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5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家蚕丝素蛋白轻链基因(
fib
-L)启动子序列的克隆及其活性分析
周文林,曹广力,薛仁宇,虞晓华,沈卫德,贡成良
*
2007, 50(6): 547-554.
摘要
(
3828
)
PDF
(6866KB) (
15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家蚕Bombyx mori丝素蛋白轻链(fibroin light-chain, fib-L)基因fib-L具有在后部丝腺组织专一性、高效性表达的特点。为了利用其启动子构建能够表达外源基因的丝腺生物工厂,本实验对fib-L启动子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PCR法克隆了fib-L启动子元件,序列分析显示fib-L启动子由位于-33 ~ -25处的TATA盒元件和位于-128~-121处的特征性序列GTCAATTT共同组成。用fib-L启动子控制报告基因DsRed进行家蚕BmN细胞和蚕体内的瞬时表达研究,结果表明fib-L启动子可以驱动DsRed报告基因在BmN细胞和家蚕后部丝腺组织中瞬时表达。
Select
东亚飞蝗中肠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定位
张八生,曹月青,张伟,殷幼平,王中康,彭国雄,夏玉先
*
2007, 50(6): 555-559.
摘要
(
4002
)
PDF
(249KB) (
1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几丁质酶基因 (
LmChi
)cDNA全序列 (GenBank 登录号:EF092841)。获得的cDNA全长1 604 bp,其中可读框1 452 bp, 编码483个氨基酸。推测其氨基酸序列与18家族昆虫几丁质酶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其他几丁质酶一样,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序列也包含一个信号肽、一个几丁质酶活性位点、一个碳端丝氨酸富集区和一个几丁质结合域。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
LmChi
基因只在东亚飞蝗不同发育阶段的中肠组织中表达,而在东亚飞蝗体壁、前肠和后肠均没有发现
LmChi
基因的转录。
Select
深圳地区粉尘螨Ⅱ类变应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表达蛋白的变应原性鉴定
白羽,吉坤美,刘志刚
*
,蔡成郁
2007, 50(6): 560-566.
摘要
(
3593
)
PDF
(461KB) (
1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粉尘螨Ⅱ类变应原(Der fⅡ)是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主要变应原之一,可引发Ⅰ型变态反应。从深圳地区挑取活粉尘螨,经形态鉴定后纯培养,提取其总RNA,RT-PCR扩增出Der fⅡ 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后测序。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多态性。将该目的基因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ET-Der fⅡ。工程菌经IPTG诱导培养,表达Der fⅡ目的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Der fⅡ蛋白通过6His-tag蛋白纯化系统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该重组蛋白与对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中IgE的反应性。结果表明,克隆的5株深圳地区的Der fⅡ 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Der fⅡ(AB195580.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8%~99.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8%~98.6%。表达纯化的5种重组Der fⅡ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都具有良好的变应原性。
Select
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致病力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
吕利华,何余容
*
,武亚敬,冯夏,陈焕瑜
2007, 50(6): 567-573.
摘要
(
4213
)
PDF
(225KB) (
1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是我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已对田间常用的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性。为寻找有效的小菜蛾生物防治措施,本实验研究了一株分离自家白蚁的玫烟色拟青霉
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SCAU-PFCF01)对小菜蛾2~4龄幼虫的致病力。实验采用浸液法,供试浓度为1×10
3
、1×10
4
、1×10
5
、1×10
6
和1×10
7
个孢子/mL。结果表明:随玫烟色拟青霉孢子浓度的升高,小菜蛾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在浓度为1×10
7
/mL时,小菜蛾2、3和4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6%、85%和80%。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各龄幼虫的致病力与供试龄期有关,其感病的敏感顺序为2龄、3龄和4龄。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对各龄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菌株对小菜蛾各龄幼虫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2龄幼虫接种后第7天、3龄幼虫接种后第5天、4龄幼虫接种后第4天的LC
50
估计值分别为1.17×10
4
、1.44×10
4
和5.21×10
4
/mL,LC
90
估计值分别为1.98×10
6
、3.82×10
7
和1.29×10
8
/mL。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与浓度相关,供试各龄幼虫的LT
50
值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在1×10
5
~1×10
7
/mL的范围内,2龄幼虫的LT
50
值从3.16天降低到1.72天,3龄幼虫的LT
50
从3.21天降低到1.83天,4龄幼虫的LT
50
从3.69天降低到2.04天。即2龄幼虫致死所需的时间最短,其次为3龄幼虫,4龄幼虫致死所需的时间最长。结果显示了该株玫烟色拟青霉在小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较强的应用潜力。
Select
细辛醚对粘虫幼虫的毒力及几种重要酶系的影响
张静,冯岗,马志卿,冯俊涛
*
,张兴
2007, 50(6): 574-577.
摘要
(
3851
)
PDF
(128KB) (
1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细辛醚对粘虫
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5龄幼虫的触杀毒力,观察了细辛醚对粘虫的致毒症状,并测定了对不同中毒阶段其头部或中肠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离体活性以及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辛醚对粘虫5龄幼虫12 h的触杀LD
50
值为106.93 μg/头;中毒粘虫依次表现出兴奋、痉挛、麻痹和死亡等症状,类似于神经毒剂的致毒症状,但试虫从中毒到死亡历期较长,且中毒试虫肠内有气泡产生,此现象异于典型的神经毒剂;对Na+,K+-ATPase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兴奋期、痉挛期和麻痹期,酶抑制率分别为33.29%、44.45%和23.98%;对AChE活力在不同阶段的抑制率分别是21.64%、29.75%和35.22%;ACh含量有所增加。
Select
江苏沿江和江淮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可能机制
冼晓青,翟保平
*
,张孝羲,张谷丰,刘志林,施保国
2007, 50(6): 578-587.
摘要
(
3167
)
PDF
(3042KB) (
1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筛选出有效的长期预测因子,对江苏通州和江苏淮安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 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连续稳定显著相关的海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72.4%),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前两年和前一年(82.7%)。分别分析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当年4-8月上旬各旬降水量、平均温度、当年1-8月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月平均指数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并比较这三者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的异同。根据对两地的个例分析表明:前一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6月副高面积指数的变化,影响江苏通州当年6月下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通州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前两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5月副高北界位置的变化,影响江苏淮安当年7月上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淮安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在此基础上,对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的可能机制提出“海温→大气环流(副高)→气候→褐飞虱前期迁入"的一般假想模式。
Select
桔小实蝇自然种群蛹和越冬成虫的耐寒性
任璐,陆永跃,曾玲
*
2007, 50(6): 588-596.
摘要
(
4355
)
PDF
(658KB) (
1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通过过冷却点和低温耐寒能力的测定,研究了我国桔小实蝇Bo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不同季节种群和地理种群蛹的耐寒性规律。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自然种群蛹的低温存活力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冬前种群的耐寒性显著强于夏季种群。如在0℃低温下暴露2天,夏季种群基本全部死亡,而冬前种群存活率仍为61.4%。2005-2006年不同月份桔小实蝇1日龄蛹过冷却点差异明显,以2月份均值最高,为-9.26℃,8月份最低,为-15.20℃;且2月份桔小实蝇蛹个体过冷却点值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分别在-15℃左右和-6℃左右出现两个明显的聚集区。所研究的5个桔小实蝇地理区域种群没有出现明显的耐寒性分化。结合本文结果,文中还就桔小实蝇自然种群耐寒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Select
不同地理种群美洲斑潜蝇及近缘种的rDNA-ITS1序列分析和比较
王莉萍,杜予州
*
,何娅婷,陆亚娟,陆自强
2007, 50(6): 597-603.
摘要
(
3972
)
PDF
(207KB) (
1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进行比较,分析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并为美洲斑潜蝇与近缘种间提供分子鉴别标记。【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及克隆测序法对我国美洲斑潜蝇8个地理种群的rDNA-ITS1序列进行测序,并调用GenBank中3个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运用软件MEGA3.1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rDNA-ITS1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美洲斑潜蝇8个地理种群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只有8个变异位点,遗传距离都在0.02以下,但4个近缘种间的碱基差异显著,遗传距离为0.149~0.390,有126个变异位点,12个美洲斑潜蝇特异性识别位点。【结论】虽然基于rDNA-ITS1序列所显示的美洲斑潜蝇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但是其分化趋势与地理分布基本相吻合;得到的12个特异性识别位点不仅可以作为美洲斑潜蝇与其近缘种间鉴别的分子标记,而且可为今后设计鉴别性PCR引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Select
中国黄粉蝶亚科六属间基于COⅡ和EF-1α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鳞翅目:粉蝶科)
刘晓燕,吴孝兵
*
,诸立新
2007, 50(6): 604-609.
摘要
(
4101
)
PDF
(228KB) (
1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中国黄粉蝶亚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对其中6属9种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的部分序列和延伸因子基因(EF-1α)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推论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黄粉蝶亚科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测得的COⅡ基因的648 bp序列和EF-1α基因的504 bp序列中,有261个变异位点,151个简约信息位点,黄粉蝶亚科内各属COⅡ基因A+T含量(77.3%)均明显偏高。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黄粉蝶属为亚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分化较早,豆粉蝶属和迁粉蝶属亲缘关系较近,但钩粉蝶属与豆粉蝶属、迁粉蝶属之间的亲缘关系还不能确定。本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黄粉蝶亚科的分类体系有所不同,最显著的分歧是本研究支持内群中分化最早的属应为黄粉蝶属,而不是豆粉蝶属和迁粉蝶属。
Select
中国涤螽属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螽蟖总科:蛩螽科)
刘宪伟,周敏
2007, 50(6): 610-615.
摘要
(
3700
)
PDF
(235KB) (
1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中国涤螽属Decma Gorochov,1993一新亚属副涤螽亚属Paradecma和一新种双刺副涤螽Decma (Paradecma) bispinosa sp. nov.,并附中国种检索表和缅甸异涤螽Decma (Idiodecma) birmanica (Bey-Bienko, 1971)雌性特征新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Select
膜翅目昆虫杜氏腺形态结构、内分泌物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朱家颖,叶恭银
*
,胡萃
2007, 50(6): 616-620.
摘要
(
4708
)
PDF
(145KB) (
1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杜氏腺为膜翅目雌性昆虫生殖器官中的一外分泌腺体,外形呈囊腔状,内含丰富的油状分泌物。其内分泌物主要为饱和与不饱和烃类化合物,有着辅助产卵、释放信息素及作幼虫食物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对杜氏腺的形态结构、内分泌物合成途径、化学组分及其生理和生态学功能进行了综述。
Select
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蚜虫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永模, 沈佐锐
*
, 高灵旺
2007, 50(6): 621-627.
摘要
(
3929
)
PDF
(261KB) (
1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微卫星(SSR)是以1~6个碱基为重复单位组成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具有丰度高、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选择中性和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微卫星标记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杂交的SSR指纹,基于PCR的SSR指纹和单位点SSR的PCR扩增。前两者不需要知道基因组序列信息,属于多位点标记;后者则需要前期工作,属于单位点标记,即通常所指的微卫星标记。到目前为止,共在14种蚜中筛选到141个微卫星位点,并发表了相关的引物序列,这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业已证明微卫星引物在邻近种之间有一定的通用性。微卫星标记严格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已经被用来推断某些蚜虫有性生殖的情况。同种蚜虫中可能同时存在有性系和无性系,微卫星研究证明有性系比无性系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无性系通常表现出杂合过剩和连锁不平衡。蚜虫的迁飞规律适合用微卫星标记加以研究,已有的研究显示在具有高度迁飞特性的种类中,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低,基因频率的相似性高。存在广泛分布的相同的多位点基因型是迁飞性蚜虫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微卫星应用于蚜虫生物学研究的工作还较少,鉴于该种标记的优良特性和巨大的潜力,本文建议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首先考虑微卫星标记。
Select
家蚕蛹期雌雄生殖腺蛋白质双向电泳比较分析
毛立明,林健荣
*
,赵峰,钟杨生,王叶元,孔庆明,徐秋云
2007, 50(6): 628-633.
摘要
(
3693
)
PDF
(1574KB) (
1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析家蚕Bombyx mori雌雄生殖腺细胞蛋白质,有利于发现性别分化相关的功能蛋白质,探讨生殖腺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理。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家蚕蛹期第2天的雌雄生殖腺细胞蛋白质。结果表明: 在雄蚕生殖腺蛋白质电泳图谱中共检测到435个蛋白斑点,其中特异性蛋白斑点73个,占总蛋白斑点数的16.8%;雌蚕生殖腺的电泳图谱中有417个蛋白斑点,其中特异性蛋白斑点55个,占总蛋白斑点数的13.2%。雌雄能匹配的蛋白斑点有362对,匹配率达85.0%。
Select
自同安钮夜蛾幼虫分离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李奕震,陈志云,关健超
2007, 50(6): 634-637.
摘要
(
3975
)
PDF
(312KB) (
1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在林间导致同安钮夜蛾
Anua indiscriminate
Moore幼虫死亡的一种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对该病原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物为核型多角体病毒, 定名为同安钮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iNPV)。其对同安钮夜蛾幼虫的致死浓度LC
50
和LC
90
分别为3.4×10
4
和3.8×10
7
PIB/mL。
Select
桔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的测定
侯柏华,张润杰
*
2007, 50(6): 638-643.
摘要
(
3957
)
PDF
(463KB) (
16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桔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2.2℃~-15.0℃)。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为-8.1℃。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值为7日龄雄虫(-10.5℃)和雌虫(-10.1℃),最高值为60日龄雄虫(-5.9℃)和雌虫(-6.4℃),但同一发育时期的雌、雄成虫之间的过冷却点没有差异。测定结果提示蛹期最有可能是该虫在温带地区越冬的虫态。
Select
条背萤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呼吸系统构造的观察和比较
郑霞林,张应,付新华,雷朝亮
*
2007, 50(6): 644-648.
摘要
(
3809
)
PDF
(652KB) (
1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显微解剖,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幼虫两个不同发育阶段呼吸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1~2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3~6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气管和气囊并存。1~2龄幼虫的尾气门和3~6龄幼虫的腹部侧气门及尾气门结构没有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提示条背萤1~2龄幼虫体壁上的毛状物为气管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