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10-13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清中酚氧化酶原的性
    冯从经, 杜予州, 陆自强, 符文俊
    2005, 48(5):  649-654. 
    摘要 ( 2832 )   PDF (515KB) ( 13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40%硫酸铵沉淀、Blue Sepharose CL-6B亲和层析和Phenyl Sepharose CL-4B疏水层析等方法,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幼虫血清中分离纯化了酚氧化酶原。酚氧化酶原全酶相对分子量约为158 kD,亚基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D和78 kD。酚氧化酶原为糖蛋白,该酶原易被0.1 mmol/L CPC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50%甲醇、 1 mg/mL昆布多糖和1 mg/mL胰蛋白酶激活。该酶反应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25~30℃,Ca2+和Mg2+可增强该酶的活性。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
    浑之英,王德安,路子云,潘文亮
    2005, 48(5):  655-659. 
    摘要 ( 3262 )   PDF (540KB) ( 10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是夜蛾科害虫低龄幼虫的重要寄生蜂。田间实验表明,在冀中地区秋季田间条件下,当日平均气温为21.5℃、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 h 33 min时,少数个体进入滞育;当气温降至17.9℃以下、日光照时间缩短到11 h 45 min以下时,全部个体进入滞育。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1726℃、光照时间1014 h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率明显提高。高温能抵消短光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在26℃下,短光照不能诱导滞育。因此,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该种天敌昆虫滞育的主要因子。中红侧沟茧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期为低龄幼虫期,以预蛹(茧)进入滞育。低龄幼虫感受滞育信号以后,需要在滞育环境中发育到老熟幼虫才能全部进入滞育。将室内诱导的滞育茧在4℃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240天,成蜂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没有冷藏的非滞育茧差异不显著;冷藏300天,滞育茧仍有81.4%可以正常羽化。本项研究结果为中红侧沟茧蜂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黄腹潜蝇茧蜂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的生理效应
    万志伟, 陈学新, 余虹,何俊华
    2005, 48(5):  660-666. 
    摘要 ( 3142 )   PDF (4419KB) ( 1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初步研究了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幼虫的生理效应。黄腹潜蝇茧蜂携带的主要因子是毒液。毒液器官是由一个土黄色的锥形毒囊和7个透明的椭圆形的毒腺及导管构成的;毒液的电泳图谱显示约有12条蛋白带,其中绝大多数低于100 kD,含量最高的3条蛋白带为43.5、25.9和20.1 kD;杜氏腺约有15条左右蛋白质条带,其中有5条含量很高(121.4、77.0、51.5、42.7和36.5 kD)。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在黄腹潜蝇茧蜂毒腺分泌细胞和卵巢表皮细胞中新发现存在一种类病毒颗粒,这些球状颗粒直径大约为50 nm。雌蜂经Co60辐射处理后再寄生(即假寄生)3龄寄主幼虫,被寄生后的寄主依然能正常化蛹,但不能羽化;7 h后寄生体壁开始出现红斑;脂肪体形态结构无显著变化;绝大多数的蜂卵没有被包囊。推测在正常寄生的情况下可能是毒液抑制了寄主的包囊作用,而新发现的类病毒颗粒是否参与了这一过程目前还不清楚。
     
    新疆准噶尔小胸鳖甲抗冻蛋白基因的克隆和抗冻活性分析
    赵干,马纪,薛娜,杨长庚,专芳芳,张富春
    2005, 48(5):  667-673. 
    摘要 ( 3129 )   PDF (913KB) ( 12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昆虫抗冻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结合3'-RACE扩增的方法,从新疆荒漠昆虫准噶尔小胸鳖甲 Microdera punctipenis dzunarica中获得了长约294 bp不含信号肽的抗冻蛋白cDNA片段,命名为MpAFP5,其全长序列为363 bp(GenBank注册号为:AY821792)。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MpAFP5-cDNA片段与加拿大拟步甲Dendroides canadensis AFP 8基因片段、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THP 4-9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达68.4%和71.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70%和81%。将MpAFP5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重组质粒pGEX4T-1-MpAFP5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能够表达融合抗冻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7 kD,Western印迹分析证明MpAFP5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细菌的抗冻实验结果显示准噶尔小胸鳖甲融合抗冻蛋白对细菌具有显著的抗冻保护作用,保护效果与抗冻蛋白剂量呈正相关性。    
    取食不同食料植物对安婀珍蝶的营养利用及中肠四种酶活力的影响
    李志刚, 韩诗畴, 郭明, 李丽英, 彭统序, 刘文惠, 罗莉芬
    2005, 48(5):  674-678. 
    摘要 ( 3340 )   PDF (831KB) ( 1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别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 L.、革命菜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和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饲养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计算各龄期试虫的存活率;测定不同食料植物对安婀珍蝶4龄幼虫的营养利用以及中肠中淀粉酶、海藻糖酶、蔗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饲养的试虫,其4、5、6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供试食料植物上的试虫;取食薇甘菊的安婀珍蝶4龄幼虫相对生长率和食物利用率明显高于取食其他3种食料植物的试虫,但其相对取食量明显较低;取食薇甘菊的安婀珍蝶4龄试虫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高于以其他3种植物为食的试虫;取食白菜的4龄试虫,其蔗糖酶、海藻糖酶和淀粉酶比活力较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安婀珍蝶对革命菜、菜心和白菜存在不同程度的取食利用障碍,由此判定他们不会成为安婀珍蝶的寄主植物。
     
    不同温湿度下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的致病力
    何余容, 邝灼彬, 冯夏, 陈焕瑜, 武亚静
    2005, 48(5):  679-686. 
    摘要 ( 3541 )   PDF (988KB) ( 1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在室内研究了分离自小猿叶甲的一株球孢白僵菌(SCAU-BB01D)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小猿叶甲成虫和2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白僵菌的致病力有显著影响。在17℃和29℃,小猿叶甲成虫和2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 在23℃下,成虫接菌后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达到最高为95.60%; 在23℃和26℃下,2龄幼虫接菌后第10天达到最高累计死亡率96%。随着相对湿度的提高,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的致病力显著增加,当相对湿度从50%增加至100%时, 成虫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从55.70%增加到88.80%,2龄幼虫第10天的累计死亡率从62.00%增加到96.00%。机率值分析结果表明,在17、20、23、26和29℃温度下,白僵菌对小猿叶甲成虫和2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 13.63、10.27、8.05、8.87、12.41天和 6.06、5.72、4.90、4.86、6.73天。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的致死中时(LT50)呈缩短的趋势,当相对湿度为50%、60%、70%、80%、90%、100%时,成虫和2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12.97、10.97、10.13、9.79、9.14、8.29天和7.68、6.92、5.76、5.57、5.48、4.82天。由实验结果可以得知,23~26℃是球孢白僵菌感染小猿叶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环境湿度越高越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当相对湿度大于90%时,最有利于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的感染。
     
    鱼藤酮对松墨天牛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李水清,孙江华,张钟宁
    2005, 48(5):  687-691. 
    摘要 ( 2704 )   PDF (928KB) ( 1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索松墨天牛防治的新方法,实验了鱼藤酮对松墨天牛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及鱼藤酮对松墨天牛5龄幼虫的触杀作用。结果表明,鱼藤酮对松墨天牛具有显著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成虫取食的干扰作用。产卵忌避作用和拒食作用随鱼藤酮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处理浓度为1 000 mg/L时,鱼藤酮对成虫的产卵忌避率为75.63 %,处理后12 h松墨天牛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2.91%和69.50%。鱼藤酮对松墨天牛5龄幼虫的触杀作用不明显。因此,利用鱼藤酮防治松墨天牛,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其取食减少松材线虫的传播;另一方面通过忌避产卵可减少下代虫口。
     
    21种植物提取物对玉米象的生物活性
    姚英娟, 薛东, 杨长举
    2005, 48(5):  692-698. 
    摘要 ( 3353 )   PDF (1042KB) ( 1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筛选对粮库安全的植物源杀虫剂,研究了21种植物的4种溶剂(无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的驱避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石油醚提取物、黄姜Curcuma longa丙酮提取物和山鸡椒Litsea cubeba石油醚提取物对玉米象成虫的驱避作用显著,处理60 h平均驱避等级均达到Ⅴ级,平均驱避率分别为80.02%、80.60%和81.70%。在21种植物中,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和巴豆Croton tiglium的4种溶剂提取物均对玉米象成虫的触杀作用明显,7.86 mg/cm2的剂量处理4天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
     
    Bt棉田边缘杂草带对棉田内叶螨发生的影响
    马晓牧, 杨章华, 刘小侠, 张青文, 蔡青年, 李继军, 江真启
    2005, 48(5):  699-705. 
    摘要 ( 3155 )   PDF (1169KB) ( 1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3~2004年,在冀南棉区系统研究了棉田边缘杂草带对棉田内叶螨发生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转Bt基因棉化防田(使用杀螨剂控制棉叶螨且保留棉田边缘杂草)、转Bt基因棉对照田(保留棉田边缘杂草)和转Bt基因棉除草田(去除棉田边缘杂草)。结果表明,2003年6月28日~8月7日,处理间的叶螨发生量和有螨株率差异明显。2003年叶螨发生高峰期(7月28日),对照田的百株平均螨量达834头,分别是化防田、除草田的9.4倍和11.5倍;对照田的有螨株率的峰值为34.7%,分别高于化防田和除草田6.4%和12%;棉叶螨的总计值,对照田分别是化防田和除草田的5.8倍和5.5倍。2004年7月10日~8月29日,对照田的百株螨量和有螨株率明显高于除草田和化防田。2004年叶螨发生高峰期(8月10日),对照田的百株平均螨量达1 222头,分别是化防田、除草田的4.3倍和23.4倍;对照田的有螨株率的峰值达100%,分别比除草田和化防田多75%和87%;棉叶螨的总计值,对照田分别是化防田和除草田的4.9和9.7倍。两年中,除草田和化防田的百株螨量和有螨株率峰值出现日期有所不同。对照田内,棉田边缘杂草至所调查的棉株距离同螨害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本研究表明,去除棉田边缘杂草的棉田,叶螨发生始期较晚且发生量较少;棉田边缘杂草到取样点的距离与棉叶螨的为害程度呈直线负相关,距离越近,叶螨的发生为害越重。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桔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刘建宏,叶辉
    2005, 48(5):  706-711. 
    摘要 ( 3361 )   PDF (1158KB) ( 12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别于1992、1998、2003和2004年在云南元江干热河谷通过性诱剂诱捕,对桔小实蝇雄性成虫数量变化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植物对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桔小实蝇在元江干热河谷常年发生,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桔小实蝇种群较低,3月以后逐渐上升,于6~8月形成增长高峰,9~11月种群迅速下降。近两年桔小实蝇种群数量较上世纪90年代明显增大。月均温、月均降雨量和寄主植物是影响元江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元江干热河谷各月均温在桔小实蝇适温区内,为其常年发生提供了温度条件。但12~2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低于桔小实蝇的适温下限,而5月的月平均最高温超过桔小实蝇的适温上限,这两方面对桔小实蝇种群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元江夏季6至8月的月降雨量为100~150 mm,有助于桔小实蝇种群增长。芒果和甜橙是元江桔小实蝇最喜好的寄主水果,其种面积、挂果期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重要因素。气温、降雨和寄主植物通过各自的作用方式和发生时间综合影响着元江干热河谷地区桔小实蝇种群变动。
     
    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繁殖力与年龄的关系
    陈科伟,刘惠珍,何余容
    2005, 48(5):  712-717. 
    摘要 ( 3532 )   PDF (1183KB) ( 9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米蛾卵作为繁育寄主,通过系统解剖不同发育期(0~144 h)玉米螟赤眼蜂的卵巢,探讨了雌蜂抱卵量、繁殖力与其年龄和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羽化初期(0~3 h),卵巢中只有部分卵处于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年龄的增加,其抱卵量不断增加,至72 h时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抱卵量与雌蜂年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y =a{1-exp[-b(x+c)]}。用后足胫节长度(HTL)来表示雌蜂个体大小时,HTL短于0.150 mm、介于0.150~0.159 mm之间以及长于0.160 mm的个体羽化后24 h的平均抱卵量分别为40.4、50.5和58.2粒,各占其卵巢容纳量的72.8%、79.3%和86.9%,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49.4%、47.9%及51.9%。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24 h内的产卵量接近于羽化后24 h的抱卵量。雌蜂个体大小与抱卵量及总产卵量之间关系密切,抱卵量与总产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玉米螟赤眼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外源化合物诱导后小麦对麦长管蚜和粘虫的抗虫性研究
    尹姣,陈巨莲,曹雅忠,李克斌,胡毅,孙京瑞
    2005, 48(5):  718-724. 
    摘要 ( 3426 )   PDF (1257KB) ( 10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喷施外源化合物和昆虫取食均可诱导小麦的防御反应,如挥发物组成发生改变、某些次生物质含量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昆虫和天敌的行为反应。本实验中小麦苗经茉莉酸或几丁质喷施诱导,可显著提高小麦中丁布的含量,但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作用不明显。喷施茉莉酸及麦长管蚜或粘虫取食诱导小麦,会导致小麦挥发物的种类及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显著不同,3种处理间小麦的挥发物也存在显著差异。用经茉莉酸处理的麦苗饲养麦长管蚜和粘虫,可显著抑制二者的生长发育速度,使体重减轻,并导致麦长管蚜繁殖力下降。经茉莉酸处理的麦苗的挥发物对粘虫寄生蜂有吸引作用,表明茉莉酸在诱导小麦产生直接抗虫性的同时,还能诱导其释放吸引天敌的挥发性化合物从而产生间接抗性。
     
    木虱啮小蜂对枸杞、枸杞木虱的行为反应
    段立清,刘宽余,Imre S. OTVOS,冯淑军,李海平,单艳敏
    2005, 48(5):  725-730. 
    摘要 ( 3385 )   PDF (1240KB) ( 1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木虱啮小蜂Tetrastichus sp.是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 Yang & Li若虫外寄生蜂,是控制枸杞木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为查明其寻找寄主的信息素,应用四臂嗅觉仪、培养皿两种方法测定了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健康叶、虫伤叶、枸杞木虱若虫、若虫与叶复合体、卵与叶复合体和若虫分泌物等不同物质对木虱啮小蜂行为反应的影响。结果证明枸杞木虱若虫分泌物对木虱啮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四臂嗅觉仪测定时有73%的雌蜂趋向分泌物材料区(P=0.0000)。枸杞健康叶, 虫伤叶及其水、正丁烷提取物, 卵与枸杞叶复合体对木虱啮小蜂无明显吸引作用。木虱若虫水提物及正丁烷提取物在培养皿中可吸引木虱啮小蜂并可引起刺探行为,但嗅觉仪测定时单独若虫并不吸引木虱啮小蜂,只有活体若虫与枸杞叶片复合体才对木虱啮小蜂有吸引作用(P=0.0004)。木虱啮小蜂通过与寄主若虫的接触,可提高其搜索效率。接触过寄主若虫的雌蜂第一次找到寄主的时间显著少于未曾接触寄主若虫的雌蜂,前者只用后者1/4的时间,说明该寄生蜂能对其寄主若虫进行学习。
     
    用替代寄主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行为
    杨伟,谢正华,周祖基,黄琼,杨春平
    2005, 48(5):  731-735. 
    摘要 ( 3430 )   PDF (1254KB)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Y型嗅觉仪进行双向选择实验,研究了用替代寄主黄粉虫蛹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寄主搜索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羽化期和成虫初期经历松枝皮、松针、松节油、杉枝皮等的挥发物后,雌蜂对这些挥发物的选择性明显提高,但对杉叶挥发物无明显的学习行为。羽化期和成虫初期是否投放新鲜寄主,对雌蜂的气味选择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成蜂取食黄粉虫蛹和蜂蜜时均可联系性学习松枝和杉枝气味。取食并经历杉枝和松枝挥发物4天和8天的寄生蜂之间对相应气味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
     
    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种群的控制作用
    林进添,曾玲,梁广文,陆永跃,宾淑英
    2005, 48(5):  736-741. 
    摘要 ( 4267 )   PDF (1267KB) ( 1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控制作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线虫的4个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与A24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N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以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侵染力最强,其3天的LD50和LD95分别为35.0和257.1条/cm2土壤。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当代桔小实蝇的控制效果为86.3%。用以虫期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田间桔小实蝇下代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线虫,对照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为105.9,而处理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下降为15.5;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干扰控制指数为0.146,即线虫处理果园的下代种群密度仅为对照果园的14.6%。
     
    浙江B型与一非B型(China-ZHJ-1)烟粉虱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臧连生,刘树生,刘银泉,陈伟强
    2005, 48(5):  742-748. 
    摘要 ( 3372 )   PDF (2066KB) ( 10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新入侵我国的B型与浙江一非B型(China-ZHJ-1种群)烟粉虱之间的生殖亲和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两个生物型在形态特征、发育历期、诱导西葫芦银叶反应及寄主植物适应性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将B型与非B型ZHJ-1种群进行杂交组合时,两生物型之间虽然有求偶行为发生,但从不发生交配,后代全部为孤雌生殖产下的雄虫;而B型、非B型各自内部羽化后0~72 h的平均交配次数分别为4.4次和1.0次, 所产后代的雌雄性比分别为2.8∶1、1.0∶1,前者性比显著高于后者。两生物型之间伪蛹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非B型ZHJ-1种群的前、后蜡缘饰宽度分别为B型的2.5~2.7倍、1.8~2.1倍。在棉花上,除B型1龄若虫历期较非B型的略长外,两生物型之间其他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从2龄若虫起,非B型各虫态的体长明显长于B型,并且同一生物型内,4龄雌性若虫个体明显大于同龄雄性若虫。B型在多种寄主植物上的存活力比非B型的显著要强。B型与非B型ZHJ-1种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为对我国烟粉虱这两个生物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探讨B型烟粉虱的入侵生物学提供了基础。
     
    二化螟水稻种群与茭白种群光周期反应的比较
    肖海军,薛芳森,刘仰青,朱杏芬
    2005, 48(5):  749-753. 
    摘要 ( 2787 )   PDF (1245KB)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了用水稻和茭白分别饲养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光周期反应。光周期反应曲线显示,用水稻饲养茭白种群或用茭白饲养水稻种群,无论是在短光照还是在长光照条件下,绝大多数幼虫被诱导进入滞育,丧失了各自原有的光周期反应特性,表明这两个种群已分化到仅适应其本身寄主的程度。用水稻饲养的茭白种群仅有5%~6%的个体化蛹,且其幼虫期较用茭白饲养的延长了15~18天;而用茭白饲养的水稻种群有30%~40%的个体化蛹,其幼虫期与水稻饲养的仅相差3~8天。茭白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仅为茭白饲养的53.1%,而水稻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为茭白饲养的79.5%。这些结果表明,茭白种群不适应取食水稻,而水稻种群对取食茭白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这两个种群已出现种下分化的迹象;(2)茭白种植不会对水稻田二化螟的发生产生大的影响。
     
    毛囊蠕形螨的发育形态观察和存活适温范围研究
    赵亚娥,郭娜,郑鑫,杨世峰,张明鑫,张灵敏,吴开杰
    2005, 48(5):  754-758. 
    摘要 ( 4488 )   PDF (3050KB) ( 1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毛囊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B5软件系统下进行动态观察、拍摄和测量;然后对离体蠕形螨按批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温度下虫体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结果系统地展示了毛囊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动态照片,发现毛囊蠕形螨的前若虫期有足4对,若虫期具有活动能力。离体实验表明,毛囊蠕形螨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存活适温范围在8~30℃之间,发育适温范围在20~30℃之间,发育最适温度为25~26℃;0℃以下或37℃以上温度对蠕形螨生存不利,54℃为致死温度,58℃为有效灭螨温度。这一研究结果为蠕形螨的体外培养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应用16S rDNA序列探讨斑腿蝗科的单系性及其亚科的分类地位
    刘殿锋,蒋国芳,时号,孙正莉,霍光明
    2005, 48(5):  759-769. 
    摘要 ( 3148 )   PDF (1606KB) ( 1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测定了斑腿蝗科10亚科20种蝗虫和其他蝗科3种蝗虫的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5种蝗亚目昆虫的16S rRNA基因相应序列片段。比对后的序列长度是397 bp,其中有196个变异位点,157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71.7%,C+G平均含量为28.3%。以序列差异比值为横坐标,以碱基转换数和颠换数为纵坐标作散点图,结果表明颠换多于转换,且随着差异程度的增加,转换明显出现了饱和。以蚱总科的日本蚱Tetrix japonica和卡尖顶蚱Teredorus carmichaeli作外群,用ME、等权MP、加权MP及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生树。分子系统树表明,斑腿蝗科并非是一单系群,该科的切翅蝗亚科与稻蝗亚科也均不是一单系群;卵翅蝗、伪稻蝗和稻蝗三者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合为一个亚科——秃蝗亚科;现行的稻蝗亚科并非一单系群,而是一多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斑腿蝗科的分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苦皮藤主要杀虫有效成分的杀虫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吴文君, 胡兆农, 刘惠霞, 祁志军
    2005, 48(5):  770-777. 
    摘要 ( 3429 )   PDF (1503KB) ( 1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卫矛科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是我国著名的杀虫植物,自1980年代以来,已从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对这一杀虫植物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该文综述了苦皮藤中化合物的主要生物活性,包括对昆虫的拒食作用、毒杀作用、麻醉作用,对植物病菌的杀菌作用以及抗癌活性。就主要杀虫成分的杀虫作用机理,特别是对苦皮藤素Ⅳ可能作用于昆虫神经肌肉突触、苦皮藤素Ⅴ作用于昆虫消化系统以及在中肠肠壁细胞膜上可能存在有苦皮藤素Ⅴ受体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此外,还综述了苦皮藤素制剂的应用技术和环境毒理学的有关研究。最后,分析和讨论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昆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及其分子运输机制和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修伟明, 董双林, 王荫长
    2005, 48(5):  778-784. 
    摘要 ( 2953 )   PDF (1484KB) ( 12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信息素结合蛋白是气味结合蛋白多基因家族的一个分支,在昆虫识别性信息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从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分子特征、与信息素分子的结合及释放机制、生理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鳞翅目昆虫进行了重点阐述。
     
    植食性金龟子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
    王广利,孙凡
    2005, 48(5):  785-791. 
    摘要 ( 3111 )   PDF (1458KB) ( 12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金龟子信息化学物质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源引诱剂。目前已鉴定出的性信息素大多集中于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犀金龟科只鉴定出了几种聚集信息素,有关植物源引诱剂方面的研究则集中于丽金龟科和花金龟科。本文总结了金龟子信息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并评述了金龟子化学通讯中独特的手性性信息素相互拮抗作用及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T4病毒研究进展
    易福明, 张珈敏, 刘传凤, 胡远扬
    2005, 48(5):  792-798. 
    摘要 ( 3532 )   PDF (1491KB) ( 10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T4病毒科由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组成,分为松天蛾β样病毒属和松天蛾ω样病毒属。这2个属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结构,β样病毒含单组分基因组,其结构蛋白由一亚基因组RNA表达; 而ω样病毒含双组分基因组,2个RNA分子分别编码复制酶蛋白和结构蛋白。在T4病毒基因组RNA  3′端有类似tRNA的二级结构。ω样病毒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66%~86%, 而β样病毒壳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则要低得多。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壳蛋白基因时都能形成病毒类似粒子。该文还介绍了T4病毒复制机理以及T4病毒与其他病毒的进化关系。
     
    家蚕转基因载体pBacA3EG的构建及其表达
    徐汉福, 夏庆友, 刘春, 吴雪峰, 杨远萍, 赵萍, 向仲怀
    2005, 48(5):  799-803. 
    摘要 ( 3566 )   PDF (3275KB) ( 1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家蚕Bombyx mori肌动蛋白A3(actin 3)启动子、增强性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基因及SV40的多聚腺苷酸识别序列为元件,经多次克隆,将其插入到piggyBac转座载体中。经PCR、酶切鉴定及测序表明各元件已按正确的方式插入到piggyBac载体中。将构建好的piggyBac表达载体显微注射到胚盘形成前期的蚕卵中,在胚胎早期发育的第3天,通过体视荧光显微镜检测到蚕卵内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结果表明该载体构建正确且能在蚕卵中进行表达。家蚕转基因载体的体外瞬时表达不但是成功进行家蚕转基因所必需的第一步,而且其自身也可以应用于基因的功能研究,为家蚕后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
     
    家蝇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朱彬彬, 姜勇, 牛长缨, 周兴苗, 雷朝亮
    2005, 48(5):  804-809. 
    摘要 ( 2594 )   PDF (1553KB) ( 1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同源性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了家蝇Musca domestica 2种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DNA片段,大小分别为381 bp和353 bp,分别命名为MdomOBP1(GenBank登录号:AY730350)和MdomOBP2(GenBank登录号:AY730351)。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标志性结构域。对这2个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与已报道的双翅目昆虫的气味结合蛋白的同源性分别达57%~88% 和52%~91%。
     
    桃蚜自然种群初级和次级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李正西,李定旭
    2005, 48(5):  810-814. 
    摘要 ( 3497 )   PDF (1464KB) ( 1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蚜虫不仅带有专性初级内共生菌,还常常带有不同类群的兼性次级共生菌。本研究采用真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从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烟草种群体内扩增出1.5 kb的共迁移目的条带,然后将其克隆,并在阳性克隆筛选时进行了RFLP分析。当采用EcoRⅠ进行单酶切分析时,目的片段被切割成~650 bp和~850 bp两个小片段;当采用EcoRⅠ和HindⅢ进行双酶切分析时,该蚜群共生菌酶切谱带被分成2组,其中1组(GroupⅠ)只具有一个EcoRⅠ酶切位点,而另1组(Group Ⅱ)不仅具有一个EcoRⅠ酶切位点,还具有一个HindⅢ酶切位点,而且GroupⅠ为优势共生菌群。在此基础上分别对2组共生菌的16S rDNA全序列(~1.5 kb)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GroupⅠ属于泛菌属Pantoea,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70%),而Group Ⅱ属于蚜虫的专性内共生菌,即Buchnera aphidicola(同源性达99.50%)。这是在蚜虫体内存在泛菌次级共生菌的首次报道。
     
    米蛾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丛斌, 付海滨, 王翠敏, 戴秋慧
    2005, 48(5):  815-818. 
    摘要 ( 3093 )   PDF (1416KB) ( 12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共生菌, 它们参与多种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机制。通过对wsp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和测序,发现了Wolbachia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体内的感染。利用所测序列和其他已发表的序列建立系统树,结果表明米蛾体内Wolbachia属于B大组的Pip类群,与其寄生物茧蜂及赤眼蜂中的Wolbachia各株系遗传距离相差较远。据此推测米蛾体内感染的Wolbachia不是由寄生物(茧蜂、赤眼蜂)水平传播所致。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泛素类似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王利群, 王文兵, 沈卫德, 乌慧玲, 于峰
    2005, 48(5):  819-822. 
    摘要 ( 2913 )   PDF (1502KB) ( 9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感病的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中分离纯化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ApNPV),提取基因组DNA,分别构建ApNPV DNA的HindⅢ和SalⅠ酶切片段文库。对基因文库中1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得到1个长度为321 bp的序列,其中包含一个编码7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预测的分子量为8.46 kD,系泛素类似基因。在读码框的上游调控序列中,具有典型的晚期基因启动子序列ataag。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pNPV与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核型多角体病毒 (OpNPV)的同源性最高 (96.1%),与苜蓿尺蠖Autographa californica核型多角体病毒 (AcNPV) 的同源性为86.8%,与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颗粒体病毒 (AoGV) 的同源性最低(71.1%),但与人类、线虫和酵母的泛素同源性分别为77.6%、76.3%和76.3%。一些氨基酸残基在真核生物中保守,在杆状病毒中不保守,个别氨基酸残基是杆状病毒所特有的,这些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对杆状病毒泛素基因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