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寄主植物短柄枹栎Quercus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lata上麦氏安瘿蜂Andricus mairei发育中的虫瘿。本刊2012年第2期(pp. 247-254)报道了基于wsp基因对湖南三地区麦氏安瘿蜂体内Wolbachia感染情况的检测和分析。本照片由杨筱慧于2011年5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县。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5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二化螟piggyBac类转座子的克隆与分析 Hot!
    罗光华, 吴敏, 韩召军, 李晓欢, 钱路, 方继朝
    2012, 55(7):  763-771. 
    摘要 ( 3453 )   PDF (4984KB) ( 12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piggyBac转座子是DNA型转座子, 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基于piggyBac转座子超家族成员IFP2开发的转基因工具载体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载体之一, 因此piggyBac转座子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是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内源性piggyBac类转座子(piggyBac-like element, CsuPLE)的首次报道。克隆的CsuPLE(GenBank登录号: JX392388)全长2 537 bp, 包含一个长1 91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编码含637个氨基酸残基的转座酶, 转座酶中含有piggyBac家族保守的“DDD-domain”。CsuPLE全长序列具有完全对称的13 bp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 ITRs)以及非完全对称的21 bp内部重复序列(internal repeats, IRs), 在二化螟基因组上插入在特征性的“TTAA”靶位点重复(target site duplication, TSD)处。在我国地理跨度很大的不同二化螟种群中均存在结构完整的CsuPLE序列。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piggyBac转座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 也为评价利用转座子载体系统在二化螟体内进行转基因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螺旋粉虱成虫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的PCR-DGGE 和16S rRNA文库序列分析
    王甸洪, 吴伟坚, 符悦冠
    2012, 55(7):  772-781. 
    摘要 ( 3175 )   PDF (5709KB) ( 1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体内细菌多样性和主要优势菌群结构, 用PCR-DGGE和16S rRNA文库对采自于海南省番石榴上螺旋粉虱雌、 雄成虫体内的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用PCR扩增体内细菌16S rRNA基因, 构建雌、 雄虫克隆文库; 再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方法从文库中筛选不同16S rRNA基因图谱, 根据图谱对克隆子进行分型。从螺旋粉虱雌、 雄两个样品中共获得10 种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s)。以16S rRNA基因为基础构建系统发育树,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螺旋粉虱雌、 雄成虫体内优势菌群主要为发酵菌属Zymobacter, 杀雄菌属Arsenophonus, 泛菌属Pantoe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Candidatus Portiera aleyrodidarum和Arsenophonus sp.可能为其体内共生菌群, 在所有样品中均可稳定地检测到。这些微生物可能对螺旋粉虱生长发育、 繁殖和性比调控起到重要的协同作用。
    显微注射青霉素G获得单感染Wolbachia和单感染Cardinium白背飞虱品系
    张向菲, 赵冬晓, 洪晓月
    2012, 55(7):  782-789. 
    摘要 ( 3323 )   PDF (2958KB) ( 10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WolbachiaCardinium都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母系遗传的共生细菌, 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操纵寄主的生殖行为。WolbachiaCardinium感染同一寄主在自然界比较常见, 但是在某些可以同时感染WolbachiaCardinium的寄主中其单感染品系较难发现。本研究检测了云南文山(YN)、 海南三亚(HN)这2个不同地理种群中WolbachiaCardinium的感染情况; 以双感染WolbachiaCardinium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海南种群为实验材料, 运用显微注射方法对双感染WolbachiaCardinium的白背飞虱若虫注射不同浓度青霉素G以获得单感染品系。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中单感染Wolbachia比率极低, 本实验用到的海南种群未检测到单感染Wolbachia成虫; 通过显微注射青霉素G的方法可以从白背飞虱双感染品系中筛选获得单感染品系, 当青霉素G注射浓度为0.2%(w/v), 注射龄期为5龄时得到单感染品系效率最高; F5代的检测结果显示显微注射得到的单感染品系可以稳定遗传。本研究为获得单感染品系白背飞虱提供了快捷方法, 同时为其他双感染WolbachiaCardinium节肢动物不同感染品系的筛选提供参考。
    影响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幼虫的因素及侵染过程观察 Hot!
    李江红, 郑志阳, 陈大福, 梁勤
    2012, 55(7):  790-797. 
    摘要 ( 3362 )   PDF (16181KB) ( 1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究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只侵染封盖前后蜜蜂幼虫的原因及相关侵染机制,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饲养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幼虫, 给其接种球囊菌孢子, 探究不同接种量(0, 1.0×102, 1.0×103, 1.0×104, 1.0×105 和1.0×106 孢子/mL)、 接种时期(3, 4, 5和6龄幼虫)以及28℃低温处理6 h对蜜蜂球囊菌侵染的影响。同时对处于不同侵染阶段的蜜蜂幼虫做病理学切片, 探究球囊菌侵染的过程。结果显示: 球囊菌孢子接种量与蜜蜂的发病率密切相关(r=0.9883), 蜜蜂幼虫对低于1.0×103孢子/mL的侵染有抗性, 与不接孢子的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蜜蜂不同龄期接种发病率的差异是因不同龄幼虫食量不同导致的摄入孢子剂量的不同引起的, 28℃低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处于幼虫到蛹转化期蜜蜂的发病率(P<0.05), 而对取食阶段的蜜蜂幼虫没有影响。病理学研究表明, 在整个幼虫期, 摄入的孢子因中肠没有氧气不生长, 对幼虫没有致病性, 幼虫的取食和发育过程正常, 至幼虫期结束进入蛹期后, 蜜蜂的中后肠接通, 摄入的孢子伴随蜜蜂的蛹便进入后肠并在此迅速萌发生长, 在1~2 d内菌丝即突破体表, 导致蜜蜂死亡。蜜蜂球囊菌选择营养物质储存最多而防御能力较低的幼虫到蛹转化期侵染, 降低了侵染成本, 提高成功率。该研究阐明了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的机制, 丰富了昆虫与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
    转单、双Bt基因741杨外源基因表达和抗虫性比较 Hot!
    王桂英, 杨敏生, 霍雪梅, 刘晓杰
    2012, 55(7):  798-803. 
    摘要 ( 3107 )   PDF (5335KB) ( 10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虫基因的抗虫效果, 同时鉴定并筛选出转双Bt基因741杨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较强抗性的株系。【方法】选取转三基因(Cry3Aa+Cry1Ac+API)741杨8个株系、 转双基因(Cry1Ac+API)741杨1个株系和转单基因(Cry3Aa)741杨3个株系为试材, 从外源基因PCR检测、 毒蛋白表达和抗虫性三方面对转基因株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PCR扩增后各转基因株系出现了预期的电泳条带。ELISA蛋白检测显示转基因株系中都有与所含基因相应的Bt杀虫蛋白表达。用转基因株系新鲜叶片进行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室内饲虫实验表明: 转入不同抗虫基因的杨树对昆虫的抗性具有选择性, 对非靶标昆虫没有毒杀作用。转双Bt基因741杨具有双抗性, 不同转基因株系表现出高中低的抗性水平: 在对柳蓝叶甲的抗性上, 筛选出的其中5个高抗株系(pCCA1, pCCA2, pCCA5, pCCA6和pCCA9)的抗性水平明显比含Cry3AaBt基因的3个高抗株系(pCC11, pCC53和pCC84)高; 在对美国白蛾的抗性上, 有7个株系(pCCA2~pCCA7和pCCA9)的抗性水平与含Cry1AcBt基因株系(pB29)表现一致, 只有1个株系(pCCA1)对美国白蛾表现出了极低的抗性。【结论】多个抗虫基因在741杨上的联合使用, 不仅扩大了抗虫谱, 其中的高抗株系还具有了更高的抗虫能力, 有效地发挥了基因的叠加效应。
    外源茉莉酸及枸杞瘿螨危害诱导的枸杞防御反应
    段文昌, 段立清, 李海平, 冯淑军, 张颖, 张丽娜
    2012, 55(7):  804-809. 
    摘要 ( 3079 )   PDF (1046KB) ( 12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植物的诱导抗性防治病虫害越来越受重视, 为寻求枸杞害虫防治的新方法, 探索外源茉莉酸对枸杞的诱导反应及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外源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及枸杞瘿螨Aceria pallida Keifer危害对枸杞叶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PIs)、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活性及多糖(polysaccharide)、 木质素(xyloge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外源JA处理或枸杞瘿螨危害均使枸杞叶PIs, SOD和PAL活性及木质素含量显著提高, 却使多糖含量显著降低。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s, CI)和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 TI)在喷洒JA或枸杞瘿螨危害的第5 天增幅最大, 且在JA浓度、 瘿螨危害间差异显著(P<0.05), 其中, 0.1 mmol/L JA处理使CI增加了96%, TI增加了128%, 枸杞瘿螨危害使CI增加了94%, TI增加了122%。枸杞叶多糖含量在JA处理或瘿螨危害后显著降低(P<0.05), 且与JA浓度有关, 浓度越高, 降低越明显。 JA或瘿螨危害使枸杞叶木质素增加的最大值出现在处理后的第5 天, 高浓度JA、 瘿螨危害及低浓度JA分别使其增加了70%, 41%和36%, 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 第10 天增加幅度减低。 3种处理同样使SOD和PAL活性显著增加(P<0.05), 第5天时增幅最大, 高浓度JA 处理使枸杞叶SOD活性由对照的70.77 U增加到128.98 U, PAL活性由10.91 U增加到20.59 U, 第10天时呈现下降趋势。这些与抗性有关物质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 说明外源茉莉酸及枸杞瘿螨均可诱导枸杞产生防御反应, 而且反应的程度与茉莉酸浓度及处理后的时间有关。
    冷驯化对异色瓢虫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
    赵静, 陈珍珍, 郑方强, 张帆, 印象初, 许永玉
    2012, 55(7):  810-815. 
    摘要 ( 3303 )   PDF (921KB) ( 1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冷驯化处理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两性生命表的制作, 在室内条件下调查了冷处理后其后代发育历期、 成虫产卵前期、 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后代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 冷驯化使异色瓢虫后代卵的发育历期延长, 幼虫(1-4龄)和蛹的发育历期则缩短; 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 后代体长和体重增量均减小。且完成发育的后代成虫产卵前期延长, 寿命缩短, 生殖力下降。后代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 周限增长率(λ)、 净生殖率(R0)和年龄特征存活率(lx)均降低, 但是后代雌虫所占比例却升高。此外, 冷驯化类型对异色瓢虫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相同。经相同时间(5 d)的低温诱导, 变温诱导的后代成虫寿命比恒定低温诱导的长, 但是生殖力却低; 变温诱导的后代生命表参数(r, λR0)均小于恒定低温诱导的, 但是lx却高于恒定低温诱导的。结果说明, 异色瓢虫亲代经历冷驯化, 这种对低温的可塑性反应会延伸到下一代, 而且还能够影响后代的适合度, 这对其在低温下的存活和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葱蝇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发育和形态特征比较
    黎万顺, 陈斌, 何正波
    2012, 55(7):  816-824. 
    摘要 ( 4013 )   PDF (17571KB) ( 1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发育过程。本研究以葱蝇Delia antiqua作为模式种, 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蛹的发育形态特征和命名为参照, 用解剖、 拍照、 长度测量和图像处理等方法系统地比较研究了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的发育历期和形态变化, 重点在头外翻和滞育相关发育和形态特征, 目的在于弄清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发育和形态特征差异, 为滞育发育阶段的识别、 滞育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形态学基础。冬滞育蛹的滞育前期、 滞育期和滞育后期分别为4, 85和27 d, 夏滞育蛹的滞育前期、 滞育期和滞育后期分别为2, 8和22 d。从化蛹至头外翻完成为滞育前期, 头外翻完成约10 h内复眼中央游离脂肪体可见。头外翻的完成是滞育发生的前提, 非滞育、 夏滞育和冬滞育蛹头外翻发生在化蛹后的48, 36和83 h, 在头外翻过程中发育形态没有差异。头外翻的过程为: 首先, 头囊和胸部附肢从胸腔外翻, 头部形态出现; 然后, 腹部肌肉继续收缩, 将血淋巴和脂肪体推进头部及胸部附肢。葱蝇蛹在完成蛹期有效积温约15%时进入冬滞育或夏滞育。在滞育期, 蛹的形态一直停留在复眼中央游离脂肪体可见这一形态时期, 且冬滞育和夏滞育的蛹在形态上没有区别。在体长、 体宽和体重上, 冬滞育蛹最大, 夏滞育蛹次之, 非滞育蛹最小。在滞育后期, 在黄色体出现期间, 非滞育蛹的马氏管清楚可见, 呈绿色, 而滞育蛹的马氏管几乎不可见。本研究为认知昆虫滞育生理、 从发育历期和形态上推断滞育发育进程提供了依据。
    槲栎超寄生橡子内象甲幼虫的适应对策
    董钟, 曹令立, 易现峰
    2012, 55(7):  825-831. 
    摘要 ( 4267 )   PDF (2700KB) ( 1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栎属植物的橡子常常受到象甲的侵害, 对橡子存活产生影响, 但有关橡子对象甲幼虫适合度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槲栎Quercus aliena种子雨进程以及象甲幼虫逃逸过程的调查, 研究二者之间的进化适应关系。结果表明: 当年槲栎的种子产量为51.92±29.26粒/m2, 虫蛀率达到42.4%。虫蛀的橡子中65%以上被象甲超寄生, 且显著大于完好的橡子。在种子下落过程中, 早期从橡子中逃逸的象甲幼虫要比后期逃逸的大。对某一超寄生的橡子而言, 首先逃逸出的象甲幼虫要比随后逃逸的幼虫大。另外, 从早期脱落的橡子中逃逸的幼虫明显小于后期脱落的橡子。象甲幼虫的干重随着橡子内象甲幼虫数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象甲幼虫寄生数量与橡子的长径和短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尽管超寄生降低了象甲虫的适合度, 但雌性成体象甲产卵过程中偏好选择大橡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因此, 小橡子可能更容易逃脱象甲的超寄生而获得较大的存活机会。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及优势种榕管蓟马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
    余德亿, 黄鹏, 姚锦爱, 王联德, 王金明
    2012, 55(7):  832-840. 
    摘要 ( 4132 )   PDF (12091KB) ( 13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盆栽榕树蓟马的种类, 了解蓟马优势种对在同一温室内混合种植的榕属及非榕属盆栽植物的致害性差异, 以福建漳州、 福州和泉州等地的盆栽榕树种植基地为观测点, 采集榕树叶片, 调查蓟马种类, 确定优势种蓟马; 以天南星科喜林芋属、 紫葳科菜豆树属、 木棉科瓜栗属和桑科榕属等不同科属盆栽植物为试验材料, 测试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erman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结果表明: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有2亚目, 2科, 8属, 9种, 优势种为榕管蓟马, 常见种为棘腿管蓟马Androthrips ramachandrai Karny和榕腿管蓟马Mesothrips jordani Zimmermann, 其他6种蓟马均为偶见种。榕管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差异显著, 以对桑科榕属植物致害性为最强, 而对天南星科喜林芋属、 紫葳科菜豆树属和木棉科瓜栗属等其他植物的致害性较弱。在6种榕属植物中, 榕管蓟马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 榕树F. microcarpa Linn. f.、 花叶垂叶榕F. benjamina cv. Golden Princess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等级均达3级以上, 以垂叶榕最重, 榕树次之, 花叶垂叶榕略轻; 对金叶榕F. microcarpa cv. Golden Leaves、 黑叶橡胶榕F. elastica cv. Deocora Burgundy、 斑叶橡胶榕F. elastica var. variegata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很轻, 为害等级均仅为1级; 同时, 榕管蓟马在金叶榕、 黑叶橡胶榕和斑叶橡胶榕上繁殖力弱、 无法完成世代, 而在榕树、 垂叶榕和花叶垂叶榕上繁殖力强、 能完成世代, 但以在垂叶榕上的发育情况最好。研究可为选择利用寄主植物抗虫性来有效防控盆栽榕树蓟马提供技术支撑。
    植物病毒病媒介昆虫的传毒特性和机制研究进展
    史晓斌, 谢文, 张友军
    2012, 55(7):  841-848. 
    摘要 ( 5096 )   PDF (1429KB) ( 2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物病毒病是农作物的“癌症”, 至今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已知80%的植物病毒病依赖于媒介昆虫传播, 而媒介昆虫对植物病毒的传播是一个昆虫、 病毒、 寄主植物互作的过程, 历经获毒、 持毒和传毒等多个阶段, 昆虫体内一系列病毒受体或蛋白参与了这个过程。昆虫传播病毒的方式有口针携带式、 前肠保留式和体内循环式3类, 它们各自对应的持久性为非持久性、 半持久性和持久性, 不同昆虫获取这3类病毒的获毒时间、 在体内存留位置和传毒时间也各不相同。 这个过程受到媒介昆虫的性别及龄期、 寄主植物、 环境条件、 昆虫体内共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关的蛋白主要有病毒衣壳蛋白(CP)、 次要衣壳蛋白(CPm)、 GroEL蛋白、 辅助因子(HC)和下颚口针蛋白等。近年来对植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昆虫传毒机制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进展, 包括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传毒方式、 影响传毒效率的因素、 传毒机制特别是昆虫体内与病毒传播可能相关的受体等。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研究进展
    张智, 张云慧, 姜玉英, 石宝才, 程登发, 焦热光
    2012, 55(7):  849-859. 
    摘要 ( 3561 )   PDF (14472KB) ( 19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雷达可以远距离、 大范围、 快速地探测迁飞昆虫, 这极大促进了人类对昆虫迁飞行为的认识。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技术是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监测高空迁飞昆虫种群的新工具。与传统的扫描雷达相比,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可以获得目标的位移速度、 位移方向、 定向、 体型大小和形状等参数, 因此, 对目标的识别能力更为精确。此外,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实现了在微机控制下的自动运行, 这使得应用昆虫雷达开展迁飞昆虫的日常监测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发展和应用, 介绍了设计原理和回波参数的解算方法, 讨论了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案, 最后并对其在未来昆虫雷达网络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细纹豆芫菁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姜鸣, 霍棠, 吕淑敏, 张雅林
    2012, 55(7):  860-868. 
    摘要 ( 2895 )   PDF (26288KB) ( 1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 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获得芫菁体内HMGR基因信息是确定甲羟戊酸途径与斑蝥素合成相关性的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细纹豆芫菁Epicauta mannerheimi (Maklin)体内克隆获得HMGR基因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EmHMGR(GenBank登录号为JQ690539)。该基因全长3 118 bp, 其中5′端非翻译区178 bp, 3′端非翻译区414 bp, 开放阅读框2 526 bp, 编码84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8 kDa, 理论等电点为6.0, 预测分子式为C4135H6604N1098O1216S50, 不稳定系数为43.37, 总亲水性系数为0.091, 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HMGR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0%以上, 而且包含HMGR_Class I保守功能域、 固醇敏感多肽区及HMGR蛋白的其他保守功能位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与叶甲科昆虫HMGR基因的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从芫菁科昆虫体内克隆获得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EmHMGR基因, 为后期芫菁体内斑蝥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棉铃虫幼虫取食Vip3Aa蛋白后的中肠组织病理变化
    张彦, 梁革梅, 张丽丽, 魏纪珍
    2012, 55(7):  869-876. 
    摘要 ( 3257 )   PDF (16520KB) ( 1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进一步明确Vip3Aa的作用机制,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棉铃虫4龄幼虫取食含Vip3Aa蛋白饲料后中肠杯状细胞的病理变化, 并比较了其病变与取食含Cry1Ac饲料后棉铃虫组织病变的差异。取食含Vip3Aa饲料后, 棉铃虫幼虫的中肠杯状细胞逐渐发生病变, 主要表现为: 微绒毛肿胀、 脱落; 细胞核核膜界限不清晰, 染色质分布不均匀; 线粒体变形、 数量减少, 内脊不清晰; 内质网杂乱不规则、 数量减少。与取食Cry1Ac的棉铃虫相比, 取食Vip3Aa的棉铃虫中肠杯状细胞发生病变较为缓慢, 在取食12 h后才发现明显病变, 随着取食时间的增加病变越来越明显; 而取食Cry1Ac的棉铃虫2 h后中肠杯状细胞就出现明显病变。本研究可为Vip3Aa作为新毒素策略的重要蛋白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综合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种夜蛾成虫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
    王娜, 魏劲松, 党露, 王建波, 花保祯
    2012, 55(7):  877-884. 
    摘要 ( 4079 )   PDF (10280KB) ( 14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确定不同种类夜蛾口器及其感器在超微结构上的差异,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烟夜蛾H. assulta (Guenée)和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 (Staudinger)3种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重要农业害虫雌、 雄成虫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 3种夜蛾雌、 雄成虫口器感器类型均无明显差异。棉铃虫和烟夜蛾口器感器在类型和形状上十分类似, 均具有毛形、 锥形和栓锥形感器; 喙管末端的栓锥感器粗、 密, 棱纹明显。银纹夜蛾口器感器与两种铃夜蛾区别明显, 除上述3类感器外, 还具有腔锥形感器; 其喙管末端的栓锥感器细、 疏, 棱纹不明显。结果显示口器感器可用于夜蛾的分类及亲缘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