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冈比亚按蚊嗅觉结合蛋白候选基因cDNA的克隆、鉴定及其表达型分析
    李正西1, JingJiang ZHOU2
    2004, 47(4):  417-423. 
    摘要 ( 2626 )   PDF (531KB) ( 10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疟蚊主要依靠嗅觉发现寄主。非洲疟蚊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是一种嗜吸人血的疟疾传播媒介昆虫。该文作者基于其全基因组序列,采用RT-PCR和标准分子克隆技术获得2个嗅觉结合蛋白候选基因agLZ3788agLZ9988。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嗅觉结合蛋白的标志性结构域。进一步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了它们的空间表达型,结果发现它们不但在雌蚊触角中表达,也在其他部位(尤其是蚊虫足部)有强的表达。这一发现说明疟蚊嗅觉结合蛋白可能具有更广的功能,也为进一步重组表达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登革Ⅱ型病毒经白纹伊蚊滞育卵的传递
    郭晓霞1, 赵彤言1*, 董言德1, 蒋书楠2, 陆宝麟1
    2004, 47(4):  424-428. 
    摘要 ( 2699 )   PDF (288KB) ( 1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的方法检测感染登革Ⅱ型病毒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滞育卵孵化的F1代蚊虫感染率,从第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子代蚊虫中未分离到病毒,第二与第三生殖营养周期子代蚊虫最低感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01,P>0.0 5),感染子代的批阳性率为9.1%,最低感染率为1∶330;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登革Ⅱ型病毒的白纹伊蚊滞育卵孵化的子代成蚊能通过叮咬将登革病毒传播给敏感乳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登革病毒能在媒介滞育卵内存活并传至子代,子代蚊虫能通过叮咬敏感宿主水平传播病毒。
    cAMP和cGMP对棉铃虫神经细胞高电压激活钙通道的调节作用
    李杰1,2,杜育哲1,佟帆1,贺秉军1,刘安西1
    2004, 47(4):  429-433. 
    摘要 ( 2744 )   PDF (307KB) ( 9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全细胞膜片钳法研究了cAMP和cGMP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3龄幼虫胸腹神经节细胞高电压激活钙通道的调节作用。细胞外液中加入腺苷酸环化酶(AC)激活剂福斯克林(forskolin) 0.1 mmol/L,对于Ba2+介导的钙通道电流激活电压、峰电压、峰电流变化以及通道激活和电流达到峰值的时间无影响。电极内液中加入1 mmol/L的cGMP则明显抑制峰电流,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而对激活电压、峰电压无影响。结果提示,棉铃虫神经细胞高电压激活钙通道的活动可能不受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的影响,但被cGMP抑制。
    根虫瘟霉不同菌株对小菜蛾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原的激活作用
    刘青娥12, 徐均焕1*, 冯明光1
    2004, 47(4):  434-438. 
    摘要 ( 3112 )   PDF (360KB) ( 9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原的存在部位及免疫激活作用特点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不同菌株对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免疫激化及防御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 酚氧化酶原主要位于小菜蛾幼虫血细胞膜及血细胞裂解液中,极少存在于血浆中。在免疫激活剂昆布多糖存在下,分别测得小菜蛾幼虫血细胞碎片、血细胞裂解液和血浆的酚氧化酶活性为26.80 U,16.68 U和2.53 U。酚氧化酶原显著地受血浆和昆布多糖同时存在的激活,但两者单独存在时对酚氧化酶原的激活作用较弱。根虫瘟霉菌丝裂解液对酚氧化酶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其激活作用在有血浆存在时显著增强,其酚氧化酶活性可提高2.9~3.4倍。各菌株间对酚氧化酶原的激活作用则以ARSEF1342菌株最强,ARSEF2699和F99101菌株次之,ARSEF1100菌株最弱。被激活的酚氧化酶可粘附于根虫瘟霉菌丝上并能产生黑化反应,各菌株间酚氧化酶粘附于ARSEF1342菌株的能力最强,粘附于ARSEF2699和F99101菌株的次之,粘附于ARSEF1100菌株的最弱。但酚氧化酶粘附于昆布多糖的能力显著强于各虫霉菌株,表明各菌株在一定程度上能逃避寄主的免疫识别;各菌株激活酚氧化酶原及酚氧化酶粘附于菌株强弱,与对小菜蛾毒力呈负相关性,表明高毒力菌株具有易逃避寄主免疫识别的趋向。
    野桑蚕卵黄原蛋白的鉴定及cDNA序列分析
    董胜张, 刘朝良, 汪泰初, 朱保建
    2004, 47(4):  439-443. 
    摘要 ( 3137 )   PDF (440KB) ( 1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了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卵黄原蛋白,发现该蛋白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75 kD和42 kD。利用昆虫卵黄原蛋白进化上的保守性,根据家蚕的卵黄原蛋白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野桑蚕的总RNA进行RT-PCR扩增,对于3′和5′端进行RACE扩增,解析获得了野桑蚕卵黄原蛋白cDNA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AY 309967)。该序列含有5.754个碱基,由一个开放阅读框组成,编码1.780个氨基酸,卵黄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的同源性达到97.6%。在特定的酶切位点(RSRR)处,即第364~367个氨基酸位置,卵黄原蛋白前体被酶切为大小两个亚基,根据氨基酸推算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1.571 kD和40.794 kD,如果考虑到翻译后的修饰,这与SDS-PAGE的结果是吻合的。同源性分析表明,昆虫卵黄原蛋白一级结构分化基本上局限在同一目内,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两种鼠蚤在新羽化和吸血后不同时间三种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寻慧, 漆一鸣
    2004, 47(4):  444-448. 
    摘要 ( 2995 )   PDF (2321KB) ( 8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onherr)新羽化和吸血后24 h、48 h和72 h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分布和活性。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新羽化蚤碱性和酸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中肠、神经细胞核、精子束头部、精巢附腺、射精管、输卵管和受精囊附腺中;三磷酸腺苷酶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吸血消化后,两种蚤中肠3种酶活性均有增强;除碱性磷酸酶在消化72 h 后酶活性有所下降外,其余不同消化时间酶活性增强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种蚤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3种酶活性亦见增强。
    与拟除虫菊酯抗性相关的烟粉虱钠通道基因突变及其检测
    王利华, 吴益东
    2004, 47(4):  449-453. 
    摘要 ( 2870 )   PDF (440KB) ( 13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RT-PCR克隆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南京种群(B-生物型)的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ⅡS4-6 cDNA片段,证实了与拟除虫菊酯抗性相关的是位于第925位亮氨酸到异亮氨酸的突变(L925I),并建立了L925I突变的PASA检测技术。与SUD-S敏感品系相比,2002年采自南京棉花上的烟粉虱种群对氯氰菊酯具有77倍的抗性,用氯氰菊酯对该种群进行多次筛选后,该种群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提高到227倍。PASA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后的南京种群中100%个体都具有L925I突变(61.1%的个体为L925I突变纯合子,38.9%的个体为杂合子),而未筛选的南京种群只有75%个体具有L925I突变(35%个体为L925I突变纯合子,40%的个体为杂合子,25%的个体为野生型)。该结果表明了烟粉虱钠离子通道L925I突变与对拟除虫菊酯抗性密切相关。还讨论了烟粉虱对拟除虫菊酯抗性的代谢机理。
    转Bt基因水稻表达的毒蛋白Cry1Ab在害虫及其捕食者体内的积累动态
    姜永厚1,2,3, 傅强3, 程家安1*, 祝增荣1, 蒋明星1, 叶恭银1, 张志涛3
    2004, 47(4):  454-460. 
    摘要 ( 2879 )   PDF (456KB)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对转基因水稻KMD1中的Cry1Ab毒蛋白经食物链在几种主要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体内的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水稻孕穗期还是成熟期,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连续取食KMD1或取食KMD1.36 h后移至对照品种秀水11上取食不同时间后,幼虫体内的Cry1Ab含量均随取食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稻眼蝶 Mycalesis gotama幼虫连续取食KMD1或在KMD1上取食两天后移至秀水11上继续取食不同时间,体内的Cry1Ab含量也都随取食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下降速度较二化螟更快。取食KMD1的二化螟和稻眼蝶幼虫的粪便中均检测到较高浓度的Cry1Ab,对照组中均无Cry1Ab。取食KMD1的二化螟幼虫血淋巴中检测到Cry1Ab,含量为3.5 ng/g。取食KMD1的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稻蚜Sitobion avenae以及饲喂取食过KMD1的二化螟或稻眼蝶幼虫的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体内都含有一定浓度的Cry1Ab,其中,拟水狼蛛体内的CrylAb含量以饲喂取食KMD1稻眼蝶幼虫的含量最高,约为饲喂取食KMD1二化螟幼虫的60倍。这些结果表明Cry1Ab可以沿水稻害虫天敌食物链传递。
    Bt杀虫蛋白对不同品系棉铃虫和中红侧沟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小侠1, 张青文1*, 蔡青年1, 李建成2, 董杰1
    2004, 47(4):  461-466. 
    摘要 ( 2681 )   PDF (393KB) ( 1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室内敏感品系和田间品系为寄主,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Bt杀虫蛋白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寄主一直取食,或者在被寄生前12小时开始取食含Bt杀虫蛋白浓度为0,0.5,1.0, 2.0,4.0,8.0 μg/g的饲料时,与对照相比,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幼虫历期延长,茧重和成虫体重降低,成虫寿命缩短,但对茧期没有明显影响。Bt杀虫蛋白能有效抑制两个棉铃虫品系幼虫的生长,显著降低棉铃虫蛹重;当Bt蛋白浓度为4.0 μg/g时,显著降低棉铃虫化蛹率。用转双基因抗虫棉SGK321(表达Cry1A+CpTI蛋白)饲喂两个棉铃虫品系初孵幼虫,室内品系的第2、3、4和5天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8.5%、87.8%、96.6%和 95.8%,显著高于田间品系(30.9%、59.6%、80.9%及86.1%)。本研究表明,不论是田间品系还是室内品系,棉铃虫取食含Bt杀虫蛋白的饲料后,对中红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都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
    白背飞虱的再迁飞能力
    汪远昆, 翟保平
    2004, 47(4):  467-473. 
    摘要 ( 3283 )   PDF (382KB) ( 1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白背飞虱经过一次远迁降落、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的再迁飞能力。根据吊飞试验的持续飞行时间可将白背飞虱种群划分为居留型(<30 min)、迁飞型(≥30 min)、远迁型(>420 min)和再迁飞型(第二次吊飞持续飞行时间 ≥30 min)。在所测的558头白背飞虱中,再迁飞型的比率为5.7%;而在112头迁飞型个体中,再迁飞的比率为28.6%。取食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白背飞虱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有显著影响。取食感虫水稻的白背飞虱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较强,再迁飞的比率也较高 (>5%)。吊飞前后取食常规稻与耐虫品种组合的飞虱的再迁飞时间则较短,再迁飞比率也较低;但吊飞前后均以耐虫品种饲喂的个体,反而也表现出较高的再迁飞比率和中等水平的再迁飞时间。而且,第一次飞行360 min以上的个体具有较强的再迁飞潜力。交配只对6日龄雌虫和2日龄雄虫的飞行能力有显著影响。
    亚麻荠对小菜蛾幼虫取食和成虫行为反应的影响
    邓曙东, 桂玲, 张青文, 徐环李, 蔡青年
    2004, 47(4):  474-478. 
    摘要 ( 2583 )   PDF (329KB) ( 10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亚麻荠是一种很少有害虫危害的油料作物。用室内生测和Y 型嗅觉仪研究了亚麻荠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取食和成虫行 为反应的影响。以甘蓝作对照,用亚麻荠叶片喂养的小菜蛾初孵幼虫3天后校正死亡率为79 .2%,显示了较强的致死作用;喂养小菜蛾3龄幼虫至化蛹,其存活率、化蛹率、蛹重及成 虫寿命都显著降低,表明亚麻荠对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在幼虫的取食选择实 验中,有甘蓝叶供选择时,小菜蛾幼虫不取食亚麻荠;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小菜蛾幼虫也 取 食亚麻荠叶片,但取食量很小,与取食甘蓝叶的量相比,差异极显著。行为反应测试表明, 小菜蛾成虫对甘蓝和亚麻荠植株的挥发物都有明显的趋性反应,与对照(净化空气)相比, 差异极显著,而在甘蓝和亚麻荠之间无选择性。说明小菜蛾成虫对亚麻荠植株的挥发物具有 较强的定向反应。
    褐飞虱求偶鸣声中有效声段及其特征
    姚青, 赖凤香, 傅强, 张志涛
    2004, 47(4):  479-484. 
    摘要 ( 2765 )   PDF (336KB) ( 10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雌、雄虫播放求偶鸣声信号的不同声段及其组合,结果表明在它们求偶识别过程中,由多个规则连续的声脉冲所组成的声段是有效的。播放不同声脉冲重复频率和主振频率组合的模拟信号,表明褐飞虱雌、雄虫求偶信号的声脉冲重复频率是它们识别异性的敏感声学特征参数,其敏感范围较窄,分别为70~90 Hz和22 Hz左右;而对主振频率的敏感范围较宽,分别为200 ~1 700 Hz和100~300 Hz。
    连小卷蛾属系统分类研究(鳞翅目:卷蛾科:新小卷蛾亚科)
    张爱环,李后魂
    2004, 47(4):  485-489. 
    摘要 ( 2809 )   PDF (2933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连小卷蛾属Nuntiella Kuznetsov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记述三个种研究,其中有两个新种:阔端连小卷蛾Nuntiella laticuculla sp. Nov.和狭翅连小卷蛾Nuntiella angustiptera sp. Nov.。首次描述了连小卷蛾属的雌性外生殖器特征。文中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及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东洋界肘角广口蝇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双翅目:广口蝇科)
    汪兴鉴,陈小琳
    2004, 47(4):  490-498. 
    摘要 ( 2590 )   PDF (1704KB) ( 1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检视和研究了东洋界肘角广口蝇属Loxoneura Macquart(双翅目:广口蝇科)的全部种类,确认目前该属共知12种。详细记述了其中的一新种:西藏肘角广口蝇L.tibetana sp. Nov.。记载了下列5种的地理分布新记录: 大斑肘角广口蝇L. fascialis Kertesz、三带肘角广口蝇L. livida Hendel和花翅肘角广口蝇L. pictipennis (Walker) 为中国新记录种;艳丽肘角广口蝇L. decora (Fabr icius) 为马来西亚和婆罗洲的新记录种;台湾肘角广口蝇L. formosae Kertesz为印度新记录种。讨论了肘角广口蝇属的属征,并提供全部已知种类(除老挝肘角广口蝇 L. vitalisiana Frey外)的鉴别特征、分种检索表及其有关特征图。
    蚜虫寄主专化型及其成因
    刘向东, 张孝羲, 翟保平
    2004, 47(4):  499-506. 
    摘要 ( 2983 )   PDF (586KB) ( 1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了蚜虫寄主专化型产生的可能原因。蚜虫寄主专化型的形成在生态学水平上主要与蚜虫对寄主的选择识别能力、天敌作用、其他共生(共存)生物作用、抗药性等有关;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主要表现在蚜虫体内酶系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有性繁殖中同型交配行为及种群的遗传分化上。但是对某种寄主专化型蚜虫而言,其具体的成因尚不明确。
    外源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植物抗虫作用及其机理
    桂连友1,2,刘树生1,陈宗懋2*
    2004, 47(4):  507-514. 
    摘要 ( 5332 )   PDF (514KB) ( 1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了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 nate, MJA)的分子结构和应用其诱导的植物抗虫作用及其机制。植物受外源茉莉酸或茉莉酸甲酯刺激后,一条反应途径是由硬脂酸途径激活防御基因,另一条途径是直接激活防御基因。防御基因激活后导致代谢途径重新配置,并可能诱导植物产生下列4种效应:(1)直接防御,即植物产生对害虫有毒的物质、抗营养和抗消化的酶类,或具驱避性和妨碍行为作用的化合物;(2)间接防御,即产生吸引天敌的挥发物;(3)不防御,即无防御反应;(4)负防御,即产生吸引害虫的挥发物。
    寄生蜂抗药性研究进展
    吴刚1, 江树人2
    2004, 47(4):  515-521. 
    摘要 ( 2812 )   PDF (525KB) ( 1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结构之间由于长期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相互关系。选择压力将对害虫和寄生蜂的抗药性演化产生影响,但由于寄生蜂具有与植食性昆虫不同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选择压力对害虫和寄生蜂抗药性演化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体外杀虫剂对寄生蜂的直接汰选因素外,进入寄主昆虫体内的杀虫剂成分、寄主昆虫取食不同植物的特有成分以及气候因子等均会对寄生蜂的抗药性演化产生影响。
    德国小蠊泛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于航, 金丰良, 许小霞, 杨杏, 古德祥, 张文庆
    2004, 47(4):  522-525. 
    摘要 ( 2538 )   PDF (261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德国小蠊Blattellager manica细胞中克隆了泛素基因的编码区,GenBank登录号为AY501003。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区的长度为228 bp,编码的多肽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8.47 Kd ,其等电点为5.73。同源性比较发现,德国小蠊泛素基因与其他真核生物泛素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94%以上的相似性。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相关的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程罗根1, 陈之浩2, 张晓飞1, 李忠英2
    2004, 47(4):  526-529. 
    摘要 ( 2583 )   PDF (525KB) ( 1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RDA )方法,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敏感品系作为对照组,溴氰菊酯抗性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作为测试组,通过三轮消减杂交得到大小为 150~300 bp的差异扩增带,经亚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等数据库同源比较,发现差异片段与已知抗性相关基因无同源性;以随机选取的差异片段作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在测试组扩增子和三轮差异产物中都获得了阳性结果,而在对照组扩增子中的结果是阴性的。这些结果表明测序片段可能是与抗性相关的新基因序列或调控序列。
    微孢子虫和狄斯瓦螨分别侵染后的意蜂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变化
    周婷, 姚军, 王强, 王风忠
    2004, 47(4):  530-533. 
    摘要 ( 3577 )   PDF (337KB) ( 11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微孢子虫Nosema apis和狄斯瓦螨微孢子虫Nosema apis和狄斯瓦螨 Varroa destructor (Acari: Varroidae)均为危害意蜂Apis mellifera的重要寄生虫,该文对其危害后意蜂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了意蜂受侵染后血淋巴的蛋白质总量,并用高压超薄层等电点聚焦法进行血淋巴蛋白质分类。结果显示,病蜂血淋巴蛋白质总量,在人工感染微孢子虫后1~10天呈微孢子虫Nosema apis和狄斯瓦螨 Varroa destructor (Acari: Varroidae)均为危害意蜂Apis mellifera的重要寄生虫,该文对其危害后意蜂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了意蜂受侵染后血淋巴的蛋白质总量,并用高压超薄层等电点聚焦法进行血淋巴蛋白质分类。结果显示,病蜂血淋巴蛋白质总量,在人工感染微孢子虫后1~10天呈上升趋势,然后逐渐下降,感染后12~27天保持在感染前意蜂血淋巴总蛋白质含量水平以下。螨侵染后意蜂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意蜂相比差异极显著。高压超薄层等电点聚焦分析表明:狄斯瓦螨自然侵染意蜂后,意蜂血淋巴蛋白质组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发生了明显改变。这些结果提示,意蜂对于微孢子虫或狄斯瓦螨的侵染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反应。
    中华硬蜱叮咬不同免疫力新西兰兔后中肠上皮组织的形态动态变化
    刘志刚1, 叶炳辉2, 朱清仙3
    2004, 47(4):  534-537. 
    摘要 ( 2799 )   PDF (1736KB) ( 10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新西兰兔后不同时间(叮咬后24 h、48 h、72 h以及第 5天、第8天)中肠上皮组织的形态学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中华硬蜱叮咬前中肠上皮主要由替代细胞和少量体积较大的消化细胞构成;替代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呈圆形、胞质染色浅 。中华硬蜱叮咬初次感染宿主后,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微绒毛较密集,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各单位膜结构清晰,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素颗粒;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中华硬蜱叮咬再次感染宿主后,中肠可发生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变化,中肠基膜出现变薄、松散和断裂现象,消化细胞破裂、空泡化,消化细胞数量减少;消化细胞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不整,线粒体肿大,体嵴减少、变短甚至髓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脂粒及高铁血红素颗粒减少,细胞膜吞饮、吞噬现象减弱,消化细胞内结构紊乱和破坏。该研究结果提示初次叮咬导致了宿主的免疫抗性,再次叮咬后蜱中肠是宿主免疫力的主要作用部位。
    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周洪旭1,2, 郭建英1,3, 万方浩1*
    2004, 47(4):  538-542. 
    摘要 ( 3679 )   PDF (278KB) ( 9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002年在河北省南皮县对转Cry1Ac+CpTI基因棉(SGK321)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SGK321棉田及其亲本对照棉(石远321)棉田的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但数量差异较大。但在5月23日至9月16日的24次调查中,SGK321棉田的5 种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绿盲蝽、棉粉虱、小绿叶蝉的总数量分别较其亲本石远321棉田降低89.5%、64.5%、21.8%、15.6%和33.7%。SGK321棉田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的种群总数量分别比石远321棉田增高34.0%和9.1%,但异色瓢虫、小花蝽、异须盲蝽、蚜茧蜂和蜘蛛类的种群数量分别降低28.6%、6.5%、43.1%、44.7%和14.0%。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的监测表明,棉蚜、小绿叶蝉和棉粉虱的发生高峰期分别为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在三者的高峰期内,SGK321棉田的种群数量基本上低于对照田。龟纹瓢虫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上旬到8月上、中旬,且SGK321棉田的种群数量高于对照田。研究表明, SGK321在对棉铃虫具有很好抗性的同时,对棉蚜、棉粉虱、绿盲蝽、小绿叶蝉等非靶标害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GK321棉田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的种群数量增加,其他主要天敌的数量则有所降低,表明SGK321对某些天敌种类的种群动态存在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