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5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Wolbachia感染对拟澳洲赤眼蜂寿命、生殖力和嗅觉反应的影响
    潘雪红,何余容*,陈科伟,潘飞,盘梅
    2007, 50(3):  207-214. 
    摘要 ( 3333 )   PDF (243KB) ( 1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通过共享同一寄主卵,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体内共生的Wolbachia被水平传递到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体内后,Wolbachia对新宿主拟澳洲赤眼蜂的影响。结果表明: Wolbachia的侵染能使拟澳洲赤眼蜂进行不完全的产雌孤雌生殖,增加拟澳洲赤眼蜂子代雌性比例,但却导致了雌蜂寿命缩短和繁殖力降低的生理损失。Wolbachia感染的当代处女蜂及其建立的种群连续5(F1F5),其子代雌蜂百分率分别为79.17%76.60%68.66%72.58%68.15%64.06%,基本上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并越来越接近对照的63.85%。处女蜂及F1F5代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335.505.606.687.327.50天,而未感染交配雌蜂寿命为7.59 天;处女蜂及F1F5代雌蜂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1.3370.0086.4193.90102.92124.38/雌,除F5代外,均显著低于未感染交配雌蜂的产卵量134.81/雌。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Wolbachia新宿主拟澳洲赤眼蜂对寄主小菜蛾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Wolbachia的侵染具轻微干扰拟澳洲赤眼蜂嗅觉反应的负面影响。未感染Wolbachia的拟澳洲赤眼蜂及Wolbachia供体短管赤眼蜂对寄主小菜蛾具较强的嗅觉反应,其雌蜂在小菜蛾腹部鳞片正己烷提取液和小菜蛾卵表正己烷提取液处理区内滞留时间显著或极显著长于对照区。而感染Wolbachia的拟澳洲赤眼蜂F2代和F3代雌蜂,尽管在小菜蛾腹部鳞片正己烷提取液处理区内滞留时间比对照区长,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F2代雌蜂在小菜蛾卵表正己烷提取液处理区内滞留时间与对照区相比,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随Wolbachia在拟澳洲赤眼蜂种群中垂直感染代数的增加,拟澳洲赤眼蜂对寄主小菜蛾的嗅觉反应恢复正常,在Wolbachia感染后的 F4F6代,雌蜂在两种提取液处理区内的滞留时间均显著或极显著长于对照区。
    家蚕MYST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Bm-mof的克隆表达和转录活性检测
    孔卫青,杨金宏,朱勇*
    2007, 50(3):  215-221. 
    摘要 ( 3136 )   PDF (1475KB) ( 1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MYST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人的真核生物中,在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NCBI已登录的其他物种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的基因组框架图和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获得了家蚕中的同源基因。该基因长1 575 bp(GenBank登录号为DQ442997),开放阅读框(ORF)长1 326 bp,无内含子。基因编码44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量为51.4 kD。序列中有HAT核心结构域、锌指结构域和染色质域3个保守的结构域,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本实验所检测的家蚕各时期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将该基因用亚克隆的方法导入到pET50b载体中并成功地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出了带有6个组氨酸和1个Nus·Tag标签的重组蛋白。
    家蚕幼虫中肠细菌群落多样性的PCR-DGGE和16S rDNA文库序列分析
    相辉,李木旺,赵勇,赵立平,张月华,黄勇平*
    2007, 50(3):  222-233. 
    摘要 ( 3956 )   PDF (468KB) ( 20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基于16S rDNA 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和16S rDNA文库序列分析的手段,研究了重要经济昆虫家蚕Bombyx mori 2个品系——专食性品系C108和广食性品系SCN2幼虫中肠内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同时还探讨了食料对家蚕中肠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库序列分析表明,PCR 扩增得到的16S rDNA基因代表了家蚕中肠内的41种细菌系统发育型(phylotype),大多数属于Proteobacteria,其次是Lactobacillales。此外,还有少数属于Deinococcus-ThermusBacillalesClostridialesActinobacteria,尚有5种系统发育型不能确定其所属类型。家蚕的这2个品系中,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其中肠细菌的优势菌群,栖热菌属Thermus是次优势菌群。优势菌肠球菌属的组成在品系和不同食料喂养条件下有着一定的变化,无桑饲料喂养条件下SCN2品系中肠内还出现了新的次优势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DGGE图谱显示家蚕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肠道细菌格局存在差异,推测可能与其发育期生理状态的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家蚕肠道特殊菌群的出现可能与其特殊的食性有一定的关系,食料改变、生长受阻后肠道微生态平衡也发生变化。
    棉铃虫P450基因CYP6AE12CYP9A18的克隆与mRNA表达水平
    岳丽娜,杨亦桦,武淑文,吴益东*
    2007, 50(3):  234-240. 
    摘要 ( 3361 )   PDF (370KB) ( 13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RT-PCRRACE技术克隆到2个新的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AE12CYP9A18CYP6AE12cDNA编码区长1 569 bp,编码523个氨基酸;CYP9A18cDNA编码区长1 590 bp,编码530个氨基酸。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这2个基因在棉铃虫YS敏感品系和YS-FP抗性品系(由氰戊菊酯加辛硫磷混剂筛选YS品系而得) 6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YP6AE12CYP9A18mRNA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CYP6AE12在脂肪体中表达量较高,而CYP9A18在中肠中的表达量较高。与相对敏感品系YS相比,CYP6AE12YS-FP抗性品系中肠和脂肪体中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YS品系的3.6倍和1.3倍;CYP9A18YS-FP品系中肠和脂肪体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YS品系的0.3倍和1.0倍。CYP6AE12的过量表达YS-FP品系棉铃虫的抗药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烟粉虱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机理
    何玉仙,黄建,杨秀娟,翁启勇*
    2007, 50(3):  241-247. 
    摘要 ( 3433 )   PDF (766KB) ( 15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增效剂生物测定、生化分析以及钠离子通道基因ⅡS4-6 cDNA片段的RT-PCR扩增,探讨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对于采自田间的6个烟粉虱抗性品系,磷酸三苯酯(TPP)和胡椒基丁醚(PBO)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而DEM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均无明显的增效作用。烟粉虱抗性品系的α-NA羧酸酯酶和β-NA羧酸酯酶活性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162.65倍和1.221.41倍,抗性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没有差异,表明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在烟粉虱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抗性无关。通过RT-PCR克隆了6个烟粉虱田间抗性品系的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ⅡS4-6 cDNA片段的序列(420 bp),发现与敏感品系相比,有2个位点发生突变,分别为L925I突变和I917V突变,L925I突变在所有6个烟粉虱田间抗性种群中均有发生,该位点突变已被证实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密切相关,表明神经不敏感性可能是烟粉虱对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另一个重要因子。
    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的毒力及几种酶系的影响
    张守刚,侯华民,高蓉*,刘艳青,何斌,狄旭东,程洁,肖杭
    2007, 50(3):  248-252. 
    摘要 ( 3707 )   PDF (181KB) ( 1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药膜法测试了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初孵若虫的触杀活性,并测定了其对成虫中枢神经系统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离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初孵若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在接触时间24、48、72和96 h 的LC50分别为26.26、4.68、1.51和0.62 μg/cm2;其对AChE没有明显影响; 对Na+ -K+-ATPase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存在浓度效应关系,IC50为44.9 μmol/L; 对Ca2+-Mg2+-ATPase表现出低剂量激活,高剂量抑制的现象。结果提示美洲大蠊的AChE不是脱氧鬼臼毒素靶标,而ATPase可能是脱氧鬼臼毒素的重要靶标之一。
    寄主钾营养对烟粉虱发育、存活和寄主选择的影响
    卢伟,侯茂林*,文吉辉,黎家文
    2007, 50(3):  253-258. 
    摘要 ( 4627 )   PDF (186KB) ( 1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寄主钾营养对烟粉虱发育、存活和寄主选择的影响,设置了K00 mg/L)、K3030 mg/L)、K6060 mg/LK120120 mg/L)和K240240 mg/L5种不同钾浓度,研究了烟粉虱在不同处理黄瓜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体形以及成虫的寄主选择。结果表明:在温度(26±1)℃,相对湿度80%±5%的条件下,取食不同钾营养水平黄瓜的烟粉虱在发育历期、存活率、体形上均有差异,其中在K240处理黄瓜上烟粉虱若虫发育最慢,从卵到成虫的时间最长,为21.4天,而在K60处理黄瓜上最快,为18.3天。在不同钾浓度处理寄主上从卵到成虫存活率以K30处理黄瓜上最高(84.7%),其次依次为K6083.8%)、K12076.2%)、K071.4%)和K24064.8%)。在体形上以K30处理黄瓜上最大,K240处理黄瓜上最小。寄主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烟粉虱成虫喜欢在K60处理黄瓜上取食和产卵。这些结果提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调节寄主钾营养状况来调控烟粉虱种群。
    十一星瓢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冯宏祖,王兰,董红强
    2007, 50(3):  259-263. 
    摘要 ( 3296 )   PDF (161KB) ( 1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组建了十一星瓢虫在16℃、20℃、24℃、28℃和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各
    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6℃下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64.2天),而32℃时仅为16.4天,24℃和28℃时分别为27.1天和21.5天。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11.1℃,12.5℃和10.6℃,有效积温分别为40.9,110.3,39.7,359.4日·度。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16℃时最长,为34.7天,在32℃下最短,为14.1天; 单雌产卵量在24℃时最高,平均为463.8粒,32℃时最低,为96.4粒。在恒温24℃~28℃内, 十一星瓢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力较高, 种群加倍时间较短。16℃时种群增长受到较大制约,种群趋势指数仅为24℃时的10.7%,种群加倍时间约22.3天,为24℃时的4.1倍。32℃时十一星瓢虫的发育历期缩短,存活率、繁殖力降低。
    烟粉虱B型和Q型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褚栋,陈国发,徐宝云,吴青君,张友军*
    2007, 50(3):  264-270. 
    摘要 ( 3049 )   PDF (527KB) ( 13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年来,烟粉虱B型传入世界各地并暴发成灾,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入侵害虫; 烟粉虱Q型则是近几年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的入侵生物型,目前已传入许多国家并造成一定危害。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烟粉虱B型和Q型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引物H16对烟粉虱B型不同种群扩增的特异带,能有效区分烟粉虱B型和Q型、浙江非B/Q型种群;(2)烟粉虱Q型种群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比烟粉虱B型的要高;(3)我国烟粉虱Q型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可能性比来自中东地区的可能性要大。另外,聚类分析结果提示,RAPD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区分烟粉虱不同生物型,但可能不适用于生物型之间亲缘关系分析。
    舌鞘目化石在中国陕西首次发现(昆虫纲)
    洪友崇
    2007, 50(3):  271-280. 
    摘要 ( 3080 )   PDF (1075KB) ( 1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世界上发现的舌鞘目化石很稀少,已知仅6科、12属、26种。本文记述了中三叠世舌鞘目昆虫的3个新属种,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也是陕西生物群的一种类别)。根据铜川组舌鞘化石和其他昆虫以及动、植物化石的研究结果,铜川组的时代相当于欧洲中三叠世的拉丁尼期(或阶)。根据舌鞘目和其他昆虫化石的性质,作者提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裂离时代可能提前到中三叠世之前完成。
    维蟋属分类研究及两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距蟋亚科)
    刘浩宇,石福明*
    2007, 50(3):  281-285. 
    摘要 ( 3016 )   PDF (439KB) ( 1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维蟋属Valiatrella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记述2新种: 多突维蟋V. multiprotubera sp. nov.(雄性,云南)和片维蟋V. laminaria sp. nov.(雄性,贵州); 同时报道中国1新记录种: 姊妹维蟋V. sororia (Gorochov, 2002)(贵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昆虫病原线虫资源概况和分类技术进展
    丘雪红,韩日畴*
    2007, 50(3):  286-296. 
    摘要 ( 3906 )   PDF (339KB) ( 16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病原线虫是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害虫生物防治资源,主要包括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的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与新斯氏线虫属Neosteinernema线虫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的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线虫。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与传统的形态学方法相结合应用到线虫的鉴定与分类,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进入稳定与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新种或品系被发现及应用于生物防治。目前已描述的昆虫病原线虫种类达65种,其中斯氏线虫属52种,新斯氏线虫属1种,异小杆线虫属12种。本文整理列出了迄今报道的昆虫病原线虫种类及其来源,并综述了昆虫病原线虫分类现状以及鉴定与分类方法上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病原线虫鉴定与分类的应用状况。
    短额负蝗配子发生过程中蓖麻凝集素受体的分布
    吕淑敏,奚耕思*,唐超智
    2007, 50(3):  297-303. 
    摘要 ( 3136 )   PDF (2650KB) ( 1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凝集素细胞化学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配子发生过程中蓖麻凝集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tinin-Ⅰ,RCA-Ⅰ)受体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旨在认识昆虫配子发生过程中β-半乳糖复合物的分布规律及意义。结果表明: 在短额负蝗精子发生过程中,RCA-Ⅰ在各期生精细胞膜上均有明显的阳性反应,变形期及成熟期精子头部为中强度阳性反应。卵子发生中,各阶段卵母细胞均为阳性反应,在卵母细胞生长期阳性反应达峰值,随着卵黄颗粒的逐渐形成,阳性反应逐渐减弱,成熟卵子中卵黄膜上重新出现中强度阳性反应。结果提示短额负蝗配子发生过程中β-半乳糖复合物的高度表达和修饰变化与其配子发生密切相关。
    紫茎泽兰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程丽坤,刘小侠,张青文*,马晓牧,孙艳艳,钟勇
    2007, 50(3):  304-308. 
    摘要 ( 3540 )   PDF (153KB) ( 1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给棉铃虫幼虫饲喂含紫茎泽兰提取物浓度分别为0.088、0.44、2.2和11 g/kg的饲料时,棉铃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而羽化率和蛹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棉铃虫成虫产卵实验中,0.08、0.4和2 g/L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产卵有一定引诱作用,而10 g/L则对产卵有驱避作用。取食浓度分别为0.08、0.4、2和10 g/L紫茎泽兰提取物的棉铃虫卵孵化率降低。表明取食紫茎泽兰提取物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明显不利影响。
    石菖蒲提取物对四种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姚英娟,杨长举*,薛东,黄衍章
    2007, 50(3):  309-312. 
    摘要 ( 3299 )   PDF (151KB) ( 18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石菖蒲4种溶剂无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对玉米象、谷蠹、长角扁谷盗和锯谷盗4种储粮害虫的驱避作用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石菖蒲4种溶剂提取物对4种试虫均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和触杀作用,处理60 h的平均驱避等级均达到Ⅲ级以上,对4种试虫的触杀死亡率均达到41.11%以上。
    蛱蝶翅鳞片的超微结构观察
    房岩,王同庆,孙刚,丛茜*
    2007, 50(3):  313-317. 
    摘要 ( 2875 )   PDF (3624KB) ( 1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我国东北地区典型常见蛱蝶科15属20种蝴蝶翅鳞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蛱蝶翅鳞片形态上可分为窄叶形、阔叶形和圆叶形3种,鳞片长65~135 μm,宽35~85 μm,间距48~112 μm。蛱蝶翅鳞片的超微结构可分为拱桥形、棋盘形和筛孔形3
    种。拱桥形结构和棋盘形结构比较接近,二者与筛孔形结构差异较明显。在已观察的种类中,线蛱蝶属红线蛱蝶翅鳞片上的纵肋突起最小(200 nm×300 nm),闪蛱蝶属柳紫闪蛱蝶翅鳞片上的纵肋突起最大(590 nm×560 nm)。鳞片具有相似的形状、结构和排列,尤其是同属蝴蝶翅鳞片超微结构的形状和尺寸差异较小,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