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202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3年66(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9)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家蚕吡哆醛激酶cDNA的克隆、表达和基因结构分析
张剑韵,石瑞君,黄龙全
2008, 51(2): 113-119.
摘要
(
3210
)
PDF
(359KB) (
1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吡哆醛激酶(pyridoxal kinase,PLK, EC2.7.1.35)是维生素B
6
关键代谢酶,其cDNA的克隆在昆虫类还未见报道。利用生物信息学原理和使用PCR方法,克隆出编码家蚕
Bombyx mori
吡哆醛激酶的cDNA (GenBank登录号DQ452397),体外原核表达成功,并对表达粗提产物进行了酶活检测。克隆到的cDNA含有一894 bp的完整可读框,编码一条分子量为33.1 kD,含29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序列比对显示此蛋白质与人类吡哆醛激酶具有52.84%的同一性,包含吡哆醛激酶家族共有的特征保守序列,但比哺乳动物和植物克隆到的吡哆醛激酶均少10多个氨基酸残基,几个有关键功能且在哺乳动物和植物中均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在此蛋白中被替换。依据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信息和PLK的cDNA,家蚕PLK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跨越10 kb DNA序列,所有外显子/内含子交接点都遵从gt/ag剪接规则,基因的5′端启动子调控区发现有TATA-box和CAAT-box保守基序。
Select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YP9A12基因5′-上游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周颖君,杨亦桦,武淑文,吴益东
2008, 51(2): 120-125.
摘要
(
3130
)
PDF
(328KB) (
15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细胞色素P450基因
CYP9A
12的过量表达已被证实与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相关。为探明棉铃虫
CYP9A
12基因的表达调控机理,根据棉铃虫
CYP9A
12基因cDNA全长的5′-末端核苷酸序列,采用基因组步移方法,获得
CYP9A
12的5′-上游区序列(总长为3 575 bp)。与cDNA序列进行比对,表明在起始密码子上游3 bp处有一长为2 124 bp的内含子。利用NNPP分析软件预测出转录起始位点,与根据
CYP9A
12全长cDNA序列推测的结果是一致的。TFSEARCH 1.3软件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结果显示,该序列不仅包含启动子的核心结构序列——TATA-box和CAAT-box,亦包含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如GATA-1,CdxA,Dfd等。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棉铃虫
CYP9A
12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参与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理奠定了一定基础。
Select
多胚发育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在寄主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发育
胡建,刘峰,张文庆
2008, 51(2): 126-131.
摘要
(
4059
)
PDF
(750KB) (
15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多胚发育的幼虫内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
Macrocentrus cingulum
的卵、胚胎和幼虫在寄主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幼虫血腔内发育,通常1枚卵可以分裂增殖为数百只胚胎。本文通过定时解剖寄生的寄主幼虫,初步了解了腰带长体茧蜂多胚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寄主体内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以4龄末期亚洲玉米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蜂卵产入寄主体内10 min左右开始卵裂,1天左右,初级胚胎从卵壳中被释放出来。之后胚胎在胚外膜内持续分裂产生大量二级胚胎形成桑葚胚。寄生后3天左右,二级胚胎从胚外膜中被释放出来,进入胚胎发育阶段。寄生后6天左右,胚胎进入胚带形成阶段。寄生后8天左右,胚带伸长,头尾形成。寄生后9天左右,身体分节完成,部分幼虫孵化,蜕去胚外膜。寄生后13天左右,蜂幼虫从寄主体内啮出。胚胎在发育初期体积变化不大,但从胚带形成开始,体积则迅速增大。腰带长体茧蜂与另一多胚发育寄生蜂佛州点缘跳小蜂
Copidosoma floridanum
在胚胎发育进程上明显不同,体现了它们对各自寄主的适应。
Select
荒漠昆虫天花吉丁虫的呼吸及体内水分损失特征
宋菁,吕昭智,王登元,吴文岳,苏延乐,王晶
2008, 51(2): 132-136.
摘要
(
3550
)
PDF
(173KB) (
1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荒漠地区昆虫的呼吸及水分损失特征,以专性寄生在荒漠植物梭梭上的天花吉丁虫
Julodis variolaris
Pallas为对象,采用LI-6400光合分析仪测定在20℃下天花吉丁虫的呼吸量,并采用重量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其水分散失率。结果表明:天花吉丁虫呼吸为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的模式,DGC平均周期约需12.96 min,爆发间期历时平均约占整个DGC历时的80%,CO
2
平均释放率为23.45 μL/min。在25℃、30℃、35℃和40℃恒温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0 h内25℃和30℃之间的水分损失率无显著差异,但25℃和30℃与35℃、40℃之间的水分损失率具有显著性差异;10~24 h内25℃、30℃、35℃之间的水分损失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荒漠昆虫天花吉丁虫在高温下的高脱水率和高死亡率说明,其在没有水分来源的情况下很难存活,而不连续呼吸模式是其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的对策之一。
Select
特种五谷虫脂肪酸的体外抗肿瘤、抗HIV-1整合酶活性及组成分析
华允芬,吴江林,钱俊青
2008, 51(2): 137-142.
摘要
(
3441
)
PDF
(204KB) (
1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特种五谷虫(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
蝇蛆的俗称)脂肪酸的体外抗肿瘤、抗HIV-1整合酶活性,并确定其组分构成,通过溶剂萃取和油脂酶解获得2种脂肪酸FA1和FA2,采用MTT法/SRB法测定其体外抗人白血病细胞HL-60/人肺癌细胞A-549活性,以及采用Biotin-ELISA法检测其对HIV-1整合酶的抑制作用;并由GC-MS分析确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FA1和FA2对人白血病细胞/人肺癌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
50
值在35~65 μg/mL;对HIV-1整合酶同样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IC
50
值分别为86.7 μg/mL和98.5 μg/mL。GC-MS分析表明,FA1和FA2化学组成相似,均含有15%~16%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有2个组分为ω-6 PUFA。提示特定培养的五谷虫,其脂肪酸成分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抗HIV-1整合酶活性,其中含有的PUFA,尤其ω-6 PUFA,可能是主要活性组分;FA2在来源上和FA1存有相关性。
Select
栎旋木柄天牛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刘玉军,张龙娃,何亚琼,王滨,丁德贵,李增智
2008, 51(2): 143-149.
摘要
(
3989
)
PDF
(220KB) (
1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栎旋木柄天牛
Aphrodisium sauteri
是近年来在安徽黄山风景区大面积暴发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危害已经严重影响了风景区自然与生态景观。本研究选择分离自不同天牛成虫的8个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菌株,依据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萌发率、抗旱力和产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性状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生物学性状优良菌株Bb202、Bb646和Bb1898,并进一步对栎旋木柄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基于此种筛选模式的菌株筛选方法筛选出了具有菌落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和抗旱能力强、胞外蛋白酶产酶水平高及毒力强的球孢白僵菌Bb202菌株。该菌株对栎旋木柄天牛的校正死亡率达92.8%,侵染率达93.3%,在浓度为1×10
7
/mL时的半致死中时仅为5.86天,显示出对目标天牛的极强毒力,在栎旋木柄天牛的生物防治中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Select
施用噻虫嗪可降低B型烟粉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褚栋,徐宝云,吴青君,万方浩,肖利锋,朱国仁,张友军
2008, 51(2): 150-154.
摘要
(
3241
)
PDF
(170KB) (
1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4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BEM15、BEM25、BEM31和BT-b53)分析了施用化学农药噻虫嗪 (thiamethoxam)对B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嗪汰选18代的B型烟粉虱处理种群(抗性种群)抗药性上升到对照种群(敏感种群)的19.08倍,同时其微卫星位点不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发生了变化,等位基因数(
N
a
)平均值由2.750降到2.250,杂合度(
h
)平均值由0.459降到0.299(降低了34.8%),多态信息含量(
PIC
)平均值由0.393降到0.250,有效等位基因数(
N
e
)平均值由2.051降到1.488;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的标准遗传距离为0.15。结果提示,化学农药的施用可能是B型烟粉虱群体遗传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Select
三种阔叶草坪草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利用的作用
黄东林,夏锦瑜,柳慧,王伟,季正文,王倩
2008, 51(2): 155-160.
摘要
(
3346
)
PDF
(188KB) (
1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对草坪的为害,提供综合治理该虫的理论依据,室内利用白三叶草
Trifolium repens
、红三叶草
T. pratense
和马蹄金
Dichondra repens
3种阔叶草坪草,分别饲喂斜纹夜蛾幼虫;应用编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分析斜纹夜蛾种群生长发育的趋势;同时研究该幼虫对3种草坪草的趋性及营养利用。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的趋性表现为白三叶草>红三叶草>马蹄金。该虫在3种草坪草上都能够完成生活史;2种三叶草饲喂的该虫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蛾率显著高于马蹄金,幼虫期和蛹期则显著短于马蹄金;3种草坪草饲喂的该虫产卵期和平均产卵量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而马蹄金饲喂的产卵前期和雌成虫寿命则显著短于2种三叶草。3种草坪草饲喂的该虫净生长率(
Ro
)、世代平均周期(
T
)、内禀生长率(
r
m
)、周限生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
DT
)及种群增长参数(
I
)都有差异,其中2种三叶草的各种群增长参数较接近。对5龄幼虫取食3种阔叶草坪草的营养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取食马蹄金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取食红三叶草的;取食马蹄金的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显著高于取食三叶草的;取食马蹄金的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取食三叶草的;2种三叶草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斜纹夜蛾最喜食三叶草,最容易在三叶草草坪上猖獗为害。
Select
昆虫种子捕食与蒙古栎种子产量和种子大小的关系
王学,肖治术,张知彬,潘红春
2008, 51(2): 161-165.
摘要
(
3442
)
PDF
(192KB) (
1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了解昆虫种子捕食者在栎类种群更新中的作用,于2006年秋季,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东方红林场研究了昆虫对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在参园和东山两个种群的种子蛀食情况及其与蒙古栎种子产量和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参园和东山两个林分内,蒙古栎种子雨动态非常相似,种子雨成分中完好种子的平均密度仅为3.2±4.1个/m
2
(参园)和1.7±2.8个/m
2
(东山),分别仅占种子产量的4.0%和3.2%,而虫蛀种子和败育种子的比例均在38%以上,以虫蛀种子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8.2%和57.7%;(2)柞栎象
Curculio arakawai
是蛀食蒙古栎种子的主要昆虫种类,在虫蛀种子中所占比例高达96.8%(参园)和97.1%(东山),且象甲蛀食种子中所含虫卵数与种子大小有关,即种子越大,所含象甲的虫卵数就较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2006年蒙古栎成熟种子多遭遇虫蛀,导致完好种子的数量极低,因而可能成为限制蒙古栎种群更新的重要因素。
Select
豉甲科及水生肉食亚目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昆虫纲:鞘翅目)
习欠云,邓日强,王瑾雯,贾凤龙,王珣章
2008, 51(2): 166-181.
摘要
(
3399
)
PDF
(569KB) (
1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PAUP和MrBayes软件,对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3个密码子位置的数据模块分别进行了豉甲科(Gyrinidae)和水生肉食亚目(Hydradephaga)在亚科或科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第二密码子数据模块获得了理想的分析结果。由PAUP生成的豉甲科最优树来自第二密码子数据模块的分析,而由MrBayes生成的最优树来自全部密码子数据模块的分析。此外,用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生成的ME和MP树与第二密码子数据模块分析的结果也一致。亚科Orectochilinae和Gyrininae以高的支持率形成了单系。然而,来自亚科Enhydrinae的种
Porrorhynchus landaisi landaisi
呈现了异常的位置。SH-test检验也支持该异常位置,表明这个种可能代表了一个科。在来自第二密码子数据模块的水生肉食亚目最优ML树中,整个Hydradephaga树呈现单系,豉甲科位于树的基部,表明了该科在水生肉食亚目中是一个早期的分支。在树中还产生了一个单系的Dytiscoidea总科,由Dytiscidae、Hygrobiidae、Noteridae和Amphizoidae 4个科组成,单系的Haliplidae与之成为姐妹群。此外线粒体分子钟的结果表明豉甲科的5对相近种间的分化是一个短时期内发生的(0.01~1.81百万年前),这点可能与它们的特殊地理分布有关。
Select
秆野螟属部分种的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
杨瑞生,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08, 51(2): 182-189.
摘要
(
4655
)
PDF
(342KB) (
1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利用mtDNA-COⅡ基因序列,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
Ostrinia
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分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Ⅱ基因序列全长682 bp,共编码227个氨基酸,8种昆虫12个样品中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2%,氨基酸突变率为2.2%。同种内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种间距离,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44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15~0.063之间。基因变异转换数(Ts)明显高于颠换数(Tv)。分别采用UPGMA法、NJ法和MP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种间进化关系基本一致:秆野螟属8种昆虫明显分为2个大群,虎杖螟
O. latipennis
与其他7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群;在另外1个大群中又分为3个亚群,亚洲玉米螟
O. furnacalis
不同地理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形成1个亚群,酒花螟
O. kurentzovi
与麻螟
O. narynensis
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起形成的分支又与欧洲玉米螟
O. nubilalis
、苍耳螟
O. orientalis
和豆秆野螟
O. scapulalis
聚在一起形成1个亚群,刺菜螟
O. zealis
在该大群内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1个亚群。
Select
拟环纹豹蛛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标记研究
付秀芹,孙继英,张志罡,胡波,颜亨梅
2008, 51(2): 190-196.
摘要
(
3344
)
PDF
(234KB) (
1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查明拟环纹豹蛛
Pardosa pseudoannulata
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机制,应用AFLP技术对6个拟环纹豹蛛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 038个AFLP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6.622%,全部个体显示了各自独特的AFLP图谱。AFL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拟环纹豹蛛无论在物种水平(
P
=86.62%,
H
=0.2622,
I
=0.3101),还是在种群水平(
P
=73.0%,
H
=0.2155,
I
=0.2554)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湖南长沙雷锋镇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大,云南高黎贡山福贡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小,华南北部(湖南、湖北、江西)地区拟环纹豹蛛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南南部(云南、海南)种群。据种群变异来源分析,有35.77%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64.23%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N
m
=0.898),不同地理种群显示出一定的遗传分化。分析认为海拔是影响拟环纹豹蛛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这为进一步明确我国稻田狼蛛优势种群在农药胁迫下的遗传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Select
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恢复发育的研究进展
刘明星,丘雪红,赵园园,韩日畴
2008, 51(2): 197-203.
摘要
(
3589
)
PDF
(209KB) (
1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病原线虫的感染期幼虫(infective juvenile,IJ)是其一生中唯一具有侵染能力和可自由生活于寄主体外的虫态,一般滞育不取食,体外包裹着已经蜕去的第2龄幼虫的表皮,对外界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又称为耐受态幼虫(dauer juvenile,DJ),类似于秀丽隐杆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
的耐受态幼虫。在食物信息的诱导下,感染期幼虫脱鞘,释放出共生细菌,恢复取食并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称为感染期幼虫的恢复(IJ recovery)。这个过程是发生在寄生性线虫入侵寄主时的发育过程,对于成功寄生是必要的,在线虫的产业化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染期线虫的恢复率及其发育的同步性直接影响了线虫的产量。本文概述了感染期线虫的恢复发育过程,并对诱导感染期线虫恢复发育的食物信号(food signals)、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手段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Select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
杨慧,严善春,彭璐
2008, 51(2): 204-215.
摘要
(
3265
)
PDF
(425KB) (
2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是鳞翅目昆虫化学通讯的主要工具,将种间、种内及无机环境各种化学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昆虫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综述了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的类型及化学感受机理新进展, 包括嗅觉途径、嗅觉感受相关蛋白、信息传导、编码、加工处理、整合输出、感受谱及味觉感受机理,为探索利用鳞翅目昆虫行为控制剂来监测、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Select
渗透剂对高效氯氰菊酯毒力和三种鳞翅目害虫上表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陈娇,宋敦伦,李会仙,姜辉,王晓军,林荣华,高希武
2008, 51(2): 216-221.
摘要
(
4257
)
PDF
(752KB) (
2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和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为试虫,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技术,研究了氮酮、噻酮和N-甲基-2-吡咯烷酮等3种渗透剂对高效氯氰菊酯毒力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甜菜夜蛾和小菜蛾4龄幼虫对照组和渗透剂处理组间上表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含3.0% N-甲基-2-吡咯烷酮的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幼虫LD
50
为0.0074 μg/头、毒力系数为2.0,对高效氯氰菊酯增效作用明显,而对其他两种试虫没有增效作用;氮酮和噻酮对高效氯氰菊酯对3种鳞翅目幼虫毒力均无增效作用。甜菜夜蛾对照组上表皮蜡质层和护蜡层清晰可见,渗透剂处理组上表皮护蜡层有不同程度的消失;而小菜蛾对照组和N-甲基-2-吡咯烷酮处理组上表皮护蜡层没有明显变化,只有氮酮处理组上表皮的护蜡层消失。以上结果提示,渗透剂对上表皮护蜡层的影响不是其对高效氯氰菊酯增效作用的机制。
Select
转Bt基因棉花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
徐遥,丁瑞丰,李号宾,刘建,吴孔明,陈学新
2008, 51(2): 222-226.
摘要
(
3421
)
PDF
(185KB) (
17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Select
转Bt基因玉米Bt11花粉对玉米螟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吴研,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赵长山
2008, 51(2): 227-233.
摘要
(
3823
)
PDF
(276KB) (
1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评价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基因抗虫玉米Bt11花粉作为食物对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
雌蜂寿命、繁殖力、子代羽化数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Bt11玉米花粉中含有115.13±7.29 ng/g FW Cry1Ab杀虫蛋白。饲喂水+Bt玉米花粉和水+对照玉米花粉的雌蜂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明显高于只提供水的处理,但性比没有显著差异。饲喂10%蜂蜜水的雌蜂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与饲喂10%蜂蜜水+Bt玉米或10%蜂蜜水+对照玉米花粉的处理雌蜂相似,没有显著差异。饲喂水+玉米花粉和只提供水的各处理的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均显著低于蜂蜜水+玉米花粉和只提供蜂蜜水的各个处理,但性比显著高。饲喂水+Bt玉米花粉与水+对照玉米花粉之间以及蜂蜜水+Bt玉米花粉与蜂蜜水+对照玉米花粉之间的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同只提供水相比,玉米花粉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和繁殖力。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11玉米花粉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繁殖力、子代羽化数和性比无不利影响。
Select
发现自印度的世界第三例具后胸腺的弓背蚁(膜翅目:蚁科:蚁亚科:弓背蚁族)
Debjani DEY , A. COUMAR
2008, 51(2): 234-236.
摘要
(
3574
)
PDF
(326KB) (
1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作者通过电镜观察等手段,发现并确认产于印度的绢毛弓背蚁
Camponotus sericeus
Fabricius为该属第3个具有后胸腺的物种,揭示了弓背蚁属物种缺乏后胸腺普遍规律基础上的特殊性,对阐明后胸腺在蚂蚁进化过程中的演化趋势和生物学意义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