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正在非寄主植物上休息的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鳞翅目:夜蛾科) 6龄幼虫。该夜蛾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成虫利用喙刺吸水果果实,造成果实腐烂脱落,是果业发展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防己科植物叶片。由于成虫和幼虫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该虫可以作为理想的嗅觉研究模pp. 1440-1451)。本照片由温州医科大学冯波于2012813日拍摄于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高兴村河滩地。

[Detail] ...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5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热带地区相对湿度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果蝇Drosophila jambulina体色多型性和水分平衡(英文) Hot!
    Ekta KHASA, Parul BADHWAR, Veer BHAN
    2013, 56(12):  1367-1380. 
    摘要 ( 2122 )   PDF (7304KB) ( 1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印度次大陆的亚热带地区, 秋天冷而干燥, 春天湿润。变温性果蝇所具有的抗干燥性有助于其度过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 Drosophila jambulina 具有体色二型性。已有研究表明, 随湿度变化, D. jambulina热带种群始终保持体色多型性, 这与热条件下体色黑化相反, 且该热带物种中体色分化频率随季节性变化, 这符合黑化干燥假说。但是两种色型的D. jambulina产生这类气候适应的机理尚不明了。为了检验干燥相关性状生理基础的分化与对气候条件的色型特异性适应相关这一假说, 我们利用分别在17℃和25℃、 低湿(40% RH)和高湿(80% RH)条件下饲养获得的两种色型的D. jambulina, 检测了其水分平衡对相对湿度、 温度、 及温湿度相互作用的反应。我们发现, 在低相对湿度下, 两种温度下饲养的深色型果蝇的生理和脱水性状数值显著高于浅色型。对两种色型果蝇的水分收支情况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 在低相对湿度下, 深色型果蝇的含水量较高、 水分损失率较低、 抗脱水能力较强, 使其具有更强的抗干燥性。在干燥胁迫过程中, 两种色型的果蝇均以碳水化合物作为代谢燃料, 但是在低湿条件下, 深色果蝇中贮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明显要高。而且, 在两种湿度条件下, 这两种色型果蝇之间的总能量收支显著不同。据此认为, D. jambulina的水分平衡相关性状表现出的色型特异性分化与其对湿热生境的适应相关。
    荒漠昆虫小胸鳖甲抗菌肽Attacin基因的克隆及低温表达模式分析
    李洁琼, 陆雪莹, 刘小宁, 马纪
    2013, 56(12):  1381-1390. 
    摘要 ( 2896 )   PDF (10766KB) ( 4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在低温冷驯化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基因表达的改变, 从转录组层面上开展广泛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昆虫对冷响应的分子机制。为了对荒漠昆虫小胸鳖甲Microdera punctipennis的 4℃低温转录组数据中一个上调表达的Attacin基因(MpAttacin1)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对低温诱导的响应情况, 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该基因进行了鉴定, 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低温下的mRNA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获得的MpAttacin1 cDNA长度为523 bp, 包含一个456 bp的开放阅读框和67 bp的5′端非翻译区。MpAttacin1编码含有15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N端含有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鳞翅目、 双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的抗菌肽Attacin具有30%~40%的一致性。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 小胸鳖甲Attacin1与其他鞘翅目昆虫的Attacin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属于Attacin_C超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 在4℃与-4℃低温胁迫时, MpAttacin1基因的转录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应激反应趋势, 但在对低温的响应时间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在4℃处理5 h和9 h后, MpAttacin1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3和3.8倍, 而在-4℃处理7 h和9 h后, 分别为对照组的2.4和1.5倍。这些研究表明, 除已知的抗菌功能外, Attacin在昆虫的低温适应过程中可能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冬青油与肉桂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
    马卫宾, 冯俊涛, 马志卿, 江志利, 张兴
    2013, 56(12):  1391-1396. 
    摘要 ( 2805 )   PDF (920KB) ( 8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进一步明确冬青油(wintergreen oil)与肉桂油(cinnamon oil)对蚊虫的生物活性, 本研究采用浸液法、 “Y”型嗅觉仪法和密闭三角瓶熏蒸法, 分别测定了两种精油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驱避和熏杀活性。结果显示: 肉桂油和冬青油对淡色库蚊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处理24 h的LC50分别为71.87 mg/L和 102.83 mg/L。在0.5 μL的供试剂量下, 冬青油与肉桂油在20 min内对淡色库蚊的驱避率均在80%以上, 显示了较好的驱蚊活性。冬青油对淡色库蚊具有明显的熏蒸击倒作用, 12 μL/L浓度下的KT50为3.97 min; 而肉桂油则具有较好的熏蒸致死活性, 熏蒸5 h的LC50 为0.31 μL/L。冬青油与肉桂油按1∶1体积比混配后对淡色库蚊表现出较好的击倒和致死效果。冬青油和肉桂油既对淡色库蚊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又对淡色库蚊雌成虫表现出较好的驱避和熏杀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植物源蚊虫防控剂的潜力。
    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行为和视网膜电位反应 Hot!
    蒋月丽, 郭予元, 武予清, 苗进, 巩中军, 段云, 李彤
    2013, 56(12):  1397-1403. 
    摘要 ( 2588 )   PDF (10711KB) ( 1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圆偏振光在地球环境中是很少见的, 来自珠宝金龟甲体壁反射圆偏振光是稀有的自然资源之一。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与其他珠宝金龟甲一样其体壁能够反射左旋圆偏振光。为了解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感知能力, 本研究利用室内行为、 田间诱集与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 ERG)等方法研究了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响应。室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铜绿丽金龟对左旋圆偏振光与右旋圆偏振光的趋光反应明显低于非偏振光, 避光反应明显大于非偏振光, 且对左旋圆偏振光的趋、 避光反应均大于右旋圆偏振光。田间选择试验结果显示, 铜绿丽金龟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选择明显低于非偏振光, 且右旋大于左旋圆偏振光。电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与非偏振光一样, 均能引发铜绿丽金龟的ERG反应, 且无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体壁能够反射产生左旋圆偏振光, 且能够感知和区分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 说明铜绿丽金龟存在偏振视觉, 具有圆偏振光敏感性。
    桔小实蝇、木瓜实蝇和番石榴实蝇耐热性的热动力学分析
    李柏树, 詹国平, 王跃进, 任荔荔, 刘波, 李天秀
    2013, 56(12):  1404-1412. 
    摘要 ( 2608 )   PDF (4271KB) ( 12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果实蝇属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其中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木瓜实蝇B. papayae Drew & Hancock和番石榴实蝇B. correcta (Bezzi)近几年在口岸检出率居高。本研究利用热水浸泡处理法比较这3种实蝇的卵、 1龄幼虫和3龄幼虫在44~47℃下的耐热性, 利用热动力学模型和活化能比较每种实蝇的耐热虫态以确定耐热种。结果表明: 在测定温度范围内, 3种实蝇卵、 1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死亡率都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热动力学系数取0.5时, 最适合热动力学模型预测3种实蝇在各实验温度LT99.9968的致死时间。3种实蝇在44~47℃耐热性均为: 卵>1龄幼虫>3龄幼虫。番石榴实蝇在3种实蝇中最耐热。本研究结果为实蝇热处理指标的制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施钾与蚜害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马晓林, 白雪, 李惠君, 徐松鹤, 任琴
    2013, 56(12):  1413-1417. 
    摘要 ( 2604 )   PDF (6723KB) ( 1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蚜虫危害是影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与植物的抗性密切相关。为了阐明施钾条件下马铃薯与桃蚜Myzus persicae的关系, 本实验通过比色法、 iTRAQ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了对照(不施钾, 不接虫)、 接虫、 施钾以及施钾+接虫4种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钾显著降低桃蚜种群数量。随着桃蚜发育期延长, 桃蚜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 且6 g/株施钾量对桃蚜种群数量的抑制效果最强。以6 g/株作为施钾量, 对不同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研究显示, 施钾、 接虫+施钾处理均使马铃薯叶片中PPO活性显著提高, 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4%和67%。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LC-MS/MS) 分析, 接虫、 施钾、 接虫+施钾处理均不同程度上调了PPO蛋白表达量。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 施钾、 接虫+施钾处理显著增加了PPO的相对表达量, 且接虫+施钾处理使该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结果说明, 施钾、 接虫+施钾处理通过诱导马铃薯叶片中的PPO活性, 从一个侧面提高了马铃薯抗蚜虫能力。
    东北地区粘虫的季节性迁飞行为(英文) Hot!
    张云慧, 张智, 李超, 姜玉英, 曾娟, 程登发
    2013, 56(12):  1418-1429. 
    摘要 ( 2835 )   PDF (27316KB) ( 2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5年东北地区粘虫季节性迁飞行为。结果表明: 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 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春季和秋季主要借助气流运载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飞, 夜间持续飞行时间可达9 h, 多数个体能完成整夜飞行, 春季迁飞高度主要在300~600 m, 秋季飞行高度相对较低主要在300 m以下和400~500 m。夏季雷达回波有明显的成层现象, 最高可达1 000 m, 主要集中在500 m和700 m两个高度层。轨迹分析显示: 5月29日由山东潍坊、 临沂等虫源地起飞的黏虫, 顺西南气流越海迁飞, 6月1日在气旋天气影响下, 在吉林省白城等地降落; 7月中旬主要为当地黏虫受对流天气影响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 9月11日虫源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顺西北气流向吉林省东南方向迁飞。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粘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南昌地区灰飞虱的生活史、繁殖和越冬生物学特性
    王柳风, 傅淑, 肖亮, 陈超, 薛芳森
    2013, 56(12):  1430-1439. 
    摘要 ( 4037 )   PDF (2858KB) ( 10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在南昌地区的生物学特性, 本研究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下系统调查了该虫的年生活史, 温度对其生长发育、 繁殖、 性比及翅型分化的影响, 及其越冬生物学。结果表明, 灰飞虱在南昌一年发生4~7代。在18~32℃, 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若虫的发育历期在18~28℃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 但若虫的发育历期在30和32℃时显著长于28℃的发育历期(P=0.000﹤0.05)。越冬个体的若虫期为143~187 d。卵和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17℃和7.51℃。在室外, 7月中旬高温下孵化的第4代若虫的发育历期也明显延长, 显示了高温诱导的夏季休眠现象。在18~28℃, 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 当温度上升到30℃时, 其产卵前期比26和28℃下有所延长。产卵期在22℃最长, 30℃下最短。成虫在20~24℃下的寿命最长。在28℃下, 平均每雌产若虫量最大。不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 雌雄比均接近1∶1。在18~32℃, 羽化的成虫均以长翅型占绝对优势。在自然条件下, 越冬代和第6代羽化的成虫以短翅型占优势, 其他各代仍以长翅型占优势。在自然条件下, 9月中旬孵化的若虫就有少量个体滞育越冬, 10月中旬后孵化的若虫全部进入越冬。越冬若虫的龄期为1-5龄。本研究为该虫发生的预测及有效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嘴壶夜蛾的形态、生活史及昼夜节律
    冯波, 胡武新, 潘华, 杜永均
    2013, 56(12):  1440-1451. 
    摘要 ( 2598 )   PDF (27911KB) ( 1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是危害水果果实的重要害虫之一, 其成虫和幼虫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 可以作为理想的嗅觉研究模式昆虫。为了全面地了解嘴壶夜蛾的形态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本实验通过室内饲喂和红外摄像机观察, 对嘴壶夜蛾各虫态的外部形态、 发育以及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嘴壶夜蛾的各龄幼虫可以通过体色, 体表色斑的类型、 位置和数量, 以及腹足的数量进行区别。通过蛹的生殖孔和成虫触角能够很好地区别雌雄。在室内饲养条件下, 嘴壶夜蛾的寿命为53.18±1.70 d, 存活率为63.62%±2.15%, 其中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 存活率最低, 卵的发育历期最短, 存活率最高, 雄成虫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雌成虫(P=0.008)。6龄幼虫的发育历期(5.29±0.15 d)显著长于其余各龄幼虫(P<0.001)。同一龄发育中期幼虫的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将蜕皮幼虫和刚蜕皮幼虫(P≤0.037); 第2-6龄刚蜕皮幼虫的体重和体长与前一龄发育中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06)。幼虫在光期的孵化、 蜕皮和化蛹比例高于暗期, 而成虫在暗期的飞行、 产卵比例高于光期, 成虫的飞行随着暗期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少, 光期成虫的飞行主要在开灯之后1 h。成虫交配集中在暗期的第3-5 小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嘴壶夜蛾防治措施, 而且为嘴壶夜蛾作为嗅觉研究模式奠定基础。
    不同地理种群烟蚜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赵冲, 王秀芳, 陈丹, 王新伟, 薛冬, 任广伟
    2013, 56(12):  1452-1463. 
    摘要 ( 2297 )   PDF (5067KB) ( 1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烟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为探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烟蚜形态特征变异情况, 本研究测量了我国18个地理种群烟蚜的体长、 体宽、 头宽、 各足腿节长、 各足胫节长等18个形态性状度量特征和Q值, 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基于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差距的Mantel Test, 利用各形态特征与体长的比值构成的比例特征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部分地理种群烟蚜的形态性状差异显著。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18个烟蚜地理种群中贵州贞丰种群(ZF-GZ)与其他种群相比差异最大, 陕西南泥湾(NNW-SX)、 湖南慈利(CL-HN)、 安徽谯城(QC-AH)和重庆武隆(WL-CQ)种群差异最小, 其他种群间的差异程度介于这两者之间。Mantel Test显示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 海拔高度差距都不具有相关性。烟蚜种群的形态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 地理气候条件对种群形态有一定影响, 种群形态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中国小乌蜢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 蜢总科, 脊蜢科)(英文)
    印象初, 郑方强, 印展
    2013, 56(12):  1464-1468. 
    摘要 ( 2683 )   PDF (16809KB) ( 1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中国小乌蜢属Erianthella Descamps, 1975进行了分类研究, 记述3种, 含2个新种——詹氏小乌蜢Erianthella chani sp. n.和林氏小乌蜢Erianthella lini sp. n.。并编制了该属的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我国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
    综述
    昆虫鞣化激素研究进展
    朱斌, 刘孝明, 杜孟芳, 尹新明, 安世恒
    2013, 56(12):  1469-1479. 
    摘要 ( 3312 )   PDF (17452KB) ( 1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鞣化激素是调控昆虫体壁黑化及翅伸展的一类激素, 是由BURS和PBURS两个亚基组成的一种异源二聚体蛋白质。BURS和PBURS亚基在结构及其进化上相对较为保守, 氨基酸序列中均含有11个半胱氨酸残基。鞣化激素主要是在胸腹神经节中合成的, 一旦释放到血淋巴就与其受体LGR2结合进而激活cAMP/PKA信号, 从而促进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的磷酸化。活化后的TH将酪氨酸(tyrosine)转变为多巴(DOPA), 引起昆虫表皮鞣化。同时, cAMP/PKA信号也引起翅真皮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翅的伸展。除了鞣化激素异聚体调控表皮鞣化及翅的伸展外, BURS亚基或PBURS亚基组成的同源二聚体经IMD路径, 激活转录因子Relish调控昆虫的免疫反应。本文就鞣化激素分子结构特性、 作用机制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昆虫鞣化激素提供借鉴和参考。
    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进展
    杨锦锦, 嵇保中, 刘曙雯, 曹丹丹, 张新慰, 冀士琳, 刘佳佳,Ehsan SOLEYMANINEJADIAN, 汪洪江
    2013, 56(12):  1480-1488. 
    摘要 ( 1826 )   PDF (1392KB) ( 8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年来, 固相微萃取等现代技术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的开展。至今, 已有约29种白蚁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得到鉴定, 分属于木白蚁科、 鼻白蚁科、 原白蚁科和白蚁科, 其组分主要为正烷烃、 含有不同数量甲基的支链烷烃及少量烯烃。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不仅具有一定的科、 属特异性, 大多数种类还具备特有组分, 表明其可作为种间识别的指标。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在种内个体识别方面的作用, 在低等白蚁中多获得了支持性结果, 但也有研究认为在这些种类中表皮碳氢化合物不是种内个体识别(同巢个体识别)的唯一指标。发现其与品级分化的相关是近年来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的重要进展。有些种类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年消长与生殖蚁的分化有关; 而另一些种类生殖蚁含有表皮碳氢化合物特有组分, 其含量与生殖蚁的生殖状态有关, 提示其可能在品级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研究白蚁品级分化和维持机理的新方向, 表皮碳氢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昆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张棋麟, 袁明龙
    2013, 56(12):  1489-1508. 
    摘要 ( 3656 )   PDF (2974KB) ( 2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新一代测序技术具有快速、 高通量和低成本的特点, 为“组学”研究带来了新方法、 新方案,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前生物学的研究模式。近年来, 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促进了昆虫特别是无参考基因组信息昆虫的转录组学研究。自2008年至今, 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已对7个目的68种昆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 其中由我国学者完成了6个目的22种昆虫的转录组测序。目前, 昆虫转录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挖掘、 分子标记开发、 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 为全面揭示昆虫生命活动中相关基因功能、 系统发生与进化以及昆虫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等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当前昆虫转录组学研究的已有成果, 分析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讨论了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开展昆虫转录组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如研究对象相对局限、 测序准确性不够高等不足, 并指出开展昆虫转录组学研究时需充分思考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 选择合适的研究策略, 评估性价比, 以及开发转录组信息高效利用的方法等。作者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侧重于: (1)大规模开展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昆虫转录组学研究, 特别是对其他目以及独特生态环境中的代表性昆虫应予以重点关注; (2)开发昆虫转录组数据存储及分析的软硬件; (3)合理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昆虫转录组并充分挖掘已测昆虫转录组中的遗传信息。
    简报
    灰飞虱唾液腺三大解毒酶家族的转录组分析
    刘长莉, 卢利霞, 许艳丽, 杨鹏程, 崔峰
    2013, 56(12):  1509-1515. 
    摘要 ( 3242 )   PDF (14226KB) ( 1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危害多种禾本科经济作物的重要刺吸式害虫。唾液腺对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植物尤其重要, 其分泌的唾液可以帮助刺吸式口器昆虫刺穿植物、 消化食物、 解毒植物的次生物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P450)、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是昆虫主要的解毒酶系。为了分析解毒酶基因在灰飞虱唾液腺中的表达谱, 本研究对灰飞虱成虫唾液腺进行转录组测序、 重头组装和注释, 并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有9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基因、 22个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基因和39个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P450)基因在灰飞虱唾液腺中表达。通过对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发现灰飞虱唾液腺大部分的CarE是参与消化/解毒和激素/信息素的加工, 而参与神经/发育的CarE很少; 灰飞虱唾液腺表达的P450基因远远少于豌豆蚜和西方蜜蜂基因组的P450基因数, 且只有CYP6和CYP4家族的成员; GST家族在3种昆虫的保守性最高。研究结果为灰飞虱对寄主植物和杀虫剂的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梨园绿盲蝽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郭晨茜, 王璇, 杨宇晖, 刘小侠, 张青文
    2013, 56(12):  1516-1522. 
    摘要 ( 2454 )   PDF (980KB) ( 10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调查研究梨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为梨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3年利用色板诱集法和目测法, 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梨园的绿盲蝽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绿板调查结果显示, 绿盲蝽在梨园的发生有2个高峰期, 第1个峰值远高于第2个峰值, 主要发生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目测调查结果显示, 2012年, 绿盲蝽有两个发生高峰期, 5月中旬达到第1个峰值, 5月下旬达到第2个峰值; 2013年, 绿盲蝽仅有5月下旬一个发生高峰期。2012和2013年天敌主要发生高峰期均为6月上旬至下旬。梨园调查到的天敌主要为捕食类天敌, 包括蜘蛛和天敌昆虫, 其中天敌昆虫有7种隶属3目3科。天敌的优势种类为蜘蛛、 龟纹瓢虫、 异色瓢虫、 中华草蛉。【结论】天敌的发生与绿盲蝽有明显的时间和数量跟随关系。
    目录
    56卷总目录(第1-12期)
    2013, 56(12):  1523. 
    摘要 ( 1290 )   PDF (2160KB) ( 1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