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6-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蜕皮调节转录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其包涵体纯化
    赵小凡, 蒋晓娟, 徐筠娉, 刘延荷, 王金星
    2004, 47(3):  281-286. 
    摘要 ( 2642 )   PDF (683KB)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蜕皮调节转录因子(hormone receptor 3,HR3)在昆虫蜕皮过程中启动蜕皮相关早期基因簇表达,并抑制蜕皮相关晚期基因簇表达,对昆虫蜕皮级联反应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利用合成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了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蜕皮调节转录因子(HHR3),并与pGEX-4T-1载体连接,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内进行扩增,经过PCR筛选获得了HHR3-pGEX-4T-1重组质粒。 用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并进行诱导表达,获得了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表达的HHR3包涵体,分子量在94 kD左右,通过无离子去垢剂CAPS(3-[cyclohexylamino]-1-propanesulfonic acid)变性、复性后获得了可溶性GST-HHR3融合蛋白,经凝血酶裂解和SDS-PAGE分离得到纯化的HHR3,经蛋白质N-端测序确认表达正确。用重组表达的HHR3免疫家兔,制备了兔抗HHR3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该抗体对HHR3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可以用于HHR3功能与调控等下游研究。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还表明,HHR3在5龄向6龄蜕皮的幼虫脂肪体中高表达,在进入6龄24 h 的幼虫脂肪体中含量明显下降,在6 龄72 h 的幼虫中肠中没有检测到HHR3表达;成虫卵巢中有HHR3表达。
    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模式
    刘红兵,罗礼智
    2004, 47(3):  287-292. 
    摘要 ( 3591 )   PDF (1548KB) ( 1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首次研究报道了黑化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模式。所获的结果表明,黑化型与正常型粘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成虫期。与正常型粘虫相比,黑化粘虫的成虫体色几乎全部变黑,正常型成虫所具有的黑色特征在黑化粘虫中已完全看不见,其他的颜色特征也由于黑化而产生了变异。卵、幼虫和蛹的颜色与正常型的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黑化型的蛹在将羽化时的体色比正常型的深。黑化粘虫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隐性遗传规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这些结果表明,黑化型与正常型粘虫虽然仍属于同一个种,但黑化粘虫已经演变成了不同的基因型。最后,对黑化粘虫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进化上的适应意义进行了讨论。
    多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产卵驱避作用及玉米螟的触角电位反应
    万树青, 徐汉虹, 赵善欢,尚稚珍,蒋志胜,刘准
    2004, 47(3):  293-297. 
    摘要 ( 2768 )   PDF (303KB) ( 1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茵陈二炔为结构母体,人工合成了11个多炔类化合物。采用蜡纸接卵法,测定了11 个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产卵驱避活性。结果表明: 当处理浓度为20 μg/cm2时,受试的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的产卵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驱避作用,其中化合物9(1-苯基-4-甲基-丁二炔)对亚洲玉米螟产卵驱避作用明显, 调查处理后的3天、4天、 5天和6天,其产卵驱避率分别为85.71%、80.00%、61.27%和62.51%。触角电位测定表明,受试的11个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成虫触角感受器具有刺激作用,其中化合物6和化合物9能强烈地刺激产生高振幅的动作电位。10 mg/mL浓度处理,测得化合物6触角电位相对值, 雌、雄虫分别为68.22% 和106.60%,化合物9分别为199.19% 和220.60%。经回归分析所测11个化合物的产卵驱避活性与触角电位反应相对值,两者呈现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还讨论了合成的多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可能的作用靶标和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
    腰带长体茧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冯从经, 邱鸿贵, 邱中良, 符文俊
    2004, 47(3):  298-304. 
    摘要 ( 2410 )   PDF (1442KB) ( 12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寄生的5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采用体外注射腰带长体茧蜂雌性成蜂的萼液成分、毒液成分、萼液与毒液混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各种主要生理因子对寄主血清中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生蜂寄生可明显抑制寄主体内的酚氧化酶活性,减少黑色素产生;被寄生组FITC标记的血细胞阳性百分率低于未被寄生组,差异极显著( P<0.01);萼液成分可明显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清中酚氧化酶的活性 (P<0.01);萼液与毒液混合物对酚氧化酶活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研究认为寄生蜂产卵时注入的萼液、毒液可对寄主昆虫酚氧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萼液是抑制寄主免疫能力的主要因素。
    菜青虫不同虫态及虫龄的多酚氧化酶性质比较
    薛超彬1, 陈清西2, 王勤2, 柯莉娜2, 罗万春1*
    2004, 47(3):  305-309. 
    摘要 ( 3223 )   PDF (329KB) ( 10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初步比较了菜青虫Pieris rapae (L.)不同虫态及虫龄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虫态及虫龄的多酚氧化酶活力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以5龄幼虫酶活力最高,蛹酶活力最低。酶活力大小依次为: 5龄幼虫> 预蛹>4龄幼虫>3龄幼虫>蛹。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研究了pH对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酶催化底物氧化均有一个最适pH区域,不同虫态及虫龄的多酚氧化酶最适pH基本相同,其值为7.0±0.2 。不同虫态及虫龄的多酚氧化酶催化底物氧化的最适温度有很大的差异。3龄、4龄、5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6.0±0.5℃、38.5±1.0℃、43.0±1.0℃、45.5±1.0℃和50.0±1.5℃,说明蛹期的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最适温度较高。进一步比较催化底物氧化反应的活化能,测得3龄、4龄、5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多酚氧化酶活化能分别为:4 3.10±0.28、36.50±0.27、25.79±0.32、30.10±0.21和58.88±0.39 kJ/mol 。通过测定不同虫态及虫龄的多酚氧化酶催化邻苯二酚和L-多巴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参数,比较了不同虫期的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意蜂工蜂酸性磷酸酶的纯化及其酶学特性
    江琰1,刘克武2*,雷远成2,宋贤丽2
    2004, 47(3):  310-315. 
    摘要 ( 2841 )   PDF (648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意蜂Apis mellifera工蜂体内分离提纯酸性磷酸酶(ACPase, EC3.1.3.2),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将工蜂酸性磷酸酶的初提物经分段盐析、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200 凝胶过滤等纯化步骤,得到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单一蛋白区带的酶液。提纯倍数为77.24,酶液比活力为16.22 U/mg(对硝基苯磷酸二钠作底物)。利用凝胶过滤法测定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kD,SDS-PAGE测定酶的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63 .1 kD。酶的等电点为4.46和4.79。非还原/还原(NR/R)单向、双向SDS-PAGE显示酶分子含有链内二硫键。对二级结构圆二色谱分析显示,酶分子中α-螺旋占13.84%,β-折叠占25.68%,无规则卷曲占56.34%。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 酸性磷酸酶约含有507个氨基酸残基,富含门冬氨酸残基。
    长角血蜱卵黄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
    杨小龙,高志华,胡永红,刘敬泽
    2004, 47(3):  316-319. 
    摘要 ( 3090 )   PDF (356KB) ( 10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蛋白质电泳和糖脂蛋白染色等方法提取纯化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PAGE和SDS-PAGE分析表明,长角血蜱的卵黄蛋白只有一种,由8个亚基组成,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2 kD, 103 kD, 80 kD, 78 kD, 71 kD, 68 kD, 62 kD和52 kD,卵黄蛋白经苏丹黑B和希夫试剂染色呈阳性,表明是一种含血红素的糖脂蛋白。
    云南双蜡蚧蜡泌物的超微形态与化学成分
    谢映平1,薛皎亮1,郑乐怡2
    2004, 47(3):  320-328. 
    摘要 ( 3713 )   PDF (1170KB) ( 12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云南双蜡蚧Dicyphococcus bigibbus Borchsenius(同翅目:蚧科)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发现:该虫的若虫与成虫分泌的蜡质从蜡腺排出初期均为湿蜡,在体外凝结形成质地稍硬而脆的玻璃状干蜡壳,蜡壳具有均匀脊和横层。幼期和雄性蜡壳小,船形,周缘带有蜡角,中央隆起。雌成虫蜡壳大,元宝形。蜡泌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密集,峰型尖锐,种的特征明显。用红外光谱特征推断蜡泌物的主要基团和化学构成在GC/MS检测中得到印证。用甲酯化和非甲酯化两种处理方法检测证明,该虫蜡泌物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级的长链饱和与不饱和的烃、脂肪酸及酯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碳原子数从C14~C40,大部分为偶数个,特别是碳链长度在C30~C40的酯类化合物种类多,比例大。还将该蚧虫蜡泌物的特征与蚧科内近缘的蜡蚧属种类及瘤坚大球蚧、朝鲜毛球蚧、背刺毡蜡蚧、白蜡虫等作了对比,阐述了蜡泌物在蚧虫分类、系统学及防治中的意义。
    松油烯-4-醇对粘虫幼虫的生物活性
    马志卿,张兴
    2004, 47(3):  329-333. 
    摘要 ( 3048 )   PDF (329KB) ( 1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测定了杀虫植物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的精油中主杀虫成分-松油烯-4-醇(terpinen4.01)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松油烯- 4-醇对粘虫主要表现为熏蒸作用,对粘虫3龄幼虫24 h的熏蒸LC50为5.3473 μL/L ;还具一定触杀作用,对粘虫4龄幼虫24 h的LD50为147.8 μg/虫。试虫的中毒症状可明显地分为兴奋、痉挛、麻痹和死亡4个阶段,而麻痹的部分试虫有复苏现象。可明显抑制Na+ ,K+ATP酶的活性,在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复苏期,抑制率介于21.28%~34.92% 之间。离体条件下对Na+,K+ATP酶的I50为133.75 μg·mL-1;对AChE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对酯酶,在兴奋期,酶活力为对照的7.0%,在麻痹期则为对照的1.33倍,而复苏期试虫的酯酶活力与对照相当。
    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英,侯茂林
    2004, 47(3):  334-341. 
    摘要 ( 2916 )   PDF (523KB) ( 13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常规棉泗棉3号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生测法(ELISA)和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新棉33B和GK-12不同组织器官中Cry1Ac或Cry1Ab毒蛋白的表达及其向靶标害虫(棉铃虫)、非靶标害虫(棉蚜)以及天敌(龟纹瓢虫)的传递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棉33B各组织器官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较高,为79.7~1 390.0 ng/g鲜重,GK-012较低为165~2640 ng/g鲜重。在花盛期,新棉33B各组织器官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依次为:柱头、花 >子房、花瓣>群尖;而5~7叶期的初展嫩叶、现蕾初期的幼蕾及花铃期的幼铃表达量相当,而且与花盛期群尖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区别。同样处于花盛期的GK-12,其各组织器官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依次为:花药>柱头>花瓣>群尖>子房;而5~7叶期的初展嫩叶、现蕾初期的幼蕾及花铃期的幼铃表达量相当,而且与花盛期群尖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常规对照棉的幼铃、花药、柱头以及子房中痕量Bt毒蛋白的存在可能与传粉昆虫等的活动有关。在转Bt基因棉田采集的棉蚜和棉铃虫老龄幼虫,其体内均可检测到Bt毒蛋白;在新棉33B棉田采集的龟纹瓢虫幼虫和成虫体内也可检测出Bt毒素。当以Bt棉田的棉蚜饲喂龟纹瓢虫时,龟纹瓢虫的生长发育、存活以及繁殖等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闭弯尾姬蜂与菜蛾盘绒茧蜂寄生菜蛾幼虫时的种间竞争
    施祖华,李庆宝,李欣,刘树生
    2004, 47(3):  342-348. 
    摘要 ( 3004 )   PDF (451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25℃下,以菜蛾3龄初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的种间竞争。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2种蜂各自的寄生率与其单独寄生时无显著差异,合计寄生率比一种蜂单独存在时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2种蜂均能产卵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了的寄主幼虫。当寄主被2种蜂寄生的间隔时间很短(少于10 h)时,所育出的蜂绝大部分(80%以上)为绒茧蜂;当寄主先被绒茧蜂寄生,并饲养2天以上再供弯尾姬蜂寄生时,所育出的全为绒茧蜂;当寄主先被弯尾姬蜂寄生,并饲养2天以上再供绒茧蜂寄生时,寄主幼虫绝大部分不能存活,只有少部分能育出寄生蜂,且多为弯尾姬蜂。当2种蜂的幼虫存在于同一寄主体内时,2种蜂的发育均受到另一种蜂的抑制;绒茧蜂1龄幼虫具有物理攻击能力,能将弯尾姬蜂卵或幼虫致死。这些结果表明,菜蛾盘绒茧蜂与半闭弯尾姬蜂在同一寄主中发育时,前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黄绿绿僵菌对两种稻田蜘蛛捕杀褐飞虱作用的影响
    耿博闻,张润杰
    2004, 47(3):  349-353. 
    摘要 ( 2832 )   PDF (319KB)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研究了喷施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 Driver et Milner孢子悬液对稻田蜘蛛捕杀褐飞虱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不感染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senberg et Strand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 cticeps Bsenberg et Strand,只对蜘蛛喷施菌液不影响它们的捕杀褐飞虱的能力。而对褐飞虱喷施黄绿绿僵菌液后,褐飞虱活力明显下降,导致蜘蛛对其捕杀效果显著提高。在喷施黄绿绿僵菌106 、107、108/mL孢子浓度后,拟水狼蛛的平均捕杀量分别为10.5头/d、11.1头/d和11.4头/d,食虫沟瘤蛛的平均捕杀量分别为3.8头/d、4.3头/d和4.7头/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对蜘蛛和褐飞虱同时喷施黄绿绿僵菌不影响前者的捕杀力。这些结果提示,在稻田施用黄绿绿僵菌防治稻飞虱对蜘蛛天敌没有不良影响。
    高温对环带锦斑蛾幼虫滞育的抑制作用
    华爱, 薛芳森,李峰,朱杏芬
    2004, 47(3):  354-359. 
    摘要 ( 2719 )   PDF (360KB) ( 12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了高温(31℃)对环带锦斑蛾幼虫滞育发生的抑制作用。当幼虫暴露于31℃ 时,所有个体都继续发育,与光周期无关。在诱导滞育的光周期条件(L12∶D12)下,光期的高温配合不同的暗期低温(15~28℃),导致几乎所有个体滞育,但当暗期为5℃时,滞育率反而下降;相反,当光期的低温配合不同持续时间的暗期高温(31℃)时,则几乎所有的个体都继续发育,这说明高温在暗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暗期给予不同时间长度(2、4、 6、8、10、12 h)的高温处理,结果表明一个2 h的高温处理就能有效地抑制滞育的发生。在暗期的不同时间给予4 h高温处理,显示了幼虫在暗期开始后的第一个4 h (18:00~22:00 )对高温最敏感,完全抑制了滞育的发生。最后讨论了高温调节滞育机制在该虫生活史上的适应意义。
    外来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对寄主挥发物的反应
    苗振旺1,张钟宁2,王培新3,郭玉永4,孙江华2*
    2004, 47(3):  360-364. 
    摘要 ( 3369 )   PDF (342KB) ( 1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2年,利用寄主挥发性物质(+)-α-蒎烯、(-)-β-蒎烯、3-蒈烯和(-)柠檬烯按不同配比制成诱芯,采用自行研制的挥发物释放装置,在山西省关帝山森林经营局西葫芦林场对危害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重大外来入侵林业害虫红脂大小蠹Dendroctomus valens LeConte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3蒈烯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作用最强,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α-蒎烯和(-)-β-蒎烯的诱虫效果,也比北美应用的标准诱芯[(+)- α蒎烯(-)-β-蒎烯与3-蒈烯的比例为1∶1∶1]效果好;在标准诱芯中加入油松另一主要成分-(-)柠檬烯会明显降低诱虫效果。红脂大小蠹引诱剂最佳释放量为150 mg/d。该研究不仅对我国红脂大小蠹的监控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也从理论上探讨了红脂大小蠹与寄主油松协同进化的化学生态学过程。
    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
    甄文全12,黄大卫1*,杨大荣2,肖晖1,朱朝东1
    2004, 47(3):  365-371. 
    摘要 ( 3565 )   PDF (3695KB) ( 1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榕树除了与传粉榕小蜂共生外,它还为许多非传粉榕小蜂提供食物和生境。佩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 Mayr腹部第8~9节背板极度延伸,形似长长的产卵鞘,其后更长的才是真正的产卵鞘。它将产卵针刺入榕果的果壁,产卵于果内。该蜂是对叶榕Ficus hispida L. 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yr)的盗食性寄生蜂。我们利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了佩妃延腹榕小蜂产卵的全过程,详细描述了其产卵行为。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下列行为特点: (1)当雌蜂找到合适的产卵位点时,身体呈倒立状,后足扶持产卵鞘到选定的产卵位点;2)从开始插入产卵针到产卵鞘向后弹出,腹部第8~9节背板延伸部分与产卵鞘之间有两次大幅度的靠拢与分开,第一次靠拢与分开是保证产卵针以最佳的垂直角度插入果内,第二次是使产卵鞘向后弹出,将暴露在外的产卵针顺利地插入果内;3)雌蜂产卵针沿榕果直径方向(最短距离)插入果壁;4)前足与后足比中足发达,与整个产卵过程中支撑身体的行为有关 。
    条背萤的形态和生物学研究
    付新华1,Ohba Nobuyoshi2,雷朝亮1*
    2004, 47(3):  372-378. 
    摘要 ( 3223 )   PDF (1571KB) ( 12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形态观察发现,条背萤成虫橙黄色, 鞘翅末端灰黑色;发光器均为白色,雄虫发光器位于第5、6腹节,位于第5腹节的发光器呈带状,第6腹节的发光器呈“V”字形;雌虫的发光器呈带状,位于第5腹节;卵椭圆形,橙黄色。幼虫有两种形态,1~2龄具有7对呼吸鳃,3~6龄幼虫无呼吸鳃。幼虫具有一对发光器,位于第7腹节腹面;初蛹期仍保留幼虫形态的发光器,后呈现成虫的发光器,两种形态的发光器并存直至羽化。对条背萤生活史及习性调查发现,条背萤生活在水草较多的池塘、湖泊和流速缓慢的河流中。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水中越冬,5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上岸化蛹。在25℃下,条背萤预蛹期平均为6.17天,蛹期平均为4.43天。成虫5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日落后的1 h内是条背萤成虫闪光求偶的最盛期。卵期平均12.5天。幼虫的猎物为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凸旋螺Gyraulus conwexiusculus等,天敌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利用光谱仪对条背萤的发光光谱进行测定发现,条背萤的萤光光谱为425~603 nm,峰值为504 nm,颜色为黄绿混合色。
    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
    徐庆刚1,2, 花保祯1*
    2004, 47(3):  379-383. 
    摘要 ( 2946 )   PDF (3052KB) ( 1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为外群,用44个随机引物对苹果、山楂、桃、杏、枣和酸枣等6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进行了RAPD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之间遗传差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桃蛀果蛾6个寄主生物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40~0.637之间,尤其是杏生物型分化最大。经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明显分成两个类群,杏生物型为一群,其余为一群。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为0.465,亚群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40~0.369。推测杏树上的“桃蛀果蛾 ”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云南桔小实蝇五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施伟, 叶辉
    2004, 47(3):  384-388. 
    摘要 ( 3069 )   PDF (287KB) ( 1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云南省瑞丽、景洪、化念、元江、河口的桔小实蝇5个地理种群共2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 基因进行了部分序列测定。序列的碱基变化中转换明显多于颠换、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5个地理种群中共有27个多态位点和23种单倍型,其中2种为共享单倍型。桔小实蝇5个地理种群的Fst值在0.0364~0.1364之间(P>0.05), Nm值在3.88~13.25之间。对其所有单倍型聚类分析发现,单倍型在系统树中的分布散乱、混杂,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分布族群。分析认为5个地理种群间已存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的程度还比较低。造成5个种群这种遗传分化的因素主要与地理隔离有关,而种群间低程度的遗传 分化估计与桔小实蝇在云南的发展历史及生态适应有关。
    保幼激素的代谢
    李胜1,2, 蒋容静2, 曹梅讯2
    2004, 47(3):  389-393. 
    摘要 ( 3470 )   PDF (338KB) ( 13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保幼激素的代谢由保幼激素酯酶、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和保幼激素二醇激酶等共同催化完成。在这些代谢酶的作用下,保幼激素代谢成保幼激素酸、保幼激素二醇、保幼激素酸二醇和保幼激素二醇磷酸。作者总结了保幼激素代谢的研究方法;按实验室和昆虫种类为线索,归纳和概括了每一种保幼激素代谢酶的研究进程;对保幼激素酯酶和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作了序列分析;最后对保幼激素的代谢研究进行了展望。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昆虫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李哲1,2, 谢宝瑜, 季荣1,2, 李典谟1*
    2004, 47(3):  394-399. 
    摘要 ( 3057 )   PDF (450KB) ( 12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了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应用于昆虫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以寄主植物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常用的同位素包括 D,13C,15N和18O,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探寻寄主间转移规律及迁移路线、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食物网构建等方面。对长期保存标本与昆虫化石的同位素分析则扩展了研究的时间范围。同位素转化时间的确定、质量平衡方程和混合模型的应用则是验证相关生态问题的重要步骤;生态、生理和生化过程对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
    世界性重要害虫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制
    褚栋1,2, 张友军1*, 丛斌2, 徐宝云1, 吴青君1
    2004, 47(3):  400-406. 
    摘要 ( 2825 )   PDF (523KB) ( 1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B型烟粉虱是近二十年来入侵世界各国并暴发成灾的一种世界性重要害虫。近年来, 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制研究表明,其成功定殖、扩散、暴发与其对入侵地区的土著烟粉虱种群和其它昆虫种群的竞争取代有关;竞争取代包括生态位竞争,生殖干涉,其危害寄主对其它昆虫的影响等方面。B型烟粉虱抗药性的形成也是这种生物成功入侵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生态环境(包括寄主植物、气候因子、越冬场所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最后本文还探讨了B型烟粉虱入侵机制研究动态及其意义。
    家蚕天蚕素cDNA原核表达及抗菌活性检测
    李金耀, 张富春, 马正海
    2004, 47(3):  407-411. 
    摘要 ( 3080 )   PDF (1383KB) ( 13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RT-PCR方法从家蚕Bombyx mori新疆品种新蚕三号组织中扩增天蚕素cDNA片段,回收并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已发表的天蚕素B的序列同源性为98%,表明所克隆的新疆家蚕天蚕素cDNA为独特的cDNA片段。将天蚕素基因与Pgex-4T-1融合表达载体中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融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结果表明经IPTG 诱导30 min后,pGEX-4T-1/天蚕素转化后的大肠杆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当诱导210 min 后,大肠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天蚕素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融合表达后,在IPTG存在的短时间内仍然对原核细胞有较强的抗菌抑杀作用。
    粉纹夜蛾类Cry1Ac受体氨肽酶N 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蒋才富,刘凯于,彭蓉,彭建新,洪华珠
    2004, 47(3):  412-416. 
    摘要 ( 2360 )   PDF (361KB) ( 1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 (Hübner)细胞系BTI-TN5B-4的氨肽酶N (aminopeptidase N, APN)基因cDNA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 通过两对引物扩增出了两种氨肽酶N基因的cDNA片段, 大小分别为188 bp 和564 bp,分别命名为AS188(GenBank登录号: CD809324)和AS564(GenBank登录号: CD809326)。对这两个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中肠的Cry1Ac 毒素受体氨肽酶N有较高的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