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5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4-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蜕皮时期同工酶表达模式
    郑薇薇,张玉宝,王金星,赵小凡*
    2007, 50(4):  317-322. 
    摘要 ( 3085 )   PDF (482KB) ( 10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同工酶广泛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的组织细胞中,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特定的表达模式和重要的生理功能。昆虫蜕皮是在促前胸腺激素(PTTH)、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控制下由一系列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级联反应。阐明蜕皮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模式,可以为研究蜕皮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分子靶标,为研制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提供检测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分析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蜕皮时期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乙醇脱氢酶和酯酶的表达模式,找到了3种蜕皮差异表达的过氧化物酶, 2种蜕皮或变态差异表达的乙醇脱氢酶,3种蜕皮差异表达的酯酶。生长调节剂类化学杀虫剂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RH24-85可以诱导3种酯酶表达上调,可能与蜕皮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蜕皮的分子机理和检测促蜕皮生长调节剂类化学杀虫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亚洲玉米螟神经肽羽化激素基因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
    魏兆军,魏洪义,洪桂云,李娟,姜绍通,罗建平
    2007, 50(4):  323-329. 
    摘要 ( 2802 )   PDF (831KB) ( 9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羽化激素对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发育起关键作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亚洲农业重要害虫之一,本实验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cDNA的分子结构和表达模式。利用兼并性引物RT-PCR技术,克隆了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cDNA的中间片段,然后再用RACE方法,获得羽化激素基因的 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cDNA全长986 bpGenBank登录号: DQ668369),开放阅读框为267 bp,编码88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其中包括前2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6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与烟草天蛾、棉铃虫和家蚕已报道同源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79.5%77.3%67.0%,与黑腹果蝇同源基因的同源性最低,仅45.5%。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mRNA只在脑中表达,在咽下神经节、胸神经节、腹神经节等神经组织中检测不到,在非神经组织如中肠、脂肪体和表皮中也不表达。
    美洲大蠊Per a7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刘志刚,何毅华,吴海强,朱永峰
    2007, 50(4):  330-334. 
    摘要 ( 3198 )   PDF (268KB) ( 1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原肌球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我国南方地区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852 bp的全长编码片段,经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与NCBI公布的Per a7有3个核苷酸发生改变。将目的片段克隆到pET24a(+)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 Star获得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3 kD。利用蟑螂过敏性患者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说明表达产物具有IgE结合活性。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陆鹏飞,乔海莉,王小平,周兴苗,汪细桥,雷朝亮*
    2007, 50(4):  335-342. 
    摘要 ( 4089 )   PDF (258KB) ( 13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豆野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 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 h差异达到显著 (t>4; 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 min,最长约为90 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 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 h和第9 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 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宿主血淋巴中增殖动态的影响
    刘永平,王方海,苏志坚,李广宏*,庞义
    2007, 50(4):  343-348. 
    摘要 ( 3182 )   PDF (364KB) ( 1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研究保幼激素类似物(juvenile hormone analogues, JHA) methoprene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tNPV)在宿主血淋巴中增殖的影响,以探明JHA促进 SpltNPV增殖的初步机制,为阐明JHA促进病毒增殖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应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法,分析了methoprene对SpltNPV多角体蛋白(polyhedron, POLH)在宿主斜纹夜蛾6龄幼虫血淋巴中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methoprene处理后2~3天可明显促进幼虫血淋巴液中POLH的合成。在此基础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ethoprene对SpltNPV在幼虫血淋巴液复制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处理后的第4和第5天,该期间polh基因的拷贝数比对照显著增加,拷贝数的峰值达1.22×1010/mL。
     
    甜菜夜蛾不同世代对氯氟氰菊酯抗性减退及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变化
    刘永杰,沈晋良,贾变桃,伦才智
    2007, 50(4):  349-354. 
    摘要 ( 5337 )   PDF (186KB) ( 1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和未用药剂筛选条件下,测定了采自田间对氯氟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种群的抗药性及其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变化情况。用点滴法测定不同世代3龄幼虫抗性结果为:室内F1LD50值为 0.9672 μg/头,抗性倍数为4 836.0倍,以后各世代逐渐降低,至F43LD50值为0.0325μg/头,抗性倍数为162.5倍,抗性水平下降了29.8倍。用浸叶法测定不同世代3龄幼虫抗性结果为:室内F1LC50值为185.6 mg/L,抗性倍数为964.7倍,以后各世代也逐渐降低,至F43LC50值为9.2 mg/L,抗性倍数为47.8倍,抗性水平下降了20.2倍。与敏感品系相比,该田间种群室内饲养至F43代仍处于较高的抗性水平,抗性减退缓慢,很难恢复到敏感水平。测定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室内F2F20F41代及敏感品系5龄幼虫中肠微粒体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乙氧试卤灵-O-脱乙基酶、芳香基羟基化酶及艾氏剂环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田间种群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和艾氏剂环氧化酶的活性F2代显著较高,F20F41代差异不显著,乙氧试卤灵-O-脱乙基酶和芳香基羟基化酶的活性F2F20F41代均显著较高。结果提示甜菜夜蛾抗性水平可能与其体内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有密切关系。
    胡芦巴超临界CO2萃取物的萃取条件优化及其对谷蠹的触杀活性
    唐国文,杨长举*,薛东,谢令德,陈慧玲
    2007, 50(4):  355-360. 
    摘要 ( 3252 )   PDF (194KB) ( 12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中杀虫活性成分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并以主要储粮害虫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为对象,对其触杀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萃取液中活性成分的得率、毒力为考察指标,对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5,夹带剂为95%乙醇,固液比为200 g:30 mL。萃取压力和夹带剂体积对试验指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萃取温度和夹带剂浓度的影响较小。优化后的萃取方案可达到5.96%的得率。萃取产物对谷蠹的触杀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对胡芦巴中的杀虫物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得到的萃取物对谷蠹处理10天后的致死中浓度为65.03 μg/cm2,触杀活性明显增加。
    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的区域性分异
    李鸿昌*,郝树广,康乐
    2007, 50(4):  361-375. 
    摘要 ( 3358 )   PDF (657KB) ( 1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阐明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Acridoidea ecofaunas)的生态地理学特征,本文依据长期野外考察和文献积累数据,分别对寒温型明亮针叶林带(F1)、中温型夏绿阔叶林带(F2)、森林草原带(FS)、典型草原带(TS)、荒漠草原带(DS)、暖温型草原化荒漠亚带(SD)和典型荒漠亚带(TD)等7个不同类型植被地带(或亚带)内蝗总科区系结构组成、生态生存条件(植被、气候、土壤等)及其区系形成的生态学机理进行了分析,综合比较了各植被地带(或亚带)的蝗虫物种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的区域性分异及其与地带间不同植被的相关性。结论指出,由于多数蝗种具有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植物为主要食料的食性特征,而典型草原带的植被群落恰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禾草”为建群优势层片,其形成的丰富食物资源、多样的栖息场所、充足的日光辐射和较长的生长期以及有利于产卵孵化的土壤条件等,为蝗虫提供了最为多样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niches),故蝗虫长期受自然选择的压力,在适应协同进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它们在典型草原带内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相比之下,在具有极端生态生存条件的内蒙古东部针叶林带和西部典型荒漠亚带内,分别因其低温高湿和高温低湿的两类不同极端气候特征的生态作用,形成了蝗虫在这两个植被地带内生存分布的生态阻限,故其拥有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其区系结构的组成种类也截然不同。
    龟纹瓢虫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的耐热性比较研究
    程树兰,张帆*,庞虹*
    2007, 50(4):  376-382. 
    摘要 ( 3196 )   PDF (216KB) ( 11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以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的广东和北京两地区种群为材料,对其进行了在不同温度(2636)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种群性比、产卵量的试验观察及对蛹重、幼虫致死高温、亚致死高温预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等。结果显示:(134以上温度对两种群龟纹瓢虫的各世代历期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广东种群,34下的4龄幼虫、成虫产卵前期和世代历期开始延长,在36时除1龄幼虫和蛹外,其它虫态的发育历期均比34时的显著延长;北京种群,在36时,2龄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开始表现为显著延长。雄性比例,在2636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大,至36时,两种群成虫均为雄性。从产卵量看,两种群在34下急剧下降。(2)在供试条件下,两种群各龄期的存活率,在36下开始明显下降,其中对低龄幼虫和卵期影响最大。广东种群卵的孵化率从26时的64.3%下降到34时的42.3% 36下的则降为20.7%,下降了67.8%;北京种群卵的孵化率从26处理的58.0% 下降到34处理的44%36处理仅为12.3%,下降了78.8%。(3)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各龄幼虫致死温度相同,分别为12龄幼虫443龄幼虫454龄幼虫46。经39亚致死高温预处理150 min后,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4龄幼虫在46下的存活率分别提高了72%43.5%。(4)在2634之间,随着温度的上升,成虫和4龄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上升。在常温下生长的4龄幼虫和成虫经394143热激1 h后,4龄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却下降。广东种群4龄幼虫和成虫经39热激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北京种群经43热激后含量最高。本文结果初步明确了龟纹瓢虫对较高温度的忍耐性,发现在36下龟纹瓢虫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会受到严重阻碍,对其发育历期、性比、产卵量、存活率等均有不良影响;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在313龄幼虫的发育历期、36下世代存活率、经过亚致死高温预处理后的耐热性、热激后虫体内蛋白含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 -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热激1 h后,4龄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却下降。广东种群4龄幼虫和成虫经39热激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北京种群经43热激后含量最高。本文结果初步明确了龟纹瓢虫对较高温度的忍耐性,发现在36下龟纹瓢虫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会受到严重阻碍,对其发育历期、性比、产卵量、存活率等均有不良影响;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在313龄幼虫的发育历期、36下世代存活率、经过亚致死高温预处理后的耐热性、热激后虫体内蛋白含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 -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 'Times New Roman'">热激1 h后,4龄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却下降。广东种群4龄幼虫和成虫经39热激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北京种群经43热激后含量最高。本文结果初步明确了龟纹瓢虫对较高温度的忍耐性,发现在36下龟纹瓢虫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会受到严重阻碍,对其发育历期、性比、产卵量、存活率等均有不良影响;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在313龄幼虫的发育历期、36下世代存活率、经过亚致死高温预处理后的耐热性、热激后虫体内蛋白含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 -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热激1 h后,4龄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却下降。广东种群4龄幼虫和成虫经39热激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北京种群经43热激后含量最高。本文结果初步明确了龟纹瓢虫对较高温度的忍耐性,发现在36下龟纹瓢虫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会受到严重阻碍,对其发育历期、性比、产卵量、存活率等均有不良影响;广东种群和北京种群在313龄幼虫的发育历期、36下世代存活率、经过亚致死高温预处理后的耐热性、热激后虫体内蛋白含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王华弟,徐志宏,陈银方,朱金星,方屹豪
    2007, 50(4):  383-388. 
    摘要 ( 3625 )   PDF (354KB) ( 10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0-2004在浙江较系统地研究了山区和半山区稻田稻秆潜蝇的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的关系,组建了田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代稻秆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死亡率分别为42.7%14.5%4.4%12.6%32.8%16.5%18.9%15.6%。水稻秧苗期、大田期稻秆潜蝇卵(虫)量与株为害率、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随着卵(虫)量增加,株为害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稻秆潜蝇防治指标为秧苗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对叶榕隐头果内佩妃延腹小蜂属两种非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
    翟树伟,杨大荣*,彭艳琼,石章红,白莉芬
    2007, 50(4):  389-394. 
    摘要 ( 4536 )   PDF (249KB) ( 1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58-11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寄生对叶榕的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解剖雄花前期的隐头果观察小蜂利用瘿花资源情况;对不同年份(200320042005),不同批次的隐头果内榕小蜂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对叶榕Ficus hispida隐头果内寄生的佩妃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的两种榕小蜂——短尾佩妃延腹小蜂P. pilosa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Philotrypesis sp.,都是在果外利用长的产卵器刺穿隐头果果壁将卵产于果中雌花子房内。它们不能为寄主榕树传粉,为非传粉小蜂。短尾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时间与传粉榕小蜂接近,几乎与传粉榕小蜂同时到达隐头果产卵,该时期隐头果可供其产卵2天;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时间较晚,在传粉榕小蜂产卵后的第6天开始到果外产卵,并可持续产卵约一周时间。对叶榕雄花期雄果中的瘿花子房由于花梗长度不同而明显分为3层:果壁层(具短花梗),中间层和果腔层(具长花梗)。短尾佩妃延腹小蜂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在紧靠果壁的子房果壁层中分布最多,而很少存在于果腔层的瘿花子房内。在自然情况下,短尾佩妃延腹小蜂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寄生榕果的比率因季节和植株个体不同而变化。但无论是对榕果的寄生比率还是单果内寄生的数量,长尾佩妃延腹小蜂一般均比短尾佩妃延腹小蜂高,这可能与长尾佩妃延腹小蜂群体在隐头果上产卵时间比后者更长有关系。
    切叶蚁亚科七属十二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陈振鹏,周善义*
    2007, 50(4):  395-404. 
    摘要 ( 3029 )   PDF (354KB) ( 1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测定了切叶蚁亚科712种的线粒体CO1CO2的部分基因及完整的tRNALeu基因DNA序列,对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对tRNALeu 基因进行了二级结构分析;根据DNA序列数据和氨基酸序列数据,以臭蚁亚科的Forelius chalybaeus作为外群,采用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未加权组对算术平均法(UPGMA)构建分子系统树,通过自举检验,得到自举置信水平,以此检验该分子系统树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以上基因的分子系统分析与传统分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且在属级的一致性高于种级的一致性。
    果蝇抗微生物肽基因的免疫诱导模式
    邓小娟,杨婉莹,李怡峰,王文献,温硕洋,夏庆友,曹阳*
    2007, 50(4):  405-415. 
    摘要 ( 2795 )   PDF (462KB) ( 15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果蝇作为一种模式昆虫,为研究昆虫和人类的先天免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果蝇体内免疫诱导产生的抗微生物肽多基因家族在分子进化、抗菌功能的分子特征和免疫诱导表达的信号传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昆虫乃至其他动物和人类先天免疫模式的认识,为研究其他昆虫特别是作为主要农林害虫的鳞翅目昆虫的先天免疫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集中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抗微生物肽及其免疫模式的研究结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作者近几年的研究结果。
    伊朗Karaj地区双孢蘑菇上的螨类调查(英文)
    Katayoon KHERADMAND, Karim KAMALI, Yaghoub FATHIPOUR, Edward UECKERMANN, Ebrahim Mohammadi GOLTAPEH
    2007, 50(4):  416-422. 
    摘要 ( 3471 )   PDF (275KB) ( 41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4年春季至2006年夏季期间,调查了伊朗Karaj地区双孢蘑菇上的螨类,发现了3目9科17种食菌性、捕食性和腐食性螨类,包括:光滑巨螯螨Macrocheles glaber (Müller),粪巨螯螨Macrocheles merdarius (Berlese),近褐巨螯螨Macrocheles subbadius(Berlese),甲虫寄螨Parasitus coleoptratorum (Linnaeus),粪堆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 (Berlese),乳突寄螨Parasitus mammillatus (Berlese),Sancassania rodionovi Zachvatkin,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Uroobovella fimicola (Berlese),Ameroseius fungicolus* Masan,Pediculaster kneeboni* Wicht,Pediculaster flechtmanni* Wicht,Scutacarus longitarsus (Berlese),Dendrolaelaps multidentatus* Masan,柴特北绥螨Arctoseius cetratus (Sellnick),Lasioseius sugawarai* Ehara和Ameroseius plumigera Oudemans。其中有“*”号标记的6个种为伊朗新纪录种,12个种为在蘑菇上首次发现。
    五种常见嗜尸性蝇类的分子鉴定
    王江峰,尹晓宏,陈玉川*
    2007, 50(4):  423-428. 
    摘要 ( 3324 )   PDF (323KB) ( 1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决法医学人员对于嗜尸性蝇类的鉴定难题,对中山市、广州市及西安市5种常见嗜尸性蝇类共17个样本,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的348 bp大小片段进行了RFLP和DNA序列分析,采用ABI377测序仪测序,DNASTAR软件预测限制性位点,DdeⅠ, DraⅠ和HinfⅠ3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结果,MEGA3.0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采用mtDNA扩增结合银染技术和DNA序列分析,均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上述三地5种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类鉴定。本文结果为法医昆虫学中嗜尸性昆虫DNA鉴定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数据资料。
    中国斑芫菁后翅形态比较
    杨玉霞,任国栋*
    2007, 50(4):  429-434. 
    摘要 ( 3528 )   PDF (711KB) ( 1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中国斑芫菁属11个代表种,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后翅形态特征; 以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s, 1782为模式,探讨了斑芫菁属后翅的翅脉名称,并对其性状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将斑芫菁属翅脉归纳为3种类型:1)南方型:东洋种,翅深褐色,各脉粗大,骨化程度高,皱褶多而明显;2)高原型:青藏高原特有种,翅乳白色,半透明,仅前缘和MP12形成明显的大翅室,余脉淡而不显,骨化程度低;3)北方型:为以上两种类型的中间过渡,古北种,翅褐色,各脉清晰,中度骨化。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斑芫菁属翅脉的形态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