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5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9-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带有丝素重链信号肽序列的家蚕丝胶蛋白启动子驱动DsRed的瞬时分泌表达
    彭云, 潘远旺, 钱琰琰, 郑清银, 姜岚, 曹广力, 薛仁宇, 贡成良
    2009, 52(11):  1177-1182. 
    摘要 ( 3199 )   PDF (3333KB) ( 1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家蚕Bombyx mori丝素蛋白重链信号肽序列在中部丝腺组织中是否具有功能活性,根据家蚕丝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活性高、丝蛋白具有高效分泌的特性,构建了带有丝素重链基因fib-H信号肽的家蚕丝胶-1(ser-1)启动子(ser-HS),用ser-HS驱动DsRed基因构建了分泌型瞬时表达载体pSK-SerHS-DsRed-polyA。转染细胞实验显示,该载体能在家蚕BmN细胞中瞬时表达DsRed。家蚕注射载体后,可在中部丝腺腔中检测到红色荧光,表明瞬时表达的DsRed已分泌到丝腺腔内。据此提出克隆的fib-H信号肽序列在家蚕中部丝腺组织中具有信号肽的功能。
    二种寄生蜂寄生抑制小菜蛾精巢生长和精子束形成的比较研究
    何璠, 白素芬, 李欣, 蔡东章
    2009, 52(11):  1183-1190. 
    摘要 ( 3225 )   PDF (7260KB) ( 1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们曾发现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寄生严重阻碍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精子发生。本研究着重比较2种蜂寄生对小菜蛾精巢生长和精子束形成的影响, 以探明寄生因子对昆虫生殖调控的作用途径。 采取过寄生和假寄生方法, 对2种蜂各自寄生后的小菜蛾精巢生长体积, 精子发生和形成过程中生精细胞、精子束的显微形态变化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茧蜂和姬蜂寄生均明显降低小菜蛾精子束的数量, 严重阻碍了寄主幼虫的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 姬蜂寄生造成小菜蛾精巢畸形, 而茧蜂则造成小菜蛾精子束畸形, 且茧蜂对小菜蛾精巢生长的抑制程度明显强于姬蜂。过寄生造成寄主寄生性去势程度加剧, 茧蜂和姬蜂过寄生后的小菜蛾精巢体积分别为0.005 mm3和0.008 mm3, 仅为各自只寄生1次后精巢体积的33.1%和36.3%。假寄生后, 发现只有寄生蜂母代物质存在的前提下, 对小菜蛾精巢生长的抑制程度基本模拟了正常寄生时的状态, 说明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 PDV)和毒液发挥了主要作用。 由此推断分属姬蜂属PDV和茧蜂属PDV的2类PDV功能基因对小菜蛾精巢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茶尺蠖绒茧蜂对茶梢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黄毅, 韩宝瑜, 唐茜, 徐欢, 汪云刚
    2009, 52(11):  1191-1198. 
    摘要 ( 3389 )   PDF (1270KB) ( 1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筛选有效诱集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 的信息化合物及其组合, 选用了源于健康和虫害茶梢的27种典型挥发物的10-2 g / mL石蜡溶液、混合物1(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芳樟醇石蜡溶液)和混合物2(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正戊醇、正己醇和1-戊烯-3-醇石蜡溶液), 用1~2日龄雌蜂为试虫, 测试其EAG反应, 并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行为反应; 另外, 选择5个茶园进行了野外生测试验。 EAG结果表明: 各味源的EAG值之间差异显著; 脂肪酸衍生物引起较强EAG反应, 其次为芳香化合物和异硫氰酸酯, 再次为倍半萜类和单萜类; 单组分中, 顺-3-己烯乙酸酯、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苯乙酮、苯乙醇、苯甲醇、苯甲醛和茉莉酸甲酯引起的EAG值较大, 1-戊烯-3-醇、2-戊烯-1-醇、顺-3-己烯-1-醇、香叶醇、罗勒烯、α-萜品烯、(+)-雪松醇、(+)-3-蒈烯、α-忽布烯和β-紫罗酮引起的值较小, Z-茉莉酮引起的最小; 混合物1引起的EAG值最大, 混合物2引起的较小. 使用EAG值较大的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和混合物1等8种味源, 以Y形嗅觉仪进行的行为测定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 以正己烷为溶剂的10-3, 10-2和10-1 g / mL水杨酸甲酯、10-2 g / mL水杨酸甲酯和反-2-己烯醛混合溶液分别制成诱集剂, 载于橡皮头诱芯, 在浙滇闽粤茶园强烈地诱集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其他茧蜂, 并表现梯度效应。据此认为虫害诱发的茶梢互利素引起该蜂强烈EAG反应和趋向性, 互利素与互利素或普通植物挥发物的恰当组合可于茶园中有效诱集该蜂。
    烟夜蛾性信息素结合蛋白2(PBP2)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时空表达
    李亮, 杨文玲, 郭线茹, 罗梅浩, 原国辉, 乔奇, 付晓伟
    2009, 52(11):  1199-1205. 
    摘要 ( 3201 )   PDF (1535KB) ( 10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 PBPs)在昆虫雌雄间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方法, 从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雄虫触角中克隆了性信息素结合蛋白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及3′末端序列, 该基因被命名为HassPBP2(GenBank登录号为EU316186)。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 HassPBP2开放阅读框全长450 bp, 编码149个氨基酸残基, 推测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16.9 kD, 等电点为5.56。HassPBP2基因结构分析表明, 该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 内含子的长度分别为90和261 bp。氨基酸序列联配分析表明, 此序列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 与其他鳞翅目昆虫PBPs的一致性在34%~91%之间, 其中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PBP2和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 PBP2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1%。时间表达和组织表达分析显示, HassPBP2在卵期、幼虫期和蛹早期不表达, 在蛹中期开始表达, 并一直持续到成虫中期, 且只在雌、雄成虫触角中表达。
    基于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小菜蛾蛋白质鉴定
    谢苗, 成娟, 尤民生, 杨广, 蔡敬轩
    2009, 52(11):  1206-1212. 
    摘要 ( 3826 )   PDF (1434KB) ( 1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以非模式昆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材料, 对比2, 3, 4龄幼虫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 得到24个蛋白质差异点, 从中选取了编号为1111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采用胶内酶解的多肽进行MALDI-TOF/TOF分析, 获得该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及串联质谱(MS/MS)图谱。将获得的PMF分别用MASCOT和ProFound等常用软件在NCBInr的Metazoa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 匹配结果不理想. 进一步用PMF+MS/MS谱图搜索NCBInr的Metazoa蛋白质数据库, 以及小菜蛾EST数据库。 在NCBInr库中匹配结果为拟暗果蝇Drosophila pseudoobscura中的一种假定蛋白GA18218-PA, 而用EST库搜索的结果为家蚕Bombyx mori的ATP合酶的亚基。为验证搜索结果, 将该蛋白质点进行磺基异硫氰酸苯酯(SPITC)化学衍生后de novo测序, 最后确认该点可能为ATP合酶的一个亚基。最后着重讨论了蛋白质的质谱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联合使用, 希望据此选择出最适合于非模式昆虫蛋白质组学鉴定的方法。
    保幼激素类似物苯氧威对异色瓢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尹素芬, 赵鑫, 王丽晓, 李刚, 李光强, 赵静, 郑方强
    2009, 52(11):  1213-1222. 
    摘要 ( 3801 )   PDF (6263KB) ( 12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保幼激素类似物苯氧威对天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以便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为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连叶浸渍法、浸渍法、点滴法和药膜法分别处理异色瓢虫卵、2龄幼虫、蛹和成虫, 观察苯氧威对4个虫态的影响。【结果】用浓度为0.0001 μg/mL的药液处理初产卵, 能抑制胚胎的发育; 但用高达20 000 μg/mL的药液处理发育2 d的卵, 幼虫仍可正常孵化; 用浓度高达4 000 μg/mL的药液浸渍2龄幼虫, 对幼虫的致死作用极小; 用浓度为0.0001 μg/头的药液处理当天蛹, 形成蛹成虫中间体, 羽化的成虫畸形; 用浓度为0.0125 μg/mL的药液处理成虫, 24 h后成虫的生命力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苯氧威对异色瓢虫初产卵有明显的毒杀作用, 严重阻碍蛹到成虫的变态和影响成虫的存活。在田间使用该杀虫剂时, 要避开异色瓢虫的敏感期。
    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田军, 王小艺, 杨忠岐, 马玲, 郎瑾, 曾繁喜, 何国萍
    2009, 52(11):  1223-1228. 
    摘要 ( 3216 )   PDF (864KB) ( 10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提高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的繁育效率, 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温度(22, 24, 26, 28, 30和32℃)对该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22~32℃范围内,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卵、茧蛹及世代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而幼虫的发育速率在26℃时最快. 卵、幼虫、茧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4, 16.89, 14.16和13.84℃, 有效积温分别为24.59, 61.16, 166.27和276.80日·度。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适于人工繁育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温度范围为26~28℃。
    甜菜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和取食选择
    张娜, 郭建英, 万方浩, 吴刚
    2009, 52(11):  1229-1235. 
    摘要 ( 3846 )   PDF (1206KB) ( 15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及成虫产卵选择与幼虫取食选择间的关联度, 本研究选取玉米、豇豆、甘蓝、黄瓜、棉花、辣椒和番茄7种植物进行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实验研究, 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成虫对其中3种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抽提物的趋性。结果表明:在田间非选择性实验中, 甜菜夜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落卵量依次为:玉米>辣椒>棉花>黄瓜、豇豆、番茄>甘蓝。Y型嗅觉仪的行为测定表明, 雌成虫对玉米及其挥发物抽提物的趋性最强, 黄瓜次之, 对甘蓝的趋性最弱, 这与雌虫的产卵选择性一致。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有所不同, 且随观测时间的延长有所改变;低龄幼虫对豇豆、玉米和黄瓜的选择性较强, 对甘蓝、番茄、辣椒和棉花的取食选择性则较弱, 高龄幼虫对辣椒也具有较强的选择性;5龄幼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不如低龄幼虫明显。结果显示, 甜菜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 植物抽提物在雌成虫的产卵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 甜菜夜蛾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贾玉珍, 赵秀海, 孟庆繁
    2009, 52(11):  1236-1243. 
    摘要 ( 3600 )   PDF (1290KB) ( 13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规律及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系统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 183头, 隶属于14个目699种, 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 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著, 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Fisher’s α指数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的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由于食性和生境选择的不同, 森林演替过程中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逐渐升高, 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
    中国橄蝗属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
    印象初, 叶保华, 印展
    2009, 52(11):  1244-1248. 
    摘要 ( 3378 )   PDF (1840KB) ( 12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中国橄蝗属Tagasta Bolivar, 1905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 该属同似橄蝗属Pseudomorphacris Carl, 1916 近似, 其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侧片后下角近乎直角, 后翅为红色或玫瑰色, 雄性尾须短而直, 不向上弯曲。本文共记述产于中国的橄蝗属7种, 包括1新种。并附该属中国已知7种的检索表。
    不同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的变化
    吴秀花, 周晓榕, 庞保平, 李艳艳, 郝建秀
    2009, 52(11):  1249-1254. 
    摘要 ( 3058 )   PDF (890KB) ( 1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揭示寄主植物与瓜蚜Aphis gossypii相互作用的机理, 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蒽酮比色法、盐酸水解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黄瓜、南瓜、搅瓜、瓢葫芦和哈密瓜等5种寄主植物对瓜蚜体内粗蛋白、脂肪、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上述主要构成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以粗蛋白含量最高, 占虫体干重的35.40%~45.25%, 其次为脂肪(24.01%~30.33%), 最低为总糖(4.09%~7.91%). 瓜蚜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5.15~6.97 mg/100 mg), 其次为天门冬氨酸(3.75~5.33 mg/100 mg), 再次为亮氨酸(2.59~3.60 mg/100 mg), 最少为半胱氨酸(0.44~0.49 mg/mg)。瓜蚜体内含有8种脂肪酸。 除瓢葫芦外, 其他4种供试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棕榈酸含量最高(10.53%~15.55%), 其次为肉豆蔻酸(3.32%~9.93%), 亚麻酸含量最低(0.04%~0.17%)。瓢葫芦上瓜蚜体内肉豆蔻酸含量最高, 为16.20%, 其次为棕榈酸(7.15%)。瓜蚜体内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虫体干重的20.08%~27.72%, 而不饱和脂肪酸只占2.58%~3.84%。结果提示寄主植物对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均有显著的影响。
    莲草直胸跳甲生殖系统与繁殖特性研究
    陈磊, 蔡笃程, 陈青 , 唐超, 冯岗, 彭正强, 金启安, 温海波
    2009, 52(11):  1255-1260. 
    摘要 ( 3916 )   PDF (1919KB) ( 1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与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繁殖密切相关的结构与行为特性, 结合显微解剖和室内观察, 对该跳甲雌雄成虫的生殖系统构造、雌成虫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莲草直胸跳甲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及其附腺, 左右卵巢一般不对称, 单侧有12~16根卵巢管, 受精囊豆芽状, 卵巢管为端滋式; 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侧输精管及附腺、射精管和阳茎及附属器官组成, 阳基叉式。根据相关形态特征, 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发育初期(Ⅰ级)、卵黄沉积前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5个级别, 各等级在卵巢分区长度(原卵区、生长区和成熟区)及怀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成虫羽化2 d后即可进行交配, 16:00-18:00时为交配高峰期, 雌成虫产卵高峰期12:00-16:00时, 且偏好在寄主植株中部偏上叶片背部产卵; 22~32℃时, 雌性成虫的寿命和产卵总量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25~30℃间差异不显著, 但32℃时产卵前期延长至7.2 d, 寿命和产卵量显著下降, 表明32℃不利于莲草直胸跳甲繁殖。因此, 推测32℃及以上持续高温造成的子代卵量急剧减少, 可能是该跳甲夏季田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 (mt COI) 序列分析揭示扶桑绵粉蚧复合种存在隐存谱系
    褚栋,刘国霞, 付海滨, 徐卫
    2009, 52(11):  1261-1265. 
    摘要 ( 3947 )   PDF (715KB) ( 11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过去约20年间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在许多国家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该害虫传入我国, 对农业生产构成严峻威胁。外来入侵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是科学研究及其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对来自海南三亚和陵水地区的扶桑绵粉蚧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 (mt COI)测序并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扶桑绵粉蚧序列进行了比较。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物种存在两个遗传支系, 即海南支系与佛罗里达支系; 这两个支系的遗传距离约3%。这是利用mt COI分子标记对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首次分子鉴定. 这些结果提示:(1)扶桑绵粉蚧可能是至少含有两个隐存谱系或姊妹种的复合种; (2)新入侵我国海南三亚和陵水地区的扶桑绵粉蚧是该复合种内的一个隐存谱系或物种, 且海南三亚和陵水种群可能不是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扶桑绵粉蚧隐存谱系的发现对于该物种的分子鉴定及其入侵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rDNA ITS1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
    刘玉娣, 林克剑, 韩兰芝, 侯茂林
    2009, 52(11):  1266-1272. 
    摘要 ( 4264 )   PDF (2845KB) ( 13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rDNA ITS1和ITS2的序列, 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1和ITS2侧翼区(18S, 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 但ITS1和ITS2序列在3种飞虱中变异较大。 ITS1在所分析的438个位点中可变位点达294个, ITS2在分析的403个位点中可变位点为177个。根据3种飞虱rDNA的ITS1和ITS2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 应用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了PCR扩增, 分析发现3种飞虱ITS1区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效果不理想, 而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稳定地扩增出明显的目的DNA条带. 因此, 采用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3种飞虱进行快速的分子鉴定。
    毛囊蠕形螨与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和序列比对
    赵亚娥, 成慧
    2009, 52(11):  1273-1279. 
    摘要 ( 3718 )   PDF (2547KB) ( 1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 brevisD.b.)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对相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提取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 选择RAPD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 将相关条带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 克隆、测序后进行酶切鉴定和分析。【结果】毛囊蠕形螨共扩增15条带, 皮脂蠕形螨共扩增12条带;两种蠕形螨既有共有条带, 又有特异性条带;根据条带差异计算得到两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6. 毛囊蠕形螨约800 bp处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 序列片段长度为855 bp(GenBank登录号为FI277970);特异性引物扩增和酶切鉴定均为毛囊蠕形螨所特有. 序列比对显示与阿糖胞苷DNA区域结合蛋白有46%的序列相似度。两种人体蠕形螨约300 bp处共有条带序列分析显示, 碱基序列均为341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f. FI520176;D.b. FI520175), 在第84和第165位点有2个碱基不同, 分别是A/G和C/T互换, 同源性高达99.4%. 但未发现有开放阅读框和相似度高的序列。 【结论】序列片段为855 bp的特异性条带为毛囊蠕形螨所特有;341 bp碱基序列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所共有, 同源性高达99.4%. RAPD技术可用于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分析和物种鉴定。
    家蝇和大头金蝇在麦麸和猪瘦肉上的产卵选择和发育差异
    王争艳, 莫建初
    2009, 52(11):  1280-1284. 
    摘要 ( 3713 )   PDF (1015KB) ( 10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中国许多地区,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已侵入过去由家蝇Musca domestica L.占绝对优势的垃圾生态位, 逐渐成为城市蝇类的优势种. 为了解单独和混合饲养时食物种类对家蝇和大头金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室内观察了野外大头金蝇和家蝇F1代在湿麦麸、猪瘦肉以及两者混合物上的产卵选择和生活史. 结果显示: (1)大头金蝇嗜在含有猪瘦肉的基质上产卵, 而家蝇嗜在含有麦麸的基质上产卵;(2)初孵家蝇和大头金蝇幼虫都能在含有瘦肉的食物上发育至成虫. 在麦麸上, 初孵家蝇幼虫能发育至成虫, 而初孵和2龄大头金蝇幼虫在进入下一龄期前全部死亡, 但少数3龄大头金蝇幼虫能发育至成虫;(3)等量初孵家蝇与大头金蝇在含有猪瘦肉的食物上共同生长时, 与家蝇相比, 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 与家蝇在麦麸上共同生长时, 与在麦麸上独立生长的同龄大头金蝇相比, 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 这些结果表明, 共生时家蝇可促进大头金蝇对植物质营养的利用, 这也许是大头金蝇能成功侵入家蝇占绝对优势的垃圾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