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雌蜂(膜翅目:蜜蜂科)访问花荵科(Polemoniaceae)植物宿根福禄考Phlox paniculata。黄胸木蜂是亚洲广布种,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本期报道了洛阳地区黄胸木蜂访花植物种类及访花行为的研究结果(pp. 444-456)。照片由贺春玲于2011年6月26日摄于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5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4-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缺失Df(3R)Espl3/TM6C基因片段影响黑腹果蝇的睡眠时间
    张可兴, 李廷利
    2012, 55(4):  371-375. 
    摘要 ( 3306 )   PDF (808KB) ( 1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果蝇的睡眠活动具有生物节律性, 可受到基因的调控。为了寻找影响果蝇睡眠时间的基因, 本研究对与果蝇睡眠时间相关的基因型进行了筛选。【方法】选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基因缺失系5601, 8904, 7061, 7146, 27327, 669, 8103, 691, 9697, 24416, 26525, 5411, 3096, 5877和7682的7日龄成虫和野生CS品系7日龄成虫为研究对象, 利用果蝇活动监测器系统(Drosophila Activity Monitoring System, DAMS), 记录果蝇的睡眠时间, 累计计算24 h内果蝇睡眠时间, 将测得的各品系果蝇睡眠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野生型CS品系7日龄成虫相比, 缺失Df(3R)Espl3/TM6C基因片段的 5601品系7日龄成虫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01)。【结论】缺失Df(3R)Espl3/TM6C基因片段与果蝇睡眠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影响果蝇睡眠时间的基因提供数据支持, 进而为研究人类睡眠提供线索。
    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
    祝晓云, 张蓬军, 吕要斌
    2012, 55(4):  376-385. 
    摘要 ( 4294 )   PDF (1337KB) ( 20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对于花蓟马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除了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 关于其他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及其成分鉴定的研究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雄成虫和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对花蓟马雄虫和西花蓟马雄虫气味源的嗅觉反应; 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提取花蓟马雄虫挥发物, 利用含有BGB-176 SE或CP-chirasil-Dex CB 2种不同手性柱的气-质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挥发物进行分离和鉴定。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 花蓟马雄虫气味源对其雄性及雌性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经GC-MS分析, 花蓟马雄虫挥发物中含有2种主要的化合物, 分别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 (S)-2-methylbutanoate, 其与已报道的西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R)-lavandulyl acetate与neryl (S)-2-methylbutanoate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雄虫中释放的比例不同; 行为学试验进一步证明, 2种组分比例的不同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种间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推测花蓟马属的昆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可能是相同的。
    20-羟基蜕皮甾酮处理后舞毒蛾外部形态和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
    于杰, 迟德富, 李晓灿, 宇佳
    2012, 55(4):  386-394. 
    摘要 ( 3756 )   PDF (14893KB) ( 1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 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 处理6 h, 摄入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 幼虫停止取食; 处理12 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 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 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 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 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 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 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 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 新表皮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 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 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 72 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 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 处理96 h时, 与对照组相比, 皮细胞细胞器较少, 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 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 虫体发黑缩小, 即将死亡; 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96 h虫体活跃, 正常取食, 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 表皮层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 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 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 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 内含物丰富; 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 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 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F-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
    周娜, 常岩林, 王莉
    2012, 55(4):  395-402. 
    摘要 ( 3067 )   PDF (18125KB) ( 1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阐明F-肌动蛋白在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本研究利用微分干涉相衬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首次对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的F-肌动蛋白进行了细胞定位,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从超微水平观察了优雅蝈螽精子顶体复合体的结构。结果显示: 精子形成早期, F-肌动蛋白富集于亚顶体区域, 形态由“球状”转变为“棒锥状”; 精子形成中期, F-肌动蛋白呈“倒Y型”分布于亚顶体区域和细胞核前端两侧; 精子形成后期, 亚顶体区域的F肌动蛋白解聚消失, F-肌动蛋白呈“箭头状”, 仅分布于顶体复合体扩张的两翼中。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伴随着细胞核和精子头部的形态改变, F-肌动蛋白的动态装配在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态构建和细胞核的形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未成熟的精子尾部有一些富含F-肌动蛋白的细胞质微滴, 与精子形成过程中多余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外排有关。F-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细胞骨架蛋白在昆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同安钮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pdi108 基因的分子克隆和细胞定位(英文)
    常润磊, 刘莉, 韦春梅, 郎国俊, 许雯, 毛珊珊, 林同
    2012, 55(4):  403-411. 
    摘要 ( 3496 )   PDF (14958KB) ( 1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同安钮夜蛾Ophiusa disjungens(鳞翅目, 夜蛾科)是危害桉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同安钮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pdiNPV)是从O. disjungens中分离到的新病毒。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该病毒。【方法】对一条PstⅠ的酶切片段进行了克隆、 测序和分析。【结果】在基因数据库中通过对碱基序列的比对, 发现了一个Ac108的同源基因, 命名为Opdi108 (GenBank登录号为EU 732666)。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含有225对碱基, 其编码蛋白与其他已知杆状病毒同源物有16%~37%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起始密码子ATG上游有一个晚期启动子TAAG。C末端含有His-tag的Opdi108基因在大肠杆菌中Escherichia coli进行了表达, 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28.7 kDa。以荧光蛋白EGFP为标记物, 构建了Opdi108与EGFP的重组体, 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实现了与AcMNPV的重组, 用该重组病毒vEGFP-Opdi108感染斜纹夜蛾Trichoplusia ni 细胞。感染24和72 h后分别用共聚荧光显微镜观察, 发现Opdi108定位在细胞质内。【结论】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OpdiNPV, 为进一步利用该病毒防治包括同安钮夜蛾在内的害虫, 以及构建重组杀虫剂等奠定基础。
    杠柳新苷P和E对东方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Hot!
    陈翠翠, 高履桐, 师宝君, 温万东, 胡兆农, 吴文君
    2012, 55(4):  412-419. 
    摘要 ( 3527 )   PDF (1046KB) ( 1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杀虫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根皮中分离得到的杠柳新苷P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为了探索其杀虫机理, 采用经典的昆虫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比较研究了杠柳新苷P和无杀虫活性的杠柳新苷E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与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6龄幼虫中肠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东方粘虫弱碱性类胰蛋白酶, 杠柳新苷P表现出强激活作用(酶活性为对照的3.43倍), 激活时间可长达8 h, 而杠柳新苷E则无明显激活作用。杠柳新苷P和E对东方粘虫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二者差异显著(P=0.01), 杠柳新苷P药后2, 4和8 h, 东方粘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是杠柳新苷E药后的15.4, 106.8和242.7倍。酶活性测定结果还表明, 与东方粘虫相比, 小地老虎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相对较低, 且杠柳新苷P的激活作用也较弱, 这可能是杠柳新苷P对东方粘虫具杀虫活性, 而小地老虎对其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另外, 杠柳新苷P和E对试虫中肠类凝乳胰蛋白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据此推测, 杠柳活性成分新苷P对东方粘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激活作用可能是造成试虫中毒的机理之一。
    东莨菪内酯与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毒力的温度效应
    杨振国, 张永强, 丁伟, 罗金香, 秦培元
    2012, 55(4):  420-425. 
    摘要 ( 3274 )   PDF (4364KB) ( 1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植物性杀螨活性物质东莨菪内酯与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毒力的温度效应,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两者不同温度下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 在8~26℃的温度范围内, 东莨菪内酯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呈正温度系数; 在26~34℃的温度范围内两者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呈负温度系数。其中26℃下东莨菪内酯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表现出较好杀螨活性, 处理后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1884和0.3376 mg/mL; 23℃下的毒力次之。致死中浓度(y)与温度(x)关系的拟合方程为: 东莨菪内酯: y1= 0.006x12-0.278x1+3.403;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y2=0.007x22-0.354x2+4.826。对y求最小值得出, 东莨菪内酯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最高毒力温度分别为23.2℃和25.3℃, LC50分别为0.1828和0.3504 mg/mL。据此认为,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这两种植物性杀螨活性物质对朱砂叶螨的毒力与温度先呈正相关, 到达最佳毒力温度后再呈负相关。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松褐天牛三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Hot!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吴成进, 马生福, 陆之贵
    2012, 55(4):  426-434. 
    摘要 ( 3640 )   PDF (14139KB) ( 12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 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 龄幼虫的控制作用, 通过功能反应试验, 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 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 头/缸时, 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 1 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 头, 平均为3.75 头; 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 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 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 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 头/缸时, 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 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 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 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 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 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 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受害马尾松针叶营养及次生物质含量与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的相关分析 Hot!
    周索, 陈顺立, 陈德兰, 吴晖, 张飞萍, 张潮巨, 杜瑞卿
    2012, 55(4):  435-443. 
    摘要 ( 3385 )   PDF (1420KB) ( 10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种群变动的影响, 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同(轻度、 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 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 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 针叶黄酮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多糖含量减少, 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 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量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 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除6龄幼虫外, 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 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 (3)随受害程度加重, 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 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幼虫平均死亡率、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 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 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 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洛阳地区黄胸木蜂访花植物种类及访花行为
    贺春玲, 李雪萍, 张红晓
    2012, 55(4):  444-456. 
    摘要 ( 4253 )   PDF (14430KB) ( 15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的访花植物种类和访花行为,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木蜂资源奠定基础。【方法】 2009-2011年连续3年, 在洛阳地区黄胸木蜂的活动期3-10月, 采用目测、 拍照等方法记录其访花植物及访花行为, 记录和统计访花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测量访花植物种类被盗蜜后盗蜜口的大小。【结果】在洛阳地区黄胸木蜂访花植物种类为27科52种, 主要的访花植物有25种。采访的植物种类中, 忍冬科和豆科植物最多, 分别为9种和8种, 占采访植物种类的17.31%和15.38%; 其中黄胸木蜂盗蜜的植物有16种, 占其采访植物种类的30.77%。在采访的植物种类中, 黄胸木蜂喜欢采访中等花型、 两侧对称的紫色、 黄色和白色花。在不同植物上, 黄胸木蜂的盗蜜口大小和访花频率不同, 黄胸木蜂在臭牡丹上的盗蜜口最大, 为9.43±1.91 mm, 蝟实上的盗蜜口最小, 为3.46±0.98 mm; 在紫薇上的访花速度最快, 访花频率为25.71±2.36朵/min; 在蜀葵上的单花停留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均最长, 单花停留时间5.89±3.34 s, 访花间隔时间为2.63±2.04 s。【结论】在洛阳地区黄胸木蜂访花植物种类多、 访花时间长。对于不同的植物种类, 黄胸木蜂的访花行为和访花频率有差异。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中国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态性分析
    朱彦彬, 马继芳, 董立, 李立涛, 姜京宇, 李智慧, 董志平, 董金皋, 王勤英
    2012, 55(4):  457-465. 
    摘要 ( 4213 )   PDF (4914KB) ( 1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 2011年7月在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 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 我们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Ⅰ)基因序列来研究不同地区二点委夜蛾种群的进化关系。本研究采集了河北、 河南、 山东和山西等地的19个不同地理种群样本, 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样本mtCOⅠ基因片段, 利用DnaSP 5.0软件和Arlequin 3.5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mtCOⅠ单倍型多样性分析和Tajima’s D中性检测, 建立了单倍型邻接(N-J)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 在203头个体的658 bp mtCOⅠ基因片段中, 得到17种单倍型和18个变异位点, 河北省的二点委夜蛾的单倍型多态性最丰富, 而河南、 山东和山西3省采集的二点委夜蛾样品其单倍型均有与河北种群单倍型一致的类型。二点委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 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并且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
    基于MFCC和GMM的昆虫声音自动识别
    竺乐庆, 张真
    2012, 55(4):  466-471. 
    摘要 ( 5039 )   PDF (899KB) ( 1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的运动、 取食、 鸣叫都会发出声音, 这些声音存在种内相似性和种间差异性, 因此可用来识别昆虫的种类。基于昆虫声音的昆虫种类自动检测技术对协助农业和林业从业人员方便地识别昆虫种类非常有意义。本研究采用了语音识别领域里的声音参数化技术来实现昆虫的声音自动鉴别。声音样本经预处理后, 提取梅尔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 MFCC)作为特征, 并用这些样本提取的MFCC特征集训练混合高斯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最后用训练所得到的GMM对未知类别的昆虫声音样本进行分类。该方法在包含58种昆虫声音的样本库中进行了评估, 取得了较高的识别正确率(平均精度为98.95%)和较理想的时间性能。该测试结果证明了基于MFCC和GMM的语音参数化技术可以用来有效地识别昆虫种类。
    综述
    蜱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袁明龙, 王进军
    2012, 55(4):  472-481. 
    摘要 ( 3629 )   PDF (1598KB) ( 12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蜱螨亚纲包括蜱类和螨类, 是节肢动物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之一。本文综述了当前已测序的28种蜱螨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 蜱螨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以下特点: (1)大小变异显著, 其中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线粒体基因组在目前已测节肢动物中最小(13 077 bp); (2)一般碱基组成偏向A和T, 但6种蜱螨具有相反的GC-偏斜(正值); (3)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及A+T富集区的位置、 长度和拷贝数等变异显著, 其中4种叶螨的A+T含量最高, 其A+T富集区在目前已测节肢动物中最短(44~57 bp); (4)基因高度重排, 特别是真螨总目的种类, 但重排与高分类阶元无相关性; (5)真螨总目部分螨类的tRNA基因极度缩短, 不能形成经典的三叶草二级结构。作者建议要进一步测定更多蜱螨的线粒体基因组, 验证蜱螨非典型tRN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性, 分析蜱螨线粒体基因组的分子进化机制, 开展蜱螨线粒体转录组研究等。
    简报
    三种稻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 rDNA和 ITS5.8S rDNA序列克隆及进化分析
    周岩岩, 董胜张, 白旭, 俞晓平
    2012, 55(4):  482-487. 
    摘要 ( 4296 )   PDF (5101KB) ( 1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 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 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 rDNA的全长序列。基于3种稻飞虱体内YLS的18S rDNA序列比对表明, 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灰飞虱YLS的高(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8.91%, 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5.74%, 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6.02%), 而基于ITS-5.8S rDNA序列比对, 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褐飞虱YLS的要高(白背飞虱YLS和灰飞虱YLS为99.57%, 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1.91%, 白背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0.46%)。基于真菌18S rDNA和ITS-5.8S rDNA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 3种稻飞虱体内YLS与其他已知真菌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证实了昆虫真菌类共生菌与寄主形成了长期的进化关系, 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已知真菌的分类地位。
    四种基质表面上常规杀虫剂对四纹豆象的药效评价(英文)
    Vahid MAHDAVI, Moosa SABER, Samad VOJOUDI
    2012, 55(4):  488-492. 
    摘要 ( 3080 )   PDF (3128KB) ( 1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害虫治理中, 在消费或贮藏粮食加工产品的建筑设施或场所进行害虫防治需要将杀虫剂施用在各种基质表面上。为了测定不同基质表面上杀虫剂的药效, 将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成虫接触田间推荐剂量的阿维菌素、 溴氰菊酯和毒死蜱。结果表明: 施用在玻璃、 瓷砖、 塑料和纸盘表面上, 阿维菌素对四纹豆象成虫的致死率分别为63.33%, 22.41%, 12.9%和11.9%, 而溴氰菊酯在这4种基质表面上对四纹豆象成虫的致死率分别为 55%, 44.2%, 41.3%和 37.4%。在所有基质表面上接触毒死蜱, 四纹豆象成虫的死亡率均为100%。对数据进行的Probit 分析表明, 毒死蜱制剂在玻璃、 瓷砖、 塑料和纸盘上对四纹豆象成虫 的LC50 值分别为 8.66, 13.6, 29.16和 56.5 μg/mL, 阿维菌素制剂的相应数值分别为119.4, 446.2, 774.2 和 836.4 μg/mL, 溴氰菊酯制剂的相应数值分别为 1 008, 1 131, 1 210和 1 336 μg/mL。据此推断, 毒死蜱对四纹豆象的毒性最强, 且在玻璃、 瓷砖、 塑料和纸盘表面上的毒性依次降低。
    屋尘螨成螨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赵学影, 刘晓宇, 李玲, 孙新, 刘志刚
    2012, 55(4):  493-498. 
    摘要 ( 4019 )   PDF (6366KB) ( 1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颚体、 躯体、 外生殖器及足等的形态结构。【方法】从床尘、 枕尘中采集屋尘螨, 分离出雌雄成螨, 在体视显微镜下清洗处理活螨后, 用SEM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结果】SEM照片显示, 屋尘螨螯肢钳状, 须肢扁平; 体表具细密皮纹, 似指纹状, 纹间距小于2 μm。外生殖器位于腹面正中, 雌螨为产卵孔, 雄螨生殖孔具1对叶状生殖盖。肛门呈纵行裂孔, 雄螨具2个肛吸盘。雌螨足跗节末端各具爪垫1个, 雄螨跗节Ⅳ具2个吸盘。【结论】本研究观察结果为尘螨鉴定提供了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