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6-29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飞行对粘虫体内甘油酯积累与咽侧体活性的影响
    李克斌,曹雅忠,罗礼智,高希武,尹姣,胡毅
    2005, 48(2):  155-160. 
    摘要 ( 3713 )   PDF (237KB) ( 11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成虫飞行对甘油酯的恢复、保幼激素的滴度及飞行肌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日龄粘虫的飞行活动对其能源物质的积累及保幼激素分泌产生不同的影响。1日龄蛾的飞行对粘虫这两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大,其飞行个体能源物质的积累明显高于未飞行的对照个体; 3日龄飞行个体的能源物质积累与对照相当; 但5日龄飞行个体则很难达到对照水平。1日龄飞行个体咽侧体活性在36 h后明显高于对照,60 h后已是对照的10倍,108 h达到其峰值; 3日龄飞行个体咽侧体的活性稍高于对照,但差别不显著; 5日龄飞行个体的咽侧体活性则稍低于对照。不同日龄飞行对飞行肌的降解也产生不同的影响。1日龄飞行个体的飞行肌在飞行后6 天已经明显低于对照。3、5日龄的飞行活动对其飞行肌降解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推测,粘虫咽侧体活化的关键时期可能在羽化后1~3 天之间。
    瓢虫和草蛉对小麦挥发物组分的行为及电生理反应
    刘勇,郭光喜,陈巨莲,倪汉祥
    2005, 48(2):  161-165. 
    摘要 ( 3473 )   PDF (168KB) ( 1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和嗅觉测定技术,比较分析了4种捕食性天敌昆虫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对麦蚜取食诱导小麦挥发物的行为和电生理反应,揭示了瓢虫及草蛉类天敌昆虫的嗅觉反应特点。4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对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都有较高的EAG反应值,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6-甲基-5_庚烯-2-酮、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值较大;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对6-甲基-5-庚烯-2-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值较大,七星瓢虫对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值最大,为0.96±0.18 mV;4种天敌昆虫对苯甲醛的EAG反应值较低,对反-2-己烯醛无反应。“Y”型管嗅觉测定结果表明,4种天敌昆虫对2-莰烯、6-甲基-5-庚烯-2-酮、6-甲基-5-庚烯-2-醇和水杨酸甲酯具有正趋性。说明4种多食性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对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各组分的嗅觉与行为反应各具特点;寄主麦蚜生境中的嗅觉线索在这4种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寄主定位和生境选择中起重要作用。
    菜蛾盘绒茧蜂主要寄生因子导致的寄主小菜蛾幼虫脂肪体结构的变化
    白素芬,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
    2005, 48(2):  166-171. 
    摘要 ( 2747 )   PDF (5070KB) ( 15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不同的寄生状态下,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不同的寄生因子可引起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脂肪体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显微和亚显微形态结构显示: 假寄生后多分DNA病毒和毒液对脂肪体结构的完整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细胞内脂质体变得小而密集,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并有糖原积累; 正常寄生后,脂肪体结构被破坏,多数线粒体内嵴紊乱,脂质体也变得不规则,特别是当幼蜂完成在寄主体内发育时,寄主体内几乎无完整脂肪体存在。与此同时,同批未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发育到4龄末期时,体内脂肪体细胞发育正常,已开始向蛹期细胞形态转化,细胞内脂质体很大,细胞器数量较多、糖原积累丰富, 而且部分细胞已成为游离态细胞。由此证明,寄生蜂携带的寄生因子,如多分DNA病毒、毒液、畸形细胞和幼蜂等,均对寄主脂肪体结构的改变产生影响,但程度明显不同。

    蛋白质沉淀剂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部分纯化
    汤方,张常忠,梁沛,史雪岩,高希武
    2005, 48(2):  172-178. 
    摘要 ( 2898 )   PDF (262KB) ( 1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用聚乙烯亚胺(PEI)、硫酸铵、聚乙二醇(PEG)沉淀技术和GSH-Sepharose 4B亲和柱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进行了部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PEG10000和PEG20000的纯化效果优于硫酸铵的沉淀效果。通过PEI沉淀去核酸后,再用硫酸铵沉淀,中肠和脂肪体GST活性分布在70%~75%和60%~65%沉淀段,比活力分别为1 081.49和596.41 nmol/(min·mg),纯化倍数分别为2.53和2.2。在6种PEG中,PEG10000和PEG20000的纯化效果较好。在中肠和脂肪体中PEG10000沉淀的GST活性峰分别在40%~45%和30%~40%,GST比活力分别为795.11和1 080.18 nmol/(min·mg),纯化倍数分别是2.4和3.97。PEG20000沉淀中肠和脂肪体GST的活性峰分别在25%~40%和25%~45%,比活力分别是767.57和945.96 nmol/(min·mg),纯化倍数分别是2.81和3.05。用GSH-Sepharose 4B纯化中肠GST,GST比活力达到5 888.44 nmol/(min·mg),纯化倍数达到107.38。
    赤翅甲抗冻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生物活性检测
    刘忠渊,张富春,王 芸,吕国栋
    2005, 48(2):  179-183. 
    摘要 ( 7365 )   PDF (320KB) ( 2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GenBank中序列人工合成赤翅甲Dendroides canadensis的抗冻蛋白基因(afp),将其克隆到载体pGEX-4T-1上,构建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BL21并进行原核表达。通过优化表达的诱导条件和SDS-PAGE检测,证明人工合成的赤翅甲抗冻蛋白基因能够特异性地表达,并以可溶性融合蛋白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kD。抗冻蛋白的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赤翅甲的抗冻融合蛋白能够提高细菌的耐寒能力。
    瘦露螽配子发生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李柯,奚耕思,苏晓红, 阴环
    2005, 48(2):  184-187. 
    摘要 ( 2597 )   PDF (1665KB) ( 10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瘦露螽Phaneroptera gracilis Burmeister配子发生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发生在瘦露螽精子发生中的各级生精细胞的胞质中,成熟精子呈阴性。各级未成熟卵母细胞胞质均呈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胞质着色为深蓝黑色,核区不明显。随着卵黄颗粒的逐渐形成,胞质中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产物逐渐减少,直到卵黄颗粒完全形成。卵泡细胞在卵黄颗粒形成之前呈一氧化氮合酶阴性反应,在卵黄颗粒完成后,卵泡细胞的胞质中开始呈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直至卵壳的形成。提示一氧化氮参与了瘦露螽配子发生。
    绿僵菌侵染小菜蛾体表过程的显微观察
    王音,雷仲仁,张青文,问锦曾
    2005, 48(2):  188-193. 
    摘要 ( 2871 )   PDF (2726KB) ( 1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表结构对绿僵菌入侵行为的影响及绿僵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  绿僵菌孢子在小菜蛾体表萌发后可形成附着胞,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快慢、多少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 在平缓结构区和刺状结构区比嵴状结构区更易形成附着胞,且芽管较短。在所有结构区,LF68菌株穿透芽管均短于LD65菌株的芽管。接种后7 h,分生孢子在小菜蛾体表开始萌发,LF68与LD65菌株分别于接种后10 h和13 h出现侵染构造穿透体壁。
    棉蚜抗氧化乐果品系的羧酸酯酶基因突变
    郭惠琳,高希武
    2005, 48(2):  194-202. 
    摘要 ( 2974 )   PDF (598KB) ( 15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氧化乐果对室内敏感品系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进行抗性选育,经24代筛选,抗性指数达到124.7倍。以α-乙酸萘酯(α-NA)为底物,比较了氧化乐果敏感和抗性品系棉蚜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发现抗性品系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小于敏感品系。对这两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对抗性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抗性品系有4个氨基酸残基发生了替代 (His104→Arg, Ala128→Val, Thr333→Asp, Lys484→Arg)。对其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推测只有His104→Arg的替代是位于其活性中心。棉蚜氧化乐果敏感和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基因cDNA全长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485216和AY485214。
    温度对抗性朱砂叶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何林, 赵志模,曹小芳, 邓新平, 王进军
    2005, 48(2):  203-207. 
    摘要 ( 3205 )   PDF (165KB) ( 15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比较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duval)敏感品系(S)、阿维菌素抗性品系(AR)和甲氰菊酯抗性品系(FR)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和繁殖情况,用王-兰-丁模型拟合了各品系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6℃下,S品系和FR品系卵均不能孵化,而AR品系却能完成世代发育。15℃下,AR和FR品系的世代历期分别比S品系延长8.0和6.2天,产卵前期均比S品系缩短约2.0天。在20~28℃下,S品系繁殖力大于抗性品系; 在34℃下, AR品系的产卵量显著大于S和FR品系。S、FR和AR品系发育临界高温分别为36.0℃、36.1℃和42.4℃。结果提示AR品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S和FR品系明显增强。
    Cry1Ab杀虫蛋白在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中转移与富集
    陈茂,叶恭银,卢新民,胡萃,彭于发,舒庆尧, Illimar ALTOSAAR
    2005, 48(2):  208-213. 
    摘要 ( 4121 )   PDF (214KB) ( 17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个转cry1Ab基因水稻(Bt水稻)品系KMD1和KMD2不同生育期叶鞘内Cry1Ab杀虫蛋白的含量及其通过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转移和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这2个品系中抽穗期和黄熟期叶鞘内Cry1A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KMD1和KMD2中Cry1Ab杀虫蛋白可以通过食物链转移到Bt水稻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及其天敌拟水狼蛛体内。褐飞虱在KMD1或KMD2上取食2 d后,体内均含有Cry1Ab杀虫蛋白,但连续取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含量并未因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当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在捕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均可检测到Cry1Ab杀虫蛋白,其含量并未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上升,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褐飞虱体内的含量。可见,该蛋白可通过水稻转移至褐飞虱,再转移至拟水狼蛛,并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而这种富集并不随蜘蛛捕食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其捕食量未受到显著影响,其中肠酶粗提物对Cry1Ab杀虫蛋白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转Bt基因玉米对甜菜夜蛾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王振营,王冬妍,何康来,白树雄,刘慧,丛斌
    2005, 48(2):  214-220. 
    摘要 ( 5369 )   PDF (278KB) ( 1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测定了2种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MON810和Bt11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初孵幼虫以及心叶对4龄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在田间比较了甜菜夜蛾幼虫取食Bt 和非Bt玉米雌穗的存活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的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都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心叶、苞叶、籽粒时甜菜夜蛾均在幼虫期死亡; 取食MON810和Bt11雄穗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5.2%和2.1%,羽化率为2.1%和1.0%;取食MON810和Bt11花丝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1.0%和2.1%,但不能羽化。4龄幼虫取食MON810玉米心叶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取食Bt11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显著; 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4龄幼虫化蛹后的雌、雄蛹重和羽化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但蛹期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虽然对照组羽化的成虫平均产卵量高于Bt玉米组。田间接种初孵幼虫10 天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在MON810和Bt11玉米花丝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3%和0.3%, 而对照组分别为12.9%和16.2%;MON810和Bt11玉米雌穗被害率分别为18.3%和5.0%,而对照组分别为93.3%和9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桔小实蝇传入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
    张润杰,侯柏华
    2005, 48(2):  221-226. 
    摘要 ( 3243 )   PDF (172KB) ( 1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国际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案,本文提出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随进口水果传入风险评估的参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评估指标5个: 进口水果种类,进口水果数量,进口水果的虫害率,运输途中害虫存活率,检疫管理的有效性; 二级评估指标9个: 原产地桔小实蝇的防治情况,水果装运前的处理情况,桔小实蝇对水果的嗜好性,水果运输期,运输条件,运输途中极端限制因子的出现情况,检疫抽样百分比,检出率,检疫措施的处理效果等。采用权重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桔小实蝇传入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模拟评估结果认为,进口水果装运前的杀虫处理和水果到岸时的检疫处理对风险值的影响很大,进口水果的数量以及运输途中是否出现极端限制因子也对风险值有明显影响。

     

    条背萤的闪光求偶行为
    付新华,OHBA Nobuyoshi,王余勇,雷朝亮
    2005, 48(2):  227-231. 
    摘要 ( 2909 )   PDF (8510KB) ( 18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 (Gorh.)发出单脉冲周期性特异闪光信号进行求偶。室外观测发现,在23℃、86% RH时,雄萤飞行求偶闪光信号脉冲闪光持续时间为0.52 s,间隔时间为0.28 s,闪光信号的最大亮度为0.6 lx; 雌萤求偶信号周期为 0.67 s,最大亮度为0.4 lx。雄萤发出求偶信号0.22 s后,雌萤发出两个连续的回应信号。第一个回应信号为0.49 s,第二个为0.41 s, 两个回应信号的间隔时间为0.11 s。雄萤发现雌萤回应信号后,降落至离雌萤5~10 cm处,继续发出闪光信号,但闪光脉冲频率减小,闪光脉冲时间为1.23 s,间隔时间为0.50 s。条背萤交配时呈“V”或“一”字形交配姿势。  
    基于18S rDNA的蝗总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及分类系统探讨
    刘殿锋,蒋国芳
    2005, 48(2):  232-241. 
    摘要 ( 3118 )   PDF (366KB) ( 14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7科7种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17种直翅目昆虫的18S r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对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以蚱总科的Paratettix cucullatus和蜢总科的Stiphra robusta作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1 849 bp的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74个简约信息位点; A、T、C和G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3.9%、24.3%、23.8%和28.0%,碱基组成基本上无偏异。分子系统树表明: 所研究的内群聚为4支,锥头蝗科、瘤锥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剑角蝗科都不是单系。建议将蝗总科分为4科,即锥头蝗科、大腹蝗科、癞蝗科和蝗科。  
    中国似织螽属分类研究
    王剑峰, 石福明
    2005, 48(2):  242-246. 
    摘要 ( 3237 )   PDF (558KB) ( 16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中国似织螽属已知种类进行了研究,并列出了该属已知种的检索表, 同时记述一新种,即宽翅似织螽 Hexacentrus expansus sp. nov.。该新种与H. inflatissimus Gorochov & Warcholowska-Sliwa, 1999 和H. yunnaneus Bey-Bienko, 1962相似,与前者的主要区别: 1)体明显较小; 2)雄性左前翅Cu2脉较长且直; 3)雄性前翅Rs脉从R脉近端部分出; 4)雌性翅狭,不到达产卵瓣端部; 与后者的主要区别: 1)体黄绿色,跗节第3、4节黑色; 2)雄性左前翅Cu2脉粗壮; 3)雄性前翅Rs脉从R脉近端部分出,基部稍弯曲; 4)雄性腹突细长,长于下生殖板的1/2。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世界柽麦蛾属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鳞翅目: 麦蛾科)
    李志强,李后魂
    2005, 48(2):  247-261. 
    摘要 ( 3194 )   PDF (435KB) ( 1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对世界柽麦蛾属昆虫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的形态学研究,选择了66个性状演变系列,通过PAUP*4b10软件对柽麦蛾属51种昆虫进行了支序系统学分析。分析结果认为heluanensis种团并不是一个单系群,柽麦蛾属被重新作了7个种团的划分。在支序系统学分析的基础上,柽麦蛾属昆虫的14个地理分布区域等级关系被重建,显示出古地中海地区复杂的历史,同时说明在该属分布格局中扩散事件客观存在。
    植物耐虫性研究进展
    陈建明, 俞晓平, 程家安, 郑许松, 徐红星, 吕仲贤, 张珏锋, 陈列忠
    2005, 48(2):  262-272. 
    摘要 ( 3886 )   PDF (302KB) ( 2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耐虫性的含义、发生范围、耐虫性的进化过程和遗传特性、耐虫性机理以及影响植物耐虫性表达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植物耐虫性机理的研究涉及光合作用能力变化、同化产物的再分配、内源激素的变化、休眠分生组织的激活和补偿生长、储藏器官的利用、植物物候学和植株株型结构的变化等。研究表明,植物受害后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与其耐虫性没有相关性,有些耐虫植物受害后光合作用能力增加,有些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无明显影响或者下降较少; 害虫取食为害可促进耐虫植物的同化产物得到最大程度利用,能激活耐虫植物的休眠分生组织,产生超补偿作用; 耐虫植物受害部位细胞分裂素含量显著升高; 虫害引起物候学变化小的植物具有较强的耐虫性; 植物的冠层结构、叶形态、根茎比、茎蘖数等植株株型变化与耐虫性有关。影响植物耐虫性表达的因子主要有温度、大气CO2浓度、土壤营养水平、农用化学物质、植株年龄、害虫分布类型和取食方式、植物共生物等。不同植物在相同温度下对同一种害虫的耐害性差异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同化产物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气孔关闭对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 生长在高CO2含量大气中的植物,对害虫的为害有较强耐受性。土壤营养水平对植物耐虫性表达的影响大于温度,增施磷、钾肥可增加植物的耐虫性。聚集分布型害虫为害对植物造成的损失大于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害虫,害虫的取食方式、传粉昆虫的活动、植物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的感染均影响到植物耐虫性的表达水平。文中最后讨论了植物耐虫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  
    昆虫不连续气体交换
    姚青, 沈佐锐
    2005, 48(2):  273-278. 
    摘要 ( 3330 )   PDF (167KB) ( 16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许多昆虫呼吸时气体交换是不连续的循环式进行的。根据气门开闭,一个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 关闭阶段,极少或没有气体交换;颤动阶段,气门迅速微开和关闭,O2进入气管,少量CO2释放;最后是开放阶段,大量的CO2释放。该文综述了DGC特征及昆虫活动、温度、体重对DGC的影响,并讨论了DGC与呼吸失水、缺氧或高CO2浓度环境有关的进化适应意义。
    广东省新发现一种危害水稻的入侵性瘿螨
    洪晓月,薛晓峰,周益军,童光远
    2005, 48(2):  279-284. 
    摘要 ( 3532 )   PDF (16707KB) ( 23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最近两年一种新的入侵性瘿螨在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危害水稻。这种螨曾经在泰国北部被报道过,推测后来传入中国,目前在韶关严重危害水稻。这种螨被鉴定为具沟掌瘿螨Cheiracus sulcatus Keifer,并进行了重新描述和绘图,对危害症状进行了拍照和描述。文章还分析了其扩散风险性,并提出了控制传播的建议。
    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王小平, 薛芳森, 戈峰, 周程爱, 游兰韶
    2005, 48(2):  285-289. 
    摘要 ( 2813 )   PDF (195KB) ( 1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滞育发生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调节。本文就光周期和温度对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光周期(L14∶D10和L12∶D12)对成虫滞育后的存活率、寿命、日平均产卵量、总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在长光照(L14∶D10)下,温度18℃、22℃和25℃)对滞育后成虫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总产卵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产卵量显著降低,雌虫滞育后寿命显著延长,18℃下少数个体能被诱导再次滞育。  
    铜铁试剂对菜青虫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薛超彬,王勤,柯莉娜,陈清西,罗万春
    2005, 48(2):  290-294. 
    摘要 ( 3116 )   PDF (185KB) ( 1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菜青虫Pieris rapae (L.)为试材,冰浴匀浆,4℃下6 403 ×g 离心,取上清液,经35%饱和度(NH4)2SO4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柱层析等分离步骤,获得部分纯化的菜青虫多酚氧化酶制剂。研究不同浓度铜离子及铜铁试剂对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在0~0.100 mmol/L范围内对酶活力表现激活作用;浓度大于0.125 mmol/L时表现抑制作用,其IC50为0.651±0.022 mmol/L;铜铁试剂对该酶抑制作用的IC50为0.100±0.012 mmol/L。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铜铁试剂对该酶表现为可逆抑制效应,为竞争性抑制类型,其抑制常数Ki为0.076±0.013 mmol/L。  
    家蚕催青前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颜新培, 钟伯雄, 徐孟奎, 梁建设, 沈飞英
    2005, 48(2):  295-300. 
    摘要 ( 2808 )   PDF (10343KB) ( 1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家蚕Bombyx mori胚胎蛋白质整体变化,以多化性品种P50为材料,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催青前期胚胎(戊3以前)各个时期蛋白质图谱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从临界Ⅱ期(丙)胚胎到缩短期(戊2)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基本稳定,存在于临界Ⅱ期胚胎的蛋白斑点在催青前期的4个胚胎中消失的个数较少,仅占22.80%,而在催青的最后2个胚胎中消失的蛋白质斑点却占48.18%;在神经沟出现(丁1)、腹肢突起(丁2)、上唇突起(戊1)和缩短期(戊2)胚胎的双向电泳图谱中能够检测到100个特异蛋白质斑点,这些特异蛋白质斑点大多在随后邻近的胚胎发育中消失,暗示了这些特异蛋白可能与相应胚胎的形体特征发育有关。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O差光谱的测定
    于彩虹, 高希武
    2005, 48(2):  301-304. 
    摘要 ( 3380 )   PDF (400KB) ( 1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经典的CO差光谱方法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细胞色素P450含量时发现,同一样品的多次平行测定结果间差异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测定时通入CO后的间隔时间不同,计算出的P450含量存在1~16倍的差异。多次连续扫描结果表明A450nm-490nm与通入CO后到扫描的时间间隔呈钟形曲线,说明CO与P450的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以A450nm-490nm最大值计算P450含量最为准确。
    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蛋白的质谱鉴定与分析
    胡川, 刘志刚, 李金生, 韩庆国, 林立丰, 阴伟雄
    2005, 48(2):  305-309. 
    摘要 ( 3425 )   PDF (293KB) ( 16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建立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变应原蛋白的质谱鉴定方法,我们将美洲大蠊粗浸液通过DEAE-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步骤得到纯化的74 kD蛋白,对纯化前后的该74 kD蛋白分别进行SDS-PAGE及凝胶内胰酶酶切,再经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在线联机分析,所得质谱数据进入网站(http://www.matrixscience.com)进行Mascot检索比对。通过对两者质谱鉴定结果的比较来评估美洲大蠊天然主要变应原蛋白的纯化效果。结果表明,纯化蛋白经HPLC-ESI- MS/MS鉴定是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蛋白;离子交换层析等纯化步骤可以去除同一分子量的杂蛋白(如卵黄原蛋白),从而获得较好的鉴定结果。我们首次成功地运用质谱建立起变应原蛋白的新鉴定方法。
    十二种沫蝉的染色体研究 (同翅目: 沫蝉总科)
    田润刚,张雅林,袁锋
    2005, 48(2):  310-313. 
    摘要 ( 3110 )   PDF (298KB) ( 1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观察了同翅目头喙亚目12种沫蝉雄性的染色体数目和减数分裂行为。通过对沫蝉总科现有核型资料的分析,认为沫蝉总科的核型特点是:①染色体较小,数目较多,总科内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大,众数为2n=26(24+XO);②染色体的易位现象极为普遍,因此可以推测,通过染色体的易位导致染色体数目增加是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③减数分裂前期Ⅰ具有典型的花束期,但没有弥散期。因此从精子发生来看沫蝉总科与叶蝉总科、角蝉总科和蝉总科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蜡蝉总科的关系较远。头喙亚目的亲缘关系可能是: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叶蝉总科+角蝉总科)]}。
    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的调节血脂作用
    黄文,周兴苗,张长禹,雷朝亮
    2005, 48(2):  314-318. 
    摘要 ( 2959 )   PDF (142KB) ( 12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和评价了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的调节血脂作用及其安全性。将50只实验动物(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喂以不同剂量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和高脂饲料。饲养28天后,分别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血清总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含量。用Horn's法对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连续观察7天,记录各组动物的中毒反应情况和死亡只数,计算咀嚼片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同时对几丁低聚糖咀嚼片作了调节血脂的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有明显降低和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稳定作用,具有辅助降血脂作用;对咀嚼片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大于10 g/kg·bw,提示其基本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