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202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3年66(11)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5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家蚕转基因技术中若干因素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马三垣, 徐汉福, 段建平, 赵爱春, 张美蓉, 夏庆友
2009, 52(6): 595-603.
摘要
(
3757
)
PDF
(3062KB) (
20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建立高效、稳定的家蚕
Bombyx mori
转基因技术对于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 解决蚕丝产业重大问题以及向非绢丝产业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建立的基于
piggy
Bac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基础上, 探索了多个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以家蚕品种大造 (P50) 为供试材料、pBac[GOI]为供体质粒、pHA4PIG为辅助质粒, 以眼睛和神经组织特异启动子3×p3启动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DsRed
为报告基因, 在蚕卵产下后2~3 h进行注射,综合效果最佳, 孵化率和转化率分别达到62.7%和34.8%;荧光筛选的最佳时期在胚胎发育第5到第8天;在2 000~8 000 bp之间时, 外源片段的长度对转化率并无太大影响。本研究建立的技术体系, 有望为家蚕功能基因研究、品种分子改良和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奠定基础, 并为其他鳞翅目昆虫转基因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
Select
不同催青方式对二化性家蚕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韩武梅,时连根,赵林川
2009, 52(6): 604-609.
摘要
(
3353
)
PDF
(837KB) (
1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5℃明催青和15℃暗催青分别诱导二化性家蚕
Bombyx mori
产滞育性卵和非滞育性卵。此前我们的研究表明, 上述催青处理的二化性家蚕H
2
O
2
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是昆虫清除H
2
O
2
的关键酶。为了进一步明确家蚕滞育过程中H
2
O
2
代谢的调控机制, 用RT-PCR测定了上述两种催青处理对二化性家蚕CA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5℃明催青显著提高了滞育诱导和决定阶段的CAT mRNA 水平和CAT活性。滞育性卵的CAT mRNA水平在产后24 h形成峰值, 在72 h后消失; CAT活性在96 h前上升, 120 h后保持于低水平。非滞育性卵的CAT mRNA水平和CAT活性都随着胚胎发育而上升。可见, 25℃明催青诱导二化性家蚕子代滞育可能是通过影响CAT基因表达来调节H
2
O
2
水平。
Select
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的表达定位分析
吴仲南,杜永均,诸葛启钏
2009, 52(6): 610-616.
摘要
(
3227
)
PDF
(3848KB) (
12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鳞翅目,夜蛾科)的交配和产卵行为,而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是昆虫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中的一种重要蛋白。本研究基于已报道的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159978)设计引物,通过RT-PCR法分析了GOBP1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并对GOBP1基因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和Blast比对。此外,再通过RNA原位杂交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GOBP1 mRNA在触角中的表达定位。结果表明:GOBP1只在斜纹夜蛾的触角组织中表达,而且GOBP1转录本较多分布于靠近嗅觉感受器即触角边缘部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GOBP1是斜纹夜蛾嗅觉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同时为深入研究GOBP1与其他蛋白的相互空间定位关系、GOBP1的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Select
矿物油处理对马铃薯长管蚜定向和取食行为的影响(英文)
Arnaud AMELINE, Aude COUTY, Maria MARTOUB, Philippe GIORDANENGO
2009, 52(6): 617-623.
摘要
(
3587
)
PDF
(926KB) (
2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田和实验室研究均表明矿物油的施用可有效降低蚜虫对非持久性病毒的传播。我们分别于矿物油喷施马铃薯植株24 h和7 d后,调查其对马铃薯长管蚜
Macrosiphum euphorbiae
行为的影响;采用暗室生测法调查了蚜虫对处理的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反应;采用刺探电位技术(EPG)评价了矿物油处理对蚜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油处理导致植物对寄主的引诱作用失效,这种效果至少持续24 h。矿物油处理马铃薯植株24 h和7 d后,蚜虫对处理植株的取食行为发生改变。开始记录至第1次刺探所需时间降低,但只在处理7 d后显著降低,提示矿物油处理有助于蚜虫口针的穿刺。然而,流涎阶段以及韧皮部汁液吸食阶段(摄食阶段)显著缩短。本研究中观察到的蚜虫行为的改变不能充分解释施用矿物油的大田中为什么出现7 d 的保护作用,因此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机制。
Select
家蝇滞育幼虫血淋巴中抗病毒肽甲醇萃取方法的优化
阎岩, 吴建伟, 罗杰, 洪牧, 国果, 付萍
2009, 52(6): 624-630.
摘要
(
3353
)
PDF
(2923KB) (
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优化甲醇萃取滞育家蝇
Musca domestica
幼虫血淋巴中抗病毒肽的方法, 本实验分别比较甲醇及乙腈萃取血淋巴中抗病毒组分效果及最佳使用梯度、上样蛋白浓度、洗脱次数、洗脱流速及操作环境温度, 用Tricine-SDS-PAGE分析甲醇及乙腈的洗脱组分的构成。结果表明:甲醇萃取的活性组分多于乙腈萃取的; 用连续梯度(10%~100%)甲醇萃取的抗病毒活性组分, 比分别用10%, 30%, 50%, 70%, 90%和20%, 40%, 60%, 80%, 100%间断梯度洗脱的回收率高, 同时获得活性组分的重现性好。在0~4℃冰浴的环境下, 于250 mg/6 mL C18萃取柱内加入1.5±0.4 mg/mL蛋白浓度的血淋巴粗提液, 用1 mL/min流速4次洗脱, 抗病毒活性组分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Select
斜纹夜蛾抗性种群中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英文)
Mushtaq AHMAD
2009, 52(6): 631-639.
摘要
(
3765
)
PDF
(1223KB) (
60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浸液生测法研究了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巴基斯坦抗性种群中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和脱叶膦(DEF)]对丙溴磷、灭多威、硫双灭多威、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茚虫威和多杀菌素等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PO和DEF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灭多威和硫双灭多威均具有增效作用,但对有机磷杀虫剂丙溴磷不具有增效作用。两种抑制剂对氯氰菊酯均产生增效作用,但对联苯菊酯没有增效作用。PPO 和DEF增加了氯氟氰菊酯对Multan种群的毒性,但没有增加其对Mailsi种群的毒性。DEF对多杀菌素具有增效作用,但PBO对其没有增效作用。PBO和DEF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茚虫威和多杀菌素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说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和酯酶的解毒作用至少部分参与了斜纹夜蛾对这些杀虫剂的抗性过程。不过,两种增效剂对杀虫剂增效作用范围有限,暗示对于斜纹夜蛾巴基斯坦种群而言,其他的机制(如靶位点不敏感、表皮穿透作用降低)可能是更重要的抗性机制。
Select
用非线性模型估测恒温和变温下棉铃虫蛹的发育率
吴坤君,龚佩瑜,阮永明
2009, 52(6): 640-650.
摘要
(
3332
)
PDF
(1383KB) (
11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昆虫发育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在恒温(15~37℃)和交替变温(12/18~34/40℃)下测定了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蛹的发育历期(d),分别用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Logan模型﹑Lactin模型和王氏模型)拟合其发育率(1/d)数据。结果表明,这3个非线性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发育率与温度之间的曲线关系,判定系数(R2)在0.9878~0.9991之间。对全部观测数据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只要有6个分布合适的观测数据,就可以用这些非线性模型获得相当满意的估测效果。如果缺乏高温下的测定数据,用非线性模型预测的昆虫发育率可能失真。分析了蛹在恒温和变温下发育率差异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应用这3个非线性模型预测蛹期发育的优点和缺点,指出用非线性模型取代线性日·度模型进行害虫发生预测和益虫饲养管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Select
大猿叶虫夏滞育的诱导:基于定量的光周期反应
刘兴平, 吴少会, 何海敏, 薛芳森
2009, 52(6): 651-655.
摘要
(
3502
)
PDF
(672KB) (
15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明大猿叶虫
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夏滞育诱导的光周期时间测量特性, 我们通过室内实验系统比较了该虫在25℃、 不同长光照条件下,夏滞育的发生以及诱导50%个体进入夏滞育所需求的光暗循环数。结果表明:不同长光照诱导的夏滞育比率有显著差异, 其中15 h或16 h光照诱导的滞育比率最高, 短于或长于这两个光照其滞育率均明显下降。在不同光暗循环实验中, 14 h诱导的滞育比率均低于50%, 诱导50%个体进入夏滞育所需求的光暗循环数在L15∶D9, L16∶D8, L17∶ D7和L18∶D6分别为2.61, 3.72, 4.64和5.92 d,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提示该虫夏滞育的诱导是基于定量的光周期反应。
Select
9个水稻栽培种和1个水稻组培种对稻螟赤眼蜂和赤眼卵蜂的互利作用(英文)
ARCHNA, A. K. SINGH, A. V. N. PAUL, Anju JAIN
2009, 52(6): 656-664.
摘要
(
3634
)
PDF
(1100KB) (
19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培养皿法对营养生长期和开花期的9个水稻栽培种(Pusa Sugandh-2, Pusa Basmati-1, Pusa-2511, Pusa Basmati-370, Pusa-1077, Karnal Local, PRR-78, Jaya, Pusa-1238)和1个组培种(Culture No.34)的正己烷提取物进行了生测,以调查它们对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和赤眼卵蜂
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平均寄生活性指数(PAI)和平均寄生百分率的影响。将不同水稻品种的正己烷提取物进行气相液相色谱,来测定饱和碳氢化合物。其中,营养生长期的Pusa Sugandh-2叶片提取物激发两种寄生蜂产生最大的反应,平均寄生率最大。而开花期的Pusa Basmati-1使两种寄生蜂的平均寄生率最高。对营养生长阶段的叶片提取物进行的气相液相色谱分析表明:Pusa Sugandh-2 含有25个碳原子(C25) 和29个碳原子 (C29)的2种化合物。对开花期的叶片提取物进行的气相液相色谱分析也表明:Basmati-1 含有25个碳原子(C25)、26个碳原子(C26)和29个碳原子 (C29)的3种化合物,可激发寄生蜂产生最大的反应
Select
松突圆蚧对不同马尾松品系危害程度的单向通径分析
杜瑞卿, 武福华, 夏敏, 张征田, 陈顺立
2009, 52(6): 665-671.
摘要
(
3248
)
PDF
(998KB) (
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寻找重要指标, 从而研究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对不同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品系的危害程度, 揭示昆虫数量指标所反映的直接和间接危害程度。选取一块林场试验地, 通过虫口密度等6个指标进行调查, 采用单向通径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最大正向指标为虫口密度和有虫针束率, 间接影响最大负向指标为有虫针束率。综合起来, 反映危害程度加大的重要指标依次为: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定殖虫口数量、1龄若虫存活率、2龄若虫存活率、有虫针束率。28个马尾松品系可分为4类, 其中最受危害的是390和439, 危害最小的是469和458。分析结果之间基本一致, 与实际基本相符。因此, 本文结果对选取考察指标及其抗虫品系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单向通径分析法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在实际上是可行的, 值得研究和推广。
Select
大猿叶虫四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魏晓棠, 肖海军, 刘云国, 薛芳森, 王英超, 张京萱, 包振民
2009, 52(6): 672-678.
摘要
(
3714
)
PDF
(2583KB) (
1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大猿叶虫
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 4个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为材料, 进行RAPD分析。从8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扩增, 共得到65个扩增位点, 53个多态位点, 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049~0.2061,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641~0.3167。结果表明所分析的大猿叶虫遗传变异很高, 其中江西龙南种群遗传变异最小, 山东泰安种群遗传变异最高。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636~0.3200, 其中江西龙南种群和江西修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哈尔滨种群与江西龙南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种群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吻合。结果提示种群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它们生物学上的相似性有关联。
Select
中国拟裸蝗属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鳞翅目:斑腿蝗科)
郑哲民,牛瑶,石福明
2009, 52(6): 679-683.
摘要
(
3408
)
PDF
(674KB) (
9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我国拟裸蝗属10种, 其中有2新种, 即香格里拉拟裸蝗
Conophymacris xianggelilaensis
sp. nov. 及九龙拟裸蝗
Conophymacris jiulongensis
sp. nov., 附有分种检索表和种类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河北大学博物馆。
Select
中国球须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刺蛾科)(英文)
武春生,方承莱
2009, 52(6): 684-690.
摘要
(
3960
)
PDF
(3339KB) (
15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系统整理了中国球须刺蛾属的全部种类,共8种,包括1新种——双带球须刺蛾
Scopelodes bicolor
Wu
et
Fang。显脉球须刺蛾
S. kwangtungensis
Hering从亚种提升为种级阶元。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Select
应用高剂量/庇护所策略管理Bt作物抗性的三个基本假设:综述与展望
胡阳,傅强
2009, 52(6): 691-698.
摘要
(
4886
)
PDF
(1393KB) (
1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前, 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抗性管理方法主要是高剂量/庇护所策略。该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3个基本的假设条件:(1)抗虫转基因作物(Bt作物)表达出高剂量的杀虫蛋白, 该剂量使得靶标害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表现型为功能性完全隐性或近于完全隐性, 进而使得Bt作物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抗性杂合个体和所有的敏感性个体;(2)靶标害虫种群的Bt抗性基因起始频率处于很低的水平;(3)源自转基因作物田和非转基因作物田(庇护所)的成虫在田间随机混合并交配。这3个假设必须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本文就这3个假设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 并着重讨论了随机交配假设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Select
实蝇类昆虫的引诱剂和诱捕器
王艳平, 汪兴鉴, 张润志, 王玉玺, 王福祥
2009, 52(6): 699-706.
摘要
(
4842
)
PDF
(1295KB) (
1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实蝇科昆虫的许多种类是重要的入侵物种, 在国际植物检疫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实施对实蝇类害虫的有效控制, 不断完善和出版实蝇控制技术手册并制定相关的国际植物检疫标准。引诱剂和诱捕器是实蝇类害虫监测、调查和防治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被广泛采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实蝇诱剂主要包括蛋白质诱剂(PA)、甲基丁香酚(ME)、诱蝇酮(CUE)、乙酸铵诱剂(AA)、乙酸铵盐诱剂(AS)、TML 诱剂、己酸丁酯诱剂(BuH)、吡嗪诱剂(MVP)等, 我国也研发了大量植物型和食物型诱剂。国际上常用实蝇诱捕器有20多种, 依据捕获实蝇的不同方式分为干型诱捕器、湿型诱捕器和干湿综合型诱捕器3类。同时, 我国利用各种塑料瓶研制了多种多样的诱捕器。本文对国际、国内实蝇诱剂和诱捕器等研究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提出我国在建设外向型水果非疫区的实蝇监测中应使用国际标准的诱剂和诱捕器, 以便获得国际认可并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在研发诱剂和诱捕器时做到标准化并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推向国际市场以便获得国际有关标准的采用和认可。
Select
基于PCR方法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早期检测
王文欢, 曲良建, 王玉珠, 张永安
2009, 52(6): 707-712.
摘要
(
3678
)
PDF
(1520KB) (
1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 HcNPV)
pe38
基因设计两对引物, 利用PCR法检测HcNPV基因组DNA, 分别扩增出长为994和614 bp的片段, 经测序确定为HcNPV
pe38
基因片段。应用两对引物分别检测了美国白蛾病虫的总DNA和获得的病毒多角体, 其检测最低量分别为1 fg病虫总DNA和3~4 OBs/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感染试虫后, 不同时间取其血淋巴用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 接毒量为3.53×109 OBs/mL时, 24 h后可检出病毒DNA;接毒量为3~4 OBs/mL时, 120 h后可检出。病毒可检出时间随接毒浓度的递减而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