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5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AcerCSP3的配基结合功能分析
    李红亮, 张林雅, 倪翠侠, 商晗武
    2011, 54(3):  259-294. 
    摘要 ( 3482 )   PDF (2012KB) ( 1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化学感受蛋白AcerCSP3在化学感受系统中的生理功能, 本实验通过对AcerCSP3进行原核表达、分离纯化后, 利用荧光法研究了体外重组AcerCSP3与1-NPN以及候选化学配基的结合特征。Scatchard方程显示AcerCSP3与1-NPN的解离常数KD为8.29 μmol/L, 结合位点数约等于1。在候选配基竞争1-NPN与AcerCSP3结合的实验中, 5种配基均能在200 μmol/L浓度下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下降至50%以下, 其中β-紫罗兰酮甚至能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下降至10%左右, 表明候选配基均与AcerCSP3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而3, 4-二甲基苯甲醛与中蜂AcerCSP3的结合能力最强, KD达到18.77 μmol/L。本研究所用化学配基均为植物花与叶片的挥发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表明AcerCSP3可能作为中蜂化学感受系统的一部分, 在其搜寻某些植物花粉蜜源时作为气味分子运载体发挥一定的作用。      
    瓜实蝇嗅觉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申建梅, 胡黎明, 宾淑英, 林进添
    2011, 54(3):  265-271. 
    摘要 ( 3519 )   PDF (2571KB) ( 1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的嗅觉受体是一个高度变异的蛋白家族, 其中一类Or83b嗅觉受体在不同昆虫体内高度保守, 在昆虫的行为调控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Or83b受体的功能, 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 Or83b-like受体的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BcucOr83b-like(GenBank登录号: HM745934)。测序结果表明, BcucOr83b-like开放阅读框全长1 422 bp,编码473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 此序列具有Or83b受体的典型特征, 序列中具有7个跨膜区和高度保守的C端区域。BcucOr83b-like与其他昆虫的Or83b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 其中与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Or83b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6%。对该基因在瓜实蝇成虫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BcucOr83b-like主要在瓜实蝇成虫触角中表达, 头部(去除触角)、 雌虫前足和翅中也有较高的表达; 瓜实蝇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不同, 在刚羽化雌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瓜实蝇Or83b受体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工注射Dnmt3 siRNA对意大利蜜蜂雌蜂发育的影响
    石元元, 曾志将, 吴小波, 颜伟玉, 王子龙
    2011, 54(3):  272-278. 
    摘要 ( 3574 )   PDF (2430KB) ( 1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人工注射DNA甲基化转移酶3 (DNA methyltransferase3, Dnmt3) siRNA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雌蜂的Dnmt3酶活性、 Dnmt3 mRNA表达量、 dynactin p62基因甲基化水平以及蜜蜂形态指标之间的影响和关系, 分别给3组3日龄的意大利蜜蜂幼虫人工注射50 ng Ringer, uth siRNA和Dnmt3 siRNA溶液。在幼虫的发育过程中, 测定每组幼虫头部的Dnmt3酶活性、 Dnmt3 mRNA表达量、 dynactin p62基因甲基化水平以及刚羽化雌性蜜蜂的初生重、 体长、 前翅长、 前翅宽、 吻长、 第3背板长等形态指标。结果表明: 人工注射Dnmt3 siRNA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意大利蜜蜂幼虫头部Dnmt3酶活性、 Dnmt3 mRNA表达量和dynactin p62基因整体甲基化水平, 同时显著提高了刚羽化雌性蜜蜂的初生重、 体长、 第3背板长。结果说明Dnmt3的改变可以影响雌性意蜂幼虫的发育。
    越冬过程中桃小食心虫结茧和裸露幼虫体内耐寒性物质动态变化
    王鹏, 于毅, 门兴元, 张思聪, 张安盛, 许永玉, 李丽莉
    2011, 54(3):  279-285. 
    摘要 ( 3508 )   PDF (3302KB) ( 1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比较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越冬过程中种群耐寒性的差异, 本文研究了其结茧和裸露幼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分别测定了不同时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总脂肪、总蛋白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从10月至翌年2月份结茧和裸露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总蛋白含量、总糖和总脂肪含量及结茧幼虫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裸露幼虫含水量持续增加,在2月达到最高61.42%,在其存活的整个时期的含水量高于同时期结茧幼虫含水量。裸露幼虫的总糖含量持续降低,在2月份含量达到最低(0.65 μg/mg),存活的整个时期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结茧幼虫总糖含量。在裸露幼虫存活的整个时期总蛋白含量和总脂肪含量都和结茧幼虫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越冬过程中, 裸露幼虫体内高含水量和低含糖量可能是其不能正常越冬的原因。
    两种色型黄粉虫的生长发育、存活与饲料利用效率比较研究(英文)
    黄琼, 胡杰, 周定刚, 孙灵, 阮华波, 王孝妮, 陈刚, 朱天辉, 杨春平, 杨伟
    2011, 54(3):  286-292. 
    摘要 ( 3450 )   PDF (2109KB) ( 17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 根据60日龄幼虫的体壁颜色, 通过连续12代的自然选育, 获得了黄、 黑2种色型黄粉虫。为进一步给黄粉虫优良品种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实验首先对选育出的2种色型黄粉虫的生长发育、 存活及饲料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色型黄粉虫的孵化率和化蛹率均约为83%和97%, 无显著差异; 但黄色型成虫的羽化率(♀:95%, ♂:91%)却明显高于黑色型成虫的羽化率(♀: 82%, ♂: 83%)。2种色型黄粉虫的卵和蛹历期均约为7 d和10 d, 亦无显著差异; 但黑色型幼虫较黄色型幼虫发育更快、 更整齐。黑色型幼虫共历经12~15龄, 黄色型幼虫历经12~17龄, 并且2种色型黄粉虫幼虫均以历经14龄居多, 历经14龄的黄、 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的比例分别为27%和53%。以14龄计, 黄、 黑2色型黄粉虫从卵至成虫的总历期分别为171 d和151 d。此外, 黄色型幼虫对饲料的平均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同日龄黑色型幼虫, 黄色型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AD)、 转化率(ECD)和利用率(ECI)分别为66.5%, 50.6%和33.6%, 而黑色型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AD)、 转化率(ECD)和利用率(ECI)分别为62.1%, 46.8%和29.1%; 但2种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结果可知, 黑色型黄粉虫较黄色型黄粉虫发育更快、 更整齐, 而黄色型黄粉虫对饲料的平均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黑色型黄粉虫。这为进一步培育黄粉虫优良品种提供了有益参考。    
    重金属Cd2+对拟水狼蛛体内金属硫蛋白含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征田, 余明玉, 庞振凌, 夏敏, 杜瑞卿, 杨方方, 彭宇
    2011, 54(3):  293-298. 
    摘要 ( 3885 )   PDF (2343KB) ( 1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重金属Cd2+对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体内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含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室内条件下用5个不同浓度(0, 10, 20, 40和80 μg/g)的Cd2+培养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饲喂从5种不同生境下(S1, S2, S3, S4和S5)采集的拟水狼蛛性成熟雌蛛产卵孵化的幼蛛,待幼蛛性成熟后取所得雌蛛成蛛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Cd2+ 诱导下拟水狼蛛体内金属硫蛋白含量及其存活率和生长率。结果表明: 食物中过量的Cd2+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并在拟水狼蛛体内积累, 积累量随黑腹果蝇培养基中Cd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不同浓度的Cd2+能够诱导拟水狼蛛体内MT不同的表达,表达量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当浓度低于20 μg/g时,污染点(S1, S2, S3和S4)拟水狼蛛体内MT表达量显著高于参照组S5(P<0.05); 当高于20 μg/g时, 所有样点拟水狼蛛体内MT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拟水狼蛛存活率和成长率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据此认为,金属硫蛋白可能是蜘蛛耐受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机制,与重金属具有一定浓度-效应关系。
    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及其亚致死剂量对桃蚜解毒酶系活力的影响
    任学祥, 王刚, 左一鸣, 王开运, 王杰
    2011, 54(3):  299-305. 
    摘要 ( 4005 )   PDF (1081KB)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噻虫胺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毒力和桃蚜的代谢解毒机制, 本研究采用点滴法、 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 以及胡椒基丁醚(PBO)、 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 检测了噻虫胺在亚致死剂量LC6, LC15和LC30下对桃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噻虫胺对桃蚜点滴、 浸渍和内吸LC50分别为1.891, 2.341和1.303 mg/L; 3种酶抑制剂分别与噻虫胺按1∶1混用, PBO对噻虫胺增效达2.41倍, 增效作用显著; TPP对噻虫胺增效达1.52倍, 增效作用也较明显; DEM对噻虫胺无增效作用。以噻虫胺LC30浓度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受到显著抑制, 抑制率达41.2%; 以LC15和LC30浓度的噻虫胺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羧酸酯酶比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9和1.36倍, 有显著诱导激活作用; 以噻虫胺LC6, LC15和LC30浓度处理的桃蚜, 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分别达7.9%, 11.9%和22.7%。结果说明噻虫胺对桃蚜具有较高毒力, 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桃蚜体内代谢噻虫胺的主要酶系。
    桔小实蝇抗性个体流动对抗性个体频率的影响
    金涛, 曾玲, 陆永跃, 林玉英, 梁广文
    2011, 54(3):  306-311. 
    摘要 ( 3104 )   PDF (1045KB) ( 1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害虫个体的迁移对害虫群体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内建立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对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抗性品系以及相对敏感品系, 设计5%~25%个体的迁移比例, 研究桔小实蝇抗、 感个体流动对原始种群抗性个体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桔小实蝇抗性个体迁入敏感种群, 使得敏感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增加, 在抗性个体迁移率为25%时, 影响敏感种群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频率的变化值分别为20.04%和41.75%; 同样随着敏感个体迁入比例的增加, 抗性种群中抗性个体频率降低程度越大, 在敏感个体迁移率为25%时, 抗性种群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频率的变化值分别为56.20%和25.88%。利用抗性个体频率变化值与相应迁移率的比值来表示迁移的相对效率, 在抗性个体迁移率为5%时, 影响敏感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 在敏感个体迁移率分别为5%和10%时, 影响敌百虫抗性种群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以抗、 感个体迁移引起的抗性个体频率变化值进行趋势拟合, 发现抗敌百虫与抗高效氯氰菊酯桔小实蝇品系不同迁移比例下的抗性个体频率变化趋势分别符合密度模型(density model)和房屋模型(housing model), 相关系数分别是0.9696和0.964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计抗、 感迁移比例能有效地延缓桔小实蝇抗性水平的上升, 达到抗性治理的目的。
    不同抗性马尾松针叶中营养物质含量与对松突圆蚧抗性关系的判别分析
    陈顺立, 杜瑞卿, 吴晖, 张华峰
    2011, 54(3):  312-319. 
    摘要 ( 3268 )   PDF (1209KB) ( 12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营养物质含量与其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抗性的关系, 选择了不同抗性的10个马尾松家系, 分别测定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 总糖、 可溶性蛋白、 全N、 游离氨基酸、 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总糖/全N等7个指标, 并采用判别分析法分析这7个指标与马尾松家系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家系不论是否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能明显区别抗性组别的指标都是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随抗性的降低, 它们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受害植株中上述3个指标的含量低于未受害植株; 受害后, 各指标变化量中能明显区别抗性组别的是全N(X4), 随着植株抗性的降低, 针叶中的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的含量变化量减小。据此得出:(1)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是与抗性关系最密切的指标, 含量与抗性呈负相关关系,变化量与抗性呈正相关关系;(2)受到危害后, 无论含量或变化量, 7个指标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都表现出与抗性的相关性, 构成了有效判别函数的组成变量;(3)因判别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各指标的综合作用, 应用该方法分析各营养成分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比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更有优越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抗松突圆蚧马尾松家系的选育及其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昆虫寄生对栓皮栎坚果特征和萌发行为的影响
    孙明洋,王振龙,王永红,郭彩茹,田澍辽,路纪琪
    2011, 54(3):  320-326. 
    摘要 ( 3409 )   PDF (1060KB) ( 12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有多种昆虫常寄生于栎属植物的坚果中, 进而影响种子的质量、 萌发、 幼苗建成等植物的更新过程。为探讨昆虫寄生与上述过程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于2007年和2008年在太行山济源地区调查了昆虫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坚果的寄生情况, 同时探讨了昆虫寄生对坚果单宁水平、 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并于2007年9月, 分别将完好的和昆虫寄生的栓皮栎坚果种植于土壤4 cm深处, 对坚果萌发情况、 幼苗出土时间、 叶片数量和生物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2007年栓皮栎坚果的虫寄生率为30.04%, 显著低于2008年(47.68%), 表现出年际变化; 2)虫寄生坚果中单宁酸含量(11.54%±1.36%)显著高于完好坚果(7.36%±1.31%)(P=0.004); 3)虫寄生坚果的鲜重、 直径、 长度均小于完好坚果; 4)虫寄生坚果的霉烂率(28%)和不完全萌发率(28%)均高于完好坚果(霉烂率0%, 不完全萌发率2%); 但虫寄生坚果幼苗建成率(56%)低于完好坚果(92%); 虫寄生坚果幼苗出土持续时间(埋藏后35周)短于完好坚果(埋藏后37周); 5)在坚果埋藏和幼苗萌出当年的冬季, 由虫寄生坚果和完好坚果建成的幼苗的高度、 叶片数间均无显著差异, 但在翌年的生长季节, 两项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 6)经过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1年)之后, 由虫寄生坚果所建成幼苗的根长、 根重量和生物量3项指标显著低于完好坚果, 而叶片数、 茎长、 叶重和茎重指标在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 昆虫寄生会对栎类坚果的种子质量和萌发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可能是栎类植物群落更新的适应性选择。
    印度查谟地区甜橙上柑桔潜叶蛾为害动态及其与重要气候因子的关系(英文)
    Monika CHHETRY, Janak Singh TARA, Ruchie GUPTA
    2011, 54(3):  327-332. 
    摘要 ( 3255 )   PDF (2113KB) ( 2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旨在揭示印度查谟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为害甜橙Citrus sinensis的季节性变化,以及降雨量、相对湿度和温度等重要的气候因子对其种群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季节印度查谟的一个甜橙园里的柑桔潜叶蛾丰度进行了调查, 从2005年3月到2008年2月每两周调查一次。柑桔潜叶蛾在一年内有3个为害高峰,分别是4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这与甜橙新营养梢的生长期相吻合。相关分析表明,上午和下午的相对湿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与柑桔潜叶蛾的数量呈负相关;然而,平均降雨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柑桔潜叶蛾的数量呈正相关。降雨量和温度与柑桔潜叶蛾为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之,柑桔潜叶蛾的数量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某一特殊地区的相对湿度来预测,而降雨量和温度在影响虫害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菲律宾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焦懿, 陈枝楠, 陈志粦
    2011, 54(3):  333-338. 
    摘要 ( 3861 )   PDF (889KB) ( 13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菲律宾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philippinensis (Drew & Hancock)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严重危害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木瓜Carica papaya L.和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等水果。本文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菲律宾实蝇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菲律宾实蝇在6~18 h羽化率达93.93%。成虫活动、寿命、交配和产卵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成虫寿命。菲律宾实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25℃30℃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627.35粒和652.57粒。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14.31℃450.43·度。温度与发育历期呈显著的负相关(r=-0.9005)。本研究为菲律宾实蝇的检疫处理和田间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基于COⅠ和Cyt b基因序列的凤蝶科六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秦峰, 付文博, 周善义
    2011, 54(3):  339-351. 
    摘要 ( 3642 )   PDF (1673KB) ( 1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凤蝶科6属25种的COⅠ基因和20种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探讨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以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honmai为外群, 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 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重建了凤蝶科6属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COⅠ基因部分序列长度为661 bp, 其中保守位点417个, 可变位点244个, 简约信息位点191个; A+T的平均含量为70.3%, 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29.6%。Cyt b基因部分序列长度为433 bp, 其中保守位点239个, 可变位点194个, 简约信息位点135个; A+T的平均含量为74.2%, 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25.7%。分子系统树表明, 凤蝶属Papilio、 斑凤蝶属Chilasa、 尾凤蝶属Bhutanitis、 珠凤蝶属Pachliopta和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为单系性, 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相一致。但青凤蝶属Graphium单系性不够明确, 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为我国凤蝶科分子系统学研究积累了资料。
    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信息交流
    文平, 嵇保中, 刘曙雯
    2011, 54(3):  352-360. 
    摘要 ( 3863 )   PDF (1550KB) ( 13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 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 其中包括踪迹、 警戒、 食物信息、 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 蚁源烃类、 警戒信息素、 助食素和机械振动信号等都在白蚁采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蚁采食过程中食物定向和食物品质信息的传达主要依靠腹板腺分泌的踪迹信息素, 已发现有十二碳烯醇类、 降碳倍半萜类和大环二萜类。蚁源的机械振动也在食物品质表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但食物品质的表达机制还不明确。白蚁采食协作的基础是同伴识别, 蚁源烃类(C21~C35)是同伴识别的主要信息物质, 采食个体分泌的助食素则可促成共同取食。警戒信息素传递白蚁采食的安全信息, 通常为一些兵蚁源的萜类物质, 但得到功能鉴定的结构还不多。近来研究还发现特殊的蚁源机械振动也可起到示警作用。已初步证实各种信息交流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 但交互作用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物理因素在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作用值得更多重视。本文以白蚁的采食行为为线索, 评述白蚁采食个体间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利用问题,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昆虫群落中天敌间的致死干扰竞争作用
    徐海云, 杨念婉, 万方浩
    2011, 54(3):  361-367. 
    摘要 ( 4176 )   PDF (1294KB) ( 13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致死干扰竞争作用(lethal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是近些年来才被人们认识到的更为复杂的种间竞争关系, 是昆虫天敌间竞争的一种极端形式, 广泛存在于寄生性天敌昆虫之间。本文从其定义、 作用机制、 方式及其与害虫生物防治的相互关系几个方面介绍了天敌群落中的这一典型的种间相互关系。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 可将致死干扰竞争作用分为外竞争和内竞争; 其通常的作用方式包括多寄生(超寄生)、 复寄生、 杀卵作用、 寄主取食、 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等。深入全面地研究这一种间关系对于有效生防作用物的筛选和引入, 以及整个生防系统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春尺蠖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提取和GC-MS鉴定
    闫祺,韦卫, 侯雪玲, 马纪萱,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2011, 54(3):  368-372. 
    摘要 ( 4956 )   PDF (775KB) ( 1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寻求高效无污染的防治害虫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的方法, 本实验对春尺蠖雌蛾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春尺蠖处女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性信息素,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GC-EAD) 测定春尺蠖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成分的活性反应, 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 GC-MS)鉴定信息素成分。GC-EAD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一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含有十四个碳原子直链结构的不饱和乙酸酯, 但其双键位置有待合成标准化合物进一步分析鉴定。该研究结果为春尺蠖雌蛾性信息素备选化合物的筛选提供了方向, 为其结构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致倦库蚊主要组织结构的石蜡切片观察
    闫亮珍, 乔传令, 张建珍, 马恩波, 崔峰
    2011, 54(3):  373-380. 
    摘要 ( 4503 )   PDF (9826KB) ( 13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蚊虫是传播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媒介害虫, 对其组织形态学的认识是开展众多领域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成虫组织结构及形态, 为媒介蚊虫的抗药性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用改进的石蜡切片法和HE染色, 结合活体内脏器官解剖及光学显微镜观察, 从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对致倦库蚊组织结构做详尽展示。【结果】获得结构完整、 染色清晰、 定位准确的消化排泄系统、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等HE染色石蜡切片。【结论】探讨了改进制片和染色过程中一些步骤及注意事项。研究结果为利用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蚊虫体内抗药性基因的准确定位及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