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实验研究
孙毅,许荣满,葛学峰,陆宝麟,刘增加
2003, 46(6): 667-673.
摘要
(
3213
)
PDF
(455KB) (
13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刺叮人工感染21天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莱姆病螺旋体
Borrelia garinii
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然而,它们在饱血、消化、蜕皮和再次吸血过程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只有中华硬蜱可以保持活的莱姆病螺旋体直至蜕化为下一发育阶段,蜕化后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对敏感KM鼠有感染能力。而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这两种血蜱不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因此,这两种血蜱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中华硬蜱于幼蜱到若蜱以及若蜱到成蜱两个阶段均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提示了中华硬蜱作为南方莱姆病的潜在媒介是可能的。
Select
家蚕感染蛹虫草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张军,宋敦伦,陈建新
2003, 46(6): 674-678.
摘要
(
3253
)
PDF
(264KB) (
13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蛹虫草分生孢子侵染5龄家蚕
Bombyx mori
后,家蚕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蛋白质和甘油酯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甘油酯含量下降最为明显。海藻糖酶活性在侵染初期也明显降低。接种后家蚕体内的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有较大变化,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升最为明显,在4日内由441.841 U/mL升至601.255 U/mL。
Select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刘勇,陈巨莲,倪汉祥
2003, 46(6): 679-683.
摘要
(
3238
)
PDF
(291KB) (
1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活体蚜虫测定法,利用EAG技术比较分析了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和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有翅及无翅成蚜对小麦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组分的嗅觉反应,揭示了两种麦蚜的嗅觉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醛、反-2-己烯醇、-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禾谷缢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3-己烯乙酸酯、-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并得到了剂量反应曲线。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6-甲基-5-庚烯-2-酮、反-2-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差异显著;禾谷缢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反-2-己烯醇、辛醛、里那醇、水杨酸甲酯和反-3-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差异显著,其原因与禾谷缢管蚜迁移及转主为害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Select
单宁酸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陈凤菊,高希武,雷明庆,郑炳宗
2003, 46(6): 684-690.
摘要
(
3281
)
PDF
(426KB) (
1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单宁酸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棉铃虫发育期的进程而变化,在卵期最低,5龄、6龄幼虫和成虫期最高。用含0.005%单宁酸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后,5龄和6龄幼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对照的59%和67%。单宁酸低剂量、短时间处理棉铃虫幼虫,可诱导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增加,高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处理没有诱导增加作用,甚至还有抑制作用。单宁酸连续处理4代,对棉铃虫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有抑制作用,对脂肪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或有抑制作用。单宁酸处理的第4代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没有明显改变。
Select
抗胆碱酯酶剂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毒力的影响及对乙酰胆碱酯酶的诱导作用
刘波,高希武,郑炳宗
2003, 46(6): 691-696.
摘要
(
2816
)
PDF
(368KB) (
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辛硫磷、马拉硫磷和灭多威3种抗胆碱酯酶剂亚致死剂量(LD10)预处理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3龄幼虫24 h后,对辛硫磷、马拉硫磷、灭多威、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5种杀虫药剂的毒力影响有明显差异。酶动力学研究表明:在48 h内,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4 h仅为对照组的0.56倍;马拉硫磷、灭多威则可以诱导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增加,诱导最大值时间分别为3 h和12 h。通过对米氏常数(K
m
)值分析表明,辛硫磷诱导48 h内对乙酰胆碱酯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影响不大,马拉硫磷、灭多威诱导48 h内乙酰胆碱酯酶对底物亲和力有所下降,其中灭多威诱导组最为明显。3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24 h后,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表明5%蔗糖梯度层乙酰胆碱酯酶分布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20%蔗糖梯度层却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亚致死剂量处理可能引起乙酰胆碱酯酶分子型及不同分子型分布比例的变化。
Select
转基因抗虫水稻MSA和MSB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影响
傅 强,王 锋,李冬虎,姚 青,赖凤香,张志涛
2003, 46(6): 697-704.
摘要
(
3554
)
PDF
(442KB) (
1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了转
SCK+cry1Ac
双基因抗虫水稻MSA和MSB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cifera
生物学及田间发生动态的影响。与亲本明恢86相比,MSA对两种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初羽化成虫鲜重、羽化率、短翅率、成虫产卵量、卵受精率、单雌子代数及发育进度等生物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而MSB虽然对多数指标影响不明显,但可以引起白背飞虱初羽化雌虫鲜重与短翅率显著下降,还引起褐飞虱初羽化雄虫鲜重明显减轻。在近距离(株间距约 8 cm)寄主选择实验中,褐飞虱对MSA和MSB无明显选择性,而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两种转基因水稻。田间小区实验表明MSB上的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密度一般低于亲本明恢86,但差异不显著,提示转基因水稻MSB引发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灾变的风险较小。
Select
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 影响
孙长贵, 张青文,徐静,王因霞,刘俊丽
2003, 46(6): 705-712.
摘要
(
3141
)
PDF
(469KB) (
10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2年4~10月,在北京西北旺中国农科院实验园区系统研究了单价转基因棉GK321(
CryIAc
)和双价转基因棉SGK321
CryIAc+CpTI
)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设三种处理:单价转基因棉田(单价棉田)、双价转基因棉田(双价棉田)和常规对照棉(石远321)田(常规棉田)。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系统调查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单、双价棉田棉铃虫的发生数量都显著低于常规棉田;双价棉抗虫性在棉铃虫第2代发生期和单价棉无差异,但第3代发生期双价棉田内棉铃虫幼虫百株累计量比单价棉田减少了36.6%,抗虫性明显优于单价转基因棉。两种转基因棉田内非靶标害虫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对照棉田的发生量,每种非靶标害虫在双价棉田和单价棉田发生数量多少因种类而异。双价棉田和单价棉田相比,棉蚜、棉叶蝉和棉粉虱的累计发生数量分别减少了33.0%、50.6%和22.7%,前两种差异极显著,后一种差异不显著;棉蓟马和绿盲蝽分别增加了208.9%和18.4%,前者差异显著,后者差异不显著。大多数天敌(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在转基因棉田内发生数量显著低于常规棉田的发生数量。双价棉田内的龟纹瓢虫、棉蚜茧蜂和卵形异绒螨比单价棉田分别减少30.4%、42.8%和46.8%,差异均显著;草蛉卵和蜘蛛比单价棉田分别减少20.0%和27.4%,但差异不显著;双价棉田内的中华草蛉和小花蝽分别比单价棉田增加了27.0%和8.9%,前者差异显著,后者差异不显著。所以,单、双价转基因棉相比,对不同天敌的影响差异较大。
Select
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东亚飞蝗灾害——以河北省南大港为例
季荣,张霞,谢宝瑜,李哲,刘团结,刘闯,李典谟
2003, 46(6): 713-719.
摘要
(
3609
)
PDF
(1219KB) (
1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东亚飞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本文选择国家一类蝗区河北省南大港农场水库为实验区,以2002年东亚飞蝗(夏蝗)大发生为背景,测定了不同受害程度芦苇的光谱曲线,并用MODIS遥感数据分析蝗灾危害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健康芦苇(未受害)呈现出典型植被光谱的“峰和谷”特征;而受害芦苇,其红光区处反射率增加,且受害程度越重,增加愈显著,近红外区的反射率则显著降低,且受害程度越重,反射率愈低。比较多时相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受灾前后的变化,NDVI值增加表明未受蝗虫危害,而其下降则表明是受灾区域,结合地面数据,找出了不同危害程度的NDVI临界值;其次根据像元累计法,确定了不同受灾程度的面积。结果显示,NDVI小于0.2156和0.2389分别为严重受灾区和中等受灾区,其发生面积依次为168.74 hm
2
和337.48 hm
2
,判对率分别为72.97%和68.35%。MODIS遥感监测蝗灾发生面积(中等受灾及严重受灾)占实际发生面积的82.76%。研究结果为实时、快速、大面积监测蝗虫种群动态奠定了基础,并为合理 、经济地防治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Select
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兴平,王国红,刘向辉,韩瑞东,戈峰
2003, 46(6): 720-726.
摘要
(
3460
)
PDF
(415KB)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其发育历期缩短,死亡率降低,幼虫及蛹(雌、雄)重增加,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提高;且其幼虫的代谢量(取食量与排泄量)更大,对食物的利用与消耗的各项指标均高。取食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同一种松树(马尾松或湿地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以取食纯林松针的幼虫生长发育更快,死亡率更低,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更高,对食物的利用、转化和消耗率更强。混交林中的松针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
Select
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的定量研究
贺一原, 文斗斗, 胡良雄, 王洪全
2003, 46(6): 727-731.
摘要
(
2969
)
PDF
(277KB) (
10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荧光物质稀土元素铕示踪法对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所施荧光物质的三种浓度20 mg/L、50 mg/L和100 mg/L 均为有效浓度,对水稻生长无可见的影响,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四个生育期水稻、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荧光物含量均随所施荧光物质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褐飞虱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取食量依次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褐飞虱生物量在24 h内摄食水稻17.5910 g, 17.4510 g, 13.8290 g和8.7070 g。拟水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量为乳熟期>孕穗期>抽穗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拟水狼蛛生物量24 h捕食褐飞虱3.6380 g, 3.0830 g, 3.0770和2.8000 g。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换算为每头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在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为11头、11头、13头和10头。
Select
粘虫成虫在气流场中飞行行为的观察研究
尹姣,封洪强,程登发,曹雅忠
2003, 46(6): 732-738.
摘要
(
3291
)
PDF
(968KB) (
10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改进悬吊测飞技术、室内风洞和野外雷达相结合的观测方法,研究了粘虫在气流场中的飞行行为特征及其与气流的关系。直筒风洞自由飞行观测的结果表明,粘虫蛾对气流有明显行为反应,表现为头部迎风起飞和迎风飞行的特性;在3.0~5.5 m/s风速下,有92%~94% 的个体可一次逆风飞行通过2 m长的风洞;当风速≥6.0 m/s时,有71.9%的蛾子沿螺旋状的飞行轨迹逆风通过风洞。环形风洞悬吊飞行测试的结果表明,粘虫可逆风飞行的最大风速为7.2 m/s;在风速≤4 m/s条件下,90%以上个体头部迎风飞行或头部朝向与风向成一定的夹角,侧逆风飞行。 雷达观测发现粘虫在空中迁飞过程中具有成层现象,并有较强的秋季回迁定向行为,其头部总是朝向西南;迁飞的最终位移与风向及风速大小有关,迁飞位移速度是飞行速度与风速的矢量和。
Select
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的驱避作用
周强,徐涛,张古忍,古德祥,张文庆
2003, 46(6): 739-744.
摘要
(
3259
)
PDF
(328KB) (
1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稻叶片在遭受害虫的危害时,释放一些特异性的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信息物质在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相互关系中有重要作用。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虫害诱导的11种水稻挥发物(浓度为2 Μl 化合物溶解在100 Μl丙酮溶液中)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E)-2-己烯醛、(E)-2-己烯-1-醇、-2-庚醇和水杨酸甲酯等4种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而(Z)-3-己烯-1-醇、-2-庚酮、柠檬烯、罗勒烯、芳樟醇、-β-子丁香烯和橙花叔醇等7种物质对褐飞虱成虫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浓度梯度的实验表明,浓度(不同体积的待测化合物用100 Μl丙酮稀释)较低的(E)-2-己烯醛(0.5 Μl、1 Μl)和芳樟醇(05 Μl、1 Μl、5 Μl)对褐飞虱成虫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而较高浓度的(E)-2-己烯醛(5 Μl、10 Μl)和芳樟醇(10 Μl)对褐飞虱成虫均有明显的驱避作用。
Select
烟粉虱B生物型若虫、皮蜕及成虫提取物对双斑蚜小蜂行为的影响
Nasser S. MANDOUR,任顺祥,邱宝利,Sahar FAZAL
2003, 46(6): 745-748.
摘要
(
2711
)
PDF
(219KB) (
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烟粉虱B生物型的若虫、皮蜕及其成虫的提取物作为一种利它素信息源,在室内对其在双斑蚜小蜂寻找寄主取食、寄生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生物测定。烟粉虱的若虫、皮蜕及其成虫分别用正己烷、乙醇和无菌水进行粗提。研究结果发现,双斑蚜小蜂在处理区寻找寄主停留的时间高于对照区。在处理区,双斑蚜小蜂行动活泼,对利它素源表现出高的正趋向性和选择性。对于同一利它素源、同一提取介质的两种不同浓度,双斑蚜小蜂在若虫水提取物的高浓度区停留的时间(111.23s)最长,与在低浓度区的停留时间差异显著;而在烟粉虱皮蜕及其成虫的水、正己烷和乙醇提取物处理区,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蚜小蜂停留的时间影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利它素可以增加蚜小蜂寻找寄主的效率,有利于蚜小蜂寻找到适宜的寄主。
Select
半闭弯尾姬蜂寄主搜索中的学习行为
李欣,刘树生
2003, 46(6): 749-754.
摘要
(
2730
)
PDF
(365KB) (
1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半闭弯尾姬蜂寄主搜索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成虫期之前的饲养寄主所取食的寄主植物对成蜂行为没有影响,而雌蜂早期的短暂经历可对其随后的行为反应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对已经历的植物气味表现出显著的嗜好,但这种通过学习所表现出的嗜好又可因新的经历而改变。雌成蜂不仅能对其所经历的虫伤寄主植物释放的信息化合物进行学习,而且对其所经历的寄主幼虫的信息化合物也能进行学习。
Select
中国似动蜉属及一新种记述 (蜉蝣目:扁蜉科)
周长发,郑乐怡
2003, 46(6): 755-760.
摘要
(
4030
)
PDF
(293KB) (
1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似动蜉属
Cinygmina
是我国常见扁蜉科类群,分布广泛。本文对该属我国已知4种(湖南似动蜉
C. hunanensis
,斜纹似动蜉
C. obliquistrita
,红斑似动蜉
C. rubromaculata
,宜兴似动蜉
C. yixingensis
)和一新种(叉似动蜉
Cinygmina furcata
sp. Nov.)的鉴别特征作了对比和图示,并确认海南似动蜉
C. hainanensis
是红斑似动蜉
C. rubromaculata
的同物异名(新异名)。
Select
运用RAPD技术对棺头蟋属昆虫亲缘关系的研究
李恺,郑哲民,陈立侨
2003, 46(6): 761-765.
摘要
(
2714
)
PDF
(358KB) (
9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RAPD技术研究了棺头蟋属
Loxoblemmus
9个种的亲缘关系。研究中每种使用了3个标本,试验所用的54种随机引物中,有9种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多态性片断,多态性片断共计193条。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个体间及种间扩增片断共享度和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每个种均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所呈现的属内种间关系与传统分类研究基本一致。
Select
昆虫病毒增效剂研究进展
郭慧芳,方继朝,韩召军
2003, 46(6): 766-772.
摘要
(
3007
)
PDF
(481KB) (
1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概述了昆虫病毒增效剂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述及生物增效剂病毒增强素及化学增效剂荧光增白剂的增效活性特点和增效机理,以及病毒增强素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进展。在颗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昆虫痘病毒中均发现了病毒增强素,它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已克隆多个病毒增效基因,并构建了含增效基因的重组病毒和转基因作物。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对病毒具有增效作用。已明确病毒增强素和荧光增白剂增效作用与昆虫围食膜的破坏有关,其他增效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还就增效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Select
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礼生,张青文,蔡青年,徐静,周明
2003, 46(6): 773-782.
摘要
(
4109
)
PDF
(741KB) (
1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简要叙述了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涉及的昆虫类群、核型分析结果、研究方法和手段、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异、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等。我国学者对昆虫染色体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迄今已对蜉蝣目、蜚蠊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蚤目和膜翅目等10目481种昆虫的核型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蝗虫、蝽类、蚜虫、蚕类、果蝇、摇蚊及实蝇等。在染色体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蚕类和果蝇等有丝分裂;蜚蠊类、蝗类、蝽类和蚕类的减数分裂及性别决定机制;部分昆虫的联会复合体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蝇和蚊类昆虫的唾腺染色体;果蝇的B染色体;蚕类和蚊类昆虫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异;蚕蛾类的数量变异。研究结果多应用于昆虫系统分类和进化的探讨,揭示昆虫遗传与变异规律。通过与国外研究成果对比,提出昆虫染色体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未来昆虫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Select
中国麦红吸浆虫(双翅目:瘿蚊科)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
贺春贵,袁锋,张雅林
2003, 46(6): 783-787.
摘要
(
2699
)
PDF
(241KB) (
1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RAPD方法测定分析了我国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 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5种引物在10个种群中共产生了326个RAPD标记,各地理种群之间没有产生各自的特征标记;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程度与其地理间距呈反比;种群内的遗传相似程度比种群间的高;利用UPGMA法可将其聚为冬麦区和春麦区两大类群。
Select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的抗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
赵卫东,王开运,姜兴印,仪美芹
2003, 46(6): 788-792.
摘要
(
3748
)
PDF
(315KB) (
1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对二斑叶螨
Tetranychuc urticae
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性种群。选育至12代,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到6.72倍,对哒螨灵抗性增长到12.1倍,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9.9倍。酶抑制剂和离体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抗性种群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二斑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的活性增强有关;而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增强可能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Select
棉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主要解毒酶活性比较
潘文亮,党志红,高占林
2003, 46(6): 793-796.
摘要
(
2873
)
PDF
(226KB) (
12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生物测定和生物化学方法比较了棉蚜
Aphis gossypii
对吡虫啉抗性(约为7倍)和敏感品系几种主要解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对两个品系均无明显增效作用。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均明显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的K
m
值也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说明抗性品系羧酸酯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上述结果证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增强在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Select
异丙威·阿维菌素和丙溴磷·阿维菌素两种增效混配制剂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曾益良,王文兰,康乐,王大生,王成菊,程尚武,王宝瑛,王同顺,齐家炎,秦小薇
2003, 46(6): 797-800.
摘要
(
3047
)
PDF
(245KB) (
10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4%异丙威·阿维菌素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剂药后3天、7天和10天校正防治效果优于异丙威和阿维菌素乳油两个单剂。该混剂用量为50 g/667 m
2
,药后3天、7天和10天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2.38%、87.49%和88.90%;用量为37.5 g/667 m
2
,防效分别为78.21%、83.97%和85.24%。35%丙溴磷·阿维菌素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甜菜夜蛾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佳。该混剂用量为50 g/667 m
2
,药后3天、7天和10天其校正防效分别为86.15%、91.37%和91.32%;用量为37.5 g/667 m
2
,防效分别为80.73%、87.40%和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