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鞘翅目:犀金龟科)的危害状(A)、幼虫(B)、蛹(C)和交配成虫(D)。该虫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是椰子和油棕的重要害虫。本期报道了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对二疣犀甲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pp. 1062-1068)。照片由吕朝军于2012年8月拍摄于海南文昌。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5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2-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免疫稳态调控分子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 Hot!
    王菲, 李亚明, 化晓婷, 夏庆友
    2012, 55(9):  999-1007. 
    摘要 ( 3215 )   PDF (14725KB) ( 1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免疫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准确地激活和有效地抑制Toll或IMD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Dorsal/Dif或Relish。在果蝇等昆虫中, 已报道了多种降低转录因子稳定性和活性的免疫稳态调控分子, 突变或敲除这类分子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对家蚕Bombyx mori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中, 至今为止尚无对这类分子的探索。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 在家蚕基因组中鉴定了多个可能参与免疫稳态调控的分子, 包括Wnt家族成员、 Ubc9、 FAFPOSH等; 并通过检测家蚕被微生物感染后这些分子在多种免疫器官中的诱导表达模式, 发现这些分子的表达水平在微生物感染后普遍呈下降趋势, 虽然在某些组织中表达量有明显的升高(>1.5倍), 但此高表达水平均不能维持且迅速下降; 而且免疫稳态调控分子和受其调控的信号通路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组织中表现出差异。本研究是首次对家蚕免疫稳态调控分子的报道, 为深入研究家蚕免疫负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斜纹夜蛾抗菌肽基因MoricinCecropin时空表达模式及微生物敏感性的分析
    许小霞, 王爽, 张文庆, 孙强, 王超, 金丰良
    2012, 55(9):  1008-1013. 
    摘要 ( 3756 )   PDF (5507KB) ( 12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包括抗细菌、 病毒和真菌。本研究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为研究对象, 利用Real-time PCR和半定量RT-PCR检测了其体内两个重要抗菌肽基因CecropinMoricin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对微生物的敏感性。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 抗菌肽基因CecropinMoricin在斜纹夜蛾各个龄期(1, 2, 3, 4, 5和6龄幼虫、 蛹、 成虫)都有表达, 随着龄期的增长, 表达量逐渐增加, 6龄幼虫中表达量达到最高。 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 抗菌肽基因CecropinMoricin在7个不同组织(气管、 卵巢、 马氏管、 体壁、 中肠、 脂肪体和血细胞)中都有表达, Cecropin在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 而Moricin在血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 RT-PCR检测表明, CecropinMoricin的表达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后迅速上升, 其中诱导后8 h达到高峰期, 一直持续到48 h。不同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E.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分别诱导后, Real-time PCR 检测表明, 斜纹夜蛾抗菌肽基因CecropinMoricin对大肠杆菌的刺激最为敏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斜纹夜蛾抗菌肽基因CecropinMoricin的功能奠定基础。
    绿盲蝽酯酶基因AlucEST1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沈忱, 谷少华, 武红珍, 韩榕, 张永军, 郭予元
    2012, 55(9):  1014-1021. 
    摘要 ( 2802 )   PDF (4684KB) ( 1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体内的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s, ODEs)能够降解气味分子, 使嗅觉受体免受持续的刺激。酯酶作为气味降解酶类的一种, 在昆虫嗅觉行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一个新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酯酶基因AlucEST1 (GenBank登录号: JQ71561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全长1 810 bp, 开放阅读框为1 713 bp, 编码571个氨基酸。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起始位置开始的一段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通过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qPCR 技术解析该酯酶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谱。结果发现, 该酯酶基因在绿盲蝽的触角、 头、 胸、 腹、 足、 翅等部位中均有表达。其中, AlucEST1在胸、腹部中表达量最高, 在触角中也大量表达。据此推测该基因在气味分子的降解中起重要作用, 同时也参与绿盲蝽体内的多种代谢调控。
    大螟中肠氨肽酶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王兴云, 马文静, 韩兰芝, 侯茂林
    2012, 55(9):  1022-1030. 
    摘要 ( 3135 )   PDF (7360KB) ( 12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中肠氨肽酶N是Bt毒素的重要受体之一, 与Bt毒素的杀虫机制及昆虫Bt抗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简并引物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并获得大螟 Sesamia inferens Bt受体蛋白——氨肽酶N (aminopeptidase N, APN)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 经NCBI同源比对分析, 认为该基因为APN3基因, 并将其命名为SiAPN3(GenBank登录号为HQ636624)。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3 411 bp, 开放阅读框为3 018 bp, 编码1 006个氨基酸; 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114 kD, 等电点为4.95;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鳞翅目昆虫氨肽酶N典型的结构特征, 即含有1个N-和12个O-连接的糖基化位点, N-末端具有18个氨基酸的剪切信号肽, 谷氨酸锌化氨肽酶保守结构GAMEN, 锌结合位点HEXXHX18E, C-末端具有22个氨基酸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信号肽。采用实时定量PCR研究了SiAPN3在大螟4龄幼虫肠道不同部位和幼虫不同龄期的转录表达谱。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幼虫中肠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为后肠, 前肠中表达量最低, 且中肠和后肠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前肠(P<0.05); SiAPN3在3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 1龄幼虫中最低, 虽然3、 4日龄之间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 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日龄, 1, 2和5日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为阐明APN基因的功能及大螟对Bt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低温冷藏提高家蚕滞育卵NAD含量和胞质苹果酸脱氢酶活性
    王启龙, 万华星, 姚金美, 司马杨虎, 赵林川
    2012, 55(9):  1031-1036. 
    摘要 ( 2874 )   PDF (2845KB) ( 1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调查5℃低温处理是否改变家蚕Bombyx mori卵滞育NAD代谢, 本研究利用HPLC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经25℃和5℃分别处理的滞育卵中NADH 含量、 NAD+含量、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胞质苹果酸脱氢酶(cMDH)活性。结果表明: 5℃处理的NAD(NADH + NAD+)含量和cMDH活性分别增加了106%和53%, 并且显著高于25℃处理(P< 0.01); 但是两种处理的NADH/NAD+比值和LDH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 0.05)。据此推测, 5℃低温处理加强了家蚕滞育卵NAD+合成和再生能力。
    丽斗蟋翅二型雌虫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间的资源分配差异 Hot!
    赵吕权, 朱道弘, 曾杨
    2012, 55(9):  1037-1045. 
    摘要 ( 2880 )   PDF (4985KB) ( 10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 长翅型与短翅型雌虫的卵巢和飞行肌存在着生理权衡。本研究分别应用蒽酮比色法、 硫代磷酸香草醛法、 考马斯亮蓝染液对羽化后10 d内两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内糖原、 总脂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成虫羽化后10 d内, 两型雌虫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 但短翅型雌虫怀卵量明显多于长翅型雌虫, 而人工脱翅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怀卵量增加(P<0.05)。短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在成虫羽化后10 d内无明显变化, 但长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在成虫羽化后3 d时达到最大值564.4±87.5 μg/♀, 糖原与总脂含量分别于羽化后第5天达到最大值85.2±21.7 μg/♀和5 284.7±1 267.4 μg/♀。然后开始下降, 各实验处理天数内, 长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都显著多于短翅型雌虫(P<0.05)。相反, 各处理天数内, 短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则明显多于长翅型雌虫(P<0.05), 同时虫龄对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在两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内分配也产生明显影响(P<0.05)。人工脱翅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增加, 同时诱导飞行肌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降低, 其中总脂含量在脱翅后10 d时降为2 394.9±1 461.8 μg/♀, 只有最大值的一半, 而与短翅型雌虫相似(P>0.05), 表明总脂为丽斗蟋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外用保幼激素Ⅲ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增加(P<0.05), 但对飞行肌内三者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 外用早熟素Ⅰ对短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 糖原及总脂含量亦无明显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 丽斗蟋长翅型雌虫首先将获得的资源用于发育飞行所需的飞行肌, 短翅型雌虫则首先将所获得的资源用于发育繁殖所需的卵巢, 但长翅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间的资源分配方式受保幼激素的影响。
    家蝇幼虫血淋巴抗真菌肽MAF-1的分子特性分析及其抗真菌作用
    涂涛田, 季恒青, 国果, 付萍, 吴建伟
    2012, 55(9):  1046-1053. 
    摘要 ( 3238 )   PDF (9346KB) ( 1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制备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血淋巴中的抗真菌肽, 对其分子特性及抗真菌机制进行研究。通过C18柱固相萃取、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 成功制备到家蝇幼虫血淋巴抗真菌肽 MAF-1。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 MAF-1的分子量为17.136 kDa。通过圆二色谱测出水溶液中MAF-1主要以α螺旋及β折叠为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MAF-1作用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 1 h后, 部分真菌出现表面凸凹不平, 细胞结构模糊; 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 表面形成很明显的凹陷, 皱缩, 个别菌体破裂, 内容物外泄, 病变真菌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的真菌呈现典型的圆形, 而实验组则出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即形成“彗星”样细胞特征, 细胞迁移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SDS-PAGE图谱显示, MAF-1作用后的白假丝酵母菌菌体蛋白谱带一些条带明显变浅, 条带数下降, 甚至消失。结果提示MAF-1可能具有独特的抗真菌机制。
    定量计算萜类驱避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缔合对其蚊虫驱避活性的影响
    廖圣良, 宋杰, 王宗德, 陈金珠, 陈尚钘, 范国荣, 姜志宽, 韩招久
    2012, 55(9):  1054-1061. 
    摘要 ( 2756 )   PDF (7998KB) ( 1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验证萜类驱避化合物与嗅觉引诱物二氧化碳存在缔合作用, 并研究缔合作用对蚊虫驱避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借助计算化学的方法获得缔合体和缔合能量, 利用Gaussian View和Gaussian 03W软件分别构建和优化二氧化碳、 22个萜类蚊虫驱避化合物以及它们与二氧化碳缔合后的三维分子结构, 经Ampac 8.16转化后, 获得它们的缔合能量。借助定量构效关系计算方法研究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的影响, 利用Codessa 2.7.10计算获得驱避剂和缔合体的各类结构描述符, 从包括缔合体结构描述符及特征描述符在内的各类结构参数中筛选显著性参数, 以萜类驱避化合物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校正驱避率的对数值为活性数据, 建立结构描述符与驱避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模型。结果获得了22个萜类驱避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缔合的缔合能量, 计算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缔合作用并且可以形成缔合体; 获得1个R2为0.9643的4参数QSAR模型, 这4个参数所对应的结构描述符分别是COM-WNSA3 Weighted PNSA (PNSA3*TMSA/1 000) [Zefirov’s PC], f-TerCO2-Min e-n attraction for a C-O bond, M-Max 1-electron reaction index for an O atom, M-Min (>0.1) bond order of an H atom, 前2个参数分别为缔合体的整体结构描述符和碎片特征描述符。计算化学结果表明, 萜类驱避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存在缔合作用, 该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的影响显著。
    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对二疣犀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钟宝珠, 吕朝军, 王东明, 李洪, 覃伟权
    2012, 55(9):  1062-1068. 
    摘要 ( 3118 )   PDF (2110KB)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入侵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利用价值, 及其在棕榈害虫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生态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浸渍法和室内饲喂法, 研究了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对二疣犀甲取食量、 卵孵化、 化蛹、 羽化及幼虫发育等的影响。【结果】薇甘菊提取物对二疣犀甲具有很好的生长发育调节活性。拒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供试浓度下, 其对二疣犀甲3龄幼虫均表现拒食活性, 且拒食率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薇甘菊提取物处理二疣犀甲的卵后, 孵化率明显降低, 且孵化期延长, 10 mg/mL提取物处理后孵化率仅达66.66%, 孵化期比对照延迟3 d, 同时初孵幼虫死亡率也高达40.43%。采用添加薇甘菊提取物的饲料饲喂1龄幼虫后, 幼虫体重增长减缓, 在处理浓度为10和5 mg/g时, 处理后90 d体重增加量分别为3.83 g和4.53 g, 而对照组体重增加量达到6.87 g。薇甘菊提取物处理老熟幼虫后, 对其化蛹具有抑制作用, 造成化蛹率降低, 化蛹时间延长及蛹的畸形。经薇甘菊提取物处理二疣犀甲蛹后, 成虫羽化率降低, 羽化时间明显延长, 且畸形成虫数量增加, 主要表现为翅无法正常伸展、 虫体瘦小、 无法正常爬行等。【结论】薇甘菊具有开发为生物源昆虫生长调节剂、 并在二疣犀甲防控中应用的潜力。
    聚寄生性蝶蛹金小蜂雌蜂体型大小对产卵策略的影响 Hot!
    夏诗洋, 孟玲, 李保平
    2012, 55(9):  1069-1074. 
    摘要 ( 2973 )   PDF (822KB) ( 10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研究中, 通常将寄主体型大小作为寄主品质的主要性状来探究寄生蜂的搜寻行为机理, 而忽略寄生蜂体型大小的意义。为揭示聚寄生蜂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决策的影响, 在严格控制寄主菜粉蝶Pieris rapae蛹体型大小(体重)的情况下, 于室内观察了不同体型大小的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雌蜂的产卵行为, 并调查了子代蜂数量(窝卵数)、 性比和体型大小的变化。结果表明: 雌蜂在寄主上的驻留时间随其自身体型增大而缩短, 但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延长。窝卵数和余卵量受到雌蜂体型大小的显著影响, 均随雌蜂体型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 但子代蜂性比不受雌蜂体型大小的显著影响 (P>0.05)。子代雌、 雄性体型大小均与雌蜂体型大小无关, 但子代雌蜂体型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增大。结果证实, 雌性蝶蛹金小蜂体型大小影响其部分产卵决策。因此, 在建立聚寄生蜂产卵决策模型中应考虑雌蜂体型大小这一重要变量因素。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齿小蠹属昆虫DNA条形码研究
    常虹, 郝德君, 肖荣堂, 刘勇, 钱路, 安榆林, 杨晓军
    2012, 55(9):  1075-1081. 
    摘要 ( 4588 )   PDF (1094KB) ( 1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齿小蠹属(鞘翅目: 小蠹科)昆虫是植物检疫中经常截获的类群, 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快速准确鉴定齿小蠹种类的可行性, 以齿小蠹属昆虫为研究对象, 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Ⅰ基因462 bp碱基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变异位点为259个, 保守位点203个, 简约信息位点181个, 自裔位点78个。所有位点中, A, G, C和T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0.7%, 16.5%, 17.0%和35.8%。A+T含量较高, 为66.5%, 明显高于G+C含量, 表现明显的A+T碱基偏嗜, 且A与T含量相当, 符合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的基本特征。转换与颠换结果显示: 该段序列未达到饱和, 可以得到准确的进化分析。利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得到, 同物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02~0.007之间, 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56~0.431间, 平均遗传距离为0.199, 说明该段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邻接法系统发育树(NJ树)显示, 同一物种聚为同一小支, 且分支自展值均为100%; 近缘种能聚集在一起, 且置信度很高(≥97%)。结果表明应用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进行齿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具有可行性。
    DNA条形码技术在北京百花山地区夜蛾科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杨聪慧, 韩辉林, 迟美妍, 金倩, 武春生, 朱朝东, 张爱兵
    2012, 55(9):  1082-1092. 
    摘要 ( 6070 )   PDF (4849KB) ( 18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夜蛾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利用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北京百花山地区43种夜蛾75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基因序列, 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进行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使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 并利用分子序列差异阈值对样本进行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defined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MOTU)划分。结果表明: 所有夜蛾种类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成功区分; 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3%)远远小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11.29%); 采用较为保守的1%的序列差异阈值将75个夜蛾样本分为42个MOTU, 正确率为95%, 除了MOTU04包含2个物种外, 剩余41个MOTU与形态种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显示, 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对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夜蛾具有较好的区分,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夜蛾科昆虫物种鉴定中进行应用。
    综述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受体及其作用机理
    郑凯迪, 杜永均
    2012, 55(9):  1093-1102. 
    摘要 ( 4564 )   PDF (6944KB) ( 20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受体首先从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家蚕Bombyx mori中鉴定出来, 到目前为止已经克隆得到了19种蛾类昆虫的几十种性信息素受体基因, 并且这些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聚成一个亚群。性信息素受体从蛾类蛹期开始表达, 主要表达在雄性触角的毛形感器中, 少部分受体在雌性触角、 雄性触角其他感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中也有表达。大部分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的配体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能够对多种性信息素组分有反应, 部分性信息素受体还能够识别性信息素以外的其他物质, 还有一部分性信息素受体的识别配体目前尚不清楚。另外发现在雌性蛾类触角中也存在一些嗅觉受体能够识别雄性分泌的性信息素。在蛾类性信息素受体与性信息素识别的过程中,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不仅能够特异性地运送配体到嗅觉神经元树状突上, 还能够提高性信息素与性信息素受体之间的结合效率。另外, OrCo类受体与性信息素受体共表达在嗅觉神经元中, 在蛾类性信息素受体与配体的识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蛾类信息素对神经元刺激的终止并非由性信息素受体控制, 而是由细胞中的气味降解酶等其他因子调控。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研究中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解答, 其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昆虫共生细菌Rickettsia的研究进展
    潘慧鹏, 张友军
    2012, 55(9):  1103-1108. 
    摘要 ( 3357 )   PDF (1009KB) ( 1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Rickettsia是传播和引起人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疾病的胞内共生菌。引起脊椎动物疾病的这些Rickettsia, 其部分生活史是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的;而另外许多Rickettsia, 其整个生活史都是在宿主节肢动物体内完成。为了叙述方便, 把前者称为脊椎动物Rickettsia, 后者称为节肢动物Rickettsia。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脊椎动物Rickettsia, 而关于节肢动物Rickettsia的生物学特性等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年来, 研究者们加大了对昆虫Rickettsia的研究, 发现昆虫Rickettsia广泛分布于昆虫中, 且有两种存在形式。其可以通过垂直卵传的方式在世代间传递, 也可以通过寄生蜂和寄主植物达到在昆虫之间传播的目的。昆虫Rickettsia可通过诱导孤雌生殖、 诱导杀雄等方式影响宿主的生殖行为。其对不同宿主昆虫可产生对宿主有利或有害的作用;可增强宿主昆虫抵御高温和寄生蜂的能力, 与宿主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相关。最后, 昆虫Rickettsia具有一个简化的基因组, 且存在进一步减小的可能性。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害虫种类、 防控现状及成灾原因
    李志刚, 戴建青, 叶静文, 徐华林, 韩诗畴
    2012, 55(9):  1109-1118. 
    摘要 ( 5296 )   PDF (1809KB) ( 15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 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 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 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 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 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 白囊袋蛾Chalioides kondonis, 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和小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等; 对红树林虫害的防控现状进行总结, 目前开展的防控工作主要以生物农药、 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为主, 结合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手段的运用, 对暴发期的害虫种群可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并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昆虫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对害虫种群的成灾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最终提出以虫害可持续控制为目标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生境调控策略, 以期为提高红树林湿地虫害管理水平以及促进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