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封面照片: 照片示沙蒿上的沙蒿金叶甲Chrysolina aeruginosa鞘翅目:叶甲科)成虫。该虫是我国西北地区沙蒿灌木林上一种重要的食叶害虫,近年来危害严重。本期报道了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pp. 1004-1009。本照片由高立原于2011816日摄于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田间。

[Detail] ...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5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斜纹夜蛾中肠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Hot!
    罗婉冰,何文婧,黄玉秋,胡丹,黄立华,冯启理
    2013, 56(9):  965-973. 
    摘要 ( 3529 )   PDF (3146KB) ( 13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幼虫蛹的变态发育过程。由于变态发育前后昆虫的食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作为食物消化吸收的中肠也发生了解体和重建。与此相适应, 昆虫中肠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代谢也可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为研究斜纹夜蛾中肠变态发育过程中糖代谢途径的变化情况, 我们从斜纹夜蛾中肠EST文库中鉴定出了12个糖代谢相关基因, 克隆了其中3个基因的全长cDNA, 并应用半定量PCR和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其在幼虫蛹变态发育期中肠组织的转录表达以及对激素和饥饿等因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 这3个基因(α-L-岩藻糖苷酶、 N-乙酰葡萄糖胺-6-磷酸去乙酰酶和烯醇化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461, 1 200和1 299 bp, 预测的分子量分别为56.3, 43.3和46.7 kDa。这12个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在变态发育期的中肠组织中具有5种不同的mRNA表达模式: (Ⅰ)只在幼虫期高表达(唾液麦芽糖酶前体蛋白、 糖基水解酶31家族成员蛋白、 线粒体乙醛脱氢酶、 β-1,3葡聚糖酶基因); (Ⅱ)只在预蛹期高表达(β-葡萄糖醛酸酶、 β-N-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3基因); (Ⅲ)只在蛹期高表达(葡萄糖胺-6-磷酸异构酶基因); (Ⅳ)在预蛹期和蛹期高表达(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N-乙酰葡糖胺6磷酸脱乙酰酶和α-L-岩藻糖苷酶基因); (Ⅴ)在变态发育期恒定表达(烯醇化酶基因)。这说明, 为适应变态发育斜纹夜蛾中肠糖代谢途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保幼激素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蜕皮激素对Ⅰ类基因(如糖基水解酶31家族成员蛋白基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Ⅲ类基因(如葡萄糖胺-6-磷酸异构酶基因)有显著的上调作用。此外, 我们还发现饥饿对几乎所有这些基因的表达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说明, 昆虫中肠变态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动态变化可能受到蜕皮激素以及饥饿相关因素的共同调控。这一研究对从代谢角度揭示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小峰熊蜂蜂毒磷脂酶A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高丽娇,黄家兴,吴杰
    2013, 56(9):  974-981. 
    摘要 ( 2624 )   PDF (4973KB) ( 1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 A2, PLA2)是蜂毒主要成分, 也是蜂毒的主要过敏原, 在熊蜂个体和群体防御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为了探究熊蜂A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本研究以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为材料进行了蜂毒PLA2基因的克隆、 鉴定与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全长为2 272 bp, GenBank登录号为KF214771, 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编码区(CDS)长为543 bp, 共编码180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 成熟的小峰熊蜂PLA2(含有136个氨基酸)与其他蜂类PLA2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 均包含10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1个保守的Ca2+结合位点和1个酶活性中心。基于PLA2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熊蜂属Bombus与蜜蜂属Apis在不同分支上, 属单系群, 且蜜蜂属分化较早。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PLA2基因在小峰熊蜂各日龄均有表达, 且随日龄增长, 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10日龄时出现峰值, 其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5)。半定量PCR结果表明, PLA2基因在毒腺、 卵巢、 中肠中表达量较高, 在足、 触角、 食道腺中表达量较低, 在脂肪体、 肌肉、 神经、 气管、 复眼、 脑中未表达。本研究探明了小峰熊蜂PLA2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特性, 丰富了熊蜂PLA2的生物学基础,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熊蜂PLA2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开发蜂毒生物制剂等鉴定了基础。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 短光周期下滞育解除中体内相关酶活力变化 Hot!
    陈珍珍,宋暖,郭亚楠,于金凤,印象初,张帆,许永玉
    2013, 56(9):  982-988. 
    摘要 ( 2155 )   PDF (4737KB) ( 10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光周期信号在昆虫的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虫能够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体内生理生化过程,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越冬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酶活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成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Na+K+-ATP酶和乳酸脱氢酶(LDH) 4种重要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中华通草蛉雌、 雄成虫CAT活性在长光周期处理5 d达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 短光周期处理CAT活性在处理5 d达最高值, 且高于长光周期处理, 在处理10 d迅速下降至最低值, 且均显著低于长光周期处理的CAT活性(P=0.005), 后迅速上升并在处理15 d (P<0.05)和20 d (P<0.005)活性显著高于长光周期处理。雌、 雄成虫SOD活性在长光周期下处理10 d达最高值, 且显著高于对照(P<0.001), 且除处理5 d雄虫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外(P=0.558)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雌成虫长光周期处理5 d 的SOD活性显著低于短光周期(P<0.001), 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高于短光周期; 雄成虫长光周期下处理的SOD活性均高于短光周期下, 且处理5 d (P=0.04), 15 d (P<0.001)和20 d (P=0.003)的活性差异显著。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 雄成虫Na+K+-ATP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 且均显著高于处理0 d成虫酶活性(P<0.001); 短光周期处理不同时间Na+K+-ATP酶活性均高于长光周期处理, 且除雄成虫处理15 d无显著性差异(P=0.142)外, 其余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 雄成虫LDH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且均显著低于对照(P<0.001)。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条件下体内酶活力的差异可能是影响两种光周期下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不同生化物质含量与生殖状态的重要因子。
    角马蜂贮精囊及精子的形态学观察
    谭江丽,李军林,邢连喜,陈学新
    2013, 56(9):  989-995. 
    摘要 ( 2851 )   PDF (12850KB) ( 13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贮精囊和精子的形态多样性是重要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分析特征之一, 然而在马蜂亚科乃至整个胡蜂科中却鲜有涉及。本文首次解剖了角马蜂Polistes chinensis antennalis Pérez的雄性生殖系统, 着重对其贮精囊的超微结构进行描述, 并简要报道了精子的外部形态。角马蜂的贮精囊由输精管亚前端膨大而成, 有一层发达的柱状上皮细胞贴在基底膜内壁: 细胞核位于柱状细胞基部, 上皮细胞端半部线粒体密集, 顶膜特化成微绒毛。角马蜂精子头长21.4 μm, 体长94 μm, 是已报道胡蜂科精子中长度最短、 相对头长最长的种类。研究结果为胡蜂科昆虫系统发育以及繁殖生理提供理论依据。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诱导的影响 Hot!
    郭建青, 张洪刚, 王振营, 何康来
    2013, 56(9):  996-1003. 
    摘要 ( 3091 )   PDF (1175KB) ( 10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属兼性滞育昆虫, 其滞育特性与种群利用适生境的最大化和季节性活动密切相关。解析季节性因素如光周期和温度对其滞育的诱导作用可为预测种群发生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在HPS500型和HPG-320H型自动控制环境气候箱中, 测定了RH 80%下温度20℃, 27℃和30℃与11个光周期组合对吉林农安(NA)、 河北衡水(HS)、 广东惠州(HZ)和海南海口(HK)等4个地理种群的滞育诱导作用。结果表明: 光周期、 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亚洲玉米螟滞育诱导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光周期在滞育诱导中起主导作用。在20℃条件下, 其光周期反应曲线属典型的长日照反应型, 临界光周期随种群分布的地理纬度降低而缩短, 4个地理种群NA, HS, HZ和HK的临界日昼长依次为14 h 3 min, 13 h 59 min, 13 h 32 min和13 h 7 min, 最有效的滞育诱导光周期是日昼长12 h。另一方面, 随种群分布纬度升高, 其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敏感性降低。温度为27℃时, 其光周期反应曲线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 各种群有两个临界光周期, 临界日昼长依次为12 h 50 min和13 h 32 min, 11 h 35 min和13 h 8 min, 12 h 58 min和13 h 1 min, 以及11 h 50 min和12 h 26 min, 且最有效的滞育诱导光周期范围的滞育率明显低于20℃。一定温度范围内(20℃~27℃), 随温度升高, 临界光周期缩短; 温度达到30℃时则滞育显著被抑制, 滞育率仅为4.3%或更低。这些结果说明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的光周期诱导具有很强的补偿作用。因此, 在自然界亚洲玉米螟的滞育属具有温度补偿作用的长日照反应型昆虫, 临界光周期随地理纬度北移而增长; 种群滞育的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特性可能是产生局部世代种群的重要内因。
    温度对沙蒿金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魏淑花, 朱猛蒙, 张蓉, 黄文广, 于钊
    2013, 56(9):  1004-1009. 
    摘要 ( 2673 )   PDF (944KB) ( 8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温度对沙蒿金叶甲Chrysolina aeruginosa Faldermann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3, 18, 23, 28和33℃)下, 以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为寄主植物, 研究了温度对沙蒿金叶甲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沙蒿金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3~28℃范围内,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 当温度上升至33℃时, 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其幼虫发育历期与18℃, 23℃和28℃下相比延长并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5), 成虫不能羽化出土; 低温影响沙蒿金叶甲卵的存活率, 高温影响其蛹的存活率, 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沙蒿金叶甲的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8℃>23℃>18℃>13℃, 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沙蒿金叶甲卵期、 1-3龄幼虫期、 4龄幼虫+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72℃, 7.11℃和8.77℃, 有效积温依次为115.36, 441.91和448.40日·度。研究结果为沙蒿金叶甲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米蛾卵繁育的螟黄赤眼蜂的适宜冷贮温度和虫龄
    袁曦, 冯新霞, 李敦松, 张宝鑫, 王振营
    2013, 56(9):  1010-1019. 
    摘要 ( 3706 )   PDF (1524KB) ( 9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米蛾卵为寄主, 以冷贮温度(3和10℃)、 冷贮虫龄(以接蜂开始时间为起点, 接蜂后1, 2, 3, 4, 5, 6, 7, 8和9日龄)和冷贮时间(1, 2, 3和4周)为试验因子, 研究了冷贮对螟黄赤眼蜂活蛹率、 羽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因素均能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活蛹率、 羽化率和畸形率(P<0.05)。综合各冷贮虫龄对低温的反应, 螟黄赤眼蜂对3℃较敏感, 此温度下1-3日龄的活蛹率和各虫龄的羽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 不适宜长期冷贮; 10℃下各虫龄的活蛹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1-3日龄的羽化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也不显著, 冷贮4周后仍有74%以上的羽化率, 10℃适宜冷贮。不同冷贮温度下冷贮适宜虫龄不同。在10℃下, 最适冷贮虫龄是3日龄的赤眼蜂, 此虫龄不同冷贮时间的活蛹率(74.09%~77.59%)和羽化率(74.26%~90.37%)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其他虫龄(P<0.05)。此虫龄在10℃下冷贮1~3周, 畸形率在27%以内。结果表明米蛾卵内螟黄赤眼蜂不同冷贮温度下适宜冷贮虫龄不同。
    上海地区新入侵草坪害虫早熟禾拟茎草螟的鉴定及危害
    高磊, 鞠瑞亭, 丁俊杰, 徐颖, 王建国
    2013, 56(9):  1020-1025. 
    摘要 ( 3970 )   PDF (15059KB) ( 1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上海发现一种取食观赏草坪矮生百慕大Cynodon dactylon的草螟科新害虫。为了明确这一新害虫的分类地位、 寄主及危害状况, 本研究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 结合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COI/cox1)的测序和比对方法, 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核实; 并调查了其在上海地区草坪草上的发生及危害现状。形态鉴定结果表明, 这一新害虫为原产于北美的早熟禾拟茎草螟Parapediasia teterrella, 是中国新记录属种。序列比对显示, 目标样本656 bp的cox1序列与NCBI中已提交的P. teterrellus的4个COI条形码序列覆盖率为100%, 同源性达100%, 表明分子遗传数据支持形态鉴定结果。调查发现, 早熟禾拟茎草螟寄主主要为矮生百慕大, 已在上海多个区县形成危害, 局部地区危害严重, 种群密度最高的区域达740头/m2。早熟禾拟茎草螟是中国新发现的入侵害虫, 已明确其在上海地区能定殖、 扩散, 并形成经济危害, 其入侵将威胁我国草坪产业和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 需引起足够重视。
    综述
    昆虫microRNA的研究进展
    刘永平,杨静,刘蕴
    2013, 56(9):  1026-1037. 
    摘要 ( 2938 )   PDF (1913KB) ( 1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MicroRNA (miRNA)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21~24 nt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 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对基因的转录后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miRNA的产生与调控机制, 同时从昆虫miRNA的发现鉴定、 靶基因预测与功能验证, 昆虫miRNA的序列特征与进化, 果蝇和非果蝇类昆虫miRNA生物学功能以及供昆虫miRNA研究的网络平台等方面对昆虫miRNA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昆虫miRNA提供借鉴和参考。对昆虫miRNA的研究表明其参与调控细胞分化、 增殖及凋亡、 胚胎发育、 器官发生、 形态构建、 生理代谢、 环境协调、 行为认知、 免疫防御等几乎所有的生物过程。因此, 深入研究其生物功能、 调控网络和开发应用等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昆虫miRNA研究的重要内容。
    白蚁踪迹信息素研究进展
    嵇保中, 刘曙雯, 曹丹丹, 杨锦锦, 赵正萍, 张新慰
    2013, 56(9):  1038-1046. 
    摘要 ( 2907 )   PDF (3776KB) ( 1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年来,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白蚁踪迹信息素研究的开展。目前, 已有77种白蚁的踪迹信息素得到研究, 常见化学成分为十二碳单烯醇、 十二碳二烯醇和十二碳三烯醇, 其次为新松柏烯。已经鉴定的踪迹信息素主要为单组分或双组分系统。白蚁踪迹信息素由腹板腺分泌, 除澳白蚁科的达氏澳白蚁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具有3个腹板腺外, 现存的白蚁均具有1个腹板腺, 位于第4或第5腹节。所有腹板腺都具有类型Ⅰ和Ⅱ两类细胞, 原白蚁亚科(Termopsinae)、 齿白蚁科(Serritermitidae)、 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种类的腹板腺还具有类型Ⅲ细胞。踪迹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还缺乏研究, 推测有甲羟戊酸、 脂肪醇和饱和表皮烃3种途径。白蚁踪迹信息素的简约性十分显著, 不同地理分布、 生物生态习性以及一些系统距离较远的种类具有相同和密切相关的踪迹信息素。对于许多种类, 相同的信息化合物具有踪迹信息素和配对性信息素双重功能。白蚁踪迹信息素种特异性和简约性的适应意义和进化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木蜂的巢内行为和交配策略
    贺春玲, 牛泽清, 罗阿蓉, 朱朝东, 吴燕如
    2013, 56(9):  1047-1054. 
    摘要 ( 2898 )   PDF (1409KB) ( 1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木蜂Xylocopa作为蜜蜂科的一个重要类群, 用来研究昆虫社会进化早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木蜂的营巢习性、 社会性行为和交配策略的研究进展。木蜂巢的建筑与巢内巢室的分布、 巢室的大小、 贮备蜂粮的效率和被寄生的敏感性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在筑巢地点, 随着木蜂种群数量的增加, 同种雌蜂之间的资源存在着竞争, 木蜂对巢室的守卫加强, 更多地表现为对同种雌蜂的守卫以及防御其他的天敌入侵。其社会多态性由独栖性向社会性演化, 主要表现为独栖性、 亚社会性、 半社会性、 共生性和准社会性等方式, 甚至同一种群内会出现不同的社会性行为。在交配策略上, 木蜂的雄蜂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具有适应交配和寻找雌蜂的进化特征, 并且具有复杂的领地行为。这些研究理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木蜂的行为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性蜂类演化进程的探索。
    鞘翅目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学: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聂瑞娥, 杨星科
    2013, 56(9):  1055-1062. 
    摘要 ( 3213 )   PDF (1407KB) ( 18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鞘翅目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类群, 分为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Kolbe, 1908)、 藻食亚目(Myxophaga Crowson, 1955)、 肉食亚目(Adephaga Schellenberg, 1806)和多食亚目(Polyphaga Emery, 1886)。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系统学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鞘翅目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 分子分类学家提出了关于鞘翅目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学很多假说, 分子分析结果支持鞘翅目的4个亚目各为单系, 而亚目间的系统关系还不统一。基于分子手段对于亚目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 比如: 分子系统学结果支持肉食亚目的水生类群和陆生类群分别为单系, 水生类群为一次起源。目前, 鞘翅目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主要表现为: 材料选择有限且不均衡、 基因数目和适合度不理想, 以及一些关键节点研究的欠缺。
    简报
    印度疟疾媒介库态按蚊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英文)
    Monika MIGLANI, Surendra Kumar GAKHAR
    2013, 56(9):  1063-1074. 
    摘要 ( 2591 )   PDF (17449KB) ( 30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g)是主要的卵黄蛋白前体, 在雌虫血餐之后在脂肪体内大量合成。卵黄蛋白原的调节元件已经被用于驱动蚊子(与寄生虫发生最大相互作用的场所)中抗寄生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不过, 迄今为止, 对在印度引起60%~70%疟疾发生的库态按蚊Anopheles culicifacies中的内源启动子尚未进行过分析。本研究通过PCR扩增了包括5′端上游调节区在内的库态按蚊A. culicifacies卵黄蛋白原基因, 并命名为AncuVg (GenBank登录号为JN113091)。它含有一个大约6.2 kb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 052个氨基酸, 具有一个16个氨基酸残基的推断的信号肽。也含有一个N_Vitellogenin区和一个VWF型D区, 这两个区在其他昆虫卵黄蛋白原中也保守。估计多肽分子量为238.0 kDa, 含有4个共有的(RXXR/S)切割位点, C端附近有一个GL/ICG基序, 其后是9个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位于GL/ICCG基序上游第18个氨基酸残基处的DGXR 基序。在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上发现3个聚丝氨酸区, 其中2个位于氨基端, 1个位于羧基端。根据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概率值, 通过有效密码子数, 测定了蚊子卵黄蛋白原基因密码子的偏倚性程度。也预测了库态按蚊A. culicifacies Vg的三维结构。分析了AncuVg基因, 以理解Vg基因的转录调节。对Vg基因5′端上游区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它们聚类于蚊子的3大分枝。也用各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分析了Vg的同源性和特征。  
    不同抗药性水平二化螟幼虫中肠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张珏锋, 何月平, 陈建明
    2013, 56(9):  1075-1082. 
    摘要 ( 2667 )   PDF (2964KB) ( 1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抗药性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基于16S rDNA 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16S rDNA文库序列分析方法, 检测和分析了二化螟4个抗药性水平不同的种群幼虫中肠细菌群落多样性。生测结果表明, 以二化螟黑龙江种群(HLJ种群)作为相对敏感品系, 连云港种群(LYG种群)对杀虫单、 毒死蜱、 三唑磷的抗性为低抗至中抗水平, 瑞安种群(RA种群)和诸暨种群(ZJ种群)的抗性为中抗至极高抗水平, 这3个种群对阿维菌素均为敏感水平。16S rDNA文库序列分析表明, PCR 扩增得到的16S rDNA基因代表了二化螟幼虫中肠内21种细菌系统发育型, 其中大多数属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在不同抗药性水平二化螟种群中, 幼虫中肠微生物群落除ZJ种群的Lactococcus garvieaeL. lactissubsplactisOchrobactrum anthropic等3种菌较丰富外, 其余均以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为主。DGGE 图谱显示, HLJ种群条带较为单一, LYG种群条带最为丰富, ZJ种群与RA种群条带丰富度相似。4个种群均出现Enterococcus faeciumE. hirae. 和Arthrobacter sp.等细菌, 且以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为主。结果显示了不同抗药性水平的二化螟种群中肠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存在差异, 推测可能与二化螟不同抗药性差异有关。
    大优角蚱卵块外型的数学模型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
    白克强, 曹成全, 宋伟
    2013, 56(9):  1083-1087. 
    摘要 ( 2072 )   PDF (8806KB) ( 1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究大优角蚱Eucriotettix grandis独特的卵块形态的生态学意义。【方法】在大量野外调查大优角蚱卵块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对卵块图片的三维数据点进行截面线抽取, 获得卵块截面曲线的拟合方程, 并用线条拟合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依据拟合曲线的曲率图和二阶导数值图对数据拟合曲线的几何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大优角蚱多以完整卵块的形式产卵, 卵块为约六边形的橘子瓣状结构, 且卵块顶部有一明显的半球形凹槽, 底部则中间略隆起。利用线条拟合理论, 构造出既能够有效满足拟合优度, 又能够满足光滑度的核函数, 通过对函数取值得到模型曲线非常近似拟合于真值曲线。【结论】凹槽很可能是便于存水, 保持卵块的湿润, 利于卵的存活和孵化; 棱角有利于缓解卵块的远距离滚动和破散, 紧密结合的卵块结构利于卵的保温保湿。
    三种花蓟马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李维娜, 冯纪年
    2013, 56(9):  1088-1100. 
    摘要 ( 3099 )   PDF (9954KB) ( 1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 禾花蓟马F. tenuicornis (Uzel) 和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 (Pergande) 3种国内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的两性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旨在明确3种花蓟马两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 数量、 分布及超微形态特征, 明晰3种花蓟马触角感器差异, 进而补充蓟马感器详细资料、 完善蓟马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3种花蓟马两性成虫触角上均有8种感器类型, 即Böhm氏鬃毛、 钟形感器、 毛形感器、 刺形感器、 锥形感器、 腔锥形感器、 腔形感器和特殊结构感器。触角各节上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并不均匀。分析结果显示, 各类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相对稳定, 具有一定规律; 近缘种间和同种两性间触角感器的形态及分布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