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9-07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黑果蝇dlts品系的温度敏感时期及dlts基因多效影响的自主性研究
    G. MITROFANOV,薛东,杨长举,姚英娟,蔡万伦
    2005, 48(4):  473-482. 
    摘要 ( 2558 )   PDF (6842KB) ( 1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采用D.T.Suzuki的方法,研究了黑果蝇Drosophila virilis Sturt dlts品系的温度敏感时期和致死时期的相互关系。选择了31℃为限制温度,25℃为许可温度。对于成虫盘缺损的研究用了12个小时为一个脉冲或24个小时为一个脉冲的热处理,用扫描电镜技术辅助对成虫形态缺损的研究。对于成虫盘缺失和重复的关系主要在48小时为一个脉冲的热处理盘中进行,对dlts基因的表达采用了遗传嵌合性的研究,其结果如下:1两个不连续的温度敏感时态对致死的影响是在第1龄幼虫、第2龄幼虫、第3龄幼虫和进入蛹期后的10个小时。温度敏感时态和致死时态并不一致,而是先于致死时态几个小时。2温度敏感时态对成虫形态的影响是:触角的重复和复眼的缺失发生在第2龄和第3龄幼虫期。足关节融合及跗节和腿节的缩短发生在第3龄幼虫期,翅脉硬化主要发生在第3龄幼虫期即将结束进入前蛹期的这段时间。第3龄幼虫期是成虫盘发生缺陷比较集中的时期,可以明显见到足、复眼、翅和刚毛的缺陷,同源异型突变体也在这个时期发生。同源突变体的变化主要是足、触角片段及刚毛和触角片段的相互转移。3每一个成虫盘缺陷部有自己明显的特征,根据它们成虫盘的形态缺陷和热处理的时间性,所有的成虫盘缺陷变化都可以分为这样三类:缺失,重复,缺失和重复并存。4遗传镶嵌测试表明:dlts基因是自主表达的,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环境和组织的特殊性。
    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与氨基酸营养的关系
    王国超, 傅强, 赖凤香,陈铭学,牟仁祥,张志涛
    2005, 48(4):  483-490. 
    摘要 ( 3062 )   PDF (291KB) ( 1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全纯人工饲料饲喂技术,研究了缺失不同氨基酸对高温(35)处理后的缺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相对生长速度、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影响,发现10种必需氨基酸对缺菌褐飞虱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10种非必需氨基酸,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缺少对褐飞虱(特别是高温处理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分析了缺菌试虫体内氨基酸组成和转氨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摄取的氨基酸营养相同的条件下(用全纯饲料D-97饲养),高温处理试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变化,而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上升,且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苯丙氨酸(Phe)摩尔百分含量均显著下降,表明必需氨基酸的相对缺乏可能是体内蛋白质合成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推测这可能是由于试虫体内共生菌数减少致使所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减少而引起。处理试虫体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明显提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降低,结合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酰胺(Gln)显著增多,推测类酵母共生菌可能利用谷氨酰胺等为原料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转基因棉花中糖类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对棉蚜泌蜜量及蜜露主要成分的影响
    杨益众,陆宴辉,薛文杰,余月书,李晓慧,王峰,杨海燕,刘洋
    2005, 48(4):  491-497. 
    摘要 ( 3374 )   PDF (210KB) ( 20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3个转基因棉和2个亲本对照棉花品种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了这5种棉花植株体内主要糖分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同时,分别用这5个棉花品种的叶片饲养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并测定其蜜露分泌量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国抗22”叶片中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平均含量及可溶性糖总量分别比亲本对照棉“泗棉3号”减少61.76% 89.05%77.86%23.61%,转基因棉花“苏抗103”和“中抗310”叶片中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平均含量及可溶性糖总量分别比亲本对照棉“苏棉12”下降14.15%32.80%92.22%11.46% 4 6.81%93.19%61.11%43.91%,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果糖、鼠李糖、海藻糖的含量在不同转基因棉与亲本对照棉花品种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一些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已经影响到了转基因棉花品种中主要糖分与游离氨基酸的合成。棉蚜取食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后,蜜露的日平均分泌量比取食对照品种“泗棉3号”减少40.54%,取食其他两个转基因棉花品种“苏抗103”和“中抗310”后蜜露的分泌量也比取食对照棉花品种“苏棉12”降低22.67%30.0%,但棉蚜取食转基因棉花后蜜露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均高于对照棉花品种,蜜露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和各种氨基酸含量在取食转基因棉和常规棉花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棉铃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黄小红,陈清西,尤民生,王君,关雄
    2005, 48(4):  498-502. 
    摘要 ( 3589 )   PDF (222KB) ( 1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蛹为材料,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Sephadex G-200分子筛柱层析和DEAE-32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获得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酶制剂。纯酶的比活力为2 678.79 U/mg。以对硝基苯-N-乙-β-D-氨基葡萄糖苷(pNP-β-D-GlcNAc)为底物,研究酶催化底物水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酶的最适pH5.63,最适温度为55℃。该酶在pH 48区域较稳定,而在pH>8时能迅速失去活力;在50℃以下处理30 min,酶活力仍保持稳定,高于50℃,酶很快失去活力。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双曲线方程,测得米氏常数Km0.16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10.73 μmol·L-1·min-1。酶催化pNP-β-D-GlcNAc反应的活化能为66.24 kJ/mol
    小菜蛾对合成植物挥发物的活性反应
    王香萍,方宇凌,张钟宁
    2005, 48(4):  503-508. 
    摘要 ( 3691 )   PDF (216KB) ( 16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检验了小菜蛾已交配和未交配雌、雄成虫对3种合成植物挥发物乙酸顺-3-己烯酯(Z-3-hexenyl acetateACTE)、异硫氰酸丙烯酯(allyl isothiocyanateNCS)和顺-3-己烯醇(Z-3-hexen-1-olOH)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不同浓度(0.008 μg/μL0.08 μg/μL0.2 μg/μL0.8 μg/μL8 μg/μL20 μg/μL40 μg/μL)实验表明,随着刺激化合物浓度的提高,小菜蛾反应活性增强。但小菜蛾的性别及其交配状态可能影响其对3种化合物的反应强度:不同性别及交配状态的小菜蛾对ACTE的反应差异不大;未交配雌、雄虫对OH的反应强于已交配雌、雄虫;未交配雌虫对低浓度的NCS反应较强,NCS超过一定浓度时已交配雌虫的反应强于未交配雌虫,雄虫对NCS反应较小且与交配状态无关。以小菜蛾性信息素作为对照,在湖北长阳和越南河内试验了这3种植物挥发物诱芯(6 μL/诱芯)对小菜蛾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在湖北,第1天时 ACTENCS对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引诱量显著大于性诱剂的引诱量,但随着诱芯放置时间延长,NCS引诱作用迅速下降,第2天时引诱作用已经很小;ACTE的引诱作用下降缓慢,第4天的诱蛾量才显著小于性信息素的诱蛾量,OH的引诱力较弱。在河内,ACTENCSOH1天对小菜蛾引诱作用很强,引诱量大于性信息素,但差异不显著;随着诱芯放置时间延长,3种挥发物对小菜蛾的引诱量均下降很快,第4天的引诱力就很弱。3种植物挥发物的混合物(体积比111)对小菜蛾的引诱作用与性信息素相似,且诱蛾活性持效期相对较长。无论在越南或湖北,植物挥发物或其混合物均很少引诱到雌虫。
    两种蚜茧蜂及其寄主蚜虫对大豆植株挥发性次生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严福顺,阎云花,张瑛,侯照远,王琛柱
    2005, 48(4):  509-513. 
    摘要 ( 2902 )   PDF (196KB) ( 1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下列害虫和寄生天敌种类对大豆植株中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不同组合混合相的触角电位反应: 1)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2)为害大豆植株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和不为害大豆植株的豆蚜二者所共有的寄生天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 3)不为害大豆植株的麦长管蚜的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Aphidius picipes Nees。结果表明,与大豆植株相关联的大豆蚜和不相关联的豆蚜所共有的天敌——豆柄瘤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敏感,而与大豆植株不相关联的豆蚜、麦长管蚜及其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不敏感。再次证明,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在害虫及其寄生天敌搜寻寄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松阿扁叶蜂对不同树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张同心, 崔为正,孙绪艮,张卫光, 梁中贵
    2005, 48(4):  514-517. 
    摘要 ( 2852 )   PDF (141KB) ( 1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MS302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以顶端记录法测定松阿扁叶蜂成虫对不同树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结果显示,该蜂成虫对其嗜好的油松、赤松、华山松挥发物的EAG反应敏感,雌成虫放电频率分别为45.2次/s、42.1次/s、42.3次/s,电位值依次为1 022 mV、1.139 mV、0.706 mV, 但对其非寄主树种的侧柏挥发物反应微弱,对空气无反应。雌成虫对油松挥发物的不同气流量17 mL/s、17 mL/s、85 mL/s的放电频率和电位值分别为24.8次/s、45.2次/s、46.6次/s和0.533 mV、1.022 mV、1.316 mV,表明EAG反应程度因挥发物气流量浓度不同而变化。触角电位与选择性行为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松阿扁叶蜂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触角的嗅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生物型烟粉虱体内Wolbachia共生菌的检测及其系统树分析
    褚栋, 丛斌,张友军,徐宝云,吴青君,朱国仁
    2005, 48(4):  518-525. 
    摘要 ( 3139 )   PDF (334KB) ( 15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一类共生细菌,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宿主的生殖方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Wolbachia与许多外来生物的成功入侵相关。本文利用长PCR的方法特异扩增了不同生物型烟粉虱(共24个种群)体内Wolbachiawsp基因,结果发现B型和Q型烟粉虱入侵种群体内均未检测到Wolbachia,而在非B/Q型的浙江种群和肯尼亚种群体内检测到了Wolbachia。对该wsp基因进行测序并和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浙江烟粉虱种群的Wolbachia属于B组Con/Rug亚种群,而肯尼亚种群属于B组Btab1亚种群。Wolbachia的存在与否可能与烟粉虱的成功入侵有一定的关系。图2表2参23
     
    多炔类化合物对美洲大蠊的触杀活性及对乙酰胆碱酯酶和腺苷三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万树青, 徐汉虹,赵善欢,蒋志胜,尚稚珍, 刘准
    2005, 48(4):  526-530. 
    摘要 ( 3417 )   PDF (181KB) ( 14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人工合成的11个多炔类化合物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初孵若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当化合物处理浓度为20 μg/cm2时,致死率达70%以上的有: 化合物2 (1-叔丁基-4-羟甲基-丁二炔)、化合物9 (1-苯甲基-4-甲基-丁二炔)和化合物10 (O-炔丙基硫代磷酸二乙酯)。经毒力测定,化合物9和化合物10的LC50分别为3.91 μg/cm2和1.50 μg/cm2。化合物2、化合物7 (1-苯基-4-邻硝基苯基-丁二炔)和化合物10对美洲大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2.00%、27.24%和62.22%。化合物2和化合物10对Na+-K+-ATPase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4.55%和31.44%;而化合物5 (1-苯基-4-(3,4-亚甲基二氧)苯基-丁二炔)和化合物6 (1-苯基-4-间硝基苯基-丁二炔)对该酶具有激活活性,激活率分别为24.98%和20.99%。化合物2、化合物4 (1-苯基-4-对甲氧基苯基-丁二炔)和化合物7对Ca2+-Mg2+-ATPase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9.02%、38.53%和35.32%, 其他化合物对该酶具有激活活性,其中激活活性最高的为化合物5,激活率达81.12%。
    菜蚜茧蜂对六种杀虫剂抗药性的季节性变化
    吴刚, Tadashi MIYATA
    2005, 48(4):  531-536. 
    摘要 ( 2960 )   PDF (201KB) ( 1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福州建新和闽侯上街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季节性变化。田间菜蚜茧蜂种群在网室内脱离选择压力后对杀虫剂敏感性显著升高。与敏感的F21子代的LC50相比,2002年6月8日至2004年11月18日期间,建新菜区菜蚜茧蜂对甲胺磷、氟虫腈、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1.8~31.2,9.3~14.7,9.3~35.7,7.0~16.6,和13.3~30.1倍;2003年6月5日至2004年12月17日期间,上街菜区菜蚜茧蜂对甲胺磷、氟虫腈、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5~34.9,4.0~14.3,9.2~38.6,7.8~18.9和12.1~24.2倍。田间菜蚜茧蜂种群在5月份和6月初抗性水平最高,12月份较低,6月末最低,尤其在6月份期间20天内抗性水平急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菜蚜茧蜂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在脱离选择压力后不稳定,且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表2参25
     
    不同种植方式下转Bt基因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蔡万伦, 石尚柏,杨长举,彭于发
    2005, 48(4):  537-543. 
    摘要 ( 2919 )   PDF (279KB) ( 1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如何设置庇护所使其在转基因作物靶标害虫抗性治理中达到更高的效率,就此,本文
    研究了Bt水稻与非Bt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对Bt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块块种植和列列混栽方式对Bt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无显著影响;但混栽方式下的Bt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个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偏低。在水稻发育中期,混栽方式下Bt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季节动态与块块种植方式下的明显不同,其多样性、均匀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类似于同种植方式下非Bt稻上各参数的季节动态。混栽方式下的庇护所效应更明显。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
    刘雨芳,苏军,尤民生2,汪琼,胡斯琴,刘文海,赵士熙,王锋
    2005, 48(4):  544-553. 
    摘要 ( 3243 )   PDF (317KB) ( 15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应用吸虫器法与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 +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Cry1Ac+SCK基因水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Ⅱ32A/MSB都获得了对稻纵卷叶螟的高抗性。虽然MSA、MSB、21S/MSB与Ⅱ32A/MSB对水稻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与均匀度时间动态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生长全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对应的对照比较,它们对水稻害虫群落的这些参数均无显著影响,且转基因水稻田与各自对照田在害虫与主要害虫物种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降低,并未对水稻害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引起优势种成分的变化。
    sck+cry1Ac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及二化螟绒茧蜂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姜永厚,傅强,程家安,祝增荣,蒋明星,张志涛
    2005, 48(4):  554-560. 
    摘要 ( 3161 )   PDF (255KB) ( 1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实验室研究了转sck+cry1Ac基因水稻(MSB)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生长、存活以及经寄主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连续取食转sck+cry1Ac基因水稻的二化螟, 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从第2天开始,其体重显著低于取食明恢86的对照组;从第6天开始,死亡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二化螟取食MSB 36 h后移至对照水稻上继续取食3、6、9、12天后,死亡率与对照差异都不显著;但体重均低于对照,其中第3天的体重差异达显著水平。二化螟绒茧蜂分别以取食MSB一定时间的3、4、5龄二化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率均低于以对照组,其中对4龄幼虫的寄生率差异显著;结茧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寄生在取食MSB的5龄二化螟幼虫体内的蜂、蛹期显著长于对照,而所结茧的茧长显著短于对照;但卵幼虫历期、每茧块茧数、羽化率、雌性率、成蜂寿命和前翅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sck+cry1Ac基因水稻不仅对二化螟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 而且可经寄主二化螟影响到二化螟绒茧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不同生境类型枣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师光禄, 赵莉蔺,苗振旺,刘素琪,曹挥,Shiyou LI,Bruce PIKE
    2005, 48(4):  561-567. 
    摘要 ( 3017 )   PDF (230KB) ( 1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山西太谷枣区对不同间作生境组合类型枣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杂草的枣园与其他枣园相比,节肢动物的物种数最大(P<0.05), 而节肢动物物种的个体数最小(P<0.05),而在单作无杂草的枣园则相反(P<0.05)。植食性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在单作无杂草的枣园显著(P<0.05)大于其间作类型的枣园,而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则明显(P<0.05)小于其间作类型的枣园,而在有杂草的枣园则相反。枣树与大豆和棉花间作枣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则明显(P<0.05)大于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枣园,而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枣园与单作无杂草枣园的寄生性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但捕食性的物种数有大豆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单作无杂草枣园,而个体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多样性均匀度和相对稳定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有杂草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单作无杂草枣园,枣树与大豆和棉花间作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枣园,而优势度则相反。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枣园合理间作多种作物或者适当保留一定的杂草,不仅可以减少天敌昆虫迁出枣园,而且还可以增加枣园天敌的物种数量和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同时还能有效地利用枣园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基于生命表参数的棉铃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
    高增祥, 徐汝梅,吴子江,杨燕涛,薛智华,丁岩钦,李典谟
    2005, 48(4):  568-575. 
    摘要 ( 2913 )   PDF (296KB) ( 1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依据对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所获得的种群统计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随机环境条件下的棉铃虫种群发生动态。模拟结果显示,同一输入参数(模拟的1代残虫量),经过确定世代或生活史阶段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既可能为轻发生,也可能种群暴发。环境条件有利时,输入变量(模拟的1代残虫量)影响棉铃虫最大可能的发生程度。当棉铃虫为中等或轻发生时,1代残虫量(模型输入参数)和最终的棉铃虫发生程度(模型输出)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相同的最终棉铃虫发生程度所对应的模型的输入变量可以有多种水平。模拟结果显示,在环境条件比较有利情况下,棉铃虫只需要1个世代或某一个生活史阶段(如蛹期),种群密度即可达暴发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对棉铃虫中长期发生态势的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用于常见尸食性蝇类初孵幼虫的鉴别
    李凯,叶恭银,胡萃
    2005, 48(4):  576-581. 
    摘要 ( 2979 )   PDF (366KB) ( 1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双向凝胶电泳分析技术已在生物科学各领域被广泛应用,蛋白质组作图的意义已经日益显现。通过对4种常见尸食性蝇类初孵幼虫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和图象分析,发现各种类间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差异显著,并对相应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量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合适的尸食性蝇类初孵幼虫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可用于鉴别形态学极易混淆的昆虫种类。图4参17
     
    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鉴定及分类学意义
    张红兵,李小鹰,戴华国,周秋君
    2005, 48(4):  582-587. 
    摘要 ( 3188 )   PDF (204KB) ( 17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GC-MS分析表明,不同种类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均有差异。运用UPGMA聚合R分析的最小距离系数值绘制的系统树表明:圆唇凸额类白蚁——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双色散白蚁R. dichrousR. sp.1之间;圆唇平额类白蚁——圆唇散白蚁R. labralis、小头散白蚁R. microcephalusR. sp.2和R. sp.3之间; 尖唇类白蚁——海南异白蚁Heterotermes hainanensis、拧黄异白蚁H. citrinus、细颚异白蚁H.leptomandibularis、尖唇异白蚁H. aculabialisH. sp. 4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类白蚁中,圆唇凸额类白蚁和圆唇平额类白蚁亲缘关系相近,而两者与尖唇类白蚁亲缘关系较远。实验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异白蚁属,它与散白蚁属主要区别在于其表皮缺乏以下数种碳氢化合物:正十七烷烃、正二十烷烃、正二十一烷烃、正二十二烷烃、正二十三烷烃、正二十四烷烃和正二十六烷烃等;却含有一种特殊化合物异喹啉。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分类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形态分类被鉴定为双色散白蚁的R. sp.1,被鉴定为小头散白蚁的R. sp.2,被鉴定为圆唇散白蚁的R.sp.3,被鉴定为尖唇散白蚁的H. sp.4,根据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结果,R. sp.1、R. sp.3和H. sp.4可能是其他种,而R. sp.2则可能是圆唇散白蚁的亚种或其他种。
    中国玛蚱属的分类研究及四新种记述(蚱总科:短翼蚱科)
    郑哲民
    2005, 48(4):  588-593. 
    摘要 ( 2803 )   PDF (287KB) ( 1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统研究分布于我国玛蚱属 Mazarredia Bolivar 的种类, 共计有12种, 其中有4新种, 即长翅玛蚱 Mazarredia longipennis sp. nov., 短背玛蚱 M. brachynota sp. nov., 罗城玛蚱 M. lochengensis sp. nov. 及瘤背玛蚱 M. torulosinota sp. nov.。文中记述了每个种的引证和分布地区, 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图11表4参12
     
    花曲柳窄吉丁的寄主植物范围、危害和防治对策
    赵同海, 高瑞桐, Houping LIU, Leah S. BAUER,孙龙强
    2005, 48(4):  594-599. 
    摘要 ( 3938 )   PDF (186KB) ( 15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花曲柳窄吉丁(emerald ash borer, EAB) 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木犀科(Oleaceae)梣属Fraxinus植物树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目前发现其主要危害欧梣亚属Subgen. Fraxinus欧梣组(Section Fraxinus)和象蜡树组(Section Meliodes)的一些树木种类,如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洋白蜡F. pennsylvanica var subintegerrima、绒毛白蜡F. velutina、黑白蜡F. nigra和水曲柳F. mandshurica等。与早期文献上的记载不同,很少发现花曲柳窄吉丁对苦枥木亚属Subgen. Ornus白蜡树组(Section Ornaster)的白蜡树F. chinensis Roxb和花曲柳F. rhynchophylla造成危害。不同寄主白蜡树对花曲柳窄吉丁的敏感性不同,洋白蜡、绒毛白蜡等北美白蜡树种受其危害重于亚洲的水曲柳。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适应进化,分布在亚洲地区的梣属寄主树木发展了对花曲柳窄吉丁的抗虫性。中国部分地区发生的花曲柳窄吉丁灾害应该归属于引进的北美白蜡树种对本地害虫敏感所致。在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四川、台湾、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和自治区,都曾发现花曲柳窄吉丁的危害或分布。白蜡属树木广泛分布于我国除了青藏地区和海南省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大面积引种北美白蜡树种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以及近年来种植发展水曲柳的东北地区都是花曲柳窄吉丁这种毁灭性蛀干害虫的潜在发生地。花曲柳窄吉丁在我国部分地区为检疫性林业害虫,做好检疫是杜绝其扩散蔓延的首要方法。我国局部地区出现花曲柳窄吉丁灾害说明,北美白蜡树种在我国的适应性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科学的全面的风险评估,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应重视利用我国本地的白蜡树种。在花曲柳窄吉丁灾害的治理中,可采用营造混交林以降低蔓延的速度和发挥自然控制能力,加强肥水管理以增强树木的抗虫能力,清除被害木消灭虫源,以及幼虫期树干注射、成虫期喷洒化学农药等防治措施。
    昆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控
    陈凤菊, 高希武
    2005, 48(4):  600-608. 
    摘要 ( 2875 )   PDF (408KB) ( 20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属于一个超家族,目前已从20多种昆虫中克隆得到了近百个GSTs基因序列。这些基因分属于至少3个类别,Ⅰ(Delta)类,Ⅱ类和Ⅲ(Epsilon)类,其中Ⅰ类和Ⅲ类是昆虫特异性的类别。昆虫Ⅰ类GSTs基因通常由多基因家族编码,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昆虫种类中差异很大。Ⅱ类基因的种类较少,基因的结构较简单,通常是单拷贝基因。Ⅲ类基因是最近才鉴定出来的新类别,目前仅在黑腹果蝇和冈比亚按蚊中明确了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基因簇、可变剪接和基因融合等机制是导致昆虫GSTs基因多态性的主要原因。在抗性昆虫种群中,GSTs表达量的增加有mRNA水平的提高和基因扩增两种机制,但后一种机制的报道很少。GSTs活性的增加是由于属于一类或多类的多个同工酶的增量调控,也有少数是由于单个同工酶的增量调控。GSTs的表达受反式调控元件和顺式调控元件的调控。目前仅有少数含有调节基因的染色体大致位点和可能的调控元件得到鉴定。
    蜱类卵黄发生研究进展
    杨小龙, 高志华,刘敬泽
    2005, 48(4):  609-615. 
    摘要 ( 3079 )   PDF (209KB) ( 15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蜱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有关其生殖生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卵黄发生直接影响蜱类的繁殖力,一直是蜱类生理学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对蜱类卵黄发生的研究主要包括卵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调控,卵母细胞对卵黄原蛋白的摄取以及转变为卵黄蛋白的分子过程。蜱类卵黄发生受激素调控,激素的作用与作用激素的种类在硬蜱和软蜱中表现出较大差别。对蜱类卵黄发生了解得尚少,在许多方面需深入研究。  
    白蚁诱食信息素研究进展
    黄求应,薛东,雷朝亮
    2005, 48(4):  616-621. 
    摘要 ( 4047 )   PDF (177KB) ( 1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蚁为社会性昆虫,其组织结构和联系方式主要由白蚁外分泌腺产生的起诱导和调节白蚁行为反应作用的信息素来获得。由白蚁下唇腺产生的诱食信息素,能够在白蚁巢体的群体性食物采集中诱使取食白蚁形成聚集,并且取食食物的相同位置,从而提高白蚁巢体采集食物的效率。目前,已确定对苯二酚为白蚁诱食信息素,且认为整个等翅目昆虫都产生和使用对苯二酚作为诱食信息素,与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无关。该文概述了白蚁诱食信息素的分泌器官、种特异性、生物学意义、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家蚕Bm Tpi基因Z染色体定位
    牛宝龙, 吕顺霖,翁宏飚,沈卫锋,孟智启
    2005, 48(4):  622-626. 
    摘要 ( 3184 )   PDF (186KB) ( 1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以家蚕Bombyx mori第11号染色体上的DH-PBAN基因为参照基因,检测家蚕不同个体间Bm Tpi基因与常染色体上DH-PBAN基因的拷贝数之比,雄体Bm Tpi∶DH-PBAN=1.0,雌体Bm Tpi∶DH-PBAN=0.5;并用已经定位于Z染色体上的Bm Kettin基因为参照,检测Bm Tpi基因的拷贝数与Bm Kettin基因的拷贝数之比,雄体Bm Tpi∶Bm Kettin=1.0,雌体Bm Tpi∶Bm Kettin=1.0,证明Bm Tpi基因在家蚕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与Bm Kettin基因相同,说明Bm Tpi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正交试验法确定测定意大利蜜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反应的最佳条件
    张莹,黄建,高希武
    2005, 48(4):  627-632. 
    摘要 ( 3299 )   PDF (198KB) ( 1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酶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测定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并从试验组合中选出最佳条件。蜜蜂AChE活性的测定采用Gorun(1978)改进的Ellman方法, 以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I)为底物, 5, 5' 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为显色剂, 测定反应物在412 nm波长下的光密度值, 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经计算得到蜜蜂头部AChE的比活力。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温度>pH值>时间>酶浓度>底物浓度。并得出测定蜜蜂头部AChE活性的最佳条件是:酶终浓度0.2头/mL、底物终浓度0.8 mmol/L、pH值7.5、温度40℃及反应时间5 min。
    南京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检测及初步分析
    吴敏, 韩召军,孟建业,朱斌
    2005, 48(4):  633-636. 
    摘要 ( 3056 )   PDF (116KB) ( 17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浸叶法对南京郊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发现其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较高,而对氟虫腈、辛硫磷、毒死蜱、多杀菌素和虫酰肼依然处于敏感阶段。利用抗性小菜蛾测试发现,氧化胡椒基丁醚(增效醚,简称PBO)对拟除虫菊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室内敏感性恢复实验表明,在不接触药剂的条件下,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迅速下降,繁殖10代以后,抗性维持在低抗水平。因此, 小菜蛾的抗药性治理,应充分利用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单一使用某一品种,以延缓抗性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PBO增强拟除虫菊酯的防治效果,保证这类药剂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作用。
    家蚕催青后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钟伯雄, 陈金娥,颜新培,徐孟奎,梁建设
    2005, 48(4):  637-642. 
    摘要 ( 2898 )   PDF (562KB) ( 13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家蚕Bombyx mori催青后期胚胎蛋白质图谱的变化。研究发现: 在头胸分化期(戊3)、反转期(己1)、毛瘤发生期(己2)、点青期(己3)、转青期(己4)和孵化期(己5)胚胎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共检测到209个特异蛋白斑点,其中己3和己4两个胚胎出现的特异蛋白斑点数在整个催青期胚胎中为最多,分别达55和77个。与催青前期胚胎出现的特异蛋白斑点变化规律相似,这些特异蛋白斑点大多也是在随后邻近的胚胎发育中消失。推测这些特异蛋白可能与相应胚胎的形体特征发育有关。
    粘虫飞行过程中四种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李克斌, 高希武,罗礼智, 尹姣, 曹雅忠
    2005, 48(4):  643-647. 
    摘要 ( 2795 )   PDF (167KB) ( 13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3日龄粘虫雌蛾吊飞过程中4种相关酶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DH)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粘虫在吊飞过程中其能量代谢有以下特点: 在吊飞的初始5 min,所有与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相关的酶活性都快速升高,这段时期脂肪代谢的酶活性也完全被活化,HOAD活性明显增强;但在随后的5~60 min持续吊飞期间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活性都有所下降,表明此时飞行活性趋于平稳。飞行中的粘虫具有极高的有氧代谢能力,也具备一定的无氧代谢能力。吊飞过程中HOAD∶GAPDH大于1,说明粘虫飞行过程中能源物质利用属于混合型,但动用脂肪比糖类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