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5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化学诱变剂及诱导突变体的筛选
    林英,陈冬妹,代方银,杨瑜,向仲怀,夏庆友*
    2007, 50(5):  435-440. 
    摘要 ( 3492 )   PDF (1163KB) ( 15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家蚕Bombyx mori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最重要课题。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此,通过人为诱导获取大量的突变系统是及其重要的手段。本研究用化学诱变剂ENU、MNU、DES、5-BU、EMS诱导处理家蚕标准品种C108,筛选获得了非滞育红卵,长圆筒茧、小茧、丝胶茧及绵茧突变体,致死突变体及无鳞毛蛾翅突变体。结果还表明: MNU、DES诱变家蚕的突变效率高,注射翅原基比腹部更方便且效果好,化学诱导雄体比雌体的效果好; 在时期上,注射蛹和蛾都有诱导效果。上述突变体大多为致死性突变,推测其可能与致死性基因突变有关。同时,本研究为应用TILLING技术鉴定家蚕更多目的基因突变体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花胫绿纹蝗和疣蝗配子发生时原癌基因c-kit特异性表达比较研究
    赵卓,张敏,吕淑敏,奚耕思*
    2007, 50(5):  441-447. 
    摘要 ( 2977 )   PDF (1065KB) ( 10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和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 (Thunberg)配子发生过程中原癌基因c-kit特异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表达,精巢末端还有较粗大的阳性颗粒分布;(2)卵子发生过程中,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特异性表达,但随着卵黄发生的开始逐渐消失;(3)2种蝗虫配子发生过程中c-kit表达存在种间差异。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练永国,王素琴*,白树雄,康总江,王振营,墨铁路*
    2007, 50(5):  448-453. 
    摘要 ( 4024 )   PDF (188KB) ( 1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鳞片、卵表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雌蛾附腺的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引诱作用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鳞片的正己烷提取物在0.5 mg/mL和 1 mg/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寄主卵的正己烷提取物在5块卵/mL和1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在4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交配未产卵和产卵后前期的雌蛾附腺提取液有反应,而对处女蛾和产卵后期的附腺提取液没反应。卵表提取物和附腺提取物比鳞片提取液对赤眼蜂引诱作用强,两者对赤眼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大草蛉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张海强,朱楠,范凡,魏国树*
    2007, 50(5):  454-460. 
    摘要 ( 3652 )   PDF (2140KB) ( 1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明、暗适应和性别对其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其复眼呈半球形,位于头部两侧,略成“八”字形排列,单个复眼约由3 600个小眼组成,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200°;(2)小眼主要由角膜、晶锥和6~8个小网膜细胞、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基膜处有色素颗粒分布;(3)暗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较大,远端5~7个网膜细胞核向远端移动,与晶锥近端相接或接近,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远端移动包围晶锥;明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小或闭合,远端网膜细胞核向近端移动,透明带显现,大部分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近端移动分布在小网膜细胞柱周围,包被透明带;(4)在相同的明、暗适应下,雌、雄成虫复眼的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大草蛉复眼为透明带明显的重叠象眼,其小眼不但具有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移动的常规调光机制,还存在晶锥开闭、远端网膜细胞核移动和基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的调光新机制。
    绿僵菌素的分离制备及其对蛴螬的毒力
    胡琼波,任顺祥*,刘树艳
    2007, 50(5):  461-466. 
    摘要 ( 5929 )   PDF (200KB) ( 1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金龟子绿僵菌金龟子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菌株MaQ10发酵液为材料,采用萃取、浓缩、制备色谱及重结晶技术,分离纯化出5种绿僵菌素的晶体,经与标准样品以及参考文献相对照,此5种晶体与绿僵菌素A、A2、B、C和E相吻合。进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绿僵菌素A和B对大等鳃金龟Exolontha serrulata (Gyllenhall) 和卵圆齿爪鳃金龟Holotrichia ovata Chang 1龄幼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 绿僵菌素A和B对大等鳃金龟的触杀活性,在处理后96~120 h内最高,LC50分别为78.1571 mg/L和88.7562 mg/L; 处理浓度为300 mg/L时,LT50分别为13.4159 h和10.5331 h。绿僵菌素A和B对卵圆齿爪鳃金龟的触杀活性,在处理后96 h时最高,LC50分别为66.5308 mg/L和79.4309 mg/L;处理浓度为300 mg/L时,LT50分别是13.6399 h和9.9451 h。
    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对塔六点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
    李定旭,田娟,沈佐锐
    2007, 50(5):  467-473. 
    摘要 ( 4453 )   PDF (257KB) ( 1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以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卵为猎物研究了苹果园常用药剂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对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 Prisener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对塔六点蓟马的功能反应均有明显的影响。在推荐剂量下阿维菌素可显著降低雌雄两性蓟马的瞬时攻击率,处置时间则分别比对照增加213.36%19.74%,且雌性的功能反应由HollingⅡ型改变为HollingⅢ型;在半推荐剂量下两性蓟马的瞬时攻击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而雌性蓟马的处置时间则比对照增加133.72%。毒死蜱处理则不影响塔六点蓟马的功能反应类型,在推荐剂量和半推荐剂量下均可使雌雄两性蓟马的瞬时攻击率显著降低,雌性蓟马的处置时间比对照分别增加85.62%和71.97%,而雄性蓟马在两个剂量下则分别增加55.92%和38.20%,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基因的AFLP连锁图谱的构建
    罗倩,冯夏,吕利华*,万树青,陈焕瑜
    2007, 50(5):  474-480. 
    摘要 ( 3378 )   PDF (572KB) ( 1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世界性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田间种群已对阿维菌素药剂产生了高抗药性。本研究以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品系、敏感品系和回交群体组建作图家系,再利用AFLP技术构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基因的连锁图谱。用10AFLP引物组合对未经药剂处理的小菜蛾成虫DNA选择性扩增,共获得1 044条可区分的DNA条带,271条带具有多态性,χ2检验表明只有123个位点符合11 P=0.05),其中的112个构成28个连锁群,其总长度为1 222.7 cM 10AFLP引物对经药剂处理后存活的小菜蛾成虫DNA扩增,所得的DNA条带中有54个条带符合分离比11,经Mapmaker 3.0对多态性位点分析,只有E1M4-15E1M1-4E1M4-2标记位点位于同一连锁群,3AFLP标记与抗性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cM8.3 cM13.1 cM。比较分析得出,抗性基因所在的连锁群是第5连锁群。结果显示AFLP连锁图谱对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监测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胡椒碱对白纹伊蚊C6/36细胞株的毒性作用
    王玉芳,诸葛洪祥*, 周霞, 黄利红
    2007, 50(5):  481-487. 
    摘要 ( 4469 )   PDF (2901KB) ( 1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MTT检测法、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及细胞形态学观察法,研究了植物型杀虫剂胡椒碱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C6/36细胞株的细胞毒性、诱导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关系、Fas蛋白的表达、细胞生长状态改变及受损细胞的恢复。结果表明:胡椒碱浓度在0.035 mmol/L以上时可以诱发C6/36细胞形态学改变,在倒置显微镜下表现为细胞呈多形性,细胞胀大或皱缩,细胞间隙增宽,大片细胞聚集成团,脱落、崩解、死亡。用胡椒碱处理24 h后,对C6/36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IC50)为 0.32 mmol/L,且毒性作用强度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药物浓度在0.28 mmol/L 以上诱导的细胞凋亡明显,药物浓度为0.56 mmol/L 时细胞凋亡率达19.4%,而药物引起的细胞总死亡率为72.7%;Fas蛋白表达在药物浓度0.28 mmol/L 以上时有所上调,但不明显。高浓度胡椒碱(0.56 mmol/L)分别作用于C6/36细胞24和48 h,在经历一段生长停滞后,24 h组受损细胞均可缓慢恢复,而48 h组细胞则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由此认为:胡椒碱对C6/36细胞株有毒性作用,但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在细胞毒性作用机制中不占主导地位;胡椒碱对C6/36细胞的作用有时间依赖性,延长作用时间,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增强。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高温下不同龄期黑豆蚜的寄生及其适合度表现
    徐清华,孟玲,李保平*
    2007, 50(5):  488-493. 
    摘要 ( 3294 )   PDF (202KB) ( 1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寄生蜂对寄主不同龄期的寄生策略通常采用适温下(≈25℃)培养的寄主进行试验。 为探究蚜茧蜂对高温下生长的寄主蚜虫的寄生反应及其适合度表现,在30℃条件下饲养寄主孤雌胎生无翅黑豆蚜Aphis fabae Scopli,获得不同龄期若蚜和刚羽化的成蚜,分别提供给可疑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ambiguous Haliday寄生,观察蚜茧蜂的寄生率以及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和发育时间等适合度相关特性。结果表明: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14龄若蚜及成蚜均寄生,但偏向寄生较早龄期的若蚜,对成蚜的寄生率为28.0%,显著低于对1龄(400%)和2龄(42.8%)寄主若蚜的寄生率。后代雌蜂比例和体型随寄主龄期(体型)增大而减小,而发育历期则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格局。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及发育历期等适合度表现与此前适温(≈25℃)下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因此推测,寄主黑豆蚜体型或龄期可能不是或不全部是可疑柄瘤蚜茧蜂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其他与寄主蚜虫内共生菌动态相关的线索(如行为的,化学的等)可能才是其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
    旋幽夜蛾迁飞的雷达观测和虫源分析
    张云慧,陈林,程登发*,张跃进,姜玉英,蒋金炜
    2007, 50(5):  494-500. 
    摘要 ( 3220 )   PDF (1079KB) ( 1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和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2005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和大安市旋幽夜蛾暴发的虫源性质及成虫空中飞行参数。结果表明:白城地区5月中旬20 cm的平均地温并不满足越冬代蛹羽化的最低温度;20055月下旬成虫盛发期东北、华北地区空中风场以南风和偏南风居多,为成虫迁入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6月下旬雷达观测点卵巢解剖显示,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整齐、级别较低,具有典型的迁出昆虫生理特征。雷达观测显示,成虫飞行最高可达距地面1 000 m, 主要选择在距地面300500 m高度段,在500 m高度可以整夜飞行。初步判定旋幽夜蛾具有迁飞特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小萤叶甲属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研究(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
    郑福山,杜予州*,王志杰,王莉萍
    2007, 50(5):  501-507. 
    摘要 ( 3438 )   PDF (250KB) ( 1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目的是通过对小萤叶甲属部分种类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比较,探讨小萤叶甲属昆虫进化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几种分类地位模糊的昆虫进行分析和归类。测定了我国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和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 Joannis以及小猿叶甲Phaedon brassicae Baly线粒体COⅠ基因720 bp序列,并调用GenBank中小萤叶甲属等其他8种昆虫的同源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等进行了分析。并以小猿叶甲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论法(BI)建立这些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萤叶甲属昆虫COⅠ基因A+T含量平均为71.8%,存在较强的A+T含量偏向性,氨基酸的变异率为18.3%; 小萤叶甲属与外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169~0.198)远远大于属内种间的距离(0.001~0.134)。依据分子系统树结果我们推测小萤叶甲属昆虫的进化与寄主植物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在传统分类学上曾隶属于其他属的几种昆虫与小萤叶甲昆虫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
    中国野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郑哲民,谢令德
    2007, 50(5):  508-511. 
    摘要 ( 3104 )   PDF (177KB) ( 1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分布于中国野蝗属的种类,记述了一个新种,即黑翅野蝗Fer nigripennis sp. nov.,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定量模型及应用
    王雅男,万方浩*,沈文君
    2007, 50(5):  512-520. 
    摘要 ( 3697 )   PDF (258KB) ( 2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预防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应用模型则是定量评估的必备方法。本文简述了常用的适生性风险评估模型,概述了诸如遗传算法、模糊包络模型、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等较新的理论方法,它们使用环境变量和物种实际分布数据,利用不同的机理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区。本文还综述了适用于研究物种扩散性的模型,积分差分方程模型可以模拟物种扩散行为,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揭示种间竞争关系,景观中性模型大多用于种群动态等生态过程的研究。
    云南紫胶虫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因子的作用
    陈又清,王绍云
    2007, 50(5):  521-527. 
    摘要 ( 3627 )   PDF (164KB) ( 1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紫胶虫是重要的资源昆虫。本文结合云南西南部、东南部地区云南紫胶虫自然分布区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生态因子在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云南紫胶虫的地理起源可能是印度洋地区的南亚。云南紫胶虫主要分布于怒江流域及支流、澜沧江流域及支流、红河流域及支流、伊洛瓦底江流域支流河谷两岸半山坡。气候因子中的温湿度组合是决定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而寄主植物分布对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也有限制作用。云南特有的流域地形、山脉走向及所形成的小气候特点决定了云南紫胶虫在云南的地理分布格局。
    烟实夜蛾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
    张涛,安世恒,尹新明*
    2007, 50(5):  528-533. 
    摘要 ( 3351 )   PDF (488KB) ( 1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RT-PCR技术,从烟实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幼虫脂肪体组织和血细胞总RNA中反转录扩增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FABP)基因的cDNA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片段全长399 bp(GenBank登录号为DQ299942),编码132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15.0 kD,等点电5.83。FABP融合了GST。原核表达后经电泳检测到约41 kD大小的外源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是目的蛋白。
    家蚕拟浆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张幼芳,马玉堃,凌尔军
    2007, 50(5):  534-538. 
    摘要 ( 3211 )   PDF (417KB) ( 14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观察家蚕Bombyx mori吞噬细胞的微细结构,来确定拟绛色细胞是否也具有吞噬功能。方法:用荧光小球微量注射家蚕pnd pS品系的幼虫,经荧光染色剂丫啶橙和碘化丙啶染色循环血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扫描拍摄。结果:观察发现除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外,一些原血球细胞(血干细胞)和拟绛色细胞(多酚氧化酶)也能吞噬荧光小球。在拟绛色细胞里还发现许多和颗粒细胞一样的能被丫啶橙染色的颗粒。尽管在小球细胞中没有发现被吞噬的荧光小球,但该类血球有比较多的能被丫啶橙染色的大颗粒,这表明它们可能是已经被吞噬的凋亡小体。结论:除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外,一些原血球细胞和拟绛色细胞也能吞噬荧光小球。说明拟绛色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类c-kit原癌蛋白在多伊棺头蟋胚后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和定位
    奚耕思,欧阳霞辉,王雪峰,何慧
    2007, 50(5):  539-543. 
    摘要 ( 3238 )   PDF (458KB) ( 1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了解类c-kit原癌蛋白在多伊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胚后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定位及可能的调控作用,采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Ⅰ至末期Ⅱ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类c-kit原癌蛋白阳性颗粒;精巢或受精囊内成熟精子头部也具有类c-kit原癌蛋白阳性颗粒。结果反映了类c-kit蛋白对于维持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精子成熟及受精能力具有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