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7-11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蛹变态期丝腺组织的退化与细胞凋亡特征
    钟仰进1,2,曾 林1,2,黄志君1,刘吉平1,邓小娟1,杨婉莹1, 曹 阳1,2*,顾世红3
    2005, 48(3):  319-324. 
    摘要 ( 3886 )   PDF (10925KB) ( 1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形态学观察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及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和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体外培养方法, 研究了家蚕Bombyx mori 蛹变态期丝腺组织的退化与细胞凋亡特征。显微镜的观察显示家蚕丝腺的逐渐退化发生在吐丝期间。DNA梯度电泳的分析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可能伴随发生在丝腺的退化过程中。在离体培养条件下, 用20-羟基蜕皮酮处理5龄第6天幼虫的丝腺, 导致的细胞凋亡提前于对照, 提示在进入蛹变态期前, 20-羟基蜕皮酮提早激发了介导家蚕丝腺细胞凋亡与水解机制的遗传调控级联系统。上述结果表明, 20-羟基蜕皮酮能够诱导家蚕丝腺组织在蛹变态期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

     

    臭腹腺蝗(直翅目:锥头蝗科)消化道对食物储存、消化和吸收相适应的显微结构
    Bassey E. AKPAN1, Tony G.OKORIE2
    2005, 48(3):  325-330. 
    摘要 ( 3024 )   PDF (10073KB) ( 13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显微观察发现臭腹腺蝗Zonocerus variegatus(直翅目:锥头蝗科)嗉囊、中肠和后肠的肠壁结构有所不同。嗉囊为空时纵向折叠。中肠上皮层的厚度随龄期有明显变化,1龄和2龄时明显大于3龄、4龄和5龄。后肠具有帮助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寄主龄期、过寄生和寄主饥饿处理对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及畸形细胞发育的影响
    白素芬1,2,陈学新1,程家安1,符文俊3,何俊华1
    2005, 48(3):  331-336. 
    摘要 ( 2875 )   PDF (186KB) ( 14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过寄生、寄生时寄主龄期和寄生后寄主饥饿处理影响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Kurdj.)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显微解剖和观察表明,4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被寄生后,其体内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发育不整齐、假寄生比例增高。过寄生后,每头被寄生的寄主血腔中畸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直径变小;随着过寄生程度的加剧,幼蜂发育严重受阻。寄主营养显著影响体内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被寄生的小菜蛾经饥饿处理62 h后,体内畸形细胞的数量、活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幼蜂的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寄主发育与寄生蜂和畸形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过寄生及寄主营养状况均对寄主体内幼蜂和畸形细胞发育产生影响。

    烟草天蛾几丁质酶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郝婵娟1,柴宝峰1,王 伟1,孙 毅2,梁爱华1*
    2005, 48(3):  337-341. 
    摘要 ( 2722 )   PDF (288KB) ( 13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ET-28a,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菌株经0.5 mmol/L IPTG诱导6~8 h后,几丁质酶表达并形成包涵体。在Ni2+-NTA亲和柱上经变、复性和纯化,得到可溶的几丁质酶。表达产物经Western 印迹鉴定。采用切胶回收的方法切割回收包涵体,并将回收产物免疫新西兰大白兔,ELISA检测抗体效价达1∶20 000。Western 印迹检测证明抗体特异性良好。

     

    Cry1Ac基因载体构建及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杀虫活性表达
    刘济宁1,2, 刘贤进1,余向阳1,彭正强2
    2005, 48(3):  342-346. 
    摘要 ( 2719 )   PDF (237KB) ( 16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HD-73基因Cry1Ac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木糖诱导型启动子PxylR序列, 分别设计2对特异引物Cry1Ac F/R和Pxy F/R,扩增获得了完整的启动子PxylR和Cry1Ac基因序列,进一步以上述产物混合物为模板,以Pxy F/Cry1Ac R作引物进行重迭PCR,获得了载体PxylR-Cry1Ac,经SphⅠ和BamHⅠ完全酶切后,将PxylR-Cry1Ac插入大肠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HT315,重组表达质粒pCry1Ac315转化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工程菌株质粒酶切电泳分析、SDS-PAGE电泳分析和杀虫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证实了Cry1Ac基因的导入及其在枯草芽孢杆菌JAAS01D中的有效表达。

     

    利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分离的家蚕抗NPV相关基因s3a
    徐家萍1,2,陈克平1*,姚 勤1,徐庆刚1,刘晓勇1,高贵田1
    2005, 48(3):  347-352. 
    摘要 ( 2659 )   PDF (551KB) ( 13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荧光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家蚕Bombyx mori对BmNPV抗性品系NB、感性品系306和近等基因系306NNZZ添毒和未添毒处理区的基因表达的差异。根据差异显示的结果克隆了一条702 bp长度的cDNA片段,并用Northern blot进行了验证。该序列经过NCBI EST库的同源性比较获得了电子延伸。延伸后的序列用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了一条782 bp的序列,拼接后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827 bp,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3A同源性最高达97.7%;其次是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 S3A,同源性为94.0%;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3A同源性为75.3%。比较结果显示这是一个新的家蚕基因,定名为家蚕s3a基因。本实验获得的s3a基因在家蚕感性和抗性品系以及添毒处理和未添毒处理中都具有差异表达,其中在抗性品系和近等基因系中的表达高于感性品系,在添毒处理中的表达高于未添毒组。因此推测它是一个与家蚕抗BmNPV相关的新基因。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杀虫蛋白的纯化及活性鉴定
    王勤英1,南宫自艳1,陆秀君1,李秀花2,李国勋1, 崔 龙1
    2005, 48(3):  353-358. 
    摘要 ( 2927 )   PDF (267KB) ( 13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是从河北省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昆虫病原线虫体内分离纯化获得的共生菌,该菌的发酵液对多种昆虫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利用85%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分别获得胞内蛋白提取物和上清液中胞外蛋白提取物,生测结果表明这两种蛋白提取物中都含有胃毒素和血腔毒素。通过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对蛋白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了3种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毒素Ⅰ、毒素Ⅱ和毒素Ⅲ),胞内的毒素蛋白与分泌到胞外上清液中的毒素蛋白是同种蛋白。毒素Ⅰ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明显的胃毒活性,但没有血腔毒性;毒素Ⅲ对大蜡螟幼虫有很强的血腔毒性,LD50为0.18  μg/头。SDS-PAGE图谱显示毒素Ⅰ和毒素Ⅱ是由多个多肽组成的复合蛋白,而毒素Ⅲ只分离出一条多肽。毒素Ⅱ在50℃处理10 min,其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变化;70℃处理10 min对毒素Ⅲ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棉铃虫中肠微粒体P450的分离纯化
    郑明奇1,2,张文吉2,邱星辉1*, 冷欣夫1
    2005, 48(3):  359-364. 
    摘要 ( 2556 )   PDF (279KB) ( 14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深入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与功能,需要分离不同型的P450蛋白。作者建立了适用于棉铃虫中肠微粒体P450的纯化方法,包括聚乙二醇8000(PEG8000)沉淀、高效疏水作用色谱(HPHIC)和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EC)等连续分离步。SDS-PAGE(银染)显示,棉铃虫中肠微粒体经以上步骤分离纯化后,在含P450的馏分中检测出分子量分别为58 kD、47 kD、56 kD和45 kD的4条蛋白带。 P450的回收率为14.3%,比含量提高了39倍。

    寄主植物对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邱宝利,任顺祥
    2005, 48(3):  365-369. 
    摘要 ( 2549 )   PDF (208KB) ( 1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茄子和扶桑两种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寄生性天敌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发育、存活和繁殖等特性的影响。在26±0.5℃的条件下,在扶桑上,双斑恩蚜小蜂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为13.6天,2龄幼虫至成虫的存活率为93.2%;而在茄子上双斑恩蚜小蜂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和2龄幼虫至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12.1天和91.1%。扶桑上双斑恩蚜小蜂雌性成虫的平均寿命为8.0天,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5.9粒;而在茄子上雌性成虫的平均寿命为6.6天,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7.6粒。双斑恩蚜小蜂在扶桑和茄子植物上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081和0.892。两种不同寄主植物对双斑恩蚜小蜂在若虫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成虫寿命和平均产卵量以及内禀增长率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对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有较大的影响。

     

    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法防治东北越冬代水稻二化螟
    焦晓国,宣维健,盛承发
    2005, 48(3):  370-374. 
    摘要 ( 3175 )   PDF (180KB) ( 20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2年和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开展了应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越冬代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试验。与对照区相比,2002年和2003年两年诱捕区诱蛾量分别下降84.54%和83.75%,雌虫交配率分别下降54.10%和47.67%; 同时,诱杀区二化螟卵孵化率下降25.50%,卵块密度也显著降低。2002年二化螟雌雄性比由对照区的1.14上升为诱捕区的3.96,而 2003年由1.12上升到3.84;诱杀区二化螟幼虫为害率,无论是枯鞘、枯心,还是白穗,也较之对照区显著下降,造成稻谷产量损失也明显降低。通过上述一系列评价指标表明性信息素诱捕法能有效控制东北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可为东北绿色大米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繁育川硬皮肿腿蜂替代寄主的筛选
    黄 琼1,周祖基1*,杨 伟1,胡 杰2,杨春平1
    2005, 48(3):  375-379. 
    摘要 ( 2983 )   PDF (165KB) ( 1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用直接接蜂和药物麻醉寄主后接蜂的方法,对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ulum Fairmaire、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苹眼天牛Bacchisa dioica (Fairmair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Smith)、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 等10种昆虫作为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繁蜂替代寄主的适合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比较了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供试寄主上的寄生率、出蜂率、发育历期、后代的雌性比率、寄生繁殖能力和冷藏对成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及寄主的不同处理间只有寄生率和出蜂率两项指标可能有显著差异,能反映繁蜂寄主的适合性。据此,从10种供试寄主中筛选出黄粉甲和玉米螟两种优良的繁蜂替代寄主,为该蜂的大规模繁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mtDNA中COⅠ分子标记在常见食尸性蝇类鉴定中的应用
    蔡继峰1,刘敏1,应斌武1,邓仁丽2,董建国3,张林1,陶涛1,潘洪富1,闫红涛1,廖志钢1
    2005, 48(3):  380-385. 
    摘要 ( 3309 )   PDF (208KB) ( 1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死后不同时间,在尸体上出现不同种类食尸性蝇类的演替规律,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传统上仅依据蝇类形态学特征来判断种属,但由于蝇类的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对蝇类尤其是对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别很难。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食尸性蝇类及其幼虫进行种属鉴定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此方法对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常见双翅目食尸性蝇类包括:开普黑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部分卵,铜绿蝇、棕尾别麻蝇及部分幼虫和蛹的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COⅠ)中278 bp的基因序列进行鉴别。除个别蝇类如丝光绿蝇与铜绿蝇外,该方法均能有效地将上述食尸性蝇类鉴定到种属水平。在我国,它将成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蝇类种属的可靠依据。

    基于mtDNA Cytb 的六种果实蝇的分子鉴定
    朱振华1,2,叶辉1*, 张智英1
    2005, 48(3):  386-390. 
    摘要 ( 3506 )   PDF (157KB) ( 1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首次对果实蝇属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瓜实蝇B. cucurbitae、南瓜实蝇B. tau、番石榴实蝇B. correcta、具条实蝇B. scutellata、黑漆实蝇B. scutellaris等6种实蝇mtDNA Cytb基因进行了测序。对这6种实蝇72个个体mtDNA Cytb基因中段420 bp的碱基序列进行分析,得到38种单倍型,发现了116个变异位点,其中30个位点较为稳定。对这6种实蝇与其各自鉴别位点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mtDNA Cytb基因可以作为这6种实蝇种类鉴别的分子标记。

     

    中国肩花蝽属雌性交配管的形态研究
    柯云玲,卜文俊*
    2005, 48(3):  391-395. 
    摘要 ( 2654 )   PDF (187KB) ( 1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半翅目花蝽科(Anthocoridae) 昆虫的种类鉴定通常是以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为主, 雌虫的种类鉴定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本文研究了中国肩花蝽属 Tetraphleps 已知5个种雌虫的交配管,包括黑色肩花蝽T. aterrimus (Sahlberg)、斑翅肩花蝽T. galchanoides Ghauri、毛肩花蝽T. pilosulus Bu et Zheng、直长肩花蝽T. parallelus Bu et Zheng和玉龙肩花蝽T. yulongensis Bu et Zheng。发现交配管的构造在种内变异小、特征稳定,而在种间差别明显,可作为该属雌虫种类鉴定的可靠依据。

     

    拟顶小卷蛾属分类研究
    张爱环,李后魂
    2005, 48(3):  396-400. 
    摘要 ( 2764 )   PDF (4090KB) ( 14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统研究了拟顶小卷蛾属Pseudacroclita Oku,共记述4种,除已知种拟顶小卷蛾P. hapalaspis (Meyrick)外,还有2个新种(突拟顶小卷蛾P. projecta sp. nov.和钩拟顶小卷蛾P. micrancistra sp. nov.)及1中国新记录种[黄斑拟顶小卷蛾P. luteispecula (Kuznetsov)]。提供了4个种的成虫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该属已知种的分种检
    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引入西方蜜蜂对中蜂的危害及生态影响
    杨冠煌
    2005, 48(3):  401-406. 
    摘要 ( 3799 )   PDF (162KB) ( 2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作者阐述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和喀尼阿兰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以来,使当地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使山林植物授粉总量减少,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文中提出: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存本地蜜蜂遗传特性,和采用基因转移等技术,培育具有西方蜜蜂优良生产性能的中蜂新品种,逐步恢复中蜂的种群数量。
    跳甲的食性及食性分化
    翟宗昭1,2,葛斯琴1,杨星科1*
    2005, 48(3):  407-417. 
    摘要 ( 3982 )   PDF (309KB) ( 17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跳甲隶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植食性昆虫。本文对跳甲食性及食性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诠释了寄主植物的概念,分析了昆虫食性专化发生的原因。跳甲亚科的寄主植物的范围虽广,但有85%的属为专食性属。一般认为,专食性的跳甲亚科和萤叶甲亚科是由食性较广的叶甲亚科进化而来的,食性分化在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广食性代价推动了食性分化的发生,广食性代价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支持。有关食性分化方向的观点倾向于寄主植物转向化学物质相似的植物,表现为寄主转移、寄主扩张和形成寄主型等;食性分化推动了同域物种形成。跳甲食性分化的研究对于丰富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协同进化理论也有重要作用。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研究进展
    刘金香, 钟国华, 谢建军, 官 珊, 胡美英*
    2005, 48(3):  418-426. 
    摘要 ( 3388 )   PDF (263KB) ( 1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低分子量酸性可溶性蛋白,广泛分布于昆虫触角、跗节等各种化学感受器中,蛋白质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种内种间同源性一般为30%~90%。其主要功能是感受、识别、转运、传导环境化学因子刺激信息,参与调节生理节律和生长发育。该文从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生态进化意义、分布表达部位、生化特性、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和研究方法等角度,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研究进展,指出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深入研究,对于阐明昆虫与环境化学信息联系规律、昆虫行为反应本质原因,探索害虫综合治理和益虫利用效率新途径,开辟创制昆虫行为控制剂新领域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天牛成虫信息素及嗅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
    江望锦1,嵇保中1*,刘曙雯2,宋杰2
    2005, 48(3):  427-436. 
    摘要 ( 3403 )   PDF (290KB) ( 2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评述了天牛成虫信息素及嗅觉感受机制的研究进展。天牛雌、雄成虫均可释放性信息素,迄今已对31种天牛的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完成组分鉴定的有13种。天牛性信息素包括长距离、短距离和接触性信息素3种类型。天牛性信息素存在变异现象,同种天牛分布在不同地区,其性信息素组分之间存在差异。触角是天牛感受性信息素的主要器官,也是判别成虫通讯方式的形态指标,性信息素发达的种类其触角常具显著的性二型现象。天牛利用寄主信息素(如萜烯类、醇类和酯类)寻找寄主。性信息素和寄主信息素在林间复合使用可提高诱捕率。天牛信息素还包括异种信息素、忌避信息素和产卵干扰素,能够提高天牛寄主定位效率。天牛触角嗅觉感受的神经细胞(RNs)有3类,气味信息经神经细胞群传输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信号按标记路线或交叉纤维样式输导。天牛气味结合蛋白(OBP)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EPG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罗 晨1, 岳梅1,2, 徐洪富2*, 张芝利1
    2005, 48(3):  437-443. 
    摘要 ( 3804 )   PDF (200KB) ( 2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刺吸行为电图(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 技术在植食性刺吸式昆虫,如蚜虫、粉虱、叶蝉和蓟马等研究中的应用日益深入,尤其是对蚜虫和粉虱的研究,已涉及寄主专化性、植物的抗虫机制以及病毒传播等领域。该文从蚜虫和粉虱等典型的刺吸式昆虫入手,介绍EPG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棉铃虫幼虫中肠非糖基磷酯酰肌醇锚着氨肽酶N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苏建亚, 沈晋良*
    2005, 48(3):  444-449. 
    摘要 ( 2722 )   PDF (300KB) ( 1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中肠氨肽酶N的克隆和测序,鉴定了1个氨肽酶N基因APN1,其cDNA序列具有3 220个核苷酸,具有3 04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产生1 01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氨肽酶N所共有的锌结合模体HEXXHX18E和N末端20个氨基酸的疏水性信号序列,但C末端没有糖基磷酯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添加信号序列。该氨肽酶N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AY358034。

    Bt毒素对棉铃虫雄蛾感受雌蛾性信息素EAG反应的影响
    穆兰芳,董双林
    2005, 48(3):  450-454. 
    摘要 ( 2323 )   PDF (156KB) ( 1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含Bt毒素的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3龄幼虫至成虫(死亡率为40%~50%),采用触角电位 (electroantennogram, EAG) 技术,测定了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2种组分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及其混合物(Z11-16:Ald∶Z9-16:Ald=97∶3)的EAG反应。结果表明,Bt毒素对雄蛾感受性信息素单一组分和混合物的EAG反应均具促进作用;且随信息素剂量的增加,这种促进作用也随之增强。这一结果对于评价和实施延缓棉铃虫对Bt棉抗性的“庇护所"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的分离和原代培养技术
    陈 来,吴祖建*,傅国胜,林奇英,谢联辉
    2005, 48(3):  455-459. 
    摘要 ( 2760 )   PDF (5277KB) ( 1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建立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单层细胞株,以Grace培养基为基础,MM培养基、水解乳清蛋白、酵母抽提物和胎牛血清(FBS)为营养添加因子,共配成7种全培养基,用以培养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7种培养基均可维持灰飞虱胚胎切块组织细胞的贴壁培养1~4周,而培养基5(1Grace+1MM+20%FBS)则可维持贴壁培养达2个月以上;pH 8.0的0.25%胰蛋白酶在37℃下酶解组织块5~10 min的分离效果较好。实验获得较适合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生长的配方和组织酶解分离方法。

    松墨天牛对寄主树木的产卵选择
    郝德君1,张永慧1,戴华国1*,王焱2
    2005, 48(3):  460-464. 
    摘要 ( 3287 )   PDF (152KB) ( 1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采用选择行为方法,研究了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对几种松属植物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对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选择性最强,对马尾松P. massoniana的选择性最弱,二者间差异显著,它们与火炬松P. taeda和湿地松P. elliottii间无明显差异。在黑松和马尾松的被松材线虫危害木与健康木之间,松墨天牛明显选择被害木产卵;具产卵痕枝段和虫粪处理过的枝段,对松墨天牛的产卵有显著抑制作用,松墨天牛明显地选择对照枝段产卵。


     

    意大利蜂多王群的组建及蜂王产卵力的观察
    胡福良1,金水华2,郑火青1,朱威1,姜全清2,符林杰2,Randall HEPBURN3
    2005, 48(3):  465-468. 
    摘要 ( 2735 )   PDF (5615KB) ( 20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成功组建多只蜂王在同一产卵区内自由活动、正常产卵的多王群,并且实现了多王同巢越冬,修订了“人工组成的同巢多王群,多只蜂王只能相处几个月”的传统观念。通过对多王群蜂王产卵力的观察发现,经生物诱导处理的单只蜂王的产卵力与未经处理蜂王的产卵力相比无显著差异;而3王群和5王群蜂王的产卵力分别是单只蜂王产卵力的222.94%和367.09%。最后,对多王群在蜜蜂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和养蜂生产应用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红缘吉丁(鞘翅目: 吉丁虫科)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刘玉双,石福明*
    2005, 48(3):  469-472. 
    摘要 ( 2984 )   PDF (5956KB) ( 15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红缘吉丁Buprestis fairmairei Thery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缘吉丁触角具有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4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孢感器。触角感器在每节上的数量和分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