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3头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ta和1头蜜蜂访问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花。一年蓬为外来入侵植物,现已遍布除新疆、内蒙古、宁夏、海南以外的全国各地,江苏发生尤其严重。本期报道了一年蓬上访花昆虫多样性及其访花选择性的影响因素(pp. 293-298)。照片由宋海天于2011年5月24日摄于南京紫金山。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5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褐飞虱中肠内膜结合短肽P2S的筛选 Hot!
    邵恩斯, 林立金, 关雄
    2013, 56(3):  219-227. 
    摘要 ( 2783 )   PDF (13426KB) ( 14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筛选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肠内膜相结合的短肽, 探索能阻断褐飞虱传播水稻病毒的新方法。【方法】通过改良的膜饲喂法和噬菌体短肽文库展示技术, 模拟褐飞虱正常取食的行为, 筛选能够与其中肠内膜结合的短肽。将筛选到的短肽与加强绿色荧光蛋白进行融合表达, 经纯化后, 将融合蛋白饲喂给褐飞虱若虫,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饲喂后若虫的中肠。【结果】使用改良的膜饲喂法, 16 h后褐飞虱若虫的取食率达到91%, 24 h后达到95%。经形态学验证, 确定了一种短肽与褐飞虱中肠内膜具有结合活性, 并将其命名为P2S。【结论】改良了针对褐飞虱的膜饲喂法, 筛选并验证了能够与褐飞虱中肠内膜结合的活性短肽P2S。研究结果为阻断相关的水稻病毒与褐飞虱中肠内膜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也为褐飞虱新型膜穿孔毒素蛋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柑橘木虱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评价
    马晓芳, 陈国庆, 张学潮, 徐海君
    2013, 56(3):  228-233. 
    摘要 ( 2683 )   PDF (7382KB) ( 1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索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与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病原菌的相互作用蛋白, 本研究运用RNA转录中5′末端转换机制(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the RNA Transcript, SMART)技术构建了柑橘木虱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以实验室饲养的柑橘木虱为材料, 提取总RNA, 经反转录后合成ds cDNA, 两端添加同源重组序列, 并用层析柱纯化; ds cDNA与文库质粒pGADT7-Rec在酵母Y187感受态细胞内发生同源重组, 柑橘木虱cDNA重组到文库质粒上, 完成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结果表明, 文库容量达到106, 扩增文库滴度为2.23×107 cfu/mL, cDNA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750 bp, 达到试剂盒建库要求。另外, 我们利用构建的酵母双杂交文库, 以HLB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的两个膜蛋白ORF420和ORF3420作为诱饵进行筛选试验, 但是并没有得到阳性克隆。柑橘木虱酵母cDNA文库的构建为开展柑橘木虱与柑橘黄龙病病原菌互作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烟粉虱MED隐种保幼激素酯酶cDNA片段克隆、序列分析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龙楚云, 郭建洋, 万方浩
    2013, 56(3):  234-242. 
    摘要 ( 3370 )   PDF (5897KB) ( 15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卵黄发生及其内分泌调控机理一直是昆虫生殖生理学的研究热点。由保幼激素代谢通路关键分子介导的调控系统是影响昆虫卵黄发生的关键途径。研究激素代谢通路关键调控因子的功能将为明确生殖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保幼激素酯酶 (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 JHE) 是降解昆虫体内保幼激素的关键酶之一, 具有调控昆虫发育、 变态和生殖等功能。本实验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为研究对象, 采用反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 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PCR, RACE-PCR) 技术克隆获得编码552个氨基酸的烟粉虱MED隐种保幼激素酯酶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 将其命名为Btjhe (GenBank 登录号为KC422259)。同源序列比对发现, 该基因与菜叶蜂Athalia rosae、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保幼激素酯酶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一致性较高, 且具有昆虫保幼激素酯酶共有的5个氨基酸保守模块, 其中包括对保幼激素酯酶活性起关键作用的长疏水结合域GxSxG。由此推测, Btjhe为烟粉虱MED隐种的保幼激素酯酶基因, 其编码蛋白参与烟粉虱体内保幼激素的特异性降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 Btjhe在烟粉虱若虫、 成虫阶段都有表达, 在成虫阶段表达量较高, 且在羽化后11 d达到峰值, 其表达模式与卵黄原蛋白基因(vg)类似。本研究结果为明确烟粉虱的生殖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桃蛀螟成虫Orco嗅觉受体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谱分析
    葛星, 张天涛, 何康来, 王勤英, 李云龙, 王振营
    2013, 56(3):  243-250. 
    摘要 ( 2814 )   PDF (5932KB) ( 1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克隆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的Orco嗅觉受体基因, 并研究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谱。【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桃蛀螟触角Orco基因, 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的表达量。【结果】获得桃蛀螟成虫Orco的cDNA全长序列, 并命名为CpunOrco(GenBank登录号: JX10168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 425 bp, 编码475个氨基酸, 序列中有7个跨膜区。对桃蛀螟成虫不同组织中CpunOrco的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CpunOrco主要在触角和下颚须中表达, 雄虫触角中的表达量高于雌虫, 并且该基因在其他组织中也有一定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该嗅觉受体基因在桃蛀螟成虫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 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化螟滞育幼虫的蛋白和核酸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杨光平, 刘玉娣, 侯茂林
    2013, 56(3):  251-256. 
    摘要 ( 2572 )   PDF (1027KB) ( 1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阐明二化螟Chilo supprressalis滞育幼虫的分子特征及滞育期间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本研究应用Trizol法、 总量DNA提取法和蛋白定量试剂盒, 测定了在长光周期16L∶8D和25℃下发育的非滞育老熟幼虫、 在短光周期12L∶12D 和25℃下诱导滞育51 d的幼虫(称为滞育0个月)、 滞育1, 2和3个月幼虫的核酸含量和总蛋白含量; 同时应用试剂盒测定了老熟幼虫、 滞育0, 1和2个月的二化螟幼虫5种保护酶(POD, CAT, SOD, LDH和ATP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低于非滞育的老熟幼虫(P<0.05), 而滞育1, 2和3个月的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老熟幼虫的总DNA含量显著高于滞育幼虫(P<0.05)。老熟幼虫的RNA/DNA比值较低, 滞育幼虫的RNA/DNA比值较高, RNA/DNA比值随着滞育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滞育期大于1个月的幼虫中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滞育的老熟幼虫(P<0.05), 而滞育1, 2和3个月的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化螟幼虫体内5种保护酶活性随发育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滞育幼虫中POD, CAT和SOD的活性随滞育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 滞育2个月幼虫中的活性最高, 而非滞育老熟幼虫中的活性最低; LDH和ATP酶的活性则相反, 非滞育老熟幼虫中的活性最高, 滞育2个月幼虫中的活性最低。这些结果说明, 总RNA和DNA含量降低、 RNA/DNA比值先升后降、 总蛋白含量升高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是二化螟幼虫滞育过程中的主要生理特征。
    七星瓢虫成虫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孙涛, 张雅梅, 张霞, 田野, 李亚威, 刘文丛
    2013, 56(3):  257-262. 
    摘要 ( 2953 )   PDF (2586KB) ( 9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确定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成虫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用甲醇室温提取, 石油醚、 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梯度萃取,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GC-MS)对七星瓢虫成虫石油醚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 通过硅胶、 凝胶Sephadex LH-20、 ODS-C18柱层析法对正丁醇提取部分的成分进行分离, 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鉴定结构。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七星瓢虫成虫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经GC-MS联用技术从石油醚相中鉴定出14个化合物, 从正丁醇相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石油醚提取物对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有抑制作用, 在浓度为100和50 mg/mL时, 抑菌率分别为52.78%和27.05%, 在该浓度下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七星瓢虫C. septempunctata成虫石油醚提取物对肠道沙门氏菌具有抑制作用。
    不同温度下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生殖品系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 Hot!
    谢丽娜, 董辉, 钱海涛, 闫京京, 丛斌
    2013, 56(3):  263-269. 
    摘要 ( 2792 )   PDF (1029KB) ( 1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赤眼蜂部分蜂种或品系受Wolbachia侵染营孤雌产雌生殖。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在4个恒温(20, 25, 30和35℃)下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对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功能反应, 旨在比较不同温度两品系的寄生功能反应差异, 评价孤雌产雌品系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结果表明: 松毛虫赤眼蜂两个品系对米蛾卵寄生作用均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松毛虫赤眼蜂两品系的功能反应类型由Ⅲ型改变为Ⅱ型。孤雌产雌品系以30℃的处置时间最短(0.0207 d), 最大日寄生量为48.31粒卵, 其次是25℃, 35℃最小;两性生殖品系以25℃的处置时间最短(0.0188 d), 最大日寄生量为53.08粒卵, 其次是30℃, 20℃最小; 松毛虫赤眼蜂两品系的寄生功能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30℃下孤雌产雌品系为Ⅱ型功能反应而两性生殖品系为Ⅲ型。 从处置时间来看, 20℃时两品系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25℃和35℃孤雌产雌品系寄生米蛾卵时花费的时间显著长于两性生殖品系(P<0.05), 而30℃却相反。 可见, 寄主密度、 温度和Wolbachia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功能反应。
    外源茉莉酸诱导的青杨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变化及其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越慧芳, 段立清, 李海平, 张丽娜, 王晓丽, 张志林
    2013, 56(3):  270-275. 
    摘要 ( 2337 )   PDF (945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对青杨Populus cathayana的诱导抗性及其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影响, 室内对青杨扦插苗喷施不同浓度的茉莉酸(对照为0.17%丙酮), 分别在喷施后1, 5和10 d采集叶片分析其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 并接舞毒蛾幼虫于青杨苗木上观测其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 0.1 和0.001 mmol/L两种浓度的茉莉酸(JA)处理均使青杨叶过氧化物酶(POD)、 多酚氧化酶(PPO)、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和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较对照增加(P<0.05)。取食茉莉酸诱导的青杨苗木后, 舞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 体重降低。0.1 mmol/L茉莉酸诱导的青杨苗木5 d后接虫, 使舞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较对照长8 d; 接虫21 d后称重时, 取食茉莉酸诱导的青杨叶片的幼虫体重较对照组降低了50%~100%, 该结果说明外源茉莉酸诱导青杨产生了对舞毒蛾明显的抗虫性。
    短时高温暴露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影响
    杨帅, 赵冰梅, 李广云, 胡素丽, 郭艳兰, 张建萍
    2013, 56(3):  276-285. 
    摘要 ( 2683 )   PDF (2819KB) ( 1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明确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截形叶螨T. truncatus在高温逆境下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短时高温处理试验, 研究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卵、 幼螨、 成螨在38℃, 42℃和46℃下处理2~6 h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 以及对其后续发育历期和生殖的影响。【结果】两种叶螨的卵和幼螨在38~46℃下处理2~6 h, 其存活率随着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后续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两种叶螨的雌成螨在38~46℃下处理2~6 h后其存活率、 产卵前期、 产卵期和产卵量均不受影响, 但所产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 其中土耳其斯坦叶螨在46℃下处理6 h的孵化率下降了15.5%, 截形叶螨在46℃下处理6 h的孵化率下降了18.0%。【结论】高温暴露主要影响叶螨的孵化率、 存活率和后续的发育历期, 对成螨的寿命和生殖无显著影响;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性存在差异,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高温的适应性要高于截形叶螨。
    云南紫胶虫与粗纹举腹蚁之间的互利关系 Hot!
    王思铭, 陈又清, 卢志兴, 刘春菊, 张威
    2013, 56(3):  286-292. 
    摘要 ( 2688 )   PDF (1159KB) ( 9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和粗纹举腹蚁Crematogaster macaoensi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 在云南省墨江县雅邑乡紫胶种植园,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比研究了粗纹举腹蚁取食人工食物、 云南紫胶虫排泄的蜜露和无食物的3种处理下粗纹举腹蚁个体体重和存活率的变化, 以及在粗纹举腹蚁垄断蜜露、 自然条件下和无蚂蚁照顾的3种处理下云南紫胶虫个体怀卵量、 虫体大小、 死亡率和生活史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 云南紫胶虫排泄的蜜露是一种高质量的食物资源, 能够稳定增加粗纹举腹蚁工蚁的体重百分比[人工食物(44.55%)>蜜露(25.81%)>无食物(-4.13%)] (F(2,54)=18.81; P<0.01), 并提高其存活率[人工食物(85.78%)>蜜露(82.48%)>无食物(78.74%)] (F(2,55)=7.31; P<0.01)。粗纹举腹蚁取食蜜露的同时, 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云南紫胶虫的雌虫数量[蚂蚁垄断蜜露(80.81%)>自然状态(75.55%)>无蚂蚁照顾(75.33%)] (F(2,143)=54.08; P<0.01), 提高云南紫胶虫的个体怀卵量[蚂蚁垄断蜜露(401.85粒)>自然状态(395.73粒)>无蚂蚁照顾(353.34粒)] (F(2,144)=4.82; P<0.01), 降低云南紫胶虫的死亡率[蚂蚁垄断蜜露(89.42%)<自然状态(89.78%)<无蚂蚁照顾(90.82%)] (F(2,146)=3.45; P<0.05); 云南紫胶虫虫体有变小的趋势[蚂蚁垄断蜜露(12.92 mm2)<自然状态(13.04 mm2)<无蚂蚁照顾(14.90 mm2)] (F(2,147)=10.88; P<0.01), 生活史周期变长[蚂蚁垄断蜜露(203.96 d)>无蚂蚁照顾(202.85 d)>自然状态(200.00 d)] (F(2,71)=19.77; P<0.01), 提示粗纹举腹蚁取食蜜露增加了云南紫胶虫的代谢压力。结果说明, 以蜜露为纽带的粗纹举腹蚁和云南紫胶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兼性互利的。
    南京地区外来植物一年蓬上访花昆虫的多样性及其访花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宋海天, 李保平, 孟玲
    2013, 56(3):  293-298. 
    摘要 ( 2591 )   PDF (2757KB) ( 12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揭示外来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上的本土访花昆虫多样性和影响访花行为的因素, 本研究在南京郊区进行了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 采用跨栏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昆虫的访花选择性, 即接受概率(测度是否接受一年蓬花)和访问频数(测度接受一年蓬花的程度)。调查发现, 访问一年蓬花的昆虫共计9目54科145种, 其中, 科丰富度占优势的是膜翅目、 鳞翅目和鞘翅目(均占总科数的20.75%), 其次是双翅目(18.87%)和半翅目(13.21%); 物种丰富度占优势的是双翅目(26.39%), 其次是膜翅目(18.75%)、 半翅目(18.75%)、 鞘翅目(17.36%)和鳞翅目(15.38%)。多数目的物种丰富度在6-7月最高, 9月最低, 仅双翅目(食蚜蝇为主)在5月最高。运用跨栏模型对物种优势度最大的半翅目、 膜翅目和双翅目等的访花个体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半翅目和膜翅目对一年蓬花访问倾向(接受概率)的因素多于影响其访问频数的因素, 由此预测这些访花昆虫可能参考较多因素做出是否接受一年蓬花, 而依据较少线索做出访问程度的访花行为决策; 一年蓬植株密度影响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接受概率, 而花密度影响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接受概率和访问频数, 说明靶标植物花的特性可能对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决策起主要作用。
    四种天牛的核型比较研究
    苏丽娟, 张鸿飞, 徐卫, 尹新明, 李京, 高新浩
    2013, 56(3):  299-305. 
    摘要 ( 2981 )   PDF (3824KB) ( 1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弄清天牛的核型特征, 补充我国天牛染色体分类特征和天牛细胞分类学的基础研究空缺, 本文以4种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为研究对象, 选取天牛的分裂旺盛组织精巢(卵巢)和中肠, 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天牛染色体玻片的制备和观察。结果显示: 4种天牛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20, 性别决定机制为Xyp。其中, 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的核型公式: 4L+5M+Xyp, 大型染色体4对, 中型染色体5对, 性染色体为小型; 榉白背粉天牛Olenecamptus cretaceus marginatus、 中华八星粉天牛Olenecamptus octopustulatus chinensis(粉天牛属)和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核型公式均为: 5L+4M+Xyp, 大型染色体5对, 中型染色体4对, 性染色体为中型。粉天牛属的榉白背粉天牛和中华八星粉天牛的核型指数非常相近; 桑天牛的染色体公式虽然与粉天牛属相同, 但长度和着丝粒位置明显不同。
    孤雌生殖长角血蜱的哈氏器超微结构与发育
    王多, 胡永红, 刘敬泽
    2013, 56(3):  306-311. 
    摘要 ( 2820 )   PDF (3619KB) ( 1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阐明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孤雌生殖种群的哈氏器结构及发育特征, 用扫描电镜对其各虫期哈氏器进行了观察, 分析了血餐对哈氏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种群幼蜱、 若蜱和成蜱哈氏器形态结构基本相同, 均由前窝和后囊构成。幼蜱前窝感毛6根, 位于同一基盘; 若蜱和成蜱哈氏器相似, 前窝感毛7根, 其中1根孔毛位于外侧基盘, 另6根感毛位于内侧基盘。各虫期饱血后哈氏器大小均比饥饿状态下显著增大(P<0.05)。幼蜱前窝与后囊面积比值与若蜱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若蜱前窝与后囊面积比值与成蜱相比差异显著(P<0.05)。各虫期哈氏器均在发育, 且血餐对哈氏器发育有重要影响。幼蜱至若蜱期哈氏器前窝与后囊的发育速度相似, 若蜱至成蜱期哈氏器前窝发育快于后囊。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雌生殖长角血蜱的哈氏器发育规律。
    综述
    转录调控因子Fox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刘朝阳, 高绘菊, 牟志美, 刘庆信
    2013, 56(3):  312-322. 
    摘要 ( 3550 )   PDF (5737KB) ( 3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Fox (Forkhead box)蛋白家族有19个亚族, 它们通过结合DNA, 激活或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活性, 同时还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调控和新陈代谢的调节, 在生物体发育及其成熟的组织器官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 有关Fox蛋白家族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已逐步成为免疫学、 遗传学、 医学以及肿瘤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Fox家族成员的命名及分类、 蛋白结构及其DNA识别机制以及该家族成员如何参与Hh, TGF-β/SMAD, MAPK, Wnt/β-catenin和IGF信号通路的调控。Fox家族可调控线虫的咽、 果蝇的唾液腺以及哺乳动物的肝脏和眼睛等器官的发育, 能够影响细胞周期, 其家族成员FoxA可以和CREB、 GR结合调控新陈代谢。不同物种的Fox家族成员个数存在差异, 并且受到严格的进化选择。对其功能和分子进化机制进一步研究可为阐明生物的发育机理和人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简报
    铃木氏果蝇不同地理种群中Wolbachia的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于毅, 王静, 陶云荔, 国栋, 褚栋
    2013, 56(3):  323-328. 
    摘要 ( 3937 )   PDF (909KB) ( 1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是原产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果树害虫, 近年来传入北美和欧洲等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利用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特异引物(分别为16S-F/16S-R和81F/691R)对铃木氏果蝇7个地理种群(中国的5个种群、 韩国的1个种群和美国的1个种群)的Wolbachia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对感染个体体内Wolbachia的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测序, 确定了我国铃木氏果蝇体内Wolbachia的分类地位。基于Wolbachia的16S rDNA基因特异引物检测结果发现, 我国5个铃木氏果蝇种群广泛感染Wolbachia(感染率36.7%~80.0%), 而韩国和美国2个种群均未检测到该菌的感染。而利用wsp基因特异引物无法检测到该菌。基于Wolbachia的16S rD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 我国铃木氏果蝇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全部属于A组。这些结果为研究Wolbachia感染对铃木氏果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影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