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4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12-29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嗅觉受体基因的克隆及组织特异性表达
    王桂荣,吴孔明,苏宏华,郭予元
    2005, 48(6):  823-828. 
    摘要 ( 2836 )   PDF (1126KB) ( 14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嗅觉受体是一个高度变异的蛋白家族,但是其中一类嗅觉受体很特殊,它们在不同昆虫体内高度保守。该文作者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体内克隆得到了这类受体基因,命名为ORHarmORHarm编码47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中有7个跨膜区,是典型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ORHarm与已经报道的昆虫同类嗅觉受体的同源性在60%以上,与近缘种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嗅觉受体的同源性高达99.4%。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ORHarm主要在棉铃虫成虫触角中表达,在喙中也有表达,但表达量较低,在成虫其他的部位不表达;在棉铃虫发育的各个时期,如卵、幼虫、蛹和成虫体内,也都有表达。ORHarm不仅在感受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参与液态化学刺激的识别过程。
    不等单蚤和缓慢细蚤吸血前后脂肪和非特异性酯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寻慧,漆一鸣
    2005, 48(6):  829-832. 
    摘要 ( 3092 )   PDF (2296KB) ( 12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组织化学和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önherr) 在新羽化和吸血后发育过程中脂肪和非特异性酯酶的分布及活性。结果显示,两种新羽化蚤脂肪主要存在脂肪体中,非特异性酯酶则主要存在于唾液腺和神经链中。不等单蚤吸血后中肠脂滴增加,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增强,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减少,但不同消化时间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缓慢细蚤吸血后中肠未见或偶见少量脂滴,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也有增强,但酶活性低于相同消化时间的不等单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脂滴增多,非特异性酯酶活性逐渐增强,且不等单蚤酶活性强于缓慢细蚤的。
    屋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p1的体内定位
    刘志刚,李盟,包莹, 付仁龙,苏东明
    2005, 48(6):  833-836. 
    摘要 ( 3398 )   PDF (2910KB) ( 1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过敏性疾病主要过敏原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Ⅰ类变应原(Der p1)进行了抗原定位研究。选用经表达和纯化的Der p1抗原蛋白,按常规方法免疫小鼠,分离血清获抗重组Der p1的抗体(Ⅰ抗),用抗鼠IgG荧光抗体为Ⅱ抗,屋尘螨经石蜡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对其特异性变应原的定位进行观察。HE染色显示屋尘螨消化系统占据大部分体腔。组织免疫荧光发现屋尘螨Ⅰ类变应原主要定位于螨的中肠组织及肠内容物,而螨的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脏器以及几丁质甲壳均呈阴性反应。据此认为屋尘螨Ⅰ类变应原存在于螨的肠内容物和中肠组织中。 
     
    角蜡蚧和日本龟蜡蚧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分析
    谢映平,薛皎亮
    2005, 48(6):  837-848. 
    摘要 ( 3772 )   PDF (7811KB) ( 1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扫描电镜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角蜡Ceroplastes ceriferus (Fabricius) 和日本龟蜡蚧C. japonicus Green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这2种蜡蚧分泌蜡质和形成蜡壳的过程基本相似。在1、2龄期分泌的蜡质为“干蜡”,蜡壳为星芒状,虫体周缘的蜡芒均为2大节,与其2个龄期发育相对应,每一个大节又分为若干小节。同时,虫体背面中央蜡质堆积成帽状,也分为均匀的多层。由此说明泌蜡过程具有节律性。虫体周缘与蜡芒对应的突起区上分布着密集的刻点状腺孔,每一个腺孔分泌1根蜡丝,这在以往玻片标本中是观察不到的。雌性第3龄幼虫和成虫期,虫体分泌“湿蜡”,形成龟背状蜡壳,泌蜡腺孔主要为三格腺和四格腺。在肛突区发现了密集的泌蜡腺孔,排列为纵条纹状。从角蜡蚧蜡泌物甲酯化处理样品中检测到14个组分,从直接测试 (未经甲酯化处理) 样品中检测到14个组分;而从日本龟蜡蚧则分别检测到10个组分和25个组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级的长链饱和与不饱和的烃、脂肪酸、脂肪醇、酯类、醛类以及杂环、多环或大环状化合物。对它们可能的生物生态学功能进行了讨论。 
    从大豆中纯化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抑制因子HCB-SoyI
    张新昌, 刘杨, 王金星, 赵小凡
    2005, 48(6):  849-853. 
    摘要 ( 2909 )   PDF (405KB) ( 12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Helicoverpa armigera cathepsin B,HCB)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降解卵黄蛋白为氨基酸,供给胚胎发育必需的养料,是棉铃虫胚胎正常发育的重要因素。许多植物种子中存在蛋白酶抑制因子,如大豆和向日葵种子。用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为酶源,通过硫酸铵沉淀、排阻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从大豆中分离纯化到了一种对HCB有抑制活性的蛋白酶抑制因子,命名为HCB-SoyI。用牛血清白蛋白为底物进一步证明该抑制因子对HCB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因子的纯化为进一步克隆其基因奠定了基础,为转基因抗虫作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候选靶标。
     
    家蚕丝蛋白重复片段替换人体α-突触核蛋白核心片段的研究
    汪剑霞, 胡红雨, 段家龙
    2005, 48(6):  854-858. 
    摘要 ( 2821 )   PDF (1934KB) ( 14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家蚕Bombyx mori丝丝心蛋白(silk fibroin)结晶域与人类帕金森综合症的致病蛋白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的积聚原理类似,都是由一段非常疏水的氨基酸组成的保守序列和一些无序卷曲,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整体的结构转换而发生纤维化所致。研究发现在这2种蛋白中存在的疏水片段是它们形成β折叠的关键。为了研究α-Syn蛋白的积聚核心在被别的积聚核心所替换后是否还可以正常纤维化,我们用PCR技术将家蚕丝丝心蛋白的核心片段替换α-Syn1-74(α-Syn74)的核心,组成一个重组蛋白α-Syn74SFX,纯化后温育6天,用ThT荧光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该重组蛋白的结构,结果表明α-Syn74SFX未能发生纤维化。这说明具备能形成β片层的片段和无序卷曲这2个因素,并不能绝对使蛋白发生整体的结构转换。这对人工蚕丝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浙江B型与非B型(China-ZHJ-1)烟粉虱种群共生细菌的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
    阮永明,刘树生
    2005, 48(6):  859-865. 
    摘要 ( 3104 )   PDF (334KB) ( 1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烟粉虱体内存在共生细菌,包括初生共生细菌(primary endosymbiont)和次生共生细菌(secondary endosymbiont)。本项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烟粉虱浙江B型和非B型China-ZHJ-1种群中共生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烟粉虱B型和非B型体内均存在初生共生细菌,而两者次生共生细菌的组成存在差异。一种肠杆菌科次生共生细菌仅在B型烟粉虱中发现,而另两种次生共生细菌Wolbachia和杀雄菌Arsenophonus仅在非B型中发现。初生共生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型是入侵生物型,而浙江非B型是本地生物型。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影响
    刘永平, 王方海, 苏志坚, 李广宏, 庞义
    2005, 48(6):  866-870. 
    摘要 ( 3457 )   PDF (222KB) ( 14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别用5×106,1×107,5×107,1×108 PIBs/mL 4种浓度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ltNPV)感染斜纹夜蛾末龄幼虫(第6龄),并于同龄期以10μg/头的保幼激素类似物(JHA) methoprene分别对各感染组进行点滴处理,以研究JHA对SpltNPV增殖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不同浓度处理组病毒总产量分别提高227.06%、128.71%、52.62%、33.15%,平均单头病毒含量分别提高49.15%、48.40%、36.40%和31.11%,病毒感染死亡率分别提高119.21%、52.72%、12.64%和1.12%。其中以1×10.7 PIBs/mL感染再经JHA处理的病毒总产量和平均单头病毒含量最高,分别为1 701.8×108PIBs和60.1×108 PIBs。各处理组的病毒总产量和平均单头病毒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JHA对染毒与未染毒宿主消化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JHA处理不仅延长了6龄幼虫的寿命,增加了其取食量,而且还显著提高了幼虫的食物转化率和病毒产量。
    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其宿主体内的增殖动态
    姚勤, 高路, 陈克平, 胡志刚
    2005, 48(6):  871-875. 
    摘要 ( 3548 )   PDF (1637KB) ( 17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在其宿主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增殖动态,对敏感性家蚕品种306幼虫进行经口定量滴注病毒。在接种后9个时间点,对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进行取样。以BmNPV DNA 聚合酶基因(dnapol)指示病毒拷贝数,同时以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A3(actin A3)基因作为参比基因,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的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中病毒的拷贝数。结果表明经口感染2 h,病毒进入中肠;12 h,病毒已经到达血淋巴和脂肪体;再经过约12 h的潜伏期,病毒在各组织中开始快速增殖,到84 h各组织中病毒增殖达到平台期。
    苦皮藤素Ⅳ和Ⅴ混合物对果蝇幼虫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的影响
    胡兆农, 吴文君, 贺秉军,刘安西
    2005, 48(6):  876-880. 
    摘要 ( 3096 )   PDF (656KB) ( 12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了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中麻醉成分苦皮藤素Ⅳ和毒杀成分苦皮藤素Ⅴ混合物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3龄幼虫腹纵肌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的作用。结果表明,苦皮藤素Ⅳ比例较高(Ⅳ∶Ⅴ= 3∶1)时对EJPs的影响与单用苦皮藤素Ⅳ差不多,而苦皮藤素Ⅴ比例较高(Ⅳ∶Ⅴ= 1∶1和1∶3)时可使EJPs阻断时间明显延长。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认为,虽然苦皮藤素Ⅳ和Ⅴ单独对EJPs的阻断作用基本相似,但它们对突触谷氨酸受体通道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抗药性品系甜菜夜蛾呼吸速率的比较
    慕卫, 吴孔明, 郭予元, 张文吉
    2005, 48(6):  881-885. 
    摘要 ( 3325 )   PDF (238KB) ( 1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敏感品系(SS)及高效氯氟氰菊酯选育的抗性品系(RR)和近等基因系-抗性品系(NILs-RR)幼虫为试虫,在25±1℃,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3 000 lx,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测定了3~5龄幼虫呼吸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在不受药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因此抗性水平的提高并未相应引起甜菜夜蛾本底呼吸速率的变化。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幼虫后,各品系的呼吸速率均随剂量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以各品系相应LC20和LC50剂量处理后的呼吸速率,NILS-RR明显高于RR,两者又明显高于SS品系。两个抗性品系呼吸速率峰期均出现在药后5 h,而敏感品系出现在药后2 h;敏感品系保持较高呼吸速率的时间短,而抗性品系维持高水平呼吸速率的时间长,分别于药后15 h和24 h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用药后抗性品系呼吸速率的提高幅度与代谢解毒能力存在一定相关性。
    单宁酸对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时妙,莫建初,程梦林,薛智慧,沈利丰,程家安
    2005, 48(6):  886-891. 
    摘要 ( 6597 )   PDF (279KB) ( 1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单宁酸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 为探索其用于蚊幼虫防治的可能性,在室内测定了其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1~4龄幼虫的毒性,并观察了其对存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比抗氰戊菊酯品系的要高,1~4龄幼虫分别高6.4、4.9、4.7和2.0倍。4个龄期幼虫中,无论是敏感品系还是抗氰戊菊酯品系,均是1龄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最高,3龄幼虫最低。在1 000 mg/L单宁酸持续作用下,敏感品系和抗氰戊菊酯品系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与对照相比,饲养在100 mg/L~500 mg/L单宁酸溶液中的存活幼虫发育历期延长,敏感品系和抗氰戊菊酯品系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34.5~38.3 h和59.2~93.4 h。其中,125 mg/L浓度处理的敏感品系1~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与对照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抗性品系则在250 mg/L作用下也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但100~250 mg/L单宁酸处理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1龄幼虫,对其存活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和成虫性比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的影响主要是延迟其生长发育,且影响程度与蚊虫对氰戊菊酯的敏感性有关。
    稻褐飞虱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
    刘芳, 傅强, 赖凤香, 张志涛
    2005, 48(6):  892-897. 
    摘要 ( 3704 )   PDF (258KB) ( 1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单雌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研究了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的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褐飞虱弱致害种群(TN1种群)与强致害种群(Mudgo种群或ASD7种群)(已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82代)在抗虫品种水稻上的致害力差异明显,适宜作为遗传分析的亲本材料。当用蜜露排泄量作为致害性指标时,两种处理(TN1种群与Mudgo种群,TN1种群与ASD7种群)正、反杂交的F1代雌成虫平均蜜露排泄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正交F1代群体与反交F1代群体致害性存在明显差别。用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进行实验,得到的结论与上述研究完全一致。以上的结果可推测稻褐飞虱致害性可能属于伴性遗传。
    转Bt-cry1Ab玉米花粉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体内三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张永军,孙毅,袁海滨,吴孔明,彭于发,郭予元
    2005, 48(6):  898-902. 
    摘要 ( 2883 )   PDF (263KB) ( 1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转Bt-cry1Ab基因玉米花粉饲喂异色瓢虫,初步研究了转基因玉米花粉对瓢虫的影响。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Bt-cry1Ab基因玉米花粉时与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玉米花粉时相比,各虫态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差异;取食转Bt-cry1Ab基因玉米花粉对异色瓢虫的体重增加无明显影响。多数龄期内取食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异色瓢虫体内的α-乙酸萘酯酶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谷光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在取食转Bt-cry1Ab基因玉米花粉的瓢虫体内未检测到Bt杀虫蛋白。转Bt-cry1Ab玉米花粉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没有显著负面影响,初步证明Bt玉米MON810花粉对异色瓢虫是安全的。
    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冷贮虫期和温度
    耿金虎,沈佐锐,李正西,张帆
    2005, 48(6):  903-909. 
    摘要 ( 3913 )   PDF (340KB) ( 1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普遍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大量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对赤眼蜂进行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贮存虫期(卵、幼虫、预蛹和蛹期)和贮存时间(2周、4周、6周和8周)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可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尤以贮存虫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3个因素对单卵出蜂性比影响不大。综合各冷贮虫期对低温的反应,松毛虫赤眼蜂对10℃反应最敏感,各虫期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明显降低,不适宜长期冷贮;对7℃反应相对较不敏感,最适宜长期贮存。在适宜长期冷贮温度(4℃和7℃)条件下,适宜贮存虫期有所不同,4℃下为幼虫期和蛹期,7℃下为卵期和蛹期,在这些虫期和贮存温度条件组合下羽化出峰率和单卵出蜂数相对于其他虫期受冷贮的不利影响较小。从对羽化出蜂率的影响来看,于卵期7℃下冷贮为最适宜;从对单卵出蜂数的影响来看,于蛹期在4℃和7℃冷贮为适宜。
    温度对双纹须歧角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韦德卫, 王助引, 黎柳锋, 曾涛
    2005, 48(6):  910-913. 
    摘要 ( 3633 )   PDF (208KB) ( 13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对双纹须歧角螟Trichophysetis cretacea (Butler)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双纹歧角螟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超过31℃时,发育速率减慢。在各虫态中,蛹期的存活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35℃时蛹全部死亡。19℃、23℃、27℃、31℃和35℃下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7.1%、83.0%、85.2%、70.1%和0%。卵、幼虫、预蛹、蛹及从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8℃、8.95℃、7.80℃、9.09℃和8.86℃,有效积温分别为62.4、122.0、16.0、108.1和309.1日·度。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时成虫的产卵量最高,平均为91.3粒。19℃、23℃、27℃和31℃条件下,实验种群的净生殖率分别为31.0、41.8、46.7、0.8,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813、0.1439、0.1710、-0.0094,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42.2、26.3、23.1和19.2天。
    百合科寄主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效应
    薛明, 庞云红, 王承香, 李强
    2005, 48(6):  914-921. 
    摘要 ( 4224 )   PDF (317KB) ( 1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室内分别用百合科韭菜、大葱、大蒜和圆葱饲喂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研究了4种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气-质谱联用分析技术,检测了人工合成大蒜素及大蒜、圆葱和韭菜的乙醇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4种供试寄主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存在差异,幼虫取食韭菜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大蒜和圆葱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重减轻,单雌产卵量降低;而取食大葱的影响介于取食韭菜与取食大蒜和圆葱之间。大蒜、圆葱的乙醇提取物和人工合成的大蒜素均对韭菜迟眼蕈蚊1龄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活性,大蒜和圆葱的乙醇提取物(干粉,2 g/mL)稀释100和200倍,处理后48 h对1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54.7%、28.0%和49.4%、22.7%;10%大蒜素稀释500和1 000倍,处理后48 h校正死亡率达100%和80.0%。成分分析表明硫醚类化合物可能是大蒜和圆葱中含有的杀虫活性物质之一。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宿主种群中的垂直传播研究
    蒋杰贤,曾爱平,季香云,蒋祝瑞
    2005, 48(6):  922-927. 
    摘要 ( 3052 )   PDF (1775KB) ( 1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两种浓度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4龄、5龄幼虫,以研究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从亲代到子代垂直传递的方式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可通过母体介导(卵内、卵表)和父体介导等3种方式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感染。幼虫经口感染后母体介导传递实验表明,病毒垂直传播可引起20%~48%的子代幼虫病死,并能使子代成虫产卵量下降;母体介导传播实验中,以5%福尔马林进行卵表面消毒证实仍有18.8%的幼虫感染病毒死亡,表明了该病毒可经卵内传播,并同时存在着附卵传播;母体介导传递实验还表明病毒对宿主有弱化作用,亲代免于病死的蛹重量减轻,羽化所得雌成虫的产卵量下降,产卵期延长。以交互配对将感染与未感染的雌雄成虫彼此交配,表明雄成虫精子也能垂直传递病毒(父体介导),引起20%~40%子代幼虫感病死亡。成虫经口感染,对所产卵块表面消毒后,仍导致28.6%的子代幼虫死于病毒感染,也表明存在卵内传播。
    不同管理措施对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张飞萍,侯有明,尤民生
    2005, 48(6):  928-934. 
    摘要 ( 3957 )   PDF (318KB) ( 1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毛竹林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研究了垦复施肥、垦复、劈草、化学除草和撂荒5种典型管理措施对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撂荒林相比,其他各管理措施均降低了群落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的丰富度,在林下层主要表现为蜘蛛目、膜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物种的减少,在竹冠层主要表现为膜翅目和鞘翅目物种的减少,这些减少的物种主要是偶见种(相对丰盛度小于0.01)。垦复施肥、垦复和劈草增加了林下层中性功能群和减少了捕食性功能群的个体数量,垦复施肥、垦复、劈草和化学除草增加了竹冠层捕食性功能群和减少了植食性功能群的个体数量。总体上各种管理措施均降低了林下层和提高了竹冠层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但化学除草对林下层的影响较小,垦复对竹冠层的影响较小。长期撂荒和垦复林毛竹叶部害螨的优势度较高,长期撂荒、劈草和化学除草林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的优势度较高,长期垦复施肥、垦复和劈草林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的优势度较高,说明长期的单一管理措施可能导致特定种类害虫的暴发。因此提出在毛竹林的管理中,应避免长期采用单一方式,注重不同年份多种管理措施的轮换。
    吉林中、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吴东辉,张柏,陈鹏
    2005, 48(6):  935-942. 
    摘要 ( 3520 )   PDF (291KB) ( 12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3年7月和9月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次生林、农田、居民点园地、防护林和天然割草场等典型生境进行了土壤弹尾虫的调查,用Tullgren法提取弹尾虫,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捕获土壤弹尾虫2亚目8科12属5 531头,优势类群为Onychiurus、Folsomia、Acanthocyrtus、XenyllaColoburella属, 占总捕获个体数的90.3%。弹尾虫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中部平原区与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组成差异主要体现在优势类群个体密度方面;生境类型明显影响弹尾虫个体密度分布,其中农田、居民点园地和防护林土壤弹尾虫个体密度较低,在不同土层间分布比较均匀,但生境差异对弹尾虫类群数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降低了弹尾虫群落多样性。
    椰心叶甲寄生蜂——椰甲截脉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吕宝乾,彭正强,唐超,温海波,金启安,符悦冠,杜予州
    2005, 48(6):  943-948. 
    摘要 ( 4567 )   PDF (3717KB) ( 18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Boucek是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幼虫的重要内寄生蜂,2004年3月从越南引进到海南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寄生潜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椰甲截脉姬小蜂在24℃±2℃,RH 75%±10%条件下,卵期平均为2.8天,幼虫期6.7天,蛹期(含预蛹期)7.5天;成蜂在没有营养补充的情况下,平均存活2.5天。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寿命受温度和补充营养的影响,雌蜂寿命长于雄蜂寿命。雌蜂平均怀卵量为43粒,产卵高峰期在交配后的12 h内。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属 HollingⅡ型,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其寄生效果呈下降的趋势。
    欧亚大陆斑翅蝗科分类系统(直翅目: 蝗亚目)
    印象初, 王文强
    2005, 48(6):  949-953. 
    摘要 ( 3346 )   PDF (177KB) ( 17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 将已知的69个属分为7个亚科: 飞蝗亚科Locustinae, 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 异距蝗亚科Heteropterninae subfam. n., 痂蝗亚科Bryodeminae, 异痂蝗亚科Bryodemellinae, 哑斑翅蝗亚科Oedipodacrinae subfam. n.和聋斑翅蝗亚科Rashidinae subfam. n., 其中包括3个新亚科。建立了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新的亚科分类系统。
    中国奇螽属的分类研究(直翅目:露螽科)
    石福明,常岩林,陈会明
    2005, 48(6):  954-959. 
    摘要 ( 2570 )   PDF (296KB) ( 1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中国奇螽属的种类进行了研究,并记述2新种, 即双刺奇螽Mirollia bispina sp. nov.和多齿奇螽Mirollia multiden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杀虫剂抗性: 遗传学、基因组学及应用启示
    邱星辉
    2005, 48(6):  960-967. 
    摘要 ( 2712 )   PDF (286KB) ( 18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杀虫剂抗性已成为害虫防治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种人为的、自然选择的重要的进化现象,开展抗药性的研究不仅为抗性的监测、治理和农药工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还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在过去的10年,昆虫对许多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的分子基础得到了进一步阐明,已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克隆了杀虫剂的靶标基因,还查明了一些害虫的与抗性相关联的基因突变。最近,随着经注释的昆虫基因组的出现,由复杂多基因酶系如酯酶、细胞色素P450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介导的抗性的机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关杀虫剂抗性的进化以及抗性基因的传播模式也逐步得到揭示。基因组技术在揭示昆虫其他可能的抗药性机制以及在发现新的杀虫剂靶标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围食膜: 害虫生物防治的潜在靶标
    吉洪湖,袁哲明
    2005, 48(6):  968-974. 
    摘要 ( 3257 )   PDF (263KB) ( 18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围食膜是昆虫中肠细胞分泌的一层特有的非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粘多糖和几丁质组成,是昆虫中肠细胞抵御随食物摄入的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昆虫病毒增效蛋白、几丁质酶、荧光增白剂和外源凝集素等生物防治促进因子通过与围食膜上特异位点的结合,可破坏围食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促进病原微生物对害虫的感染。该文综述了与昆虫围食膜密切相关的生防促进因子的增效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阐明了以围食膜为害虫生物防治靶标的应用前景。
    感染松墨天牛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初步筛选
    何学友, 陈顺立, 黄金水
    2005, 48(6):  975-981. 
    摘要 ( 3802 )   PDF (340KB) ( 1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本文对分离自松墨天牛的6株金龟子绿僵菌,以及从光肩星天牛、大蜡螟、伊藤厚丝角叶蜂和土蝽上分离的各1个菌株,共10个菌株的产孢情况、孢子萌发率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出金龟子绿僵菌1291、1349和2049三个菌株及球孢白僵菌F-263菌株,采用成虫跗节接种法和幼虫浸渍法进行室内松墨天牛及大蜡螟的毒力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供试绿僵菌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在接种15天后的感染僵虫率为76.9%~93.1%(1×107孢子/mL);成虫在接种20天后的僵虫率亦达57.9%~75.0%(6.5×105~3.4×106孢子/成虫);2049菌株表现尤其突出;对应的球孢白僵菌F-263对幼虫和成虫的僵虫率分别是96.3%(1×107孢子/mL)和55%(9.7×105孢子/成虫)。但这3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大蜡螟的毒力较低,存在较明显的寄主专化性。这3个菌株今后在防治松墨天牛方面具有较大开发应用价值。 
    家蚕二化性杂交品种部分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初步评估
    Gulam Nabi MALIK, Syed Zia Ul Haque RUFAIE, Tejender Paul SINGH,Mohammed Farooq BAQUAL, Habib Ullah DAR
    2005, 48(6):  982-985. 
    摘要 ( 2921 )   PDF (144KB) ( 18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根据10头老熟幼虫体重、全茧重、茧层量、茧层率(%)、存活率、万蚕茧层量和茧丝长等指标,对两对二化性家蚕Bombyx mori L. 杂交品系(SH6×NB4D2和CSR2×CSR4)杂交一代的22个子代个体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以缩小优质蚕品种的候选范围,并且计算出直接筛选的参数,如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等,使这些信息可用于以筛选高产新品种为目的的育种和选择过程中。杂交子代2, 4, 5, 6, 7, 10, 14, 16, 19和20号个体在这几个指标中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全茧重、万蚕茧层量和茧丝长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较大,可以简单地从表现型的差异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并取得遗传性状改良。其他几个指标(10头老熟幼虫体重、茧层量、茧层率(%)和存活率)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较低,对这些性状进行直接选择来改良品种的效果较差。
    红火蚁触角及其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高艳,罗礼智
    2005, 48(6):  986-992. 
    摘要 ( 3737 )   PDF (5224KB) ( 16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扫描电镜对采自我国广东吴川和广西南宁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有翅雌蚁和雄蚁触角的形态和感受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蚁、雌蚁和雄蚁的触角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工蚁和雌蚁的触角为膝状,末端2或3节膨大为棒状,雌蚁的触角11节,比工蚁(10节)的多1节。雄蚁的触角为线状,12节,末端没有棒状结构。工蚁和雌蚁的触角上共有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曲毛形、锥形、腔锥形、坛形、刺形感受器和Böhm氏鬃毛,前6种感受器大多集中在触角末端的棒节,棒节以外的各鞭节上主要是毛形感受器,Böhm氏鬃毛则分布于柄节和梗节的基部,鞭节上无此感受器。雄蚁触角上也有7种感受器,但其分布与工蚁的有较大差异,Böhm氏鬃毛的分布与工蚁和雌蚁的相同,锥形感受器分布在末端2节,坛形感受器分布在末端3节,其余的4种感受器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鞭节,而不是聚集在端节。另外,新发现雄蚁中存在一种与已知的毛型感受器不同的超短毛状感受器,定名为超短毛感受器。最后,对红火蚁的触角及感受器在蚁群社会性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