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宽瓣头细蛾Epicephala lativalvaris(鳞翅目:细蛾科)的交配(A)、产卵(B)、出果(C)和吸蜜(D)行为。宽瓣头细蛾与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和喙果黑面神B. rostrata形成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宽瓣头细蛾主动为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传粉,幼虫专性取食两种植物的种子。本期对福建和海南两地宽瓣头细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史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pp. 585-595)。照片由张晶在2010年5-10月期间摄于海南鹦哥岭和福建天竺山。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5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甜菜夜蛾触角结合蛋白Ⅱ的cDNA克隆、 组织分布及配体结合特性分析 Hot!
    张婷, 刘乃勇, 董双林
    2012, 55(5):  499-509. 
    摘要 ( 3499 )   PDF (6105KB) ( 1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触角结合蛋白(antennal binding proteins, ABPs)是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的一个亚类, 推测其在昆虫嗅觉中起作用。为了探讨这一问题,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并利用RACE技术, 克隆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触角结合蛋白Ⅱ基因(SexigABP2)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234486)。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44 bp, 编码148个氨基酸, 具有OBPs典型的6个半胱氨酸位点; 其氨基酸序列和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的HvirABP2的一致性最高, 达72%。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 该基因主要在触角中表达, 在喙、 足、 翅等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 且在雌蛾触角及足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蛾。进一步对该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 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了SexigABP2对35种气味物质的结合能力, 发现其对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Z)-9-十四碳烯醇和植物挥发物法尼醇的结合能力较强, 结合常数分别为8.24 μmol/L和8.14 μmol/L。结合能力比较表明, SexigABP2对不饱和长碳链化合物较饱和短碳链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 在不饱和长碳链化合物中, 对醇类物质又较乙酸酯类物质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结果提示SexigABP2可能参与了成虫对不饱和长碳链的植物挥发物的感受。
    斜纹夜蛾蜕皮响应基因E75D的克隆、 原核表达分析及microRNA作用位点预测
    高璐, 左洪亮, 姜春来, 刘海远, 钟国华
    2012, 55(5):  510-519. 
    摘要 ( 3749 )   PDF (9188KB) ( 18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E75是昆虫蜕皮级联反应中的早期转录因子之一。本研究运用RT-PCR和RACE技术, 首次获得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E75D基因, 命名为Sli-E75D (GenBank 登录号: JQ266225), 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 836 bp, 编码611个氨基酸残基, 3′非翻译区全长为358 bp, 同时获得其5′非翻译区共341 bp。经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 E75在鳞翅目昆虫间保守性较高, 尤其3′非翻译区具有高保守性, 但由于启动子不同, E75异构体mRNA 5′端序列存在差异; 经氨基酸序列比对, Sli-E75D与棉贪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 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 家蚕Bombyx mori E75D的一致性分别为98.4%, 79.3%和76.5%。基于E75 3′非翻译区的高保守性, 利用PITA和RNAhybird程序预测了最有可能调控鳞翅目昆虫E75基因的3种miRNAs: miR-14, miR-33和miR-87。构建pET28a-Sli-E75D表达载体, 分别转化BL21(DE3)和Transetta(DE3)菌株, 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稀有密码子对E75D原核表达的影响, SDS-PAGE结果显示, 转化Transetta(DE3)菌株的pET28a-Sli-E75D可高效表达大小约74.79 kD(含预测的67.19 kD Sli-E75D, 7.6 kD T7·Tag 和His·Tag)的重组蛋白, 与其理论分子质量基本吻合, 而转化BL21(DE3)菌株的pET28a-Sli-E75D质粒只见微量重组蛋白表达。由于Transetta(DE3)菌株可补充大肠杆菌6种稀有密码子的tRNA, 较BL21(DE3)更适合于E75D的外源表达。qPCR检测了斜纹夜蛾从末龄幼虫到成虫发育过程中各时间点Sli-E75的相对表达水平: Sli-E75在6龄幼虫期的表达量较低, 从预蛹开始, 表达量急剧升高, 并在蛹中期达到最高峰, 之后迅速下降, 但成虫期表达水平又出现回升。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E75在昆虫蜕皮级联反应中的作用。
    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张学尧, 王建新, 郭艳琼, 张建珍, 马恩波
    2012, 55(5):  520-526. 
    摘要 ( 3368 )   PDF (6326KB) ( 1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是一类广泛分布的多功能超家族酶系, 其中Omega家族GST在昆虫体内担负重要生理功能。为探讨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Omega家族GST功能, 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1条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Omega家族基因全长cDNA, 命名为LmGSTo1 (GenBank登录号: JQ750592)。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738 bp, 编码245个氨基酸。该酶含有N-端和C-端2个结构域, N-端结构域由5个β-折叠和3个α螺旋组成, 包括4个GSH结合位点; C-端结构域由8个α螺旋组成, 含有5个底物结合位点。Real-time PCR结果表明, LmGSTo1在飞蝗不同龄期均有表达, 在胃盲囊和中肠表达量较低, 在前肠、马氏管、肌肉和脂肪体表达量较高; 溴氰菊酯处理可导致LmGSTo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mGSTo1基因功能提供了依据。
    拟双角斯氏线虫D43品系鞘蛋白对大蜡螟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 Hot!
    杨君, 曾洪梅, 邱德文, 林华峰, 杨秀芬, 郭立华, 袁京京
    2012, 55(5):  527-534. 
    摘要 ( 3896 )   PDF (16885KB) ( 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侵染期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 D43品系体外都包裹着一个透明的体鞘。为探明体鞘对线虫侵染力的影响, 了解鞘蛋白(sheath proteins, SPs)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 本研究通过化学方法使拟双角斯氏线虫D43脱鞘, 以对寄主的致死率和侵入点数量为指标, 与包鞘线虫比较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力; 采用乙醇提取的方法获得线虫鞘蛋白, 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鞘蛋白进行鉴定分析; 从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活力两个方面评价鞘蛋白对大蜡螟幼虫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0.5%次氯酸钠处理20 min可以保证95%以上的线虫存活和脱鞘。与包鞘线虫相比, 脱鞘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显著降低, 致死时间延后, 节间膜侵入点数量显著减少。以35%乙醇提取的鞘蛋白提取物可鉴定出6种鞘蛋白, 其中一个被鉴定为丝氨酸蛋白酶。此外, 血腔注射鞘蛋白提取物可导致试虫血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酚氧化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由此说明, 体鞘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的侵染力具有显著影响, 鞘蛋白在抑制寄主昆虫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化学元素用于识别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的可行性研究 Hot!
    缪清玲, 吴加伦, 唐启义, 程家安, 傅强
    2012, 55(5):  535-544. 
    摘要 ( 2887 )   PDF (1261KB) ( 1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不同地理种群成虫体内化学元素组成特点, 筛选出可用于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识别的化学元素种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半定量分析检测存在于褐飞虱体内的化学元素, 对各元素进行巢式设计方差分析, 初步筛选出地理种群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元素; 然后对这些元素采用ICP-MS全定量分析, 进一步筛选、 验证地区间差异显著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的元素。结果表明, 褐飞虱体内存在57种化学元素, 巢式设计方差分析筛选出了地区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27种元素。随后的ICP-MS全定量分析及统计检验, 筛选出各地理种群都存在而含量不同的Ce, Nd, Pr, Sm, Gd, Th, V, Tl, Mo, Cs, Fe和Mn 12种元素。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成虫体内的一些化学元素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有助于褐飞虱远距离迁入虫源地的识别研究, 可为追溯褐飞虱地理来源提供新的方法。
    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行为的影响
    李晓星, 郦卫弟, 吕要斌
    2012, 55(5):  545-560. 
    摘要 ( 3848 )   PDF (3213KB) ( 1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取食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行为的影响, 探讨西花蓟马与B型烟粉虱的种间竞争机制。【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法、 选择性试验法, 研究了不同处理组合(健康植株CK vs烟粉虱为害植株B、 健康植株CK vs西花蓟马为害植株F、 烟粉虱为害植株B vs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植株B+F)下, 烟粉虱对不同处理植株的取食行为反应及寄主偏好的差异性, 并利用GC-MS分析了不同处理植株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结果表明, 在CK vs B和CK vs F两个组合中, 烟粉虱雌成虫对健康植株和昆虫为害植株的偏好性差异不显著; 而在B vs B+F组合中, 烟粉虱为害株对烟粉虱雌成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0.01)。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CK vs B和CK vs F这两个组合中, 烟粉虱成虫均偏好健康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 在B vs B+F组合中, 烟粉虱成虫偏好烟粉虱单独为害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GC-MS分析结果显示, 本实验收集到9种挥发性物质, 其中有5种烯萜类物质, 其相对含量高达90%以上。与烟粉虱单独为害株相比, 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株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中, 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的β-水芹烯显著升高, 而对其具有吸引作用的β-月桂烯却显著减少。【结论】综合分析认为, 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可以显著影响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及产卵选择性。
    不同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定旭, 雷喜红, 李政, 高灵旺, 沈佐锐
    2012, 55(5):  554-560. 
    摘要 ( 4566 )   PDF (3544KB) ( 1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索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在室内温度23±1℃, 相对湿度80%±7%, 光周期15L∶9D条件下, 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在杏Armeniaca vulgaris、 李Prunus salicina、 桃Amygdalus persica、 枣Ziziphus jujuba、 苹果Malus pumila和梨Pyrus sorotina上各发育阶段的历期、 存活率和/或产卵量, 并组建了桃小食心虫在各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结果表明: 桃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存在显著差异。幼虫的发育历期以李为最短(12.48 d), 梨为最长(19.15 d); 整个幼虫期的存活率以李为最高(50.54%), 梨为最低(17.91%); 单雌平均产卵量以枣(214.50粒/雌)和桃(197.94粒/雌)最高。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 净生殖率R0以枣(117.49)为最大, 平均世代周期T则以梨(41.31 d)和苹果(41.51 d)最长, 内禀增长率rm以李(0.1294)为最高, 其次为枣(0.1201)和杏(0.1128)。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动态。
    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杜艳丽, 郭洪梅, 孙淑玲, 张民照, 张爱环, 王金宝, 秦岭
    2012, 55(5):  561-569. 
    摘要 ( 3889 )   PDF (1339KB) ( 1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 19, 23, 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 以板栗为寄主食料, 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桃蛀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 蛹重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5~27℃范围内,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 当温度上升至31℃时, 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其发育历期比27℃时延长了1.11 d, 而卵期、 蛹期和产卵前期仍符合随温度升高趋于缩短的趋势。此外, 15℃下桃蛀螟5龄幼虫发育停滞, 表明老熟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低龄幼虫。桃蛀螟世代存活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3℃>27℃>19℃>31℃, 其中, 23~27℃的存活率较高, 为54.44%~63.56%, 31℃时为4.30%, 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在23℃时最高, 单雌平均产卵量达55.00粒, 其次为19℃和27℃, 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30和39.70粒; 31℃下产卵量最少, 仅为20.90粒。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桃蛀螟卵期、 幼虫期、 蛹期、 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37, 10.06, 14.27, 7.47和11.85℃, 有效积温依次为70.84, 287.71, 118.42, 58.33和509.06日度。研究结果为桃蛀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舞毒蛾卵寄生蜂大蛾卵跳小蜂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及利用替代寄主柞蚕卵繁育的子代品质评价
    王建军, 魏建荣, 王玉珠, 张永超
    2012, 55(5):  570-574. 
    摘要 ( 3960 )   PDF (906KB) ( 1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国际性检疫害虫。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 kuwanae (Howard)是舞毒蛾卵的重要寄生蜂, 对舞毒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了在规模化繁育大蛾卵跳小蜂时控制小蜂的发育进度, 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了该蜂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同时, 为了对替代寄主繁育出的天敌质量进行评价, 对利用其自然寄主舞毒蛾卵和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繁育出的子代成蜂的寿命、 胸宽、 雌雄性比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大蛾卵跳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50±1.41℃和260.74±25.09日·度, 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为T=10.50+260.74V。当采用30%的蜂蜜水饲喂成蜂时, 柞蚕卵繁育出的大蛾卵跳小蜂雌、 雄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5.01和10.38 d, 采用原寄主舞毒蛾卵繁育出的雌、 雄蜂平均寿命分别为20.94和15.95 d, 两者差异显著; 采用柞蚕卵繁育出的雌蜂个体显著大于用舞毒蛾卵繁育出的雌蜂个体; 柞蚕卵和舞毒蛾卵繁育出的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性比没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2.42∶1和2.57∶1。结果表明, 在野外开展舞毒蛾的生物防治时, 释放利用柞蚕卵繁育出的大蛾卵跳小蜂具有可行性。
    栗山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的测定
    王小艺, 杨忠岐, 唐艳龙, 姜静, 杨远亮, 高纯
    2012, 55(5):  575-584. 
    摘要 ( 3759 )   PDF (5102KB) ( 1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是危害我国东北柞树天然林的重要蛀干害虫, 长期营隐蔽性生活, 3年发生1代, 防治困难。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是害虫预测预报以及制订其科学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08-2011年通过林间定期解剖受害树进行取样, 在辽宁省宽甸县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栗山天牛幼虫, 分别测量幼虫上颚长、 主单眼间距、 前胸背板宽、 中胸气门长和体长等5项形态指标, 利用频次分析的统计方法, 测定了栗山天牛幼虫的龄数。结果表明: 栗山天牛幼虫有6龄, 雌雄性幼虫龄数相同。上颚长、 主单眼间距和前胸背板宽3项指标均可用于分龄, 中胸气门长和体长变异较大, 不宜用作幼虫龄数划分。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计算1-6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9.25, 266.85, 48.09, 51.29, 260.33和385.71 d, 幼虫期共1 021.52 d。在我国东北地区, 自然条件下栗山天牛世代发生非常整齐而且高度同步, 完成1代发育需跨越4个年份, 幼虫经历3次越冬, 第1年以2-3龄幼虫越冬, 第2年主要以4-5龄幼虫越冬, 第3年全部以末龄幼虫越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栗山天牛幼虫期的生物学特性, 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宽瓣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晶,胡冰冰,李后魂,王淑霞
    2012, 55(5):  585. 
    摘要 ( 3801 )   PDF (9415KB) ( 1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宽瓣头细蛾Epicephala lativalvaris Li, Wang & Zhang是最近发现在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和喙果黑面神B. rostrata上专性传粉的昆虫。通过野外观察宽瓣头细蛾的访花行为、 室内饲养宽瓣头细蛾幼虫及解剖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果实, 首次对其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宽瓣头细蛾的生活史因气候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其在福建厦门1年发生4~5代, 有4个羽化主要高峰期, 分别为5月上旬至中旬、 6月中旬至下旬、 8月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11月中下旬有少数成虫羽化, 12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以卵或蛹越冬; 而在海南鹦哥岭1年发生6代, 无越冬现象。成虫分别主动为黑面神或喙果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子房内, 幼虫以寄主植物种子为食, 需要消耗果实内全部6粒种子才能发育成熟, 但每个种群内留有20.37%~77.63%完好的果实, 以维持互利关系的稳定。两种植物的结实率近似, 但宽瓣头细蛾对喙果黑面神的果实危害率是黑面神的2.05倍。结果说明, 在宽瓣头细蛾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中, 两种寄主植物所获得的利益近似, 但喙果黑面神为宽瓣头细蛾提供了更多的回报。研究结果为头细蛾属其他种类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提供了借鉴, 并为探讨宽瓣头细蛾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提供了基本依据。
    蛾翅数学形态特征用于夜蛾分类和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蔡小娜, 黄大庄, 沈佐锐, 高灵旺
    2012, 55(5):  596-605. 
    摘要 ( 3365 )   PDF (5290KB) ( 1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摘要: 为探讨蛾翅数学形态特征(MMC)在夜蛾科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 本文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和处理昆虫图像, 对鳞翅目夜蛾科6种夜蛾的右前翅提取矩形度、 延长度、 叶状性、 偏心率、 球状性、 似圆度和不变矩Hu1、 Hu2等13项与大小尺度和方向均无关的数学形态特征, 并利用方差分析、 逐步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昆虫分类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 可靠性和重要性, 并且从数学形态学角度对夜蛾科6个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矩形度和延长度2个形态特征对这6种夜蛾的分类鉴定没有显著意义, 从而筛选出11个形态特征作为分类变量, 它们的作用大小依次为: (偏心率、 Hu5、 Hu7)>Hu2>似圆度>球状性>Hu3>(叶状性、 Hu1、 Hu6)>Hu4。利用蛾翅的这些特征参数成功地实现了对夜蛾科6种夜蛾的分类鉴定, 基于这些特征参数的6种夜蛾的亲缘关系远近与基于传统形态学的系统进化观点相同。研究表明蛾翅数学形态特征可应用于蛾类昆虫的快速鉴定, 为未来逐步实现蛾类昆虫的自动识别奠定了基础。
    简报
    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翅载和额外负载能力
    黄秀琴, 李正跃, 李传仁, Gilles BOITEAU, 桂连友
    2012, 55(5):  606-611. 
    摘要 ( 4069 )   PDF (930KB) ( 1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Tetradacus) minax (Enderlein)的有效管理受阻于对其成虫运动行为的较少的认识。通过测定其成虫翅载能力和忍受额外负载重量的能力, 从而确定其成虫所携带不同的额外负载的电子标签重量对其正常起飞的影响程度, 为制作合适的昆虫谐波雷达的电子标签提供技术参数。其雌雄成虫的翅载能力并没有随着成虫个体重量增加而降低, 也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成虫经过正常取食和饥饿(只喂清水)变化处理, 其成虫平均净载重量约为11 mg。来自网室成虫忍受额外负载试验结果表明, 成虫额外负载7.3 mg重量或为占其自身体重大约23%重量对于其向上起飞行为有较少或没有直接的影响。结果进一步表明, 在确定昆虫谐波雷达技术跟踪其成虫携带的电子标签适合性时, 选择的电子标签的重量不能超过7.3 mg。
    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张智, 张云慧, 程登发, 孙京瑞, 蒋金炜, 杨龙显, 梁相志
    2012, 55(5):  612-617. 
    摘要 ( 3566 )   PDF (3985KB) ( 13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动态的影响, 2010年和2011年, 在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不同耕作方式的小麦样地中, 通过淘土、 成虫网捕和剥穗等方法对麦红吸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两年取土筛检出的幼虫数量依次为秸秆还田免耕田>秸秆站立免耕田>秸秆还田旋耕田, 但2011年网捕调查显示, 秸秆还田旋耕田中的成虫数量高于另外两种样地。两年剥穗检查出的幼虫数量的排序与取土筛检出的幼虫数量的排序相反, 依次为秸秆还田旋耕田>秸秆站立免耕田>秸秆还田免耕田。分析表明免耕有利于幼虫的越冬, 但免耕田麦穗受害较轻。旋耕对幼虫越冬不利, 但抽穗后受害较严重。在耕种方式是旋耕的情况下, 漫灌可加重吸浆虫的危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范围耕作方式的变迁对麦红吸浆虫发生的影响。
    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王召,杨洪,金道超
    2012, 55(5):  618-624. 
    摘要 ( 4208 )   PDF (1699KB) ( 1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协调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稻茎浸渍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捕食褐飞虱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氯虫苯甲酰胺的推荐剂量下, 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模型的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在推荐剂量下, 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黑肩绿盲蝽的瞬时攻击率(a′);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若虫对褐飞虱卵、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处理时间(Th)比对照分别增加163.03%, 104.21%和95.11%, 而黑肩绿盲蝽成虫对它们的处理时间则分别增加81.97%, 102.45%和99.52%;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日最大捕食量(Na*)降低, 其寻找效应(S)也减弱。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