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粗纹举腹蚁Crematogaster macaoensis (膜翅目:蚁科) 在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 (半翅目:)胶被表面构建的保护膜。保护膜内只有该种蚂蚁的工蚁在取食云南紫胶虫分泌的蜜露,同时间接保护了云南紫胶虫。本刊上期报道了云南紫胶虫与粗纹举腹蚁的互利关系的研究结果(pp. 286-292)。本照片由陈又清于2009425日摄于云南省墨江县雅邑乡紫胶林。
[Detail] ...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5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葱蝇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滞育相关表达 Hot!
    李源, 郝友进, 张玉娟, 司风玲, 陈斌
    2013, 56(4):  329-338. 
    摘要 ( 2772 )   PDF (15929KB) ( 1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TPS)是昆虫海藻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葱蝇Delia antiqua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序列分析及滞育相关表达的分析, 旨在证明该基因在能源合成以及抵御高温和低温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弄清葱蝇滞育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葱蝇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的EST序列信息, 设计特异性引物, 并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葱蝇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全长cDNA, 命名为DaTPS1 (GenBank登录号: JX681124), 其全长为2 904 bp, 开放阅读框2 448 bp, 编码815个氨基酸, 推测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1.2 kD, 等电点为5.9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两个保守结构域, 与其他物种TP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其中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亲缘关系最近, 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2.1%; 其蛋白质三维结构有15条大的α螺旋和11股反向平行的β链折叠。RT-PCR分析表明, DaTPS1在葱蝇非滞育、 夏滞育和冬滞育期蛹中都有表达, 但是非滞育期各时期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 而在夏滞育和冬滞育蛹的滞育前期表达量较高, 滞育保持期表达量较低, 滞育期后期表达量又有所升高。推断在葱蝇蛹夏滞育和冬滞育期前期, TPS1开始催化合成较多的海藻糖以提高滞育期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滞育保持期蛹的新陈代谢降低, 所需能量较少, 所以TPS1处于低水平表达状态, 而滞育期结束后, 蛹生长发育逐渐恢复, 所需能量有所增加, TPS1的表达量再次升高。本研究对揭示昆虫TPS在能量代谢通路中的作用及昆虫滞育的分子机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斜纹夜蛾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和表达分析
    刘海远, 舒本水, 姜春来, 李良德, 钟国华
    2013, 56(4):  339-349. 
    摘要 ( 3056 )   PDF (18196KB) ( 1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是生物体中一种重要的跨膜通道蛋白, 它通过一些中性小分子化合物的运输, 从而参与了昆虫对食物中水分再吸收、抗寒和抗干燥等重要生理机制。为研究斜纹夜蛾中水通道蛋白的基因特征和时空表达特征, 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了斜纹夜蛾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的两个转录异构体, 并将其分别命名为SL-AQP1A (GenBank登录号: KC999953)和SL-AQP1B (GenBank登录号: KC999954),其中SL-AQP1BSL-AQP1A在推导的编码区5′端连续性缺失81个碱基, 而其他序列完全一致; 同源分析显示推导的SL-AQP1与家蚕为代表的水通道蛋白1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拓扑学和三级结构模拟显示其有经典的6个全跨膜结构域、2个半跨膜结构域、2个保守的NPA (asparagine-proline-alanine, 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结构基序及选择性水孔构件ar/R (aromatic arginine,  芳香族精氨酸)。qRT-PCR结果显示, SL-AQP1整体时空表达差异性十分明显, 并且SL-AQP1B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L-AQP1ASL-AQP1在卵期和预蛹期有较高的表达量, 在中肠、马氏管、血淋巴、消化腺中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量, 暗示其在斜纹夜蛾中存在重要的渗透压调节作用。本文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通道蛋白在斜纹夜蛾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
    家蚕复眼突变系光泽眼(lu)和光泽小眼(ve)的复眼形态观察
    李琼艳, 刘春, 荀利杰, 李栋, 党增强, 吕金凤, 夏庆友
    2013, 56(4):  350-357. 
    摘要 ( 3174 )   PDF (14899KB) ( 5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家蚕Bombyx mori复眼突变系光泽眼(lustrous, lu)及光泽小眼(varnished eye, ve)都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 目前为止, 其突变基因及突变机理还未知。为了了解其复眼突变性状内外部形态结构差异, 本研究以家蚕正常品系大造Dazao (Dz)为对照,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家蚕Dz, luve的成虫复眼和幼虫单眼表面进行观察, 并利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3个品系复眼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突变体luve的复眼表面形态除了典型的富有光泽外, 复眼形状、 大小和小眼形态、 排列及数量上都与正常型明显不同。突变体lu和ve的角膜、 晶锥、 感杆束及色素细胞均发生了异常。luve不仅是复眼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 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为lu和ve突变基因的克隆及突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参考信息。
    棉铃虫卵巢形态与卵子发生过程观察
    张万娜, 肖海军, 梁革梅, 郭予元
    2013, 56(4):  358-364. 
    摘要 ( 3718 )   PDF (15029KB) ( 1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害虫发生高峰期、 发生量的准确预测和田间防治适期的确定与种群雌虫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 本研究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对棉铃虫成虫卵巢管和卵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确定了发育级别划分标准。结果表明: 根据卵巢的形状、 卵的产生过程、 卵黄沉积情况等将棉铃虫卵巢发育程度分为6个级别, 即发育初期(0级)、 卵黄沉积前期(Ⅰ级)、 卵黄沉积期(Ⅱ级)、 成熟待产期(Ⅲ级)、 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根据卵子发生过程中滋养细胞、 卵母细胞的变化, 将卵子发生期分为3个阶段: 卵黄发生前期、 卵黄发生期和卵黄成熟期。本研究首次对棉铃虫的卵子发生进行电子显微观察, 并完善了棉铃虫卵巢发育的分级标准, 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的生殖发育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对田间棉铃虫种群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也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中国和美国红火蚁毒腺生物碱组分的比较分析
    官迪, 廖晓兰, 陈立
    2013, 56(4):  365-371. 
    摘要 ( 2350 )   PDF (935KB) ( 1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两个入侵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毒腺生物碱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地区间差异。【方法】以在中国广东省惠州、 广州、 深圳、 东莞、 珠海和美国阿拉巴马州采集的红火蚁工蚁为材料, 用正己烷溶剂浸提48 h获得浸提液, 将浸提液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所含的生物碱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红火蚁毒腺生物碱含顺式生物碱组分和反式生物碱组分。通过总离子图对比, 得到了7种顺式生物碱、 8种四氢吡啶和7种反式生物碱, 并计算得到这些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论】中国广东省5个地区红火蚁生物碱组成无差别, 相对含量略有差异, 惠州种群和深圳种群差别最大, 其他地区间没有差别。中美两国入侵地的红火蚁种群生物碱成分种类无差别, 其各个组分之间相对含量略有差异, 美国阿拉巴马州种群与中国深圳种群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别最大, 与中国广州种群差别最小。另外, 在检测的中国广东样品中, 只确认了红火蚁的存在, 提示杂合蚁与黑火蚁还未传入中国。
    自然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型多态性
    刘艳荷, 王利华, 方继朝
    2013, 56(4):  372-378. 
    摘要 ( 2785 )   PDF (4761KB) ( 1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从基因组序列角度进一步揭示自然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tNPV)的基因型多态性。【方法】病毒克隆A5, F1, X3 和 X15分别以活体克隆法分离自SpltNPV埃及株、 日本福冈株和日本小笠原株。根据SpltNPV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 AF325155)和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 littoralis NPV, SpliNPV)部分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 X99377, X99376 和X98924)设计引物, PCR扩增获得A5, F1, X3 和 X15的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 polh)基因和ORF18~ORF23序列。【结果】根据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 X3和X15属于SpltNPV型, 而A5和F1属于SpliNPV型。将A5, F1, X3 和 X15的ORF18~ORF23与SpltNPV和SpliNPV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发现, F1与SpliNPV以及X3与SpltNPV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 但X3的ORF20在172~558 nt处缺失387 bp。尽管依据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X15属于SpltNPV型, 但对于ORF18~ORF23序列, X15与SpliNPV的相似性高于与SpltNPV的相似性。同样, A5属于SpliNPV型, ORF18~ORF20与SpliNPV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 但ORF21与SpltNPV相应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100%, 特别是ORF22, SpltNPV的特有序列出现在A5的基因组中, 而且与SpltNPV的ORF22一致性为100%; 反过来, ORF23又与SpliNPV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结论】所有这些都表明, SpltNPV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基因型多态性, 而且即使属于同一基因型, 它们的基因组序列也有显著差异。可利用SpltNPV在自然界的这种异质性筛选适宜防治斜纹夜蛾幼虫的株系。
    一个致倦库蚊杀虫剂敏感品系的筛选
    岳秋娟, 姚淑敏, 刘洋洋, 刘石娟, 崔峰
    2013, 56(4):  379-384. 
    摘要 ( 2603 )   PDF (3116KB) ( 1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化学防治是控制蚊虫传播疾病的主要方法, 抗性监测表明我国蚊虫已对有机磷、 有机氯、 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蚊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靶标抗性和三大解毒酶家族带来的代谢抗性。筛选对杀虫剂敏感的品系是抗性监测和抗性机理研究必不可少的材料。本研究通过从一个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野生种群筛选无乙酰胆碱酯酶G119S突变且具有低活性羧酸酯酶、 P450单加氧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单雌系, 建立了一个对杀虫剂敏感的致倦库蚊品系。该品系的羧酸酯酶活性是敏感品系S-lab的2.5倍, P450单加氧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与S-lab相当。生物测定表明, 与S-lab相比, 该品系对有机磷杀虫剂有低于2倍的抗性, 对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没有抗性, 可以作为相对敏感品系用于抗性监测。
    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幼虫转移行为的启动和节律 Hot!
    伍绍龙, 徐福元, 李保平, 孟玲
    2013, 56(4):  385-391. 
    摘要 ( 2500 )   PDF (946KB) ( 9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深入理解肿腿蜂雌性抚育的行为学特征, 在室内连续观察了雌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对子代幼虫的转移行为, 旨在明确雌蜂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哪一阶段时启动转移行为, 以及幼虫转移行为是否有节律。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蛹期在24 h内的蛹体为寄主, 根据子代蜂幼虫发育进程将其划分为低龄幼虫(1-2龄)、 高龄幼虫(3-4龄)、 老熟幼虫(自然脱落)和吐丝幼虫(开始吐丝结茧)等4个时期, 采取人工剥离(早期幼虫)或自然脱离(晚期幼虫)的方法处理子代蜂幼虫, 观察雌蜂对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然后以子代蜂高龄幼虫为对象, 连续观察雌蜂的30次幼虫转移行为过程。结果表明: 雌蜂对所有发育时期子代蜂幼虫均用触角拍打进行探测; 但不转移低龄幼虫, 只转移其他阶段幼虫, 转移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瞬间概率分别是转移高龄幼虫的4.09倍和7.69倍。雌蜂转移高龄、 老熟和吐丝幼虫的比例分别为96%, 100%和100%, 没有显著差异(P≥0.05); 对高龄幼虫、 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转移耗时平均分别为27.96, 34.04和32.49 s, 没有显著差异(P≥0.05); 平均转移距离依次为4.19, 7.18和 9.43 mm, 对吐丝幼虫的转移距离显著大于高龄幼虫(P<0.05), 但在高龄和老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雌蜂连续30次幼虫转移行为的趋势和节律分析表明: 幼虫转移前探测的幼虫数总体上随幼虫转移次序增加而减少, 在间隔1次和2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 幼虫转移耗时在间隔1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 但幼虫转移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本研究结果说明, 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的幼虫转移行为只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较高龄期时启动, 且幼虫转移中的某些行为特征具有节律性。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苜蓿不同器官中氮、磷、钾和钙含量的变化
    景康康, 师尚礼, 胡桂馨, 王小珊, 朱博
    2013, 56(4):  385-391. 
    摘要 ( 2213 )   PDF (957KB) ( 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索营养元素分配利用与苜蓿抗蓟马的关系, 本研究以抗蓟马苜蓿R-1和感蓟马苜蓿I-1为材料, 测定了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不同虫口压力下苜蓿根、茎、叶中N, P, K和C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 (1)R-1和I-1茎中N含量均显著升高, 叶中N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 R-1根中N含量降低, I-1根中N含量先降低后升高。(2)R-1茎中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I-1茎中变化不显著; R-1叶中P含量在低虫口压力下持续升高, 7头/枝条密度时下降, I-1叶中的P含量显著下降; R-1和I-1根的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R-1和I-1茎、叶中K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R-1和I-1根中K含量显著下降(P<0.05)。(4)R-1茎、 叶中的C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 I-1茎中C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叶中Ca含量在7头/枝条时显著低于对照, 其他密度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R-1根中C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I-1根中的Ca含量均显著下降。抗感蓟马苜蓿体内不同营养元素含量在蓟马为害后变化不同, R-1的受害指数极显著低于I-1 (P<0.01), R-1表现出更好的抗虫性。
    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测序通用引物的设计和应用 Hot!
    张乃心, 张玉娟, 余果, 陈斌
    2013, 56(4):  398-407. 
    摘要 ( 4650 )   PDF (7868KB) ( 30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并设计其测序的通用引物, 为今后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分析了已经完全测序的26个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碱基组成和保守区, 并据此设计了双翅目昆虫基因组测序的通用引物。结果表明: 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长14 503~19 517 bp, 其结构保守, 含有37个编码基因, 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22个tRNA编码基因和2个rRNA编码基因, 此外还包含一段长度差异很大的非编码区(AT富含区)。基因组内基因排列次序稳定, 除个别基因外, 其余都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基因排列次序一致。基因组的碱基组成不均衡, AT含量在72.59%~85.15%之间, 碱基使用存在偏向性, 偏好使用AC碱基。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保守, 共鉴定了11个保守区。在保守区内共设计了26对双翅目线粒体基因组测序通用引物, 扩增的目标片段都在1 200 bp以内。将该套通用引物用于葱蝇Delia antiqua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 结果证明其高效、 合用。
    两种纺织娘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周志军, 杨明茹, 常岩林, 石福明
    2013, 56(4):  408-418. 
    摘要 ( 3090 )   PDF (4691KB) ( 1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前关于螽斯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利用L-PCR技术结合嵌套步移PCR扩增获得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和日本纺织娘M. niponens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同时对二者之间的碱基组成和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纺织娘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JQ917910)序列全长15 284 bp, A+T含量71.8%; 日本纺织娘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 JQ917909)序列全长15 364 bp, A+T含量72.4%; 2种纺织娘序列长度差异主要是控制区长度不同引起(纺织娘控制区长294 bp, 日本纺织娘控制区长393 bp)。2种纺织娘基因组基因含量、 相对位置及转录方向均与其他已报道的螽斯科昆虫一致, 未发现基因重排现象; 基因组中均存在较长的间隔序列, 在trnA/trnR之间的间隔序列长度分别为63 bp与68 bp, 在trnQ/trnM之间的分别为55 bp和26 bp, 在trnSUCN/nad1之间的均为21 bp。而最长的基因重叠区域在2种纺织娘trnC/trnW之间均为8 bp, 在atp8/atp6nad4L/nad4L之间均为7 bp。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组成和密码子使用均具有明显的偏倚性; 除nad1nad2以特殊的TTG作为起始密码子, cox1使用特殊的起始密码子ATGA外, 其余的10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使用典型的ATN作为起始密码子。在tRNA基因中, 除trnSAGN外, 均能折叠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在这些tRNA基因中均存在一定数目的以G-U错配为主的碱基错配, 类似现象同样存在于其他已测定的六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 表明G-U配对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很可能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碱基配对方式。基因组中控制区的A+T含量略低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其他区域, 表明高A+T含量并不是该区域的必要特征。本研究结果为螽斯科系统发生关系重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综述
    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
    程冬保
    2013, 56(4):  419-426. 
    摘要 ( 4201 )   PDF (1272KB) ( 13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蚁是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 其社会性的维持需要信息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白蚁信息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白蚁踪迹信息素、 性信息素、 告警信息素和促食信息素的功能、 化学成分及产生信息素的外分泌腺。白蚁分泌信息素的腺体主要有背板腺、 腹板腺、 后腹板腺、 额腺和唾腺。绝大多数白蚁信息素是挥发性物质。白蚁在化学通讯上存在节俭策略, 即同一种化合物由不同的白蚁种类的不同外分泌腺分泌, 可具有不同的功能。总结了各类信息素在白蚁物种间、 同一物种的品级间和性别间的异同和作用方式, 强调了白蚁信息素的反应阈值、 最佳浓度、 有效期和物种特异性对其功能的影响。目前对白蚁信息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研究成果对等翅目系统发育研究和白蚁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展望了白蚁信息素在白蚁防治上的应用前景。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
    刘万学, 王文霞, 王伟, 张毅波, 万方浩
    2013, 56(4):  427-437. 
    摘要 ( 2981 )   PDF (1880KB) ( 1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寄生蜂是潜叶蝇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文对其种类、 分布、 田间发生和优势度、 优势种的控害特性和生态适应性, 以及优势种的人工繁殖和田间应用等进行总结和展望, 以期为更好地应用该属寄生蜂防控我国潜叶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迄今已鉴定该属寄生蜂36种, 全为抑性外寄生蜂, 其中针对豌豆潜蝇姬小蜂D. isaea、 贝氏潜蝇姬小蜂D. begini和中带潜蝇姬小蜂D. intermedius的研究较多。雌蜂不仅可通过繁殖型的寄生方式而且还可通过非繁殖型方式(取食寄主和产卵器插入直接杀死)致死寄主。雌蜂偏好寄生大个体寄主和取食相对较小个体的寄主, 且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host-size-dependent sex allocation)。从温度适应范围和控害潜力首推为豌豆潜蝇姬小蜂。优势种的规模饲养技术已经被研发并得到了较广泛的田间应用。未来研究可主要集中于: (1)加强优势种尤其是温度适应范围广或较为耐热的种群或地理品系的研究, 以增加对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和美洲斑潜蝇L. sativae的控效; (2)加强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 以更高效利用; (3)因地制宜研发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技术; (4)加强潜蝇姬小蜂同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的研究, 已提升对潜叶蝇的生防控制效果。
    简报
    二斑叶螨抗螺螨酯品系GST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吕娟娟, 王进军, 张寿芳, 沈慧敏
    2013, 56(4):  438-445. 
    摘要 ( 2526 )   PDF (7572KB) ( 1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揭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对螺螨酯的分子抗性机理。【方法】利用RT-PCR克隆了二斑叶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基因 cDNA 全长序列, 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克隆基因的编码蛋白特性;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分析GST基因在二斑叶螨的螺螨酯抗性与敏感品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克隆获得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2个基因分别被命名为TuGSTd1和TuGSTd2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KC445659和KC445660)。序列分析发现, TuGSTd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8 bp, 编码215个氨基酸, 分子量约为24.47 kDa, 理论等电点为5.49; TuGSTd2的开放阅读框为648 bp, 编码215个氨基酸, 分子量约为24.57 kDa, 理论等电点为6.3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与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Delta家族的GS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3%。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 TuGSTd1和TuGSTd2在二斑叶螨抗螺螨酯品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敏感品系的5.60和3.75 倍。【结论】 GST基因在二斑叶螨抗螺螨酯品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 据此推测GST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与其对螺螨酯的抗性形成有关。
    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
    宋月芹, 董钧锋, 孙会忠
    2013, 56(4):  446-451. 
    摘要 ( 3230 )   PDF (909KB) ( 2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抗性风险评估, 为科学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 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10, LC40 和LC50分别为0.038, 0.098 和0.123 mg a. i. /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40剂量分别处理亚州玉米螟3龄幼虫后, 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 成虫寿命缩短, 产卵量也显著降低, 但对蛹重(雌: P=0.337, 雄: P=0.121)、卵孵化率(P=0.087)和性比(P=0.379)无显著影响。处理种群的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低于对照种群(P<0.0001)。结果提示, 氯虫苯甲酰胺的亚致死浓度可降低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
    不同小蠹类与天牛类引诱剂联用对蛀干甲虫的林间诱捕效果
    王义平, 郭瑞, 邓建宇, 张真
    2013, 56(4):  452-456. 
    摘要 ( 2337 )   PDF (592KB) ( 1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引诱剂是抑制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无公害调控有效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在中国浙江富阳的林间试验测定了6种小蠹类引诱剂与1种天牛引诱剂不同组合联用对松墨天牛成虫以及其他蛀干害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引诱剂3-carene-10-ol、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引诱剂2-methyl-3-buten-2-ol、欧洲榆小蠹Scolytus multistriatus引诱剂4-methyl-3-heptanol和纵坑切梢小蠹T. piniperda引诱剂verbenol分别与松墨天牛引诱剂联用后,对松墨天牛的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部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brevicomis 引诱剂exo-brevicomin或黄杉大小蠹D. pseudotsugae引诱剂1-methylcyclohex-2-en-l-ol与松墨天牛引诱剂联用后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有减弱的趋势。另外,与单独使用中国天牛引诱剂相比,小蠹类引诱剂与其联用后在诱捕其他蛀干害虫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上均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