004, 47(2): -280.
摘要
(
10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昆虫学报》2003年度优秀论文 评选结果
2004, 47(2): .
摘要
(
1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粘虫高龄幼虫对转Bt基因玉米的消化和利用
王冬妍,王振营, 何康来,丛斌,文丽萍,白树雄
2004, 47(2): 141-145.
摘要
(
2975
)
PDF
(260KB) (
1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用重量法研究了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高龄幼虫对转Bt基因玉米MON810和Bt11叶片的消化和利用,以明确Bt玉米对暴食期幼虫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测定的5天中,取食MON810和Bt11两种Bt玉米叶片时,幼虫存活率和取食量均显著低于各自的对照组幼虫,取食Bt玉米叶片的幼虫体重呈下降趋势,第3 天时分别比第2 天减少12.2 mg 和7.4 mg,而取食对照玉米叶片时的幼虫日增重显著的高于处理组的幼虫,第3 天的日增重分别为100.4 mg 和119.9 mg。取食Bt玉米叶片的幼虫对食物的转化率(ECI和ECD)均为负值,在最初4 天的ECI和ECD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幼虫,但取食两种非Bt玉米叶片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AD) 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取食第5 天分别为20.6 %和15.1 %;而取食MON810和Bt11叶片时幼虫的AD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幼虫。
Select
转CpTI-Bt基因棉和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存活、生长及营养利用的影响
张继红,王琛柱,郭三堆
2004, 47(2): 146-151.
摘要
(
2760
)
PDF
(396KB) (
1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0年7月中旬和8月中旬, 分别测定了采自田间的转CpTI-Bt基因双价抗虫棉(SGK321, 以下简称CpTI-Bt棉)和转Bt基因抗虫棉(中30,以下简称Bt棉)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幼虫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中旬两种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效果均较好,尤其是CpTI-Bt棉棉叶和花瓣对4龄幼虫3天内致死率为92%以上;8月中旬两种转基因棉的抗虫活性均明显降低,且Bt棉的杀虫活性显著低于CpTI-Bt棉,其幼虫死亡率与对照受体棉中16的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仅显著抑制了幼虫的生长;石远321(SGK321受体品系)的花瓣具有一定的抗虫活性,可显著降低取食幼虫的体重,甚至造成部分幼虫死亡; CpTI-Bt棉中,花瓣和棉叶的抗虫性明显高于蕾和铃心。对5龄幼虫取食棉铃1日后的营养指标测定结果显示: 两种转基因抗虫棉处理的幼虫相对生长率和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石远32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CpTI-Bt棉处理的幼虫近似消化率显著低于石远321和Bt棉,但其食物利用率显著高于石远321和Bt棉。
Select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
关秀杰,傅 强,王桂荣,赖凤香,张志涛
2004, 47(2): 152-158.
摘要
(
3241
)
PDF
(523KB) (
1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RAPD-PCR方法,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82代的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20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10个,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雌、雄两性试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种群内,种群内的多样性则以未经抗性品种筛选的TN1种群最高。用相似性系数进行类平均距离法聚类,能将同一致害性种群的各个个体与其他致害种群分开,雌、雄虫均无一例外,表明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同时雌、雄两性试虫分别归为2组,提示褐飞虱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不同致害性种群存在特有条带,有可能用于进一步建立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的分子标记。
Select
家蚕母性基因的表达序列标签分析
邱咏梅,夏庆友,程道军,沈以红,刘春,林英,查幸福,向仲怀
2004, 47(2): 159-165.
摘要
(
3157
)
PDF
(410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家蚕
Bombyx mori
卵中储存的母性遗传信息,以未受精的肾脏型和正常型蚕卵为材料构建了cDNA文库,并对其随机测序,共获得391条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经拼接后得到374条非重复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172个非重复序列与国际数据库GenBank和silkbase中的已知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除3个已知母性基因外,其余主要与DNA复制、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转录、蛋白质结构以及胚胎发育中个体形成等相关。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家蚕胚胎早期发育的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Select
甜菜夜蛾泛素延伸蛋白基因cDNA的3′RACE-PCR扩增及其克隆和表达
牛国栋, 张海元, 张忠信
2004, 47(2): 166-170.
摘要
(
3678
)
PDF
(436KB) (
10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已知的草地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的泛素延伸基因 5'端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应用3'RACE-PCR技术,从甜菜夜蛾
S. exigua
脂肪体组织总RNA中反转录扩增泛素基因的cDNA片段。扩增得到的片段全长513 bp,3'末端有123 bp的非翻译区,翻译区编码一个长为12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14.8 kD。同源分析表明,此cDNA序列为ubiquitin-53aa extension protein(ubi-53) 基因,在泛素蛋白后融合了一个核糖体L40蛋白(ribosomal L40 protein)。用MagAlign和Genedoc软件对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 甜菜夜蛾的ubi-53基因与真核生物家蚕
Bombyx mori
、草地夜蛾、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和人
Homo sapienes
泛素的同源性分别为96.9%、98.5%、95.3%和93.0%,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泛素的同源性为78.8%,说明真核生物的泛素基因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泛素基因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进化途径。将甜菜夜蛾的ubI-53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至BL21(DE3)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异源泛素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原核表达蛋白是目的蛋白。
Select
意蜂蜂王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
闵丽娥, 李佳, 刘克武, 江琰, 刘晓雯, 刘鑫
2004, 47(2): 171-177.
摘要
(
3448
)
PDF
(577KB) (
1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意蜂
Apis mellifera
蜂王浆为材料,经过硫酸铵分段盐析,DEAE-Sepharose 柱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得到纯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纯化倍数104.00,比活力53.05 U/mg。该SOD经SDS-PAGE显示单一蛋白带。温度对该酶活力的影响较小。Cu、Zn、Fe和Mn等元素含量测定发现该酶只含有Cu和Zn。酶经圆二色谱测定后,其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蛋白构型的含量分别为26.1%、53.8%和22.0%。等电聚焦电泳测得酶的等电点为4.69、4.85和5.01。NR/R单向和双向SDS-PAGE表明该酶含有链内二硫键。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该酶由约40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Asp、Gly、Leu、Ala、Glu和Val的含量较高。脲可抑制SOD活性,并使其紫外光谱发生变化,荧光发射峰强度变小。溴乙酸(BrAc)抑制酶的活力,使其紫外光谱发生变化,荧光发射峰强度变小。二巯基苏糖醇(DTT)使酶的活力发生变化,紫外吸收峰增大,荧光发射峰变小。
Select
麦红吸浆虫幼虫滞育期间糖类物质变化
仵均祥,袁锋,苏丽
2004, 47(2): 178-183.
摘要
(
2908
)
PDF
(394KB) (
1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析研究了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 幼虫滞育期间总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的总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在滞育年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滞育幼虫总糖含量明显不同。幼虫老熟入土滞育以前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入土滞育期间。入土滞育过程中,越冬期和春季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同期的裸露幼虫与结茧幼虫的总糖含量仅在秋季有一定的差异,其他时间基本相似。结茧幼虫滞育期间的海藻糖含量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说明其滞育期间的糖醇积累型属于海藻糖积累型;秋季与春季糖原含量的增加可能与麦红吸浆虫的滞育解除或滞育强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Select
槐尺蠖多酚氧化酶的纯化及酶学特征
刘春英,罗万春,李方正,王晓云
2004, 47(2): 184-188.
摘要
(
2938
)
PDF
(321KB) (
1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经40%饱和度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将槐尺蠖
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 多酚氧化酶纯化,纯化倍数为6.96倍。该酶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和L多巴的Km值分别为0.23 mmol/L, 0.48 mmol/L和0.49 mmol/L。多酚氧化酶在pH 7.0,37℃时活性最高,并在40℃以上条件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酶活力下降。用槲皮苷和硫脲作抑制剂对该酶活性的抑制结果表明,这两种抑制剂分别属于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剂。
Select
苦参碱对棉铃虫幼虫神经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杜育哲,李杰,贺秉军,刘安西
2004, 47(2): 189-192.
摘要
(
2778
)
PDF
(207KB) (
9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生物碱类植物杀虫剂苦参碱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幼虫离体培养中枢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门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苦参碱对棉铃虫幼虫神经细胞所表达的TTX (tetradotoxin, 河豚毒素)敏感钠通道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1,10和100 μmol/L的苦参碱作用5 min后,分别使钠电流峰值较给药前下降(12.49±1.67)%、(18.79±2.16)%和(43.15±8.17)% (n=8,
P
<0.05)。苦参碱使钠电流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上移,但并不改变其激活电压、峰电压和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形状。苦参碱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可能是其具有某些毒理效应的离子基础。
Select
埃玛菌素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及其对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
李慧冬, 郑方强, 罗万春
2004, 47(2): 193-197.
摘要
(
2751
)
PDF
(265KB) (
11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埃玛菌素(emamectin)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幼虫的毒力,并用生命表法研究了25℃下埃玛菌素亚致死剂量LC
30
)处理小菜蛾3龄初期幼虫后对其子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埃玛菌素为典型的正温度系数药剂,对小菜蛾幼虫的触杀毒力在温度16~31℃间提高了10倍左右,口服毒力在相同温度范围内提高1 000倍左右,显示了埃玛菌素对该虫极高的口服毒力。25℃下埃玛菌素亚致死剂量处理当代幼虫后,对其子代的存活和繁殖均有明显影响,处理组和对照组子代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3.7%和35.5%,平均产卵量分别为92.4和148.3,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8和27.4,净增殖率(
R
0
)分别为3.66和33.81,内禀增长力(
r
m
)分别为0.0665和0.0978。
Select
在转Bt基因棉压力下棉铃虫和异色瓢虫的波动性不对称
李娜,孟玲,翟保平,吴孔明
2004, 47(2): 198-205.
摘要
(
2932
)
PDF
(483KB) (
1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取食转Bt基因棉的棉铃虫和取食转Bt基因棉上的蚜虫的异色瓢虫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适合度参数考察了波动性不对称(fluctuating asymmetry, FA)在不同种群中各对称性状间的表现情况。结果表明: 处理组棉铃虫种群的前、中、后足腿节,前翅肘横脉,前翅副室短径,后翅翅长均表现出FA;与对照种群比较,前足腿节与后翅翅长的FA值较高。 适合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棉铃虫卵孵化率与成虫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种群,而成虫产卵量和幼虫发育历期与对照种群差异不显著。异色瓢虫取食了转Bt基因棉上的蚜虫后对其适合度各参数及各虫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无不良影响,其后翅翅长表现出FA,但与对照种群的FA值无显著差异。FA的大小与种群适合度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尚需做进一步的分析。
Select
外源茉莉酸诱导植物反应对菜蛾绒茧蜂寄生选择行为的影响
吕要斌,刘树生
2004, 47(2): 206-212.
摘要
(
2737
)
PDF
(399KB)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茉莉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伤信号分子,向植物施用外源茉莉酸后, 可诱导植物产生各种防卫反应, 如挥发物组成发生改变等, 进而影响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该文报道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处理白菜和甘蓝后,诱导植物反应所产生的挥发物对菜蛾绒茧蜂搜索及寄生选择行为的影响。外源茉莉酸处理白菜和甘蓝后,处理植株的挥发物对菜蛾绒茧蜂的引诱力增强;与在对照植株上相比,该蜂对经茉莉酸处理后白菜植株上的小菜蛾幼虫的寄生数显著要高。表明茉莉酸处理白菜及甘蓝后,植物诱导反应导致其挥发物的作用发生变化,进而可提高该蜂的搜索和寄生效率。
Select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作用
段金花,张润杰
2004, 47(2): 213-218.
摘要
(
3071
)
PDF
(319KB) (
11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容器大小和捕食者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的菊小长管蚜高龄若蚜头数增多,而在25℃~35℃有相反的趋势,以25℃下的捕食数量最大,平均达95头/天,捕食上限达392.1头。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温度与六斑月瓢虫捕食作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捕食的最适温度(25℃左右)与菊小长管蚜发生高峰季节的温度相吻合。六斑月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搜索常数
Q
为0.9003,干扰系数
m
为0.9816,
E
=0.9003
P
-0.9816
。实际应用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子、瓢蚜密度比等对防效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Select
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梅增霞,吴青君,张友军,花蕾
2004, 47(2): 219-222.
摘要
(
3475
)
PDF
(258KB) (
1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组建了韭菜迟眼蕈蚊
Bradysia odoriphaga
在15℃、20℃、25℃和30℃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卵-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72.4天),而30℃时仅为21.2天,20℃和25℃时分别为27.3天和23.9天;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9℃、8.7℃,3.3℃和7.8℃,有效积温分别为77.7、267.2、75.7和418.2日·度;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雌虫寿命在20℃时最长,为11.7天,在30℃下最短,仅存活4.1天,除30℃外在其它温度下雌蚊寿命均长于雄蚊;单雌产卵量在20℃时最高,平均为159.9粒,30℃时最低,为114.7粒。20℃~25℃是韭菜迟眼蕈蚊的最适生长温度,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种群趋势指数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Select
云南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研究
叶辉,吕军,Francois LIEUTIER
2004, 47(2): 223-228.
摘要
(
4168
)
PDF
(381KB) (
10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横坑切梢小蠹
Tomicus minor
(Hartig)是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次期性害虫之一。1980年以来,该虫与纵坑切梢小蠹
T. piniperda
(L.)一起在中国西南部大量发生,导致数十万公顷云南松林受害。本文报道了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地区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横坑切梢小蠹年生活史为一代,前后两代在冬春季有部分重叠。成虫羽化于4月下旬开始陆续,5 月下旬结束。成虫羽化后即飞到树冠上蛀食枝梢,直到11月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在此期间,每头成虫可以蛀食4~6个枝梢。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没有越冬习性。繁殖期从11月至次年3月。成虫主要在已经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木的中、下部产卵。繁殖期较纵坑切梢小蠹约迟1周。由于横坑切梢小蠹从枝梢到树干对云南松持续危害,对树木的危害性较在其它地区更为严重。横坑切梢小蠹利用受到纵坑切梢小蠹蛀害的树木繁殖产卵,加强了蠹虫对云南松树的危害,加速了受害树木的死亡进程。横坑切梢小蠹的上述生物生态学特征是该虫对云南松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从横坑切梢小蠹虫体和虫坑中检测到伴生真菌云南半帚孢
Leptographium yunnanensis。
横坑切梢小蠹对该菌的带菌率在蛀梢期为11.5%;在蛀干中期约为10%~26%。
Select
光肩星天牛种群间及其近缘种遗传关系的RAPD研究
安榆林,王保德,杨晓军,林晓佳,陈建东,黄晓明,Victor C. MASTRO
2004, 47(2): 229-235.
摘要
(
2868
)
PDF
(678KB) (
1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RAPD技术对采自中国和美国的星天牛属
Anoplophora
5个种及8个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地理种群共13个样品进行了遗传相似性分析。选用了Operon公司生产的引物H系列20个,L系列20个,Q系列11个共51个引物,最后从40个引物中筛选出26个具有多态性的引物作为第一组用于星天牛属种间和光肩星天牛种群间分析,从31个引物中筛选出19个具有多态性的引物作为第二组单独用于光肩星天牛种群分析。根据第一组引物实验获得的RAPD聚类图及遗传距离表明,各个地理种群的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
A. nobilis
都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分枝,而四川星天牛
A. freyi
、楝星天牛
A. horsfieldi
和星天牛
A. chinensis
均在此分枝之外。来自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光肩星天牛种群聚于中国光肩星天牛种群之外的另一个独立的分枝上。分布在我国宁夏、内蒙古和河北的光肩星天牛以及宁夏黄斑星天牛和山东、陕西的光肩星天牛分别聚在一起,而甘肃的光肩星天牛与甘肃的黄斑星天牛则聚于另一枝,且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仅为0.1324,说明这两者之间有着极其相近的亲缘关系,由此推断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的差异很小,遗传关系难以区分,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很可能是同一个种下的两个不同的型。第二组引物实验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来自中国的6个光肩星天牛种群全部聚于同一枝中并分成两小枝: 分布于我国宁夏、河北、山东、甘肃的光肩星天牛聚在一起,内蒙古和陕西的光肩星天牛则成另一枝,而分布于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光肩星天牛仍聚于中国光肩星天牛种群之外的一个单独的分枝上。但是美国光肩星天牛与中国光肩星天牛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的为0.4578, 最远的为0.5960。由此认为,本研究中采自美国的两个光肩星天牛种群的样本和采自中国的光肩星天牛种群的样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关系较远。有必要从中国和世界其他天牛分布地采集更多样本做进一步DNA 分析。
Select
中国松毛虫属八个种和亚种亲缘关系的DNA指纹证据
张爱兵,孔祥波,李典谟,刘友樵
2004, 47(2): 236-242.
摘要
(
3101
)
PDF
(449KB) (
1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DNA指纹谱方法探讨了中国松毛虫属8个种和亚种〔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punctatus
(Walker),德昌松毛虫
D. punctatus tehchangensis
Tsai
et
Liu,文山松毛虫
D.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思茅松毛虫
D. kikuchii Matsumura,
赤松毛虫
D. 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
D. superans
(Butler),云南松毛虫
D. houi Lajonquiere
之间的亲缘关系。13个随机引物在8种松毛虫中共检测到168个多态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这8个种间的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3780~0.7360;马尾松毛虫与其亚种德昌松毛虫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3780,与其另一亚种文山松毛虫以及油松毛虫的遗传距离次之,皆为0.5233;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的遗传距离则再次之,分别为0.6362,0.6770和0.6944;与马尾松毛虫遗传距离最远的是思茅松毛虫,为0.7360。8种松毛虫间具体的亲缘关系为: (
D. superans (D. tabulaeformis (D. p. wenshanensis (D. p. tehchangensis, D. p. punctatus)(D. Kikuchii (D. spectabilis, D. houi))。
Select
利用线粒体CO II基因序列对中国尾蛱蝶属系统分化的研究
王戎疆, 万宏, 龙玉, 雷光春, 李绍文
2004, 47(2): 243-247.
摘要
(
3426
)
PDF
(288KB) (
1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尾蛱蝶属5种蝴蝶的系统分化。结果表明,在尾蛱蝶属5个种的12个样品中,405 bp长的COII片段有11.4%的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大部分的碱基改变是转换。各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明显小于不同物种间的差异,种内个体间的差异一般为0.5%~1.5%,各物种间的差异绝大多数在4%以上。利用最大似然性法构建的尾蛱蝶属聚类关系图显示,尾蛱蝶属蝴蝶分为两大分支,一支包括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另外一个分支包括窄斑凤尾蛱蝶和黑凤尾蛱蝶聚在一起。在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这一分支中,大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二尾蛱蝶较远。这些分子系统学的结果均与形态学的结果相一致,是对形态分类的有力支持。
Select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斑腿蝗科二属六种的进化关系
曾维铭
1
, 蒋国芳
2*
, 张大羽
2
, 洪芳
2
2004, 47(2): 248-252.
摘要
(
2973
)
PDF
(293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斑腿蝗科昆虫6种和斑翅蝗科的红胫小车蝗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345 bp片段的序列。在获得的345 bp的序列中,A+T约占71.8%,其中135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 (约占39.1%)。PAUP4.0b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该6种蝗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显示,稻蝗属和蔗蝗属各为独立的一支。在稻蝗属一支中,中华稻蝗与山稻蝗关系很近,而与小稻蝗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结果相吻合;在蔗蝗属一支中,异歧蔗蝗与斑角蔗蝗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等歧蔗蝗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并不吻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Select
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支序系统学研究(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
李志文,游兰韶,罗庆怀,柏连阳,曾爱平
2004, 47(2): 253-259.
摘要
(
3256
)
PDF
(366KB) (
1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
Cotesia flavipes
complex (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及荻茧蜂
Diolcogaster
的25个性状,以及复合群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
Cotesia ruficrus、
粘虫盘绒茧蜂
Cotesia kariyai、
粉蝶盘绒茧蜂
Cotesia glomerata
的24个性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该复合群内5个种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二化螟盘绒茧蜂
C. chilonis
和大螟盘绒茧蜂
C. sesamiae
近缘,芦螟盘绒茧蜂
C. chiloluteelli
和汉寿盘绒茧蜂
C. hanshouensis
近缘,螟黄足盘绒茧蜂
C. flavipes
相对独立。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以近缘属作外群还是以同属其它种作外群,所得结果基本上都能反映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各种之间的分类地位。
Select
农田非作物生境调控与害虫综合治理
尤民生,侯有明,刘雨芳,杨广,李志胜,蔡鸿娇
2004, 47(2): 260-268.
摘要
(
3198
)
PDF
(670KB) (
12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就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而言,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区分出作物生境和邻近作物的非作物生境。昆虫从作物生境迁移到非作物生境,与作物生境缺乏食物或受人类栽培活动干扰而引起的自然迁移、转换寄主和寻求庇护场所有关。许多研究表明,与特定作物田块相联系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可影响害虫及其天敌迁居的种类、数量和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大田周围非作物生境的植被组成及特征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能。由于景观的空间格局对节肢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以景观为单元要比以同类作物的田块为单元更加适于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施。在现代农业景观区域内重新引入和相嵌一些非栽培植物或廊道,可为众多有益节肢动物的繁殖、取食和避害提供多种类型的非作物栖境。
Select
棉铃虫雌蛾对小麦花挥发性气味的触角电位反应
方宇凌,杨新玲,肖春,张钟宁
2004, 47(2): 269-272.
摘要
(
2377
)
PDF
(241KB) (
10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测定了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处女雌蛾和交配雌蛾对小麦花中单一或多个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在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测定中,棉铃虫处女蛾和交配蛾在
P
=0.05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混合的绿叶气味物质中加入含量为1×10
-5
~5×10
-5
(体积比)的正庚醛时,交配蛾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显著高于处女蛾的反应(
P
<0.05)。
Select
检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家蝇蛋白的新方法——海波银染法
安春菊,耿华, 李德森, 杜荣骞
2004, 47(2): 273-276.
摘要
(
2727
)
PDF
(374KB) (
12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介绍一种检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家蝇幼虫蛋白的新方法-海波银染法。该方法对传统银染方法中的试剂与步骤加以改进,省略了乙醇固定与洗涤步骤,只需20 min即可完成全部染色过程,且仅在国产分析纯试剂及普通操作条件下,灵敏度可达毫微克级水平。
Select
棉铃虫感染中华卵索线虫后血淋巴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王茂先,王国秀,李志强,李扬,杨红丽
2004, 47(2): 277-279.
摘要
(
2810
)
PDF
(267KB) (
9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华卵索线虫
Ovomermis sinensis
感染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1天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大幅度下降,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是如此变化。感染2~4天后的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变化不大,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升有降。感染5~6天后的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都急剧上升。研究表明,中华卵索线虫寄生棉铃虫时,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