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三线茶蚕蛾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及其捕食天敌曙厉蝽Eocanthecona concinna (Walker)(半翅目:蝽科)。该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油茶、茶主产区,幼虫群集取食油茶、茶、山茶等叶片。曙厉蝽3龄若虫开始对茶蚕有捕食能力,在益害比5:40时,控制效能达39.3%。本照片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何学友于2010年11月14日拍摄于福州北峰国有林场。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5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Hot!
    马小丽, 何玮毅, 尤燕春, 李晓静, 徐秀凤,胡玉兰, 杨广, 尤民生
    2013, 56(10):  1101-1109. 
    摘要 ( 2645 )   PDF (28396KB) ( 54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鞣化激素是调节昆虫表皮骨化和翅膀发育的一种神经激素, 尽管已经在许多不同种昆虫上克隆了鞣化激素基因, 但是关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鞣化激素及其基因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两个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PxbursαPxbursβ  (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KF498645和KF498646)全长cDNA, 其序列长度分别为537 bp和360 bp, 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鞣化激素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51%~68% 和37%~57%。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PxbursαPxbursβ均在蛹期表达量高, 而在幼虫期和成虫期的表达量低。以Pxbursα部分序列的双链RNA(dsRNA)饲喂小菜蛾4龄末期幼虫, 发现蛹期Pxbursα的表达受到了显著抑制, 小菜蛾的发育停滞在蛹期而无法正常羽化, 并最终死亡。由此推测, 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在蛹期的大量表达对其生长发育和羽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蜜蜂性信息素结合蛋白ASP1的原核表达及配基结合特性分析
    翁琛, 张林雅, 赵磊, 付余霞 , 罗晨, 李红亮
    2013, 56(10):  1110-1116. 
    摘要 ( 2338 )   PDF (5335KB) ( 10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信息素结合蛋白ASP1与蜜蜂信息素及某些植物挥发物分子的结合功能。【方法】构建中蜂ASP1的原核表达载体, 对其进行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 并得到具有生化活性的中蜂ASP1重组蛋白, 最后以1-NPN作为荧光报告探针, 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中蜂重组ASP1蛋白与蜜蜂信息素及其他气味分子的结合功能。【结果】在22种潜在信息气味物质中, 有7种与中蜂ASP1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能将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至50%以下。其中发现蜂王信息素两种成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香草醇的竞争能力最强, 可分别引起1-NPN相对荧光值下降99.31%和95.50%, 解离常数KD分别为13.39和98.44 μmol/L; 而与除蜂王信息素外的其他信息素如幼虫信息素和工蜂信息素等分子均不结合。此外中蜂ASP1对于水杨酸甲酯、 苯乙醛、 3, 4-二甲基苯甲醛4-烯丙基藜芦醚和β-紫罗兰酮等5种植物挥发物质能产生强度不一的结合。【结论】中蜂信息素结合蛋白ASP1对蜂王信息素具有非常强的特异性, 同时也能结合某些植物挥发性气味分子, 暗示中蜂ASP1是一种以蜂王信息素识别为主要功能、 植物挥发物识别为次要功能的多功能信息素结合蛋白。
    卡尼鄂拉蜂锌转运蛋白-7相似蛋白(ZnT-7-like)的基因克隆、 抗体制备及差异表达
    沈杰, 刘振国, 沈芳, 吉挺
    2013, 56(10):  1117-1126. 
    摘要 ( 2300 )   PDF (11929KB) ( 1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锌转运蛋白7相似蛋白(zinc transporter 7-like, ZnT-7-like)基因, 制备ZnT-7-like多克隆抗体, 了解该基因在卡尼鄂拉蜂王浆腺中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运用RTPCR法从卡尼鄂拉蜂王浆腺总RNA中扩增ZnT-7-like基因,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避开跨膜结构的干扰, 选择克隆其部分序列(273 bp)作为多肽免疫序列。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 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中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 然后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 分别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日龄成虫王浆腺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得到卡尼鄂拉蜂ZnT-7-like基因, 大小为1 065 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 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64 000, 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ZnT-7-like在卡尼鄂拉蜂5个日龄成虫中的转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表现为3日龄成虫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 12日龄表达量最低, 其他日龄间表达量两两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ZnT-7-like蛋白表达与转录水平基本一致。【结论】成功克隆了卡尼鄂拉蜂ZnT-7-like基因, 制备了兔抗蜂ZnT-7-like多克隆抗体, 并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上测定了ZnT-7-like在卡尼鄂拉蜂王浆腺中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卡尼鄂拉蜂ZnT-7-like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酵母双杂交筛选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均一化cDNA文库
    王冰, 尹姣, 李克斌, 曹雅忠
    2013, 56(10):  1127-1134. 
    摘要 ( 2461 )   PDF (9620KB) ( 17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在昆虫寻找寄主、 交配、 产卵以及逃避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昆虫嗅觉感受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昆虫感受和识别环境中的气味物质并引起相关行为反应的秘密。为了更多地了解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嗅觉相关蛋白互作机制, 本实验利用DUALhunter Starter Kits酵母双杂交筛选试剂盒, 构建了华北大黑鳃金龟气味结合蛋白OBP2诱饵载体, 筛选了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酵母双杂交系统均一化的cDNA文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以及GenBank中Blast比对分析, 以OBP2为诱饵鉴定出6个阳性互作物。我们推测其中的一种较强的阳性互作物凝固酶原可能是华北大黑鳃金龟在嗅觉识别过程中的相关蛋白。
    Cry1Ie毒素胁迫下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发展及汰选种群对其他Bt毒素的交互抗性 Hot!
    贺明霞, 何康来, 王振营, 王新颖, 李庆
    2013, 56(10):  1135-1142. 
    摘要 ( 2652 )   PDF (1186KB) ( 9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其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靶标害虫产生抗性将严重阻碍Bt制剂及转Bt基因抗虫玉米的持续应用。明确害虫对转Bt基因玉米表达的毒素蛋白的抗性演化, 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实验通过人工饲料汰选法研究了Bt Cry1Ie毒素胁迫下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发展及汰选14代的种群对其他Bt毒素(Cry1Ab, Cry1Ac和Cry1Fa)的交互抗性, 并观察了Cry1Ie蛋白胁迫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汰选压不断提高, 亚洲玉米螟种群对Cry1Ie毒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汰选14代后, 种群对Cry1Ie毒素的抗性水平提高了23倍。然而, Cry1Ab, Cry1Ac和Cry1Fa对所获Cry1Ie汰选种群的毒力与对敏感种群的毒力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Cry1Ie汰选没有引起亚洲玉米螟对Cry1Ab, Cry1Ac和Cry1Fa毒素产生交互抗性。同时, 与敏感种群相比, Cry1Ie汰选14代的种群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5.7 d, 蛹重减轻13.7%, 单雌产卵量下降40.0%。本研究结果说明, 大面积单一种植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 可能引起亚洲玉米螟产生抗性; 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种群对Cry1Ab, Cry1Ac和Cry1Fa没有交互抗性, 含有cry1Iecry1Abcry1Accry1F双/多基因抗虫玉米, 可作为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重要策略。
    抗吡虫啉棉蚜种群对啶虫脒和噻虫胺的交互抗性及相关酶学机理
    陈小坤, 夏晓明, 王红艳, 乔康, 王开运
    2013, 56(10):  1143-1151. 
    摘要 ( 3351 )   PDF (1369KB) ( 9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突变后的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的继续筛选, 明确该种群的抗性发展规律以及对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和噻虫胺的交互抗性及相关酶学机理。【方法】采用浸渍法连续对抗吡虫啉棉蚜进行室内筛选、 测定噻虫胺和啶虫脒对抗吡虫啉棉蚜种群的毒力; 选择LC20剂量吡虫啉、 啶虫脒和噻虫胺处理抗性棉蚜, 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其体内羧酸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 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对抗性棉蚜突变种群用吡虫啉继续筛选至75代, 抗性倍数达到72.6倍, RF75停止用药筛选12代(RF75+12), 抗性仍达72.0倍。且RF75+12对噻虫胺和啶虫脒的交互抗性可分别达11.9倍和20.1倍。噻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的蜜露分泌和体重的抑制作用均大于吡虫啉和啶虫脒。噻虫胺对RF75+12的羧酸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啶虫脒的抑制作用较小。【结论】结果表明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突变棉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不仅升高, 且停止用药后其抗性可稳定遗传; 第二代新烟碱类的噻虫胺在抗吡虫啉棉蚜靶标突变种群的治理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二斑叶螨不同抗性品系最佳内参基因的筛选及CYP392E亚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
    杨顺义, 岳秀利, 王进军, 沈慧敏
    2013, 56(10):  1152-1159. 
    摘要 ( 2508 )   PDF (4818KB) ( 10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筛选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敏感品系(SS)、 抗阿维菌素品系(Av-R)和抗螺虫乙酯品系(Sp-R)中合适的内参基因, 研究二斑叶螨不同抗性品系CYP392E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 对二斑叶螨α-tubulinβ-actinELFnGAPDH, 5.8S rRNA基因和SDHA共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斑叶螨不同品系P450酶系CYP392E亚家族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在二斑叶螨SS, Av-R和Sp-R品系中稳定性最高的内参基因为ELFn。以ELFn为内参基因, CYP392E7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二斑叶螨Av-R品系中显著高于SS品系(P<0.05), 为后者的2.18倍, 而在Sp-R品系和SS品系中差异不显著; 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个抗性品系中均没有增加, Av-R品系的CYP392E4CYP392E9CYP392E10基因以及Sp-R品系的CYP392E1CYP392E9基因相对表达量甚至显著下调, 分别为SS品系的48%, 74%,  65%, 63%和73%。【结论】在二斑叶螨SS, Av-R和Sp-R品系中ELFn为理想的内参基因, Av-R品系CYP392E4CYP392E7CYP392E9CYP392E1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显著变化可能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形成有关, Sp-R品系CYP392E1CYP392E9基因也可能与二斑叶螨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形成有一定联系。
    草地螟阿格姬蜂的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低温贮藏
    徐忠宝, 刘爱萍, 徐林波, 高书晶,王建梅, 苏春芳, 康爱囯, 张玉慧
    2013, 56(10):  1160-1165. 
    摘要 ( 2366 )   PDF (937KB) ( 8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阐明环境因子对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m (Thunberg)滞育诱导作用, 测定了5个光周期和4个温度处理对阿格姬蜂的滞育诱导和该蜂感受光周期的敏感虫态以及不同时间段低温贮藏对滞育虫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17~23℃、 光照时间10~14 h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 滞育率明显提高。高温能抵消短光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在26℃下, 短光照不能诱导滞育。因此, 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的主要因子。草地螟阿格姬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态为卵和1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感受滞育信号以后, 需要在滞育环境中发育到老熟幼虫才能全部进入滞育。将室内诱导的滞育茧在4℃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80 d, 成蜂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没有冷藏的非滞育茧差异不显著, 冷藏120 d, 滞育茧仍有71.7%可以正常羽化。结果说明,可在17℃,光周期8L∶16D条件下对寄生后3 d内的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幼虫进行滞育诱导, 滞育后的虫茧最佳贮藏时间为80 d, 不宜超过120 d。本研究为室内扩繁、 防止蜂源退化、 控制寄生蜂发育时间以便适时释放提供了参考依据。
    寄生取食Cry1Ab杀虫蛋白的粘虫幼虫对伞裙追寄蝇寄生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杨海霞, 程云霞, 张蕾, 牛长缨, 罗礼智
    2013, 56(10):  1166-1173. 
    摘要 ( 1880 )   PDF (1260KB) ( 8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西花蓟马取食对菜豆防御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Hot!
    从春蕾, 郅军锐, 谢路飞, 牟峰
    2013, 56(10):  1174-1180. 
    摘要 ( 2376 )   PDF (1189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菜豆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取食的防御反应分子机制, 本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RT-qPCR)研究了西花蓟马取食、 机械损伤及外源水杨酸甲酯(MeSA)和茉莉酸(JA)处理对菜豆叶片防御相关基因(LOX, AOS, PALPR-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脂氧合酶基因(LOX)的相对表达量在外源JA和机械损伤诱导后分别在24 h和48 h时达到最大值, 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外源MeSA处理后LOX几乎没有表达, 西花蓟马取食后LOX的相对表达量在24 h显著升高, 约为对照的41.9倍, 且明显高于其余3个处理(P<0.05)。不同诱导处理后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AOS)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其中外源MeSA处理后在整个诱导时间内几乎没有表达。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在机械损伤和外源JA处理后在整个诱导时间内几乎没有表达, 外源MeSA处理后PAL的表达量在24 h时最高, 为对照的1.9倍左右。PAL的相对表达量在遭受蓟马取食诱导后迅速升高, 在24 h时约为CK的4.3倍, 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诱导的(P<0.05)。β-1, 3-葡聚糖酶基因(PR-2)的相对表达量在蓟马取食和外源JA处理的整个诱导时间内受到抑制, 机械损伤诱导后PR-2的表达水平在24 h时有所升高, 之后诱导期间内受到抑制。外源MeSA诱导后菜豆叶片中PR-2的相对表达量在24 h就急剧升高, 达到对照的6.63倍, 且显著高于其余3种处理诱导的(P<0.05), 但48 h后却几乎检测不到。研究结果提示, 西花蓟马取食不仅能够诱导SA和JA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且两通路间存在交互作用。
    仿爱夜蛾成虫对敦煌莫高窟模拟洞窟壁画的选择趋性
    汪万福, 武发思, 张国彬, 赵林毅
    2013, 56(10):  1181-1188. 
    摘要 ( 2454 )   PDF (12389KB) ( 1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明仿爱夜蛾Apopestes spectrum对莫高窟壁画的损害过程, 给壁画病害昆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莫高窟洞窟的微气候环境监测, 在置于莫高窟第53窟中模拟洞窟中观察了仿爱夜蛾成虫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不同颜料壁画的选择趋性。微气候环境监测结果表明, 在8-9月仿爱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 模拟洞窟内和莫高窟第53窟内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7.97℃和18.02℃, 相对湿度分别为37.04%和37.13%, 两者非常接近, 说明模拟洞窟可以较好地模拟自然洞窟内的气象环境条件。空间分布观察结果表明, 仿爱夜蛾在模拟洞窟内不同方位壁画表面的分布数量差异较大, 其中在南壁上部和东壁两侧分布数量最多, 而在底部、 顶部和西壁上部分布数量最少。不同颜料壁画选择趋性测定结果表明, 仿爱夜蛾成虫对不同颜料壁画的选择偏好差异明显, 其中在靛蓝、 铁红和墨壁画色块上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铅丹和石绿色块。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壁画颜料明度与其表面仿爱夜蛾的分布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表明壁画颜料明度是影响仿爱夜蛾成虫对不同颜料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于其他石窟寺病害昆虫损坏壁画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
    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 魏书军, 程登发,蒋金炜,张方梅,彭赫
    2013, 56(10):  1189-1202. 
    摘要 ( 2589 )   PDF (7968KB) ( 12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 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 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 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 2012年, 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 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 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 并结合气象资料, 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 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 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 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 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 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 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 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 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辽秃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 蝗总科, 斑腿蝗科, 秃蝗亚科)(英文)
    印象初, 陈珍珍, 印展
    2013, 56(10):  1203-1207. 
    摘要 ( 2935 )   PDF (7532KB) ( 9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我国辽秃蝗属Liaopodisma 3个种, 包括2新种: 台中辽秃蝗Liaopodisma taichungensis sp. nov.和台湾辽秃蝗Liaopodisma taiwanensis sp. nov.。台中辽秃蝗L. taichungensis sp. nov.同千山辽秃蝗L. qianshanensis Zheng, 1990近似, 不同之处为黑色眼后带不明显, 前胸背板中隆线几乎不见, 雄性前翅长为宽的1.8倍, 雄性中胸腹板中隔向后渐宽大, 雄性后足胫节外侧具10刺。台湾辽秃蝗L. taiwanensis sp. nov.的后足股节下侧红色, 前翅中部不加宽且前、 后缘几乎平行, 可与本属其余2已知种区别。并附辽秃蝗属种检索表。
    综述
    昆虫非典型嗅觉受体Orco的功能和分子结构研究进展
    尹淑艳, 周成刚, 刘庆信
    2013, 56(10):  1208-1216. 
    摘要 ( 3031 )   PDF (3725KB) ( 14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嗅觉受体是参与昆虫嗅觉识别过程的一类重要蛋白。在昆虫的众多嗅觉受体中, 有一类受体明显不同于其他受体, 被称为Orco。该受体基因在不同昆虫种间高度保守, 且表达广泛。Orco在昆虫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采用基因突变或RNAi等技术使Orco基因沉默后, 昆虫会出现严重的嗅觉缺陷, 但Orco本身不与气味配体结合, 它与传统嗅觉受体形成复合体Or-Orco, 促进传统嗅觉受体在神经元树突膜上的定位并维持其稳定性, 提高传统嗅觉受体对气味反应的效率。昆虫嗅觉受体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似, 均有7个跨膜区, 但二者的膜拓扑结构相反, 昆虫嗅觉受体的N末端位于细胞质膜内, C末端在细胞质膜外, Orco与传统嗅觉受体通过保守的C末端区域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Or-Orco复合体。阐明Orco在昆虫嗅觉识别中的功能机制, 可为开创基于昆虫嗅觉行为干扰的新的害虫防治措施提供基础。
    系统发育分析中的最大简约法及其优化
    郑巍, 罗阿蓉, 史卫峰, 郑为民, 朱朝东
    2013, 56(10):  1217-1228. 
    摘要 ( 3703 )   PDF (5612KB) ( 1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系统发育学的深入研究, 在重构系统发育树时, 研究人员往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比如: (1)需要分析的样本数(物种数或个体数)不断增加; (2)需要分析的数据量迅速扩大。尤其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推动下, 基于分子信息的系统发育重建需要极大的计算量, 因此数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辅助工具对于系统发育重建的效率和精确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是一种重要的系统发育重建方法, 提高其计算效率对系统发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该算法的优化改进需要生物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详细地阐述最大简约法的计算流程, 分析其参数选择对计算效率的影响, 帮助更多的计算机使用者, 在并不了解系统发育学基础的情况下, 更方便地针对实际的系统发育算法问题给出更好、 更快、 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同时为系统发育研究工作者, 较为清晰地解释最大简约法的构树思想和计算逻辑, 推动针对最大简约法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简报
    伊朗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三个分离株在规模化生产中的产量参数 (英文)
    Ali MEHRVAR
    2013, 56(10):  1229-1234. 
    摘要 ( 2222 )   PDF (737KB) ( 15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采自伊朗阿塞拜疆东部西红柿大田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核型多角体病毒3个分离株[Maragheh (MRG), Nebrin (NBN)和 Marand (MRD)]繁殖的3个主要参数(幼虫期、 接种剂量和培养温度)进行了研究, 以在室内条件下筛选很有前景的分离株。在测试的各龄幼虫中, 5龄初期幼虫的病毒产量最高。最适接种剂量和接种温度分别为1 965.87 OB/mm2 和25℃。而在所有测试中, 采自Nebrin 的NBN分离株在规模化生产中表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