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正在取食冬樱花Prunus majestica的云南锦斑蛾Achelura yunnanensis(鳞翅目:斑蛾科)幼虫。本期报道了该蛾幼虫体表分泌物氰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分离获得成分linamarin对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的拒食活性试验结果(pp. 207-211)。本照片由陈高于2012年8月23日摄于云南昆明植物园。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5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烟粉虱MEAM1隐种漆酶-1基因全长cDNA克隆、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
    杨春红, 彭露, 郭建洋, 严盈, 万方浩, 王进军
    2013, 56(2):  111-119. 
    摘要 ( 3654 )   PDF (2976KB) ( 1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多酚氧化酶是多种刺吸式昆虫唾液中的关键酶类,可以通过干扰寄主植物正常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调控食物来源使其更有利于昆虫本身。昆虫体内的漆酶-1属于多酚氧化酶家族,被认为参与昆虫取食过程中的金属离子代谢、降解植物次生有毒物质以及免疫防御等生理活动。为研究漆酶-1基因在烟粉虱MEAM1隐种Bemisia tabaci Middle East-Asia Minor 1组织中的功能,利用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烟粉虱MEAMI隐种漆酶-1(laccase-1,lac-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Btlac-1 ( GenBank 登录号: JQ966215)。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一个2 73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10个氨基酸,其编码产物含有3个Cu-oxidase功能域, 属于蓝多铜氧化酶家族成员。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Btlac-1与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lac-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8%。Btlac-1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分析表明, Btlac-1在烟粉虱MEAM1隐种中肠中的转录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头胸部和腹部组织中,且在各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成虫期的表达水平较高。该结果为进一步明确lac-1在烟粉虱取食过程的生理作用奠定基础,也为探讨刺吸式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两种光周期下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陈珍珍, 赵楠, 印象初, 张帆, 许永玉
    2013, 56(2):  120-130. 
    摘要 ( 2689 )   PDF (1782KB) ( 13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摘要: 光周期在昆虫滞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昆虫光敏感性差异导致了光在昆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为明确光周期在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种群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的干重、 含水量、 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及蛋白质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雌成虫干重在长光照下处理30 d低于短光照下, 其他处理时间的干重均高于短光照下,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雄成虫在长光照下处理5 d的干重高于短光照下, 其余处理时间的干重均低于短光照下, 其中处理30 d 时差异显著(P<0.05)。雌、 雄成虫含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长光照下上升显著(P<0.05), 短光照下上升不显著(P>0.05)。雌、 雄成虫的SCP、 FP在短光照下处理不同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长光照下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成虫蛋白含量在短光照条件下雄虫处理10 d以及雌虫处理15 d均显著低于长光照(P<0.05), 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短光照处理成虫体内糖原含量均高于长光照, 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的SCP、 FP、 糖原变化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 而对干重、 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性别只对成虫FP与糖原有显著影响(P<0.05); 处理时间对干重、 含水量、 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对干重及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初产卵成虫体内物质含量变化测定发现, 长光照(处理10 d)下雌、 雄成虫体内蛋白和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短光照(处理25 d)下(P<0.01), 雄成虫体内含水量显著高于短光照下(P<0.05)。结果说明,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均逐渐解除滞育, 但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
    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昆虫总蛋白的热滞活性
    崔宁宁, 宋希明, 邹元平, 郝树广, 许永玉, 王宪辉
    2013, 56(2):  131-135. 
    摘要 ( 3140 )   PDF (4524KB) ( 14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产生抗冻蛋白是寒带昆虫抵御低温的重要机制之一, 但检测其活性仍存在一些困难, 尤其对于个体较小的昆虫样品。为了探索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否适于检测昆虫总蛋白的热滞活性, 本研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的总蛋白和血淋巴分别进行了热滞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黄粉虫总蛋白的热滞活性(0.49~0.98℃)要低于血淋巴(2.54~4.34℃)。通过这种方法, 进一步检测了3种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采集到的越冬昆虫: 稠李巢蛾Yponomeuta evonymallus幼虫、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卵和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成虫。结果发现, 它们都存在热滞活性, 其中稠李巢蛾的热滞活性为0.34~0.43℃, 舞毒蛾的热滞活性为0.35~0.42℃,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热滞活性为0.37~0.40℃, 说明这3种昆虫能以产生抗冻蛋白的方式作为越冬策略之一。本研究表明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昆虫总蛋白是否存在热滞活性来判断抗冻蛋白的存在是可行的。
    四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Hot!
    金华超, 尹晓辉, 朱国念
    2013, 56(2):  136-144. 
    摘要 ( 2779 )   PDF (3675KB) ( 1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毒性大小及其成蜂体内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性影响, 本实验通过测定三唑酮(triadimefon)、 肟菌脂(trifloxystrobin)、 咪鲜胺(prochloraz)、 申嗪霉素(phenazino-1-carboxylic acid)4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并分别测定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各杀菌剂处理后酚氧化酶的比活性。结果表明, 各药剂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大小为: 三唑酮>咪鲜胺>肟菌酯>申嗪霉素, 其LC50值分别为3.27, 6.46, 4.06和 9.72 mg/L, 其安全系数依次为0.07, 0.10, 0.20和1.47, 其中申嗪霉素为中等风险性, 其余3种药剂为高风险性, 且杀菌剂明显激活了PO的活性。活体条件下亚致死剂量处理得到的PO比活力高于离体处理, 且三唑酮处理组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本实验为研究杀菌剂对赤眼蜂的毒性及对PO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索, 为进一步研究赤眼蜂对杀菌剂的抗性及免疫能力奠定基础。
    光温条件明显影响棉铃虫的滞育强度
    陈元生, 陈超, 刘兴平, 薛芳森
    2013, 56(2):  145-152. 
    摘要 ( 2915 )   PDF (3031KB) ( 1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明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强度的地理变异, 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光温条件(光照时数 11~16 h, 恒温20, 22, 25, 28和31℃及变温)对来自中国的4个地理种群(广东广州、 江西永修、 山东泰安和辽宁喀佐)棉铃虫滞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对继后棉铃虫的滞育强度有明显影响。在光照时数11~14 h范围内, 各地理种群的滞育持续期均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而延长。滞育强度也受到滞育诱导的温周期影响, 当光期温度相同时, 低纬度的GZ种群温周期比恒温有更强的诱导效应; 中纬度的YX种群温周期与恒温具有相同的滞育诱导强度; 高纬度的KZ和TA种群温周期所诱导的滞育强度一般低于恒温。滞育解除过程中的温度也显著影响到滞育的解除, 在20~31℃下, 温度愈高滞育解除愈快; 滞育持续期同时受到滞育诱导温度的影响, 对于北方的泰安种群和喀佐种群, 较高的滞育诱导温度能诱导更强的滞育。
    多异瓢虫对瓜蚜为害后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挥发物成分分析 Hot!
    李艳艳, 周晓榕, 庞保平, 韩海斌, 闫锋
    2013, 56(2):  153-160. 
    摘要 ( 2827 )   PDF (1080KB) ( 1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搜索猎物过程中的作用,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多异瓢虫成虫对来自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健康植株、 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本身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 高密度蚜虫(≥700头/L)、 有蚜植株以及密度≥400头/盆的蚜虫为害诱导的黄瓜挥发物和密度≥200头/盆的蚜虫为害诱导的搅瓜挥发物对多异瓢虫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而低密度蚜虫(≤500头/L)和健康植株挥发物没有引诱作用。应用动态顶空收集法提取健康植株、 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的挥发物, 进行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从黄瓜健康植株、 蚜害植株和有蚜植株中分别鉴定出8, 12和18种挥发物, 主要组分为十八烯、 E-5-二十碳烯、 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 诱导出的新组分为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正十三烷、 α-法呢烯、 雪松醇、 正十八烷、 正二十六烷及7种未知种类; 从搅瓜健康植株、 蚜害植株和有蚜植株分别鉴定出11, 18和20种挥发物, 主要组分为石竹烯、 十八烯、 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 诱导出的新组分为苯乙烷、 对二甲苯、 间二甲苯、 α-蒎烯、 正十四烷、 长叶烯、 α-石竹烯及2种未知种类。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挥发物中引诱多异瓢虫的有效组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瓜实蝇对虚拟波长下不同颜色的趋性(英文)
    薛皇娃, 吴伟坚
    2013, 56(2):  161-166. 
    摘要 ( 3606 )   PDF (15817KB) ( 19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进行害虫防治, 如利用黄板对实蝇的监测和防治已有很长的历史, 然而尚未见把颜色量化进行实蝇对颜色偏嗜性研究的报道。为探明对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最具吸引力的颜色及其虚拟波长, 本试验应用Dan Bruton的虚拟波长与RGB值的函数关系, 把RGB值转换为虚拟波长; 选择RGB值[(0, 213, 255), (0, 255, 146), (54, 255, 0), (129, 255, 0), (195, 255, 0), (255, 255, 0), (255, 190, 0)和 (255, 119, 0)]的颜色进行打印, 这些颜色对应的虚拟波长分别是480, 500, 520, 540, 560, 580, 560和600 nm; 在八面体内进行瓜实蝇对8种颜色的偏嗜性试验。结果表明: 波长在520~560 nm 之间对应的颜色对瓜实蝇的吸引率高于其他虚拟波长对应的颜色, 而540 nm (黄绿色, RGB值为 129, 255, 0)对应的颜色纸对瓜实蝇的吸引率最大。此外田间颜色偏嗜性试验也证实了黄绿色对瓜实蝇有最强的引诱作用。结果说明, 黄绿色(虚拟波长540 nm)是吸引瓜实蝇的关键颜色, 黄绿色粘虫板可作为监测与防治瓜实蝇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疣犀甲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观察
    钟宝珠, 吕朝军, 王东明, 覃伟权, 李洪, 王智
    2013, 56(2):  167-172. 
    摘要 ( 4616 )   PDF (3553KB) ( 1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对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方法】 在室内一定条件下(温度26±1℃, RH 75%~95%, 光周期10L∶14D)以牛粪和锯末混合物(4∶1, m/m)饲养二疣犀甲各虫态, 每6 h观察记录各虫态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发育情况, 并测量各虫态的重要发育指标, 如体长、 体宽、 体重等。【结果】 二疣犀甲属于全变态昆虫, 一生经历4个虫态, 分别为卵、 幼虫、 蛹和成虫。二疣犀甲卵的发育历期平均为8.88 d, 整个幼虫期平均需156.82 d, 预蛹和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45 d和33.75 d, 二疣犀甲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26~455 d。1龄幼虫体长为4.16 mm, 体重0.64 g, 之后随龄期迅速增加, 至3龄时, 体长为65.66 mm, 体重增加到12.14 g。蛹期平均体长为51.62 mm, 体重为9.72 g。早期羽化的成虫个体较晚期羽化的大, 表现为体长、 体宽、 角长及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疣犀甲成虫具有雌雄二型现象, 子代性比(雌∶雄)为1.23∶1。【结论】 二疣犀甲O. rhinoceros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 基础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是防控技术研究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浙江天目山种植林管理历史及粗死木残体特征影响柳杉腐木甲虫多样性(英文)
    Hot!
    吴捷, 潘卉, 杨淑贞, 牛晓玲
    2013, 56(2):  173-185. 
    摘要 ( 2963 )   PDF (6458KB) ( 1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不合理的森林管理是导致腐木甲虫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亚热带地区, 多样性较高的天然林已被大面积的人工种植林取代, 然而, 这些人工林对腐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还研究甚少。本研究对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人工幼龄林(30~40年)、 人工老熟林(80~100年)和半天然混合林(>200年)中柳杉枯立木上的腐木甲虫群落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半天然混合林腐木甲虫个体数量(97.4±66.7)显著高于幼龄林(39.9±16.3)和老熟林(21.9±5.9), 但半天然林混合林(27.9±11.2)与幼龄林(24.1±3.7)腐木甲虫物种数差异并不显著(P>0.05), 而幼龄林的腐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则显著高于老熟林(P<0.05)。腐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与样地粗死木残体体积相关性显著(P<0.05)。典范对应分析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表明腐木甲虫群落特征在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P<0.001)。柳杉枯立木直径、 粗死木残体的直径和数量以及林冠盖度均对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腐木甲虫营养级组成分析也表明, 半天然混合林菌食性甲虫数量显著高于种植林(P<0.001)。结果提示, 提高种植林粗死木残体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增加腐木甲虫的物种丰富度, 但种植林腐木甲虫多样性可能在随后的演替阶段有所下降, 而且种植林与天然林在腐木甲虫群落组成上差异十分明显。
    利用mtCOI PCR-RFLP技术鉴定中国境内九个烟粉虱隐种
    秦丽, 王佳, 邴孝利, 刘树生
    2013, 56(2):  186-194. 
    摘要 ( 3683 )   PDF (4514KB) ( 1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个物种复合体, 包括31个以上形态上无法区分的隐种, 其中少数隐种是世界性入侵害虫。目前, 在中国境内分布有2个入侵隐种和13个土著隐种。快速、 高效的鉴别方法对掌握烟粉虱田间发生规律及制定相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 除了mtCOI基因测序比对外, 尚未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多个烟粉虱隐种。本研究采用mtCOI PCR-RFLP技术, 单独或组合使用TaqI, VspI, Van91I, NcoI和FokI这5种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烟粉虱mtCOI的PCR扩增片段, 鉴别分布在中国境内的9个烟粉虱隐种。结果表明, 单独使用TaqI酶切, 可鉴别出MEAM1和China 1两个隐种, 使用TaqI+Nco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MED和Asia 1两个隐种, 使用TaqI+Van91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Asia II 3和Asia II 9两个隐种, 使用TaqI+VspI+Fok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Asia II 1, Asia II 6和Asia II 7 3个隐种。本研究为高效鉴别中国境内的多个烟粉虱隐种提供了方法。
    简报
    小麦和大豆蚜虫中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李彤, 武予清, 肖金花,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2013, 56(2):  195-200. 
    摘要 ( 3191 )   PDF (1653KB) ( 1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了解其在我国蚜虫中的感染情况, 本研究通过扩增wsp基因片段对采集自我国多个地区的3种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1种大豆蚜虫(大豆蚜Aphis glycines)样品进行了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结果显示: 3种小麦蚜虫中均未检测出Wolabchia。大豆蚜也仅在采集自北京和杭州的种群中发现了Wolbachia的感染, 感染率分别为95.8%和22.9%, 并且所检测的个体均为单株系感染。wsp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 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与多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昆虫物种中所感染的Wolbachia株系间具有高度一致的基因序列。wsp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一致性均表明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CauB组。本研究为今后探讨Wolbachia在我国蚜虫中的寄主范围和株系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球孢白僵菌九个菌株对赤拟谷盗成虫的毒效(英文)
    Hediyeh GOLSHAN, Moosa SABER, Farzad MAJIDI-SHILSAR, Farrokh KARIMI
    2013, 56(2):  201-206. 
    摘要 ( 2806 )   PDF (753KB) ( 26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amo) Vuillemin是最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 广泛用于防治世界各地的多种害虫。本研究评价了球孢白僵菌9个菌株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成虫的致病性。将15头赤拟谷盗成虫浸入到4个浓度  (1×106, 1×107, 1×108 和 1×109 个分生孢子/mL)的白僵菌菌株中 20 s, 14 d内每日记录成虫的死亡率。结果表明: IRAN 440C菌株对赤拟谷盗成虫的LC50最低 (5.04×107 个分生孢子/mL), IRAN 187C菌株的最高(5.05×108 个分生孢子/mL); DEBI 005菌株对赤拟谷盗成虫的LT50最短(2.88 d), DEBI 014菌株的最长(4.96 d)。根据LC50, LT50和死亡率结果得出IRAN 440C是防治这一害虫的理想菌株。
    云南锦斑蛾幼虫体表分泌物氰苷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及其对黑头酸臭蚁的生物活性
    黄圣卓, 公维昌, 马青云, 牛洋, 梅文莉, 陈高, 赵友兴
    2013, 56(2):  207-211. 
    摘要 ( 3753 )   PDF (4694KB) ( 1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云南锦斑蛾Achelura yunnanensis幼虫的化学防御策略,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等色谱学方法对其毒性分泌液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 并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学方法对分离到的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从其毒性分泌液中分离得到了两个神经毒性氰苷类化合物, 经鉴定分别为linamarin和lotaustralin。取食试验表明, linamarin对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有明显的拒食活性。我们推测, 云南锦斑蛾体内的神经毒性物质氰苷是通过摄取宿主植物冬樱花Prunus cerasoides和云南樱花P. majestic而获得的, 并在体内转化形成毒液, 用于防御其天敌。本研究为云南锦斑蛾和宿主植物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化学依据。
    伯氏嗜木螨各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李朝品, 姜玉新, 刘婷, 郭伟, 王少圣, 陈琪
    2013, 56(2):  212-218. 
    摘要 ( 3313 )   PDF (3977KB) ( 1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观察伯氏嗜木螨Caloglyphus berlesei生活史各发育阶段外部形态和超微形态特征。【方法】 采集中华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培养床上的培养料, 分离伯氏嗜木螨。将分离获得的伯氏嗜木螨双蒸水洗涤后, 一部分用于制备常规玻片标本, 光镜下直接观察; 另一部分用2.5%戊二醛溶液固定, 70%酒精再次洗涤, 临界点干燥, 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包括卵、 幼螨、 若螨及成螨)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 电镜下伯氏嗜木螨各发育阶段的足、 刚毛和外生殖器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均清晰可辨。幼螨足3对, 足上无叶状刚毛, 基节干发达; 若螨足4对, 出现第4背毛, 生殖区发育不全; 休眠体足爪和前跗节发达, 出现叶状毛、 胫节毛及膝节毛等结构, 生殖板骨化明显, 其两侧有吸盘和刚毛各1对。吸盘板上共有4对成对的吸盘、 1个单吸盘和2对类圆形微凸。成螨生殖感觉器骨化且呈心形, 雄雌成螨生殖感觉器的刚毛数量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伯氏嗜木螨形态和超微形态特征的观察有助于对其进一步科学分类和进行生活史研究, 并可为控制伯氏嗜木螨及其引起的过敏性疾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